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械制造基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其具备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灵活性较大等特征,在新技术背景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需要紧随潮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我国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就《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第一篇:机械制造基础论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与夹具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繁多而杂。因此,如何使学生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所包含的4门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且能将机械制造技术、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有机结合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迫在眉睫[1-2]。然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因此,建立系统优化的教育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目前本科教育有些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包括实验课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然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却以开设的课时少、内容多为由,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导致理论学习与工艺实践常常脱节,进而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3-4]。

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起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探讨。

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包含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以及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抽象而零散,不具有系统性,并且还存在一些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这使得学生无法整体把握好课程侧重点,不能充分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和专业术语。因此,形成以制造工艺学为主线,金属切削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工艺装备知识和现代制造技术新发展内容的新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5]。另外,课程内容还应加大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能够从形象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获得理论课程所不能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建立起系统化、形象化的新型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对于某课程学习的热情不仅与专业性质有关,同时与老师讲授的方法有关。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传统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从而形成学生、教师和管理的纵向管理模式和课堂、实践、课后作业的横向教学模式。

1)重视绪论课,把握整体思想。对于一门课程来讲,绪论内容不仅体现课程的整体思想,而且往往是全课程的精炼总结,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第一印象”,是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触发器”,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认识。绪论部分整体思想的体现就在于它的课程主线,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就是按机床、刀具、制造工艺学和夹具设计这个主线贯穿整个课程。而绪论部分篇幅往往偏少,如果仅仅是按照简单的主线来讲,必定枯燥乏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也会弱化,进而影响他们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在授课之前可事先下载有关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当今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制造技术上的差距,而且也让他们在正式接受这门课程之前对行业有总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显然,通过学习绪论部分内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又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2)指导学生从个人“单打独斗”向团队协作转变。正如一个谚语中所讲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各自仍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后各自都具有了两种思想”。對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也该如此,如果只是偏重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内容,不进行思想交流,很容易进入学习误区,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成立学习讨论小组,可以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学习心得和思想。如工艺路线的设计,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没有正确与错误,只有合理与不合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设计方案的缺陷,从而开发出更加优秀的设计方案,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融入新的设计团队,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3)采用交叉互补的授课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如讲授传统的CA6140普通车床与现代数控机车床时,可利用实验室内的普通车床,先让学生了解普通车床内部结构布局、传动、操纵,刀具的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车削用量的选择以及夹具中选用的通用标准,零件的加工及装配内容,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些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视频,让学生意识到两种机床各自的优缺点。以此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单凭教师口授与板书甚至多媒体等无法讲清楚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掌握两种机床在成本、效率、精度及各自适合加工不同表面的区别,从而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这种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教学方法,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因此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改革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并结合教学理念,及时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

1)突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的系统化和整体思想,强化实践教学。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来讲,很多高校却偏重于理论,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系统性,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课程内容。因此,研究机械制造过程所涉及的问题时也应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明白整个系统是什么,它能分成哪些子系统。通过研究这些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对于本课程来讲,就是利用机械制造工艺内容的系统化、整体性,将机床、刀具和夹具设计相关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采用虛拟三维模型及仿真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课堂上讲授机床、刀具、工艺过程及夹具设计的内容是很抽象的,如果通过一些如SolidWorks、UG、Pro/E

等三维绘图软件,建立三维虚拟模型并进行仿真,能够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如机床主轴箱传动系统、机床电主轴系统等内容。另外,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课题,要求他们以CAD/CAE/CAPP/CAM为设计理念,利用三维绘图软件来完成一些简单的模具设计、制造及检测一体化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软件的能力,同时也训练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贴近生活的实例,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研讨会。首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是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一辆汽车生产,小到一个螺栓的制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一点,将非常有利于教学。如讨论定位原理时,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法来讲述:如何理解普通车床中三爪卡盘的定位问题?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自行车与三轮车比较:前者易倒,后者能保持稳定。

另外,对于自由体不考虑力的影响,如判断过定位对加工的影响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以举方凳的例子:当凳子与地面接触是过定位,若地面平面度且四条腿等高,则凳子与地面接触良好,加力稳定;若地面平面度差,则凳子与地面不能稳定接触,最多有三条腿接触地面,具体哪三条需视情况而定,此时不加力无法判定凳子是否稳定。通过这样的实例就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过定位时一定考虑力的影响。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研讨会,给出一个特定生活课题,让学生给出各自的设计理念(类似德国的红点设计大赛),这些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活跃了课堂。

3 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本身就是内容多、实践性强的复杂课程,而且也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处理好老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协调关系,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满足专业改革的要求,实现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培养主线的教育特色,从而更加有利于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123.

[2]任华,张发云,廖卫兵,等.地方院校光伏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2(3):15-17.

[3]肖志锋,吴南星.“机械制造基础理论及实践”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实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7-88.

[4]孙玉新.产学研结合的机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119-120.

[5]朱立达,巩亚东,史家顺.基于数字化建模与仿真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5(7):108-109.

作者:巩亚东 朱立达 史家顺 杨志超

第二篇:《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其具备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灵活性较大等特征,在新技术背景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需要紧随潮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我国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就《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技术更加综合,生产设备更加先进,操作更加智能,生产管理更加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难度,传统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发展需求,所以创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創新学生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学是学生的主要目的,除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工程问题。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讲授,知识讲授固然重要,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容忽视,教师既要讲授知识,也要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水平,并要将这些视作自身的主要责任。

创新课堂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第一,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转繁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直观的演示、合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第二,机械制造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熟读各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融合,丰富《机械制造基础》内容,加深学生对各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三。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与先进技术介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注重现代企业中先进管理、设计、制造及其发展的介绍,还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科发展需求。

加强实习教学

就《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来说,实习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旨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只有兼备丰富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教师应将此要求视作实习教学的主要任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无论是生源特征还是实践水平都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有着直接影响,我国不少学生都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农村学生,对工业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这些都增加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习教学的难度,面对种状况,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提供相应的实践基础练习,提升实验的开放性、目的性、设计性等,将一些与某一章节不适宜的实验融合成综合实验,突出实践课程的学习,主要涉及常用设备的结构与功能、基本操纵技能、先进制造设备讲解的教学。

注重课外教学

事实上,很多人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即人们认为《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论课就应该在课堂进行,实习就应该在工厂进行,实验就应该在实验室进行,所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被划分为了两个教学部分,即课堂教学与实习工厂教学,且这两部分教学相互独立。在新技术背景下,除了要开展这两部分教学,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实际上,课外教学对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与实习工厂教学难以取代的,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扮演者提供教学信息的角色,又扮演着组织教学活动的角色,完全处于自主状态。教师应抓住此时机合理指导学生,转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为课外教学,课外教学主要涉及分小组讨论、校园网上模拟、小设想、设计等内容。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需要掌握的基础要求,依据课程特征适当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础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优势,在了解与掌握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并有效应用于教学之中,此课件有效结合了文字、视频与图表等,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有效进行放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新型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讲解处理重要技术与难点的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发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作用。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正在创建一个新型教学环境,即促进数字化与智能化有效结合的环境,《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行需要构建于此环境之上。新型教学环境下,人们除了需要先进教学模式与手段,还需要重新考察与指导课堂教学涉及的各环节及领域,从而推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和先进管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为教学发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刘晓花

第三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讨发挥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以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教学 模式

一、发挥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是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对象(教学内容)的中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向导和顾问,指导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并合乎规律地发展。教师还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在讲授专业知识前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是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收集机械制造方面的视频资料在第一堂课上播放,让学生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以及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工业,向学生阐述机械制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后续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上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中的主宰。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思维进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其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还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巧设问题、创设情景等方式。其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相对繁杂,与实践联系紧密,技校学生缺乏对机械制造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师仅凭板书和口头语言很难将机械制造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描述清楚,学生听起来也枯燥乏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铸造、锻压等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录像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丰富的影像资料将铸造、锻压的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内容,从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使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通过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对铸造、锻压工艺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三、以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都是提倡以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车削、刨削、钻削、铣削等章节的学习,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实习车间,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照课本和机床实物自主学习。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现场讲解机床的主要部件和功用,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讲解的更准确、全面。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机床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机床的运动以及工夹量具的名称、作用及如何使用,这样就使课堂上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关于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方法,教材按照概念、工艺范围、工艺装备、工艺过程及方法、工艺特点的模式编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完整详细地讲授一种切削加工工艺的概念、工艺范围、工艺装备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此模式自行探究、分析其他种类的切削加工方法知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先给予适当的辅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起各类切削加工方法的知识框架。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实践服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生在加强课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现场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实习车间进行现场讲解。比如在焊条电弧焊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焊接实习车间对照现场实物讲解焊条的结构、电弧焊的原理、引弧的方法、运条的方法及焊件的缺陷等。这样使教学过程兼具理论知识的条理性和生产现场的直观性,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

二是参观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进行实地参观、调查、研究和学习,指导学生观察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典型零件的加工等。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就理论学习中和参观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请教工人师傅并做好记录。在参观结束后,学生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报告。参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和补充。

(作者单位:山东龙口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杨建芳

上一篇:测绘硕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师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