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美与人的美育

2022-07-13

第一篇:人的美与人的美育

理想信念与人的成长

摘要:

一个人,只有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他的生活才有意义,否则他将活如行尸走肉,终日浑浑噩噩,不知所做。而时间在这种虚无的日子中流逝了,等他幡然悔悟的时候,青春已不再。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地大光明的彼岸。高尔基说过,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所以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理想信念,懂得理想信念的巨大意义,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理想信念 含义 意义 途径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提到理想,许多人或许会把它与梦想混淆。其实理想与梦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如两条平行线,起始点不同,落脚处也不一样。梦想是浪漫的,它可以无限美好,是一个人们永远追求但是却不会到达的“乌托邦”。而理想是现实的,它是有实现意义的,是一个人一段时间甚至一生的归宿。理论上说,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的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理想源于现实,有超越现实。龚世奇曾说,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照亮道路的火炬,也许它在遥远而偏僻的一个角落,但是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找到,让我们向着理想前进!

世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诉说信仰和信心带给人类的力量和影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信念是截然不同的,而我们现在对自己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相信美妙,未来就会过着美妙的日子;如果我们认为前路荆棘丛生,转瞬之间那些苦难险阻就在眼前。所以只要我们相信会成真,有可能的事,它就必会如你所愿。因而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与成功有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同时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高尔基说过,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一个人,只要敢想,敢相信,才有成功的希望。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就如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无论求索的道路如何漫长、艰苦、曲折,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引航,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排除万难,迎来人生的辉煌。理想信念是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它,就等于反对一切创造力的源泉。

2理想信念的作用

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激流中。

当爱迪生有了用电照亮世界的理想时,他坚持不懈,倚靠着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强大的信仰,经历了千百次的失败,终于找到了钨丝,你怎能不说是他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成功呢? 当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决定成为一个伟大的电影导演时,他灵活机动,坚持着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的坚定信仰,用智慧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制作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你怎能不说是他的理想信念驱使他走向成功呢?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确立了理想信念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指引着人生的奋斗目标,并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是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另一方面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并非只有鲜花和掌声,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

3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越是重要,就越要重视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而错误的不理智的理想信念则能导致人生的沉沦,成为人生惨败的罂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前提是要确立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二篇:艺术与人的审美能力

艺术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以音乐为例

摘要:音乐是人内心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培养人审美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分析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而分析了通过音乐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的途径:品味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力;表现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表现力;融入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艺术;审美能力;音乐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比如演唱、演奏、欣赏等,把自己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自己接受审美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激发自己的情感,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的审美作用,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自己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欣赏美是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所有的审美活动全部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观感受出发的。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刺激,而且还能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乐趣;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在欣赏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起到陶冶情操与升华人格的作用。节奏和乐调有强烈浸入心灵深处的力量,假如自我教育方式妥当,它们不但可以浸润心灵,而且还对对人生价值和人性韵味的展现与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不断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从而促进个性和谐的较好发展。

无论是欣赏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美,使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一种体会“美”的欲望与冲动,使用一切方法激励我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呼唤出我们埋藏在心灵深处吸取知识的欲望,最终形成一种排难解疑与寻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心理。例如:在欣赏音乐时,适当了解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为我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打下情感基础,搬随着音乐的旋律出现在我们大脑中,就能勾画出相应的画面。这样一来,就能激起我们感知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是内在情感是直接的。审美的感受是由情感、感知、思维、想象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是艺术欣赏是需要理解的。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审美创造是可以再现的。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四是感知的过程具有听觉性。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五是音乐意象具有流动性。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通过音乐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品味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我们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自我教育,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我们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发现规律,寻找和研究音乐特殊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视频时,看着生动的画面,那些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的场景,都让我们产生联想。我们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画面,感受着里面人物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美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听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我们的情感。

(二)表现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表现力

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作品作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并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我们积极参欣赏音乐或者实践,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活动,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在培养自己表现能力的过程中,要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让自己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才会有更加强的愿望去参与。

(三)融入音乐,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还说过:“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欣赏、实践中,我们应当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境中,通过体验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还可以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曲、乐曲,重在引导自我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情感;通过即兴哼唱、对唱等活动中感觉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最终让自己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因为,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自己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我们的思维活动。自己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所以,想象力对于自己在学习欣赏音乐中的作用特别重要。

品味音乐,表现音乐和融入音乐的三种能力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培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总之,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也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音乐与人生[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程冰凌.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J].辽宁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5]李宝华.试论高中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歌海,2009年04期.

[6]潘洪星.论音乐欣赏中审美感受的多元化现象[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9月.

[7]王淑娟.浅谈音乐欣赏课如何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8月.

[8]李春晓.论音乐欣赏中审美与鉴赏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赵梅枝.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再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第三篇: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3、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特点。

5、教育始终要顺应儿童的成熟,反映儿童已有的发展的做法不利于教育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

6、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长期性

7、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内发论

9、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孟子

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外铄论

11、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观点。

1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13、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15、“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少年期

16、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7、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柏拉图

18、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洛克和华生

19、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20、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过程

21、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个体因素

22、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25、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格塞尔

26、中国“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

27、提出“白板说”的是洛克

28、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词

29、“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0、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1、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2、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3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生殖能力为标志。

34、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

35、“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6、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

3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遗传决定论

38、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3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少年期 40、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4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42、“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这是康德的言论。

43、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44、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5、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决定作用

46、“性善论”、“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是遗传决定论

47、衡量人类活动标准的最主要的三个尺度是真、善、美

48、“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教育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49、“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特点提出的 50、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5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

52、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3、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实现人的发展

54、下列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人是孟子

55、下列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教育者是华生

56、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高到低、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57、格塞尔所做的双生子爬楼梯的试验,证明儿童的发展受到成熟因素的影响

58、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59、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高层次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

60、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讲是发掘人的潜能 6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 6

2、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皮亚杰

63、培养内敛思维品质不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方法是 6

4、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点是灵感和求异思维

65、提出道德的教育必须走在性成熟之前这一主张的是苏霍姆林斯基 6

6、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正确的人生观 6

7、自我意识发展趋向于成熟阶段是高中生

68、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6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70、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7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7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7

3、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74、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7

5、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7

6、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

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7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7

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80、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8

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8

2、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8

3、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8

4、危险期主要指少年期

85、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来说,遗传素质对他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86、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 8

7、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8

8、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成熟

89、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90、“理想和未来”是人生青年期阶段的重要特征 9

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92、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9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94、格塞尔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的支配”。 9

5、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96、肌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97、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9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

9、

13、14~

16、17岁属于人生的少年期

100、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内发论、多因素交互作用论、外铄论

2、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活动构成,包括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3、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荀子、华生、洛克

4、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况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对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说法的有环境对个体发展有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6、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先天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7、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男女性别差异、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加速个体发展、具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9、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使人认识并发挥自身潜能、发展人的精神力量、形成人格、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10、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1、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的教育者是荀子、洛克、华生

12、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是个人的学习态度、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对人的潜能的信任、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性的了解、重视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主体的自我意识

1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15、格塞尔的行为发展量表所指的四个领域是运动、适应、语言、个人——社会交往

16、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关系、文化、经济

17、教育应以人为本,下列选项中反映这一要求的是尊重个体的尊严、培养个体的批判意识、教师身体力行、鼓励学生肯定自己、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9、发生认识揭示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有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0、中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控制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21、少年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体型巨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性开始成熟

22、青年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稳阶段、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 、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23、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感与爱慕、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24、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康德

25、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创造性、主体活动的计划性、主体活动的预见性、主体活动的目的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

26、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现为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7、身体的发展包括体质的增强、肌体的正常发育

28、人的心理成熟的表现为独立思考能力形成、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形成、身体发育正常

29、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30、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盲人一般听觉灵敏、失去双手的人可以用口来写字、坚强的意志能帮助人战胜肢体残缺

31、环境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洛克、华生

3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峰期是新生儿期、青春期

3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个体实践活动

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规范发展方向、加速个体发展、具有延时发展价值、开发特殊才

36、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7、下列人物中持内发论的观点的是孟子、弗洛伊德

38、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

39、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0、按照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层次包括心理活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

42、人的力量包括身体力量、精神力量

43、人的根本力量在于精神力量,因为创造和使用工具,增强生存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满足人的需要、认识自己和改善自己,发展和完善人自身

44、青年期的生理发展特征有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善

45、中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有重视人生观教育、重视安全教育、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6、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情感和意志的不断发展、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

47、少年期的生理发展特点有体型巨变、性开始成熟、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身体机能迅速健全

三、判断题

1、人的身心发展只需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N )

2、外铄论者一般不注重教育的价值。( N )

3、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转变为知识和才干优异的人才。( N )

4、我们既要注重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更要注重小环境的影响。( Y )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N )

6、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Y )

7、洛克的“白板说”是内引论的典型代表。( N )

8、在教育教学中只要做到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截然分开,就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N )

9、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Y )

10、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Y )

11、遗传素质能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N )

12、面对人的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是无能为力的。( N )

13、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小环境的作用更直接,所以教育者应更注意小环境。( Y )

14、如果个体对环境保持积极态度,就会克服环境中的消极阻力,扩大发展空间。 (Y )

15、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没有系统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Y )

16、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Y)

17、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条件的。(N )

18、学校教育影响的发挥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N)

19、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有机整体,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N ) 20、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个体的身心两方面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N )

21、人的身心发展只是注重学校教育就可以了。( N )

22、人可以自我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因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创新性。( N )

23、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Y )

24、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 Y )

25、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要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Y )

2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格塞尔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N )

27、内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N )

28、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持内发论的观点。( Y )

29、人生的每个阶段对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全程性的意义。( Y )

30、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Y )

31、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Y )

32、瑞士心理学家科尔伯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N )

33、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N )

34、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特殊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Y )

35、标志个体心理方面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36、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N )

37、社会环境是人类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Y )

3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Y )

39、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N )

40、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制约着人的发展,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 Y )

4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Y )

42、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的作用。( N )

43、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是决定人的发展的惟一的因素。( Y )

44、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性机能成熟,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45、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Y )

46、成熟是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N )

47、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N )

48、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证明了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N )

4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外部的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Y ) 50、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分别讲的是道德潜能和智能潜能。( Y )

51、“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N )

52、成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N )

53、人的力量是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Y )

54、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唯一因素。( N )

55、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 Y )

56、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其教育对象是12—18岁的青少年,中学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Y )

57、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Y )

58、学校教育只要掌握了“最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N )

59、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只具有延时价值,不具有即时价值。( N ) 60、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Y )

6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Y ) 6

2、人的潜能,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N )

63、华生是内发论的主要代表。( N )

64、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N )

65、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Y )

66、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 Y )

67、孟子的“性善论”从教育对人的地位提升的角度来讲是发现人的价值。( N ) 6

8、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Y )

69、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因此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Y )

70、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身体的力量。( N )

71、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但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Y ) 7

2、提出道德的教育必须走在性成熟之前这一主张的是皮亚杰。( N )

73、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处于少年期,是人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Y ) 7

4、内发论者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成熟机制决定的。( Y )

7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Y )

76、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学习能力为标志。( N )

7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人的重要影响。( N )

78、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性恶论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铄论动因。( Y ) 7

9、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Y )

80、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Y )

81、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Y ) 8

2、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Y )

83、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N )

84、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N ) 8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N ) 8

6、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Y )

87、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 Y ) 8

8、

13、14~

16、17岁属于人生的少年期。( Y )

89、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未来是最重要的概念。( Y )

90、“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儿童期。( N )

9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Y )

92、瑞士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N )

93、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Y )

94、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Y )

95、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 N ) 9

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Y )

97、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N ) 9

8、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成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N )

99、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N )

100、“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Y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BDDD,6—10:BCACB,11—15:DDADB,16—20:BCDCB,21—25:DCBCC, 26—30:DBABD,31—35:BCCDA,36—40:BBCCA,41—45:CCCAC,46—50:ADCCA, 51—55:BBCCD,56—60:BDDDB,61—65:DABAB,66—70:CBABA,71—75:BDABA, 76—80:BBACD,81—85:ABCCA,86—90:BCDDC,91—95:DCDCC,96—100:DACBA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BE 3.BCD 4.ABCD 5.ABCE 6.ABCD 7.ACDE 8.ABCD 9.ABCDE 10.ABCD 11.BDE 12.DE 13.ABCDE 14.AB 15.ABCD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BC 21.ABCD 22.ABC 23.ABCDE 24.AD 25.ABCDE 26.AE 27.BC 28.ACE 29.BCD 30.ACE 31.AB 32.AD 33.ABCDE 34.ABCDE 35.ABCD 36.AB 37.AC 38.ABC 39.BCD 40.AB 41.BCD 42.AE 43.ABC 44.ABC 45.ABCDE 46.ABCD 47.ABCE

三、判断题

1—5:×××√×,6—10:√××√√,11—15:×××√√,16—20:√×√××, 21—25:××√√√,26—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 61—65:√×××√,66—70:√×√√×,71—75:√×√√√,76—80:××√√√,81—85:√√×××,86—90:√√√√×,91—95:√×√√×,96—100:√√×××

第四篇:人与人的接触谓之沟通

人与人的接触谓之沟通。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生存中与其他成员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交换、传递、协和等就是沟通的过程。沟通是为了更好使自己的意愿得到抒发,更全面地了解外部的信息,更彻底地相互了解。而沟通放到企业的语境之下,又有了更具体的内容。对此,余世维博士的“有效沟通”讲座立足于企业管理,放眼于市场竞争对如何有效地将沟通进行到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凡世间之事,有三点很重要,意识、心态和方法。

意识,就是对事情的认识,包括对事情性质的界定、重要程度的辨识、可行性的判定等。这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影响如何,这件事该不该做,做了会有什么影响,不做又会怎么样„„这些都是意识的内涵。意识是作为的前提,它立足于眼光及见识,在多数情况下它让人感觉流于理论,但却不可或缺,在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意识依然存在,指导着人的行为。

而在“有效沟通”的课程中,更关注的是后二者。这是哲学中的方法论的问题。

沟通主要的手段是讲话,余世维博士在讲座中提出影响讲话的几个条件有:

1、技巧,(人都有技巧,只是愿不愿用就是了)。

2、态度,(要有强势,态度是沟通的筹码,如果你很强大,你的态度一定很强硬)。

3、知识,(我们在把东西讲给别人听时,要考虑到对方对这个东西理不理解,具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4、社会文化的背景,(像中国的酒文化,注意风俗文化的不同)。

首先是心态。《礼记》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个道理可以大而化之,推而及之。

那么,心态的问题放到沟通上又是怎么说的呢?余博士说:“沟通的基本问题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要求是主动。一个人心态不好,嘴象弹簧一样也没有用。”他在总结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容易犯的心态上的问题概括为三点:

1.自私

2.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眼中只有自己)

3.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关心你会不会想到别人,分三点:①注意他的状况与难处,②注意他的需求与不便,③注意他的痛苦与问题。)

在心态之上重要的是方法,也就是技巧。做任何事情,一昧地盲干撞的只是运气,而掌握其中的诀窍却往往事半功倍。生活就是实践,一切的实践都讲究技巧。

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讲出来的效果往往不同,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的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撇开一些我们无法改变的背景,其实中间有一种技巧的东西在起作用。所以聪明的人会说话,会说好话,会好好地说话。写作的时候,我们有所谓的写作技巧,就是所谓的艺术手法的东西,而说话的时候,同样有着“修辞”手法。余世维博士在讲座中介绍了六种基本的方法:基本型,谅解型,提示型,直言型,警界型,询问型。

讲座中举了开会的例子以及日常交际中一些具体而微的例子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其实,这些都是具体的技巧,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可以启发,有些可以模仿,它们都建立在一个叫做经验的基础上。但是,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经验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它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和修正。不过,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一切事情均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余博士总结道:“沟通是门学问,是人跟人的相处,本来没那么困难,都是我们这

化氛围里面常常扭曲了很多事情,弄的好像你觉的人跟人沟通很困难,其实不困难,是不正常的扭曲把我们的想法弄弯了,大家都这样想沟通就简单了。”总算是在“知易行难”的现实上的一点勉励吧。

沟通不是一种说服,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形象展示、一种言行一致的体现。学会沟通技巧,这

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社会就更和谐,团队战斗力就会不断增强,事业就会更进步

有效沟通读后感

沟通一词,看似简单而人人皆知、耳熟能详。其实对整个人类及每个个体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意义。期盼成功而又为缺少方法无措的人们,的确需要仔细咀嚼个中韵昧和掌握诸项技巧。沟通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讲就尤为重要。只有学会沟通。你和领导、同事的关系才会融洽。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只有学会沟通。工作起来才会更顺利。你的工作才会做到位。如果没有沟通,你就不会创造什么成绩。但是,怎样进行有效沟通却是很多企业的员工,甚至是管理者都感到颇为头疼的一件事情。本书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以轻松的语调向广大读者道出沟通中的关键技巧,详尽讲述了在不同场合的沟通技巧,让你从此成为一名沟通高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高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并不陌生,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刻都面临着和别人沟通。但是,能够让沟通起到应有的效果,能够做到有效沟通的却很少。在企业中,沟通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激发组织智慧和活力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做到有效沟通,有时会在沟通中遇到很多障碍。说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才算是沟通“有效”。要达成有效沟通,需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其一,信息的发送者能够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其二,信息发送者能够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且依据接收者的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同时,沟通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信息的有效性上,也就是信息的透明程度和反馈程度。只有沟通的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具备了真正有效沟通的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工,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做好沟通工作,无疑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有效沟通是准确理解公司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管理矛盾的前提。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职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使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有效沟通还是表象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手段。

第五篇: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情况,并对影响人们参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为访谈部分,通过对20名大学生(女生9人,男生11人)40分钟至1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访谈主要内容涉及:受访者体育运动的情况,体育运动对个体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坚持运动与否是否体验到差异,能否坚持运动的原因等。

结果发现:将除体育课外每周能有固定次数的运动,且每次运动一定时间的受访者评定为能够坚持有规律运动者。按照这一标准20人中有11人被评定为坚持规律运动者。其每次运动时间基本为1-2个小时或以上,运动强度中等以上。其中,女生4人,占全部女生的44%,男生7人,占全部男生的63.6%。未能坚持规律运动组共9人,其中无不运动者。比较坚持规律运动组和非坚持规律运动组发现:(1)规律组成员所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比非规律组整体多,并且规律组成员掌握了运动技能的项目也多于非规律组。(2)规律组多有组织训练,常自发参与到某个运动组织中去。而喜欢运动的人就可能自愿加入这种组织,并且能够在训练中坚持下来。规律组在参与这个运动外,常常还参与其它运动。

体育对于个体身心的影响主要被归纳为即时影响、短时影响和长时影响。对即时影响的身体感受多报告为累、疲劳感、出汗、发热,正性感觉为舒展;心理感受则多为开心、放松、平静、可发泄情绪。短时影响的身体感受主要是身体上的疲劳感;心理感受多为开心或是心情放松。短时影响的感受通常持续1-2小时,最长持续1-2天。受访者对所获得的心理感受进行了归因,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原因:(1)运动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2)运动中人的生理变化对心理产生了影响,即生理因素影响了心理感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后能对生理起作用,加速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从而使身体也更健康。二是认为在运动中生理感受起了优势作用,即运动时只能体验到身体感觉,此时忽略了心理上的负性情绪,从而使心理更健康;(3)运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由好的心理感受;(4)运动促进了人际交往;(5)运动改变了心理感受是因为运动使生活有所变化;(6)运动中的胜负影响了心理感受。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在运动锻炼后的长期身体感受时,多数受访者都提到了身体体质变好,不容易生病。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在运动锻炼后的长期心理感受时,受访者提到的内容很多,涉及运动可使自己心情平和,放松,找到自信,心态强,注意力集中,能够应对挑战,开朗积极,人际交往好,具有团队精神。

影响个体坚持运动的因素主要包括:(1)个体因素:如运动是集体的活动、运动技术好、运动具有对抗性/美感;(2)运动目的:如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放松心情、保持身材,还可促进人际交往、增强运动能力;(3)个性特点:多数人认为运动与性格有点关系,即性格开朗者多从事运动,而性格内向者多从事非集体运动或是不从事运动。另外,性子急的人可能参与爆发力型运动,而性子慢的做长跑之类的运动;(4)外部因素:许多受访者提到运动场所和器械的便利与否、社会环境特别是周围人对运动的态度,周围的运动氛围与能否坚持运动锻炼有关,其中多数受访者的家人对体育运动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大学中同学及朋友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一致。

研究二通过在研究一基础上得到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由研究者自编了

体育运动情况调查问卷,同时参与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中国修订版、 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以及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北京5所大学566名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包括:(1)体育运动的基本情况,包括运动态度,参加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运动后感受,能够/不能坚持体育运动的原因等内容;(2)分别以被试情绪、心理症状得分情况以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考察了被试在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上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运动状况为每周1次,每次1-1.5小时,中等运动强度。报告自己坚持运动的被试有243人,占总人数的42.7%。男生在运动频率和时间上都要高于女生。在被试对运动后主观感受的报告中,被报告频次最多的三类感受分别为:心情愉快、放松和身体疲劳。对于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兴趣、增强体质、放松减压、娱乐(玩)和改善体型成为最为重要的坚持锻炼的因素;而无时间、无运动伙伴、无毅力和运动场地不便利则成为了大学生们报告的不能坚持运动锻炼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跑步、篮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和足球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并且最为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男生更多地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而女生则更多地参加羽毛球、跑步和游泳等体育项目。以被试在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比较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在两个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时发现,在男性化量表上,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差异显著(t=-4.149,P<.000);在女性化量表上,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得分差异不显著(t=.244,P=.807)。

对体育运动态度和坚持性的影响的考察结果发现: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1,558)= 11.491,p<.05);运动态度在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1,558)= 6.781,p<.05);运动态度在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不显著(F(1,558)= 2.908,p>.05)。而坚持性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上主效应不显著(F(3,558)= 1.283,p>.05);坚持性在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3,558)=

3.720,p<.05);坚持性在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F(3,558)= 3.537,p<.05);两者的交互作用在各个量表得分上均不显著。对坚持性作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积极锻炼、坚持锻炼组与不坚持组之间在主观幸福感、POMS、SCL-90量表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积极锻炼与坚持锻炼组之间在主观幸福感、POMS、SCL-90量表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一般组在主观幸福感和POMS上与坚持锻炼组存在显著差异,SCL-90量表上与其他组均无显著差异。即坚持锻炼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不坚持锻炼的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心理症状得分更高。

对于喜欢体育运动的个体,坚持性水平更高则意味着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高,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低;对于不喜欢运动的个体,在锻炼坚持性因素的不坚持、一般和积极锻炼3个水平上,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趋势与喜欢水平上的趋势相似,即坚持性水平更高代表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高,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低。然而对于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其较积极锻炼组和一般组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 量表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

本研究的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质和量的角度围绕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健康的主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表明:(1)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其中性别与性别角色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有影响。(2)个体的运动态度和坚持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坚持性与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不同。(3)态度与坚持性行为一致者心理健康水平更可预测,即喜欢运动并积极

坚持运动者主观幸福感更高,负性情绪更少,心理症状得分更低;但不喜欢运动却坚持运动者却显示了不一致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将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开展体育运动的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研究一和研究二的情况还表明,参加运动者大多主动参加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或喜欢有其他人一起进行的运动。这些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人际之间的交往;同时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参加者不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提示体育运动可满足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这有助于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产生。

研究一和研究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生体育运动情况及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理解,对提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看,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可运用于加深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理解,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开展。

本研究中访谈结果提示,组织体育运动锻炼时,需要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量。这样在体育运动后个体虽有疲劳感但其可在短期消失,对个体不会造成长期不良影响,结合个体在体育运动时获得的即时强化的结果和可能得到的长期获益,有助于促使个体之后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频率的增加。

进一步,注意提高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在组织体育运动团体时,可首先确立相关活动的中坚力量,使其形成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良好的团体气氛,有益于进一步扩大相关团体的活动,吸引其他人员的参与。同时,可考虑由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每人带动其周围1-2人参与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传帮带,促进周围人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出体育活动的良好气氛,推动和促进全民体育氛围的形成。

此外,由访谈部分可以看出,形成运动习惯需要从小抓起,最好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因为中小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促进其形成运动习惯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学生在校时便于组织其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在运动器械和场地方面均具备有利条件。而且体育运动可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特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外,还有助于开发其智力。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到,即使是小时候被家长、老师、同学带动而非自觉地加入到体育运动锻炼之中,一旦形成习惯,具有持续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是当前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探讨和研究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仅将对社会体育事业起到推动作用,还将使社会体育朝向更科学、健康的道路发展。希望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个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理解,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人大代表履职鉴定下一篇:入股投资合作协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