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

2024-04-16

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通用4篇)

篇1: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

第4课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来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教材讲了三个问题。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以上四点足以证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约有4 0xx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xx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1.二里冈商文化。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d.青铜样式;e.墓葬格式。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 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一目的教学,应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形成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的基本概念;2.使学生学会都邑遗址的判定。掌握对古遗址功能作用的判断方法,例如对二里头遗址社会功能的判断,它是都邑还是一般村落民居?根据教材内容,学会从遗址中的整体布局、宏伟建筑、青铜礼器、生活设施、手工作坊几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使学生获得以下完整的认识:即从建筑基址殿堂式建筑的规模上看,它决不是普通的民宅,是象征权力或具有祭祀作用的宫殿或宫庙式建筑。大规模青铜器铸造和礼器等基本要素的存在,显示二里头遗址应该是当时的帝王之都;3.在本目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形成细致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即在确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后,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它与夏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通过中国夏朝研究状况、寻觅夏文化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由于夏朝至今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和比较完整可据的年代标尺,夏朝是否存在令人们怀疑。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努力寻觅夏文化、力图证实夏朝的存在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四十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又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肯定确认,但由于夏商王朝分界没有弄清楚,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一目的教学,应抓住以下三点:1.知道遗址分期与文化分期的对应关系。2.使学生了解二里头文化分期争论的焦点及现实意义,争论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四种主流观点。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四种观点。向学生介绍学术动态: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3.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研究有初步的了解。 “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一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学生形成概念:文化特征及文化的传承发展;2.知道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其中,二里冈文化特征,可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3.了解二里冈文化。 关于“夏朝有没有文字”一目的教学,应注意:1.使学生形成以下概念:商朝是有文字的王朝。甲骨文是商朝沉默的历史的见证。但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最初源头,汉字的最初萌芽在哪里?什么模样?学生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关注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研究。2.了解甲骨文、认识甲骨文。3.了解二里头陶器的刻画符号。 教学案例 案例一 学习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两幅图片和两则古代文献资料。 图一: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图二:河姆渡遗址示意图 材料一: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设问:二里头遗址是王朝都邑还是一般民居?它是夏都斟鄩还是商都西亳? 教学: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图片、材料、课文进入第一目学习。 案例二 学习二里头遗址的性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的文化分期研究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不但知道二里头文化的四种分期,还知道某一种观点使用的论据论证。从而学会分析。 邹衡先生主张整个二里头文化都应属于夏文化,其主要理由是: 材料一:1.年代相符。他首先论证了现已发现的郑州商代城址就是商初的汤都亳邑,因此压于商城之下的二里头文化在相对年代上理应属于夏代文化范围。 材料二:2.二里头文化有自己独具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礼器方面与二里冈文化有明显的不同。邹先生说:二里头文化出土礼器以“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这里主要不同点在于夏用盉而商多以斝为礼器(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又见《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3期)。 案例三 学习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2件,二里冈陶器2件,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说明两者的文化元素的继承关系。分别概括出二里头陶器的文化特征,二里冈陶器的文化特征。 二里冈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驱。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在同一地区内,时间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较早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现象,从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及二里冈期商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等方面看,用一脉相承的说法无法解释,二里头文化应该另有渊源。 使学生明白:考古学家要充分利用田野考古的丰富材料,超越文献的束缚,启示新的历史问题,创造古史研究的新境界,要设法解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提供的证据和问题,努力重建和史籍记载完全不同的历史进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提供历史新知的源泉。他们更要关注文明和国家起源消失的原因,即文明兴衰的因果关系,试图了解世界不同地区早期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案例四 学习夏朝有没有文字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2幅图片,2幅材料进入本目学习。 图片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二十多种刻画符号。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画的符号(记号),已知有二十多种。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目前发现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画符号达几十种,其中有的造型十分接近商代的甲骨文,不排除属于文字的可能。二里头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 图片二:甲骨文字。 材料一:干支纪年纪日法:孔甲、胤甲、履癸帝王名。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材料二:夏代的历法:《夏小正》关于星象、气象、物象内容若干。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经过对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画符号、干支纪年纪日法、《夏小正》历法的归类研究,有学者推论夏的文明存在,夏的文字也存在。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引文中的观点与本页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最为接近? 解题关键:熟悉课文中介绍的二里头文化的4种分期方法。 思路引领:把材料中的观点与本页四种看法相对应。 答案提示:引文中的观点与本页第四种看法最为接近。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陶器,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华文明的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文化因素的继承性。 思路引领:有相似说明有继承。 答案提示: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先后继承并发展。 2.学习本课,你认为二里头遗址研究中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解题关键:二里头遗址考古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最难的问题。 思路引领:二里头遗址性质的划分。 答案提示:我认为二里头遗址研究中最难的问题是二里头遗址性质的划分,它关系到夏商的分期,关系到二里头遗址它是夏都斟鄩还是商都西亳,只有等更多的考古材料的出现才能解决问题。

篇2: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

第2课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宏伟的宫殿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问题探索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分析对比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 难点 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 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 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筑。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夯土台基正南边缘中部是大门。其东北约150米,为2号宫殿基址,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8米。殿堂同样建筑在基址北部的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三大间、进深一大间带有回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两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宫殿建筑之先河。 2.精神生活──遗物:二里头遗址出土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补充以下内容和图片。其中有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爵,另一件柄形饰物上雕琢有规整的兽面纹,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还有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已经有了陶铃、铜铃等乐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二十多种刻划符号,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 3.等级差别──墓葬: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批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于2号宫殿基址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饰片和涂朱陶龙头等,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长2米多,宽1米多。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随葬有铜爵、戈、戚、玉璋、钺、圭、绿松石饰及各种陶器、骨珠、海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长不及2米,宽仅0.6~0.7米。随葬品只有少量陶器。另一类墓葬在灰坑或灰层中,还散见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绑双手,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和兽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杀害的,或与祭祀有关。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第二目“宏伟的宫殿” 教材详细介绍了一号、二号宫殿遗址的内容,要求学生研读课本,说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建议教师补充关于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内容:考古学家最近在我国已知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2号宫殿下面,发掘出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有专家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肇始期的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 第三目“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教材从质料、型制、文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二里头一期陶器陶色多深重,夹砂灰陶的色调多变,或泛蓝,或泛黑,或泛褐,砂粒粗大,往往凸现于器表。常见泥质黑陶或黑皮陶;以深腹罐最多见,其他常见器类主要有圆腹罐、鼎、甑、刻槽盆、捏口罐、壶、觚、盉、爵、豆、三足皿、圈足盘、折沿盆、平底盆、小口尊、矮领尊、缸、器盖等。夹砂陶以篮纹为主,绳纹次之,方格纹再次之。篮纹深而清晰,或竖或斜;方格纹多呈菱形,少数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绳纹很细,直而整齐。泥质陶多磨光,纹饰有篮纹、弦纹。到二里头三期时,陶器发生较大变化,与一期文化相比,判然有别。陶色浅而纯正,一般均表里一色。夹砂灰陶所占比例较前增大,砂粒多较细小,白陶、黑皮陶已不多见;卷沿盆取代折沿盆成为盆类的主流,盉取代鬶成为流行的酒器,浅盘口深腹罐大量出现,典型大口尊开始流行。深腹罐和圆腹罐最常见,其次是大口尊和卷沿盆,另外有缸、小口尊、矮领尊、器盖、捏口罐、刻槽盆、平底盆、三足皿、豆、平底盆、鼎、盉、爵等。以绳纹为主,早段流行细绳纹和偏细的中绳纹,偶尔可见篮纹,基本不见方格纹,少数器物的内壁上出现小麻点。晚段流行中绳纹,篮纹、方格纹基本消失,常见中型麻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丰富的文化遗存”一目的教学,重点掌握遗迹中宫殿遗址,并进行以下常规了解。宫殿建筑遗址共发掘2座,1号宫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残高0.8米;基址的中部偏北处有一长方形台基,长30.4米,宽11.4米,台基上有一周排列整齐的柱穴,每个柱穴前侧还有2个小柱穴,可能是支撑殿堂四檐的檐柱。据此可以复原出一座高大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有面积达5 000平方米的大庭。在基址的四周还环绕着一面坡或两面坡式的廊庑建筑。这一宫殿遗址的发现引起史学界的关注,专家们认为,四阿式,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特点,为以后的历代宫殿建筑所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遗物中重点掌握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 关于“宏伟的宫殿”一目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宫殿的以下内容。①“宫”的象形意义: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它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是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有可能属于晚夏的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也就是说仍是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体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②宫殿的功能作用:起初它是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古人生活活动场所,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西汉,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是这样。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院落以横向的延伸来补偿木结构不易造成的高,以室外空间的大和多变以及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丰富关系,来补偿木结构建筑单体内部空间的较为仄狭和形体变化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创造出宫殿建筑所要求的壮丽气势和谨严肃穆的氛围。 关于“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一目的教学,请学生归纳其用途,并设想没有陶器时,人们饮食生活遇到的困难和不便。陶器为什么热不怕膨胀,冷不怕收缩?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们的发言归纳讲解如下。当人们开始用陶器烧煮食物的时候,发现普通泥质陶炊具没烧多少次就会破裂,这又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材料在受热时要膨胀,冷却时要收缩,而且热膨胀越大,冷收缩也越大,而不同材料在相同升降温条件下,其热胀冷缩的量是不同的,为了能对各种材料的这种性能作比较,在热物理学上确立了一个材料的测试指标,称之为膨胀系数,此系数大,说明材料的热胀冷缩量大,反则反之。由于普通泥质陶炊具的膨胀系数相对较大,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就差,因此普通泥质陶炊具经不起多次烧(快速升温)和停(快速冷却)的考验而破裂。如何才能解决此难题呢?当时先民又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种夹砂陶,其工艺是在黏土中加入一定量的砂,混合均匀后,用此泥成形、干燥并烧成陶器。这种夹砂陶在很多新石器的遗址中都有发现。由于一般河沙中的主要矿物是石英,它的膨胀系数很小,因此陶器中羼和了砂,能使它的膨胀系数降低,而抗冷热急变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夹砂陶炊具的使用寿命延长。在那样早的年代,我们祖先就成功地利用配方来改进制品性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种加羼和料技术至今还在使用,水泥混凝土制品就是例证。 陶器出现的意义?分小组讨论归纳。1生活陶器:使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巨变,人们在进入新石器时期过起定居生活。使人类从生饮、生食和吃烧烤食物中解放出来,从而吃上既卫生又易消化的烧煮食物,使人类的饮食习惯获得重要突破。2建筑陶器:为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作出过重大贡献。陶水管: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有很多陶水管出土。陶瓦:在大型宫殿建筑顶部使用的有版瓦、筒瓦、瓦当和瓦钉等。陶砖:最早出现在距今2 5xx年左右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制作量还较少,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薄砖。到了距今2 3xx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各国在都城等地大兴土木,建造城市、宫殿和木梁砖瓦房,促进了建筑陶业长足的发展。而且很多世界闻名的建筑历史遗产如长城、宫殿、皇陵等,都离不开砖和瓦。直至近现代砖瓦还是我国建筑业的重要材料。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丰富的文化遗存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三幅图片。 图片一:遗迹——房址:先人足迹 图片二:遗物——嵌绿松石牌饰:精神生活 图片三:墓葬——等级差别 案例二 在学习宏伟的宫殿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形成直观印象。 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全部由夯土筑成,最厚的地方有四米多。整个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在基址上面保留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和墙基。考古工作者根据基址遗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基址中部偏北为一座大型的主体殿堂,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坡出檐,外有一周挑檐柱。主殿堂的前面为平坦开阔的庭院,庭院南面为面阔七间的牌坊式大门。基址的四周还围绕着一组完整的廊庑式建筑。从整个来看,这是由堂、庑、庭、门等单体建筑组成的一座大型建筑群,布局严整,主次分明,极为壮观。这座建筑已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模。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架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宗庙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它不仅是祭祖的地方,也是处理军国大事,举行策命典礼、外交盟会的地方。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这座宫殿的遗址发现于二里头第三期文化层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当夏代末年。据记载,夏末桀居斟。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邑斟。但也有专家称其为商都西亳。 案例三在学习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领会陶器怎样改进了先人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都会对人的生活发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你仔细想想,很可能也会有同感。要证实这一结论的事例有很多,就拿不起眼的陶器被发明来说吧,它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这并不夸张,请看以下事实: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以生饮和生食猎物、野果为生,过着茹毛饮血、艰难困苦的不定居生活,不知经过多少岁月,才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农业、畜牧业,人们开始定居下来。虽然在这以前已懂得使用火烤猎物,吃上烧烤熟食,但到新石器时期,人们迫切希望能吃上烧煮的食物,可是当时没有耐烧的器皿,要盛东西只能用破瓠和蚌壳之类。这些器物是经不住火烧的,因此可想而知当时要喝开水和吃煮熟的食物是多么困难,故先民迫切需要有一种耐烧的盛器。陶器被发明,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事实,使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水和美味丰富的烧煮食物,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并大大减少了病菌入口,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吃烧煮食物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显而易见,这一饮食习惯的突破,是多么的重要。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同意哪种推论? 解题关键:古人对生与死的理解。 思路引领:死是生的另一种活法。 答案提示:对生的留念,死后仍然享用生前华丽的宫殿。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二里头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熟悉课本内容。 思路引领:遗存的丰富内涵。 答案提示: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墓葬。 2.二里头文化的陶器有何特点? 解题关键:从质料、形制、纹饰等方面归纳其特点。 思路引领:课本文字和图片。 答案提示:生活陶器、建筑陶器、泥质夹沙灰陶、卷沿侈口三足饰纹。

篇3:二里头文化陶器成型工艺初步观察

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既有造型相对简单的圆腹罐、深腹罐、各类盆、钵,也有相对复杂的三足、圈足、高柄、附耳类器物。由于大部分陶器都是由口沿、腹、底、足等部分组合而成,在观察制陶工艺时,我们将器物的腹部或者与腹部一体成型的部分称为胚体,而将足、耳、鋬、钮当作附属部件,或简称为附件。

一、胚体的成型工艺

胚体的成型方法有手制、模制、轮制三类,其中以手制为主,模制、轮制为辅。

(一)手制法

手制法应用的器类单一,多使用在很小的器类上,如钵H96:80、盅T6836⑤:6、H96:81①为捏塑成型,它的特点是单纯依靠双手将泥料捏塑成型。使用捏塑法制作的陶器,器形比较简单,形体变化少。就形体的比例来讲,不会有过高或过瘦的形体,形体单纯,口部、颈部、底部、腹部的变化不明朗。H96:80、T6836⑤:6、H96:81完全凭借两只手捏塑,所以它们的体量比较小,整个器形也很不规整,器表比较粗糙,上面有凸凹不平的起伏,这是徒手捏塑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用捏塑法制作的陶器,其形体虽缺乏规整感,不甚严谨与细腻,但从整体来看,却别有一番稚拙协调,浑然天成之感。

其余用手制法完成的器物一般都采用泥条筑成法成型,这是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胚体的方法。泥条筑成法有倒筑、正筑之分,又有盘筑、圈筑之别。然而许多器物残损厉害,难以判断是倒筑还是正筑,因此下面只将泥条盘筑法分为盘筑、圈筑两种进行研究。

1.泥条盘筑法

特征:泥条一根接一根连续延长,盘旋上升,泥条缝隙呈倾斜状。

属于这一类的器形有:深腹罐、圆鼓腹罐、圆腹罐、带鋬小口罐、尊、缸、瓮等。

深腹罐H15:7,夹砂灰陶,较完整,内壁、外表都有泥条缝隙。内壁经过抹平,但依然可分辨出泥条缝痕。盘筑时,陶轮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用左手持泥条,右手捏泥条,泥条按逆时针方向盘旋上升,主要靠右手技巧。这是正手操作方法。胚体做好后,再用泥浆涂抹于其上,抹平盘筑时留下的沟缝,胶合成器。在内壁可见到清晰的抹痕,根据里面的抹痕走向,应为右手操作。

圆鼓腹罐H90:6,夹砂灰陶,外表有泥条缝痕。盘筑时用右手捏泥条,泥条按逆时针方向盘旋上升。

圆腹罐H147:46,加粗沙灰陶,底残,外表泥条缝痕明显,内壁在口沿处可明显分辨出泥条缝痕,盘筑时陶轮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用右手持泥条,左手捏泥条,泥条按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主要靠左手技巧。这是“左撇子”操作方法,即反手操作方法。

带鋬小口罐H126:2,夹砂,完整,内壁外表都有泥条缝痕,内壁经过抹平,由右手持泥条,盘旋上升。鋬为用手捏制而成,然后粘接在胚体上,不规则,凹凸感明显。与鋬相对应的是一鸡冠状的小耳,上面有四处明显的手指捏痕,口沿处有一周花边口。

瓮H51:4,泥质深灰陶,内壁、外表都有泥条缝隙。正筑盘筑时,用左手捏泥条,泥条按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领部另外制作,与肩部套接,内壁有接缝一周,上面有明显的抹平时留下的刮痕。

豆H15:4,泥质褐陶,含少量细沙。豆盘内壁有泥条缝隙,泥条向器外倾斜,内壁下端略呈鼓棱状,后接圆饼底,内有接缝,接缝处进行了抹平,但依然可以仔细辨认出。工艺应为:倒筑豆盘的器壁,用左手捏泥条,用圆棍滚压实。正筑圈足,用圆棍滚压实。圆足扣放后与器身接合,相接处滚压实。

深腹盆H90:21,夹砂灰陶,底残,但内外可见明显的泥条缝隙。盘筑时,用左手捏泥条,泥条按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

2.泥条圈筑法

特征:泥条一圈又一圈叠摞而上,每圈首尾相接,泥条缝隙大致呈水平状。

属于这一类的器形有深腹罐、圆腹罐、深腹盆、圈足盘、三足盘等。

圈足盘H167:3,泥质灰陶,内壁与内底交界处留有指窝四个,都向左倾斜,是右手大拇指的印痕。表明在圆饼底上筑器时,用右手捏泥条,泥条按逆时针方向延伸。

三足盘H14:2,泥质黑陶,内壁留有指窝一周,是捏泥条时留下的大拇指印痕。

鼎H166:1,口部、颈部泥质,腹部、底部、足夹砂灰陶。泥质部分便于磨光,且使器物更加美观。加沙部分耐温度急变性良好,可防止使用时的开裂。内壁有陶垫窝,是整形时留下的。三足为捏塑而成,安装于底部。

鼎H253:2,夹砂灰褐陶,两足脱落,器身内壁有泥条缝隙。

缸H90:1,泥质灰陶。以折棱为界,上下两段分制,接合而成,接缝已被抹平。腹内壁有指窝14周,即用14条泥条圈筑而成,肩内壁有指窝2周,即用2条泥条圈筑而成。指窝都向左斜,是右手大拇指的印痕。表明圈筑时,陶轮按顺时针转动,用左手持泥条,右手捏泥条,泥条按逆时针方向延伸。

深腹罐H90:5,泥质灰陶。圜底上凹,底壁交界处呈圆角,仰视外底拍印交错绳纹,中央有一个圆形陶垫窝,直径3厘米,窝内的绳纹已经模糊不清。这些现象表明,下半身是倒筑成型,至近底部,边转动边用绕绳陶拍拍打器壁,使其直径逐渐缩小,以至封死成为圜底。然后用球面形的素面陶垫拍打底部中央进行整形,使圜底逐渐变成凹圜底,圜底的缺点是放置不稳。凹圜底具有类似圈足的作用,可见通过整形改变底部形状是从实用出发的。

大口尊H90:67,泥质灰陶,内壁外表都有泥条缝隙。上下两段分制,肩在内侧,腹在外侧套接,内壁有接缝一周,折棱处用一周附加堆纹起加固作用。

平底盆H14:1,泥质黑陶,内壁有指窝两周,都向左斜,是右手大拇指的印痕。表明圈筑时,用右手捏泥条,泥条按逆时针方向延伸。

甑H126:3,泥质灰陶,外表有泥条缝隙,正筑圈筑成型,而已按压5个指窝形成鸡冠耳。甑孔的做法是:将胚体扣放,边旋转边用锥状工具在外底边缘内侧轻轻地划成一个圆周,痕迹不明显,作为甑孔的中央用刀具镟成一个圆形甑孔。

捏口罐H47:1,泥质灰陶,内有泥条缝隙。

器盖H167:22,泥质黑陶,内壁的泥条痕迹已被抹掉,但仍凹凸不平。

(二)模制法

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将泥条盘筑(或圈筑)在模具外表,经过拍打(或滚压)形成与模具形状相同、大小相近胚体的方法。为了防止胚体与内模粘连,便于顺利脱模,推测在内模上撒上了一层脱模剂(当时应为干土面)作为隔离层。这一类的有鼓腹罐。

鼓腹罐H90:6,夹砂灰陶,底残,肩部以下模制,内壁既有断续的泥条缝隙,又有较细、较模糊、斜向的反绳纹,为阳文,从整体上看内壁较平整,甚至泥条两侧也是平整的,与手制的泥条痕迹不同,而且没有陶垫窝。根据这些现象可以断定为模制成型,反绳纹是从罐形内模外表的绳纹上翻印下来的。制作工艺流程是:在罐形内模上撒一层干土面作为隔离层,将泥条圈筑在内模上,用绕绳圆棍经行滚压,外表留有较粗、较清晰、竖向的绳纹,为阴文;脱模后再用两周泥条圈筑成口部,口内壁留有泥条缝隙和弧形的泥尾痕迹,可以断定口部是手制成型;最后安装双耳,耳上用手或器物按压,成鸡冠耳。就整个器物的成型方法来说,是模制与手制相结合,以模制为主,手制为辅。口径13.5厘米,高21.5厘米,胎厚0.6厘米。

(三)轮制法

快轮制陶简称轮制法,是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的方法。使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所占比例较小,从早期到晚期始终都不占主要地位,多集中在食器和酒水器中。在这些器物的内壁和底部,可以发现清晰的轮制时留下的轮纹和同心圆、偏心圆纹。

二、附件成型方法

附属部件的成型多为手制法。圈足盘和簋的圈足、豆柄的成型方法主要应用了手制法。部分鼎足的成型方法为模制与手制法结合,即先做出等比例的鼎足,然后在鼎足上用手捏出相应的指痕,如05DNIH90:5罐形鼎。

有的器物的鋬或者耳被制作成绳索状,如05DNIH69:32,是用三根泥条搓成,就如同现在麻花的搓揉方式,然后把头尾的泥条用手指按压至闭合,最后再贴塑在器物上。鼎或罐等器物上的鸡冠耳或小鋬,应为先手制泥饼,待器身成型需要用手或棍棒按压出一定数量的捏痕,如05DNIH126:3。

如上所述,造型稍复杂的器物,一般其主体和附件使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因而都属于多种方法合用的,此不赘述。

另外,空袋足类的器物如鬶、盉、甗、斝等,其腹部与三个空袋足同等重要,不易分出主体和附件,因此我们将这类器物单独列出。南洼遗址白陶鬶经观察,应该是手制和模制法合用,即腹部手制成型、三个袋足为模制成型。袋足内壁平整,有素面的模具痕迹。三个袋足拼接成下半身,接缝处内壁(即裆部)用手指抹平,留有纵向抹痕,裆下贴加泥片起加固作用。器身为泥片贴塑,在泥片上加上起装饰作用的泥钉,然后把器身和袋足粘连在一起。

通过对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成型工艺的观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南洼遗址总体上来说泥条筑成法是主流的成型方法,其次为轮制法,捏塑法和模制法使用的很少。轮制法的使用好像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模式,早晚期使用的比例较少,中期所占比例较大,但依然以泥条筑成法为主。

二里头文化陶器成型方法以手制为主,轮制、模制为辅,多数器物经过慢轮修整②。从工艺的角度来说,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的成型方法和偃师二里头文化是极其相似的。

注释:

①为考古专业术语,其中H96代表的意思是96号灰坑,H96:80 代表这个灰坑中标号为80的器物;T6836⑤:6中的T6836代表探方6836,⑤代表这个探方中的地层中的第五层出土,6为编号。

②《偃师二里头 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认为,该遗址的成型方法一至四期都以轮制为主。李文杰、张居中先生对郑窑遗址陶器工艺的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对南洼遗址的观察相似,即均以手制成型为主,我们认为当时的观察者可能把轮修时留下的轮纹痕迹当作轮制成型的器物来做统计。我们在观察南洼遗址时,发现很多器物存在着轮修时留下的轮纹,如不经过亲身实践观察,很容易把这些痕迹当作轮制时留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19521992)》: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43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郑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2期;

篇4:二里头文化名词解释

一、白陶器简要说明

南洼遗址白陶器种类齐全,包括酒器、盛(储)器、乐器、装饰品及工具五种。其中,酒器有温酒器鬻、盉,饮酒器爵、觚、杯:盛(储)器有罐;乐器有铃:装饰品有项链;工具有网坠。在这些白陶器中,鬻的数量最多,爵、网坠次之,觚、盉、铃等数量较少。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白陶器在其他遗址也有发现,但多为酒器,少见或没有盛(储)器、工具等。南洼遗址白陶盛(储)器及工具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二里头文化白陶器的种类,对于认识当时社会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网坠,数量非常可观,说明渔猎业在南洼人的生活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南洼遗址白陶器质地有泥质和夹砂两类。除少数器物为泥质外(如爵、杯),大部分器物都含有较细的砂粒。在器物中夹砂是为了增强器物的耐用性,是器物不同功能的一种外在反映。例如,夹砂白陶器多见于鬶、盉等,就在于它们是温酒器,需要一定的耐火性,夹砂正满足了这方面的要求。

南洼遗址白陶器中纯净的白色陶很少,大部分由于胎质所含化学成分的细微不同或陶器本身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浅黄、浅灰、灰白、粉红、深灰等颜色。更为特殊的是,南洼遗址白陶器同一器体由于部位的不同而呈现多种颜色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如鬻,其袋足部位多为灰白色,而其腹部以上常见浅黄色。

南洼遗址白陶器的成型方法有模制和手制两种。模制法主要用于袋足器的制作,如鬶、盉,其内壁可见模具留下的纤细的反纹饰。这些袋足器并不是一次性成器,而是先做出不同的部位,然后再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在制作的过程中,为了使三袋足粘接得更牢固,往往在器物裆部外侧衬以泥块。手制法主要是捏塑法,见于网坠的制作,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一次性成器。另外,有些器物的制作则是采用这两种方法成型,如爵,三个实足是捏制而成,其余部分则用模制法做成。

二、白陶器的造型

南洼遗址白陶器造型匀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典雅优美的感觉,这正是其聚实用与艺术于一身的最好体现。如鬻,正面看实为一温酒之器具,侧面看活似一昂首伫立之雄鸡,俯视则又变成一争艳怒放之喇叭(图一)。再如项链,由两颗较大的串珠和数颗较小的串珠组成,大串珠似花蕾状,小串珠如纽扣,极富美感(图二,原物穿线已无,此为发掘者根据原物在遗址中的实际位置穿接而成)。

南洼遗址白陶器造型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如鬻,乍看似没有多大差别,皆平口,杯状腹,宽带状錾,瘦长空袋足,然仔细观之,则会发现彼此之间仍有很大区别。单以流而论,就可把其分为三种:一种流呈“V”型,流尾贴两个小泥饼;一种流横剖面近“U”型,流上仰明显:一种流横剖面呈“C”型,与口部垂直,流尾亦贴两个小泥饼(图三)。若以錾论之,可把鬻分为镂空和没有镂空两种。有一鬻,观其外部造型实与其他鬻无异,然视其内部,则腰间粘有四个半圆形泥饼,两两对称,分别钻一孔和二孔,极为特殊(图四)。这种白陶鬶在二里头文化中尚属首见,内部的泥饼当是一种特殊的箅,使鬶在作为温酒器的同时也具备了觑的功能——蒸煮。又如网坠,虽然形制简单,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体,两侧及两端都刻画出凹槽;一种两端似榫头状,中间为长方体,两侧各刻画出凹槽(图五)。其余白陶器或因残碎太甚,或因数量较少,均无法观察出造型的变化来。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把这些器物中能够分辨出造型的略作介绍,以供参考。爵有一较完整者,不见上腹部,从残余形态可知其为大平底,窄带状鋬,锥形足(图六,1)。灰陶中发现一完整爵,系短尾,槽形流,瘦长腹,束腰,圜底,锥形足,腹部分区刻画平行阴线纹,据此推测白陶中也当有此种形式(图六,2)。盉有一肩部残片,从形态可知其为瘦长腹(图七,1)。觚仅一件,残余下腹部,腹较瘦长,下腹有一凸棱,平底,底缘外凸。罐有两件,仅存口及上腹部,似圆腹罐,其中一件为卷沿,束颈,圆鼓腹,腹部压印出绳纹(图七,2)。圆腹罐是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但多为灰陶,也有黑、褐陶,白陶几乎不见,此次白陶圆腹罐的发现弥补了这一不足,然白陶圆腹罐可能已不具炊器的功能,而只是一种盛器或酒器。杯有三件,其中有一件为侈口,近直腹,平底(图七,3)。陶铃有一件,侈口,折壁,顶较平,顶有两孔(图七,4)。

三、白陶器的装饰艺术

一般来说,器物的装饰艺术可从装饰题材、装饰形式、装饰手法等方面论述。南洼遗址白陶器的装饰题材比较单一,皆为几何形;装饰形式多通过抽象形式来表示,这是与装饰题材相吻合的;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戳印、压印、贴塑、镂空五种。下对南洼遗址白陶器的装饰手法做一详细介绍。

1、刻划。刻划是用尖利的工具在器表上施加纹饰的一种装饰手法。南洼遗址白陶器的刻划纹主要见于鬻(爵、盍)的錾部、爵的腹部。饰于爵腹部的刻划纹比较特殊,一般分区,每区内填充一组平行阴线纹(图六,2)。饰于鬻(爵、盉)鋬部的刻划纹形式多样,大体可分四种:一种纵向线条刻划纹,线条2至7道不等,以三道、五道最为多见(图八)。其中,三道以上者线条均平行;三道者线条有平行,也有外缘两线条向相反方向弯曲,中间一线条竖直者;两道者线条向相反方向弯曲。一种外缘饰两竖直线条,中间刻划纵向联体菱形纹(图九,1)。一种外缘饰两竖直线条,中间刻划纵向三重联体“之”字纹(图九,2)。一种为两相反方向的月形刻划纹(图九,3)。这四种刻划纹饰中,第一种最多,第三种次之,第二种和第四种数量较少。

2、戳印。戳印是用棍或棒等工具在器表施加出点状纹饰的一种装饰手法,主要见于鬻(盉)的腰部、錾部及盉的肩部等。按戳印方向不同可分两种:一种是横向,见于鬻(盍)的腰部及盉的肩部,这种戳印纹又有单条和两重之别,以单条为主,两重仅见一件(图十);一种是竖向,仅有一件,饰于鬶的錾部,与刻划纹一并使用,戳印纹处于三道竖向刻划纹所分割的区域内(图四,1)。

3、压印。压印指在器物成形后,用拍打或滚压的方法将纹饰饰于器表,以起到加固和美化的作用,这样的纹饰多为绳纹、蓝纹。南洼遗址白陶器的装饰使用

压印手法的只有罐,其纹饰为竖向绳纹,饰于腹部(见图七,2)。

4、贴塑。贴塑是将泥块做成不同的形状施加于器物的不同部位,以起到加固和美化作用。南洼遗址白陶器上的贴塑主要见于鬻(盉)的腹部、鋬部、裆部及爵(鬶)的流部,有泥条贴塑和泥饼贴塑两种。泥条贴塑指先将泥块搓成极细的泥条,再把泥条饰于鬻(盉)的腰部。这种装饰可分为两种风格:一种只在鬻(盉)的腰部贴上泥条,并没有对泥条进行再处理;另一种是将泥条进行再处理,切割成扉齿状(图十一)。泥饼贴塑指先把泥块做成小泥饼,然后贴于器物的相应位置。这种装饰方法主要饰于器物的三个部位:一是鬻(盍)的錾部,贴两个泥饼,与刻画纹组成简单的兽而(图八,1、2):二是鬶(盉)的裆部外壁,贴三个泥饼(图一):三是爵(鬶)的流部,一般饰于流尾,贴两个泥饼(图三,1、3)。

5、镂空。镂空是指在器物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的一种装饰手法。南洼遗址白陶器使用镂空这一装饰手法的有两件,均见丁二鬻的錾部,镂空位于錾鋬部中央,呈竖向,上下共四个(图八,4:图九,3)。

南洼遗址白陶器装饰手法的运用可分为两种:单一运用和组合运用。单一运用比较简单,是指在整个器物或器物的某个部位只运用一种装饰手法,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上文对白陶器装饰手法的介绍即包涵此意,这里不再累述。组合运用是指在整个器物或器物的某个部位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饰手法,这种现象也比较多见。组合运用在鬻(岙、爵)的錾部表现的最为明显,按照装饰手法组合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刻划、贴塑组合运用(图八,1、2),刻划、镂空组合运用(图八,4),刻划、贴塑、镂空组合运用(图九,3),刻划、贴塑、戳印组合运用(图四,1)。其中,刻划、贴塑组合运用最为常见,占组合运用中的绝大多数,其余三种比较少见。除了鬻(盉、爵)的錾部之外,鬻的腹部的装饰于法也有组合运用的现象,但仅有一件是为贴塑、戳印组合运用(图十,2)。

四、结语

南洼遗址白陶器种类齐全、造型多变、装饰多样,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同时,白陶器还蕴藏着深厚的技术及历史价值。在欣赏白陶器给我们带来的艺术震撼时,体会其深层次的技术及历史价值也不失为一件快事。白陶器代表着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代表着史前及商周时代陶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它为青铜器、原始瓷器的烧制成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同时,白陶器又是当时陶器中的精品,它们多为酒器鬻、觚、爵、盉,往往出现于较高级别的墓葬中,显然是一种礼器,是礼制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因此,白陶器也是当时人们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是社会等级结构的一种物质表现,具有“明贵贱,辨等列”(《左传·成公二年》)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下一篇:我家乡的端午节三年级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