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模式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模式范文

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样板呢?很多国人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外在因素。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展开论述,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人文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日本人重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正是这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保证了外在机制的成功运作。比如说,日本产品之所以能以“高质量、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竞争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是相契的。这种竞争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而以集团为本位,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日本人公认的观点是: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企业在雇用雇员时,如同挑选夫婿一样,要估计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从长远看它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征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这种雇用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于是类似中世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家族的”、“同事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

引申至国际竞争圈中,日本人觉得国家就像一个放大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的儒教的忠诚原则。在日本的民主中,渗透着协调一致的集体传统。他们觉得,决定不应有任何个人做主,而应该通过协商由集体共同做出。开会的目的在于达成一致,其意义在于达到普遍统一和没有人持强烈的异议。等级制度和集体决策在日本的传统中相辅相承成为统一体。如果说中国的等级观念往往与官位的高低相联系、带有冷冰冰的行政隶属意味的话,日本的等级观念则染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家族色彩。这种纵向、横向间反反复复的协调商量、集体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是十分有益的。日本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在积极引进外来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进而获得了巨大实效。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如果把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喻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肥沃的土壤,那么良好的企业管理则相当于对每一棵幼苗的精心培育,是日本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独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一)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建立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企业管理。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强调“细”、“精”,强调规范化,讲求高质量、高要求,认为现代管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无处不在。同时,他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拘泥于西方注重理性管理理论的框架,而是融入浓厚的日本民族文化特色。他们把企业当作一个文化实体进行管理,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企业管理是一种现代的文化管理,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思想的特点“有创造性、富于直觉、合乎理性”。整个7O、8O年代,日本企业远远走在经营效率的前沿,并且某一段时期似乎可以永远改进,不断地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

(二)日本的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日本的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既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同时,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环境要素管理,以激发人的干劲。企业的自然环境,包括工作的环境、光线、色彩、噪声都控制得非常好。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必须依赖于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和感性因素的文化管理,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员工的大量出现、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服务制胜时代到来的需要。此外,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表现在,不仅仅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追求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

三、日本的生产管理方法创新

在这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企业发明了许多后来众所周知的生产管理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可能是日本式管理最重要的贡献,他在丰田汽车公司还有另一个名字——丰田制造系统,丰田是50年代最早尝试精益生产的公司。精益生产的精华在于;其一,只生产所需的东西---适时生产而不是生产大量产品以防万一;其二,把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验员,有责任随时纠正错误;其三,按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流向看待公司,而不是把产品和生产过程孤立起来,由需求拉动生产,也就是按单制造。

四、结语

日本一区区弹丸岛国,一无基础二无资源,却依靠着东方文明独有的韧性,依靠全体国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加之历史的机遇,创造了令世界侧目的成绩。各种缘由细细品味,不禁让笔者心生感慨。作为东方文明的源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们中国的地位远不如邻国日本。孔孟之道在如今的年轻人眼中早已是过时的东西,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则对西方的MBA等课程趋之若骛。丢掉了自身传统,一味的模仿只不过给我们落下个“世界工厂”的空名。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东方文明一样可以是商业的、可以是世界的,既然日本做到了,那么世界下一个经济奇迹。

参考文献

[1]张锁柱,《日立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2]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日本教育的现代化》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篇: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地位及其发展的成败。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模式成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外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企业文化在企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创新与活力的内在源泉和动力。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进行阐述,随后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和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价值观 1

Abstract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1980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entered the stage of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becam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 The resul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w tha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terprise activities. It is the soul of enterprise and the internal source and motive forc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vitality. This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mode, and then elaborates on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 of enterprise culture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values 2

摘要 .................................................... 1 目 录 .................................................. 3

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 3

(一)企业的概念界定 ..................................... 3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 4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 4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性质 .......................... 5

(一)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 5

(二)文化管理模式尊重管理的物性 ......................... 5

(三)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 6

(四)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 7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 7

(一)以人为中心原则 ..................................... 7

(二)价值观群化原则文化 ................................. 8

(三)文化竞争原则 ....................................... 8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企业的概念界定

企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产权构成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范围划分为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和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分类,分为生产型企业、流通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金融型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可划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同时它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发展状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水平。总之,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

着发动机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企业管理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按照国家来划分,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有美国管理模式、口本管理模式、中国管理模式等。不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管理特征的差异性。美国管理模式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主要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是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口本的传统管理模式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享议决策制等为代表,重视人际关系、集体利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中国式管理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它认为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此外,按照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可以把企业管理模式划分为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可以划分为金字塔形管理模式和矩阵式管理模式。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还没有具体而详细的定义。对于文化管理的内涵,目前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有三种: 第一,它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思潮,或者是一种管理学派一一文化管理学派。文化管理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思潮、管理方式”。它并不是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那样的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它更接近于一种管理理念,用文化这个“工具”对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新塑造,以打造出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管理模式。

第二,所谓文化管理,是指人格化的企业组织其管理方法要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进而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第三,它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式,是文化管理思想、学说和理论在现代组织中的管理实践方式,通过组织文化来治理组织,带动经营管理工作。企业文化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它所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是管理组织的价值观、使命、宗旨、经营哲学、运作理念、基本精神、基本行为模式的管理方式,是企业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它以人为中心,由里到外的驱动,狠抓组织统一的价值、统一的愿景、统一的宗旨、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根本精神,从塑造组织灵魂着手抓管理。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既是主客观矛盾统一的辩证过程,又是对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反映。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是对管理现象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反映。同时,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我们正是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和管理的二重性来揭示文化管理模式的性质。

(一)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说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企业是人组成的集合体,关键因素在人而不在物。成思危曾经从复杂科学的角度考察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不仅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而且将企业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一个有许多人组成的‘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树立鲜明的人与经济、人与企业、人与管理互为前提及相互促进的当代管理意识。文化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二是企业的社会使命包含着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推动。诚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第三大任务,就是企业机构对社会责任的管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经济或金钱的刺激力逐步减弱,劳动者的个人目标从物质需要逐步转向高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时注意满足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企业的管理重心。可以说,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在今后都应该坚持人性化管理,多站在员工和顾客的角度进行管理,把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发展人、完善人放在口益重要的地位。

(二)文化管理模式尊重管理的物性

管理的物性是指管理活动的客观性或客观物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性决定了管理的物性。管理对象是组织可支配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资源,其中:物(工具、原材料、建筑等)是直接的物质形态

的对象;财(资金)是物的货币形式,是货币化了的物;信息是物的抽象和数字化;时间也是现代科学证明的客观物质性存在。而人作为管理的对象也是物的人化。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有生命的物质有机体,具有自然属性,这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人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离不开物质躯体和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作为基础。由此可见,管理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组织管理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尊重管理对象的客观物质规律。

第二,组织的存在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对于企业来说,生产、流通、服务要么是对物质进行的改造,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来满足顾客的物质需要,要么是借助物质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的精神产品来满足顾客的精神需要。离开了物质基础,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是围绕组织目标和活动来进行的,既然组织的存在和活动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组织管理也不可能离开这些组织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三,企业是经济组织,赢利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之一。根据剩余价值论,乘目余价值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物化的结晶。同时,商品交换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必须符合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物质因素和其背后的客观规律。

因此,文化管理模式也重视物质因素的作用,承认并尊重物质世界的内在客观规律,也是“物性”的管理。

(三)文化管理模式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管理中人性和物性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客观物质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顺应了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管理模式强调人性,并不否定物性,而是强调人性和物性的辩证统一。人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存在,人的追求也是物质和精神的二元追求。人性和物性并非等量齐观,二者孰轻孰重应根据人的需要的满足情况而定,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以人为本”诚然不可否定,但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提升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以人为本”境界,就无法把员工的追求从物质层面引向精神层面,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命等追求就无法确定下来,企业文化就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但是文化管理模式又不同于所谓的人性管理,并不片面夸大人在管理中的作用,而十分重视管理中蕴藏的客观规律。

(四)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这是科学理论的内在品质。文化管理模式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构建所依据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是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发展了以科学管理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以及后来的现代管理丛林。同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的崛起,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科学管理模式早已表现出许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地方,甚至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正因如此,文化管理理论才在生产力的催生下得以萌芽和发展。

第二,文化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接受检验。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学说被提出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它的很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却早已经在实践中经历了多年甚至长达几十年的检验,并被广大企业以及一些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如果不是采取以文化管理模式为主导管理模式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中国海尔公司等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文化管理模式就不会被更多的企业所借鉴和采用。

三、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中心原则

实施文化管理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组织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管理应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人为中心,既是文化管理理论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说,也是文化管理思想的活的灵魂。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管理者要坚持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广大员工是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摆正自身与企业、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第二,劳动创造财富,企业要尊重员工各种形式的劳动,并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注意保护和调动他们做出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企业要树立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尊重员工的人格,重视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和沟通,注意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第四,要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广大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员工教育和培养,注重满足员工发展的需要。

(二)价值观群化原则文化

一般被看作是控制一个组织内成员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群体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形成和被表达出来的方法。文化管理理论认为人是观念人,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影响巨大。人的个体行为受其价值观的左右,而人的群体行为则取决于群体多数成员的群体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因此,企业实施文化管理模式,关键是培育员工群体的群体价值观。企业培育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是管理者发现和挖掘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广大员工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是价值观群化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群体价值观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广大成员达成目标的一致和行动的一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成为员工个人自觉努力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第二,企业内部的群体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和约束,随时随地影响着企业员工能动性的发挥。第三,群体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有了认同感,所有员工和企业就可以共患难。

要贯彻价值观群化原则,企业就要培育和塑造企业的群体价值观。从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最主要的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其确立是企业最高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确立核心价值观,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与企业最高目标相协调。其次,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以免企业行为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再次,充分反映企业家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如果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家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混乱。最后,与员工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企业价值观不能脱离多数员工的价值观,否则难以实现群体化,也就不能成为员工的行动指南。在确立核心价值观之后,还要围绕它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使核心价值观得以具体化,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实践表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不超过五六点,只有这少数几点才是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根本、深植在企业机体内部的灵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往往长期坚持不变,只是其表现形式随着环境和企业使命等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三)文化竞争原则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法则。企业靠什么参与竞争,如何争取和保持竞争的优势,是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在实践中解答的问题。

随着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文化竞争力正统帅着其他传统竞争力要素(包括核心技术、工艺、产品,市场保护与管制,融资渠道和能力以及规模经济)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可有以下五方面原因。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的物质文明,人们的主要需要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优良的企业文化更能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第二,知识经济崛起,脑力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价值观念、共同理想、思想情感、道德等文化因素对人们发挥劳动潜能的影响加强;第三,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口益加剧,影响竞争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以企业哲学主导的战略管理对竞争成败开始产生决定性作用;第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大型跨国集团数量激增,群体价值观、企业目标等因素在保持企业凝聚力和协调企业行为方面的优势凸显;第五,人力资源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以人为中心成为现代管理的基石,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吸引和争夺人才、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作用大大加强。

结论

文化管理模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是当今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9

参考文献

[1]樊利红.国内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总结与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4,(21):206-206,207. [2]盛天.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15,(6):25-26. [3]张辰星.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112-112. [4]梁勤.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5,(8):80-81. [5]孔祥来.论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企业价值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3,(17):58-58. [6]赵亚文.关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2,(17):17-17,45. [7]黄革军.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建设[J].华章,2009,(11):12,19. [8]杨海昌.浅议企业文化管理模式[J].甘肃农业,2004,(10):34. [9]许箫迪,王子龙.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重构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36-38. [10]吕瑛.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之构建[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1):69-71.

第三篇:解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模式

众说纷纭,企业文化是什么

在了解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战略之前,我们要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做一次厘清。企业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操中,恰恰这一最简单的概念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但又是这一基本概念的重新拿起来审视,我们会得到更为深刻的如何将企业文化持续固化进行、如何运用更为适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考。尽管不同学科的对待企业以及企业文化的视角远不相同,但正如我们在企业文化实操中所一直强调的辨证观点一样,不能简单对某一研究方向进行非此即彼的褒扬或否定,只有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才能丰富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系统思考。而在本节中,我们立足于从目前影响中国企业最多的经济学与未来将更大影响中国企业的管理学的对于企业的视角比对来深入看待企业文化。

从经济学角度

尽管经济学对于企业存在的经济理性阐释受到了管理学者的质疑甚至批判,但效用最大化、交易成本分析、有限理性等经济学对于企业的假设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思想,并且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以及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管理现象是应当予以吸收的。

利润最大化将使企业文化处于无尽的物质痛苦之中

经济理性即“最大化行为”一直是新古典经济学最核心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版图中,竞争是充分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是无摩擦的,企业是抽象化从而非人化的生产函数,所有要素作为自变量被投入这个函数,可以期待的是价格引导下的收益最大化,是各种要素贡献此消彼长后的边际相等。”这是企业存在价值的最基础假设,引出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指向。企业是否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论题在近年随着企业文化的研究深入而成为一个核心论点,但存在于企业投资者或者管理者决策判断深层仍然以此为主。我们认为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很容易将企业文化视同为减少交易成本的附件工具,而忽略了文化本身精神至上的应有之义。

经济学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它主张最大合理化的配置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这是冲破计划经济的关键性指导思想,因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路先锋。但经济学内在的缺陷在于其基本假设建立在资源稀缺,因而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无限的基础上,但物质的追求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福音,更是人类的痛苦。这就将使问题回到物质与精神这一对哲学上的根本矛盾上来。西方社会呼吁精神回归的呐喊,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失衡,中国企业核心理念的混乱,无不在告戒我们,企业领导者必须澄清企业终极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基本命题,否则,极易片面地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的观点来主导企业管理,那将使企业文化缺乏终极的价值基础,最后沦落为物质的奴隶而非精神的上帝。

经济理性思维模式将企业文化拉回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木上

但上述的观点并不妨碍我们采用经济学的理性思维方式来分析管理现象。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的:第一点,经济学分析总是从个人出发,换句话说,“经济学总是个人主义”。经济学确是这样的,经济学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包括组织行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个人行为的分析的基础上,即由个人到组织。这一点与社会学不一样,社会学一般是从组织到个人,首先在组织规则下研究社会个人行为。第二点,经济学研究人们的理性选择,它假定每个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至于最大化结果是什么要根据他的偏好和约束而定。这种偏好不仅仅是利己主义也可能包括利他主义,例如你高兴我就高兴,最大化你的偏好就是最大化我的偏好(有东西宁可让你吃而不是我自己吃,母亲都有这种特点,孩子高兴所以母亲高兴)。另一方面,任何偏好最大化都是要满足一定条件的。这种约束条件可能是技术决定的,例如在某种情况下,你一天的饭量总是有限的,工作时间也是有限的;也可能是制度决定的,我们后面将更多的谈到这种制度的约束。第三点,均衡分析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某个人时,最后要落实到某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某个个人所无法改变的,我们称之为均衡。

在我们的每一个企业文化管理咨询项目的前期谈判中,每一次都必须经历一番极具经济学色彩观点的质疑,比如高层领导关注的是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的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收益?中层干部关注的是企业文化的重塑能够为他们带来多少空间与待遇的提升?而基层员工判断企业文化效果的标准则更为直接地体现在是否能够提升他们的薪水。

我们讲吸取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并非简单地使用算术的加减乘除或者投资收益率的计算,这样的分析企业文化的方法难以得出直接的结论,即使得出了结论也难以具有广泛的普适意义;对于中国企业文化实践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模式,这能够为偏重感性思维的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新的生命力。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

比如西蒙的组织是有限理性的令人满意的解的理论。其认为组织存在的理由是因为有限理性的经济化,从而必然出现组织。组织的实质是因为“同样可能的选择、同样的价值观和同样的知识”,换句话说,“同样可能的选择、同样的价值观和同样的知识”也划定了组织的边界。比如使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承诺博弈、信息等等概念来分析文化的定义(其认为文化是一组人群行为规范的稳定预期以及共同信念。)以及信任的现象。比如非正式的内在制度与正式的内在制度的分析。又比如产权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又比如经济学家哈特(O·Hart)、格罗斯曼(S·Grossman)与莫内(J·Moore)等人与近10年来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不完全合约”(Incomplete Contracts)理论方法在西方经济学界愈来愈引人注目。尽管合约是不完全的,但签约者们可能不能说清楚但却可以共同预期到他们间的关系。这就直接引出了隐性合约概念。典型的隐性合约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他表现为一系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应如何进行工作之信念的共享。“企业文化”是隐性合约的集中表现。这说明了为什么改变企业文化会是相当棘手的事:因为改变企业文化意味着打破旧的合约并以新合约取而代之,而隐性合约并不明确议定其中的隐性原则使得这种改变困难重重。这也解释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资产重组与企业兼并过程中的合作障碍现象。由于隐性合约不可能通过法律来实施。它没有文本,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字面性的合约规定条款。因此,隐性合约必须依赖于实施机制,它必然是纳什均衡。

从管理学角度

管理是一种行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组织是企业。企业是管理行为一个载体,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企业,本质上是群体围绕目标而进行协作。或者进一步说管理学更多地是把企业看成是人的集合体。这样的视角与经济学的视角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从哲学的意义上考虑管理的高度。

人的行为终究是要归结到人存在的意义上来的。可能读者扪心自问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为了什么而活在世上,我应该怎么活着才有价值,我活着的目标是什么?都会觉得需要不断去澄清。既然企业是人的集合体,那么企业的存在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发问。

因为对于企业是什么的问题没有问答,我们就没有根据来判断企业为了什么目标、什么样的结果对于企业经营更有实际的意义,所以我们才有关于使命、远景的阐述。继而我们所阐述的价值观是为达到使命与远景的生存方式,从这个层面出发的问题又与个体的人对于“怎么样活着更有意义”的认知却有相同之处。

1956年德鲁克写出《管理的实践》的时候,标志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我们知道古典的管理理论之所以称为理论,而不称为学科,是因为德鲁克站在前人的高度,并且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等多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已有的研究成功,系统地阐述了管理这个复杂的实务。

德鲁克把管理这个复杂的利用其他原有科学比如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很难解释与阐述的实务从已有的学科中剥离出来创立管理学,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已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想把组织中已存在的纷繁的具体工作解析得更加清楚,但是剥离并不是原有的目的,管理学仍然交融了原有社会科学的元素,所以研究管理实务时也就不能仅从德鲁克创立的管理学中寻找答案。

要真正思考企业经营之道,把传统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认知与德鲁克的理论结合起来,寻找适合自身的企业经营解决之道,才是德鲁克的理论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真正意义。

德鲁克也知道要让每个为自己已经添加了所谓的人生意义的个人实体转向以“责任”为主的“奉献”的难度,因为人首先是自利的(管理经济学的3大假设之一),所有作为管理存在的经理人作出的决定大多数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考虑的。基于这样的认知,也就使得德鲁克的三大创新实践理论变得非常深邃而耐人寻味。德鲁克在论述创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让组织内所有的人都知晓组织的使命时讲到,一个组织仅有使命的陈述和以使命为导向是完全不同的。真正以使命为导向,意味着组织的重大决策应符合使命的要求;以使命为导向,意味着人们可以反对、且必须反对那些他们认为与使命无关的指令;意味着不断思考、不断明晰使命是每一个员工的职责。但相比较之下,多数组织对使命的陈述都只是一些很好的想法,对于某些人可能很有意义,但组织中的多数人对使命了解甚微。在多数组织里,没有一个人敢于向某个根本不符合使命的决策挑战。换句话说,大多数组织屈从于权势而非使命。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为什么以使命为导向是这么困难。因为它直接、根本地动摇了权势的中心。从本质而言,以使命为导向意味着当权者并非权势中心。相反,一个组织的指导思想才应是其真正的权威。以使命为导向意味着使命比老板更重要。还没有多少组织有这种能力来进行管理。尽管对我们而言,改变他人生活这或许是个颇为崇高的人生理想,但以此为导向的行事方式是极具挑战性的。而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我们都是权力主义者,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权力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管理方式,它始于我们从前所受的学校教育。而以使命为导向,并以价值为取向,就是我们都要以极高的水准来衡量每个人的行为。此外,从本质上来说,使命是模糊的、抽象的。而基于“数字”、习惯、以及未察觉的潜在的情感因素来决策会更容易些。而以使命为导向则要求每一个人不断地思考。正因为“改变他人生活”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并且也是真正的管理者可以实现的一个精神境界,所以企业以使命为导向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一旦做到这一点,它便极为有效。

【范文网】

第四篇: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必要因素,也是企业树立、培养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企业管理也深受其影响。如今的企业管理模式正经历着从分工到整合的历史性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意味着系统创新、整体优化、文化再塑,因此,要实现企业永久续航的梦想,就要加强体制创新,梳理整合信息,重塑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模式 创新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建立、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道德的总称。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为大家所认同和遵守,随之成为企业员工及管理阶层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石,并为各成员提供行动及约束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一旦企业有效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时,该企业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反之,当企业的服务或产品不为大众所接受时,企业就会失去竞争能力并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及时根据环境变化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随之而来的企业固有文化的挑战。

然而,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匹配的程度决定了其提供了正能量抑或负能量。企业的文化并不是伴随着企业的成立就自然而然存在,而是在同其运营环境相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一旦企业文化形成,这种文化就会比较持续和稳定。

企业文化的价值会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以较快的速度清晰明了地传达给企业成员,因此,该企业文化价值观就得以广泛的共享及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不仅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会愈加紧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运营环境,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今社会,创新是人类的基本,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于身处极大竞争压力下的企业来说,管理创新已然成为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许多企业的营运第定律就是“创新就是生存”,并且大大从中受益。因此,管理的灵魂就是创新,二十一世纪管理和创新愈加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对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企业文化在促使管理创新顺利进行时,必须要同时改革企业文化来支持创新。在工作计划中,企业相关人员首先要了解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员工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程度,进而形成详尽的管理创新方案。企业的管理层需先向员工展示、阐述企业的战略前景并获得支持。同样,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同样重要。在一个企业中,管理创新会影响到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倘若企业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并就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必然能促使团体能效的充分发挥。虽然资产报酬率、市场占有率、现金充足比率等是评价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但决定着长期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着人们行为并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使企业员工舍弃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并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利益与成就。具体说来,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企业文化自身的创新

当我们解析企业文化时,必须要判断企业文化是否涵盖支持冒险及改革的相关内容。若企业文化中本身包含创新的内容,并且对员工的创新思维失误不但不处罚,还会采取相应宽松的策略和措施,并表彰其创新精神。当企业文化明确地做到了这一点时,管理创新的实施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包含鼓励创新的方面,企业才能积极地为明天的成功做出努力。想要激发发散性思维,就要在鼓励冒险的同时做到容忍失败的出现。对个人或组织失误的谅解,是激发企业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清楚有利于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价值观和文化类型。并且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组织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需要不同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要掌握战略目标的独特性。

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需先对有企业文化进行客观的估计,即企业首先要清楚有利于实现其核心任务的规范和价值观,依据这些所需要的规范之后,来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评价,并预计现有的企业文化对任务的实现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一旦企业发现了企业文化和期望效果之间的差距,就应及时分析出其原因,并为达到理想企业价值规范而继续努力。

三、总结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导向、约束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维持现有楔式。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完善的新企业文化。就现今而言,很多企业实行管理创新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有效的运用合理的创新思维来重新塑造企业文化,至在于在创新时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终导致失败。在企业管理创新时,对文化的合理、及时的管理是促使管理创新和改革的有效方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激励企业成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灵魂支柱。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只有利用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的创新环境,塑造出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富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创新群体,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第五篇:中小企业的四种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有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价值观念和精神要素来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建设自己的文化模式。

“乡土型”企业文化

“乡土型”企业文化是指建立在民间地方文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理应将地方文化作为基础。特别是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集体企业和部分私营中小企业,或资源依赖于地方,或员工来自于本土,或产品销售主要集中本区域,或产品品牌本身就源自于本土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企业员工的内心也深深地保留着地方文化的印记。因此,这些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不能忽视地方文化影响,否则就容易在员工的心理上造成文化扭曲,产生精神摩擦,最终导致文化坍塌,严重时还会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家庭型”企业文化

“家庭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建立起一种具有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特点就是规模小,人数少,组织结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工作场所相对集中,员工上下班之间的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要比大企业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为企业内部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方便。

“家庭型”企业文化的突出表现在于营造家庭氛围。困此,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是组织的规章制度,特别是激励与约束机制,都应以员工为核心,实行人本管理。有人以为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并非如此。“家庭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决策者的经营动机和长远战略目标。如果把员工当作企业主人,把企业的前途与员工的个人命运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那么企业不仅能长远发展下去,而且还会激发员工的智慧和热情,产生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科技型”企业文化

“科技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富有刻苦攻关、合作竞争气息的企业文化。这类文化适合于高科技中小企业和各类咨询策划公司。这些企业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较多,他们的基本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强,能够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同时,他们敢于竞争,奋发向上,喜欢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客观、公正、科学、效益”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科技型企业要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科技攻关、科技竞赛、销售竞赛、座谈交流以及富有活力和朝气的娱乐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

“参与型”企业文化

“参与”型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实行自我管理。

“参与型”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放权管理,即大多数管理决策是由下层管理者或员工自己做出,下属有较大自由度,企业决策者愿意吸取并注意采纳下属意见。很多实例表明,“参与型”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保证企业持续平稳地发展。

企业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没有所谓的统一模式可言,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模式也仅供中小企业参考之用,显然,即使是在同一文化模式之下,也可以包含不同的内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成分复杂,规模不一,每个企业产生的历史根源也千差万别。因此,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不要搞一刀切,更不要搞文化“复制”,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让我们一起成长范文下一篇:入党初心是什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