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社会保障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家庭环境对农村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总书记也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了身体健康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包含心理与情感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与行为的发展。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家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抚育角色。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也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人发展的外部性力量,家庭则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因此,就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物都会对其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所接触大多是正面的环境,则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由于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和系统性的。从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从不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还包括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父母的工作压力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和人口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混杂使农村家庭环境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一是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家庭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用于儿童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二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加上户籍制度管理逐渐松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并前往城镇地区务工,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现象。从而衍生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分离的人口现象,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三是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剧烈社会变迁引发了大量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劳动分工模式面临瓦解的风险。四是夫妻离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形式逐渐兴起,婚姻变动与人口流动引起了儿童与父母居住安排形式的变化。五是现代社会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个人发展,父母对于儿童的抚养越来越精细化,对子女发展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压力明显上升。家庭作为社会变迁和观念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之一,不仅仅是观察和评判儿童在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窗口,同时自身也成变迁过程中的鲜活样本。家庭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我们反观儿童成长与发展和儿童政策效应的微型镜像。因此,研究农村儿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成长和变化中的家庭环境,以及这些家庭环境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儿童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数据的选择上,国内大多数调查数据在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时,常常将儿童的父母作为调查访问对象,从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自我表达机会,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调查的失真现象。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同时以儿童和父母为中心,从父母的“他者”的角度和儿童“自我”的角度进行双重审视,为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提供了详实而可靠的背景信息。在研究的切入上,摈弃了已有研究中更加关注家庭背景信息对于儿童发展的直接效应的缺陷。更加注重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以及影响的作用机制。在研究的思路上,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回溯,构建了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各类指标。然后,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地的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现状。进而再考察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资本、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社会行为方面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的综合性分析与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公共政策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地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理想。家庭住房自有率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基础设施齐全,通电率、独立厨房拥有率、燃气开通率、自来水通水率较高。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热水器等重要生活用品得到了全面普及。家庭之外的生活设施,如超市、邮局、银行、医院、交通工具等配置也较为齐全。儿童的身体发育大多处于健康状态,儿童的BMI平均指数为17.27。大多数儿童拥有健康的营养进食状况,非健康食品的进食量较低。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城镇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不同学科之间的成绩不均衡,英语学科的整体成绩并不理想。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孤独问题并不严重,自我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儿童利他行为并不频繁。另一方面,儿童越轨行为并不严重。而儿童的自主行为较为突出,积极的健康交友行为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分析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成就具有较大影响,但是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家庭结构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结构在不同的性别、健康程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分布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儿童,生活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亲子分离的家庭中的可能性越高。另外,双亲完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第二,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单亲父亲家庭、单亲母亲家庭和双亲缺位三类非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显著落后于双亲完整家庭。在影响机制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均可解释单亲母亲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学业的差距。第三,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抑郁感和孤独感两个方面。父母教育参与的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孤独感的差异。第四,家庭结构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方面。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的差异。家庭资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学业成就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最大的解释力,而且家庭内部社会资本的影响明显高于家庭外部社会资本。此外,家庭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二,心理健康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抑郁感、孤独感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最强的解释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中父母对于子女的鼓励行为或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参与实现的。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较小,且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来消除其影响。第三,社会行为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利他行为、越轨行为、自主行为和交友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儿童的越轨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具有解释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在“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两个维度中,父母对子女的较高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均对子女学业具有正面的影响,但“情感回应”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四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中,开明权威型和宽松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好,专制权威型和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差。在分性别样本的中,忽视冷漠型和权威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女性儿童的学业表现略好于男性。第二,心理健康方面。“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对于子女高行为要求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而更高的“情感回应”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著提升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著地提升儿童自我认同感。专制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效应。第三,社会行为方面。相较于忽视冷漠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权威型、宽松放任型与开明权威型三种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抑制儿童的越轨行为,显著地增强儿童的自主行为。而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父母的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在儿童的越轨行为和自主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方面不具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在传统男性家庭生计承担者模式走向瓦解,而基于公共物品理念、社会投资理念的新家庭抚育模式兴起的历史当口,应该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抚育环境。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儿童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儿童发展权益。从立法层面制定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基本法规,让儿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搭建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相关运行和配套机制。二是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为儿童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以家庭为中心,国家、社会、家庭共担”的混合照顾体系。从而明确家庭与国家在儿童照顾中的责任分担界限,体现儿童照顾的社会性。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分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从源头上减少父母外出造成的亲子分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家庭提供帮扶。合理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四是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对需要救助的单亲家庭做出明确的界定,考虑不同单亲家庭的困难和需求,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实施专项救助方案。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标准,进行差别化和人性化的救助,让单亲家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救助项目和内容。五是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亲人相亲相爱。将家庭、家教与家风有机统一起来。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要打破传统封建宗法观念下的家本位思想,树立新时代的新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空中,实现爱家与爱国的内在统一。六是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多方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家庭和学校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特殊的组织,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抚养中的特殊作用。各级政府层面,则要从政策层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城乡基础教育的布局,积极推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要实行建档立卡,提高救助的精准度。

关键词:农村;家庭环境;儿童发展;家庭结构;家庭资本;家庭教养方式

学科专业:人口学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数据与方法

1.4.1 研究数据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家庭与家庭环境

2.1.2 少儿(人口)与少儿(人口)发展

2.2 家庭环境的内涵与分类

2.2.1 家庭环境的内涵及其界定

2.2.2 家庭环境的综合性衡量

2.3 少儿人口发展的主要领域

2.3.1 身体方面的发展

2.3.2 认知方面的发展

2.3.3 心理与情感健康的发展

2.3.4 自我发展与社会行为发展

2.4 家庭环境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

2.4.1 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焦点议题

2.4.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3 家庭资本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4 家庭结构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5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5 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理论基础

2.5.1 家庭作为多层环境中的一环——生态系统理论

2.5.2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家庭系统理论

2.5.3 双亲作为少儿抚育的中心——“双系抚育”观点

2.5.4 家庭作为少儿社会化的场所——结构功能理论

2.5.5 少儿作为家庭投资品——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

2.5.6 家庭与少儿的共变——家庭生命历程发展理论

2.5.7 总结与文献评述

3.理论分析与研究体系构建

3.1 家庭环境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3.1.1 家庭环境的综合性构建

3.1.2 家庭结构的指标构建

3.1.3 家庭资本的指标构建

3.1.4 家庭教养方式的指标构建

3.2 少儿人口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3.2.1 少儿的学业成就

3.2.2 少儿的心理健康

3.2.3 少儿的社会行为

4.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4.1 少儿的基本情况

4.1.1 少儿的个体特征

4.1.2 少儿的监护人特征

4.1.3 少儿的家庭生活状况

4.1.4 少儿的社区与邻里关系

4.2 少儿的身体健康状况

4.2.1 少儿的身高与体重

4.2.2 少儿的营养进食状况

4.2.3 少儿的疾病与住院状况

4.2.4 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

4.3 少儿的学业发展状况

4.3.1 少儿的学业成绩

4.3.2 少儿的学业经历

4.3.3 少儿的上学条件

4.3.4 少儿的日常时间安排

4.4 少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4.5 少儿的社会行为状况

4.6 本章总结

5.家庭结构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5.1.1 变量选取

5.1.2 模型选择

5.2 家庭结构的分布与特征

5.2.1 在不同少儿人口属性间的分布

5.2.2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分布

5.3 家庭结构与父母的教育参与

5.4 实证分析

5.4.1 家庭结构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5.4.2 家庭结构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5.4.3 家庭结构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6.家庭资本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6.1.1 变量选取

6.1.2 模型选择

6.2 实证分析

6.2.1 家庭资本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6.2.2 家庭资本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6.2.3 家庭资本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6.3 本章总结

7.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7.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7.1.1 变量选取

7.1.2 模型选择

7.2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布与特征

7.2.1 在不同少儿人口属性间的分布

7.2.2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分布

7.3 实证分析

7.3.1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7.3.2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7.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7.4 本章总结

8.综合性分析与讨论

8.1 不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与讨论

8.1.1 家庭结构与家庭资本

8.1.2 家庭结构与家庭教养方式

8.1.3 家庭资本与家庭教养方式

8.2 家庭环境对少儿人口影响的总结与讨论

8.2.1 家庭居住安排(家庭结构)的影响

8.2.2 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家庭资本)的影响

8.2.3 家庭教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8.3 本章总结

9.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政策性建构

9.1 家庭分工抚育模式转向

9.1.1 传统家庭少儿抚育模式走向多元化

9.1.2 .新家庭少儿抚育模式的启示

9.2 以“家庭为中心”的农村少儿抚育环境

9.2.1 以“家庭为中心”的单一化育儿环境

9.2.2 以“家庭为中心”的多元化育儿环境

9.3 政策实践与具体建议

9.3.1 加强少儿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少儿人口发展权益

9.3.2 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为少儿发展保驾护航

9.3.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分离

9.3.4 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9.3.5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亲人相亲相爱

9.3.6 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多方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

9.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室内设计水管论文提纲下一篇:B超检查妇产科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