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名词解释

2022-07-18

第一篇:文化模式名词解释

PS Photoshop图层混合模式 解释

对于一般非PS专业人士的朋友,一般对图层混合模式不是非常的清楚,不知道哪种模式具体能产生什么效果.下面的一些解说希望能增加一些体会.

一、第1组:杂牌军

这一组的组员是Normal(常规)模式和Dissolve(溶解)模式,它们的特性导致它们无法加入其他组,所以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Normal模式下图层的颜色为正常显示状态,是默认的模式。Dissolve模式在图像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和Normal模式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只对羽化的图像起作用。

二、第2组:黑暗兵团

这一组的组员是Darken(加暗)模式、Multiply(正片叠底)模式、Color Burn(颜色加深)模式和Linear Burn(线性加深)模式。这一组成员的共同点是它们会使图像看起来变得更暗。它们的代表人物是Multiply模式和Color Burn模式。

三、第3组:明日帝国

这一组的组员是Lighten(变亮)模式、Screen(屏幕)模式、Color Dodge(颜色减淡)模式和Linear Dodge(线性减淡)模式。这一组成员的共同点是它们会使图像看起来更亮。它们的代表人物是Screen模式和Color Dodge模式。

四、第4组:突击队

这一组的成员是Overlay(叠加)模式、Soft Light(柔光)模式、Hard Light(强光)模式、Vivid Light(艳光)模式、Linear Light(线性光)模式和Pin Light(个性光)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使图像对比更强烈。代表人物是Overlay模式、Soft Light模式和Hard Light模式。

五、第5组:排雷兵

这一组只有2个组员Difference(差值)模式和Exclusion(排除)模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使图像前后对比产生非常大的反差。代表人物是Difference模式。

六、第6组:后群队

这一组的组员是Hue(色相)模式、Saturation(饱和度)模式、Luminosity(亮度)模式和Color(颜色)模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修饰图像,例如给黑色照片上色等。代表人物是Color模式。

企业里面划分了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办理档案挂靠,就应该去找人事部,而不是去找技术部。我们使用Photoshop的图层合成模式时,首先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再到不同的组里去选择合成模式。例如要使图像效果明亮,就应该去“明日帝国”组里选择,而不是跑到“黑暗兵团”中去。

在各分组里,笔者分别挑选了它们的代表人物(即最常用的合成模式)进行分析,其他不常用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1. Multiply(正片叠底)模式

请读者展开想象力,Multiply模式就像把激活层与下面的图像当成放在幻灯机前的2张透明幻灯片。一张幻灯片在前,另一张在后。光线穿过两张幻灯片,结果总使含有2个图像内容的图像更暗。Multiply模式可以用于添加阴影,而不会完全消除下方图层中阴影区的颜色。请记住,白色是该模式的中性色,也即是白色在这里变成透明,这个特性非常有用,例如可以用于消除复杂的白色背景。

2. Screen(屏幕)模式

继续用幻灯片来比喻。把2张幻灯片分别放在2个独立的幻灯机上,并且同时投射到同一个屏幕上,就会得到像Screen模式一样的效果。Screen模式的效果和Multiply模式的效果正好相反,它会得到一个较亮的图像。该模式可用于在图像上添加高亮。请记住,黑色是它的中性色。

3. Overlay(叠加)、Soft Light(柔光)、Hard Light(强光)模式

很难把这3种模式真正区分开,因为这3种模式都是把激活层的暗色与屏幕上出现的亮色相乘,成为下面图层的合成像素。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Overlay模式侧重于合成像素,而Hard Light模式侧重于激活层像素。如果希望激活层的图像较清晰些,可使用Hard Light模式。如果希望底下所有图层的合成图像清晰些,则可使用Overlay模式。而Soft Light模式则是使Hard Light模式淡化,结果是产生一个低反差的效果。请记住,50%的中性灰是它们的中性色,这个特性非常有用,可以用来制作复杂的灯光效果。当读者在某个 Photoshop教程中发现笔者首先使用50%的灰来填充图像时,就应该猜想到他会用这些合成模式了,但大多数笔者都没有专门去说明这一点,导致读者老是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用50%的灰来进行填充。

4. Color Dodge(颜色减淡)、Color Burn(颜色加深)模式

Color Dodge模式可以使激活层上的每种颜色变成亮值倍增器,使合成图像变亮。像白色这样的亮色,产生的效果最强烈,黑色则不起作用。笔者在这里所要说的是,这个合成技巧在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本书以后的章节中会陆续出现它的应用实例。Color Burn模式的作用与Color Dodge模式相反,它是利用激活层的彩色去降低合成图像的亮度值,结果会使图像急剧变暗。Color Burn模式中,深色产生的效果最强烈,白色则不起作用。

5. Difference(差值)、Exclusion(排除)模式

Difference模式同时对绘图的图像区域与当前前景色进行估算,如果前景色调更高,则背景色调改变其原始数值的对立色调。这种模式下用白色在一副图像上绘画会产生最显著的效果,因为没有一个背景图像包含比绝对白色更亮的色调数值。Exclusion模式把中间颜色着到灰色上,形成一个较低反差的效果。

6. Hue(色相)、Saturation(饱和度)、Luminosity(亮度)模式

它们都是利用HSL色彩模式来混合激活层与底层图像的色彩。选择Hue模式时,Photoshop保留激活层的色相不变,将与之同底层图像的饱和度和明度值混合。选择Luminosity模式时,仅把纹理的明暗信息传到下方图像上。选择Saturation模式时,Photoshop保留激活层的饱和度值,将之与底层图像的色相、明度混合。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模式对灰度图不起作用。

7. Color(颜色)模式

Color模式由Hue(色相)和Saturation(饱和度)组成。Photoshop保留激活层的色相和饱和度,并把它们与下层图像的明度相混合。因为Color模式的饱和部分效果很微弱,所以Color模式产生的效果与Hue模式产生的效果几乎相同。Color模式主要用来给下层图像上色,例如给黑白照片上色等。

第二篇: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

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萨派的领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摊丁人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是个天主教徒,与西方传教土利玛窦关系密切,共同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卷,并对作为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的几何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后又与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将西方灌溉工具和技术介绍到中国。祟帧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订新历书《祟帧历书》,这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写成于1628年,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项,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也叫彩陶文化。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11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商业: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及遍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市声: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牌匾:大都以木料制成的为书写商店名称或营销物品的横长。方形或竖条形,挂在门头之上或门两侧校上的商幌。字号:字号是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 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行会组织: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采食经济:依赖大自然自生自长之物,采集起来以生存。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烹饪:简单说就是熟食制作。即把自然状态下尚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可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仪式饮食:仪式饮食就是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饮食又唱诵经词,又称信仰饮食。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民间组织饮食:民间组织饮食是指办庙会或过善会时的饮 食。这种饮食活动大都带有神圣信仰性质和民间习惯性<解决家庭,村落间的矛盾或协商,议事)性质。待客饮食:待客饮食就是亲友间交往活动中的饮食。馈赠饮食: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人们交往活动中赠送食品以表心意的谓之馈赠饮食。服饰的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服饰的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服饰的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服饰的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服饰的信仰标志:在服饰方面主要反映在图案绘制上,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龙,风,麒麟图案象征尊与贵,天体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于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其簪花,插花都有镇邪驱祟之意。服饰的阶层标志: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服饰的仪礼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札表达了中国人的较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硫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五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服饰的政治标志:服饰还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上至帝王后纪,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服饰的职业标志: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工,商;宗教等之服装有别。文臣武将,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猎装也成了时装等。服饰的审美标志: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古朴美,稚拙美,单纯美,自然美等等。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纯装饰性的,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区域社会:区域社会是指个人与群体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文化认同单位。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回回:它是

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会;从唐代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农商兼

盂德高维诺:盂德高维诺是11世纪末期意

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 大利方济合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

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

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

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

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缘关系。 血缘九族制: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字辈谱:字辈谱是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的记忆性文化链。家谱: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家风: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血缘凝聚力: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地线凝聚力: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历法: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王种。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乎年365天,闰年366天。 阴阳历: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夏历)以且球统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润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63.传统算学:我国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七巧板: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是将一正方形板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

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地线: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

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造字,后稷作稼。”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后人还为仓颉修了坟墓,立碑建庙,塑造雕像,以纪念他的造字的功绩。

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地缘:此地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关系。书写单位:指书写汉字的最小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单位,如楷书的“一”、“I”、“/”、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刁”等。汉字的基础构件: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自解说。 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异体字: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淀”就是异体字。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统治和专制。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

“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耻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二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锦衣卫:朱元璋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锦衣卫在他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丧失了那点保护民众的意味。税监: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居民: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结构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时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的结构来布局,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种任务。 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

第三篇:地域文化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类的细石器。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妟”,并有“妟来”和“妇妟”等卜辞。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4.子之之乱: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公元前318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子之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被等人的反对。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国举兵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

5.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755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正月,安禄山建国大燕,同年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唐肃宗继位。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6.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汉族,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民族英雄。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1278年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十月押至大都。忽必烈多次使人劝降,均遭文天祥严词拒绝。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北兵马司土牢内,渡过了4年狱囚生活。他在狱中书写了大量诗词,并与旧作编辑成册,取名《指南录》,表明自己如磁针一样心向南宋。他写的《正气歌》,抒发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一直广为后人传诵。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在皇宫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的高位。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天从容赴义,其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7.两都之战: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接连不断,直至发展到公开的内战。文宗在位时就发生了“两都之战”。1328年(泰定五年)七月,泰定帝避暑时死于上都开平。消息传来,留守大都的权臣燕铁木儿发动兵变,遣使迎接前帝武宗(1311年已死)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即帝位,是为元文宗。而上都的随驾诸臣,则拥立泰定帝9岁的幼子阿速吉八继位。于是为争皇位,大都、上都之间展开激战。上都兵分四路进攻大都,燕帖木儿分兵抗击,战场就在大都周边地区。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文宗与燕帖木儿虽最终取得胜利,但双方混战也使大都周围遭到严重破坏,京东一带甚至出现“野无居民”的惨象。

8.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英、法公使以《北京条约》为据,率先进驻北京。接着,俄、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公使馆。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对北京政局第一个重大的影响是支持那拉氏和奕訢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亡,临终前诏立其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委任肃顺等人辅佐政务。在最高权力转移过程中,慈禧(西太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的野心,与慈安(东太后)和在京留守的奕訢结成同盟,在10月底回京途中发动宫廷政变,—举除掉了咸丰帝遗诏所封的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穆荫等八个赞襄政务顾命大臣,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史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1861年,干支纪年为“辛酉”)。

9.张勋复辟:1917年初,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形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为名,借机带兵入京,拥溥仪复帝位。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三千余名辫子军入京。7月1日,与康有为带领三百余名遗老遗少进入紫金城,拥立12岁的溥仪恢复帝位。宣布即日起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康有为的复辟丑剧根本不得民心。消息传出后立即遇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此次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10.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后,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并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群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明清北京故宫是三千年王城帝京规划理论完整保存的孑存实例,同时也是北京帝都规划的中心,全国最高权力的集中点。

11.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800年前的金代开始的。金章宗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到了公元1750年,清代乾隆帝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经过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己荡然无存。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3000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其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12.午门:午门是北京城门中等级最高、文化含量最厚重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平面呈倒“凹”形,这是中国帝王宫城城门的典型特征。午门下面建有高大的城台,城台上是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红墙身黄琉璃瓦,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为古代建筑最高等级规制。午门还被称为“五凤楼”或“朱雀门”,这也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宫城正门,它是朱鸟的象征,也是南方神的象征。此外,午门还是“天子五门”形制中最核心的一座城门,对应《周礼》“天子五门”中的“应门”,它是皇权的象征,是颁朔、宣旨的地方,有治理天下的意境。 13.垂花门: 四合院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四合院中多为一殿一卷式,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顶是由一个尖型顶与一个卷棚顶组合而成,外形很像英文字母M。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色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14.三里河:三里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排水通道。自从金代开凿了东西方向的闸河与金口河以后,河道以南的“三海大河”故道就被切断了水源,给今天的崇文区留下了众多曲曲弯弯的干河道。明代正统年间修浚护城濠的时候,为了雨季泄洪,利用这些古河道,在正阳门东护城河的低洼处向南开通了一道泄水渠,叫做三里河。这条三里河的主干,自今天的西打磨厂、北晓顺胡同斜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南北桥湾胡同,然后注入金鱼池,再入龙须沟。乾隆年间,这些水道中还都通水。到了清末,除了金鱼池以外,其他地方只能从街巷的名称看出旧日水道的走向了。

15.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精通练兵,治械等。1550年秋,蒙古俺答儿,戚继光被任命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直接参与守卫京师的军事行动。明中期海防松弛,日本商人、武士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抵抗倭寇。他从地方招募农民、矿工严格训练,其部作战英勇、纪律严明,被称“戚家军”,扫平浙江倭寇后,戚与俞大猷配合继续给倭寇沉重打击,是我国民族英雄。1567年,为了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加强北方防御力量,戚继光被调北上守边。戚继光担任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总管,他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着手整顿军纪,进行战术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加修边墙,从1569年起,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在东自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一段长城线上加修敌台1017座。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北京游牧民族不敢犯塞,对于保障塞内人民生产、生活,对于保卫京师安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6.南洪北孔:指清代昆曲创作的两个高峰,即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和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作为我国历史剧的双璧,它们对后世戏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生殿》歌颂了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揭露了安史之乱的原因乃是统治者内部的争斗及统治者的奢侈糜烂生活。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意蕴,而且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桃花扇》“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表现了善恶、正邪、清浊、美丑之间的殊死搏斗,全面评价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内容宏阔,结构庞大,脉络清晰,浑然一体,“通体布局,无懈可击”。

17.徽班:所谓徽班,就是指兴起于安徽一带, 开始主要演唱吹腔、拨子及由这两种腔调衍变出来的二黄腔调的戏班。徽班艺人除主唱吹腔、拨子、二簧外,也唱昆曲、柳枝腔、罗罗腔、梆子腔,从而使徽班成为演唱众多声腔的综合戏班。徽班大多由徽商组建,特别是与盐商的关系尤为密切,在进入北京之前,便出类拔萃于南方舞台,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扬州的劲旅和冠军。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诞,颇负盛名的徽班在清廷驻守南方的封疆大吏和盐务官员的征聘之下,纷纷进京参加为弘历祝寿的盛大庆典活动。率先进入北京的是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班,谓之“四大徽班”。徽班从南方戏剧中心扬州流播到北方戏剧中心北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站稳了脚跟,争取了广大观众,并取得了迅速发展,从而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雄厚而坚实的基础,成为京剧的摇篮。 18.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宫廷菜的代表,全称又叫“满汉燕翅烧烤全席”,在康熙五年(1666年)逐渐形成了“满汉全席”的格局,并风行了三个多世纪。是一种民族特色浓郁的巨型宴席,它既带有宫廷菜肴的特色,又展示了地方风味之精华,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堪称北京饮食文化乃至中国饮食文化之最。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江浙菜为主。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目前,北京仿膳饭庄、颐和园听鹂馆饭店、大三元酒家等饭店制作满汉全席,但已经作了一些的简化和改进。 19.盂兰盆节:又称“盂兰盆会”、“自咨日”、“佛的欢喜日”。 盂兰盆意为“解倒悬”。七月十五日,是僧众结夏安居结束的日子。安居结夏为期三个月,在此期间僧众不外出,都在寺庙里修行。在七月十五结夏安居结束日,僧众要对自己的修行进行总结,并且彼此之间互相切磋修行的心得,寺庙内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所以这天也称“自咨日”或“佛的欢喜日”。据《盂兰盆经》记载: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即诵念《盂兰盆经》并举行相应的仪式,可以解除亲人倒悬之苦厄。救济的方法就是在七月十五日,将百味饭食安放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不但可以解救历代宗亲的苦难,还可以使在世的父母平安长寿。盂兰盆节,是佛教的重大节日之一,寺庙中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

20.北京庙会文化:庙会活动起源于宗教祭祀,历史悠久,各大城市都有。北京“京城寺庙民众性的宗教祭祀活动,大约自元代起,形成定期集会规模,经明代的繁衍发展,到清中叶形成鼎盛局面”。北京的庙会活动与其他城市相比不但多,而且规模大。从历史上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宗教祭祀的场所,而且是京城百姓的贸易场所。当寺庙开庙时,许多商贩就来摆摊售货,久而久而久之庙会就成为购物的集市。不同的庙会有不同的集市。在北京的庙会上可以买到吃穿用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北京的庙会文化丰富多彩,它不仅为京城百姓提供了购物的方便,而且也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在庙会上可以看到民间艺人耍狮舞龙和跑旱船等表演。

21.上书李鸿章 :李鸿章是香港书院名誉赞助人,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人,在清政府里面,他也属于改革派人物。当时人们幻想李鸿章能够依仗他在清廷的地位,用渐进的方式实行新政,推行改良。出于这种思考,孙中山决定先上书李鸿章。1894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家乡翠亨村,埋头十多天,写出了《上李鸿章书》,2月份便和陆皓东一同北上。6月到达天津,见到了罗丰禄,罗丰禄表示愿意帮助他们向李鸿章报告,并将“上书”一同呈上。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正在芦台督师练兵,顾不上这类接见,更不会去考虑改革政治了。孙中山没有办法见到李鸿章知道和平改革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下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其主要思想后来成为概括了孙中山的思想体系的“三民主义”和“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中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三、名词解释(12分)

1.中原物态文化:

中原物态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 实体的文化事物。

2.文化区域:

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3.饮食文化:

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四、简答题(20分)

1.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2.中原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164)

3.中原书院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

教育特点:(1)“兼容并蓄”“门户开放”(2)注重自学(3)质疑问难(4)因材施教(5)纪念先贤,传承学派(6)刻印书籍,鼓励学术(7)尊师爱生

五、论述题( 24分)

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P135)

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

以新的文化直觉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政”方面更加主动(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

第五篇: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1.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21.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3.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5.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上一篇:未婚单身证明范本下一篇:我和天空有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