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2022-10-28

第一篇: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强化保障 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强化保障

推动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春季集中开工项目92个,涵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夏季集中开工项目79个,涵盖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开展了春季、夏季两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以一个个项目的加快推进,促产业集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

全市产业集聚区投资同比增长13%,居全省第5位。在建超5000万元项目72个,总投资371.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8%,居全省第4位。年底前,拟计划新开工超5000万元项目42个,总投资271.9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促转型......上半年,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不遗余力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增后劲,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项目台账管理等制度,强化项目协调、跟踪问效,确保项目真开工、快建成、早见效。下半年,我市将突出抓好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月通报、季开工、全年奖惩推进机制,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组织好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谋划筹备秋收后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尽早筛选-批成熟度高的前期项目,加快各项手续办理,做好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利用秋收后项目开工黄金时机,再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同时,通过各类观摩评比活动增压力、鼓干劲、促发展。加大问题协调解决力度。对于产业,集聚区目前在建项目,今年春季、夏季集中开工项目,省、市重点项目,“三大:改造”项目等,加大服务和督导力度,及时收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市、县(区)周例会平台,持续转作风,强化执行力建设,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难题。推动一批集中开工项目尽快实质性开工,加快食品包装机械产业园、液压科技产业园、立达双创孵化园等在建项

目建设进度,建成平平休闲食品、宏途食品等项目,扩大技改投资占比,争取完成更多有效投资。妥善破解瓶颈制约。在土地计划指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筹措方面,要求各县区提前挖潜、整治、储备、报批,持续开展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加大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市级将加大土地指标向上争取和统筹协调力度,最大限度争取计划指标。资金方面,积极拓宽市级“三大改造”,资金、各类产业基金等筹集渠道,增

强市场化融资能力。创新方式,加大道路、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减税降费、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三大改造”等各项惠企政策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切实扩大企业盈利空间,增强再投资能力。深入落实全市开放带动暨工业服务业转型发展大会和刚刚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聚精会神谋发展、集中精力抓经济,加快食品包装机械产业园、液压科技产业园、电力装备产业园等精品园区建设,加快双汇、银鸽、卷烟厂、际华3515、南街村集团、金大地化工等28家市、县倍增工程企业发展步伐。突出精准招商,增强投资增长后劲。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围绕打造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一网通办”

"一窗受理”

"容缺受理”等政策要求,进一步简化土地、规划等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加大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中介服务超市等改革推进力度,大幅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持续完善产业集聚区各类生活、生产服务设施,营造优质综合配套环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平台支撑。

会议要求,要抢抓三季度施工黄金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在“封土行动”前大头落地,基本完成投资任务。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4个专项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都建立了问题清单。下一步,要努力破解项目难题,实现项目早开工。一是加强调研。对未开工项目要逐一深人调研,摸清未开工原因,弄透问题的来龙去脉,能协调.解决的现场办公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提交周例会。二是用好三个周例会。完善问题直通周例会制度,认真排查“四城同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好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城建交通三个周例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推动“四城同建”工作。三是强化督导。加强目标运行监测和工作调度,及时发现、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坚持真督实查、跟踪问效,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敢于动真格、“唱黑脸”,促进整改,推动工作落实。会议对明年工作及项目谋划进行了安排,要求各个指挥部办公室既要立足当前,围绕目标,细化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制订保障措施,并定期对目标进行盘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迎头赶上,确保既定目标按时序推进,落实到位。又要着眼长远,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四城同建”推进过程中的重大布局、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争取进人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笼子。尤其要抓紧谋划明年“四城同建”工作任务和工程项目,建立2020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

抓好五项工作,加快食品名城提质发展。下一步,我市将突出抓好“十百千”亿级培育工程,力争纳入的食品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人同比增长8%以上。大力实施倍增计划。市直企业方面,大力推进双汇生产线技术改造,力争烟厂易地技改项目9月份开工;县区企业方面,按质按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抓好三大改造”。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13亿元,竣工项目100个以上;推动临颖县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漯河太古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抓好专业园区建设。食品和包装机械产业园一期厂房建成,满足企业入驻条件。抓好“小升规”

工程。每季度召开一次“小升规”工作推进会,完成年内20家“小升规’目标任务。抓好企业服务。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食品产业的研究、企业运行的监测,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要切实抓好招商引资。深化、“抓招商就是抓增量、就是抓结构调整、就是抓转型升级”的理念,坚持定向定位实施精准招商,科学评估与招商同步进行,不断强化精力、

队伍、机制保障,盯住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着力招大引强。

项目的快推进、形象的大提升,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在一线出实招、破难题、推动工作;市政府多次召开城建交通工程周例会,抓项目实施、抓问题破解,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二篇:抓好班组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北奔重汽蓬莱分公司 党群工作处 张勇

班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是激发员工活力的细胞,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企业的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北奔重汽蓬莱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员工素质、管理模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班组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快速的改变。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班组面对的各种关系。一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使班组面对的上下隶属层级关系减少、平等互动关系增多,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逐渐被弱化。班组在获得较大、较多授权的同时,自主性、独立性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联系网络化,大大扩展了班组的联系空间,延伸了班组的关系边界,使班组与其他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班组能够突破内部的部门界限或边界,自由传播信息和交流知识,克服传统职能型组织的权力和等级层次障碍。班组关系的丰富化、扩大化为班组工作的丰富化创造了条件。此外,随着班组工作、流程或任务要求的变动性越来越多,班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互助关系也越来越频繁与复杂。

二、班组成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班组长不再是上情下达者和发号施令者,正逐渐向教练、顾问、推动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等角色转变。而强调以人为本的组织原则使员工在企业和班组中的地位上升,要求实行宽松式管理而不是等级制

的管理。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利、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行为空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其素质、技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上的新情况、新变化对班组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蓬莱分公司为适应现代重卡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北奔重汽公司“五好一准确”班组建设管理办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创了自身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并在运行中不断改进完善,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在班组内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搞好“传帮带”。企业是学校,班组是课堂,要通过每日班前会,进一步加强班组员工的政治、文化、技能、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班组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业务能力,把员工培养成为与时代同步,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核心人才。开展班组内部培训活动,引导和规范班组成员的学习行为,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终身享用的学习理念。建立员工学习的激励机制,创造员工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有效活动。让员工在班组内,快乐地学习,愉快地工作,健康地成长。

(二)开展班组“四改善”活动。“四改善”活动重在现场,重在广大员工的参与。班组要通过“四改善”活动,强化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员工的改善欲望。要通过“四改善”活动,引导员工立足本岗,结合实际,从小事做起,自找课题,自我改善,不断实现本岗位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环境的改善。要通过“四改善”活动,优

化工作流程,实现生产作业、现场管理标准化。班组“四改善”活动强调全员性,要通过班组“四改善”活动把群众性的小改小革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最广泛、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开展班组安全“小环境”活动。安全是班组活动永恒的主题,开展班组安全“小环境”活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对员工的关爱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体现。通过班组安全“小环境”活动,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做到安全地生产,幸福地生活。通过班组安全“小环境”活动,实施设备自主保全,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杜绝意外事故。通过班组安全“小环境”活动,动员班组成员不断地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提高班组安全本质化管理水平,努力为班组员工营造一个安全的、环保的、健康的工作小环境。

(四)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活动。围绕班组生产工作目标,通过劳动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班组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班组各项生产工作目标的实现。开展班组劳动竞赛活动的重点应放在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工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努力形成:全员齐努力,创造班组各项工作新成果、实现各项工作新业绩的良好局面。

(五)努力打造班组团队意识。企业管理的基础在班组,班组建设的核心是管理。在班组打造团队意识,进一步做实班组的基础管理,实现班组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进一步加强班组

的作风建设,把班组打造成团结向上、和谐融洽、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团队。进一步加强班组民主建设,增强员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班组管理的科学性。通过打造班组团队意识活动,使班组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最活跃的小单元,最具有竞争力的小团队。

北奔重汽蓬莱分公司通过两年来的不断创新,班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组建设“五好一准确”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中,2011年创造了日产150台的好成绩,相信班组建设工作经过不断地完善,将对北奔蓬莱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张勇)

第三篇:加强效能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

加强效能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

大丰市总工会主席 董 俏

2010年6月24日至29日,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参加了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全市领导干部能力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现场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讲课,考察了上海有关产业园、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园,我个人收获很大,触动很深,尤其是上海产业园、洋山深水港的宏伟规模,以及上海人的工作效率、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强化一流的发展理念、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培育一流的工作作风、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市开展的机关效能革命活动,以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主线,着力“八个强化”,推效能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一、强化学习提效能。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有创建“效能型机关”活动中,中心学习组坚持每半月集体学习一次,党员干部坚持每周集体学习一次。每次学习有主题、有资料、有中心发言、有记录、有考勤、有读书笔记。通过系统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实现 “六提”,即认识提高、心态提神、素质提升、发展提速、服务提质、

1 工作提效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领导抓效能。以市总工会党组拟发《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工会党组“一班人”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考核、定奖惩、定成效的“七定”办法抓效能建设。在工会领导干部中强化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做到以身作则、相互联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工会正、副主席分工不分家,大家一齐抓,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带头做事、善于谋事、勇于管事、细解难事,促机关效能建设健康、有效发展。

三、强化作风促效能。在机关开展思想作风整顿,采取“三查、四找、五破、六立”的方法,即在干部职工中查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责任;找工作差距、找问题原因、找思想根源、找经验教训;破旧观念、旧思想、旧传统、旧作风、旧制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社会主义荣辱和科学发展观。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转变 “三风”,即转变会风。严控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每年只开两次全委(扩大)会议,每次半天时间。改变文风。严格行文规定、规范办文程序、减少文件数量,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提高办事效能,改进机关作风。严格杜绝办事效率低、办事拖拉现象,在转变干部作风、改进机关作风、弘扬正风、树立新风上见到实效。

四、强化服务看效能。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强化服务效能。干部职工真正树立“意识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质量上变常规服务为优质服务、内容上变单一服务为跟踪服务、对象上变定向服务为全面服务”的服务理念。工会干部职工按照《大丰市总工会服务承诺制》的规定和《个人服务承诺书》的要求,做到“五心”服务。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讲解、诚心帮助、真心解难;对来工会办事的职工群众做到“六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相待、一份资料解读、一个满意结果。

五、强化素质增效能。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中按照基础知识求博、专业知识求精、现代知识求新、岗位知识求实、培训安排求活的要求,围绕“更新观念、精通业务、热爱本职、提高效能”的主线,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七个素质”,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作业务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岗位技能素质、社会文明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六、强化责任问效能。按照“改革创新、规范职能、强化责任、从严管理”的要求,认真实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效能投诉制、内部监督制等制度,围绕“职能设定、目标管理、群众监督、绩效评估、行政问责”的五要素严格效能问责要求,坚持“限时办结、效能问责”,切实解决“谁去落实、如何落实、落实成效”问题。首问责任制做到“来访必接待、有问必答复、份内必办理、份外必受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岗位明确到 3 人、任务分解到人、绩效考核到人、责任追究到人”;服务承诺做到“不让群众受冷遇、不让工作有延误、不让歪风有苗头、不让形象受损害”。落实限时办结制做到了“符合政策当时受理、手续齐全随时办理、法定时限按时处理、约定事项守时料理”。在工会营造“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让位子”的工作氛围,形成人人有空间、有机会、有压力、有责任、有贡献的新局面。

七、强化监督查效能。建立督导、检查运行机制,遵循相互监督、促进实效的原则,实行“定性、量化、简便、规范、可行”的监督方法,采取明查暗访、专项督导、定期督查、跟踪督办等方式督查效能,发现好的及时宣传,对差的严肃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开通效能监督“绿色通道”。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查,侵权须赔偿。

八、强化调研显效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开展“走访一方群众、调查一个专题、提出一些建议、解决一批问题”的主题调研活动,采取专题调研---座谈了解---查阅资料---现场观察---撰写论文---成果转化“五步法”的理论调研和实践探索。

第四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尹海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点击数:

443 次 字体:小 大内容提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升华。石泉县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是石泉县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有效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开启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对石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设生态文明是石泉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不同与增长,发展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要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包含着经济结构演进、社会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等广泛的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既要正确利用资源,也要切实保护资源。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

2、建设生态文明是石泉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石泉县地处山区,工业欠发达,但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然而多年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主要以资源型工业为主,资源消耗大、加工水平低、污染排放多、附加值不高。任其下去势必导致先天的资源优势丧失殆尽。因此,石泉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发挥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的县域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石泉县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石泉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制约发展的“瓶颈”没有得

到根本缓解,县域经济还缺乏永续的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支撑,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彻底改变落后现状,必须破解石泉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取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老路子。只有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才能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泉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加强石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统筹推进石泉县域生态产业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根据我县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对全县农业发展进行生态功能区定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做强以蚕桑、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做优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山林经济;做足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涉水产业;做精以蔬菜、烤烟、中药材、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抓好8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池河、明星两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户“圈、沼、菜”、“林、药、养”,三位一体的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壮大绿色产业。

2、发展生态工业。按照“绿色、循环、节能、环保”的要求,坚持横抓产业集群、纵抓链条延伸、整合优势资源,坚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形成以电力能源、蚕茧丝绸、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特色矿产、新型建材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加快古堰、池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吸引优势企业入驻,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快速腾飞。

3、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最佳结合点。石泉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随着西汉、十天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只要突出山水特色,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就能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和新经济的增长点,实现旅游产业由大到强的新跨越。要把燕子洞,后柳水乡,中坝峡谷、子午银滩二期,云雾山等景区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加速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4、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生态经济要利用城乡建设这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蓝天、碧水、青山、人文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建设绿色城镇。要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平衡理论,以创建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抓手,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水源治理、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全县生态总量有一个稳步增长。重点抓好县城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县城绿地建设,借地生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建设居民休闲公园,让绿色拥抱县城。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实行县城与集镇建设两轮驱动,集中

打造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县城,培育重点集镇,积极发展社区,充分发挥城镇在促进循环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推动作用。围绕“扩大规模,组团发展,东延西扩,开发江南,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山水园林县城。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移民搬迁等机遇,加大生态乡村建设。

三、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石泉保驾护航

1、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作为“切入点”。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生态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家喻户晓,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协同完成环境宣教的各项任务。人事部门应将环保基本国策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司法部门应将环保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计划,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环境法制教育;各新闻媒体要开辟环保专栏,及时宣传报道环保先进典型和事迹,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教育部门要继续抓好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扎实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传播环保科技和法律知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以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果向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3、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考评机制。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推行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可以定量评价标准,把生态环境等指标,纳入各镇各部门,企业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4、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稳步增加政府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投资,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强化监督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评估能力。始终把保护环境作为日监督重点,每年定期组织单位检查视察活动,征求意见,推动生态建设。

5、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引进急需人才,调动现有干部能量,激发工作潜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轨道上来,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石泉县委党校 尹海燕)

第五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全国闻名的‚江南模式‛。但在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近年来,我市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一手抓经济优化转型,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市的转型发展还仅仅是开端和初期,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正处在历史的节点。如何更好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协调和处理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转型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得不到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就无力得到有效治理,最终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非常旺盛和紧迫,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眼点 工业化道路给无锡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工业化目标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工业化历史任务尚未全面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实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发展?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离开了工业化的强有力的支撑,生态文明也就城了‚空中楼阁‛。而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是不可持续的。也将会使经济社会陷入困境,而且所带来的生态后果将是灾难性的。2007年我市发生的供水危机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眼点,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选择发展工业结构和形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既是无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检验无锡转型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时,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发展路径的桎梏,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共存。

(二)促进发展方式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和我市的实际。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我们要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持续提高生态效率。其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的转型。通过资源节约、生活俭朴、行为自觉、公众参与和系统和谐,展现全新的天人合一的生态风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科学发展观‛。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优化,既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和重要机遇,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朝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境界快步迈进的必要手段。转型发展方式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该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环境和经济政策、现代科技、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是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联系。必须坚持‚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理念,以创建‚生态市‛为载体,落实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坚持铁腕治污,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以环保倒逼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优化发展,谋求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努力实现以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转变,使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治理太湖为重点,坚持以资源环境保护倒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优化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等方便做了有益的实践,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抓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生态经济腾出空间。

坚持以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调整,节省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2007年以来,实施从严控制市区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已有8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腾出主城区空间面积达7平方公里。建成区内不再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企业项目,全市否决或劝退总投资近50亿元的96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全市新建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城市总体规划圈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传统产业,加快实施升级改造,设立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并从企业排污费中提取10%专门用于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全市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了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85个,77家企业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9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60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607家,整改达标企业56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

(二)抓创新产业的发展,抢占新型经济制高点。 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我市以尊重科技,尊重人才为抓手,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主战略。大力实施以引进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为重点的‚530‛计划和引进外籍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的‚泛530‛计划。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注册落户‚530‛计划项目876个,注册资金22亿元,集聚各类人才6000多人。全市建成‚三创‛载体750多万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业2500多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全市新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成立‚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江阴市率先建设首个千亿元低碳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43.5%,居全省首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能力跃升全国第一,产业规模占全国16%;太阳能光伏产业位居世界前列,产出分别占全国、全球的50%和10%左右;风电产业具备占领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能力。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中已有11家落户无锡,国内服务外包50强企业中也有11家落户无锡。服务外包产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离岸服务外包产业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在发展创新产业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市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105.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6%;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18个,总面积36.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个,无公害农产品264个,绿色食品216个,有机食品108个。全市现有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市级名牌产品71个。

(三)抓环境法治建设,为生态环境改善保驾护航。 依法治理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执行体制中具有引导、促进和制约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限于行政管理,更在于建立健全地方性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在于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政府行政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环境立法。修订了《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环保法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关于全面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决定》等25个治理太湖的决定以及相关的实施方案和责任制度、考核体系。同时,实行‚大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太湖治理、生态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和组织保障。

二、严格落实总量减排。至2009年底,我市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削减30%,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年,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削减32%的目标任务,我市共下达减排项目159个,其中COD项目131个、SO2项目28个。截止目前,全市131个COD减排项目已完成114个,在建17个,工程完成率87%;28个SO2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工程完成率100%。

三、大力实施太湖治理。狠抓应急监测预警、饮用水源保护、沿湖排污口封堵、水质断面考核、重点单位执法监管等工作。使太湖水质总体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太湖藻类情况较为稳定,藻类密度较往年同比大幅下降。今年1-6月份,太湖无锡水域藻类密度平均为234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35%;密度最大为700万个/升,较2009年同期最高下降了64%。

四、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去年,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新区创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市、江阴市同时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我市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今年4月,无锡创建国家生态市顺利通过了省级考核验收。目前,我市正在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争取顺利通过环保部于近期对我市的技术评估和将于年底前的考核验收。

五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成立全省首个环保法庭,升格了市环境监察局,在乡镇(街道)设立环保分局,在乡村设立环保办公室,形成‚市、县、片、镇、村‛五级环境执法网络。在全市339家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控设施360台(套),全部与环保部门联网,全市COD和SO2排放总量9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建成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布设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13个蓝藻分布视屏监视系统,配备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和应急监测车,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利用飞行机器人进行太湖蓝藻监测,建立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监测监控体系。

六是加强现场执法监管。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落实飞行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制度,保持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2007年以来,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30多万人次,检查企业近18万厂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4800多件,处罚到帐1.7亿多元,收缴排污费8.4亿多元,封堵沿湖地区排污口376个,停产整顿近1000家,责成90多家违法企业自费登报作出公开道歉和承诺,对2310家企业实行环境行为信息公开评级。在铁腕治污同时,实行执法服务。集中开展以‚服务企业助推经济转型,提升能力保障环境安全‛为主题的‚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推出了上门宣传、开展巡诊、风险排查等一系列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

经过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系统性的城乡建设和综合整治,我市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管理运行机制日趋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有了大幅度提升,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在发展需求和外界倒逼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能力。

(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集体觉醒。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市民、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地区、每届政府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全民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把提升全民生态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提到应有高度。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以‚5.29‛饮用水安全日和6月环境宣传月为契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既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更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尤其要对青少年从小就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养。二是要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活动。要结合生态市的创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宾馆等绿色创建活动。通过创建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三是要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通过规划的导向、典型的宣传、严格的执法、政策的扶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推广,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四是要加强部门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加强沟通、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五是要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环保志愿者、监督员制度,推行环保有奖举报,鼓励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要以生态环境倒逼产业调整,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调高调优调强的基本取向,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发展。一是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感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生产性服务等九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和高新化为核心,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抓好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研发平台,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聚优势突出的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无锡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二是加快发展低碳服务业。以高端化、生态化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三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区域品牌,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绿色化。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建设成果是人们群众最期盼的发展成果。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太湖治理为重点,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一是要狠抓太湖治理。虽然近年来太湖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藻类聚集的时间延后、频次和面积大幅减少,圆满完成了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三个下降‛的目标,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氮磷污染负荷仍偏高,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大规模发生蓝藻集聚的隐患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常存忧患意识,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按照国家治太总体方案和省、市部署要求,把太湖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环保优先的有效载体,做到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二是要防控新型污染。近几年,我们集中精力狠抓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要清醒地看到,以城市建筑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大气污染、固体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污染正日益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在推进以治太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要编制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危险废物和放射源管理,开展土壤修复试点,改善声环境质量。三是要打造和谐宜居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绿色无锡‛建设,全面推进植树造林,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监管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努力形成民主科学、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监管有序的资源环境制度体系。一是要创新绿色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转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无锡实际的生态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以‚引导‛和‚预防‛为主的政府生态管理模式;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和评议制度,完善政府决策问责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区域限批、企业限排、关停搬迁等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二是创新资源环境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绿色责任保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实施意见和操作细则,使这些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绿色信贷、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制度。完善投融资体制,确保每年财政新增财力的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环保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加大对环境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探索建立环境治理代理人制度,特许代表政府履行环境治理代理人职责。三是创新环境执法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太湖治理和环境保护大督查、后督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格局。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监控领域的应用,加快 ‚无锡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形成遍布‚水、陆、空‛、覆盖‚水、气、声、渣‛的监测监控网络。全面推进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百日环境安全宣传服务活动‛活动,不断增强执法效能,提升执法水平。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改善环境与转型发展的正向同步,为实现‚十二五‛由‚环境污染趋势根本扭转‛向‚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上一篇:道德模范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带队教师实习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