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体会

2022-11-02

第一篇:对纳税服务工作的体会

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认识与建议(4 )

对推进纳税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当前,全省地税系统各项工作正按照‚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基本要求扎实推进,纳税服务也要适应总体工作步伐,支持全局目标的更好实现。现基于个人的认识和思考,就当前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建议在具体工作中进一步深化落实纳税服务理念

近年来,纳税服务逐步为各级地税部门所认可,工作逐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xx局长所说的‚三冷、三热‛问题,一体化的、全员全过程的纳税服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其深层的原因仍是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建议可基于‚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是税务部门核心业务‛基本理念,将‚纳税服务是全员全过程服务‛作为操作层的理念和原则加以具体落实。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每一项工作制度、推进每一项工作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征管、服务两个维度的要求,确定具体的服务内容和措施。可对各部门、各环节的服务职责进行梳理,规范服务流程和质量要求,形成服务理念贯穿、业务流程推动、纵横一体化的纳税服务工作机制。如xx市地税局在2004年即详细梳理了征、管、查各业务环节的纳税服务职责,制定实施了《xx市地税系统纳税服务岗责体系》,明确了49个岗位的服务目标、服务职 1

责和服务标准,对于贯彻纳税服务理念、整体推进纳税服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建议统筹推进办税服务厅整合规范

目前正在推进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基层单位集中办公和办税服务厅整合三项工作,在目标和方法上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存在任何的矛盾和冲突。xx安丘市地税局在基层建设推进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基层单位集中办公、税源专业化管理以及办税服务厅的集中整合,较好地发挥了集约优势,在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议三项工作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一并实施,并对服务厅内外布局、标识、制度等实现规范统一,在节省、高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

三、建议加快推进网上纳税服务平台建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纳税服务是必然的趋势。《全国税务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工作规划》提出,‚在省级税务网站上搭建功能和界面统一的‘网上税务局’‛,‚在实现宣传咨询、办税服务和权益保护等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之上,逐步拓展网上互动功能,增强疑难问题在线咨询、意见建议在线收集、投诉举报在线受理等征纳互动功能‛。在信息化服务的实践中,xx市地税局探索开发网上服务平台,通过网页、短信、IP电话、视频语音等多种服务渠道,为纳税人提供宣传、咨询、提醒、查询、办税、维权等多种服务,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税收业务,享受便捷的服务。根据目前各市网上服务进展不一的现状,建议可

根据总局规划思路,综合各市信息化服务成果,尽快在省局层面统一应用功能丰富、互动性强的网上服务系统,发挥信息化服务的集约优势,迅速提升全省纳税服务信息化水平。

四、建议着力解决纳税人需求迫切的问题

纳税人的服务需求,除了公正公平之外,最迫切的就是方便、快捷、经济。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纳税人对税务部门的批评意见排在第1位的是‚办事程序复杂、审批环节耗时长‛。所以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应是提高服务质效、降低办税成本、减轻办税负担,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推行和大力深化‚一站式‛服务。据了解,佛山禅城地税将简单的涉税审批事项全部前移到大厅后台办理,深圳南山地税将发票管理科前移到办税服务厅进行现场发票审核审批,这些措施都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适当改进,提升了一站式服务质效。

建议一方面可深入拓展办税服务厅的服务功能,尽量将纳税人主动到地税机关办理的涉税事宜集中到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或办理;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受理转办的事项,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业务流程的扁平化改进实现办税服务厅内‚即时办结、后续审核‛或‚岗间转办、厅内办结‛。对于确实不能实现厅内办结的,则实行前台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同时,对于需要层层审批的事项,可本着依法依规、权责对等、务实高效的原则,充分下放审批权限,压缩审批环节和时间。

从xx市地税局前期调研结果看,办税服务厅内可由单一岗位即时办结的服务事项,共有19类、73项;原先不能即时办结,通过相应调整可以实现服务厅内办结的,共有6类、17项;必须后台流转的审批事项仅有5类、16项,但主要是非经常性业务,下放审批权限也能够缩短办理时间。如能按这一结果落实到位,则可以基本消除纳税人多次跑、多头找的痼疾,较好地实现‚一站式‛服务。

五、建议关注和预防集中办公后可能出现的服务盲点问题

(一)建议利用信息技术增进服务的普及性、便捷性

一是建议依托信息化手段高效开展纳税人培训。适应集中办公后纳税人获取面对面税法辅导的机会趋少的情况,地税部门主动开展集约式、互动型、针对性的税法辅导培训显得更为必要。xx市地税局在纳税人培训工作中,通过开发纳税人网上税校,实现了需求调查、选课报名、电子签到、课程评价等环节的网上操作,解决了传统培训组织中的教、学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自今年5月份至今已举办纳税人税法培训67期,内容涉及行业政策、税收优惠、办税知识、风险提示等10余类课程,培训纳税人4147人次,听课满员率达到甚至超过100%,受到了纳税人的真心欢迎。建议可在省局层面统一应用纳税人网上税校,保障全省纳税人税法培训高效开展。

二是建议探索开展自助办税服务。自助办税可以弥补人工服务和网上办税的空白领域,解决人工服务的时空限制和网上办税的票据出具、实物传递难题,尤其适合处理简单重复而又

工作量大的业务。自助办税目前在一些省市的国、地税部门均有应用,软、硬件技术逐步成熟,如广东佛山地税第一年上线55台自助办税终端机,实现补打税票143万多张,打印社保缴费单逾30万份,相当于1名工作人员满负荷工作20年的业务量,成效非常显著。根据xx市地税局前期调研,自助办税应可以实现自助打印计算机专用完税凭证、自助代开发票和缴税(除交通运输、建安、娱乐业之外的)、自助发票发售、自助发票兑奖等更为丰富的功能,建议可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试点开发并逐步推广应用。

(二)建议探索通过社会协作借力延伸服务空间

社会协作是新公共管理的要义之一,国内外很多税务部门通过社会协作借力延伸服务空间,为纳税人提供更加灵活、便捷、高效的服务,并降低服务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和多方共赢。如日本国税部门通过与便利店协作,使缴纳税款低于30万日元的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可在附近便利店收银台随时缴纳税款,深受纳税人欢迎;深圳地税与移动公司协作,以话费充值的方式实现发票兑奖,非常便捷高效。建议可探索通过与农信、邮局、通信、社区、中介机构等社会主体在适当的业务领域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点、网络等资源优势,开展一些经济、有效的服务内容,实现服务空间的进一步延伸,更加便利纳税人。

(三)建议采用灵活方式便利地处偏远的纳税人

地处偏远的纳税人往往规模较小,交通能力偏弱,需要提供更加贴近的服务,避免纳税人办税不便,影响纳税义务的履

行。建议可在距离集中办公场所较远的地方灵活设臵现场服务点,或者开通巡回服务车,结合预约服务等措施,实行定时定点服务或弹性预约服务,以较小的服务成本,为地处偏远的纳税人提供更多的便利。

xx市地税局 靖树春

二○一○年十一月

第二篇:对售后服务中心工作的几点考虑

对市场经营部营销工作的几点考虑

一、我局目前营销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1.营销理念滞后

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展开,营销体系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以提高现有产品的销售能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只能是被动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推出产品和服务,没有形成闭环管理的营销体系。

2.研发环节缺失

产品研发应是市场营销的第一环,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围绕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造成了研发环节的缺失,从而导致能够满足市场竞争需要和目标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新项目的缺乏,销售人员只能立足于现有产品, 被动地进行市场营销和客户开发,一方面增加了市场开发的难度,一方面也制约了企业效益的增加。

3.销售能力不强

销售人员数量不多,营销人员占全体从业人员比重只有 4%左右,剔除兼职营销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专职销售人员的占比更低;销售队伍质量不高,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从事销售工作,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市场销售能力不强,一方面造成基层员工营销压力较大,客户开发秩序不规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也造成大客户开发工作滞后,大客户收入贡献率也只有 20%左右。

4.售后服务脱节

整个售后服务工作比较独立,与其他环节相对割裂,可以说是单纯为了售后服务而进行的售后服务。在售后服务工作开展之前,不能主动切入销售环节获取客户动态资料,只是被动等待销售环节归集的客户静态资料,对客户信息掌握不 深、分析不透,影响了客户管理和维护的质量;开展之中,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层次服务需求,造成客户满意度不高;开展之后,文件通报往往成为售后服务的终结,售后服务也往往成为整个营销过程的终结,没有根据获取的客户意见及需求对经营和服务行为有效的校正和提升,没有为产品研发和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与决策依据。

二、明确售后服务中心的职责和基础作用

1.贯彻执行省公司关于售后服务的方针、政策和制度,结合本局实际,组织制定、落实本市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及流程,组织开展全市售后服务工作。

2.负责全市邮政客户资源的收集、管理及用邮分析;组织推广、应用客户营销管理系统(CRM),依托客户营销管理系统(CRM)和业务量收信息系统对大客户进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和分析。

3.负责组织制定大客户维护计划、方案,加强与大客户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组织开展大客户回访、召开大客户联谊会议及大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收集、整理、分析客户意见、建议和需求。为营销中心和大客户维护提供 依据。

4.负责组织开展主动跟踪服务,征求客户对邮政产品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加以改进、提高。

5.负责受理客户投诉及跟踪回访客户,并向服务质量监督部门反馈信息。

6.建立和管理市级客户档案。

三、营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

对我局营销体系建设方案效果的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企业的业务有效收入情况,体系建设完善前后企业收入是否有拉动,对哪像业务拉动最为明显。二是从现代营销观念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营销架构的运转进行评价,对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售后中心,进行中心、岗位的 KPI 指标的设计。例如对研发人员主要考核个人基本素质、策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履职能力等方面。

2.评价指标获取

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可从 我局的crm系统报表及财务有关数据中获得。二公司社会形象口碑等定性指标的基础数据可通过设计调查表请客户填写后获得,然后再次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度量和比较。

四、提升企业服务能力的措施 1.打造营业平台,提高窗口盈利能力

一是加强网点建设。继续开展营业网点标准化建设工作,突出抓好代理金融网点改造,改造标准应不低于周边直接竞争对手的硬件水平,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金融网点装修改造任务。要突出抓好所涉及乡镇局所的改建、扩建及空白乡镇局所的补建工作。二是实施营业网点损益核算。要在满足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对业务量小、效益低下的网点特别是邮储网点进行优化调整。完善营业窗口业务受理功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全面加载票务和各类代收代付等增值业务,提高网点利用率。要做好邮政电子商务产品的线下展示、销售和支付工作。

2.打造投递平台,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一是继续优化投递组织。继续推行投递段道集中制,实现集约化管理。要提高机动车投递邮件比重,在县以上投递道段电动车化基础上,实现乡邮道段摩托化。进一步优化流程管理,确保各环节 KPI 指标达标。二是强化个性化投递,增强对竞争性业务的支撑力度。要优化商函投递作业组织,推广分拣前置,实现预分拣到段。要进一步完善以量计酬、以收计奖的投递服务质量考核与奖励办法,提高投递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要确保数据库商函、账单妥投率达 90%以上,银企账单妥投率 100%、回收率 95%以上。三是推进投递信息化,在投递生产环节增设终端,加快生产信息录入速度。加强农村邮政代投速递邮件信息反馈,提高妥投及时率。四是加强投递终端建设。要推进信报箱新建和维修工作,提高信报箱安装率和使用率。

3.打造传媒平台,提高直邮影响力

一是打造直邮产业链,共同做大直邮市场。一要加强与杂志社、印刷、装订企业合作,抓住客户资源。二要加强与媒体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的合作。扩大直邮传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要加强数据库建设,积极进行商业名址的购置与整合,抓好基础地址、组织机构的日常维护更新,提高数据库质量。二是充分发挥直邮协会外联作用,以政府部门、广告公司、印刷企业、会员制单位和行业大客户为重点,组织协会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体验活动,推广普及直邮理念。三是积极推进报刊媒体化运营。一要树立媒体化经营理念。把邮发报刊作为媒体来经营和运作,实现从发行盈利向发行广告综合盈利模式转变。二是整合资源,联动发展。通过发行和广告经营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4.打造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服务“三农”水平 积极整合邮政村邮站、三农服务站、便民服务站等资源,提升单点经营效益,打造“布局合理、业务齐全、服务便利”的邮政连锁经营平台。要以报刊投递为基础,积极搭载缴费一站能、农资酒水分销、代售邮票、集邮品销售等业务。要 加强对经营者的培训和指导,制定好发展业务的激励政策,使每个网点都能够通过发展邮政业务受益。

五、推进营销体系建设的措施

营销体系建设是邮政企业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近年我局邮政业务的发展就越来越深刻地体现了这个作用。我局应继续把营销体系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在创新营销管理机制、提升营销能力和效果上下功夫。

1.创新营销管理机制

一要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营销业绩评价体系,敢于“放水养鱼”,对业绩突出的营销人员,在晋升、培训、奖励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二要进一步抓好营销团队建设。今年尤其要突出抓好理财团队、报刊和电子商务营销团队的建设。三要加强营销培训工作。要结合年度重点业务、重大营销项目,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实战技能培训。要引入培训考核和评估机制,检验营销人员的学习效果及授课水平。加强营销精英的培训,培养一批“领头雁”,在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提升大客户服务水平 一要依托客户营销管理系统,实现大客户精细管理。要建立企业内部营销信强化大客户分级管理,为大客户提供优质、优惠、优先的“三优”服务,逐步提高大客户满意度,使之达到90分以上。

3.抓好总部经济开发

发挥邮政企业、邮储银行、中邮保险、速递物流公司四大板块资源优势,促进总部项目的合力开发。抓好与政府部门,与金融、保险、通信、电力、教育、旅游等行业客户,以及市内重点客户的维护开发。要建立和促进省公司和省专业局、省会局联动开发机制,增强全省性大客户和重大项目的开发力量。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实行公司化运营,靠人海战术发展业务的全员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了。我局要适应公司化运营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强实力,就急需转变经营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改变全员营销模式,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培育专职营销队伍。此举一来可以改变“千金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全员营销模式,让员工从繁重的营销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使人尽其职,人尽其才;二来可以建立专职营销队伍,增强企业营销能力;三来可以整合企业营销资源,避免多头营销破坏市场秩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篇:对当前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对当前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依据搜集或采集大量有关纳税人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一定时期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审核、评价、判定,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督促纳税人自查自纠、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一项管理工作。从纳税评估在征管流程中所处地位来讲,纳税评估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本文拟就对目前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认识及对策建议作一商榷。

一、纳税评估定义的确定不明晰

对纳税评估的定性以及职责的划分,目前包括《征管法》和《实施细则》在内的有关涉税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国家税务总局和青岛市国税局所表述的内容也有所区别。

(一)定义上的区别。国家税务总局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第二条,对纳税评估是这样表述的“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在《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纳税评估是这样表述的:“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为纳税人依法纳税提供纳税风险预警服务,掌握和分析税源变化状况,明确征管方向和重点乃至确定稽查对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实现税源监控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手段”。

(二)职责上的区别。国家税务总局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0号)第八条 ,对管理员纳税评估工作职责是这样规定的“对分管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综合运用各类信息资料和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查找异常,筛选重点评估分析对象;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初步判断;根据评估分析发现的问题,约谈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对纳税人违反税收管理规定行为提出处理建议。”

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在《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管理员纳税评估工作职责是这样规定的“评估监控岗主要负责纳税评估、票表稽核、发票协查及户籍信息监控分析工作。评估监控岗应每周查阅综合征管软件中分管纳税人的有关开业、变更、注销等信息。对分管监控行业新增纳税人,登记台帐,确定企业法人代表、办税人员的通讯方式,并将本人和所在部门的通讯方式提供给办税人员。”第十二条还规定“ 评估监控岗负责对“失踪户”的实地查找。对催报过程中联系不上的纳税人,根据《工作单》的安排一周内由两名以上(含两名)管理员在规定时限内进行实地核实,填写《工作底稿》。实地查找不到的,制作《失踪纳税人通知书》,统一转有关部门处理。”

从国家税务总局对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与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对纳税评估岗的工作职责

来看不完全相同。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对纳税评估岗的工作职责范围广而杂,本人认为对纳税评估岗的工作职责范围,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第八条的规定定位较好。应将纳税评估岗现在“对分管监控行业新增纳税人,登记台帐,确定企业法人代表、办税人员的通讯方式,并将本人和所在部门的通讯方式提供给办税人员。”和“负责对失踪户的实地查找” 工作职责范围剥离给事务岗。

二、纳税评估工作的目标任务难以作出准确的界定

国家税务总局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纳税评估工作以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我认为这就是纳税评估工作的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对纳税评估工作的要求,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事实上,在纳税评估工作的实践中能否真正对“两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呢?针对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现有的评估资料、方式、手段、程序、工作内容与法律依据,在纳税评估实际操作中是很难达到对“两性”判断的要求。这是因为:

(一)纳税评估资料的欠缺。纳税评估资料是根据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资料与有关数据信息对比资料。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资料,可信度是个未知数,用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资料对其作出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判断,资料单一难以判断;其他有关数据信息对比资料,在准确性上欠缺,在时间上滞后,只能做一些单项纳税评估工作。比如:海关完税凭证比对不符的纳税评估工作。对纳税人自行申报的购、销、存书面资料的真实情况需要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掌握后,才能对“两性”作出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判断。纳税评估需要的企业的真正的库存、企业的真正的现金流、纳税人是否存在着可能的做假账和隐蔽性极强的帐外帐情况。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的通知》中,规定 “根据评估分析发现的问题,约谈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的内容,调查只是调查而已,不是检查,纳税人对税务管理员的调查,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配合的程度如何,决定管理员对纳税人真正的纳税申报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二)纳税评估的手段、方式简单。我们现有的纳税评估的手段,就是借助纳税人纳税申报资料与其他有关数据信息对比资料进行分析;再就是找纳税人约谈。由于纳税评估资料的欠缺,纳税评估的手段、方式软弱性就显示出来了。进行实地调查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

(三)纳税评估结论难以确定。根据纳税评估工作内容的要求,纳税评估工作要求有约谈记录、评估结论。评估结论对我们税务机关而言,要在掌握纳税人真实和准确的纳税情况后才能作出整确的判断,用目前的纳税评估方式不足以发现和说明问题,比如纳税人存在着可能的做假账和隐蔽性极强的帐外帐情况,即使评估后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完全说明纳税人最终导致虚假申报的全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税务管理员是很难掌握纳税评估所必需的评判标准的,因而也不能作出真实的纳税评估结论,不能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因此,税务管理员无论对企业的纳税情况作出是“真实、准确的”或是“不真实、不准确的”结论;特别是当对被评估企业纳税情况作出

是“真实的和准确的”结论时,由于实际上税务机关并没有十足把握证明纳税人的申报是真实准确的,这样的结论可能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隐患和风险。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尽管纳税评估工作在征管工作中成效显著,但远不能达到它的那种定义要求,建议市局在总局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重新对纳税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进行恰如其分的认识定义,以利于基层局在日常工作中便于把握。

(二)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纳税评估作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各个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本身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促进纳税评估协调运行的客观要求。

(三)增强纳税评估的手段。智能化分析是纳税评估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为,纳税评估不仅要占有大量的征管基础资料和涉税信息,还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纳税行为进行大量的数据化测算与分析。因此,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要以计算机现代化手段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才能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特有功能。

(四)纳税评估工作要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当前各管理科日常事物性工作太多、太杂的实际状况,应该将纳税评估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目前应做好以下四个结合:一是将纳税评估工作与税收收入分析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将纳税评估工作与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三是将纳税评估工作与“一窗式”、“一户式”、“四小票”比对结合起来,四是将纳税评估工作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结合起来。

(五)提高管理员的约谈举证技巧。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纳税服务过程。纳税评估可以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并可以在纳税评估环节,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为税务稽查确认违法事实,准确定案,提供事实依据。 因此,市局应抓紧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培训,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全面开展。

(六)增强评估素质,打好业务技能基础。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一过程,对评估人员的财会知识、税收政策、税收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一是强化业务学习。包括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计算机相关知识;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围绕经营特点观察、评估疑点把握、评估指标应用、评估约谈技巧、逻辑分析能力等,对照上级编发的纳税评估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培训,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业务指导;三是强化业务交流。适时召开评估经验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会,通过评估人员对报表分析、约谈技巧等评估方法的交流,使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在相互探讨中得以共同提高。

(七)加强对纳税人的培训。纳税人要对税收政策、税收基本知识了解与掌握,能运用税收政策、税收基本知识对该纳税事宜进行基本的操作实施。没有以上前提,纳税评估岗的评估工作将会以事务管理岗税收政策咨询辅导工作为主。当然纳税评估岗要依法为纳税人提供纳税风险预警服务,就是以税收法律、税收法规为准绳,向纳税人正确解答税收

政策.但是,这是对单体纳税人的政策辅导,那么对整体即广大纳税人的政策辅导,是否应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教育机制呢,从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工作职责来看,我们是应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教育机。我们税务机关应将对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工作职责确定给一个综合部门,定期给办税人员进行免费税收政策、税收基本知识培训。我们对办税人员进行税收政策、税收基本知识的培训,应借鉴财会人员培训规定,实行定期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通过税收政策、税收基本知识培训。

第四篇:对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

思考

近年来,随着新罗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高速推进,商贸与就业环境不断优化,人口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剧,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口,是基层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本地流动人口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就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谈点粗浅想法。

一、正确认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便民利民为民等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措施的出台,取消了暂住人口管理费和出租房屋治安核准制度,旧有的管理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有效建立健全,从而导致面对人口流动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公安机关管理服务工作呈现出许多滞后,不能相适应的情况。

(一)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管理缺乏必要依据。现行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法规是95年上半年颁布的《福建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和公安部《暂住证申领办法》,由于时隔近10年且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两法规制定的有关条款已不符合当前治安形势,不适应管理实际需要,导致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中依法行政困难,管理手段和力度不大。同时由于出租房屋治安核准制度被取消,而《治安处罚法》涉及出租房屋管理的内容不适应日常管理的需要,私有房屋出租人、单位、行业场所等对流动人口管理责任意识淡薄。管理措施处于空缺和涣散状态,直接导致难以对出租房屋实施严密有效的管理。

(二)管理合力没有形成,综合治理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统一决策,各部门密切配合。但实践中仅靠公安机关一家管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上难以共享,政策上难以统一,公安机关花费大量精力掌握的基础信息对社会管理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协调部门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就目前我区情况看,只有教育部门一家对流动人口登记、办证提出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外来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就托时,必须出具辖区公安机关办理的暂住证,这一规定对流动人员主动办证有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其他部门则尚未推出相关举措予以配合,管理合力没有完全形成。

(三)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比例日趋提升,打击查处难度大。 由于不少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加之受经济状况和开放形势不同的冲击,部分流动人口在就业、生存等发生问题时,把违法犯罪作为生存、富裕的手段,导致违法犯罪总量中流动人口作案所占比例逐年递增。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成分复杂,且流动性强,造成管理难度大,控制措施难以落实,一些以亲缘或老乡关系纠合的犯罪团伙日趋严密,有组织、有分工,逃避打击方法增多,且更加隐蔽,打击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难度日益增大。

(四)流动人口办理暂住登记和领证意识降低,工作难度日益增大。不少流动人口对申报暂住等登记、领证意识日益淡薄,主动性不强,极大多数是在民警或专管员发现后督促才被动办理,一些流动人口对民警上门登记、做证工作不予配合,有的甚至不出示身份证,而不少民警鉴于处罚手续的烦琐,且对象众多等因素,不愿或不敢对违法暂住登记的流动人口进行处罚。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率降低,且及时性差,底数不清,情况难以有效掌握。

(五)房东和业主不履行治安责任现象普遍,违章出租情况严重。自国务院作出取消治安许可核准制度,公安部实行登记备案规定后,一部分房东和业主片面误解为其不再需要承担治安责任,一部分房东和业主只出租、不管理,不履行责任义务,有些只处于应付状态,由此造成出租房屋中未及时登记备案的户数不少。不少出租房屋成为违法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和作案的场所,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藏身落脚销脏窝脏的地方。同时,不少危房、违章房、车库、车棚和架空层等违规出租现象不断产生,入住人员混杂,特别是在住宅小区内导致环境脏、乱、差,居民住户反映强烈。但公安部门对此没有相应制止规定或处罚依据,只能任其存在。

二、通过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强化对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公安机关应及时改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有章理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工作保障体系,坚持“以房管人”的工作思路,以出租房屋为突破口,以信息警务为抓手,不断改革创新,落实职责,综合治理,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公安管控力度。公安机关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机构,必须从公安机关自身着手,采取有力手段,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控制。

1、加强检查、核查,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出租房屋、旅馆、及其它容留住宿场所的管理。落实旅馆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旅馆等场所台帐资料,不定期依法进行住宿登记抽检抽查,建立并落实旅馆业等行业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与奖罚,加强旅馆等场所的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出租房屋的走访与调查(注意网上出租房屋信息的掌握),加强出租房屋中介信息备案,以摸清出租房屋底数、及时掌握各种租房信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出租房屋登记及租房管理,依法开展出租房屋等处所的暂住人口清查和抽查,加强出租房屋及暂住人口的管理。在加强可疑、嫌疑人员的盘查同时,对夜晚在车站码头、广场公园、工棚涵洞等部位滞留的无固定住所的“三无”人员、盲流等,也要进行实时查控、信息采录和比对。

2、加强公安机关内部协作,实现整体作战。在各项公安工作中,不管是在打击处理中,还是在日常管理中,凡是有可能涉及到流动人口的,不管是公安机关哪个部门、警种,都要将流动人口管理结合到该项公安工作中,这种结合必须是一种长期的固定的结合,必须用工作规范或规章制度明确下来,将及时核查流动人口的住宿登记或暂住证办证情况作为该项工作的必经程序,发现没有登记或办证的,及时交相关单位登记补办。另外,必须注意流动人口信息的收集和进行必要的核查。将流动人口的其它主要信息如暂住地(或旅馆)、工作单位、主要社会关系(同居者)的采集纳入该项公安工作的信息采集之中,以更好的掌握流动人口的活动轨迹。

3、严格倒查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在涉及流动人口的公安工作中,及时核查流动人口的住宿登记或暂住证办证情况,发现没有登记或办证的,在及时交相关单位登记补办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倒查。查找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属于工作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进行处罚。属于其它原因的,要及时分析情况并寻找解决办法。通过倒查监督有效加强公安机关内部及相关单位流动人口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力争实现能管控的流动人口一定要管控住、不能有效管控的要尽量管控住。

4、加强与流动人口流出地公安机关,从信息协作和管控协作等两个方面来加强协作。信息协作是指流入地、流出地公安机关就流动人口的基础信息,如户籍、前科、流动情况等信息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共享,使双方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历史背景信息。管控协作是指流入地公安机关在需要的时候请流出地公安机关及时就流动人口在原户籍地的活动进行管控,及时交流相关情报信息以掌握相关动向等。

5、加强隐蔽力量建设,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加强隐蔽力量建设,尤其是注重在高危流动人口的外围(包括户籍地、聚居地)或内部布建隐蔽力量,加强高危流动人口的管控。加强情报信息收集,掌握各种人群活动的范围和人员构成等基础信息,对于高危流动人口,一切“吃住行销乐”的信息都可以进行收集,及时掌握高危人群活动的重点区域和来往密切的人员等信息,及时了解异动信息。

(二)探索社会化管理形式,完善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

流动人口管理单靠公安一家唱“独角戏”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积极探索和推行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的途径。

1、建立社会化登记管理站。按照人口分布、人口变动等情况,因地、因需推行社区登记站、企业远程申报点、综合中心办证点、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等社会化登记模式。做到“区不漏户、户不漏房、房不漏床、床不漏人”,着力提高“人户一致”率。登记只是一种手段,有效管理才是最终目的。建立了社会化登记管理站,在做好登记这个基本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化登记管理站协管员熟悉情况(熟悉当地出租房屋或本厂同事)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协管员的主观能动性(如奖金、提成方式等),及时了解并上报出租房屋、流动人员等情况。

2、加强与工商、房产、教育、城管、计生、劳动监察等外部单位联合执法,共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之所以背井离乡来到现住地,大多都是为了谋生,要谋生就必须从事一定的工作或职业,或打工,或做生意,或乞讨,等等。绝大部分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一般都在从事着某种形式的工作或职业,纯粹的职业流窜犯罪比例还比较低。因此,可以与与工商、城管、劳动监察等外部单位联合执法,对流动人口从事的工作领域进行检查,督促企事业单位合法用工,打击非法摊点,加强废旧回收等行业的管理,共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还可以与计生部门计划生育执法一道,加强暂住人口清查。

3、建立有关部门参与的流动人口维权救助组织辅助流动人口管理。当前,流动人口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是造成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可以结合建立流动人口的维权救助组织,如农民工工会、义务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站等,辅助流动人口管理。通过各种形式的维权救助组织,在关爱流动人口的同时,了解流动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同时也可以了解流动人口的其他情况,及时掌握各种动态。

4、以各种形式在流动人口中物建协管员,加强流动人口自我管理。流动人员聚居、交往一般都有一定规律,按地域、工作单位聚居、交往便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规律,以各种形式在流动人口中物建协管员,利用其对周围人员的熟悉来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各种情况是比较方便的,这个协管员与秘密力量不同,协管员是公开的,主要用于了解流动人口常规的、基本的情况。这种以流动人员管理流动人员的模式是一个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新模式。

5、以各种形式动员、吸收社会各界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在现实情况中,中小旅馆业主及出租房屋的房东及时登记上报住宿暂住人员的意识目前普遍不强,在加强查处的同时,也需要对他们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政策法规宣贯。同时,以各种形式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关注、重视并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提供各种形式的平台,如电话(当地派出所)、网上信箱、短信、社区(或乡村)登记管理站等,方便社会各界举报、提供线索及已其它方式督促流动人口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提高流动人口管控能力。

目前现代科技手段已在公安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公安工作的强大支撑。所以,实现“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对于提高流动人口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1、完善并落实信息采集制度,切实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完善并落实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制度,及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和更新工作,切实提高信息采集的质量。

2、积极拓展信息来源,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手段。加强与相关单位协作,及时获取劳务信息、受救助人员信息等各种与流动人口有关的信息,同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平台,方便社会化管理机构的流动人口信息上报。

3、完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全国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实现流动人口轨迹跟踪、动态管理,加强信息的碰撞比对与统计分析。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信息的碰撞比对,除传统的直接与逃犯库比对外,还可以建立逃犯库的近亲属及其他来往密切人员库进行比对,等等,不断创新应用手段和方式,以不断取得新战果。同时加强前科统计分析,及时预警或依法从重打击(如多次盗窃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4、建立情报信息要素分解标准,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在高危人群管控中,情报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情报信息的计算机分析研判水平比较低,主要还是靠人工分析研判,为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水平和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计算机不适于分析文字资料,必须把情报信息的内容按组成要素进行分解,以便于计算机分析处理。因此,可以建立情报信息组成要素的分解标准(按人、时间、地点、物品、事件等数据元素进行分解可以方便计算机进一步处理的数据标准),按要素的分解标准对情报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研判并将分析研判录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计算机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判打好基础。

三、探索居住证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

实行居住证制度是以我国公民在本地“居住”状态为依据,以实际就业状态为条件,以居住证为身份证明,通过法律制度明确流动人口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开展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念和手段的体制性改革措施。本人认为,此制度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手段,也是新时期人口管理改革值得探索的可行方向。

1、重新界定“居民”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城市服务、管理的对象和策略。居住证制度是以实际的居住、就业状态来判定个人身份。具体来讲,就是对流动人口进行细分,凡是在本地合法就业的、或者拥有合法房产的,户籍不在本市的我国公民,就属于“来岩建设者”,认同为我市“居民”范畴,给予发放“居住证”,享有与本市户籍人口基本相当的“市民待遇”;凡是不符合以上条件居住时间短,则作为短期流入的人口,进行居住登记,但不能申领“居住证”,也不能享受市民待遇。如此区分,前者属对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建设者,是城市应当认同、保护的对象,理应公平公正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后者属于城市的“过客”,由于其没有正当的职业,并未对城市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在消耗城市大量资源的同时,还对城市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是破坏社会安定、实施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对待前者,政府应当消除其身份差异和心理隔阂,积极引导其融入当地社会,并提供与其贡献相符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对待后者,政府则应当从严管理,加大其生存成本,挤压其生存空间,使其无法立足。

2、推动多部门联动,形成对流动人口结构的正向引导和调整。积极倡导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三结合的管理思路,把握流动人口的“落脚点”来开展“一条龙”联动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动人口“落地化”管理,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如劳动部门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居住证制度的有关规定开展劳动监察工作,对虚报、瞒报劳动用工信息,及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购买社保的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房管部门对房屋业主的出租行为进行巡查,发现违法出租的,除立即责令终止出租行为外,还可以采取数倍罚金、取消房屋出租资格等处罚手段;公安机关结合社区警务工作,通过居住证动态信息,对辖区人口进行分类、分层次的精细化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打击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3、丰富政府对流动人口服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增强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暂住证体制下,对待流动人口只有刚性的“管理”思路,“服务”理念长期处于缺失状态。本人认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主要体现在民生福利、政治权利和思想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包括子女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和计生服务、入户审批、出入境管理、维权保障、精神文化生活、党团组织管理、工会管理等多项内容,涉及当地党委的组织部门,政府的教育、劳动、社保、公安、民政、法制、文化等部门及其它社会组织。各部门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政府公共服务是居住证制度最具探索意义的领域。

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向动态化、规范化、人性化发展,形成一套合理高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应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对城管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走上城管工作岗位已经十多天了,通过这段时间的行政执法实践,我对城管工作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充分感受到了城管工作对维护城市面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现简单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在走上城管工作岗位之前,我对城管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管的工作领域不是十分的清晰,以为城管主要是对小摊小贩进行治理;二是对城管工作的重要性不甚了解,认为城管可有可无。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想法是很狭隘的,城管的工作涉及到市容、市政、园林、环保等多个领域,对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维护公共秩序不被扰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城管,小摊小贩占据道路妨碍交通会得不到解决,工地外运渣土污染路面会得不到解决,商业宣传噪音扰民会得不到解决,市政设施、园林绿化遭人破坏会得不到解决。观念的转变给我带来了更加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也意识到了城市管理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困难之处就在于我们面对的往往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民众对他们的同情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对法律的尊重。要想扭转这种不利的执法环境,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必须长期加强宣传,宣传我们行政执法工作“服务于民”的本质,宣传良好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对大家的重要性,引导群众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在情与法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正确的取舍。同时,对我们执法者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法律修养和执法水平,做到法律法规适用准确,程序合理,另一方面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更多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增进交流,拉近与执法对象的心理距离。对待违法行为,要坚持教育为主,但对待一些屡教不改者,我们则必须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的形象,做到该罚的罚,该取缔的取缔。

对于我们新队员来说,可能都会有一个心理调适期,由于我们的行政执法能力和经验都还有所欠缺,所以执法效果可能会不明显,我们不能因此而变得愤怒和消极,愤怒可能会使我们逾越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过激的执法行为,消极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变的难以开展。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快乐工作,为建设一个美丽文明的滨湖大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动漫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下一篇: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