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技术经济学对策探讨

2023-02-03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 保护是基础, 利用是目的。只有积极地保护和培养自然资源, 才能保持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 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只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保护、培育、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存。

农业环境保护应坚决实行“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方针, 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考虑。坚定不移地贯彻“谁污染, 谁治理, 谁开发, 谁保护, 谁破坏, 谁恢复”的原则, 实施环境补偿政策与土地复垦政策。同时, 通过加强地方立法和采取经济措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积极治理大气、土壤、水体污染, 逐步减少“三废”排放量,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水土保持等措施使自然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 从而更持久、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1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要把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提到基本国策的位置, 纳入地方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认真实施经济建设, 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使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 各级领导要学习自然保护的生态平衡知识, 提高领导素质, 自觉克服短期行为, 把自然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 列入议事日程, 做到计划上有安排, 实施中有检查, 建立目标责任制, 考核时有结论。并且多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全面落实, 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自然保护体系。

2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考核制度

正确处理各地区、各部门在自然环境、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使开发利用农业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资源, 节约资源的责任。综合经济部门要做好协调与统筹安排工作, 开展部门间的配合协作, 以达到综合开发和保护的目的。

2.1 认真贯彻和完善《土地法》, 严格控制乱占滥用耕地

工矿业要节约用地, 防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渔业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采用现代农业技术,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2.2 节流开源, 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以灌溉节水为主, 结合农田蓄水措施、节水型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和适水种植的作物布局, 推广应用节水新材料、新制剂及抗旱作物新品种, 通过建立节水管理体制来提高缺水地区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益。

2.3 改善环境质量

新建企业一定要坚持“三同时”, 老企业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结合技术改革、改革工艺、更新设备, 积极治理, 减少工矿业对大气、水体和土地的污染。继续发动全民义务植树, 大力加强防护林和水资源涵养林及平原农田林网的建设, 开展城市主体绿化与园林化, 以达到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2.4 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定量数值指标体系

虽然林业把森林覆盖率, 树木生长量和资源利用率作为重要指标;种植业把气象要素、水利、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等作为前提条件;畜牧业把牧草产量等作为重要指标, 工矿业以提高回收率, 防止污染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这对判定环境污染, 鉴别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起了较大作用, 但所涉及的范围还很窄, 比较单一, 还不够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急待把健全自然保护计划指标体系纳入研究计划之列。如能与国土整治, 人地系统, 区域开发等密切联系起来, 这对生态环境建设事业, 自然保护纲要的实施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 搞好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 开展自然保护的区域规划与利用工作

农业资源考察和勘探工作赶不上经济建设需要, 急需组织有关部门定期进行较深入的察勘土地、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开发条件, 并对当前利用现状进行动态变化评价。在摸清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分析, 明确各地区自然资源组合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制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计划, 合理利用, 有效治理, 妥善保护的方案。

4 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重点地区开发与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进行生态影响评价

随着工业发展, 城乡污染程度增加, 导致大气污染、河流水体污染、有害固体物污染、噪音污染、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病虫灾害等。因此应重视城乡环境一体化的生态建设规划, 进行全面统一的城乡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在农业生态环境上需要建立城郊型生态农业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形成自然生态屏障;在临近山区的工矿企业, 可与当地农民共同发展林木、果树、养殖等生态产业, 进行农业生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区域环境整治与保护, 在区域资源开发, 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中占有地位。鉴于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与生态环境破坏并存的复杂性, 应重视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 特别是重点地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郊区、工矿区要以改善大气、水体污染状况为主, 兴建企业生态工程和氧化塘生态工程, 实现污水资源化、无害化, 为城市建设提供观赏水体与大面积养殖水体, 促进工农业发展。在农村和丘陵山区可结合环境治理,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 坚持乔、灌、草结合, 提高植物覆盖率, 保护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建立农林牧渔高效生态工程和小流域开发治理生态工程等。农业系统采用节能高效、低耗生态农业技术, 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 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结构的合理调配, 多层次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 以增加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并重视发展绿色食品工程, 以适应食物结构改革, 促进农业发展。

5 采用新技术开展对全省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监测与管理工作

采用新技术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 既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又是各级政府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自身建设, 逐步健全机构,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配备必要的监测技术设备, 起到以管理促治理;以管理促保护的作用, 不断提高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

6 建立自然保护基金

从巩固和发展自然保护事业出发, 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中, 采用定期提取产品一部分价值的方法, 来积累自然保护基金, 将积累起来的资金作为自然保护的专用资金, 主要用于解决自然保护项目的基本建设和日益增长的消耗需要, 以及弥补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失调现象的支出。这一措施是巩固和发展自然保护特别对农业环境事业的重要条件, 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

摘要: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包括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资源利用两个方面, 保护是基础, 利用是目的,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存。在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方针, 贯彻谁污染, 谁治理, 谁开发, 谁保护, 谁破坏, 谁恢复的基础上, 提出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技术经济对策:1.将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3.搞好农业资源的综合考察、规划与利用工作;;4.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5.采用新技术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6.设立自然保护基金。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业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松霈, 迟维韵.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2] 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 2000.

[3] 蔡云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科学出版社, 2000.

[4] 陶运平, 马仁珍, 等.山西省开发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14, 42 (4) :356-361.

上一篇:当好校长之我见下一篇:论我国防空识别区建立的国际法依据与制度体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