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2022-12-25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关注始点, 效率——题材和时机的选取要合理

在数学教学中, 不加分析, 盲目地开展合作性学习, 很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反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为此, 教师应选择适当难度或具有探究意义的学习题材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既能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探究得到结果, 又能使高水平学生有更大的思考拓展空间。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 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进行分工协作, 彼此信任, 相互支持,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

当学生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具备时, 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通过小组合作既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 又能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意义。当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当问题的解决有几种方案或几种不同的结论时, 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此时, 课堂散而不乱, 问题越辩越明,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个性也能得到尊重和发挥。

2 关注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合理

“导”, 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 设想学生的反应,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对各个小组进行调控和组织, 及时诊断和处理出现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引领探索逐步深入。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信息汇集到教师处, 基本上是“打住”的多, 即教师默认多, 回应反馈少。我们认为, 学生的单向活动不可能自发地推进教学过程, 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地互动, 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通过适当的追问, 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地自行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 也即在成功解决问题 (当然可能是比较低级的方法) 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对原有的方法作出“扬弃”, 如上生1当k+1=1时就不是一次函数。从而使数学思维更上一个台阶。也许叶澜教授的话能给我们留下些许思考: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 在关键时刻, 教师该点拨的要点拨, 该设问的要设问……若失去了教师对学生的有价值的引导, 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

3 关注过程——实现教学评价科学化

3.1 由只关注“结果”评价指向“过程”评价

所谓重视结果,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而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合作过程, 甚至让学生去背一些所谓典型习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合作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例如, 我们在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即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求根公式探索并证明得到的一般结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注意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暴露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训练, 能力得到发展。

3.2 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方面: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 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转化, 将评价重心从知识内容转移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技能获得上来, 多方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学生评价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 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关注个体的“考试成绩”, 比较强弱胜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有局限性, 不利于多数学生的发展, 而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让多数学生受到鼓励, 感受成功的喜悦, 取得进步, 迈向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实现过程评价。

由于每个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通过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好, 可以让其担当发言人, 在互相学习中, 让差生得到提升, 优生获得自信。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

4 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作为课堂交流的延伸, 课外数学合作学习的自由度更大, 时间更充分, 范围也更广。教师要建立起课外合作学习的机制, 例如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帮扶小组: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意去寻找学习伙伴, 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按数学成绩和数学解题能力把学生分成优、中、困, 然后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 将学优生和学困生、而平时又比较谈得来的组成一对, 叫做“一帮一”组;将中等生、平时比较喜欢一起较劲的两个两个组成一对, 叫做“谁怕谁”组。真正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领悟合作学习的思想。

此外, 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课堂气氛,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提问, 引发学生思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总之, 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形成, 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长期熏陶, 互相探讨, 反思校正, 才能走向成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我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心灵去感悟, 用行动去实践, 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走进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中小学教学的一大亮点,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其途径有:合理选取题材、时机;合理角色定位;指向“过程”评价;合理延伸课外等。

关键词:合作,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 廖承绶.数学合作学习[J].广东教育, 2005, 9.

[2] 许世红.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 2005, 12.

[3] 栾庆方.关于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05, 3.

上一篇:论我国电子商务会计发展存在的制约及解决策略下一篇:浅析安代舞的传统形态及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