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教案图文

2022-06-25

教案环节内容/特点身体表演与空间互动+理论讲解将“空间尺度、限定与围合方式、光线、材料、建造、场地、结构”等知识点的认知与训练综合地介入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意美术教案图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创意美术教案图文

图文并茂美文章教案

第12课 图文并茂美文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插入来自文件图片的基本方法。

2、掌握调整所插入的图片大小与文字环绕的基本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为文挡选择插入符合内容的图片,并通过改变图片的大小及文字环绕方式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插入图片及调整所插入图片的大小与文字环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养生福地丽水”小报,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

2、掌握设置图片位置、文字环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设置图片位置、文字环绕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为文挡选择插入符合内容的图片,并通过改变图片的大小及文字环绕方式对图片和文字进行排版的技能。

四、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养生福地丽水”的景点文字简介和图片,并复制相应图片和文字材料到“养生福地丽水”文件夹中的“景点图片”、“景点文字简介”两个文件夹中。另外制作两份有对比性的小报(其中一份有漂亮的文字和图片,另外一份图片不合适,内容不合适,排列混乱)。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你们以前都去过丽水那些好玩的地方呀,能跟老师一起分享下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王老师在杭州的好朋友这个周末要来丽水玩,王老师给他准备了一份介绍我们“养生福地丽水”的小报,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出示第一份电子小报)

生:哇!好漂亮„„图文并茂!

2、师:嗯,很美的小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个小小编辑师,美化文章,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秀山丽水电子小报(教师板书:图文并茂美文章)。 (二)、对比作品,明确目标

1、师:在制作之前,王老师请小朋友们再来欣赏一份作品(出示另外一份小报)。在欣赏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们思考:你更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师再次出示第一份电子小报。)

生1:第一幅作品有漂亮的文字和图片。

生2:第二幅作品图片大小不合适,与文字内容不相符,图片数量太多,而且排列很混乱。 生3:色彩和谐,版面美观(生说不出时,教师适时引导,大家再仔细看看第一幅图,色彩方面如何?版面呢?)。

2、师小结:是的,刚才同学们说的就是我们在制作小报时需要注意的。为了大家能制作出更加精美的电子小报。王老师也给大家提出了制作要求,请大家拿出发下来的“小报制作评价量化表”,仔细看一看,读一读。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跟着他轻读。

(三)、任务驱动,制作小报

1、师:要求知道了,可是制作小报的文字和图片呢?请大家马上打开电脑桌面“学生”文件夹中,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下。

2、师:时间到!同学们!(平时的口令,同学们听到马上会做好)真不错,看来我们401班的同学确实表现很好的。相信你们今天也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的。为了能表扬大家,老师将在你们优秀的作品中评出“最佳设计奖”、并根据大家上课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怎样,有信心拿到其中的一个奖吗?老师期待大家的作品和表现哦!接下来就请大家完成任务一:

任务一:打开“桌面”—“学生” 文件夹中名为“养生福地丽水文字介绍”文档。 给标题设置艺术字或艺术字效果。(时间2分钟。)

3、师:时间到了,大部分同学完成了,没有什么问题吧。好,我们一起来快速欣赏下。

4、师:标题设好了,接下来我们完成任务二:插入图片,并尝试设置图片(环绕方式等)。

5、学生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6、师:请大家停下,刚才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碰到了如下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先控制下了!3,2,1!

问题预设1:有些同学不知道图片如何缩小?(师:有谁知道?上来演示) 问题预设2:如何把图片插入到制定的位置?(师:谁愿意来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预设3:图片周围空荡荡的,怎样把文字围绕在图片周围呢?(师:这个问题最难,谁愿意来挑战下?有的话颁发“最佳表现奖”;没有的话,老师帮大家解决!)

7、师: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请问你们还有别的问题吗?没有了,好!请大家用3分钟的时间继续设置合理的图片环绕方式。

8、有些同学的作品做得很漂亮了,那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些同学的作品,请大家对照量化表,简单地评价下。老师先示范,比如:内容方面,和图片符合;色彩方面,标题色彩合适„„会了吗?谁愿意来当点评师?点评的好的同学老师讲颁发“最佳点评奖”。

问题作品展示„„(预设:图片效果不合适等)

优秀作品展示„„(预设1,运用了图片的旋转,表扬其实个小探索家。预设2:运用了学过的边框底纹,表扬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9、师:看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心中有数,都知道自己作品的优势和存在不足。下面请大家完成任务三:对照量化评价表,进一步完善小报。(时间:3分钟。记住,就三分钟的时间,效率很重要的哦!)

(四)、作品展示,点评评佳

1、师:王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的精美作品都已经出炉了,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作品。谁愿意根据量化表要求评价他的作品?

师:有没有什么亮点?(创新)„„有没有同学补充?

2、师:我们再来继续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

3、同学们,这样对照量化表会评价了吗?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给自己的作品评一评,你能得到几颗星?(2分钟完成)

4、师:好了吗?接下来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填写评价量化表,并选出你们组的最优秀作品。这个过程,王老师将邀请今天的听课老师当评委,根据你们小组4人的总体表现评出“最佳团队奖”,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这个奖项。(可是,这个奖项不是那么好拿的,团队重要的是讲究分工合作,讲究团队精神。而团队中最重要的就是队长,所以各位组长,考验你们能力的时候到了哦!)下面开始吧!

5、师:各个小组的最优秀作品已经推荐产生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下,请同学们边欣赏边在心里给这些作品设定一个奖项。

6、师:同学们的作品真不错,全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最后我们一起来评奖,看看这些奖章究竟会花落谁家呢?

那些同学获得“最佳设计奖”„„呢?„„最后由听课教师宣布“最佳团队奖”获得者。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时间在快乐中飞逝!不知不觉下课了。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谢谢401班的同学们,你们个个都是优秀的小小编辑师,课后我一定会把你们最优秀的作品带给我的朋友的。

第二篇:图文并茂更精彩教案

《图文并茂更精彩》教学设计

设计人:侯明广

9、图文并茂更精彩 ——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和文件图片的方法。 2.学会设置图片格式及调整图片的大小、位置的方法。 3.了解图片的简单修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习时采用“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任务——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 2.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图片的插入及基本编辑。 【教学难点】

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及设置效果。 【教学准备】 1.课件、素材文件。 2.电脑网络教室。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呢?(生:海宝)海宝从世博会上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国家馆和日本馆的介绍,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篇文档更漂亮些!导入课题:图文并茂更精彩——插入图片

二、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交流:问题一:插入图片

师:你想不想为一篇文章插入图片,让它变得更精彩呢?怎么才能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呢?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学一下课本46页和47页内容,找出插入图片的方法。

生:①插入剪贴画②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请大家试着完成海宝带来的第一个任务。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尝试练习。 师:巡回指导。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完成任务了,那谁来当小老师,把插入图片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演示。(我来演示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师总结板书:

插入——图片——来自文件——查找并选中——点击插入 ▲设置图片大小、位置(联系上节课“艺术字”的调整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插入的图片,你们对效果满意吗?你们有没有问题? 生1:插入的图片太小了。 生2:插入的图片位置不合适……

师: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前面我们学习了《制作艺术字》,在制作艺术字的时候,同学们是怎样改变它的大小的?(对比艺术字,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做(师巡视)

师:同学们真聪明,做得都不错。可是老师发现同学们插入图片之后文字之间的距离变大了,你们想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操作。 师(演示):图片工具栏——文字环绕方式 ▲对图片进行设置之前要:先设置它的“文字环绕方式”! ▲图片工具栏的显示、隐藏

2、探索发现:任务二:设置水印效果

海宝对我们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同时他向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示:任务二。

大家敢迎接挑战吗?请你们试一试吧! 讲解水印效果。

生操作——讲解——师补充总结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单击“图片工具栏”上的“颜色”按钮没有“水印”而是“冲蚀”,那怎么完成“水印”效果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冲蚀”然后加上“对比度”和“亮度”的调整。

生练习——展示——评价

三、小小设计师,大显身手

1、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海宝的两个任务,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成了一名小小设计师。下面请小设计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为《泰山奇观》插入合适的图片,让文章变得图文并茂。优胜者将会获得“今日小明星”的称号。现在让我们开始创作吧!

2、评价展示

四、活动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将自己设计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发送到老师的邮箱wcfshmg@163.com,让老师看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看谁是这节课最棒的同学!

第三篇:图文应用题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3+3=

4+5=

2+4=

4+8=

5+10= 9+3=

6+9=

5+7=

9+7=

6+9= 2. 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你们的计算做得又快又好,真棒!那么,你们能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里吗?(能)

(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正在参加文艺汇演。瞧,他们来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呢?他们在做什么?

二、新课讲授

1. 我们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那么老师就最喜欢谁。谁能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 学生观察图片,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a.有学生可能会说有15个人,因为数出来有15人。 b.学生还可能说:前面有7人,后面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 (一旦有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老师就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C. 学生还可能说: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3.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发表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15人,因为9+6=15. 老师提问,为什么你会用9+6的方法?

因为,求一共就是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合起来应该用加法来计算。 (如果,学生没有从多角度地去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分别数出前后两排各有多少人,再加起来;也可以启发学生,看看从男女生的角度去思考会发现什么?) 3. 让学生自己说说看,你觉得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为什么? 不管学生说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多种解法表示肯定,给予表扬。

教师小结: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学生观察图片

说一说从画面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学生列式计算。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 2. 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1)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8+6=14(人)

因为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求一共有多少人?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14人。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启发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图片中的学生还可以怎么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学生思考,列式计算:

9+5=14(人)

按戴了帽子和没戴帽子分,戴了的有9人,没戴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9+5=14(人)

(5)学生评价两种解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 随堂练习。

(1)学生理解图意,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8+6=14(人)

因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 (2)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怎么办? 想想:游泳的人还可以分成那两部分?

引导学生数出:男生有7人,女生有7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所以,7+7=14(人) 4. 随堂练习二 填未知数 8+(

)=12 让学生思考,并说说你是怎么想出办法的? (1)这样想,8+4=12。

(2)这样想:12-4=8,所以,8+4=12

四、数学游戏 抢答游戏

8+8=

0+4= 7+5=

9+2=

4+9=

7+6= 6+5=

8+3= 5+5= 6+9=

第四篇: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第 章 章节

时间 2008年 9 月 22日 星期 一 第 三 四 节

教学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目的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结合高职特点提

3、近大远小与消失

出重点思路)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2、近大远小与消失

(提出解决难点的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思路)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题目 透视的基本概念 、 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结合学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生实际,拟采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用的教学方法)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图表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1、 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基本

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 。 失

。 成直角

线

。 点

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2、 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宽、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于三个不同平线

空间的消失点上。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4、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5、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作 业

正方形和正方体在平行透视中的画法练习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章节 第 章

题目

平行透视 时间 2008年 9 月 27日 星期 六 第 三 四 节

教学合理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目的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

视觉运动中的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 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对画面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

图表

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及设计

1、 平行透视的概念与状态

又称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形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

2、 平行透视的特点

3、 平行透视图作法

、 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作 业

平行透视中消失点的偏移产生的各种变化、消失点4

和灭点的变化练习

教 案 纸

系 环艺 专业 08艺术1 班级 任课教师

题目 平行透视

第 章 章节

时间 2008年 10 月 6 日 星期 一 第 三 四 节

教学熟练掌握、运用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尤其是在室内

目的 效果图和建筑表现的运用方面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 平行透视的特点

运用平行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和建筑表现的运用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 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中的运用 平行透视在建筑表现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生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跟随教师作图,严格按照透视图的作

结学图步骤,亲自感受透视法的神奇; 实,

拟采反面教学法,同时列举出多种错误透视图,且要重复讲述在绘图用的教学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法)

教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具、图表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 教学内容:

平行透视的特点

熟悉一点透视图的画法、步骤、规律和技巧;

注意容易出现的错误

根据理论论述和对一点透视的认识,熟悉室内一点透视、建筑一点透视的画法

平行透视的特点:

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

立方体有意个可视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

教学内容及设计

时间分配

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 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均属原线。

等大的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 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它们 之间在近大远小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形变。

平行透视在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仅有一种变线,只产生一个灭点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错误图示:

正确图示:

平行透视在室内效果图的运用:

作 业

认真完成单体透视图和室

内透视图,并做好笔记。

第五篇:礼拜二午睡时刻教案(图文版)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义小说的代表人物。魔幻现实主1982年,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等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电影剧本:《绑架》等。《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花了18年时间创作的代表作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它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名字吓倒,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像冰雹一样不停息地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像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著名作家格非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情感--道德•阅读思考:•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灰暗压抑,是因为人物内心的悲痛和忧伤决定了她们眼中不可能有可爱美丽的风景,暗合了文中人物的心情。预示了与小说情节相关的肃穆氛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对车厢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了母女生活条件的拮据。•对女人的肖像描写说明了什么?•显示出妇女所遭受的生活拮据的磨难。•小说在写母女俩拜祭之前的火车行程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写,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中在真正的情节未开始之前,用不小的篇幅来写母女的火车生活,一是更加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二是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午睡时刻小镇的人们在做什么?小镇还有什么特点?困、静、热、闷,是个沉静的场景。•神父为什么“刷的一下红了脸”甚至“头上开始冒汗”?在博大无边的母爱面前,神父为自己以普通人的眼光、普通人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待“小偷”而惭愧不安。•文中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极为镇静,在她面前,神父反倒不安,这种“倒错”说明了什么?“小偷”母亲那无所畏惧、无所不在的超越道德伦理的爱深深地打动了神父,在道德与情感的较量中,情感占了上风,说明了情感具有超越道德的力量。理解人物情感•“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为母女俩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去看望逝去的亲人所感动,体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之情。•“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在母亲心中,即使自己的儿子死得毫无尊严,但还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怜,这是一种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的无边无际的母爱。•“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神父虽然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但在道德层面上,仍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族的。认为做小偷是可耻的,家里人有把他引上正道的义务。•“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因自己以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小偷”而惭愧,这种惭愧的心态进而影响到他的信仰,怀疑起了上帝对人世的控制力。•文章中对所谓小偷被打死的情节插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小说中唯一一段能够看出知道事件真相的文字就是这一段,这一段插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为事件真相的明了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即那个拳击手并不是真正的小偷。•母亲对儿子、妹妹对哥哥的评价似乎并不客观全面,为什么会对神父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因为这种亲人之间超越一切的爱触动了神父的悲悯情怀,作为神父,他感觉仅从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恰当的。•母亲在神父谈话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神态,是否可以理解为她内心的平静?不能。母亲之所以能保持神态上的平静,关键是源于性格上的坚强,更进一步说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抗议。•小说结局有何意蕴?•当母女俩去上坟的时候,街上为什么围着一大群人?•随着窗外人群的聚集,连神父都感受到了压力,但母爱给予她力量,使这位母亲能够冲破道德的谴责,坦然地“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不惧怕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人们投来种种内涵各异的目光。•在现实面前的这种姿态,更丰满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母女的主要目的是去拜祭那个拳击手,文章却在拜祭将要开始是时突然停止了,为什么?•这与小说的主题有关。文章并非是以刻画人间亲情为目的,而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真善作为主旨的,所以,全文在展示完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时,也就完成了小说的使命,至于母女俩去拜祭的过程只能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了。•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母亲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其中对小女孩在火车上的安排,透露出她的坚强和执着以及刚烈的性格特征;求见神父时的语言和神态,则向读者展示出她的不屈和刚强;谈到自己儿子时的自信也让人深深感动。•巧妙的悬念设置:•文中被打死的人(母亲的儿子、拳击手)是否真的是小偷?•这个问题文章没有明确回答,但从母亲陈述、事件回放以及神父的尴尬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那只是一个饥寒交迫的过路人。•为什么要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午睡”一词也点出了周围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对比,可以说简约中略带深邃。•通过一对母女去拜祭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真爱。

2

上一篇:创业大赛获奖感言下一篇:创业公司怎么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