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记者通讯员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当好记者通讯员

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

刘 聪 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系统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既包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包括外部形象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都希望自己能在这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地位,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导致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系统、行业、单位的高度重视。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基层单位通讯员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谈点初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基层通讯员要善于把握大局,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单位、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这根主线,唱响主旋律,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鼓舞人们与时俱进。首先,要把握时代主题,紧跟发展步伐,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思想深处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这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其次,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效性。新闻宣传不是凑热闹,闹花架子,为人“贴金”。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区分不同层次,掌握相对稳定和比较系统的宣传教育内容,努力克服那种报喜不报忧的不良倾向,在坚持正面宣传先进的同时,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适度地进行反面典型报道;第三,要坚持面向基层,齐抓共管,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广泛性。新闻宣传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特点,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社会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人,我们要有“大宣传”的理念,坚持把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组织实施,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第四,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体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示范性。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讯员素质的高低,形象的优劣对新闻宣传工作本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报讯”三个字,看似容易,可做起来并不轻松,写了一辈子“本报讯”的专业记者,临近退休时,谁也不敢说将这三个字写周正了。作为从事基层新闻宣传的人员,就更要时刻不忘政治理论学习,注重业务钻研,争作一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通讯员。

二、基层通讯员外出采访时要有“四心”

作为一名通讯员,采访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第一步,稿子写得好与坏,采访是关健。特别是基层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通讯员,要将稿子写真实,写迅速,写得“还过得去”,必须拥有“四心”。一是要有热心。勿庸置疑,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谁都想多上稿,上大报大刊,上重头文章。要想多上稿,上出好稿,就必须对新闻工作有热心,每次采访就不能怕路途遥远,不能怕严寒酷暑,特别是吃了“闭门羹”时更不能放弃。二是要有耐心。基层通讯员不是专业记者,外出采访时,往往出现采访对象不配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耐心等待,细心分析对方心理,彼此加强沟通,接近采访对象,努力寻找采访的切入点。三是要细心。基层通讯员每次在采访某个对象时,一般都是先写好采访提纲才去,即或没有形成文字,也都在自己大脑中有个大概轮廓。但拟好的提纲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又会遇到意外的事件发生,采访不按提纲走,这就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来帮助自己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四是要有信心。由于基层通讯员尤其是初涉新闻写作的人不是专业记者,所写稿件“命中率”不高,知名度不大,外出采访时,不像专业记者那样胸有成竹,采访随机应变,有气势,而是显得底气不足,顾虑重重,害怕采访过后别人询问稿件是否刊登等情况,表现在行动上是担心采访对象轻视自己,怕提问,不敢提问,信心不足。所以,要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坚定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三、基层通讯员要学会将新闻工作压力变成动力

伴随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各单位为了提高单位整体效能,赢得社会公众和上级组织的信任,纷纷加大单位内部管理力度,在考评干部、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年初制定的量化考核标准来衡量,对不合格者进行末位淘汰,使得从事新闻工作的基层通讯员感到工作压力大。怎样才能兼顾本职工作与新闻工作,将工作压力变为动力?这正是考量基层通讯员能力的时候。第一,要充分发挥群体力量。基层通讯员杂七杂八的事情比较多,经常与基层领导、职工和群众联系,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发生的新闻和采取的新措施,在其本人不在场的情况下,积极给提供线索,反映情况,使新闻工作成为自己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的精神家园;第二,不要忽视常规新闻。所谓常规新闻,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四季歌”,报道的是年复一年的

常规性工作。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从事新闻工作年限长的基层通讯员都有一个毛病,对身边的常规新闻往往熟视无睹。基层通讯员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常规工作也会有新搞法,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用求新、求异、求变的眼光,变换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寻找工作的新亮点;第三,要勤看报勤关注媒体勤观察。基层通讯员在紧紧抓住动态新闻不放松同时,要经常静下心来多看报上网,根据报刊杂志和其它媒体所登体裁,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去采写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稿件。

四、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需注意的几项要求

在基层单位,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需要宣传报道,重要的是通讯员要善于挖掘,掌握尽可能多的素材,准确撰写和及时报道出去。一要善于挖掘。新闻贵在“新”,这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通讯员要具备从日常工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二要准确撰写。准确是宣传报道的生命,是对宣传报道的根本要求。所采写的新闻要事实数据准确,语言表述无误,不随意夸大或缩小,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宣传的人或事作出褒扬或是贬损评价,而应在准确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报道。三要突出时效性。基层通讯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宣传报道敏感性,做到第一时间知道、第一时间采访、第一时间报道,重点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者要经常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从学习中获得提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调动基层通讯员的积极性,既要让从事新闻宣传的人从中尝到甜头,又要让其感到工作的压力,各个单位也可出台奖励措施,将宣传报道任务细分,明确数量和质量,并与之签订目标责任书。(作者系中共秭归县归州镇委宣传委员)

第二篇:怎样当好一名记者

如何当一名记者

一、必须注重学习,做一名党的宣传工作者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德”,我们只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深刻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识”就是政治水平,就是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区别事物和问题的分量、大小,善于抓住问题,见多才能识广;“学”就是要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要把对事物的观察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对于一个电视新闻记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结构,学习将决定他的成功或失败,学习是关键。2003年7月,我随山西、晋中两台记者在介休市采访时,发现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对当地的工商部门反映不错,于是我们就深入到工商部门进行大量的调查与采访,采编了电视新闻《介休工商局“换位思考”到“换岗实践”搭建连心桥》。这条新闻在中央、省、地三级电视台新闻栏目中播出后,反响强烈,后被评为2004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二、必须善于深入实际,思想深入是关键

不到现场怎么能拍到画面?电视新闻记者拍摄到了现场画面,就算深入到实际吗?我所说的就是要思想深入。采访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拍到有分量的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到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成功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尤其是到了新闻事件现场,记者必须带着思想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最能反映事件本质、最有说服力的现场情节,向观众报道最有价值、信息量大的电视新闻。2003年7月下旬,我们在祁县农村采访时,了解到一个农村粮站开设“粮食银行”这种新做法,当地农民们的粮食,也能像货币一样存在“银行”里,随时存取,自由兑换,使丰收后的农民不急于售粮,而把粮食放到“粮食银行”里,等到有合适的价格再出售,而且能随时兑换出自己所需要的面粉、大米、香油、挂面等十几个品种,这种做法不仅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还有利于粮食部门掌握粮源,最主要的是解决了丰收后的农民储粮难的问题,后来我们采摄了《祁县七家“粮食银行”存兑两便惠及农民》。这条新闻的播出,对粮食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一

条好的电视新闻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思想价值不靠文字说明硬加上去,而是通过独特的画面语言自然地流露出来,使观众能从形象本身感悟它丰富的“画外音”。只要电视新闻记者在思想上有了准备,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现场采访当中,他就会时常感到我们的各级党委政府,我们的人民群众在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处处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所以说,一名成功的电视新闻记者必然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忠实实践者。

三、必须把握采访特点,要有坚韧的工作作风

实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是电视新闻的共性规律。电视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的后起之秀,它和广播新闻、报纸新闻具有许多共同属性,我们在实践中应遵循这些共性规律,才能把握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而直观性、纪时性、立体性、参与性、局限性又是电视新闻的个性规律。电视新闻声画结合,形声并茂,必须充分了解因其技术手段的差异,表现出了各种优势、各种属性,能对各种特性有正确的认识,熟知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整体效应和每种属性在电视新闻中的体现以及对电视新闻的意义。无论是在常规性报道还是在深度报道中,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和正确把握电视新闻的特性,才能在采访实践中游刃有余。今年7月我在太谷县采访农民运用科技给枣树搭棚的电视新闻时,采取了主持人出现场的采访方式“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太谷县小白乡沙子地村的枣林里,这里出了个新鲜事,农民们给枣树搭起了棚。”现场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我所在的新闻现场中,并让他们产生疑问,为什么要给枣树搭棚?那么大的枣树怎么能搭起棚?随后在短短的1分40秒的消息中给予回答,使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宣传效果。

吃苦耐劳是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功,由于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记者必须在新闻现场进行拍摄和采访,常常会遇到现场抓捕罪犯、抢险救灾的新闻现场,这样就给电视新闻记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总之,争当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是每个电视新闻记者的理想和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电视新闻记者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争创一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拍摄出更多的有分量、有价值的电视新闻精品。

第三篇:牢记新闻使命 当好人民记者

——记大连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 王永海

王永海是新闻界的骄傲,他是“明星记者”,他的头顶上闪耀着无数光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十佳记者;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中宣部、中国记者树他为新闻战线楷模,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省委、市委也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王永海活动。这些荣誉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即使退了休,他也是时常看看自己的“光荣册”,用以勉励自己,永做一名党放心、人民欢迎的好记者。

王永海用自己数十年的生命历程,为新闻工作者谱写了一曲敬业的歌,奉献的歌,拼搏的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光 环 耀 眼 不 断 进 取

王永海之所以成为“明星记者”,完全是干出来的,把心血倾注在广播事业上,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成为“高产”记者。仅在他退休前的2000年和2001年,他的年发稿量已经突破千篇大关,达1100多篇!新闻单位算工作量历来是以播发出去的稿件为准的,写了但没有播发的不能算数。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写的东

1 西100%发出去,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发不出的稿子。而王永海365天竟播发1100篇,屈指算算,他平均一天发稿3篇之多!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有人做过统计,最多的时候,王永海一天发稿6篇;取个中间值来说:从1990年到1996年,他在电台发稿3400篇,平均每年发稿485篇。这7年间,除了给大连电台供稿件,他还向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辽宁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近千篇,创造出地方记者在中央媒体上稿最多的纪录。王永海之所以成为全国新闻战线上的典型,是他30年如一日,敬业爱岗,勤奋刻苦,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了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风尚。

“ 五 忘 ”在 心 奉 献 不 已

“少睡觉,多干活;少享受,多奉献。”这是王永海的回答。退休前,59岁的王永海为了继续实现30年来自己实践着的这一诺言,仍然跑在一线——像他这样的“高龄记者”仍在一线奔波的如今已经不多了。他提醒自己: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忘记得失,忘记烦恼。尽管腰痛得厉害,糖尿病、肩周炎、胃炎缠身,他仍坚持“忘我”工作。

王永海有个工作信条:一定要掌握一手材料。有一次,大连市环保局传来一篇关于治理煤厂的稿件,按现在大多数记者的通常做法,编一编,加上自己的名字发稿就是。但王永海不放弃“信条”去了现场,不但发现了有关治理煤厂的日期有所变动,而且

2 又现场获得了新煤厂选址的新闻,他采写了“现场新闻”,避免了其他媒体所发通稿当中“机声隆隆”(那天现场根本没有机器作业)的失实报道。

曾几何时,为了采访清掏女工,王永海三天陪她们掏了36个“马葫芦”;为了采访时传祥式的掏粪工人李守环,他不听座谈,不看材料,到现场和李师傅一起干活,感动得李师傅破了多年的规矩:“我们掏粪工人从来不主动和人握手,今天,我要主动和你握手。”

王永海长期负责城建行业的报道,人们说他怀揣两张图,一张市政规划图,一张重点工程项目图。由于他对全市建设系统了如指掌,人们称他“半个建委主任”。而王永海在大连市有口皆碑还不仅仅因为这些,主要的是他用手中的笔为老百姓说话,他用炽热的心为老百姓办事。王永海说:“是党把我从一名工人培养成新闻记者。我要热爱、忠诚党的新闻事业,把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时刻用手中的笔和录音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记录好人民的创举,讴歌新时代,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新闻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工作中,为维护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而奋笔不休。”

王永海常说:“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我绝不让一条重大新闻从自己手中漏掉,绝不让稿件给党和政府添乱。”于是,他一年四季不顾寒暑、不避风雨,始终坚持在现场采访,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1995年,王永海因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和

3 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作“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巡回报告,离开岗位一个多月。他为了避免“荣誉上去,工作下来”的情况发生,想尽办法抢时间、抢新闻,结果发稿量还是全台第一,并且成了“重点稿”突破百篇的记者。2000年国庆节,他全身疱疹连成一片,他边打吊瓶边坚持采访,黄金周7天里他发稿20多篇。

这些枯燥数字的背后,要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才赢得“高产记者”、“高效记者”的美誉啊!“宁肯欠家庭账,不能欠事业账”。这是王永海的座右铭,也是他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工作30多年,他没跟家人去过一次公园、影剧院。儿子不解地埋怨地说:“我宁愿要一个关心自己的爸爸,也不愿要一个劳模爸爸。”

天天在一线采访,有一年穿破好几双鞋的记录。王永海说:他的新闻是走出来的。

堂 正 做 人 清 白 写 稿

王永海虽然知名度高,但他从不发关系稿,也几乎不在被采访单位用餐,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做一名人品文品俱佳的记者。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写稿”是王永海的人生信条。倘若王永海利用记者这个特殊身份和社会关系为自己捞好处的想法或做法,他也不会30年如一日地这么干和干出这样的业绩,也不会受到人民尊重、爱戴。王永海认为,“群众永远是新闻的主体,记者要时刻把镜头对准群众,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于是,他把“新闻精品”定格在“四满意”上:让市领导满

4 意,社会满意,人民满意,被采访单位满意。他的目标是让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让独家新闻给人民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以崇高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王永海时不时地还有些“小动作”——有些事情,要不是意外获悉,谁也不知是王永海干的。比如1998年民政部发来一封信,代表灾区人民感谢在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时,王永海慷慨捐资500元;比如2000年王永海又从工资中拿出1500元扶贫帮困;比如数年来,王永海将别人赠送的折合数万元的高档礼品和现金上交给组织……

2002年9月,王永海退休了,领导研究反聘他为中央台、辽宁台发稿。为此,他谢绝了社会高薪、高待遇聘请,他向党组织和领导表示:拼搏精神不退,记者使命不退,无私奉献精神不退。他目前仍被反聘在电台工作,电台领导说,为了更好地宣传大连,你就负责为中央台供稿吧。王永海跟我说,挺难的,大连有新华社支社,中央台又有自己的记者站,想上篇稿子不易。可他又以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从退休至今的8年中,仍然坚持“没有日历”,一年365天没休一个节假日,不论是风雪雨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他不放过一条新闻,甚至半夜也向中央台发稿,宣传大连新人新事新举措。2007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风暴潮,中央台让他搞现场报道,他立即带领助手不顾风暴袭击,冒着生命危险(当晚被撞在汽车上,手表摔没了,手脚摔伤),在第一时间抢发了这条新闻,引起了中央领导关注。事后,中央台说“这

5 是用生命换来的新闻”。近8年中,他每年向中央台发稿340多篇,在全国城市电台排行榜中名列第一,连续4次捧得了中央台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奖杯,为大连赢得了荣誉。不久前,《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采写了长篇通讯介绍王永海退休不忘为新闻奉献的事迹。

王永海曾经给自己制定的70多个“不”字警言,这里摘几句:党纪不违,国法不犯,享受不求,待遇不攀,名利不图,有功不傲,为人不奸,蠢事不为,横财不发,好处不捞,恶习不沾,原则不失,奉献不悔,权势不争,意志不移,义举不辞……如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他先后捐款2100元,成为捐款最多的退休记者。

第四篇: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评选十佳特约记者、新闻通讯员免费申请

在这片具有悠远历史的土地上,数千年了演绎出了无以计数的精彩文化、血脉相传、绵延不绝。时至今日,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各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更显的珍贵。

我们想要请你去拿起数码相机去记录身边所知、所见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你所知的他们的由来。无论是矗立千年的古建筑、还是口传身授的古老戏剧,或许那只是你每天路过的一个影壁、只是你外出游玩时在古村边见看到的一方石碑、或许只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个瓷瓶、一轴字画、或许只是公园中老人家们每天清晨舞动的宝剑和空竹„„ 我们只请你用相机、用笔来做一个记录,凝固这一刻这一地的目光,与我们共同分享。

为中国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为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本社决定评选“十佳特约记者”、“十佳观察员”和“优秀通讯员”,凡是本社特约记者以及新闻观察员、新闻通讯员均可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条件:

1.热爱新闻宣传工作,能够积极学习新闻写作知识,积极向本社提供优秀作品。

2.有较强的新闻意识,能及时报道本地本单位发生的重要新闻,或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协助本报记者采访。

3.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未出现失实报道。

4.关注身边的遗产关心传统的文化 更爱我们的中国

二、奖励办法:

颁发荣誉证书,官网公开表彰,给予“十佳特约记者”、“十佳观察员”价值1000元物质奖励,给予“优秀通讯员”价值300元物质奖励。特别优秀的观察员可申请为特约记者。

三、参评办法:

参评人员,要求如下:

标题:“十佳特约记者”参评表或“十佳观察员”和“优秀通讯员”参评表。

请将拍摄的“身边遗产”的照片+文字发送到vip@mediainchia.com.cn邮箱,我们会把他们展示给广大的网友,或许,会有高人会指出他们的真是身份、来龙去脉,或许,他们将有机会被国家列入保护的范围,从而逃离湮没的命运;同时,我们将组织媒体和记者对于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和趣味的遗产项目进行跟踪报道„„

主办方: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介绍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是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颁布以来,全球性的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掀起热潮。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程隆重启动。该项目得到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支持,坚持以“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加强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为中国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更培养了广泛的,优秀的,以摄影为手段,记录、挖掘、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

为配合此项行动,本社特制了“记录行动”证件。自此证投入使用以来,会员普遍反映用它可以很方便地向被采访、记录对象传达行动含义,节省了一些手续和金钱。但本社要提

醒大家的是:任何超范围要求的使用,都可能破坏证件的含金量和“记录行动”的崇高意义,我们要感谢那些给我们方便和照顾的人和单位,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也应多从对方的权益立场考虑出发,做一个有学问的记录人。总之,提倡大家要擅用、妥用证件,为大家维护一个良好的使用证件。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开展至今,受到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继记录证件证隆重推出以来,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愿意驾驶爱车自驾外出采访,本社又倾情设计制作了极富时代感的新闻工作车证。为会员的采访摄影活动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车证正面粗体大字注明“新闻工作车”字样,简洁鲜明,中英文对照表述“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这一重要使命。 车证背面除必备的车辆基本信息外,对记录者使命、记录者守则以及协会情况做了简单介绍。 颁发车证的同时,还会加盖本社红印,更加提升了该车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凡会员都可为自己的爱车办理新闻工作车证,办证时需要提供车牌号,并说明车的颜色。 只要你热爱新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均可申请新闻观察员证以及特约记者证。

申请特约记者证:http://mediainchia.com.cn/vip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官方网站:http://mediainchia.com.cn/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官方客服QQ:806022290

第五篇:“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文化记录公益行动正式开启可申请特约记者证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文化记录公益行动正式开启可申请特约记者证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简称:《新时社》,是依法登记成立的记录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并与多家媒体强势联合、联办的大型纪实性、综合性集信息采集、出版、发行的联合性群组期刊、增刊、珍藏版专题刊物及影视节目团体。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长期扎根“港味”更浓、“海味”更足的通讯社报道特色,致力凸显“短、快、活”的特色文风,故深受内地、港澳台和全球华文媒体的关注,视为报道港澳台及內地新闻的重要参考平台之一。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顺应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后的时代发展新形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以优秀的作品感动人”,以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闻编采团队,及时“记录时代特征、有效传播社会、聚焦社情民意、倡导民权民生、讴歌主流思想、服务人民生活”,力求及时、客观、权威地报道新闻,并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国际资讯服务,为社会呈现纷繁世界的精彩之处,为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广泛信息及时代特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通过传统平面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紧密结合,以“记录时代、传播信息、讴歌主流、痛斥邪恶”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通过多媒体的表现手段,为读者提供含图文、视(音)频的全方位新闻资讯服务,充分满足广大读者浏览、表达、交流、分享等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观赏。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是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颁布以来,全球性的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掀起热潮。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程隆重启动。该项目得到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支持,坚持以“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展现可爱的中华,加强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为中国乃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发展,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更培养了广泛的,优秀的,以摄影为手段,记录、挖掘、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

为配合此项行动,本社特制了“记录行动”证件。自此证投入使用以来,会员普遍反映用它可以很方便地向被采访、记录对象传达行动含义,节省了一些手续和金钱。但本社要提醒大家的是:任何超范围要求的使用,都可能破坏证件的含金量和“记录行动”的崇高意义,我们要感谢那些给我们方便和照顾的人和单位,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也应多从对方的权益立场考虑出发,做一个有学问的记录人。总之,提倡大家要擅用、妥用证件,为大家维护一个良好的使用证件。

“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开展至今,受到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继记录证件证隆重推出以来,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有车一族愿意驾驶爱车自驾外出采访,本社又倾情设计制作了极富时代感的新闻工作车证。为会员的采访摄影活动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车证正面粗体大字注明“新闻工作车”字样,简洁鲜明,中英文对照表述“挖掘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这一重要使命。

车证背面除必备的车辆基本信息外,对记录者使命、记录者守则以及协会情况做了简单介绍。颁发车证的同时,还会加盖本社红印,更加提升了该车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凡会员都可为自己的爱车办理新闻工作车证,办证时需要提供车牌号,并说明车的颜色。 只要你热爱新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均可申请新闻观察员证以及特约记者证。 申请特约记者证:http://mediainchia.com.cn/vip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官方网站:http://mediainchia.com.cn/ 中国新闻时讯通讯社官方客服QQ:806022290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工作方面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