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在默会知识显性化过程中成长

2022-09-10

法兰西斯和高德史密斯于1995年就提出了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理论。默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 它们事实上支配着人们的认知、理解等思维活动, 对显性知识的掌握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新课程中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把教师默会知识的共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实现默会知识的显性表达是知识与技能融合的有效途径。因此, 促进学校教师默会专业知识的显性化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理论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内隐知识, 一般在行动中呈现, 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 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波兰尼说“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这是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 它告诉我们, 默会知识的掌握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 不能抛开学生生活积累, 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因为相对于显性知识, 默会知识难以规范、难以捉摸, 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因此他认为: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 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述和转达的外形。

二、默会知识显性化的价值

教师的默会知识是依存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 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 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的体现, 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 因而, 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是凭借默会知识来发挥作用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默会知识显性化的价值在于:1、教师个体内默会的知识 (经验) 可通过各种形式外化, 知识管理技术将在促进教师知识转化和创新中得到有益的推广;2、教师共同体内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将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改变其知识观和教学观;3、教师默会知识的共享将有助于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知识的发展过程就是默会知识外显并不断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把默会知识显性化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因此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在中小学, 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途径包括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专业引领、课题研究。

1、课堂教学——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实现默会知识的显性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舞台。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 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 即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或者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 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 即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默会知识隐含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 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 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有, 第一, 与理论知识相比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第二, 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第三, 是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第四, 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

教师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因此, 不会存在某种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最好的传授知识的教与学的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凭直觉的, 是不可能直接传授的, 并且只能靠经验把握, 通过特定环境下师生双方相互作用与对话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的教学是一个非线性的, 假如教师仅仅只关注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的形式上的模仿, 那么, 这种模仿只会使其教学生涯的轨迹产生微小的变化, 最后的结果, 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熟练的教书匠而已。教师通过教学行为把默会知识在课堂中加以实践的过程确是外显的, 而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改变就是对默会知识的认识, 实践和内化。

2、案例研究——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中实现默会知识的显性化。

从广义上讲, 案例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 案例研究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 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促进新教师发展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 尤其如何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等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知识, 教给新教师。但是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是无法陈述和传授的, 它们集中表现在教育实践中, 如教师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 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 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追求创新、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等。而案例反思能有效地优秀教师的默会知识显性化, 并通过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顾冷沅先生认为:现代教师培训应当采用的模式是: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师的学习、思维和评价方式主要基于案例。案例研究外显了教师工作中的缄默知识,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对比, 归纳和分析提炼出带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措施和方法, 寻找到将模糊的默会知识表述为较清晰的明确知识的途径, 实现默会知识显性化,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3、专业引领:

通过专业引领提升默会知识。通常, 教师最初获得的默会知识是浅层的和单薄的, 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解剖和深化, 使教师的默会知识从浅层向深层发展, 并且让其中的部分默会知识显性化, 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操作性。专业引领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 是双向互动的。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会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况, 其变化的轨迹是纷杂而多变的, 专业引领就可以适时的把握和调控, 将其归引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模糊控制集上。同时, 这些议论也会激发专业引领者的思考。诱发某些思路, 产生新的想法。专业引领的双方就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 从而使双方的立场、观点、思路和方法趋于同一。

专业引领要以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过程为切入点。从专业引领的互动层面上看, 教师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要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为抓手。一是结合教学案例中默会知识的分析、反思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是结合专业引领的理论分析, 反思专业引领者的分析与自身反思之间的差异。可以说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默会知识的显性化的重要前提,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课题研究:

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内化默会知识。事实上, 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教师运用自身积淀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实践智慧予以解决, 即教师依靠默会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但教师往往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默会知识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 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是教师默会教师默会知识实践的过程。所以, 鼓励教师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内化默会知识, 实现共享教师默会知识。

教师教学应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研究课内、课外的知识积累的关系以及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究自己的或别人的教学程式, 在相对固定以及相似性特点的制约下, 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表现如何, 或者说这样教对教学各方面的影响如何, 自主发挥的外在影响因素是哪些, 教师是如何调控和应变的, 要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其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发展有哪些共性和差异性, 或者说哪些默会知识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其中受教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反思和研究这些问题, 找准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

教学问题始终存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主张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 以找出一个起点或契入点为开端, 从事教育现场的研究。这个起点或契入点不是管理者或者外来研究者的硬性规定, 而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 去追求和加快解决的问题。在此把这些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立项研究。我们凭借教育科研的凝聚力、提升力, 把课题研究的担子重点压在青年教师身上, 让他们围绕“仿——悟——创”的研究方法, 按“细——小——实”的研究思路, 不断研究, 引导他们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和内化默会知识, 并成长起来。

上一篇:AGL矿井工业场地位置及井田开拓方式选择下一篇:井下防爆电机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