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

2023-03-02

第一篇:数学教学的激情与智慧

感悟与对话共舞 激情与智慧齐飞

感悟与激情齐飞 智慧与对话共舞

——我研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在研读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我看到的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热忱态度,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难怪人们对苏霍木林斯基的评价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我们能透过文字深刻地感知这些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毕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后得出的经验与教训。这些建议对于初入学校的我来说,显得多么迫切而实在。

我爱上“公开课”,公开课能全面提升我的教学水平,公开课更使我更好的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诚恳的告诉我:“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我于是发疯般的搜集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但在乡镇中学中,他的书籍真是太少了!我通过大学同学寄来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巴姆雷什中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失去的一天》《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些书籍更新了我的教育理念,开阔我的教育视野,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最喜欢的还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的凝聚。

和它的邂逅是在我梦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曾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观音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书的油墨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它的有些灰旧的沉默的色泽和铅字,太与内容浑然一体,太至情至美的和谐了!它的装帧虽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很好——压根就不想招摇过市。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书久经波折来到这个旧书摊就是为了等我,而我也颠沛流离的专为它而来。打开书来更加感厚实、自信、激动人心。这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一百条建议,详尽展示了诗意课堂、生命课堂、简约课堂、激情课堂、智慧课堂、情智课堂、民主课堂、情境课堂的教学思想。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这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天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一线老师爱不释手。

我一遍一遍的阅读,像一个跋涉在沙漠中久渴的旅者,尽情的吮吸它的甘露,看名著,读解析,背名言,写感悟„„当我想懈怠时,他循循善诱:“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幸福。”当我死记硬背时,他谆谆教导:“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

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当我困惑不堪时,他的话使我醍醐灌顶:“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51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我想通过我讲的三节优质课来剖析我追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历程和得失。

填鸭式课堂

我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比,我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课前准备上,我遵循“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自读—讲读—研读—拓读”。课后评委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孙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灵性,教材挖掘的深,挖掘得巧,始终着眼与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不足之处是教师的主导性太强。”我用感恩的心,一字一句全记了下来,但我不明白怎样才能让主导性不强呢?我翻开书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使我茅塞顿开,“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真是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呀!他使我坚定了我走好课堂教学路的信心。我不顾一切的继承了苏霍姆林斯基老师的一切思想!学生在我的“预设”下顺利完成任务,但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我的遗憾之处。

两年后,我向市级优质课的目标冲刺,我再次沉浸醲郁,含英

咀华。我不只一次的叩问自己: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四十分钟,不同教师的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效果就迥然不同呢?!带着困惑,我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深深地被他们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感染着,打动着。走进他的课堂,如同进入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它会带给你激动,兴奋和智慧;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会让你时常感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师生交流发自肺腑,真诚感人!忽而满目荆棘,紧张的令人透不过气来,忽而又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中,让你忘却了时空,忘却了自我!这正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因为这些课堂他们都做到了“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语)。

我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导,“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我开始博览群书,我读魏书生,感受民主课堂;读李镇西,感受个性课堂;读窦桂梅,感受激情课堂;读于永正,感受智慧课堂;读支玉恒,感受幽默课堂;读孙双金,感受生命课堂;读薛法根,感受简约课堂;读李吉林,感受情境课堂„„

诱导式课堂

“课堂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 ,带着满怀的信心,我又到走上了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课堂,课题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喜悦中掺杂着忧虑。我深深地总结了过去自己的上公开课时出现的问题:预设性太强。

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他再次提醒我:“保留自由活动的时间是学生智力生活丰富的首要条件。”我想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的课堂特色就是充满激情,这个特色需要坚守,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焕发的“情调”,因为,拥有“情调”,就可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欲望;拥有“情调”,就可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拥有“情调”,就可点燃学生思维的圣火,拨动情感的琴弦;拥有“情调”,就可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在课堂上尽情开放,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想到这些,我就这样确定了这堂课的基调。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深深的记在了脑海中,我要做导演,激发出学生的思考!于是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精读,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赏析评价文章;

4、朗读,积累好词美句;

5、回读,总结学习收获。整堂课教师以“读”为线索,以“学生思考”为主,

时时质疑。这节课优点明显: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核心地位,课堂思路清晰,各个环节进行自然流畅,课堂上,学生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充分体验了“思考”的快乐、学习的愉悦。“课堂上,学生滚动着澎湃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评委也指出了这节课部分环节主导“虚化”的问题,缺乏“课堂的生成” ,“并不是学生活动了就是课堂的生成!”(评委语)。

当我在枣庄市讲优质课时,我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顺利荣获一等奖。因为到那时我才明白:有一种“生成”叫做“无法预约的美丽”,它需要教育机智来把握,它是可遇不可求的。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指南针”;预设不是生成的“保姆”,而是生成的“催产婆”;预设不是生成的“紧箍咒”,而是生成的“金箍棒”!充分巧妙地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生成与预设互动共生,相辅相成,只有让二者更和谐、更有效,“天光云影共徘徊”,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扮靓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升我们的教学境界。

共享式课堂

随后,我在枣庄市高中教学现场会上又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我有一个梦想》。课前,我再次打开《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孙双金老师对我说:“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薛法根老师对我说:“教学媒介要简

单,教学用语要简单,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声光电色,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约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一句句名言警句,我如奉圭臬,设计课堂时,我以“读”为主线,通过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拓展读(超越文本)五个核心环节,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对话情境”,活动简约,线索明了。学生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感化、期待、激励、鼓舞和自信!我感受到了师生心灵彼此敞开后相会吸引、相会包容、相互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愉悦!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这节课我做到了。

一位参会的评委老师的评价是:“这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教师用饱满 的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的信心,点燃了自信的火种!”

这节课我收获了以下几点启示:

1、以追求“激情、真实、有效、简约”的课堂境界为目标。课堂教学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避免出现“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的“虚

化”现象。教师应心平气和地跟文本对话,跟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简约而不失深刻激情的课堂才能精准地走近“语言”“情感”“对话”“思维”“生成”等语文优课的要义。

2、以深入研读、多元解读为基础。“没有教者的真诚与深刻,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对文本深入钻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教师才会有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才会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加工、多元解读和重构,才会有精彩课堂生成。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全市高三备课会上,执教的《赤壁赋》,得到了高中语文教研员老师的高度评价。

总结自己对课堂教学思想认识上的几次里程碑式的转变历程,我主要得益于《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这本书给我的启迪。我由专学一人的教学风格,到博采众家之长;由模仿一招一式亦步亦趋,到因“材”施教,大胆创新;由专练“少林硬功”(独门绝技),到兼修 “太极内功”( 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一路走来,不断蜕变,花开两岸!

我对课堂教学有一种顿悟:相比“填鸭式”、“诱导式”, “共享式”更能体现出一种激情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在这样的课堂中,我能感受到“激情与智慧齐飞,感悟与对话共舞” !

谢谢您“我的最爱”——《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您的情思,您的深邃,您的多极内核,在夜阑人静的时刻已渐入我的心底、血脉!

第二篇:《奉献激情与智慧—推动“卷烟上水平”》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来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奉献激情与智慧—推动“卷烟上水平”》。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是雷锋日记中的一段话,它告诉我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再重新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便发现它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现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在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人。在烟草稽查战线上,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激情为推“进卷烟上水平”默默奉献着。记得,2008年一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有放亮,孤岛烟草专卖管理所接到“线人”的举报,称有烟贩订货运往海港某店,案情就是命令,他们来不及洗刷,迅速驱车奔向举报地点,立刻实施布控,拦截。这时,天空不作美,刚刚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真是夏天的雨,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他们都没有带任何雨具,任由雨点敲打着自己的身体,任由雨水模糊了自己视线。但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依然聚精会神的注视着可能出现的目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蹲点守候,当场查获违法假冒卷烟40条,案值1781元。虽然他们查获的战利品数量不多,但他们这种忘我的工作激情感染着我们;虽然他们是新一代的年轻稽查战士,但他们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我们。

我们内勤人员的工作也很普通、很平凡,但在这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大家也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满腔热情、富有激情、充满智慧、奋力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为推动我市“卷烟上水平”,奉献着自己的点点滴滴。

热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态度,充分体现了烟草人对“大家庭”的热爱和责任。使我扪不断增强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急不躁地解释好零售户和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烟草服务大厅窗口作用。让零售户真正从心里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

激情,是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它不仅是活力之源,也是动力所在;把活力当动力,把压力当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人们常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只要我们主动去想,主动去干,主动找差距,主动去整改,主动总结经验,就能在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烟草对我的培养是对我最大的恩惠,我只有满怀感恩之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以敢想敢干的拼劲来回报。)

智慧和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智慧是一种能力体现。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这一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的实现,需要全体烟草人的智慧能量。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活力。创新有多远,我们的烟草就能走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领导和同事学习,积累各个方面的经验,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努力走在“创建学习型烟草”活动的前列。在观念更新与实践创新的交互推动下,使各项工作在更高起点上取得新的突破。

朋友们 ,让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为“卷烟上水平”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如既往地无惧挑战,抢抓机遇,斗志昂扬地去迎接未来烟草人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作为“卷烟上水平”的直接践行者,正迈着坚定地步伐,走向烟草行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三篇:窦桂梅与激情灵动的教学

摘要: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站在“生命课堂的”的基点上提出了三个超越,并构建了主题式教学。她于1991年开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至今已近20年。她热爱学生,热爱语文,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用火一样的激情与执著的追求,成功地践行了叶澜教授提出的“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一深刻而崭新的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被誉为“激情燃烧的玫瑰”。 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用“激情灵动”四个字来概括。

一、专业成长过程

窦桂梅,1967年4月生于吉林省蛟河县。童年时代的清苦生活练就了坚韧的个性,执着的追求和践踏实地的精神,同时由于父母长辈的期望和鼓励,当一名教师,是她最朴素的理想。1986年吉林师范学校毕业留校,后经个人要求改派到吉林第一实验小学教务处。“在这5年期间,我从没停止过找领导,教我最喜欢的语文课。”[1]窦桂梅,一路走来[j].教育科学论坛,2003(9):57.)1991年,窦桂梅终于以语文教师的身份站在了讲台上,站在了孩子们的笑脸中间。之后,窦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摸爬滚打„„

青灯如豆,书叠千山,为了扩充学科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窦桂梅向书本学习,靠的是“勤劲儿”,靠的是“恒劲儿”;向名师学习,靠的是“懒劲儿”。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写读书笔记,做文摘卡片,听课,甚至主动请领导、同行来听课,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有了知识的积累,窦桂梅乐于教学。教学设计、授课技巧、组织课堂等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上说演唱信手拈来,叙事说理声情并茂,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性。1992年5月,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召开德育渗透各科教学现场会,会上她讲了《王小二》观摩课。“那天,听公开课的全省各地的教育专家及教师几百人,我的投入及忘我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的代表。当讲到王二小机智地把敌人带入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时,我巧妙的情景创设,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王小二被敌人残害杀害的情境中,孩子们哭了,听课人哭了,当然我自己也哭了。《王小二》一炮打响,这就是我的‘一鸣惊人’。”【3】

由于她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富有文化,因而被誉为“激情的窦桂梅”。1995年、1997年两次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比赛都获一等奖,当年分别是28岁与30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窦桂梅不满现状,勇于改革。1994年,窦桂梅开始在新接手的的一年级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实验,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换、加工处理。教以学生“熟读成诵、整体感悟”的学习途径。历时六,她带着学生超越教材,学生背诵300首以上的词曲,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200多个成语典故,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此外,每人读了《格林童话》、《哈姆雷特》、《伊索寓言》等大量课外书籍。据统计,全班共读书10772本,人均145本。识字量在4000个左右。其语文课程改革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富有时代性。

窦桂梅先在任清华附小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8年作为科教界优秀代表之一,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1年,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也全篇刊发。

窦老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回顾六年来的教学研究,试图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她深深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学校的业务校长,她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的整合与创造,形成既符合教学实际,又能指导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课堂课程体系。在结合了自己的角色任务,窦老师仍然把研究的目标设定在课堂教学,设想通过课程体系来进行整合和创造,这是她面对问题不断思考的结果。从思考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到思考具体课堂中教师、学生如何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同时结合理论的阅读,窦桂梅老师运用教育的联想提出了主题教学,构建了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的同时,运用大量的课堂实践,探索主题教学,并写下许多关于主题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的系列文章。

2000年,窦桂梅专业角色从语文教师转变为校长,2003年,窦桂梅进入北京清华附小。经过新的洗礼,从一只丑小鸭成长为自由翱翔的白天鹅,开始了新的创造。窦桂梅从教师转变为主抓教学的副校长,作为一名专业引领者,她依托学科教研与课程开发,建立学科团队。提出共读一本书,组成“专题学习”共同体;“共上一堂课”,促成“深度教研”共同体;“共写一本书”,养成“拥有尊严的”共同体。

她认为,教师没有“共同体”学习背景的热情或经历,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或者“独学无友”的人,它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实现的一种可能。教师们会各自干自己的事情,或者,把工作当作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教师的幸福感没有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每晚盼着赶紧下班回家,恨不得马上离开学校。结果没有找到职业的成就感,更谈不上事业感。其精神世界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者“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窦桂梅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是靠培训就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批评造成的。整天忙着读别人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过重的外在负担会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教学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她正是在这种理念下,不断地用不同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总结归纳。窦桂梅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应该称为作品。它和普通老师一样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笔记,更有自己的专著——《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优秀语文教师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回到教育的原点》,还有发表在各种期刊报纸上的论文,还有网络博客——“玫瑰小语”,如此种种让人眼前一亮。

二、从“三大超越”到“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站在“生命课堂的”的基点上提出了三个超越,并构建了主题式教学。窦桂梅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两大教育理论中。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这是一个由超越到回归的改革过程。从“为生命的奠基”回到“亲近母语”、“回到教育原点”,都是窦桂梅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的思想之花,是她作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1、“三个超越”教改实验

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

——窦桂梅

1994年至2000年窦桂梅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大刀阔斧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窦桂梅于2001年提出了她的“三个超越”的语文教改理论。

第一,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首先,教师要尊重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语文教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民族文化的承载,语言艺术的典范。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是前人智慧的积淀。语文教材对于语文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教材选文建议: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质的兼美的特点,适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文章,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教师应积极审视传统教材,科学处理加工,多元地选择教材。超越教材的两大途径:

第四篇:智慧的哲学与哲学教学的智慧

摘 要: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哲学课堂应成为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高中哲学课堂应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素质奠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哲学教学;智慧;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23-05

哲学课程于1959年在高中设置,其时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常识》。55年来,哲学温暖和丰润了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今天,与成效俱在的哲学教学困局和迷失却日益凸显,愈演愈烈。如何从源头上把握哲学的价值,彰显其魅力?如何在哲学教学趋冷的背景下,大力营造和提升哲学教育的智慧品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说:哲学是彰显智慧与魅力的课程

“哲学”,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其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即“智”(见《尔雅》)。 “智慧”的内蕴极为丰富,大体上可从“日常智慧”“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三种层次解读。[1]其中,“哲学智慧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它是一种大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智慧是人类智慧中的“头等智慧”。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哲学对于陶冶高中生求真、崇善、向美的人性,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独特功能。

1.哲学智慧之启导性魅力

高中生正值认识自己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需要认识自我和世界,明确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哲学是引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思维之超越性魅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哲学正好顺应了其成长的需要。学习哲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世界万象的好奇与追问,能使他们在恰当的智力激励和挑战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哲学思维有别于对具体现象或具体事件的思考,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性:即思维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其中,抽象性主要通过哲学概念的抽象性表现出来,它给人们理解相关的哲学概念、原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然而,恰恰是哲学“抽象”内蕴无穷的魅力。因为高度的抽象实质上是最大限度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是思维最高层级的精致化。只有借助哲学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特殊走向一般,超越有限走向无限。诚如约翰?佩里教授所说:“哲学是一种馈赠”,通过学习“哲学陶冶而成的思维习性弥足珍贵”。[3]

二、反思:高中哲学课堂“失魅”现象审视

哲学课堂本应是引领学生登攀思想高台与智慧女神倾心晤谈的圣地。然而,当下哲学课堂非但不能与智慧结缘,反而导致了对哲学精神之崇高性、儒雅性、智慧性的摒弃和消解。

1.哲学课堂的迷失与困局

以高中新课改的理念权衡和审视,哲学课堂尚表现有八个“很少”: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本应是学本化的哲学课堂,却被教师不绝于耳的讲授所取代;“很少”有学生思维的潮涌,本应是问辩人生的哲学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思想的发酵;“很少”有情感火花的迸发,本应充盈激情和诗意的哲学课堂,却变得异常平淡和索然寡味;“很少”有学生的“心动”,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更缺少拨云见日的价值引领;“很少”演绎精彩生成的风景,教师习惯于用刚性教案的“紧箍咒”,禁锢、束缚、封杀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意识;“很少”营造和彰显绿色生态,本应是其乐融融、充满人文情怀和人际和谐的哲学课堂,却变得不温暖、不民主、不道德;“很少”呈现课程资源整合的鲜活图景,本应充满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哲学课程内容,却丧失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很少”有灵动的学习评价,“教”“学”“评”严重失调,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及时、必要的引领和动力支撑。

2.哲学课堂“失魅”之成因

一是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阻抗。从事任何一种学习活动,学习主体的行为和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归根结底要由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所决定。学习哲学自不例外。通过对部分高中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有两种消极、病态心理,直接消解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味和情趣。

其一,因偏见而引发的阻抗心理。少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片面地将哲学视为“倡导斗争的学说”,认为在过去革命年代,哲学在引导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威力。然而,当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管用吗?他们对教材文本中陈述的哲学原理将信将疑,有些不信服。其二,因怕学哲学而引发的学习焦虑和厌烦心理。哲学呈现在青少年眼前,“那一个个似乎抽象的体系,如同精巧的宫殿一样矗立”。[4]让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哲学讲求“慢阅读”“深思考”,与青少年学生所喜爱的“快餐文化”、网上浏览对不上号。因为不适应,所以心理很纠结;再加上哲学的理性与深奥,用于表述哲学原理的语句抽象难解,致使绝大多数学生面对哲学时都感到头痛。因畏难而造成的焦虑心理消解了学习兴趣,严重阻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教条式教学走向了哲学智慧的反面。当下的哲学课堂,教师习惯于大段的理论灌输,将概念、原理作为重要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围着“概念的木乃伊”打转,或是机械、重复地拼接“概念的积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博士曾道出了教条式教学的要害:“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习并复述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不是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发展自身的思想。”[5]如此,学生仅能学到“若干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6]在教条式的哲学课堂中,学生根本享受不到潜心思考,启迪智慧的快乐,享受不到激扬思想和放飞激情的幸福。这直接导致课堂上的“思想苍白”“思维闭锁”和“哲学贫困”。这种与哲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哲学课堂,如何能化育出学生的智慧。

三是高考指挥棒的误导。当下,在考试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已蜕变为“摘学”。即教师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对《生活与哲学》进行剪裁和取舍;所“取”的不外乎是被肢解过的哲学知识点,而所“舍”的则是哲学内蕴的智慧元素。如此“过滤”之后,教师就按照“考点问题化/问题答案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卯钉’化(即机械死记)”的高考逻辑,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了提升学生的所谓“得分率”,有的教师还总结出了诀窍:如将哲学主观题的回答,归纳为“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部曲。当材料中出现某城市的“实际状况”“客观现实”等字样,就用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若材料中有研制开发新产品,就用辩证否定的原理,方法论则是树立创新意识。这种用于“开窍”的秘笈,不外乎是让学生在考卷上多得分。这种对分数的欲求和渴望,无疑催生了哲学课堂的异化。

四是教师的哲学素养问题。酿成哲学课堂智慧缺失的深层原因当属教师。通过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现场听课,我们发现多数哲学教师对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哲学智慧知之甚少,又没有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名著,对西方哲学大师的著作也很是陌生。由于哲学积累的先天不足、根基不深和功底浅薄,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就一说一”“依葫芦画瓢”地教知识,而对哲理的阐释更是单调、死板,常常捉襟见肘,画地为牢,更谈不上用思想去点亮学生的思想,用智慧去启迪和化育学生的智慧。尤其要指出的是,许多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生活与“考试机器”捆绑在一起,十天半月就拷贝出一套模拟试卷,一天到晚在琢磨解题诀招,至于哲学的价值和真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其专业诉求降低到“形而下”的功利性层次,对“形而上”的“道”,教师则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漠和不屑一顾。这种违反哲学精神的专业取向,无疑是戕害哲学课堂不能生发智慧的深层原因。

三、追求: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品质

哲学课堂是启迪、培育和升华智慧的诗意栖居之所,而这样的哲学课堂需要学习者的叩问、沉思、批判、论辩和彻悟,让思维的骏马在现象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的世界中驰骋。通过对一个个“可能性”的寻觅和探究,获得诗意性的满足和精神成长的快乐。如此,哲学课堂方能接“地气”,将学生带入生活的常青树下,汲取源于根部的鲜活营养,然后由感性而理性,学生就能领悟、欣赏哲理天空的澄明和灿烂。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真谛所在。

1.叩问

问题,即矛盾。矛盾是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生生灭灭的根据和动力。矛盾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就产生了问题。正是问题的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解决,推动着世界的演化和人类的进步。学生学习哲学的最大诀窍就在于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一种惊奇的状态:喜欢质疑、叩问,喜欢刨根究底。雅斯贝尔斯说:“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其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对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7]教师要注重营造“问”问题的情境或氛围,并具备引发和催生问题的能力。因为哲学思想正是在追踪问题中孕育的。

例如,在教学“人的价值”时,教师呈现视频:武汉市东方红食品厂厂长、人称“犟妈”易勤的事迹,围绕该厂的招工、管理、效益,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叩问和思考:犟妈为什么要接受智残人员作为职工?对于智残职工,几乎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操作都要反复训练很长时间,犟妈为什么不心疼成本的付出,反而手把手地去教他们?犟妈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和工人工资,8年间亏损了80多万元,她为什么乐意售卖自己的两套房子偿还债务?智残工人,为什么能做出质量过硬的食品……

借助问题的牵引,学生从表层现象深入到犟妈的内心世界,从她的家联想到其他家庭,从她的工厂延伸到社区,一步步深化思考。这样,以问题作驱动,以形象作支撑,由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从哲学高度领悟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这个案例表明,哲学课堂只有在与问题的遭遇与博弈中,经过一番“淬火”和“提炼”,学生从中生发的思想才会有含金量。

2.沉思

注重“慢思考”,是哲学之“思”的特征。沉思,是“慢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提供内涵丰富的载体或中介,促使学生沉思,这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品质不可或缺的“一招”。

例如,教学“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时,教师用投影呈现漫画“自由之门”(见下图),[8]让学生阅读、沉思:“漫画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顿时变得寂静无声,学生有的托着腮帮,有的双眼微闭,陷入了遐想与沉思。学生的视线进入画面又跨出画外,从顿悟画中之境到感悟画外的人与事。在其后的交流中,有学生说:画面勾勒的是高墙壁垒的监狱,作者以书为门,寓意深刻,因为书是“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有学生表达:囚犯面书而座,企盼出狱,渴望自由,书与门相关联,人生就是一部书;囚犯之所以失去自由,就是因为没有读懂人生这部书。随着时光流逝,囚徒们只有改造自己的灵魂,读懂人生这部书,才能通过由书构成的门走出高墙,获得新的自由。

沉思不是静止,而是让心智更加自由、冷静,从而掀起内心世界的“暴风骤雨”,以实现思想的净化和认识的升华。

3.批判

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本性和精神标志。哲学批判不拘泥于习惯和成见,而是保持一定的怀疑和审视态度,目的是探索新路径和获取新发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极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9]。哈贝马斯甚至将批判性思维视为“解放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教师引用了东晋僧肇的观点――“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将其视为诡辩论。学生学习时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狂风在吹却是静止的,江河奔流却是静止的,野马驰骋却是不动的,日月轮回却是不变的,真奇怪呀)。通过认真研读、琢磨,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僧肇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宣扬一切的动都是不动的,这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而非诡辩论。

4.论辩

黑格尔曾倡导做“理性思维的英雄”[10]。着眼于提升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哲学课堂应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点,设计一些论辩活动,以触发学生的论辩意识,提升论辩能力。

例如,在学习“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之后,教师呈现了一个辩题:“在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文、理分科有无必要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54%的人不赞成分科,46%的人赞成分科。你是否赞成文理分科?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道理,加以分析说明。”围绕辩题,有学生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进行回应;有学生从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角度,说明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因而反对文理分科;还有学生基于矛盾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表示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论辩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评说,从辩论“对决”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

教师一定要尊重和呵护学生思想的自由和独立见解,让他们对事物保持严格的审视态度,敢于以真知灼见挑战教师和教材。

5.彻悟

彻悟有不同的解读。“彻”,有深度洞察之意;“悟”,乃觉悟也。彻悟运用到哲学语境中,是针对自然、世界、生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通过本质性思考或反思后而达成的深度把握和领悟。彻悟,是对智慧性思考及其效应的简约表达。

彻悟是学生学习哲学之道,也是提升哲学课堂智慧性品质的内在要求。让学生实现对哲理的彻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引导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观照历史和现实,精读、精思教材相关内容,从中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养成远见卓识的底蕴;其二,注重创设真实鲜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通过深度体验,以“增其识”“求其通”,使之对哲理的认识达到圆融通达的境地。

例如,“矛盾”是哲学的核心概念,十分抽象,需要学生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理解对立,只有领悟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矛盾概念的本质。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教师运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名句及意境相似的山水画视频,引领学生品赏。噪与静、鸣与幽,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夏天山林深处的境象,学生借助情感元素的驱动,以诗中的形象为支撑,情理协同,极易彻悟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诗和哲学是相通的。善于将经典诗词情境化、具象化,通过联想、类比,引导学生彻悟哲学中的相关概念与原理,对于推进、优化哲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高中哲学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奠基。“哲学素质包括精神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等方面”“哲学素质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民族来说都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性的素质”。[11]哲学教师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要大力提升哲学课堂的智慧性品质,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明俊.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J].学术研究,2008(1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美]杰克?鲍温.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M].阮航,陈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4][6]周国平.诗人哲学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序.

[5][法]奥斯卡?博列尼菲尔,龚燕.哲学践行: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哲学运动――奥斯卡?博列尼菲尔访谈录[J].新华文摘,2013(16).

[7][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 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

[8]张文斌.中国漫画精品欣赏[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9]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

[11]侯才.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自我理解和任务[J].哲学动态,2012(11).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第五篇: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升华

——音乐“说课”之我见

内容摘要:“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先由教师个人说,后有同行、专家评议,由于其结合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并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使教学智慧得以升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已经不断地被各教育部门和许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关键词:“说课”

教学研究活动

提高教师素质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先由教师个人说,后有同行、专家评议,由于其结合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实践,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升华。“说课”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具有简捷、明快、省时、高效、易于安排和便于控制等特点。我是一名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师,多次参加学校系部和教研室组织的“说课”活动,经常在自己的时间中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改进,颇有感触。现将自己的说课做法和体会,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根据一般教学的流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我认为说课的内容和程序应该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五项: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以教材为蓝本,说清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基本能力 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实施建议。说教材实质是针对教材分析,说课者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另外增加一些教师个人的思维亮点。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说教材又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介绍教学内容的课题、课时、在教材 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第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本节课的总目标与具体的基础 知识目标、发展技能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简言之,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

第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即说出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陈述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理由。为什么是重点,怎样抓重点;为什么是难点,怎样解决难点。一般应从理论和思想认识两方面阐述。

如音乐课《送别》一节的说课:

首先说本节课的地位。《送别》一节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 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材中第一单元声乐部分的内容,这首歌是学生进入幼师专业学习的第一首艺术歌曲,教学内容是歌曲的学唱,为新授课,无论是对学生技能的掌握,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将为后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认为《送别》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作者李叔同的简要生平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科学的发声方法完整地延长这首歌曲。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歌曲旋律的整体把握,体验学习、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审美、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中 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领悟友情的可贵,从而更好地珍惜友情。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对艺术歌曲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我认为《送别》的教学重点是:引 导学生教好地体验情感、把握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科学的发声方法。

二、 说学情

说学情又称学情分析,即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分析,包 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也称起点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从适当的难度上开始教学,是任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考虑学生学习的基础是不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自身建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等,“因材施教”,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如:音乐课《送别》一节学情是:班级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没有受过较好的音乐教育,因此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都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帮助学生学习。

三、 说教法

教法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有不同 的分类。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说课时要说明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实践探索法、趣味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法; 4.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这方方面面的要求正是教法改革的关键。

例如音乐课《送别》中教法的选择:我认为选择情境教学法和趣味练习法较为适合。

第一情景教学法。我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和音乐,动静结合,神形兼备,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把学生带入《送别》情景之中。

第二听唱法。听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听唱法演唱,便于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歌曲旋律。

第三练习法。教是为了学,教法选择必须以学法为依据,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加深体验,掌握技能,提高兴趣。

四、说学法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教学的根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形成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学法也有很多种,例如:预习方法、思维方法、阅读方法、观察比较法等。

例如音乐课《送别》中学法的选择:我认为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 论法、练习法与课程教学目标更吻合。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体验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可以更好的表现音乐。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论法、练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这个部分在“说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最重要途径,教学程序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要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说出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说出为什么这么做。

现以音乐课《送别》为例,从四个部分来说明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通过多媒体为本歌曲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这是引导学生的心境 进入到画面所营造的离别情境中。结合他们刚刚离开家,离开熟悉的父母兄妹、朝夕相处的同学等场景,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就很容易被唤起。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引入使教学内容“心理化”,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2.体验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不仅包括对技能技巧的体验和感 悟,同时也包括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分发声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情感和了解歌曲背景和学唱歌曲三个步骤。

3.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检查、指导、反馈、评价等手段来 实施。这节课采用了给学生录音的方法。先让他们对比范唱,找出自己在气息运用、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最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形式不仅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特别注意,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课后做好准备,下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可以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很大一部分人在几年后都将独立从事幼教工作,对他们来说具有创造性的表演和排练的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位他们提供这种机会。 此外,在说课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说课要以正式上课的心态来对待。音乐课“说课”与“上课”,我认为有一定的差异。“说课”是“上课”前的一次教学方案展现,面向的是同行、专家,而不是专业知识浅薄的学生,以正式上课的心态认真对待很重要。通过说课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教什么”和“怎样教”到“为什么这样教”,还要说出这样教的好处,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2.说课时,要体现出新意。“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说课中应注意既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学科特色,同时又要反思总结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说课活动永远“鲜活”。

3.说课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度”。说课过程中,既要联系教学内容,又不能全面具体地讲述教学内容,但关键环节还必须讲到具体细节,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度”。说课要注意避免“说课”与“上课”等同,把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机械模仿、生班硬套。

4.说课后要及时“互评互学”。即说课后要及时组织评议,相互交换心得,并总结、完善教学方案。说课后除个人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外,还要及时组织参与听课者、专家评委对说课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教学设计。说课是针对具体课题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讲述,并由此交流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是较科学化、理论化、涉及内容较多、层次较高的教研活动,可使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得以生成,并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使教学智慧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马丁.谈谈说课.教育时报,2005年6月6日.

[2] 马爱萍.浅谈说课[J].青海教育,2000,(7—8):77. [3] 郑理.集体备课[J].中国培训,2002,(5):46.

[4] 王琰.“说课”与教法和学法的改革[J].山西教育,2000,24—25.

:(4)

上一篇:数学广角的练习课教案下一篇:思想解放方面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