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教师教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方法、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法及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后的反馈四个方面来反映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建议从西方经济学应用实践的目的入手,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为纽带,构建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动态统一教学体系。

第一篇:应用经济学论文范文

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制度设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公共信用信息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开展信用信息公示、联合奖惩、信用评级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公共信用信息的各项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打破守信吃亏的“囚徒困境”,引导市场主体守信践诺,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公共信用信息;经济学;应用

引言

当前,失信行为频发,给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失信行为降低了信息主体自身的声誉和收益,也给市场秩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今每年因为逃废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等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也达数千亿元。遏制失信行为,塑造社会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

公共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機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群团组织等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反映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公共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一般包括基础信息、失信信息和其他信息。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机制的基础。

公共信用信息的各项应用,一方面加大了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失信行为的惩戒,降低了失信者的交易机会,增加了失信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守信行为,为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政策。通过信用制度设计完善市场机制,降低市场主体的失信倾向,引导市场主体守信践诺。

一、关于信用的“囚徒困境”

市场交易中,甲乙双方签订了交易合同,通过交易双方各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合同订立后,由于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甲方发现,如果自己选择违约,而乙方选择守约,那么甲方的收益将增加到12,乙方收益降低到6。同样,乙方如果选择违约,甲方选择违约,那么乙方收益增加至12,乙方收益降低到6。而在甲乙双方都选择违约的情况下,双方收益都将降至8。

甲乙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追求收益最大化。考虑甲方的策略,会发现,无论乙方选择什么策略,甲方的最优策略都是违约。同样,不论甲方选择什么策略,乙方的最优策略都是违约。最后,双方都选择违约,收益分别由10降低到8。面对对方失信违约的风险,己方守信履约吃亏,最终双方都选择违约,这就是“囚徒困境”模型在市场资源自由配置情况下的纳什均衡,甲乙双方的总体收益受损,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指出,虽然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就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完成了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了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当然,这个理论中,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导致利他的结果是有前提的,首先经济人必须是理性的,其次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最后信息对称而且可以零成本获取。

“看不见的手”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但现实中的市场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都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失信行为有了滋生的土壤。市场机制让经济有了活力,也有个别的市场参与者投机取巧,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这些失信行为需要信用机制进行约束,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信用信息公示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这个“囚徒困境”的单次博弈模型中,虽然甲乙双方的最优选择都是违约,但他们都希望对方履约,因为在对方履约的情况下,己方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场中交易过程的双方都期望自己的交易对象是诚实守信的。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主体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收益,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通常来说,好的信誉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所以,虽然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也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损失自己的声誉。因此,在市场活动中,订立契约前了解对方的信誉度,选择信誉度高的合作伙伴尤为重要。

在经济人本性的影响下,市场主体会隐瞒对自己不利信息、夸大有利信息,也就是说隐瞒信用缺陷是经济人的理性的必然选择。对交易双方来说,市场上潜在交易对象信用信息的不完美和不对称性会给经营活动的预期带来不确定性。解决信用信息不完美不对称的最简单的方法,一是重复交易,也就是选择熟人作为合作对象;二是第三方背书,选择有权威的第三方进行担保。但这两种方法一个会限制交易范围,另一个将可能提高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的复杂程度。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解决的就是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的问题。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及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归集起来,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把这些信息公开、公示,实现信用信息可查询、易获取,解决经济活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不完美不对称的问题,而且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信用信息对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机会。信用信息要公正、客观、准确地记录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归集范围要受到严格的约束。提供信用信息的异议处理机制,及时地纠正错误信息;提供信用修复渠道,留有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失信行为被无限制地放大。

三、联合奖惩增加守信收益提高失信成本

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案之一,就是通过外界因素的影响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在本模型中,单次博弈过程中,选择违约对于己方来说是最优选择,但是如果违约会带来其他的成本,比如,未来在市场经营活动中,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上升,那么甲乙双方就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对选择违约的策略更加慎重。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从实施效果来看,联合惩戒对于市场中的失信行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严重违法失信者被限制乘坐火车飞机,限制担任企业负责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职务,大量失信被执行人摄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严重失信经营者被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限制参与政府采购、限制获得政府性资金支持,这些限制降低了失信经营者在市场中的交易机会,大大增加了经营者的失信成本。

目前,对于持续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守信经营者,守信激励措施包括在政府服务、证照办理、银行贷款等方面享有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政策,降低了守信经营者的时间成本,“信易+”、“信易贷”等守信激励产品让市场主体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四、结论与建议

公共信用信息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失信行为,除了信用信息公示,联合奖惩还有信用报告、信用监管等应用方式,这些都是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纲要中提出,社会信用体系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对信用信息应用的要求是“合规”。也就是说,既要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在联合奖惩、信用监管等领域的作用,也要在应用过程中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平公正。在此,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归集要及时,信息要准确、全面。要严格控制归集范围,涉及信用的信息应归尽归,不能随意扩大归集范围,要避免所谓“信用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问题。

二是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更是一把利剑,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市场主体的影响很大,在黑名单的认定和实施联合惩措施过程中要谨慎,要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

三是联合惩戒措施要严格控制实施范围,避免扩大化。

四是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诚信教育与制度建设并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杨鹏

第二篇:从西方经济学应用实践入手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教师教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方法、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法及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后的反馈四个方面来反映当前民办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建议从西方经济学应用实践的目的入手,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为纽带,构建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动态统一教学体系。

关键词:调查问卷;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问题提出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尽管这一说法已经不算是新鲜的内容,但是如何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去改革?教师和学生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准备?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需解决。因此本文将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经济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梳理面临的困境,发现真实需求,为其他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高校提供参考。

二、调研设计

本次调研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总体感受;二是关于对教师教学体系的评估;三是对学生学习体系的评估;四是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效果的反馈。调研对象主要是以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会计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的学生为调研对象,专业覆盖会計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等。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600份,回收率100%。同时,对部分教师和教辅人员进行了访谈,以便核实调查结果。

三、主要结论

(一)关于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总体感受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有用,接近于100%,但是对于发挥作用的方面有所分歧,比例最高的是认为对“就业有用”(32.2%)、“认识现实生活”(25.8%),而在学习方面有用性的评价仅有“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25.80%)、“考研”(16.10%)。然后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普遍认为不容易,认为“难”的占到30%,而认为不难的仅有“5%”。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课程的感受主要来自于对课程实际应用性的认知,特别是对于自身实际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认知。当西方经济学课程用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包括未来的就业问题,那么即便该课程较为难学,学生也是愿意去学习。

同时,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难学的原因主要是“理论体系复杂”和“内容过于抽象”,分别占到40.9%和50%。这说明了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本身确实存在体系复杂和内容抽象两种问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感受到这一点,这一点也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二)关于对教师教学体系的评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件讲授和板书”(46.34%),其次是“案例分析”(34.10%)。不过学生目前认可的有效教学方法首选是“案例分析”(34.80%),其次是“课件讲授和板书”(23.20%)。从这方面来看,两者依然是教学方法的主流选择,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更多的要求,如“以问题为导向”,任课教师仅有9.7%采用了这种方法,确有18.6%的学生希望能选择该种教学方法。同样的,对于“课堂讨论”和“启发式互动”两种方法,学生也倾向能有所增加。这意味着在保证案例分析教学的前提下,要降低课件讲授和板书的比例,增加对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丰富课堂的教学方法。

传统意义上,我们对于教师教学的正确形象主要定位在教学态度、教学用语以及教学仪态上,但是从本次调查显示,学生不但关注教师的教学形象,而且关注点除了上述三种以外,更注重教师知识教授方式。这也说明了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希望更多能基于学生目前的特点以及新时代各种工具的使用,使得知识的讲授方式更加丰富有效。

课后答疑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甚至比教学环节的作用更大,因此学生如何对课后答疑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成果的评估。学生对于和教师交流的渠道主要的选择依然是面对面的交流,占52.9%,排在第二位的交流方式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电话沟通,QQ以29.4%的比例成为学生与教师交流途径的第二选项。不过这仅仅存在于一般的交流,而学生如果遇到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地方,高达60.6%的方式却是自行在网络上查找,其次才是咨询教师,仅有18.1%,剩余则有兴趣图书馆查资料,有15.1%,可见当学生遇到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主要还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点与传统的方式有所区别,也从另一个侧面上说明教师要能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资源供学生课后复习。

课后练习既是教师检验学生有效性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认知自己,得到学习满足感的一种方式。通常我们都是选择通过课后习题的方式来练习。不过从调查中得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主要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讨论(41.6%),其次是以课题形式在教师协助下解决实际问题(22.29%),然后才是课后习题的练习(19.4%),最后的选择是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16.6%)。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课本或者文献里的知识点的重复复习以及对有标准答案的习题的反复练习,取而代之的则是倾向于如何认识现实的经济问题,如何利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以及如何解决现实经济中的问题。这一点也与应用型人才培训的目标不谋而合。

(三)关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估

除了对教师体系的评估之外,我们还需要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估,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也是必要的。随着移动互联的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学习越来越普及。那么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利用互联网等工具或者平台进行经济学学习是否会有效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对于目前流行的慕课和微课已有认识(79.3%),但是愿意选择慕课或者微课来进行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仅有36.3%。不过如果实行线上视频课程用于基础学习并提供相关资料,而课堂上以互动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实践这一方式,学生则愿意接受,赞成的比例达到63.3%。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依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形式是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并且除了教材以外,相关的辅导教材和参考资料也不可或缺。

(四)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效果的反馈

从目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反馈来看,有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了满意,这表明目前的教学还是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认可。不過,从不满意的回答中也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讲授方式太单一”、“讲授内容太无聊”,各占到37.5%,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建设仍需要完善,特别是教师教学方面。如何使得这样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更吸引学生,是每一所应用本科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设立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课程呼声很高,高达86.2%,并且希望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36.8%)或者是“分析现实问题”(28.0%),同时也盼望能改革西方经济学期末考核的方式,认可较高的考核方式是“设定任务以结果考核”(45.4%),高于“传统闭卷考试”(33.3%),从这一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往的学习和考试方式,对于如何能够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尽快转化为实际应用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望。

四、结语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通过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动态统一的教学来解决教学困境。首先,从教学主体来看,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展示来实现,体现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主体的作用。但事实上,由于教师掌握的信息更为丰富,因此教师实际上在承担教学主体的责任更多一些,但是对教师主体的部分弱化,课堂控制权的部分让渡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在课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经过主动式学习准备,并有过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使得课堂不再是对知识的反复重复,更多是对教学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最后,无论是存在分歧还是达到观点统一,都会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得以增强,彼此信任感也得以巩固,这也为下一阶段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维勤.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2]徐敏丽.美国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特点与启示[J].科技视界,2012(33).

[3]刘加林,王晓军,周发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五个三”教学改革体系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8).

[4]课题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09).

[5]课题组.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民办教育研究,2009(0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办高校本科应用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5C098Y;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探讨”编号2016ZDX237。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刘大鹏 徐海清 张志新

第三篇:新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与应用

新供给经济学并非是凭空或者纯理论化概念,它直面了现实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制度。新供给经济学政策主张包括“八双”、“五并重”

所谓新供给学派与传统供给学派最大的区别并不是只关注供给,而是两者都关注并且认识到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是非对称的。新供给学派对需求和供给两者都有考虑:以需求为目标,从供给侧着手,强化供给侧,并以供给侧的能力体现创新和创造。正如爱迪生和乔布斯的发明和创意都是在供给侧,而非在消费者一侧,如今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给现代生活带来的改变也都是由供给侧的变化而引发的。

另外,新供给经济学并非是凭空或者纯理论化概念,它直面了现实中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制度,重视除了市场和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等第三部门的作用,更强调政府应是公共服务和制度的供给者,而不是在需求侧。

新供给经济学政策主张:“八双”、“五并重”

“八双”包括:双创,创新和创业;双化,新型城镇化和产业优化;双减,减少行政干预和结构性减税;双扩,对外扩大开放融合和对内从结构优化角度和效益角度扩大内需;双转,人口政策的转变和国有经济定位的转变;双进,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共同进步,在国有资产优化布局的前提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在市场里互相混合、互相竞争;双到位,政府的职能、作用和市场的职能作用都应该到位,并且强调第三部门的作用;双配套,财政制度体系改革的配套和金融体系改革的配套。

“五并重”包括:一是短期的五年规划和长期的百年战略并重;二是法治和文化并重。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不仅有成文的制度,还有文化道德等软性的制度;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并重;四是参与现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和推动形成新的国际秩序并重;五是高调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低调的人民币国际化并重,参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推动创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如金砖银行、亚投行。

供给侧提供增长持续动力

从供给侧看,每个产品微观上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开始发明出来到最后衰亡,往往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往新的方向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才能有所延续,从而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比如现在的电视行业已经非常饱和,但是还可能由于家庭影院、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产品和概念的不断开发得以继续发展。当然,这样的持续发展不可能是一个平滑的过程,它具有不可避免的波动性。

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供给的作用和需求的作用是非对称的、不相等的。显然,在经济增长中,供给是主动的而需求是被动的。只有供给这一侧才能进行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改进技术和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这些都是需求一侧的消费者做不到的。

如果说供给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那么对需求的刺激往往只能是临时的措施。北方的农村有一种机井可以将地下水提到地面上来,但要先倒一碗水到井里用于封闭空气,然后借助气压用力就可以把地下水提上来。政府的刺激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提水开始前倒入的那一碗水,但是人们真正打出来用的水却不可能只是政府投入的一点水,而是真正的地下水。这就说明,社会真正创造出来的财富,并不是来自政府的投资。当然,政府投入的钱本身也还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单纯依靠政府支出带来的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供给一侧提高生产效率和改革创新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比如原来只有富人才能有汽车,福特引入了汽车生产流水线,提高了生产力和工人工资,把汽车引入到了普通老百姓家庭,扩大了汽车的需求,从而使经济得到了增长。而在普通人都买了汽车以后,需求达到了上限,再往上增长就需要供给侧创造出更新的东西成为经济增长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正如罗斯福的发展阶段理论所述:在经济发展早期、城镇化过程的中期和城镇化晚期,需求和供给的作用是不同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主体,包括企业和政府。企业是第一主体,它是整合资源、创新和创造价值的主体。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配置资源,而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价值;配置资源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价值的创造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供给制度和公共服务,解决外部性问题。

所以我们应以需求为目的,从供给侧着手,这才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应有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思路。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就一直把握了供给侧的思想,认识到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需求一直存在,而生产力的落后则是供给的问题。所以改革的思路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些都在供给一侧。从邓小平开始就是应用新供给经济学,改革措施也一直从供给入手,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国企改革也都是供给一侧的改革。

从供给侧思考,往往可以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地面对问题和挑战。政府的本质是供给者而非消费者;居民是消费者,但同时更是供给者。可以说不是国家养活了13亿人,而是13亿人养活了国家,因为13亿人都是供给者和生产者。由此我们提出:一是解除对供给的约束,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二是规范供给竞争,通过反垄断,促进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来竞争;三是将供给的外部性内生化,比如环保等具有外部性,通过将它内生化来改变企业的行为,就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污染;四是促进供给创新,如果政府把自己看作消费者,那么支出就是越多越好,显然实际并非如此,所以政府应当作为供给侧,通过创新和改革,提高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

从供给角度研究制度

科斯打开了一个制度经济学的窗口,但并没有对制度本身做过多的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诺斯把制度分成非正式的和正式的,开创新制度经济学;德国的柯武刚和史漫飞将制度分为内在和外在。但是,所有这些经济学者对制度进行的划分都没有站在经济学角度进行。而新供给经济学对制度的分析则是最简单地站在经济学角度,用经济学的方法,按照其供给和需求,来研究制度本身。首先,我们看到制度由于供给者角色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种是强制制度。它是狭义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它的供给者是明确的,就是政府、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器,并且它的供给者往往和它的需求者是相对分开的,通过暴力约束来保障执行。

第二种是软性制度。文化和法治是并重的,文化也可被视为一种制度、一种软性约束。它来自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历史、人文、道德、习惯等缓慢变迁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不可能全盘西化,把外国所有制度,包括文化、道德和法律一起套用在中国的原因。所以,软性制度实际上也决定和保障着强制性制度得以实现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立法和其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相冲突,即使是靠暴力约束,也难以普遍和长久地执行。

第三种就是协商类制度。它就是在市场自发形成的约束。比如,签合同,就是一种协商制度,很多创新也是来自协商制度的运转。

这三种制度是相互协调、互相影响的,软性制度决定了强制制度的基础,软性制度和强制制度共同保障了协商类制度的实现,而协商类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社会软性制度的变迁和强制制度的变革。比如文艺复兴对于传统希腊的反思最终催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又如荷兰私营企业的发展经过两三百年的演化形成了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并改变了相应的法制,这些都是市场影响强制制度和软性制度的实例。

因此,我们在分析市场和政府的定位时,并不能单纯讨论多少或大小之分,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就有着不同的分工。就像在一个蚂蚁群中有专门负责生小蚂蚁的蚁后和负责干活的工蚁,它们的作用并不是谁做得多一些少一些的问题。

对于市场而言,其核心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相应地,政府也具有三个核心功能,即制度供给、外部性供给和收敛性调节,它们主要体现在权利界定、公平竞争、安全保障、外部性公共服务和临时职能这五个方面。所以,政府应该做的就是采取临时性而非常态化的收敛性调节措施,针对特定情况开展调节。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临时性调节的关键在于调节之后如何退出市场,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投资的4万亿救市后带来的问题,关键在于后面的政府退出没有安排好。

新供给经济学的应用

新供给经济学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到底是由于需求不足还是由于供给能力欠缺?如果从新供给经济学角度看,很显然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应不足。大量的国人到新西兰、香港抢购奶粉,到日本买马桶盖,到欧洲买奢侈品,正是由于国内的市场不能提供与国人的需求相对应的高品质、高层次的服务和让人放心的产品。所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所缺乏的并不是需求,而是供给;供给不足不是指供给的量不足,主要是指质的问题。可以说,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供给充分释放以后也需要一个需求结构的优化,正如现在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这就是一个收敛性的问题,也应当被考虑到。新供给经济学并不是只看供给不看需求,但是认为供给一侧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基础方面。

污染、城镇化、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如从需求侧来分析和解决都是消极的。例如北京现在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是实行限行限购,其本质是在抑制人们的刚性需求,从人权角度考虑,甚至算是妨碍了拥有私家车的北京人享受现代科技文明发展成果的权利。所以,面对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不应该在需求侧找解决方案,而应该重点考虑供给侧。洛杉矶当年出现交通拥堵问题时并没有采取限行限购的需求侧调控措施,而是着眼于供给侧,要求汽车生产商、燃油提供商等改进发动机设备,改进燃油,降低硫、硝的含量,让更多人开车,开能源更清洁的汽车。福特的例子也一样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力量。通过发明流水线,降低成本,扩大生产,不仅让每个员工和每个生产汽车的工人都能买得起汽车,让汽车进入百姓家庭,而且提高了工资,形成了中产阶级。所谓的人口红利,即低人力成本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实际上都是阶段性的,而发展经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工资,而是为了提高工资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工资的提高跟生产率的提高是相应的。以提高工资为例,如果一个工人原先可以生产一辆汽车,通过技术改进;后来,一个工人可以生产十辆汽车,那么工人工资也会八倍十倍于之前。由此可见,通过供给侧的创新来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才是积极的解决思路。

供给不仅创造需求,还在创造新的历史。如果没有创新,意味着历史在重复——收入分配差距变大,出现经济危机,然后政府调节救市,这一系列永远在重复,所以,只有创新才能根本性地改变之。

如果我们跳出经济本身来看,经济最终增长的方向永远是跟这个时代的科技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的。如今创新和科技也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如果把它们从逻辑上和经济增长整合到一起来看,一个是生存方式的改善,一个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分别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善如今是非常快速的。如远程医疗、基因技术等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保障了人的健康、延长了人的寿命,甚至可能通过研究智能和意识的技术,将人的意识移植到计算机上,从而获得“永生”。

另一方面,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几乎将交易成本降低为零。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交换、分享和创新可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地进行,在衣食住行、生产、能源等各个方面都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没有科技的进步,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所有的经济进步也应该反过来深化科技的进步,比如通过风险投资给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来源。以上这些都是来自于供给一侧,是新供给经济学所思考的。

(作者为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

作者:金海年

上一篇:医学类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