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交易是否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之我见

2022-09-10

一、微信交易的法律概念

明确微信交易各方主体的法律概念不仅有利于分析解决当下的侵权纠纷, 而且有利于倡导完善我国立法。微信自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面向市场推广以来, 已成为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随着微信应用的火热兴起, 在网络经济时代进程中催生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微信营销。 (1) 但现阶段尚未给出准确性质来定义这种依托微信进行买卖交易的行为。微信营销是指在特定范围内, 以微信社交软件为主导, 衍生出依托于社交功能的宣传、交易行为, 使其具有网络交易平台功能, 利用“熟人经济”进行小范围交易的新兴电子商务模式。作为由电子商务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利用移动社交软件运行的新型网络交易方式, 微信交易相较普通网络交易具有诸多新颖之处:

(一) 商品销售者经营载体不同

普通网络交易采用依托淘宝、京东这类的电商平台, 接受网络交易平台规制注册网络店铺的方式进行。是以网络店铺为主导, 产生附属社交软件作为买卖双方的沟通工具。微信交易则依靠社交软件为载体, 采取通过个人名义申请公众账号进行微信开店和用个人账号私自开店的零成本方式进行。以社交软件为主导, 衍生出依托于社交功能的宣传、交易行为, 使其具有网络交易平台功能。

(二) 商品消费者范围不同

普通网络交易以网络店铺为基点, 大范围面向所有人作出邀约邀请, 其销售者的经营商资格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认定。微信交易以微信销售者个人账号面向其好友小范围发出要约邀请, 其销售者的经营资格尚存在争议。

(三) 线上交易平台规制程度不同

普通网络交易采取进行电商实名制登记, 缴纳保证金, 进行严格信用评价监督机制, 利用支付宝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交易等经营网络店铺。但微信交易没有工商注册、网络虚拟空间租用或登记备案、信用担保、信用评价、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支持就可开微店。

微信交易行为根据行为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本身有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平台的网络店铺和实体店铺的经营者在微信中进行宣传销售。

此类交易行为最后还是会回到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店铺中进行, 进而适用于《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以及实体店铺所在的工商总局进行管理规制, 并且使用新消法进行规制并无争论。

2. 卖家作为国内外不同企业的销售环节中的一环———分销商。

经销商采取一层层“金字塔”型模式营销:由自己提供商品货源, 给予基础价格, 不仅销售给消费者, 还可以通过加价提供给发展出来的下级分销商, 一层层递进发展分销商并且由分销商提高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这种为销售货物而向其进行出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分销商主体, 其资格认定的问题各界存在争议。

3. 由买家私下自选商品后委托卖家进行国外商品代购

的行为, 卖家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专门在中间从事这类民事委托行为, 2014年新出台的《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中对此进行了规制, 把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都列入监管范围, 此前未被监管的个人代购行为, 现在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定为走私。

第一种行为依然为在淘宝京东网店平台交易的传统网络电子商务交易, 不存在争议问题, 本文仅讨论第二、三种类型的微信交易行为。

二、微信交易缺乏法律规制

微信交易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不仅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纠纷频发而且又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 出现纠纷后在法律适用的认定方面产生困难, 维权情况极其不容乐观。微信买家维权困难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 卖家维权能力弱

微信交易没有评价机制、信用担保等功能大大增加了买家的商品辨识难度, 并且卖家个人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交易行为, 与其他买家联系极少, 搜集证据能力弱, 在交易过程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 投诉影响力小。

(二) 微商信息不全

进行微信交易的卖家大多没有实体店铺, 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 尚未进行实名制登记, 店家真实信息不全, 连带代购小票和收据也时有造假情形。一旦纠纷发生, 消费者通常碰到无售后保障、难以寻找卖家、申诉解决困难等情况。

(三) 法律规定不明

在淘宝、京东这类的电商平台上, 如果产生销售销售、收款不发货等行为, 会面临网络购物监管法规的制裁, 并且有相关的监管规制机制。对于这种依靠社交工具、不经过第三方平台、直接进行人对人经营管理的新型交易模式中出现的侵权问题, 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

这些困难依照现存的法律规范却难以解决, 社会各界对于微信交易是否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管理的观点存在广泛争议。但如果仅仅认定微信交易行为为一种委托的民事纠纷, 只可通过民事诉讼一种方式解决纠纷, 必然使得大量未达到诉讼额度的侵权行为无法囊括, 大部分为谋取暴利的代购者难以认定经营者的地位从而逃脱应得的审判量刑。并且由于按照普通民事合同处理, 买家面对信息不对称问题, 处于严重弱势地位, 很难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消法立法目的主要体现保护处于信息弱势方的交易主体利益的基础上, 通过法律的规制干预要求卖家承担相关责任, 从而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而微信主体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借用微信买卖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等现象的出现, 都契合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所以对于微信交易这种打了擦边球的新型交易模式, 迫切需要明析其行为的法律性质, 妥善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规制管理。

三、微信交易应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之我见

按照现存法律规范, 各界讨论微信交易买家利益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争议焦点在于:

(一) 微信买家中主体是否适格于《消法》中对于消费者主体之规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

1. 消费者要为进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2) 消法本着保护个体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将消费者限制在个体社会成员的范围内。微信交易采取依托“熟人经济”发展的方法, 利用微信的私密性和买家对“熟人”的信任心理进行小范围兜售商品。由此可见, 其针对的客户群体就是基于信任心理的购买个体自然人, 买家属于消法中规制的消费者。

2. 消费者购买、使用的商品及接受的服务必须由经营者提供。

消费者一方面可以包括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 另一方面也可以包括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并且其中消费者使用的商品应当是他人生产、制造而不是由其自己生产、制造的。当某人为了满足自己或他人个人需求而购买或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使用商品、接受服务时, 他就是这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而当他以营利为目的向他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时, 他又是经营者。 (3) “不应当适用消法规制”的学说认为微信交易行为因为其载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而通常视为普通民事纠纷, 不可纳入消法保护范畴。但是消法并未将个人与个人交易排除在外。微信交易买家为购买生活所需品进行交易, 就符合消法中消费者的构成条件;卖家以营利目的出售提供商品提供服务时, 也符合消法中经营者的构成条件。所以微信交易的双方主体属于消法中规制的主体范畴。

(二) 微信卖家主体是否适格于《消法》中对于经营者主体之规定

在消法中所规定的经营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主体, 其范围是指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人。 (4) 经营者有三个显著特征:1.范围较宽泛, 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不管是微信分销商还是微信专业代购人都属于消法规制范围中的销售者和服务的提供者。2.与消费者为相对应的主体, 既包括合法经营者也包括非法经营者。消法不仅规范和调整合法经营者的行为, 而且也规制根据消法非法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承担的侵权责任。 (5) 微信卖家不管其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都为定期以广告性质发布要约邀请给其“好友”从事商品买卖, 此种行为就是一种消费买卖行为。3.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是以营利为目的。对于经营者是无偿提供商品和服务的, 即使产生了损害消费者的行为, 也不可以使用本法。 (6) 微信卖家在本文讨论的两种行为类型中都是以营利为目的, 是为购买者提供他们订购的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人。

四、法律建议

现今的微信交易正处于如火如荼的态势中, 微商信息不全、尚未建立信用担保售后服务体系、支付方式风险大, 发生纠纷难以维权等等层次不穷的问题都在警示着我们当前社交软件中衍生出来的交易行为急需妥善的规制管理与预防。

(一) 完善规制微信交易的相关法律和配套社会制度

“微店”这个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成为一种潮流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社会需要, 微信交易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而且方便快捷地扩大了一种新的消费购物渠道, 利用法律规制引导其健康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政府应当进行针对性立法, 给予网络销售行业以强有力的管理, 使得“微店”和“好友经营者”这种自发形成普及的“野生”组织变成需要政府认证的实名正规网店。针对多种形式的社交软件交易, 进行明确分类, 准确规定消法可以适用规制的情况, 给予社交软件经营中特殊主体以特定性的立法,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 通过扩大解释消法主体的方式, 将微信交易正式纳入消法调整范围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尚未修改之前, 对于消法所限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概念进行扩大解释, 明确将新型社交软件买卖交易行为及其主体认定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畴。

摘要:微信作为目前最流行的社交软件, 因其具有及时性、广泛性的特点而形成了微信营销这种专有模式。然而随着交易的增多, 其中法律问题和风险逐渐凸显, 相关的纠纷也逐渐增加。但是各界对于微信交易是否可以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规制的这个问题争议不断。本文从微信交易的法律概念、法律风险、消法主体资格规定的三个方面分析微信交易主体的法律性质, 从而提出微信交易应当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规制的观点。

关键词:微信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易主体适格

参考文献

[1] 阿拉木斯.网络交易法律实务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 张雪菲.浅谈我国消费纠纷解决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 2008 (08) .

[3] 游潇萍.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2 (2) .

上一篇:银行技能大赛对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技能提升的实践下一篇:关于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