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生活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美与生活范文

美与丑

许多的星期天像小河流水一般匆匆地过去了,然而有一个星期天,却像“宝石”一般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天给我的记忆是那么清晰、深刻。

那是个春天的星期天,我从奶奶家回来,路过一个小公园,公园里的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到小公园里细细品位一番。小公园里的人真多呀!俊男靓女们穿着打扮得体、时尚,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赏花。我来到整个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一棵碧桃树下,它开满了粉色的花朵,是那样婀娜多姿,好像穿着一身粉色的“小袄”,许多小蜜蜂、小蝴蝶在花间飞舞,不远处有一株参天古松,在古松树的下面有许多长得并不茂盛的小片松。

我张开双手在古松与碧桃间奔来跑去,最后跑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了碧桃树下。闻着花香,舒服极了!突然,我的脑袋好像被什么东西轻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一下脑袋,仰头向上看去,原来是一位戴着墨镜、穿着时髦服装的阿姨,她在干什么呢?她在折花!我站起身仔细打量这株碧桃,发现很多花枝被折的痕迹,有些折痕很新很新,不是这儿弯了,就是那儿被折断了,它好像在低着头伤心地抹眼泪。

这时,从公园的入口处来了一些人,他们个个穿着脏兮兮的布衫,脸黑黑的,带着一顶顶大帽子,遮着黝黑的脸。只见他们拿着铲子,将大松树下方的小片松一棵棵地刨了。妈妈有些生气,就去问一位叔叔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叔叔对妈妈说了些什么,妈妈满意地笑了。

快到中午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小公园,路上妈妈对我说:“你知道那位叔叔说了什么吗?他说因为大松树遮挡了阳光,这些小片松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不会长大的,他们要将小松树移植到阳光充足的另外一个花园,好让它们快乐地生长。”

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妈妈的话,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些折花的人表面穿的很美,但是他们在赏花时的行为却不美,而那些将小片松移植的叔叔们,虽然打扮的很普通,甚至有些脏兮兮,但是他们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用自己的劳动换来这美好的景色供别人欣赏,这才是真正的美。人不能只看其表面,要看他的心灵与行为。

啊,星期天,难忘的星期天,你给了我多大的启迪呀!

教师评语:是呀,美与丑,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一个人的心灵与行为,虽然本文的文笔稍显幼稚,但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却难能可贵,从小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振兴。

第二篇:潘安的美与丑

作者:孙勇 发布时间:2011-3-13 12:01:53

潘公即潘安,美男也。

来中牟会朋友,恰巧朋友加班,只草草管了顿饭,就把我“拱”到了大街上。听说潘安游乐园就在附近,决定看看。

走进大潘庄村,屋楼瓦舍,街巷门眉,男女老少,平淡如常,没有任何让人心情激起一丝一毫波澜的物象。如果不是游乐园里后起的纪念性建筑,天王老子也是找不到被中牟人为之骄傲、为之消魂的美男子的踪迹的。

已是12月下旬,天却不冷,光光亮亮的暖阳明明白白地悬挂在午后的天空上。

门票只1元钱,这让人即心慰又难堪。心慰的是,在全国各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疯狂翻倍比涨的今天,还能花1元钱赏玩投资650多万元建起来的人文景观;难堪的是,这位大名鼎鼎、貌才俱佳、流芳千古的潘公的事迹,只值这么一枚连上学娃都拿它不当成回事的硬币。然而,当我游哉悠哉地逛了一回后,不得不用大拇指,给大潘庄人回馈一个沉甸甸的“棒”字。大潘庄村委一班人,是有远见卓识的,是有经济头脑的,在土地十分金贵的县城,能拿出100亩作为潘安人文景观旅游景点,设想是大胆的,可以说大潘庄人把文化融入了经济,让经济与文化共舞,充分体现了大潘庄人的经济头脑。1元钱的门票确实太便宜了,金贵的是,通过这1元钱,大潘庄人把晋代的文化以及文化中的大潘庄,介绍给了世人。大潘庄在“潘公的文化”里得以扬名,这可是很了不起的大经济收入哩!

小时候就知道潘安这个名字,当年只知道他是个风流才子,无非与花花公子牵扯得亲密,并没有留下好的印象。后来,读了点历史,才了解了潘安更多的事情。

其实,潘安的美只是魏晋“尚美时代”的产物,《世说新语》上有《容止》帅哥篇,潘岳(即潘安)就是其中的一位了。潘安到底有多美,为何会成为美男的符号,有两个典故,形象生动地诠注了个通透。一说潘安每次乘车出游,姑娘们不但围追堵截,还争相向潘安投掷水果,每次出游,都能够拉一车水果回家。另一说是与潘安同时代的一个丑男左思,仿效潘安挟弹出游(注:史料载“潘安妙有姿容,喜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结果,被喜欢潘安的女子们恨恨地掷石唾弃了一回,这个“东施效颦”男人版,促使帅哥潘安的名声更大了。

然而,成就潘安“流芳千古”的还应该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这三个原因重要到一个都不能少。至少我这样认为。第一个原因,潘安是大孝子。当年,潘安任长安令时,一天,母亲身体不适,偶染小恙,病痛中强烈地产生了思乡之情,说很想回乡颐养天年。潘安得知后决定送母亲回归故里,满足老人的心愿,并弃官奉亲,跟随母亲回家奉养、以尽孝道。而司马氏又标榜“以孝治天下”,潘安辞职侍亲,也就顺理成章了。《二十四孝》故事中,对潘安“弃官奉亲”还附有一首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第二个原因,潘安对爱情专一。史书记载,潘安12岁时就与魏晋初期的名门望族杨肇的大女儿订下了婚约,从订婚到完婚,两人经历了漫长的17年恋爱历程,感情笃定,矢志不渝。之后,两人长相厮守,感情专一。这一点潘安有《内顾诗二首》,一

首云:“静居怀所欢,登城望四泽„„漫漫三千里,迢迢远行客。驰情恋朱颜,寸阴过盈尺。夜愁极清晨,朝悲终日夕。山川信悠永,愿言良弗获。引领讯归云,沉思不可释。”此诗出自潘安19岁时。在那个“多妻室”的时代,这个常被洛阳女子们“掷果盈车”的大众偶像,对未婚妻的感情如此的专一,加之婚后20多年和谐的幸福生活,连时下人也不得不竖起拇指而颂之。最感人的还在后头,潘安52岁时,也就是公元298年,“潘妻扬氏卒于洛阳”,丧妻之痛,潘公摧心断肠,一口气写下了数首(篇)悼念爱妻的诗赋文章,一首曰:“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箪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第三个原因,潘安是一位著名诗人。说潘公是著名诗人,不是没有根据。当年,潘安被人诟病趋附贾谧,为依附贾谧“二十四友”之首。“‘二十四友’多为文学之士,如潘岳、陆机、左思、石崇等,几乎占当时文坛泰斗”。南北朝时梁代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上品,并说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堪称西晋文学界的大家。潘安的赋,当时也最负盛名,如《西征赋》、《秋兴赋》。其辞采之美,在西晋同类作品中都很突出的。尤其是《西征赋》,6000多字,是整个晋代篇幅最大的作品。左思写《三都赋》花了十年工夫,虽产生了“洛阳纸贵”的效应,也不过3000多字,其艺术成就不能和《西征赋》比肩。最重要的是潘公开创了悼亡诗题材,“潘岳之文,以哀诔最为著名,仿佛汉末蔡邕”,“是魏晋时期最出色的哀诔文章高手”。如《阳城刘氏妹哀辞》。此诗为胞妹而作,开头即见精彩:“鸟鸣于柏,乌号于荆;徘徊踯躅,立闻其声。相彼羽族,矧伊人情;叩心长叫,痛我同生。”以比兴开篇,于诔体中实稀见,潘公用之,令人“立闻”其哀号长叫之声,颇收振发奇效。

这多“才情”,却被一“德”所累,荒废了人格与操守。

据说潘安为了功名利禄,为攀附权臣贾谧,在贾谧行径的大路上,“远远地看到高车驷马扬起弥天弥地的尘土,马上低首垂目长拜下去”。攀附权贵下作到听从贾南风皇后的“命令”,以制造假圣旨,而最终害死了太子司马衷。

潘公名岳字安仁,为什么不叫潘安仁而唤单字“安”。民间也有一种说法,曰:潘安,因为其曾经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德行操守实在当不起这个“仁”字,因此,后人省略一字,乃有潘安之名。

在潘公故里,很想见到更多的有关潘安的遗迹,遗憾的是,除了游乐园里西北隅有一块记录着潘安生平及事迹概要的石碑,和象征性的潘安墓,和31个大小娱乐项目外,别无它考。潘安墓虽有香鼎香炉却不见香火紫烟。我从右侧登上墓顶,厚实的黄草,像年轻人头顶涂抹的彩发。墓后是一片稠密的棠棣树,据另一块石碑上说,游园开园的第三日,棠棣花漫枝头,盈雪般标新立异。于是,各种讹传风一样刮进街巷,有说是潘安显灵的,有说是花神朝拜美男的,引来善男信女烧香无数。我试图挤进这片林子,探寻曲径通幽的意境,只侧身前跨两步,就被枝条上的针刺衔住衣服,是潘公还有不被人知的秘密藏于林中么?既然不可告人,我只好退出林子。转身偶见一枝头挂着一枚玉般环物,环上系着尼龙绸编织的绳头,绳头的另一端紧咬着个蓝底白花的粗布袋子,顺手拈来,环非玉而塑,布袋儿里装有7枚硬币,其中一枚为1982年出的2分钱,六枚近年出的1角钱,不知是谁家小儿遗弃,或是那位“有心人”故意投之,不义之财,不易己有,六枚1角钱给了一个在此玩耍的两岁小男孩买糖吃,一枚2分钱据为己有,也“不枉上苍恩赐”。

走出游园,蓦然回首,潘安雕像被夕阳涂脂抹粉,这等巧妙,与晋朝男人女妆为美衔接得天衣无缝。然而,我还是不懂,像潘安这等“美貌”,怎么能跟中牟大街上云云众男帅哥比美?不懂就不懂吧,反正今后还得用“貌比潘安”一词呢!

第三篇: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美与丑

【典型题目】

【出色标题】

【常见思路】

1、美丑在于心灵,外表是次要的。

2、外貌给人视觉的感觉,并不是美丑真正的价值取向。

3、外貌美丑,与心灵美丑并不是一致的。

4、美是真善的集合,丑是假恶的表现。

5、好美而恶丑是人之常情,也推动了人不断追求美的事物。

6、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心灵美才经久不衰。 【名言论据】

1、真实就是美,与真实对立的东西就是丑。——普洛丁《论美》

2、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德苏瓦尔:引自李斯托威尔《近人 美学史述评》



3、任何美的东西都有其时刻,之后就失去了。——[西班牙]塞鲁达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5、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周《庄子·天道》

6、美寓于平凡之中。——威廉·金:《烹调术》

7、自然就是一种美,唯有自然,才有神韵。——罗兰:《罗兰小语》

8、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9、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欧洲民谚

10、外表美的人是善的,而善良的人也很快会是美的。——萨福《残篇》

11、要评断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见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12、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罗丹艺术论》

13、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德歌德

14、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灵。

【事例论据】

1、诸葛亮取丑妻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但是他却娶了河南名士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据说阿丑“黑面焦发”,十分丑陋,却聪明贤淑 ,知书达理,颇有内美。可见诸葛亮在择偶时所看重的不是相貌而是人的内在素质。

2、美丑对照的《巴黎圣母院》

在《巴黎圣母院》中,按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 的艺 术形象。其中有外貌和心灵都美的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有道貌岸然,心理阴暗险恶的副主教 克洛德。富洛娄;有面貌奇丑无比而心灵善良正直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雨果正是通过 塑造 这些人物,揭露了宗教势力和封建统治的愚昧黑暗,歌颂了人类的正直善良的崇高品德和美好 心灵。

3、马雅可夫斯基的光头

大画家列宾要为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画像。到了约定的那天,他 将原来的漂亮头发剃掉了,成了一个大光头。询问之后列宾才明白,原来马雅可夫斯基认为, 一 个人的内在美比 1 外在的相貌更重要;剃光头就是为了让画家能够将自己的内在性格气质更加 鲜明突出地描绘出来。

【佳作示例】

畏惧美丽

我说得清自己是在哪天走向成熟的。因为打从那天起我开始畏惧美丽。 我会站在一朵美艳绝伦的鲜花面前呆呆地看上一个时辰,心中涌动一股比爱深较妒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热辣辣的感觉。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看那“艳不可近,纯不可渎”的宫粉羊蹄甲花时,总是要看到绝望才肯离去。老先生笔下这惊心动魄的“绝望”二字,真让我共鸣到几乎要掉泪了。美丽的花朵,对善良的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着你却不轻许你,谢绝了你却不惹恼你。它让你在它的光辉里沐浴,又让你染着它的清香一步一回头地离开。高尚的手永远是临花轻颤的手。摘走鲜花的人在倾覆美丽的同时也倾覆了自己。

我会畏惧一双美丽的眼睛,不管是同性的眼情还是异性的眼情,只要它是用美丽注释的。美丽的眼睛照耀着我。那是一些令我即则怯离又悔,不即不离不甘心的眼睛。在我贫瘠的记忆里,流失了那么多人的姓名,却存活着一双双美丽的眼睛。它们或默默凝睇或顾盼流转,一律真真切切投在我温柔的心幕上——这时,也只有这时,我才有勇气与它们对视。我知道我漏听了太多心灵的语言,只能在事后凭想像将它们一一补齐。可我却无怨,只把这看成一种玩不厌的游戏。

我会畏惧一篇精彩的文字。每每于墨香中翻开一本新杂志,在目录上看到某个熟悉的名字(这名字往往是和一篇篇美文连在一起的),我总是不敢一下子找到相应的页码,生怕脆弱的心禁不起那美丽的惊吓和打击。我会把那不相干的文章慢慢读完,然后心里便开始发热发冷,发虚发酸,终于英勇地翻开那躲不过的一页,飞快浏览一遍,以便让畏惧稍稍减淡,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咀嚼赏鉴——那些勾魂摄魄令我永志不忘的文字哟!它们是从一支什么样的笔下流出来的?它们的诞生是艰难还是顺利?这些,永远是我愿意猜测的问题。敏感而痴迷的心,久久久久走不出美文的枝枝杈杈丝丝脉脉,待到不得不收复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已是支离破碎。

„„畏惧源于喜爱,却又超越了喜爱。喜爱里往往包含了一种不知深浅的亲昵与轻狎,而畏惧才是真正的怜惜与恭敬。“美丽”慷慨地点缀了我们短暂寂寞的人生之旅,我们一俯首即可采撷到美丽,一回眸就能目睹美丽。美丽是这样无私地洗濯我们照耀我们拯救我们,我们怎能不小心翼翼地去护爱着她呢?

[英]弗兰西斯•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实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在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注:前两人是古罗马著名的皇帝,腓力普王是法国国王,爱德华四世是英格兰国王,阿尔西巴底斯是古希腊著名的美男子,伊斯梅尔是波斯国王,会武功。)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幽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何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 2 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平凡也是一种美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明镜,静静的平铺着,好像时间也随之而停留,来欣赏着这一刻平静的美好;它虽无大海的雄伟壮勇,傲视天下的气势,但它仍然具有它那平凡的猗涟,给予你美的享受,它会使你内心平淡,没有喧器世俗的打扰,仿佛世间只剩下了你和它.

平凡也是一种美,我国古代又有几个皇帝愿意一生都呆在那四面高墙的皇城当中,他们又有几个不愿脱去一身的龙袍,平平淡淡的做一名布衣百姓,过着真正属于自己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生呢?我国东晋时期的大散文家诗人陶渊明,又何偿不是这样,他看透官场的黑暗,看破人心的险恶,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从此便隐居深山,做一个平凡的隐士,过着平凡的生活,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准则当中,生活在自己的毕生追求当中,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为。”

如今,当你问任何一个小朋友“你长大想要干什么?”的时候。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有很多小朋友回答说:“要当大官!”“要做国家首富”。或许还会说“要当国家主席!”而在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说要当农民或想要当清洁工的。可见这些小孩子从小就很注重名利和权利。但他们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成为了国家主席,国家大官......

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太不平凡了,所以他们生活在这么沉重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下,往往会使他们痛苦,烦恼;郁闷.那还不如把自己的愿望定的平凡一些,实际一些,那时你不仅会轻松和坦然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而且还会以你最好的一个状态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并且交出你的最好的一份答卷.到那个时候,平凡的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并不平凡.

平凡使你平静,平凡使你坦然,平凡使你看淡一切,平凡使你心如止水,一颗平静的心伴你实现你的精神理想。那时候,平凡的你终会进放出不平凡的光辉!

第四篇: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

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 S.钱德拉塞卡(1979)

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美都十分敏感,这种美的某些方面为自然与自然科学所分享,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人们也许要问:在什么程度上追求美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彭加勒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

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指的是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它。

彭加勒还指出:

正因为简单和深远两者都是美的,所以我们特别刻意于寻求简单和深远的事实;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寻觅过去的痕迹,都是由于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对于彭加勒的这些话,曾为牛顿和贝多芬撰写过杰出传记的沙利文(J.W.N.Sullivan)评论说:

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发现自然中的和谐,所以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些理论必定具有美学上的价值。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因为,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多少和谐,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手段之一。 我们要想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辩护,必须从美学价值方面着手。没有规律的事实是索然无味的,没有理论的规律充其量只具有实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种美学的冲动......科学在艺术上不足的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赖(Roger Fry)在一篇名为"艺术与科学"的文章中,引用了沙利文的一段话后,颇有见地地指出:

沙利文大胆地说:"我们要想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辩护,必须从美学价值方面着手。"我想就这一点向沙利文提一个问题:一个无视事实的理论是否与一个符合事实的理论具有同样的价值?我想他将回答:否。然而依我个人之见,这个否定的回答并没有纯美学方面的理由。

关于罗杰·弗赖的问题,我在后面将提出一个不同的答案。但现在我要进一步讨论弗赖关于比较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冲动的观点。

从最单纯的感觉到最高的设计,艺术过程的每一步都必将伴随着欢快,没有欢快就没有艺术......。

同样,在思索中对必然性的认识通常也伴随有欢快的情绪,而且,对这种欢快欲望的追求,也的确是推动科学理论前进的动力。在科学中,不论是否有情感伴随它,关系的必然性依然同样地确定和可以阐明;而在艺术中,没有感情的激动,美学的和谐根本不会存在。没有激情,艺术中的和谐是不真实的。......在艺术中,对关系的认识是直接的、有感情的--或许我们应该认为,它与数学天才的认识有惊奇的相似之处:数学天才们对数学关系具有直接的直觉,但要证明这些关系又超出他们的能力。

现在我们从这些一般的论述转向具体的实例,看看科学家如何体验美。

我的第一个例子与弗赖说的话有关,他说数学天才有时没有明显的理由就能感受到真理。1915年在数学上一鸣惊人的印度数学家拉玛努扬,想必你们有些人是知道的,他留下了大量笔记,其中有一本是几年前才发现的。在这些笔记中,拉玛努扬记下了几百个公式和恒等式,其中有许多最近才由拉玛努扬当时还不知道的方法证明出来。华生(G.N.Watson)为证明这些恒等式耗费了几年时间,他写道:

研究拉玛努扬的工作和由此提出的问题,不禁使我想起拉梅(Lame)在读埃尔米特(Hermite)关于模函数的文章时的评述:"令人惊心动魄。"而我无法用一句话说明我的感受,像下面的公式:

×(1+e-π)-2×(1+e-3π)-2...(1+e-(2n+1)π)-2 给我心灵的震颤,恰如我走进美第奇(Capelle Medicee)教堂的圣器室,见到米开朗琪罗的放在G.美第奇和L.美第奇墓上的名作"昼"、"夜"、"晨"和"暮"所引起的震颤一样。这两种感受是无法区分的。

再举另一个很不相同的例子,这个例子说的是玻耳兹曼看了麦克斯韦论述气体动力学的一篇文章后的反响。在那篇文章中,麦克斯韦证明可以精确解出气体的输运系数,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分子间的距离的负5次幂的函数。玻耳兹曼是这样说的:

一个音乐家能从头几个音节辨别出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同样,一个数学家也可以只读一篇文章的头几页,就能分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的文章。法国数学家的风度优雅卓群,而英国人,特别是麦克斯韦,则以非凡的判断力让人们吃惊。譬如说,有谁不知道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论文呢?......速度的变量在一开始就被庄严宏伟地展现出来,然后从一边切入了状态方程,从另一边又切入了有心场的运动方程。公式的混乱程度有增不已。突然,定音鼓敲出了四个音节"令n=5"。不祥的精灵u(两个分子的相对速度)隐去了;同时,就如像音乐中的情形一样,一直很突出的低音突然沉寂了,原先似乎不可被超越的东西,如今被魔杖一挥而被排除。......这时,你不必问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不那样。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种天籁,就把文章放到一边去吧。麦克斯韦不写有注释的标题音乐。......一个个的结论接踵而至,最后,意外的高潮突然降临,热平衡条件和输运系数的表达式出现,接着,大幕降落!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强调,我们用不着刻意寻觅就可以发现科学中的美。但是,如果真要仔细寻求,我们可以得到最佳的例子。下面是其中的两个。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魏尔称之为推理思维威力的最佳典范,而朗道(Landau)和栗弗西兹(Lifschitz)认为,广义相对论大概是现有物理理论中最美的理论。爱因斯坦本人则在他的第一篇论述场论的论文结尾处写道:"任何充分理解这个理论的人,都无法逃避它的魔力。"后面,我还将回头讨论这种魔力来自何处,现在我先将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时的感受与爱因斯坦对自己理论的反应作一对照。我们有幸得到海森堡的自述,他写道:

......在只与可观测量打交道的原子物理学中,我逐渐明白了在原子物理学中,只有用可观测量才能准确取代玻尔-索末菲的量子条件。很显然,我的这个附加假设已经在这个理论中引进了一个严格限制。然后我注意到,能量守恒原理还没有得到保证。......因此,我集中精力来证明能量守恒定律仍然适用。一天晚上,我就要确定能量表(能量矩阵)中的各项......。计算出来的第一项与能量守恒原理相当吻合,我很兴奋,而后我犯了很多计算错误。当最后一个计算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时,已是凌晨3点了。所有各项均能满足能量守恒原理,于是,我不再怀疑我所计算的那种量子力学了,因为它具有数学上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刚开始,我很惊讶。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示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 看了爱因斯坦和海森堡的这些有关自己发现的叙述,再回顾海森堡记下的他和爱因斯坦的一段对话,一定很有意思。海森堡记道:

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将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我这儿提到形式,是指由假说、公理等构成的统一体系。......你一定会同意:大自然突然将各种关系之间几乎令人敬畏的简单性和完备性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会感到毫无准备。 海森堡的这些话,与济慈的诗句遥相呼应:

美就是真,

真就是美--这就是 你所知道的, 和你应该知道的。

现在我想回到前面罗杰·弗赖提到的问题上,即如何看待一个在美学上令人满意但又认为它不真实的理论。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曾经引用魏尔的话:"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我问戴森,魏尔是否有具体例子说明他的这种选择?戴森说:有。引力规范理论是例子之一。这个理论是魏尔在《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中提出来的。显然,魏尔曾经承认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是不真的;但它显示出的美又使他不愿放弃它,于是为了美的缘故,魏尔没有抛弃这个理论。多年之后,当规范不变性被应用于量子电动力学时,魏尔的直觉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个例子魏尔本人没有提到,但戴森注意到了。二分量中微子相对论性波动方程是魏尔发现的,但由于它破坏了宇称守恒,物理学界有30多年没有重视它。结果,魏尔的直觉再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有根据说,一个具有极强美学敏感性的科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即使开始不那么真,但最终可能是真的。正如济慈很久前所说的那样:"想象力认为是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不论它原先是否存在。" 确实,人类心灵最深处感到美的东西能在自然界得以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 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美的。 我们也许会问:精密科学中的美在它被人们很好地了解和合理地阐明之前,怎么被认识到?阐明这种美的动力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使许多思想家感到迷惑。正是在这一点上,海森堡注意到柏拉图在《斐德罗》中表述的下述思想:

灵魂对美的光芒感到震惊,因为它感到灵魂深处有某些东西被唤醒了,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并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一直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深处。

休谟(David Hume)在一句名言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它们的心灵之中。"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他被这一发现所显示的和谐深深感动,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他写道:

人们可以追问,灵魂既不参加概念思维,又不可能预先知道和谐关系,它怎么有能力认识外部世界已有的那些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所有纯粹的理念,或如我们所说的和谐的原型,是那些能够领悟它们的人本身固有的。它们不是通过概念过程被接纳,相反,它们产生于一种先天性直觉。

最近,泡利(Pauli)更精确地表达了开普勒的这一思想:

从最初无序的经验材料通向理念的桥梁,是某种早就存在于灵魂中的原始意象(images)--开普勒的原型。这些原始的意象并不处于意识中,或者说,它们不与某种特定的、可以合理形式化的观念相联系。相反,它们存在于人类灵魂中无意识领域里,是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象;它们不是被思考出来的,而是像图形一样被感知到的。发现新知识时所感到的欢欣,正是来自这种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

泡利的结论是:

千万不要断言理性认识所建立的东西,是人类理性唯一可能的推测。

泡利所说的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一旦被强烈地感受到,就会导致感受者对自己的判断及其价值坚信不移。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些伟大科学家下述的言辞: "热力学疯狂了。"热力学创建者之一开尔文勋爵( LordKelvin)在评论玻耳兹曼推导出维恩-斯忒藩定律时说。

"你从恒星的观点看;而我从大自然的观点看。"爱丁顿在和我的一次争论中说。 "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当今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观点。"狄拉克在谈到量子电动力学中的重整化方法时说。

"确实,我们好像第一次有了一个巨大的框架,它足以包罗整个的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在1933年就有过的梦想由此得以实现。"1957年海森堡在谈到他与泡利合作研究统一场论时说(不过,这次合作的结果很不幸)。

"上帝不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他甚至还说过一句更带刺激性的话:"在评论一个物理理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上帝,我会不会这样来安排宇宙?" 爱因斯坦的后一句话,使人想起玻尔的劝告:"我们的责任不是规定上帝如何安排这个世界。" 也许我们正是应该从这些高度的自信中看出,有些伟大的人物也会有思想浅薄的表现。克劳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曾经说过:"过于自信的人不适于从事发现的工作。"显然,我踏入了一个危险地带,但这将使我有机会注意到一个曾使我极感迷惑的事实:它关系到两种非常不同的成长和成熟的方式,一种是伟大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的方式,另一种是伟大的科学家的方式。至少在我看来,这两种方式有极大的差别。

当我们研究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通常将它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而且,从早期、中期到晚期,这些作品总是经历一个日趋深刻和完美的过程。例如,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他们最后的作品是最伟大的。J.威尔逊(J.DoverWilson)在叙述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艺术时,曾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它的发展。

从1601年到1608年,莎士比亚沉浸在悲剧创作中;这八年中他走的路恰如一条山路,从平川开始,缓缓走上山坡,越往上路越窄,到了顶峰,山脊如利刃,再往前则面临无底深渊。然后,立足不那么难了,再往下走,路又逐渐宽阔,最终落入另一侧的谷地。 八个剧本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历程。首先是《裘力斯·恺撒》,它比悲剧期真正形成时期稍早一点写成。这是一出并不邪恶但却软弱的悲剧。在《汉姆雷特》一剧中,邪恶势力出场了,它阴险、凶狠,但人性的软弱仍然占上风。在《奥塞罗》中,莎士比亚创造了第一个十足邪恶的人物形象伊阿古,同时,伊阿古的牺牲品是无罪的;莎士比亚不再让人性的软弱与上帝一同承担责任。《李尔王》把我们带到了万丈深渊之边,无穷尽的恐惧、无穷尽的遗恨,它终于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但莎士比亚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接着又写出了《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剧中最伟大的戏剧之一)和《科利奥兰纳斯》。威尔逊问道:"在这些人类精神所承担的最艰险和最可怕的历险中,莎士比亚怎么解救自己的灵魂呢?"莎士比亚最终挣扎出来了,他的得救是由于他创作出伟大而绝妙的悲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我不厌其烦地给你们讲莎士比亚的艺术发展历程,恐怕有些离题。但我之所以如此,的确是想向你们强调这一发展的重大意义。我相信,这种历程也适合于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其中包括《哈默克拉弗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特别是最后的几首四重奏。 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在他们的生命快结束时踏上了艺术的顶峰,并因此得救;也有一些人经历了相似的历程,他们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而逐渐攀上较高的山峰,只不过与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相比较起来,不那么突出、显著。但对于科学家,我可就找不出有相似发展历程的例子。科学家最早的成就常常就是他们最后的成就。我这儿排除那些英年早逝的科学家,如科茨(Coates)、伽罗瓦、阿贝尔、拉玛努扬、马约拉纳(Majorana)等,因为如果他们活得更长一些会有什么成就,我无法知道。科学家似乎都不能保持持久和连续的攀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并不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转向一些更具体的思考。 现在我想讲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按文学或艺术批评的方式,把科学理论当作一件艺术品来评价。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它是一个很优美的理论。探求这种美的根源在哪里,我想是很有益处的。狄拉克有一句断言想取消这种探求,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他说:

〔数学美〕与艺术美一样是无法定义的,但研究数学的人要鉴赏数学美并不会感到困难。

我认为也不会有人满意玻恩(Born)的评语:

它〔广义相对论〕在我看来就像一件从远处观赏的伟大的艺术品。

(顺便说两句直言,我不知如何理解玻恩的评语。难道广义相对论只能在远处欣赏吗?难道不能像其他物理学分支那样去研究和发展?) 尽管有许多固有的困难妨碍我们的讨论,但我还是试图阐明:广义相对论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美的共鸣?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是美的?为此,必须选定几条美的标准,我采纳了以下两条。 第一条是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标准:

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这里所说的"奇异"是指"感到非常意外,以致引起了惊讶和好奇"。) 第二条标准是对培根标准的补充,它是海森堡表述的:

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

广义相对论显然具有奇异的均衡关系,因而符合培根的标准。这首先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将一直被认为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基本概念--时空和物质的运动,联系并结合起来了。正如泡利1919年所说:"时空几何不是既定的,它由物质及其运动决定。"随后,在引力与度规(metric)的融合中,爱因斯坦于 1915年证实了黎曼在1854年所作出的伟大预言,即度规场与物质及其运动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最大的奇异的均衡关系,也许就是时空关系的改变。正如爱丁顿所说:"空间不是许多聚在一起的点,而是许多相互连结的间隔。"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它的新奇也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即:我们可以欣然承认牛顿的引力理论需要修改,否则它将无法容纳光速的有限性和放弃瞬时的超距作用。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导出行星轨道与牛顿理论预言值的偏离是v/c,这儿v是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c是光速。在行星系中,这种偏离最大也不超过百万分之几。因此,如果爱因斯坦利用微扰法找到一个理论,允许牛顿的理论作出这样微小的修正,这就完全足够了。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常规的方式,却不是爱因斯坦的方式。爱因斯坦要寻求一个精确的理论。他首先对物理性质作定性的讨论,然后将它与准确无误的数学优美性和简单性的感受相结合,就得出了场方程。爱因斯坦通过这种思辨性的推理思维,竟然得到一个完美的物理理论,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了魏尔说的一句话,他说当我们跟随爱因斯坦的思想时,我们会感到"禁锢真理的墙已被推倒。" 上述议论只适用于导出场方程的理论基础。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考察,这个理论是否符合美的第二条标准,即"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结果我们发现,这个理论的每一进程不仅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而且极其充分地满足了第二条美的标准。我对此要作点说明。

首先,广义相对论允许有黑洞(black hole)的解。众所周知,黑洞把三维空间分为两个区域:内区和外区。内区是一个由光滑二维零表面(null-surface)为界的区域;外区是渐近平坦的,内区与外区不能相互沟通。有了这些非常简单和必要的限制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广义相对论允许静止黑洞有一个单一的一族二参数解,这就是克尔族。克尔族的两个参数是黑洞的质量和角动量。更令人叹绝的是这个解族的度规是明确无误的,它轴对称,表示黑洞绕对称轴转动。 克尔几何的轴对称特性明显表明,作短程线运动的试验粒子其能量是守恒的,同时其绕对称轴的角动量分量也守恒。除了这两个守恒量以外,布兰登·卡特(Brandon Carter)还意外地发现,克尔几何允许试验粒子遵循第三个守恒定律。这样,支配实验粒子运动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其变量是可分离的;其短程线方程的解可以简化为求面积。这已经够令人惊讶了,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数理方程--标量波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狄拉克方程和支配引力波传播的一些方程,所有这些方程在克尔几何中都可以分离变量,如像在闵可夫斯基几何中的情形一样,因而可以得到明确的解。

当我们领悟到彭罗斯(Penrose)和霍金(Hawking)的奇异性定理的要求时,我们必将感到同样的震惊。彭罗斯和霍金的奇异性定理要求我们的宇宙必然起源于一个奇点,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密度、体积线度和时间间隔的数量级分别为1093g/cm

3、 10-33cm和10-44s!

霍金定理表明:黑洞的表面积总是在增长,这暗示黑洞的表面积与热力学的熵具有同一性;这就导致热力学、几何学和引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以上我说的一切,都符合我作为出发点的两条美学标准。但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应该考虑。 当亨利·莫尔(Henry Moore)在十年前访问芝加哥大学时,我曾问他应该怎样看雕塑:是站远一点还是靠近一点看比较好。莫尔回答说,最伟大的雕塑能在任何距离上进行观赏,因为在不同的距离会显示出不同的美。莫尔还以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为例作了说明。同样,广义相对论在我们探讨它的每个层次上,都显示了奇异的均衡关系。举一个例子就足够了。 如果把爱因斯坦方程扩展到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方程,即适合于空间充满电磁场的方程,并寻求一个球对称的解,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有质量和电荷的黑洞的解。这个解是赖斯纳(Reiss-ner)和努德斯特姆(Nordstrom)发现的,是众所周知的史瓦西(Schwarzschild)解的一个推广。由于黑洞有电荷,所以一个电磁波如果射到黑洞上,有一部分显然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反射回来。反过来,如果引力波入射到黑洞上,一部分引力能量也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反射回来。令人惊讶的是,在任何频率的情形下两种反射回来的部分都一样。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其根本原因目前被归结为(经典)物理学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个例子表明,广义相对论在探索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正是这一事实,使广义相对论具有无与伦比的美。

至此,我的评论都只限于已被接受的伟大的思想,它们出自伟大的心灵。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只有伟大的心灵在伟大的思想中才能感受到美。同样,创造的欢乐也不仅仅只限于少数几个幸运的人。事实上,只要努力去领会均衡的奇异性和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我们都有机会体验美和创造的欢欣。除此以外,把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和谐地组织起来,使它有序、规范、连贯,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到满足。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雅可比的《动力学讲义》、玻耳兹曼的《气体理论讲义》,索末菲的《原子结构和光谱》、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和薛定谔晚年撰写的一些珍贵的解说性论著。正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Plotinus)所说,透过物质现象隐约可见的永恒的光辉,在这些书中像彩虹那样展示在我们眼前。

最后,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在追求科学美中得到满足,正如弗吉妮娅·伍尔芙(Virginia Woolf)①的《浪》中的演员们一样:

这儿有一个正方块,那儿有一个长方块。演员们将正方块放到长方块上,放得非常精确,想做一个完美的住处。从外面还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结构可以看出来了;虽然明摆着不完美。我们虽不多才多艺,但也不那样无能;我们已经作出了长方块,并把它们放到正方块上。这就是我们的胜利,这就是我们的安慰。

第五篇:美与丑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美与丑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宁波北仑大碶中学 八年级一班 程宇航

如果提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谁最棒,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雨果。而我们想到雨果时,也一定会记得那文学史上的一抹重彩——《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中的菲比斯,那个国卫队队长,原本已有了未婚妻,却垂涏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借一次偶然的机会,骗取了她的芳心。在旅馆幽会,他面对爱斯梅拉达的诘问——想和他结婚。而菲比斯利用花言巧言骗过爱斯梅拉达。可见他是多么没有责任心的人,他只是把女郎当成一个玩物罢了。不仅如此,当他自己被神父克罗德刺伤,爱斯梅拉达被冤枉被判绞刑时,他——菲比斯一直没有站出来为其辩解。到了最后,他更是亲自领队攻打圣母院。在整本书中,他所展现的只是一种自私骄傲,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对他最准备的评价。

但与克罗德相比,那菲比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神父克罗德孤僻刻薄,表面上是对女人特别厌恶的忠诚教徒,但内心一直燃烧着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他先指使卡西莫多去绑架爱斯梅拉达,失败后,他又跟踪菲比斯。他看到爱斯梅拉达和菲比斯约会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伤了菲比斯。后来他知道了爱斯梅拉达就关在圣母院,又去侵犯女郎,幸运的是被卡西莫多阻止了。最后他又丧心病狂的把女郎交给了国卫队。当我第一次读《巴黎圣母院》时,只有对他的厌恶,厌恶他的道貌岸然,蛇蝎心肠。但当我第二次再读时,却泛起了对他的一丝同情。小时候他的悲惨经历使他心灵扭曲,也许当时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凶手。

但是,穷人却代表着正义。爱斯梅拉达白天靠跳舞卖艺为生,晚上则是一群自称是“乞丐王国”的穷苦人住在一起。而正是这群人在得知爱斯梅拉达被捕后,奋起抗争,想要救下女郎。这种舍身不为已的勇气,除了他们,谁还拥有呢? 卡西莫多是一个先天畸型的人,被克罗德所收养。他为报神父的收养之恩,于是对其言听计从,不分对错。克罗德甚至叫他去绑架爱斯梅拉达,他也同意了。但后来,他为了报女郎的滴水之恩,将女郎救下,把她安放在圣母院中。最后爱斯梅拉达被绞死时, 他亲手将神父——这个凶手扔下了楼。

结局,我很喜欢:卡西莫多找到了女郎的尸体,紧紧抱在了一起…….. 美与丑,已不用我说。

联系电话:13780052488

上一篇:母亲能力范文下一篇:你的样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