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

2022-12-10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工作无计划的解决措施

基层法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内容提要:基层法院是我国司法一线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审判、执行工作任务。但在新形势下,基层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及基本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法院、问题、建议

近几年来,各地基层法院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积极践行科学发展

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三个至上”为指导思想,以司法为民为根本要求,立足审判、执行工作,狠抓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以职能作用充分服务于发展与稳定大局,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当前基层法院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审判、执行工作步履维艰

审判、执行工作是基层法院的主要职责。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汇集于基层法院,在工作量逐年增加的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出现新的“立案难”

以前的“立案难”是当事人针对法院所说的“告状难”,近几年来存在的“立案难”问题则有两层解读了。一是当事人针对法院的“告状难”仍然存在,但“难”的程度轻多了。二是法院本身在开展立案工作时左右为“难”了。一方面按照“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当事人到法院起诉后,只要符合三大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均应立案受理;而另一方面,对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或要害部门的案件,特别是涉府、乡、镇、村案件和最终必须通过行政职能才能解决的案件,法院由于受职能和当前形势的局限,往往不便受理,不能受理或不能最终处理,否则将给法院工作带诸多后遗症,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面对当事人,法院立案工作存在着立案有据而不立案无据时的难言之隐。为此,各地法院均在偿试解此窘境的两个途径。一是上级法院作出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规定,要求下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对某些类型的案件不予受理或慎重受理;二是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谋求在诉讼程序外解决问题。但此两招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内部规定不足以说服当事人放弃据现行法律法规提出的立案请求,诉前调解不成时又不能久拖不立,否则又出现了当事人针对法院提出的“告状难”问题了,解此两难,至今尚无良策。

(二)“调、判结合”陷两难

“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是最高法院对各级法院提出的关于开展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要求,这是维护稳定大局的职责所在,更是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为此各级各地法院都提出提高调撤结案率的要求,并将调撤结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绩效指标进行严格考评。调撤结案是一个快捷、高效、最能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的结案方式,也是法官们最乐意、最希望的结案方式。为了提高调撤结案率,各地法院招数尽出,想尽、用尽各种调解办法和技巧,推出多种激励措施,效果也是明显的,近几年来的调撤结案率不断提高。但是,调解不是万能的,判决却是必须作出的,调或判的期限也是硬性的。调解工作是一个需要做好大量思想疏导、多方协调的过程,往往还存着等待时机及火候的问题,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办案时间便为必然,也就必然地产生了办案效率的问题。但办案效率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法官们为了尽量提高调撤结案率,对能调解或有望调解的案件做更多的工作;对调解无望而必须判决的案件暂时延后或再候调解时机,在影响了办案效率的同时还往往错过了作出判决的最佳时机,带来本不应产生的负面效果,而因一个案件的负面效果而影响整个工作成绩甚至个人前程的例证时有发生。调也难,判也难,得之东隅,失之西隅,法官们办案处两难境地。

(三)“信访”阴影挥之不去

信访稳定工作是头等大事,涉法涉诉信访更是基层法院及法官的心病。信访工作责任制及一票否决制是悬在基层法院及法官们头上的利剑。一起上访案件往和主使一个法官的前功尽弃、前程尽毁。为了预防信访、化解信访,法官们在办案过程中谨小慎微,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及合法权益而开展协调、化解工作。有不少法官在办理棘手案件时为了化解矛盾,自己掏腰包“舍财消访”。对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无财产的小标的执行案件,在无法开展司法救助而申请人随时可能上访的情况下,有的承办法官不得不自己垫付结案,也不指望收回。挨骂受辱更是常事。但上访已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常事,已成为当事人手中所持的威力超越法律之上的尚方宝剑。法官们虽是极力预防避免,仍是防这胜防。于是法官们怕办案,尽量少办案。但面对案件越多越多的现实,又不得不办案,“上访”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四)“执行难”顽疾不克

执行难是当前法院工作的一个顽疾,频繁开展的清理执行积案等活动亦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笔者所在法院每年受理执行案件600件左右,但执行率仅不足60%,其中执结853件,其中包括许多执行和解案件和发放债权凭证而未真正完全执结的案件,形成越来越多的执行积案,严重困扰执行工作。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多类案件的执行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被执行人

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大约占全部未结案件的50%。对于此种情况,尽管采取了加大执行力度、适用强制措施等手段,但对无财产的被执行人来说效果甚微。对能否以劳役抵债的方式或通过启动破产程序解决无财产者的债务履行问题,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二是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此类案件占了未结案件中的30%。笔者所在法院实施了快速执行、悬偿举报等多种执

行制度,牺牲执行干警的休息、休假时间进行突击执行,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件的执行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公安的网络制度,编织一张无形的监督网,互通信息,方便快捷,使负债外逃的被执行人无处遁形。三是涉府、乡镇、村的案件执行难度相当大。这类案件一般属历任领导留下的历史问题。要解决这类案件必须根除“权大于法”的观念,真正树立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同时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执行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支付,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消除被执行人与法院之间的对立情绪。法院自身也可灵活、科学的适用各种执行方式,逐步改善不利因素,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四是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是执行工作难中之难。此类案件一经判决,往往因当事人服刑、无财产而成死案。而申请人则往往要求强烈,不甘罢休,极易形成越级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对此类案件,除及时建立完善有效的司法救助制度外,尚无良策。

2、执行机构设置及执行机制不完善。

现基层法院已成立了执行局替代原先的执行庭,但在其形式、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已尝试了执行裁决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但效果并不明显。如果不明确执行局的地位、机构设置、管理方式、人员配备等相关方面的措施,那这种改革就可能流于形式。因而如何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执行机制,是开辟执行工作良性轨道的关键。

二、队伍建设亟待完善

基层法院的法官是履行法院职能的基本队伍,身处司法第一线,承担着90%的案件审理任务,基层法官队伍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法院建设的未来。基层法院具有法官队伍庞大、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办案数量多、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等特点。虽然在近年来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及当前形势等多方面原因,基层法官队伍建设又有着与经济文化发展、人民群众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现状

1、人员来源广,素质参差不齐。

从基层法官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看,有部队复转军人,有向社会招干青年,有法律院校或其它院校毕业生,也有不少通过关系等其他原因进入的;从专业知识结构局面看,通过业大或其它专业证书班自学取得学历文凭的居多,真正法律科班毕业的寥寥无几,法官队伍“专业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笔者所在法院现在岗的108人中,从部队转业退伍安置的35人,占32%;向社会招干的29人,占27%;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的16人,占15%;其他行业调入的28人,占26%。在现有的108人中,大专以下学历9人,占8.3%;通过业大或自修取得本科以上学历文凭的81人,占75%;正式法律专业科班出生的仅18人,仅占16.7%。由于人员来自各个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法官整体素质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矛盾比较突出。

2、法官政治、经济待遇没完全落实。

法官职业素质要求高,任职条件要求严,但工资福利及职务保障却实行与公务员统一的标准,高要求与低保障形成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司法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基层法院,法官所享受的工资待遇不要说与其它高薪行业了,就与公安干警的待遇相比,人均工资相差数百元。与此同时,基层法官的职级待遇落实难。在党、政机关工作的公务员,一般只要工作

三、四年,即可解决副科乃至正科待遇。基层法院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审判工作达二十多年的老审判员仍然是科员级,庭长、副庭长要落实副科也很难,年轻法官的职级待遇更难解决,而这批人是法院的中坚,是法院的未来,他们承担的工作压力大,面临的工作环境较差,若政治经济待遇长期落实不了,必将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基层法官队伍的长远稳定。

3、基层法官断层问题突出。

由于法官准入比较严格,基层法院工作条件和各项待遇相对较差,法官的各种待遇得不到落实,也由于当前司法环境的不理想,法律及司法权威的缺失,政法机关不再是令人向往的去处,真正的专业人才不愿到法院来工作,在岗或考取司法资格的法官则设法外调、参加招考或选择律师职业,造成了基层法院审判人员青黄不接、审判工作滞后的严峻局面。笔者所在法院50岁以上的法官19人,40-50岁的法官39人,30-40岁的法官8人,20多岁法官仅2人。这说明,现在基层法院的办案主力仍是40岁以上的老同志,30岁以下的年轻法官越来越少,随着老法官陆续退休或退居二线,法官断层问题更加严重。

4、基层法官考评机制不科学。

《法官法》规定,法院要成立考评委员会,对法官的业绩进行考评,但基层法院多年来始终按组织、人事部门制定的公务员考评标准进行,在政治待遇、工作待遇上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评价一名法官事业成功与否,主要以其职务和职级的升迁为标准,使得法官的价值取向趋于政治化,法官的工作实绩不能很好体现出来,法院内部管理过于行政化。这种不科学的考评机制导致一些法官在基层法院难以得到升迁,转而谋求调往上级法院或其他一些较易升迁的部门。

5、基层法官缺乏系统教育培训。

由于受经费限制,基层法院培训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培训时间与繁重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一是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基层法院无固定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往往是临时的、应急性的,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的时间、机会不明确。基层法院的许多法官多年也难得到上级法院或专业院校参加培训一次,法官培训基本上是请不进来,走不出去。三是培训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基层法院只能勉强维持办公、办案经费,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法官培训工作,法官难以外出深造。此外,由于审判任务和审判力量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法官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6、基层法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基层法院法官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医疗条件差,身体健康状普遍不佳,从笔者所在法院法官体检情况看,近60%的同志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近年来,法官员额比例逐年下降,受案数量却大幅上升,而法官数量却未增加。工作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加上医疗条件和福利待遇跟不上,造成了目前基层法官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

(二)关于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建议

针对基层法官队伍的状况,如何加强基层法院队伍建设,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严格法官的准入制度。

鉴于基层法院法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严格法官的准入制度尤为重要。必须严格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实行“两考一培训”制度,即进入基层法院的初任法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必须经过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统一测试、考核,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筛选;被录用的人员在任命法官职务前必须接受任职培训,培训合格的方能被任命为基层法院的法官。严格法官准入制度,不仅针对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应包括基层法院的领导班子,不能有“双重标准”。

2、提高基层法官政治、经济待遇。

适当提高基层法官待遇,增强基层法官职业荣誉感。基层法官待遇偏低是当前基层法院难以招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问题,提高基层法官的待遇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合理调整收入水平,薪水要比公务员的高,以此逐步实行高薪养廉,提高基层法官职业的吸引力。对地方财政有困难的基层法院,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要提高其政治待遇,只要任命为副庭长或担任审判员五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就应该给予副科级以上的政治待遇,体现基层法官职业的优越感和尊荣感。只有合理提高基层法官经济、政治待遇,确保法官享有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尊荣,才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

3、营造基层法院有利的用人环境。

为进一步拓宽中西部、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选拔渠道,基层法院在录用审判人员时,录用主管机关可以适当放宽开考比例,对已通过司法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的要优先录取。要每年有计划地选调一批优秀应届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安排到基层院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法官交流任用机制,加大法官的交流力度,纵向交流和横向交流同时开展,以提高法官的素质,增强队伍的活力。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活动,弘扬优良传统,树立先进典型,引导教育广大基层法官牢固树立为司法为民的思想,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完善基层法院考评激励机制。

以严格法官考评为抓手,激活队伍整体合力。要按照法官的职业特点,从法官的业绩、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精神等方面,并综合法律、党纪、院纪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在考核内容上,做到定性考与定量考相结合,平时考与年终考相结合,考过程与考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与部门、个人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与领导班子调整、干部任免和岗位交流以及离岗培训、待岗试岗、辞职辞退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法官业绩档案,逐步加大平时考核结果在干部任用上的权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切实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和论资排辈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5、加强法官职业培训工作。

提高基层法官职业素质,教育培训是关键。对基层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基层法院应立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官职业培训工作。一是对未达到《法官法》规定的学历条件的法官,统一进行学历教育、基础法学培训,完成法律本科学历教育。二是对具有本科以上法律学历,且具有一定审判实践经验的法官进行专项培训,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新时期出现的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培养高层次专家型审判人才。三是对初任法官进行上岗培训,对晋升职务的法官进行晋级培训,增强其司法理论和实务操作能力,以便其适应和胜任审判工作。四是将定期培训与专项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功能各异的教育培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逐步提高法官素质。

6、关心关爱基层法官。

要以增强凝聚力为导向,注重关心和爱护基层法官,充分调动基层法官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政治上关心,掌握基层法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切实关心广大基层官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们岗位成才、建功立业创造条件。二是工作上支持,尤其对那些由于坚持原则、公正执法而遭到诬陷和非议的,要敢于为他们讲话,为他们撑腰壮胆,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三是生活上关怀,尊重基层法官的健康权和休息权,体察基层法官的疾苦,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定期为他们体检,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障手续;要营造健康和谐的法院文化,给予处在职业压力中的法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为法官提供调节、放松、交流、沟通的平台;添置体育器材等设施,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法官业余生活,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使法官工作时受到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

三、制度改革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我国法官制度建设沿袭前苏联的一些模式和做法,影响了独立审判,损害了司法权威。前些年偿试了一些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验,但近几年来未能进一步深化,一些明显问题仍未解决。主要问题是:

1、司法工作地方化。法院的人、财、物从属和依赖于地方行政机关,现行的制度使法院的工作人员从领导的配备到一般工作人员的进出,均由地方行政机关任命、审批、把关。法院从基本建设到法官工资、福利均由地方财政拔付,基层法院有求于地方行政机关。领导又是地方从政治需要的角度配备,因而在审理涉及地方利益的案件时,不得不考虑对法院的影响,无形中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司法公正,损害了司法权威。

2、监督工作信访化。信访浪潮经久不息,越来越猛,严重冲击法院工作。是否上访成为衡量办案质量的最高标准,信访工作成绩成为法院及其领导、甚至普通法官办案质量及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于是信访工作逐渐成为监督法院及法官工作的重要手段,审判监督制度等法律规定渐成虚无,无休止的上访成为无休止的不需法律程序的监督。另外不能否认的是,党委领导和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经常异化成领导个人意志的监督;法律监督机关(人大、检察机关)和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事前监督,往往左右法院判决,容易导致司法不公。

3、内部管理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管理的行政化模式,也影响公正与效率。如把法官混同于一般行政人员进行管理,甚至考试录用也按公务员要求进行。法院内部的审批、汇报制度就是行政管理模式的延伸,这种制度影响审判效率。上、下级之间的水平差异、认识差异,均会影响裁判结果,不利于法官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四、物质建设经费困难

当前法院的物质建设严重滞后,办公、办案场所,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状况距司法为民的要求和办公现代化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影响了法院审判工作效率。主要原因:

(一)办公办案靠收费。

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至两年内的办公办案经费总计758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148万元,占19%。中央及省政法补助专款281万元,占37%,其余329万元来自于本院所收诉讼费及罚没款返还,占44%。区财政所拨的148万元也并非通过预算后拨付的,而是在法院出现储如统一换装、紧急赴省、进京接访等经费需求后,由法院提出专项报告后逐笔批准拨付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通过院领导与区领导及财政部门领导的私人感情,做好协调、请示工作后方能取得,即这些办公办案经费是通过领导拨批取得的预算外资金。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法院要办公办案开展各项工作,主要靠自身的诉讼费收入来维持。在诉讼收费越来越少,甚至贴钱办案的情况下,中央及省政法补助专款已成为重要来源,而地方财政拨款仅占不足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充满不正常的人情因素。

(二)基本建设靠中央

笔者所在法院依靠在国家发改委申请取得的350万元国债项目款,于始筹建审判综合楼。由于地方财政无资金投入,法院无资金积累,只得通过干警积资、承建方垫资、赊购建材等形式进行建设,在建成时,已形成90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据了解,中西部基层法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建债务问题,此债务的长期不能偿还,已带来严重影响法院形象等诸多问题。为此,中央及省委有关机关于、先后下达了关于在三年之内通过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清偿法院基建欠款的文件通知。但时至今日,该院仍背负着80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区财政部门在至两年时间内仅拨付了10万元以解农民堵门讨债时的燃眉之急,显然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最高法院亦在逐年下达标准化法庭建设任务,国家财政部通过政法专款的形式核拨每个标准化法庭建设款43万元,建设用地及装修等其他费用均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但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和装修等其他建设经费问题均不予解决。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金,不足的建设费用只得由法院自身解决,法院陷于既要还债,又要建设的困境。无奈之下,只能再次举债以完成法庭建设任务,又产生70余万元的基建债务。于是形成了法院的旧债不能清偿,新债不断产生,被越来越多的债务缠身的状态。在法院自身收费不断减少,地方财政不能保障供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中央财政支持来化解这一难题了。

总之,当前基层法院客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坚持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随着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法院建设,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基层法院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行自我完善、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必须逐步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的实现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第二篇: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及解决措施

摘要:指出了林业在我国的整体建设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努力,我国的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森林防火成为了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才能够使得森林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森林火灾进行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森林防火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对现状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森林防火工作;问题;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50-02

1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的存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森林火灾的发生在使得森林资源受到重创的同时,还会使得整个生态环境以及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森林防火就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森林的存在不仅保护着人们的生态环境,能够避免水土流失以及预防沙尘暴,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中的动物起到保护的作用。不仅如此,对于将林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来发展的我国,森林能够为我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严密的防范手段,将森林火灾在源头上杜绝,才能够使得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森林中的动物获得生存的空间[1]。

2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空气质量问题以及沙尘暴现象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对环境保护进行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重申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观,森林防火机制也已经初步建设起来。但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很多方面的防范工作不够到位,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防范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导致各方面工作都处于十分松弛的状态中[2]。

3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问题

3.1重视度不够

主管部门在思想上过于麻痹大意,没有将防火工作上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没有深刻认识到火灾防范工作的重要意义,相关意识十分淡薄,缺少一个对防范工作的长远规划思想,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疏漏,使得防范工作没有形成系统,留下很多隐患,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3.2缺乏宣传

森林防火紧紧依靠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现实状况是,相关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宣传方面力度不够,即使宣传也是草草了事,力度松弛,很难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森林火灾防范工作的力量,给了森林火灾可乘之机。

3.3森林火灾案件查处力度不足

近年来尽管没有较大的森林火灾事故出现,但是小型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却在逐渐增加,面对这种情况,相关的追查工作却没有相应地加强,使得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源头继续存在,相关案件没有受到追查,森林火灾的威胁继续存在着。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山区,不仅是民众甚至主管部门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制观念都十分淡薄,没有意识到森林纵火的严重性。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森林火灾的多发,而且还使得相关案件没有进行水落石出的调查,很多纵火者躲过了法律的惩治,从而对森林防火体系造成严重破坏。

4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相关措施

4.1提高重视度

意识是行为的动力来源,想要使火灾防范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前提是需要强化人们思想上的重视,意识到森林火灾防范的重要意义,能够领会到这项工作的战略意义,从而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开展相关的防范工作。这样一来,才能够从工作人员到主管部门领导形成一条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做好这项工作。从预防措施到防火监督,再到发生森林火灾时的应对,工作力度能够得到全面的加强,工作质量能够得到系统性的提高,这样一来森林防火系统将会形成一道铜墙铁壁,最大程度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4.2加大宣传力度

在提高人们防火意识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的参与感,从而加强火灾预防的力量[3]。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能够组织一些学习交流会,使其能

够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危害性。另外,要利用媒体技术在社会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来不断地提升人们对其的重视度,从而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4.3严格森林火灾的查处

森林纵火是一项十分严重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就应该受到严肃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每一起森林火灾事故进行彻底追查,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才能够起到震慑的效果,遏制森林纵火情况的发生。不仅如此,还应追究相关防火负责人员的连带责任,这样一来,才可以从各个方面起到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作用。

4.4提升救火能力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基础条件进行防火措施的科学制定,并在对林区状况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以及统一的安排部署。不仅如此还应从专业角度强化防火的阻隔带功能,并且针对火灾的巨大危害性,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优化防火的专业设备,使得防火工作形成从预防到处理的一条龙系统,通过增加报警电话以及火场的专业通讯应急设备,来加快防火工作的反应速度,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用最有效的措施将森林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

4.5完善管理机制

防火工作需要做好持久的战略准备,除了以上几种必要措施之外,还应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利用硬性的标准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并明确森林火灾防御机制的具体环节以及标准。不仅如此,还要明确责任划分,将具体的防御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同时还应强化平时的防御演练工作,使得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能够在森林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到从容应对,有条不絮。并对消极怠工人员进行严惩,强化森林防火工作的崇高意义和严肃性,将火灾杜绝在摇篮里 [5]。

5结语

森林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重要资源,能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以及防范措施,来强化对森林的火灾防范工作,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峰全.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园艺,2014,2(9):23~25.

[2]王新宇.森林防火工作重要性以及解决措施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23~25.

[3]江海芳,江海燕.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应对策略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2(12):1~3.

[4]尹碧静.树林技术措施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思考与建议[J].生物技术世界,2015,2(1):13~15.

[5]魏元峰,崔丽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县级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2(6):28~30.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1、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3、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4、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5、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第四篇: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社保费业务知识培训材料之三:

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集中系统社保模块,要求每个单位和以灵活就业人员名义缴交社保费的个人都必须有一个纳税编码和单位社保号后才能进行社保费的征收管理系统操作,进入社保征管系统后,要求将缴费单位及个人的有关详细资料进行登记。由于原来社保部门登记管理的缴费资料不严谨,存在一个人在多处参保并有多个社保号以及对缴费单位申报的增减人员未及时办理等问题,按大集中系统的操作要求来说,这些都会影响征收管理操作。因此,对缴费单位申报参保项目时,地税前台登记和管理人员应认真审核把关,根据其单位性质、所属关系、人员身份不同,确定其应参加险种项目,尽量减少因登记、审核登记环节的差错而给征收、记帐环节带来的错误。现就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相关解决的方法综合如下,供各位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学习和借鉴。

一、登记(变更)审核方面遇到的问题

社保费由地税全责征收后,实行税费同征同管同查的原则,对新办企业在办理税务登记时,登记窗口必须督促企业同时办理社保缴费登记和到社保部门办理参保登记,及时将新办企业纳入正常的缴费管理。要求企业填报缴费登记表和

1 参保人员明细申报表,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参保人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和户口簿。从社保费交由地税全责征收以来的情况看,缴费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缴费登记(变更)审核时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一)新办企业强调参加所有险种负担过重,要求只参加某一险种参保。对这类问题,税务管理人员应明确按社保政策规定,向企业作好宣传并按规定登记应参保的险种,不能因同情缴费单位而减少参保险种,给下来征收扩面带来阻力。

(二)对个人明细登记时,出现某个人的参保信息提示为“已有参保单位”。出现此类问题,应先查找原因,如果是属于养老、失业、工伤(或其中一个险种)在异地(省、市)缴交,医疗(或某些险种)在当地交的,其解决的办法为在姓名后加1作征收标识登记。如果是改变参保单位的个人,则要求其在原缴费单位先向地税部门申报办理减员手续后登记办理。

(三)出现登记缴费个人信息系统提示“数据不唯一”问题,这是因为参保单位缴费个人使用新老身份证的原因造成,解决的办法是将新老身份证进行合并处理。

(四)缴费单位办理增员时,出现增员缴费个人信息系统提示“冲突”问题,这是因为大集中系统有此人的登记信

2 息资料,但姓名不同。解决的办法是检查确认此人的姓名,如果确认是系统姓名的错误,则要求缴费单位提供个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在登记窗口修改个人信息。

(五)缴费单位办理减员时,出现减员缴费个人信息系统提示“单位欠费未清缴”问题。这是因为此单位已在大集中系统中应交的社保费已作申报(或重复申报)而未清缴原因所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是督促缴费单位及时清缴后办理减员,对重复申报造成的,作废申报或冲帐完社保费后再办理减员手续。

(六)缴费单位办理社保缴费业务时,发现缴费个人信息的姓名或身份证与系统登记不符的问题。这是由于从社保部门移交迁入的缴费个人资料和缴费个人实际资料不符所造成的,对此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由缴费人填写《参保个人基础登记资料变更申报表》,提供变更人正确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先在地税登记窗口作变更登记后,将变更登记资料传递给社保部门作同步变更。

(七)对同一个人有二个身份证号码和二个社保号进行参保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由缴费单位和个人确定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社保号进行参保缴费。

(八)灵活就业人员刚在登记窗口办完缴费登记,但在管理核定窗口核定个人明细资料项目时,系统提示“已有参保单位”的问题。对此问题,有二种原因,一是缴费个人原

3 在单位参保,后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单位,但单位未办理减员手续,解决的办法是由原单位向地税部门申报办理减员手续后办理,对原单位已不存在无法以单位名来办理的,应允许缴费个人到社保局将原单位个人欠费金额缴纳后由个人书面申请作减员处理。二是地税信息部门根据原社保部门传送的个人缴交的征收资料,在上线前已迁入了大集中系统,并派发了相应的纳税编码和单位缴费社保号,登记窗口对前来办理登记的个人,未进行查询后又进行再次登记,派发新号。解决的办法是登记窗口进行更正,确定一个编码和单位社保号。

(九)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社保部门难于记帐问题。按大集中的征收系统设臵,灵活就业人员是作为一个单位来认定的,如果对灵活就业人员在登记时只录入姓名不在姓名后面录入身份证号码,那么打印出的缴款书就只有姓名,没有身份证号,可能造成社保部门无法登记入帐。因此,解决的办法是对灵活就业人员登记缴费时,登记人员一定要在其姓名后面加录身份证号码。

(十)税务管理人员错核、漏核问题。由于社保费征收管理在地税全责征收前,税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未参与社保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对社保政策不够熟悉,对缴费人应缴交社保费项目的核定出现了错核、漏核现象。对一些本应只缴纳医疗保险的缴费人,错将医疗保险作养老保险进行核定,

4 有的不看对象,将养老、医疗保险全都进行核上,有的漏核了险种,造成缴费人在缴费时因核定的缴费险种不符或因缴费额不同而无法缴纳或错缴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因税务管理人员业务不熟悉和工作责任心不够所造成。

二、征收方面缴费遇到的问题

(一)单位申报数和地税征收部门审核数不符的问题 地税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单位申报数和地税征收部门审核数不符的问题,给缴费人和地税前台征收人员带来了因为数据不符而无法及时征收的问题,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征收入库。数据不符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未严格执行社保政策上下限的规定,缴费单位仍按原来的缴费工资申报,造成缴费单位申报数与地税部门按政策规定严格执行上下限规定的审核数不相一致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告知缴费人按政策规定的个人缴费上下限进行调整申报缴费工资。

2、缴费单位申报的缴费人员和地税部门导入的缴费人员不符,造成计费额不相一致。原因可能有二种,一是缴费单位已向地税部门申报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增减表,地税管理人员未及时办理或漏办了某一险种,对此问题处理的方法是由税务管理人员当场办理更改。二是缴费单位参保人员变动未向地税部门申报办理增减所引起,解决的方法是由缴费人

5 向地税部门申报办理增减。

3、缴费单位的缴费个人由在职改为退休后,征收系统仍会至少保留一个参保险种,对于不用缴纳任何险种的职工,因系统保留了一条记录,因此会出现数据不一的情况。对此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将对不用缴纳任何险种的退休人员作减员处理。

(二)税务管理审核、征收人员工作粗心,给缴费人缴费以及社保部门记帐带来的问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种:

1、管理人员录入缴费单位有关资料时,漏录入缴费单位缴费银行账号。

2、管理审核人员录入缴费人缴费项目时,错核缴费险种。

3、征收人员征收时,错选险种征收。

4、征收人员征收时,错选缴费人所属的社保部门。

三、地税全责征收前的欠费征收问题

对地税部门全责征收前的欠费征收问题,一般应由社保部门打印欠费情况表,地税部门凭欠费情况表征收开单,如果社保部门不开单,则地税部门应从原社保部门传递的数据中查找和核对,确认缴费单位申报补缴的数据和原社保部门传送的应征数据一致后在其它应征数据模块中申报征收开单(不用明细申报,对社保部门开出的利息或滞纳金数据,

6 在此模块的社保属性项目选录在一个险种上),并将缴费入库单据书面传递给社保局录入记帐,。

四、多征或漏征、少征社保费处理问题

对多征的社保费,由地税机关根据缴费人填交的社会保险费退款审批表,经主管局长批准后,送社保部门核实后,由社保部门退还给缴费单位或个人;对漏征人员的社保费,由缴费单位按正常申报缴交程序补缴,对少征收的社保费,由缴费单位将少征的社保费并入下月申报缴交。

五、技术方面需确定的相关问题

(一)社保费征收数据的新登记、变更、注销(增减员)统一先由缴费人到地税部门办理,相关信息通过地税社保联网软件传递给社保部门。

为保证社保征收数据和记帐数据来源的单一性,确保地税部门和社保部门数据的一致,且满足地税使用的全省统一的社保费全责征收模块的设计要求,缴费单位、缴费个人资料新登记、变更、注销(减员)由地税部门先受理,并在地税社保费全责征收模块中办理录入后通过联网系统传递给相应的社保部门。同时个人原始申报更改身份证和姓名等纸质资料同日送社保局核对确认后记帐更改和入档备查。

(二)涉及到需要变更社保卡、医保卡等业务,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必须到社保部门自行办理,社保部门查询并复核地税社保联网软件传递来的变更内容,再按社保部门的规

7 定办理。

第五篇:迟到现象的解决措施

关于学生上课迟到的方案

一、确定学生迟到的原因及其表现模式

一些学生经常因为各种各样超出他们控制的原因而上学迟到。一些学生因为他们做出的某些选择,在上课铃声之后才到达学校。他们的迟到可能是学校焦虑症的一种症状,这是由于担心学习或者人际关系所引起的。也有些学生喜欢外面徘徊,总是要晚进教室几分钟,因为他们喜欢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入教师时所获的关注,尤其能够因此获得几分钟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如果有学生经常上学迟到,设法确定学生表现的模式。当然你可以和这个学生以及他的家长谈一谈;也可以与以前的教师协商,查看过去的成绩单的评语,看看他与过去迟到是不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思考一下是否学生的迟到是更大的行为涣散问题的一部分和对时间管理的困难。

二、解决迟到的方法

1、让学生明白准时到校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时间观念,总以为迟到几分钟没有什么关系,养成迟到的恶习,在将来的工作当时,随时会面临被罚款甚至辞退的危险,并且在更加不利于人际交往,一个人守时的观念有时候能反应一个人的品质,教育学生守时从最基本的上课准时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不能让迟到的学生打断老师的教学进程。告诉学生,如果他们迟到了,要安静的进入教室,做到自己的位子上,并且设法跟上课程进度。当有迟到的学生到达时,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注意力,更不要因为迟到而批评他们。如果有学生经常迟到,在不打断教师讲课的情况下,花几分钟找出原因,并且告诉学生他的迟到会干扰教学和他的学习。问问学生可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来保证准时到校。

3、要求学生填写一份迟到报告表。告诉他们,任何迟到的学生进入教师都要保持安静,拿一份迟到报告表,填完后,交给老师。在这份表格中,让学生写上日期,他们到达的时间,以及他们迟到的原因。在表格的底部有一句口号:“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准时进入教室”,并且让学生签字.。老师要检查这份填好的表格的准确性,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和学生当面讨论一下他迟到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迟到的学生把日期时间以及他们的签名写在班级的“迟到簿”中。

4、和经常迟到的学生家长谈一谈。确信他们知道学生应该进入教室的时间,并且了解他们的孩子迟到以后,所面临的学习困难。可以问问家长孩子早上的例行程序,提出一些方法,改变现在的模式,让他能够早点出家门。例如,如果因为早上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收集他的学习材料,而导致他经常迟到,可以建议他在头天晚上做这件事情。

5、规定迟到的后果。当某个学生迟到次数累计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你可以让他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留在教室里,或者在放学后留校。不过确保只计算那些学生有一定责任的迟到。进行处罚的时候,要用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表现出愤怒。同时当这个学生准时到达的时候,要表示赞赏。

6、让每堂课的开头部分特别有趣。这可以诱使那些怠惰的人准时到校。在铃声响过之后,用一个简短但是有趣的任务开始一节课,比如一个谜语、一个笑话、一个脑筋急转弯、一首幽默的诗,或者一个教育性游戏。你甚至可以布置一个有趣的任务放在他们的课桌上,只要他们进入教室,就可以着手进行。你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摇铃人”的选举权,允许他们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那个。

7、给习惯迟到的学生一件他喜欢的晨间工作。例如,可以让他负责向办公室呈递出勤人数,或者负责向他的同学收取困惑反思集。

上一篇:各种特种设备操作规程下一篇:高中生学生打架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