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创新服务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研究院创新服务范文

服务创新研究

创新服务理念用好“乘除加减”

亮化温馨工程引深“五型”创建

——凤矿工会开展“怃恤金”、“助学金”入户活动汇报材料 近年来,凤凰山矿工会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工会创建“五型工会”工作部署,深刻领会“从零开始、思想先跳一跳、跳出工会看工会、立足工会干工会”的工作理念,在矿工会“树形象、创特色、出实绩”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创新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形式,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造性地采取“加减乘除工作法”,开展了“怃恤金”、“助学金”入户活动,实现了对困难群众的零距离帮扶。自2007年9月开展“两金入户”活动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总结完善,“加减乘除工作法”逐渐形成独具凤矿特色的工作机制,使得温馨工程亮点更亮、品牌更响,得到全矿职工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用好“加法”,树立形象

一是加大学习力度。

自开展“五型工会”创建活动以来,凤矿工会广泛开展宣传、积极营造氛围、认真组织学习,通过周一全员学习会、每月两次主席例会、主席办公会特别辅导以及自学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加深对“五型工会”内涵的理解。“两金入户”活动正是广大工会干部经过深入学习,从思想根源找差距、从实际工作找不足、从细枝末节找漏洞而取得的成果。

二是加强理念渗透。

矿三届二次会代会召开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以服务树形象、以细节创特色、以务实出实绩”“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千不该万不该都是我的不该”的工作理念和服务理念。通过理念的渗透,让工会干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理解了在扶贫济困工作中“态度决定工会形象、态度决定工会作为、态度决定工会品牌”的深刻道理,实现了工作理念的转变。

三是加速作风转变。

年初,在集团公司工会全委(扩大)会上,郭爱堂主席提出了水性管理的工作思路。凤矿工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心系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主题教育活动,提出工会工作必须具备水的特性的要求,即:方式上灵活、服务上细腻、胸怀上博大、意志上坚定、活力上持久。“两金”入户活动就是学习了水的渗透性,改领为送,让工会干部走进职工群众的家庭,走进职工群众的生活,走进职工群众的酸甜苦辣,真正在心灵深处找到了工作作风转变的动力。

用好“加”法,使得工会组织在广大职工群众中树立了务实、贴心、热忱的良好形象。

二、用好“减法”,赢得口碑

一是减少中间环节。

享受“怃恤金”的对象是病亡职工遗属,享受“助学金”的对象则是工、病亡职工、困难职工的子女以及孤儿。他们当中以老弱病残、孤儿寡母居多,大多存在着不方便来工会领取抚恤金的实际困难。为了实现对他们零距离的帮扶,给予更多的精神慰藉,我们每月按期送

款上门,为他们减少了中间的领取环节。每次送抚恤金,家住中区4号楼的一位大妈总是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如今儿女们都分流了,原以为会不方便,没想到在家暖和和的就把钱拿到手了!”

二是解除群众疑虑。

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职工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对新的政策、制度、决策不熟悉,不免产生一些疑虑。为此,我们以“两金”入户活动为契机,在困难群众的思想沟通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在入户送款的同时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政策、明确权利、认清形势、感恩企业;建立了入户人员工作登记本,做好走访记录,对于困难群众提出的问题,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随后派专人答复。

三是减少群众信访。

自工会信访办成立以来,每月的来信来访都有近20件,而且大都是困难职工家属来访。“两金”入户活动开展后,将职工群众“上访”变为工会干部“下访”,使得信访率明显下降。对于有些问题,我们不等职工群众来访,就已深入了解并主动解决。今年6月份,我们在入户中得知病亡职工郭保松遗属李春梅老人不慎大面积烫伤不能行动时,及时送去200元救济款,老人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好人,真的是急群众所急。”

用好“减”法,使得工会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

三、用好“乘法”,扩大影响

——影响一片职工。

2007年9月,我们了解到工亡职工陈捆胜之女陈茜考入大学、正在为学费犯愁时,主动为她办理了“金秋助学”资助手续。矿长王锁奎、矿党委书记张恒兴、工会主席杜国林亲手把助学金送到她手中。同时,经过与集团公司工会协商,又为她在市总工会申请到5000元助学金。陈茜热泪盈眶:“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企业、回报矿山,决不辜负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样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职工群众看到了矿领导的爱民之心,看到了工会组织对贫困家庭的深切关爱,让爱心像星星之火一样在矿山中广为传播。汶川大地震后,在全矿的捐助热潮中,困难家庭捐款最踊跃,有的多次捐款,有的有多少捐多少,他们说:“只有经历过痛苦才更了解困难的滋味,灾区人们比我们更困难!”

——带动一个整体。

“两金”入户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基层工会全面动了起来。走访困难职工、了解困难情况、尽力帮助解决,成了整个矿山工会的工作风尚。“两金”入户活动主要针对在矿的病亡家属,受到工作人员紧张、涉及面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基层工会的帮扶工作弥补了这一缺憾。“有病必探、节日必访、有难必帮”的三必访制度在基层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洗煤厂职工戚广晨癌症晚期,住院花费很多。我们为他办理了各项保险赔付和救济,派专人定期往返天津送款、慰问,洗煤厂工会还发动职工多次捐款,形成了“有难必帮”的良好氛围。

——引领一个主流。

目前,“两金”入户活动累计为760余户(次)困难群众送去“怃恤金”,为26人次送去“助学金”,有效缓解了困难职工的生活和子女就学问题。如今,只要拿起电话,他们就能听出工作干部的声音,甚至叫得出名字,会亲切的说:在家呢、在家呢,你们来吧,又要辛苦你们了!“两金”入户活动像一股暖流,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田、温暖了矿山的每一个角落。

用好“乘”法,以点带面,工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四、用好“除法”,展现作为

一是消除不积极因素。

多元发展的社会现状使得少数职工产生了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的思想,情趣不高雅、业务不上进、工作不积极。如何教育他们、改变他们是关系到矿山长远发展、凝聚创业合力的大事。我们把“两金”入户活动作为了解职工群众思想状况的有效工具,寻找典型、深入调查、研究策略,动员老人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让职工了解矿山发展的艰苦历程、明确当前的不利因素、展望凤凰山经济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发挥了入户活动跟踪调查、掌握实情、不断改进的重要作用。

二是消除不稳定因素。

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基础,职工队伍的稳定是凤矿的重中之重。近期,人员分流频繁造成人心浮动,生产队组技术力量下降,安全压力增加,以及社会上不良团体的引诱,构成了矿山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基本因素。我们不断扩大“两金”入户活动影响力,广泛调研,让“下”和“入”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北京奥运期间的维稳工作中,“两

金”入户活动成为我们维稳的安全指标,在维稳网络运作下,凤凰山矿形成了“老人念好安全经、女人吹好枕边风、男人管好一家人”的稳定局面。

三是消除不和谐因素。

和谐是大繁荣、大稳定、大文明的综合体现。安全问题、家庭纠纷、治安事件、不文明言行都是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不和谐因素不能自动消亡,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两金”入户活动就是很好的途径。困难群众分布于矿山的每个小区,我们在入户调查的同时,会同居委会工会分片进行和谐指标考核,内容包括邻里是否吵架、有无不放心人、家庭是否和睦、有无居民参与不良团体等。和谐标准量化,是“两金”入户活动的新举措,我们将考核指标及时报送党政,为矿党政正确决策提供了宝贵依据。

一法多变,一劳多能,一举多得,“加减乘除工作法”推动着“两金”入户活动的细致化、务实化、规范化,是凤矿工会在“以服务树形象、以细节创特色、以务实出实际”工作思路指引下的工作创新。毋庸臵疑,“加减乘除工作法”的正确运用,推动了凤凰山矿“五型工会”创建活动的进一步引深,凝聚了职工群众的创业合力,促进了矿山的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们在实施温馨工程中的一些做法,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第二篇:对创新电力营销服务进行研究论文

引言

自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号文)以来,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已历经13年。在此期间,国务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继出台了多项改革方案和措施,中国电力行业形成了“厂网分开”的基本格局,逐步推进了电价机制改革,积极开展了大用户直购电等市场化交易试点,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电力交易主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电力行业在此期间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没有全面推进市场制度的建设,电力体制改革暂未获得所期望的改革红利,目前仍存在许多制约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这突出表现在电力交易仍以计划性机制为主、市场化机制缺失,导致电价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无法在电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制约电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1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明确指出了中国电力行业市场交易机制缺失、价格关系没有理顺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有序推进电价改革、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以体制与机制改革并重,力图构建“公平、开放、有序、竞争、完整”的电力市场体系,重点在于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诸多关键任务中,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是亮点之一,但同时也是一项难点。首先,中国已形成“厂网分开”的基本格局,发电侧竞争虽然还未完全开展,但已形成了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的竞争主体格局;相较而言,售电侧的竞争主体还处于发展萌芽阶段,培育市场主体的机制缺失,市场运行的基础薄弱,售电侧市场的建立任重道远。

其次,目前世界上真正达到竞争有序、充分、健康的售电侧市场仍十分有限,且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售电侧市场模式差异很大,并没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售电侧改革的推进必须紧密地结合中国电力消费的具体国情,制定符合中国电力工业实际的售电侧改革方案。售电侧的改革成败关系着能否真正形成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竞争格局,决定了电力体制改革整体的成败。虽然已有学者对中国建立售电侧市场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但面对当前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结合9号文对售电侧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全面思考其中的各项关键任务和措施,为售电侧改革配套细则的出台和改革的实际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本文借鉴国际电力市场化建设的经验,深入研究了售电侧改革在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中的定位,提出了中国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的若干关键任务与相关建议。

1.售电侧改革在电力体制改革中的定位

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电力体制架构中,售电侧改革作为“两头”之一,在整个电力体制改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售电侧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它与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的电价改革、交易体制改革、分布式能源发展等改革任务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并将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改革步骤、推进改革进程之前,必须研究售电侧改革在电力体制改革中的定位和影响,从而能够站在电力体制改革全局的高度,科学地制定售电侧改革的配套措施及与其他改革的衔接环节,确保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整体成功。

1.1售电侧改革是否成功将决定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成败9号文公布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电力体制改革所勾勒的“电力新常态”抱有期待的同时,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电价问题。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力价格能否及时、有效地反映电力生产的真实成本,能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能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红利能否惠及全社会的关键所在。纵观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售电侧改革是唯一直接面对电力用户、直接关系到用户用电成本和利益的改革任务,无疑站在了向全社会释放电力体制改革红利的最前沿。

因此,售电侧改革直接关乎电力体制改革的舆论评价和社会阻力,对评价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售电侧改革不能成功,发电侧、输配电侧的改革红利将难以直接有效惠及电力用户,电力体制改革无疑将受到社会的质疑和阻碍。

1.2售电侧竞争是建立市场交易机制的必然要求

自2002年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目标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电力交易主体,为开展发电侧市场竞争提供了合理的市场主体格局。然而,为了能真正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无疑需要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同时引入竞争。当前,售电侧“单卖多买”的电力交易是扭曲的,市场结构的不对称导致电力用户难以享受到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红利,因此也难以提高电力资源配置的效率。真正的市场交易机制需要“多买多卖”的电力交易格局,这需要建立主体多元、份额平衡、有序竞争的售电侧市场主体格局,从而与发电侧竞争共同作用,使电力价格有效地反映其成本和合理利润,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

1.3培育售电侧市场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制度

安排售电侧改革是与电力用户接触最紧密的改革,因此也是与分布式电源发展接触最为紧密的改革。在新电力体制改革所勾勒的电力交易体制下,大多数分布式电源无法像集中式电源一样直接在批发市场上竞争,而通过售电商与大电网产生经济和技术上的联系将是其最经济、最有效的运营模式。因此,售电侧市场化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制度安排,9号文指出的“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必须与售电侧改革相结合。当前,中国的分布式电源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售电侧改革必须考虑到分布式电源发展与普通售电业务的相互影响,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措施和市场机制,鼓励电力用户自身投资分布式电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配套制度,鼓励售电商在从发电侧购电的同时积极消纳分布式能源,避免售电商卖电与电力用户自发自用的利益冲突阻碍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2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制度设计

2.1采用管制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售电主体9号文指出售电侧改革应“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并规定了5类新型售电主体及其相应的权责。然而,售电侧市场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纸规定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经历市场培育的过程。9号文仅规定了新型售电主体的类型及其基本权责,并不代表售电侧市场将沿着期待的道路发展起来。新型售电主体能否最终进入售电侧市场、进入市场后能否有效开展售电业务、开展售电业务后能否真正形成竞争性市场等都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本文认为,建立主体多元、份额平衡、有序竞争的售电侧市场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或电力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拉郎配”,最终还需要加入市场化的方式培育售电主体,市场培育过程能否成功将直接决定能否真正建立健康有序的售电侧市场。

2.2采用互联网手段加强用户侧的培育售电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灵活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的售电侧市场,而售电侧市场的本质是售电主体和终端用户的互动过程。9号文中对售电主体相关的改革做出了指导和部署,为售电主体侧“活起来”奠定了基础,但这只是培育售电侧市场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对电力用户侧的培育。国外售电侧市场的建设经验表明,为了形成售电主体和用户之间有效充分的互动,对用户侧的培育和对售电主体的培育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必须同时推进、双管齐下。

第三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机制的变化及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已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笔者此处特殊人群是指服刑在矫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身体残疾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以及身患传染性疾病的(如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是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人群。做好对这部分人员的服务管理,是基层司法干警要加强的一个重点,关系社会的安宁和谐。我们在不断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安置、管理力度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服务与管理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坚持以综治部门为主导司法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辅助联动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严格、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既敬畏刑罚又能与社会不脱节的平稳工作生活,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相处。

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着群众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的安全。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1、对服刑在矫人员,要做好分类监控、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障他们与社会融入衔接同步;

2、对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生活、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建立司法机关、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3、对吸毒人员,要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的等级递进式工作机制,帮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4、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建立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机制、科学有效地医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

5、对患传染性疾病的(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监管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坚决遏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6、工作保障方面要落实经费、人员和工作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的良好局面。

一、特殊人群的特点

1、服刑在矫人员,服刑在矫人员指的是五种罪犯人员,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

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这5类人总体特点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对于矫正人员除了平时的监控管理外主要还是要以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笔者认为服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让罪犯认识到罪行并接受处罚后回到社会生活下去,工作是要技能的,司法干警在执行刑罚的时候就应该准确把握要点,对矫正人员自身性格、身体条件等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保障在矫人员思想与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2、刑释解教人员,也就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这类人事实上已经为自己所犯罪行接受了刑罚,笔者认为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对待此类人群时首先应该人格上尊重他们因为事实上大家是平等的、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感情上要亲近、生活上要给予关心、心理上疏导,对待此类人群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同时不仇视社会,通过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解决生活苦难、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入手。

3、吸毒人员,

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灌云县共有2360名刑释解教人员,因无固定职业,无生活来源而导致重新犯罪的54名,重新犯罪占回归人员总是得2.2%。从犯罪类型上来看,80%案件系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行为犯罪案件,且连续作案,涉案金额、后果严重的案件居多。可以说,作为高危犯罪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一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灌云县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非常艰难。二是在校“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四是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安置帮教机构工作衔接不力,相当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后没有同家庭和基层组织衔接就直接流于社会,成为人口管理的盲区,有的重新违法犯罪。五是少数乡村安置帮教组织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管理手段落后,安置帮教措施不落实,度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现人性施矫

(教)、科技强矫(教)、制度保矫(教)的特点,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完善。

1、 把“阳光”照向特殊人群的技校培训模式

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难困扰着基层司法工作者。为

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06年起,灌云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办法,通过创办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符合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5年多来,该校已培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生活困难等特殊人员2317名,就业安置率达98%,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该校也因此荣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

灌云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该县司法局和伊山镇投资200万元创办

的,主要是免费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培训单位向企业推荐就业的优势,构建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平台,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难题。学校开设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维修电工、电动缝纫工等6个培训专业,聘请14名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员,每期可接训学员100余名。为确保学员顺利就业,该校还和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基地,确保学员都能顺利就业。据悉,截至目前,该校已举办18期培训班,对2317名特殊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全部取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

为帮助特殊人员重归社会、重新生活,该校还专门从县政协、法院、检察院

等单位聘请心里咨询治疗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0多人,作为特殊人员帮教矫正的老师,每月对他们进行10天以上的法制、思想道德、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组织学员开展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捐款救灾等活动,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特殊人员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存

在的困难。该校聘请了30多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特殊人员服务管理

工作志愿者,并多方筹集20多万元作为救助资金。54岁的孙某曾因挪用公款服刑,出来后,思想极其悲观,认为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在进入学校后,孙某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听了好几堂心理辅导课,一个礼拜后,心态就恢复了正常,并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吧,谁知道听了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现在我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学校成立以来,已先后救助128名特殊人员,为29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阳光学校做法,受到国家、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2007年11月

21日,省司法厅专门在灌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阳光学校的办学经验。

2、 把“希望”寄予社会人群的志愿服务模式

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议成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

营企业、专家学者等社会公益的知名人士特殊人群社会管理工作志愿者协会。

党政主导 提供组织保障

灌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由县综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县、乡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并调整充实由党委政府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由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提供保障;县委、县政府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列入党政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县目督办不定期专项督查帮教管理工作。

部门负责 促进规范管理

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中心”

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基地”定性为微利经营、收益反补的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机构,明确基本职能是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特殊人群进行日常帮教管理。

公众参与 帮教成效显著

建立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个乡镇帮教小组,

配合乡镇、村(社区)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专职协勤队伍,选拔优秀志

愿者进入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充实到乡镇综治办;建立政策法规顾问团,开

展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对高危未成年人成功进行心理矫治,辐射带动全县余名“问题”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3、 把“基金”撒向特殊人群的阳光帮扶模式 设立特殊人群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划拨为主,以企业赞助,社会捐助

等形式为补充,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每年坚持审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促进阳光基金健康发展。要求做到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情况。对捐赠人提出的咨询,都能及时答复。每年年底都通过适当方式向各位主要捐赠人通报一年来阳光基金用于特殊人群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得到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宽,可以说,已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既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司法行政机关而言,管理好特殊人群,维护好社会稳定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和探索。为此,我们将不断上下求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特殊人群社会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第四篇: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服务创新研究

学号: 1105050021 姓名: 马永宏

1

目录

一、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内涵 ........................ 3

二、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现状 .................................. 3 2.1社区体育管理职责不明 ....................................... 3 2.2社区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 .......................... 3 2.3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够 ..................... 3 2.4社区体育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 4 2.5社区管理相对封闭 ........................................... 4 2.6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 4

三、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服务改革 ................................ 5 3.1广泛建立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实行民办官助、自营自治的组织管理形式5 3.2 实行半公益半消费式的社区体育组织经营模式 ................... 5 3.3 制定与社区体育组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 .. 5 3.4 建立对社区体育组织的评估激励机制 ........................... 6 3.5 在社区体育组织中推行体育指导员制度,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 6

2

一、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内涵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动员广大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健身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区管理职能的进一步扩大,在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宏观导向上,要逐渐弱化社区体育工作的政府行为,赋予社区更大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逐步向居民自治行为过渡,形成以政府导向为主,社区、项目协会都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多元化管理体制。

二、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现状

2.1社区体育管理职责不明

我国现行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在理论上是社区事务的管理者,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自然也应是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但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距离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糊,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社区居民委员会与街道办事处在事实上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使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于街道的安排,有80%的工作内容本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中介承担,过重的事务性工作弱化了居委会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势必削弱其对社区体育的管理,社区体育在事实上陷入了名义上都在管事实上都不管或无暇管的恶性循环中。

2.2社区划分不明晰,导致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由于对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社区到底如何定义和划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如:社区是指居民所在的住宅小区,还是指其所在的街道管辖范围而划分的行政区,以及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造成社区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明确性。这种概念上的不明确,导致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机制不健全。因而对社区体育而言,也就失去了推进社区体育管理的体制支持。这种划分的不明晰,最终导致我国社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对社区体育开展而言,也就失去了广泛的动力支持。

2.3社区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与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居民委员会无专职社区事业干部,更无专职的社区体育管理者。同时在社区行政干部中,体育专家很少,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经验和科学有效的锻炼健身方法,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的整体策划和社区体育活动的战略性研究,基本上处于想到就做,想不到就算了的随意状态。调查结果表明:70%的社区体育管理者认为每个社区居委会应建立1~2个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每个街道社区应建立5~10个社区体育组织,并经常开展活动,74%

3

的人认为每千人应拥有1~2个晨、晚练体育活动点,70%的人认为每个社区居委会应 配备1名、每个街道社区应配备2~4名专、兼职体育管理者,62%的人认为每千人应拥有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体育活动点应有1~2名体育指导员,65%的管理者呼吁加快社区体育规章制度建设,认为社区所有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场所都应有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2]。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管理服务滞后于社区发展,具体的管理服务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4社区体育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一个社区或一个街道往往有很多单位、企业、学校,它们都是各自为阵,相互独立,体育活动场所也封闭,形成各自独立的小圈子,没有与社区有机地联合起来,这就造成单位之间无联系,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资源人才的利用率不高,社区体育开展难以进一步发展。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6表明,目前各类场馆中主要用于群众体育的只有10%,而且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低、场地项目结构不合理、适应群众体育需求的场地严重缺乏等。在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增建大量体育设施的情况下,如何开发、整合和改造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场地设施资源,是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的根本途径。

2.5社区管理相对封闭

体育活动作为现代人的需求,它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许多活动都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活动者作为集体的一员,承担一定的角色,在与同伴默契配合中,与对手斗智过程中,产生交流、合作的满足感。缺少交流,缺少体育健身伙伴,也成为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外,正式的社区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承担,而人们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点等群众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而街道、社区体协受到人力、则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尚未与辖区单位企业、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与沟通,造成正式的社区体育组织与民间自发性体育组织在管理等方面的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体育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6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通过社区体育服务的制度建设,一方面使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另一方面,使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和认同,社区体育服务的制度化程度越高,社区居民关心和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我国目前有些社区体育工作缺少规章制度,特别是一些社区对体育档案工作的管理欠规范,有活动无记载的现象普遍存在,社区体育管理服务的制度化建设迟缓,一些具体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因此,不可

4

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三、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服务改革

3.1广泛建立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实行民办官助、自营自治的组织管理形式

我国正在部分地区推行国家级社区体育组织的试点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多数组织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经营模式,且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上不尽完善。

参考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的发展经验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政府对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需要给予政策保障和部分资金援助,政府可以将市区(街道)内的公共体育设施委托给组织管理,组织负责自主经营,民办官助、自营自治是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运作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方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立必须依托地方政府和各级体育管理机构共同参与)))地方政府主要借助街道办事处来负责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体育管理机构主要通过市区两级体育局群体处负责组织的指导,街道办事处负责成立社区体育组织指导中心,由该中心负责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组织管理机构并直接管理和指导组织的运作(属地化管理)。社区体育的组织体系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中心,通过社区体育组织辐射到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组织和晨晚练体育活动点。在这个组织结构中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建立起以社区整体为服务对象、覆盖整个市区的社区体育网络,组织负责与社区体育机构互通有无,聘用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提供体育健康咨询、信息查询、体育竞技和休闲活动安排、场地租赁等服务。

3.2 实行半公益半消费式的社区体育组织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社区体育组织应该属于兼具公益性、非经营性和市场性、经营性的综合性实体。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主要是以民间自发、自愿、自治为主,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上的适当补助,把社区体育变为半公益半消费的体育模式,更多地吸引市场的力量来配置现有的体育资源。在关键的经费问题上,社区体育组织除了争取政府补助和企业赞助外,可以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量的会费,以补偿对指导 人员的劳务费用和对场地器材的磨损,并以此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3 制定与社区体育组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

我国目前关于开办群众性体育组织的法规只有一项)))5社区体育组织的试点工作6。因为缺乏政策导向,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目前应建立权威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让社区体育组织按照程序化来管理和运作,按照长效机制原则,细化管理服务职责,落实管理服务主体,制定社区体育组织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科学的工作计划、经营规则,制订志愿者的负责制和奖励制,还要制定法规保障社区居民的监 5

督机制,让社区居民能够行使管理监督的权利,确保人人享有公平的参与社区体育的权力,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社区理念,引导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3.4 建立对社区体育组织的评估激励机制

体育行政部门可以拟定针对社区体育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评估标准,并分期(比如1次/年)对社区体育组织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组织的保障体系、管理体制、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等,通过评估可以有效激励组织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有力推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评估结果采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表彰先进、制定目标的一整套激励机制,可以帮助社区体育组织认识自身的不足和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5 在社区体育组织中推行体育指导员制度,促进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社区体育组织可以在部分高校接收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职或兼职),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吸纳具有一定特长又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人加入到组织的指导员队伍中来,但是这些热心人士必须拥有一定的资质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是为单独的具体的社区提供指导,而是在组织的聘用制度下对有需求的社区提供服务,他们相互间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这样既可以吸引优秀的体育人才,提高体育指导员的素质水平,也可以保证给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

第五篇:零售业服务营销创新策略研究的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

一个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要利用优质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扩大消费者市场、调整经营战略,特别是在零售企业中,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更是尤为重要。在零售企业中,顾客购物时产生的心理体会,往往决定着顾客再次购买情况,因此,零售企业的销售重点应以抓住客户消费心理为主,对客户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措施提高顾客的满足程度,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拓宽市场,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顾客满意度;零售业服务;营销创新策略

一、引言

顾客的满意程度是指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得到期望值的满足,包括对特定产品质量的满足、对商品服务质量的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顾客的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零售企业要调整销售策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国际零售企业的冲击下,我国零售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怎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优化企业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拓宽消费市场,寻求长远的发展,成为了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及现状

1.零售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提升顾客满意程度的关键是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对销售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利用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由于零售企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客户期望值有所不同,因此,零售企业应该抓住市场需求及消费心理,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零售企业的商品一般具有同质化,而同质化的产品并不存在较大的价格竞争空间,那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就必须在同质产品上挖掘商品的潜在价值,并利用优质的服务抓住消费主体,以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零售企业与制造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直接面对客户,这就使得零售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让零售企业在同行企业中利于不败之地。

2.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的现状。

2.1很对零售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由于对顾客的需求和心理没有准确的把握,使得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企业拓宽消费者市场。一般,零售企业对顾客的满意度调查,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而在问卷调查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缺乏系统的分析,使得调查结果往往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造成了企业对消费者心理和需求不清楚的现象。

2.2在零售中,还有很对企业存在落后的服务观念,不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只关注怎样将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观念。由于零售企业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营销观念,使得销售服务存在很强的目的性,极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

2.3我国的零售企业,大部分没有健全、完善的服务规范,对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没有系统的规定,使得员工在营销过程中,对顾客的态度随意,没有文明规范的言行,造成了零售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的问题。

2.4零售企业产品同质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零售行业的销售服务中,由于企业缺乏服务体系的创新,导致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能对同行业的消费体验进行比较,没有主观的偏向选择。

2.5虽然中国的零售企业已得到全面开放发展,都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低下,各环节的销售策略得不到贯彻执行,销售服务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营销创新策略

从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看,我国的消费需求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零售市场更是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但由于我国零售企业较多,并因家乐福、沃尔等国际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得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要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观念,培养优秀的服务型人才,对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才能让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

1.优化市场营销观念。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并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零售企业只有转变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作为营销的中心,优化营销服务,开发消费者市场,才能有效拓宽零售企业的市场,发展更多的潜在客户。零售企业要维护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不能以争夺顾客、大肆减低产品价格等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是要在营销过程中,依据顾客的需求,以顾客作为价值中心,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零售企业创新服务理念,需要秉承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依据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创新服务理念的重要内容。零售企业只有结合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发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才能满足客户的期望值,最终寻求企业的长期发展。零售企业在优化市场营销观念的时候,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利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

2.形成全员服务意识。零售企业的营销是全程、全面的营销,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对顾客的消费体验有重要的影响。若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能感受到零售企业全体员工的热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会极大增强顾客对企业的好感,形成长期的消费偏好。因此,零售企业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服务培训,让全体员工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形成正确的服务观念,重视顾客的消费感受,以顾客做为营销中心,营造良好是企业环境,让消费者得到直观、愉悦的消费体验。另外,零售企业的管理者要对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对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采纳员工好的建议,了解消费者心理,调整消费策略,完善服务内容。全员服务意识的形成,需要零售企业通过潜移默化、长期坚持的营销服务,并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让员工在营销过程中完善服务内容才能形成。其中完善服务内容包括咨询业务服务、付款服务、包装服务、送货服务、安装服务、售后服务等。

3.加大零售服务力度。零售企业的顾客源较大,消费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零售企业要针对顾客的特点,并通过市场调查,对顾客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制定出个性化的服务策略,让每一位顾客在消费过程中都得到心理满足。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泊车服务、提供休息场地服务、免费产品体验服务等,并营造良好的服务气氛和购物环境,通过这些特色服务来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另外,零售企业还要对特殊消费者的特殊购物需求提供优质、个性的服务,有针对性的改善企业营销策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忠实程度。企业的个性服务,还应该改善企业的固定设施,为顾客创造方便、舒适的购物环境,以便将产品更好的推销出去。

此外,零售企业要对内部购物环境进行维护、构建,可通过安装空调、电梯等服务设施,提高购物环境的舒适程度,并定期检查空调设备、收款设备、电梯设备等,充分满足顾客的购物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零售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应该优化营销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良好的销售服务能够有效拓宽零售企业的消费市场,提升企业的知名的。因此,零售企业还要为顾客制定出个性化的服务,形成全民服务的意识,让企业通过服务手段有效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我国零售业研究的主题与未来热点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75-90.

[2]崔绍莹,丁宁.零售业顾客满意度提高策略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130-132.

[3]杨洋,张倩.零售企业服务质量问题与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03):11-12.

上一篇:研究生学术论坛范文下一篇:云计算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