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制度

2023-02-24

制度是前人经验与血泪的总结和提炼,是行为的基本准绳,必须执行到位。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制度》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制度

食品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制度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立即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联系电话:)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电话:)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120)抢救。

(三)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事故责任追究

对事故延报、慌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要组织力量做好中毒人员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错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打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时间与隐患缺陷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 目的

规范医疗(不良)时间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允许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记性又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 原则

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监测行业性、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征。

1、 行业性:仅限于医院内与患者安全有关的部门,如临床医技、护理、后勤等。

2、 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高信息报告人的自愿行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 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医技报告中设计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科通过网络、新建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医务处等专人专职受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将严格保密。

4、 非处罚性:本制度不具有处罚权,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一句,也不作为对设涉及人员和部门的处罚一句,不涉及人员的晋升、评比、奖惩。

5、 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医疗相关部门和公式,通过申请向自愿参加的可是开放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分享,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需经认定和鉴定,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三、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性质

1、 是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试过报告系统”的补充性质的医疗安全信息。

2、 是独立的、保密的、自愿的、非处罚性的医疗不良事件信息报告系统。

3、 它是手机强制性的医疗事故报告等信息系统收集不到的有关医疗安全信息及内容。

4、 是对《医师定期考核办法》的奖惩补充。

四、 处理程序

当发生不良事件后,报告人科采取多种形式,如填写书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或电话报告给相关部门,报告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紧急情况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告给相关上级部门,只能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

各个缓解缓解并制定改进措施。针对可是报告的不良事件,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制定对策,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 奖励机制

1、 以下所有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以院长书脊回忆决议为准。

2、 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

3、 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贡献奖。

第三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定义

本制度所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 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 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 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适用范围

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类别

根据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所属类别不同,我院划分为7类:

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手术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

(二)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 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 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

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 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 公开性:医疗安全信息在院内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公开和公示,分享医疗安全信息及其分析结果,用于医院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公开的内容仅限于事例的本身信息,不涉及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六、接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部门

1、医疗不良事件尚未发生纠纷及已有纠纷苗头的上报医务科,重大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上报医院投诉管理领导小组。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上报院感科。

4、药品不良事件上报药剂科。

5、器械不良事件上报设备科。

6、设施不良事件上报总务后勤科。

7、服务及行风不良事件上报党风办。

8、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保卫科。

七、报告形式

1、书面报告。

2、紧急电话报告,仅限于在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八、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流程

1、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填写书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一般不良事件要求24~48h内报告,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的同时口头或电话上报告职能科,由其核实结果后再上报分管院领导。

2、职能科室接到报告后立即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尽量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涉及药物不良反应、院内感染、输血反应的实行双重填报。

4、以上处理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最后统一报医患关系协调办备案。

九、奖惩办法

1、以下所有奖惩意见,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形成建议,并以院长书记会决议为准。

2、对于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个人,根据报告的先后顺序、事件是否能促进质量获得重大改进,给予相应的奖励。

3、每个季度以科室为单位评定并颁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质量贡献奖。评定标准: (1)、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达到3例以上,并且上报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流程再造有显著帮助,实现流程再造达到3项以上的科室; (2)、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取消评选资格。

4、当事人或科室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未及时上报导致事件进一步发展的;质量控制科从其它途径获知的,虽未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但给患者

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或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的予当事人或科室相应的处理。

5、已构成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医疗事故和差错处罚规定(修订)的通知》执行。

6、对于已经进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医疗缺陷,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将根据情况酌情减免处罚。

第四篇: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建立患者安全管理文化,正确处理及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广东省护理管理规范》、《广东省护理文书规范》、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的要求,制订本制度。

一、患者安全事件根据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或伤害的严重程度从严重到轻微分为4个等级

(一)Ⅰ级事件(警讯事件sentinel event):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患者非正常死亡或永久性的功能丧失,范围包括:(1)患者意外死亡,如自杀等。(2)与患者所患疾病无关的器官重大损害或永久性功能丧失(3)手术错误:包括患者错误、手术的方式错误、部位错误(4)婴儿在院内丢失。

(二)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adverse event):在疾病医疗过程中由于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费用的增加如跌倒(伤情Ⅱ级以上)或其他意外。

(三)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 no harm event):虽然发生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和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要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四)Ⅳ级事件(临界错误事件near miss) :由于及时发现,使原本可能导致意外、伤害或疾病的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

二、报告范围及类型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中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中的上报事件概括分类,结合临床工作情况,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类为:

1、药物事件: 静脉输液错误、静脉注射错误、肌肉注射错误 、皮下注射错误、皮内注射错误、口服给药错误、外用药品给药错误

给药错误类型:错人、错药、部位、给药方法、错剂量、错时间、

其它

2、 照护事件:跌倒 、坠床、喂食误吸/窒息 、院内非预期压疮、预期压疮 、医源性皮肤损伤、走失、自残、自杀/企图自杀 、伤人、烫伤 、烧伤、冻伤、咬破水银体温计 、咽入异物、约束导致局部损伤、婴儿红臀、其它 :

3、 管道事件:患者自拔 、医务人员误拔、导管滑脱、错接导管 、意外断管、提前拔管(阻塞、感染)、导尿术致尿道损伤出血、其它:

4、 输血事件:错人 、错血型、血液制品类型等

5、 标本事件:错人、错管、未按要求贮存或送检等

6、手术事件:手术部位错、手术患者错、体内遗留异物 、其它:------

7、运送事件:运送过程致患者损伤、药品损坏/遗失、物品器械损坏/遗失、患者猝死、送检错误 、其它:

8、医疗器械/材料/设备事件:仪器故障/损坏、医用材料质量异常、操作中发现无菌器械包内物品物品器械不符、器械物品灭菌不符合要求、其它

9、职业防护事件: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事件、其它

10、其它事件:漏执行医嘱、火灾、失窃(公物或贵重药品)、争吵/打架、蓄意破坏、病历遗失、违反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处理不当 、其它

三、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1、倡导非惩罚性的报告制度,鼓励主动报告临床护理中存在或潜在的安全(不良)事件,对事不对人。

2、发生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3、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通过院内办公系统邮件上报,及时据实登记。

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限

1、凡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值班医生、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将损害减少至最低。同时上报护士长、科主任,如为Ⅰ-Ⅱ级事件:护士长立即口头上报护理部,同时24小时内填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至护理部;如Ⅲ-Ⅳ级事件,在24小时内填写上报《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2、如有潜在医疗纠纷的问题,如发生医闹事件,扰乱正常医疗护理工作、3人以上的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抢救事件、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或家属与医护人员突发冲突等需要紧急协助的其他护理问题,需立即执行口头或电话上报。

3、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护士长应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一周内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对科室意见或方案提出意见,并在一周内报送护理部。

五、安全(不良)事件处理

1、及时处理,减小伤害。对发生的任何安全(不良)事件,特别是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不良事件(Ⅰ级、Ⅱ级),要当机立断,及时补救,将可能造成的损害或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立即上报,发生不良事件后,有关记录、标本、物品、化验结果及造成差错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护理部对于接到警讯事件(Ⅰ级)报告后及时到达现场,迅速组织和协调人力和物力资源,尽最大

努力阻止和减少事件所造成的伤害。

2、调查分析,实施改进。当事人24小时内填报相应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单,填写事件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及时调查,组织科内讨论,从制度、流程、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事件的原因并提出,确定事件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如Ⅰ-Ⅱ级事件、涉及多部门多环节、不良影响较大、属于频发事件均需进行RCA分析,大科护长参与讨论分析。并于1周内完成不良事件报告单讨论及整改,上报护理部,由护理部、大科护长跟踪持续改进措施及效果。

3、护理部组织患者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及讨论,找出工作流程或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制订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提出对事件的处理意见。并及时进行全院分享以示提醒,跟进纠偏效果,杜绝安全隐患。

六、安全(不良)事件登记、统计

1、出现不良事件的科室及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护理部按季度汇总分析,报告主管院长。

七、患者伤情分级:

按照国家护理质控中心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将患者受伤程度分级为: 0级:没有伤害

1级:轻度(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撕裂伤等)

2级:中度(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等医疗或护理处置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

或深的撕裂伤、皮肤撕破或小挫伤等)

3级:重度(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

4级:死亡

第五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可分为2类,一类是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医疗过程中未被阻止的差错或设备故障造成的伤害;另一类是不可预防的不良事件,即正确的医疗行为造成的不可预防的伤害。

麻醉不良事件包括:喉镜引起的牙齿损伤脱落;误吸胃内容性肺炎;术后紧急再插管;外周神经损伤,中心静脉插管气胸;角膜擦伤;烧伤;错误输血,院内感染,做错手术,异物残留体内,穿刺大血肿等。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科室内发生了任何不该发生的事件均应毫无例外的报告,并填报在不良事件登记本上。同时认真如实的上报上级医生,科主任积极指导善后处理,或请有关科室专家会诊,根据实际情况报告医务科,努力使不良事件得到良性转轨。

科主任每季度组织讨论,针对有倾向性、与病人安全及麻醉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件在全科讨论,并根据文献及相关要求,讨论制定科室管理规范或专家意见,改变临床麻醉的管理流程

措施:

1.对及时报告,并及时妥善处理不良事件者,科室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轻处理。

2.对隐瞒、隐瞒不报造成不良影响者等,一旦发现,科室必要时提请院部在事件后的处理及考核方面给予从重考核和处罚。

上一篇:商铺合作经营协议范本下一篇:食品安全教育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