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05-02

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县机动车的数量在不断攀升,然而与之对应的作为交通静态设施的停车场地却严重不足,使停车难已经成为困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顽疾,同时因为停车难而引起的各种纠纷也逐渐增多。能否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给停车场规划一个空间,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对于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与畅通,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研究并逐步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是当前我县城市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现状

从总体上分析,我县的城市机动车停车场数量无法适应汽车保有量增长的需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与城市停车场建设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这种停车位不足的结果是:机动车违章停靠,随意侵占道路、绿地和居民休憩用地停放的现象日趋严重,使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并影响市民的生活秩序和破坏我县城市的整体形象。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数量的增长与停车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关资料表明,随着近几年XX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我县私家车的数量在不断攀升,而停车场建设却十分滞后,因此,导致马路停车场大量出现。

2.城市路边占道停车比例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停车场极度缺乏,使得机动车随意停放,造成停车秩序混乱。目前在我县城区占道停车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还存在主要干道占道停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使道路通行能力、行车速度进一步降低。另外,车辆在道路上任意停放,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都造成了干扰,也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安全隐患。

3.停车场建设和规划过于陈旧落后,使停车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我县对停车场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以下问题:没有形成间隔一定路段就设臵有一个停车场的规划,特别是在路边很少设臵有社会性的小型停车场;一些较大型商场虽设有停车场,但没有明显的停车标志,不能有效引导车主入内停车;有些停车点停车后步行距离过远,致使车主不愿停车。此外,多数旧的住宅区没有设臵停车位,新建住宅区也没有设立足够停车位;一些大型建筑物内的地下停车场被侵占它用等等。

4.停车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机制

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涉及规划、城建、公安、交通、工商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造成停车设施在选址、规模、收费等方面的诸多不合理性:一是停车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相脱节。在城市开发中,停车设施用地常常无法得到保证,公共停车场建设只能见缝插针,布局很不均衡,导致部分路外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过大,停车不便;二是路内、路外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相脱节。路边停车带的设臵较少考虑周围地区路外车位的供给状况,未能与路外停车场的布局相结合;三是路内、外停车价格倒挂。目前路内停车场无偿占用道路这一公共资源,建设成低,因未计入社会成收费相应便宜,而路外停车场的初期建设成基于路内停车场的标准。路内、外停车场的非公平竞争,直接导致路外停车场的低停放率现象,无法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停车问题的现象分析可以发现,产生停车矛盾的根源首先是停车供需失衡,但是决不仅仅是供需失衡,还有停车场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管理手段与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停车容量和设计与周围的道路交通是否匹配等多种复杂的因素。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

1.停车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滞后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县的停车设施发展战略与政策却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一方面缺少对未来停车设施发展的宏观把握,即使有也未能结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政策制定滞后,无法吸引和筹集建设资金,建设停车场没有动力,不能形成停车产业。对停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产生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规划部门对停车状况了解不够

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及时调整规划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对于已规划的停车设施用地也总是一挪再挪,最后不知去向。另外,不少规划管理人员对停车场的规划控制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停车场无地可建的原因之一。

3.制度不健全

我县在停车场配建问题上,长期以来主要参照公安部、建设部1988 年颁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和《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执行。该规则和规定已不能适应 现在停车形势的需要,再加上一些目光短浅的建筑物业主不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对其低调处理或故意回避,配建问题就更加严峻。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在城市规划中,停车场规划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物配建停车

场指标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停车需求。

三、解决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建议

从我县城市停车场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来,充分挖掘现有停车场资源,规范停车场使用是职能部门应急之策。今后必须着力走上计划先行,综合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综合之路。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制定和完善我县城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制度

公共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享有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同等的政策待遇,并配合停车场建设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公共停车场的投资建设。城市停车场的建设应本着“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强调规划意识,严格监督与执法,充分保证停车场的用地。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对停车设施的管理,尽可能提高每个停车泊位的流转率。目前我县应当制定有利于社会停车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形成高效率的开发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多形式地参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

2.科学合理规划与管理路边停车泊位

一是开放一定公共场所作为公共停车场,改建现有市场,将市场下(或上)建为停车场,发挥立体作用,建为公园(花

园)式综合停车市场,同时结合政府办公楼的迁建,在劳动局、公安局(原看守所)、农业局、光明市场、大西街市场、东河公园、滨河公园、凯西公园、城北中学、中医院等地点适当开辟公共停车泊位。二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改善路边停车特性。实行统一收费(前三个月不收费,正常收费后按不同类型在财政返还资金中给予工作人员适当比例)。三是加强执法管理,实行定人守候,流动巡逻,提高驾驶人停车自觉交费意识。如果不加强路边停车的执法管理,将会使路边的停车秩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同时逐步减少人力三轮,禁止机动三轮运营,将责任落到实处,摊、店门前机动车、自行车不准下街,由店主负责。

3.城市停车场建设要超前规划

解决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积极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势在必行。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车辆的增多与发展,同时制订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并适当调整配建指标,合理确定停车场设施结构,合理布局停车场。政府在城市建设中要切实安排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仅要重视拓宽马路,疏导交通,让车行得更快,行得安全,还要考虑到兴建停车场所,让车停得下,停得好。此外停车场建设要超前规划,在旧城区的改造或集中开发区建设中,除了安排一定

规模的地上停车场外,还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兴建地下停车场,新建大型设施(居民小区、办公楼、宾馆)必须设有停车泊位,其规划布局与规模要由城市规划建设部门核定、审批。

4.加强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停车资源,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合理利用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同时在城南、城北、公园广场等地设立曝光(提示、告知)牌,将上日乱停乱放的车辆牌号予以曝光(提示、告知),并建立电子档案,若出现三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同时交警部门每月将乱停乱放处罚结果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乱停乱放造成的交通混乱,而且还可以促进交通设施信息系统的正规建设。

篇2: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区机动车辆日益增加,每天还有城区周边地区大量车辆进城,而我们现有的停车位显然远远不够,机动车辆多数停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随着机动车数量飞速增长,车辆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研究县城停车问题对城镇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学校的安排我对此进行了调研。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2年3月6日至5月6日,历时两个月,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地点:xx县县城。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的50人当中,32位男性,18位女性,有75%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区内买车位,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小区空位车;有1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马上停车。在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小区内车位严重张紧,还有就是占道停车、妨碍交通;在被调查者都说到了要交通体系不够健全制度,加大城市各类配套设施,重点区域完善停车场地。

(一)当前停车问题概况

目前,我县没有大型停车场,多数停车场占道现象严重;政府街与洺兴路没有停车位,停车问题最为突出;县第一医院一带是老社区,道路较窄、人流量较大、停车比较混乱。很多人都停在了马上边上,给百姓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目前停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先天性不足

由于受历史原因及前些年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市城区道路的宽度不够,大部分的道路没有人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驶在同一道路上,造成道路两侧停车区域受到极大的限制,出现有停车区没有人行道,有人行道就没有停车位的矛盾。虽然现在城区道路两侧划有停车位,但这同时也造成了相当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城区内部分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没有形成与城市主干道的贯通,存在断头路,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分散城市车流的作用。

2.是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

老城区内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较多大型的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学校医院、农贸批发市场等,在一定区域内过于集中,其周边的停车难问题现在尤为突出,而且这些区域往往没有能够满足停车需求的停车场,人流车流在固定的时间段又比较集中,且大多数没有发展停车场的空间,这就造成了时间、空间上的停车难。城区内原有的老小区在建设时大多数没有考虑停车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毁绿停车的现象,老小区内停车难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

3.是城市交通体系不够健全

我县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较早,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公交车网络不够健全,交通线路过于集中,能覆盖的区域相对较少,运行不够规范,能起到的承载作用也就相对较小。城市出租车明显偏少,虽然近几年出租车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要说上下班高峰期、雨雪天气等,仅平时在城市主要道路等一辆出租车就要平均3—5分钟,而且公共交通的延伸区域明显不够,即使是有也往往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在高油价和追求效率的今天,公共交通应该是成为城市及周边区域居民出行的首选。

四、对策建议

加强停车问题规范管理,解决影响和制约停车问题,丰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城市各类配套设施

对城市车流量大、负荷重、容易堵的路段进行拓宽改造,提升城区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借鉴寿光的模式,对现有的道路两侧进行改造,变凸出式路沿石为与道路平行路沿石,充分利用沿街门店前空间施划停车位,目前宋城等的区域均采用这种方式,效果较好。

(二)整合现有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公用资源

高效利用居民区的停车资源,对现有居民区内的闲置场地,科学规划,充分利用,见缝停车,对现有老小区内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后改为停车位,将原来的顺向停车位改为斜向停车位等,都能有效地增加停车位的数量,适当缓解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对院落相对较大的单位,可以考虑开放部分区域用作公众停车场。

(三)对重点区域完善停车场地

我县目前已在医院、机关综合办公楼等停车压力较大区域实施建设立体停车场,对于其他区域停车压力较大,但未按规定配足停车场的公共场所需加大调控力度,督促其

尽快建设立体停车场或租用、改建停车场,满足其经营过程中消费者的停车要求。

(四)考虑实行停车收费制度

对于占用公共停车资源的,可考虑进行停车收费,通过经济层面的制约,促使群众增加公共资源集约利用意识,对于第三条提到的建设立体停车场或租用、新建停车场的情况,可由管理单位按时间适当收取停车费用。既可以加强对车辆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更是减少了单位管理的成本和负担。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尽快合理布局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网点,提高公交车运营时间和运营效率,基本实现“步行三分钟到达公交站,五分钟乘上公交车和下车三分钟步行到达目的地”的要求,同时适当增加出租车的数量,满足群众出行的需要。再有就是尽快完善城区公用自行车网络建设,加密网点,在有条件的道路建设自行车绿道,加强宣传,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六)是加强对停车秩序的管理

继续深入推行公安、执法联查查处违章停车机制,对停车行为讲究人性化管理,重点是查处乱停乱放车辆影响交通秩序的行为,对于虽未在施划的停车位停车,但不影响城市交通秩序的现象,可以考虑先警告后处罚的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同时,进一步增加现有停车位数量,在不影响交通和城市秩序的区域,尽可能多的施划停车位,变违章停车为合法停车。

五、小结

篇3: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保有量达2.17亿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达7206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2%。个人汽车拥有率不断提高,反映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作为群众出行的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很多人惊呼“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然而在汽车数量突增的情况下,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却没有跟得上汽车快速增长的脚步,越来越多的车辆也使得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拥挤,停车难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抱怨的共同话题。小区停车位不足导致的车辆随意停放、停车占道、人车混行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带来的交通安全、蓄意破坏、费时费力、邻里不和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的绝大多数住宅区的交通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人将我国住宅小区停车规划发展划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之前,80年代至90年代末,21世纪初至今,笔者分别称之为“祖辈”小区、“父辈”小区以及新建小区。[1]。本文对淮安市以上三类小区的停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相应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缓解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的现状,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1 淮安市住宅小区停车现状调研

1.1 淮安市概况

淮安是江苏省省辖市,地处江苏北部平原腹地,全境属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京杭大运河、淮河贯穿全境,洪泽湖、白马湖镶嵌其中。现辖清河、清浦、淮安、淮阴4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中心城市拓展区面积1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0万,城市化率为52%。[2]

(1)淮安市近几年GDP总量不断提高,并且年GDP名义增长速度几乎年年增快,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3)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居民们变得更加富裕,私家车便自然而然的多了起来。2008———2011年淮安居民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1、14、17、21万辆。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无疑给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了时空上的方面,但停车难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2 淮安市不同类住宅小区停车现状调研

1.2.1 淮安市“祖辈”小区停车现状

之所以将20世纪80年代之前规划设计的住宅小区称之为“祖辈”小区,是因为笔者经过对数个此类住宅小区的调查,发现该类小区的一个共同特点:其居住群体60岁以上人口占64%,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该类住宅小区因为建成时间较早,所以当初几乎没有规划停车位,只有后期改造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露天停车位;(2)老人一般以步行为主,少量老人也会使用自行车、三轮车、电动三轮车或是机动代步车作为交通工具,对停车场地数量的要求不是很高;(3)“祖辈”小区由于房屋结构、面积、建筑年代等原因,出租户较多,且租户大多为学生家长、农民工、小商贩等,自行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居多;(4)有一些历史久远的政府机关生活大院,在建设时虽然配备了一些车库,供领导、干部停放车辆,但其现在却经常性停放的车辆要多于一般的“祖辈”小区;(5)居住在此类小区中的老人多为“老干部”,子女在节假日或双休日来小区探望父母,生活大院的停车数量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会出现一个高峰。

1.2.2 淮安市“父辈”小区停车现状

对淮安市“父辈”小区进行调研,“父辈”小区人口年龄构成为60岁以上人口占16%,22-60岁点70%,22岁以下点14%。“父辈”小区的停车现状:

(1)之所以称此类小区为“父辈”小区,是因为该类小区中的居民以22岁至60岁的为主,尤其是中年人,占到相当大的部分;(2)小区内汽车拥有的比例比较高;(3)初期规划时考虑到停车场的设计,相比于“祖辈”小区有一定的增长,但居民拥有汽车的增长速度总是高于停车位的新增速度的;(4)“父辈”小区停车位刚性需求大,因此其缺口也大。

1.2.3 淮安市新建小区停车现状

对淮安市新建小区进行调研,新建小区人口年龄构成为60岁以上人口占5%,40-60岁占22%,22-39岁占58%,22岁以下占15%。对比这些数据,分析出新建小区的停车现状:

(1)从人口构成来看,新建小区中以22岁至39岁的年轻人居多,鉴于年轻人对汽车的特别推崇,因此新建小区对于停车位的需求量也更大;(2)新建小区停车位的设置比例大大提高,基本能满足私家车的停放要求;(3)新建小区多为高层建筑,停车位多为地下车库,地面停车位不多。

2 淮安市住宅小区停车问题研究

2.1“祖辈”小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该类小区停车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两点问题:

(1)由于双休日及节假日停车高峰而带来的停车时空不均导致停车设施空置或供不应求;(2)年代久远的住宅小区一般不设置物业部门,而老年人又往往不注意停车秩序问题,将车辆随意停放,此做法会造成小区内部的混乱,影响小区的交通。

2.2“父辈”小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此类住宅小区本身对停车位的大量需求,加之在建设时停车位规划不到位,导致“父辈”小区比“祖辈”小区和新建小区具有更多的停车问题:(1)小区内已有停车位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私家车;(2)随意停放的车辆,严重地破坏了小区的景观,侵占了大量公共空间;(3)由于小区规划早、道路窄、可用车位有限,增建停车位难度很大。

2.3 新建小区存在的问题

(1)新建小区为了创造更多的停车位,一般都是设置地下停车库,而一些司机以停车麻烦为由,不愿停车入库;(2)开发商对出租的停车位附以高额的停车费用,这意味着一些小区居民更加不会将车停在停车位上了;(3)以上两条原因直接导致一些司机将车辆停在路边或其他地方,给停车管理带来不便。

3 现有停车方式的分类、特点及评价

3.1 露天停车

露天停车最常用的有小区干道路边停放、住宅前后院空地停放和室外停车场等形式。现阶段,我国的居住区开发中大部分车辆仍是采用露天停放方式。根据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其中居住区道路用地(包括居住区、小区、组团道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占10%~18%。如果一个居住小区的所有车辆皆安排停在露天停车场,这在本来已经比较紧张的城市用地中,无疑是对土地的一种浪费。况且,露天停车也存在不安全因素。露天停车按位置可分为路旁停车和独立式停车场地停车。

3.1.1 道路停车

路边停车常设在组团路或支路,易采用嵌入式布局。道路停车具有利用道路空间停车,节省土地面积,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同时,停车取车方便,受到使用者的普遍欢迎,道路停车这种静态交通方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但是道路停车也容易造成乱占道路,使道路交通拥堵,干扰正常的交通秩序,成为区内矛盾的多发地之一,因而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1.2 独立式停车场

独立式停车场地停车常设在小区或组团的出入口处或中心绿地的周围,占用的场地较大。

路边停车和路外停车场都是目前住宅小区一种常见的地面停车方式,该停车方式往往是与人车混行或者人车共存的交通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住区内常见的地面停车方式可以分为外围环路式,岛式以及综合式几种方式。由于地面停车具有停车方便,停车成本较低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停车者的普遍欢迎,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单纯的地面停车不但不能解决停车问题,甚至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地面停车方式一般只能作为住区内一种次要的停车方式。

3.2 底层架空停车

3.2.1 优势

住宅底层架空停车是近年来逐渐开始采用的一种静态交通方式,相对于其它静态交通设施而言,住宅底层架空停车主要是利用住宅底层架空层来停放车辆,在不额外增加场地面积的情况下,可以为住区增加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对于现阶段住区内车位的紧张情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对于使用者而言基本上可以达到“停车在家”的效果,因而受到住区居民的欢迎。

3.2.2 劣势

由于架空停车需要住宅采用全框架的结构,在经济成本上要远远高于地面停车,因此在使用范围上不及地面停车广泛。同时架空停车需要将机动车道路延伸至住宅门口,对住区内内部生活环境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只适合于在住宅区的中部或局部实施,如结合住宅区或者住宅组团外围设置,避免机动交通深入小区内部,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以保证住宅区内良好的环境及安宁。

3.3(半)地下停车

建设地下车库费用较高。无论何种形式的地下车库,由于集中停放大量汽车,消防、送风、排风都十分重要。较露天停车而言,住宅底层停车能够节约出路面停车所占用的开放空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消除视觉环境污染,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多层住宅区来说,住宅底层停车和半地下停车有很好的优势,业主可以从车库很便捷的到达家里。笔者更倾向于地下车库,这种形式不受建筑结构的影响,柱网可充分根据车辆停放尺寸要求设计,同时节约大量土地。但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如:

(1)地下采光、通风、防水、排水问题;(2)地下引导、标识清晰,指向无误;(3)地下噪音问题。

3.4 立体车库

顾名思义,立体车库就是以多层的方式停放车辆,有利于节约用地,能极大的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但造价高、管理运行费用高,适用于汽车停放量较大时。在城市的中心商业区以及已建住区当中应用,能很好地解决用地紧张的矛盾,也适合在城市的一些高档住宅区建造。笔者认为其非常适合汽车时代的停车要求。

4 淮安市住宅小区的停车问题的对策

4.1“祖辈”小区停车难问题解决方案及对策

4.1.1 设置临时停车位

只有在双休日或是节假日的时候才会有大量汽车需要停泊,因此只需要增加足够多的临时停车位就够了,这样既简单,又节省资金。

(1)利用小区内部的公共用地进行改造。可利用的空间包括草坪、运动场地、道路边界区域、废弃仓库、住宅楼山墙周边等。如,将部分草坪铺上镂空的草地砖以形成车位;运动场地平时供孩子玩耍,成人运动,双休日和节假日作为停车场使用;道路一侧划定停车位,并以垂直形式布局;将废弃建筑物拆除,以增加停车面积;在住宅楼的山墙一侧划定停车位,若在两楼之间,注意不要堵路。(2)利用距离小区近的公共服务场所停车。将车停在小区外面的其他停车场,然后步行进入小区。

4.1.2 加强物业管理水平

(1)要充分做好停车指示引导工作,让外来停泊的车辆尽快找到车位,对不按规章乱停乱放车辆的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辅以罚款;(2)对居住在小区里的老人的车辆的停放,也要积极引导。只有停放整齐了,才会有秩序,不拥挤。

4.2“父辈”小区停车难问题解决方案及对策

找寻该类小区的停车问题的策略应是解决三类小区停车问题的重难点。

4.2.1 硬件设施上

(1)充分利用小区中的死角和较小的地块,并加以应用,使其成为露天停车位。这类停车场很容易破坏景观,需要柔化处理。采用三个并列排列的车位内嵌在宅前绿地的形式,将多组车位分散地布置于组团周围,车位旁边可以种植灌木丛,夹杂落叶乔木,这样可以形成围合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也为小汽车提供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夏天可以遮阳,防止了小汽车内的温度升高。绿化时应注意避免种植过多的高大乔木,影响行车视线和底层住户室内的阳光进入。

(2)若有经济条件,但地上空间不足,可以建设地下停车场。在停车场出入口处设置防噪屏障,并且对通道凸于地面的外立面部分进行绿化。在出入口适当的种植植物,可以减少车位和车道带来的压抑感,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住区的空间层次。出入口的绿化设计常选用垂直绿化植物进行景观营造,增加绿量的同时柔化了硬质景观,美化停车环境。在出入口处,灌木对视线有很大的影响,故应选用低矮植物和较低范围内无树枝的乔木。

如果地下停车库的车辆进出口为敞开式的,并且坡道较长,可采用棚架绿化的方式,坡道两侧可设绿篱。

停车场内部做好防水、隔声、消防工作,并设置清楚的指向标志,同时要考虑到驾驶者在地下的心理反应。

(3)在资金充足且能腾出足够地面空间(建筑拆除,用地性质转变等)的情况下,建议建造立体车库。对小区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手段缓解:可以在其周围种植高大的乔木,或可以用爬墙虎包裹住整幢建筑,或可以在四周墙壁上进行壁画创作,亦可在其顶部种植花草。

(4)充分利用小区周边资源。如小区的旁边是一家事业单位,那么可以利用小区居民和单位职员停车的时间差来协调停车问题:一般小区的停车高峰是在晚上,而晚上正好是单位的下班时间,通过这一点,让小区居民的车晚上停在旁边的单位里,可以有效地缓解停车难问题。

4.2.2 软件管理上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按小区规章要求停泊车辆;(2)政府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城市居民不必要的购车行为;(3)提高住宅小区车户比的比列,至少应提高到0.5;(4)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协调好小区内的人车关系和用地分配。

4.3 新建小区停车难问题解决方案及对策

据之前的调查可知,新建的住宅小区都配置了大量的停车位,按理说不应该再有“停车难”的说法了,但停车难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那更多的就是“人”的原因了。

(1)新建小区一般会建设地下车库,但开发商过多得抬高了车位的价格或是租金使得业主们有位不敢停,导致地下车位空置率高,地上不该停车却停满了车。对此,笔者建议开发商要适当降低车位的价格,建立车位租用、交叉共用、限时使用、时价车位、人防车位临时借用的有效机制。(2)人的懒惰心理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一些人明明买了地下车位了,但嫌停在下面麻烦就把车停在了地面上。对于这种情况,第一,希望业主提高自身修养,按规章制度办事;第二,物业公司加大管理力度,还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其他业主。

5 结语

篇4: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 键 词】公交换乘 诱导系统 停车系统 共享

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在汽车化发展进程中,大多都走过了一条从扩大供应、满足需求到有选择地限制供应、调节需求的停车发展道路。而发达国家通常在早期的停车政策是增加路外停车场建设,来适应不断增长的机动车的停车需求。这样的举措在有效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小汽车的普及和刺激了各种目的出行中汽车的广泛使用,最终导致城市道路网特别是中心区道路交通的超负荷运转。认识到早期政策的弊端后,多数国家转向通过制定控制车位供应和调节车位使用的政策,同時辅以各种的管理政策,比如调整停车收费、加强停车管理、福利公交出行和停车换乘出行等等,引导人们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而采取其他的出行方式。一系列的措施实施,调查数据显示:中心区交通拥挤状况得以改善、空气污染指数下降、公交出行量增加。达到了城市交通出行结构逐步改善的良好目的。

面对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状况,结合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包括汽车经济的现状。寻找合理的改善停车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是符合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需要。经过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目前停车现状,现提出以下改善途径和措施。

一、重点发展停车换乘系统

随着城市的扩展和以轨道交通为高水准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许多城市开始重视与公交系统一体化运作的停车换乘系统建设,结合中心区差别化停车供应措施,有效地调节城市不同地区的交通能够方式结构,减少市中心的道路交通压力。

停车换乘系统建设的任务是:在城市中心区以外轨道交通车站、公交车站首、末站以及高速公路旁设置停车换乘场地,低价收费或免费为私人汽车、自行车等提供停放空间,辅以优惠的公交收费政策,引导乘客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城市中心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在城镇中心建设停车换乘设施,减少交通堵塞;在火车站建设停车换乘设施,方便长途出行等一系列措施实施。

许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实施方案:英国与60年代末开始研究将P&R(停车换乘系统)的研究用于解决日益渐增的交通拥堵问题,他们的宗旨是鼓励人们走出小汽车使用公交的同时,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伦敦,P&R设施的使用是免费的,开往市中心的P&R专用公交从7:05AM开始没10分钟一班。P&R停车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先进,停车换乘、信息查询和候车环境都设计的很好。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与1993年在“新马德里总体计划”中提出:围绕市中心铁路出口建设大型停车场,方便体内公车换乘。新加坡的P&R大多都建在MRT和LRT的附件,小汽车可以免费的停放在P&R的停车场内然后换乘公交是去市中心。LRT的起点和终点站与MRT站结合,乘客通过20m长的空中走廊不用出战即可方便地进行换乘。当地政府在几个人流较大的车站下面建造了公共汽车换乘站,让附近的公共汽车站迁入,实现方便的换乘。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停车诱导系统

国际经验表明,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支持的停车诱导系统,可以减少因寻找车位而在公共道路上巡游的汽车数量,可以有效减少路面停车行为,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既有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大城市交通正在趋于智能化管理,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摸索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借鉴国际上优秀的成功经验来缩短摸索时间。

美国、日本等国家目前已经研制出应用于实际的智能化停车信息系统,美国使用的是高级停车信息系统APIS(Advanced Parking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智能化系统(ITS)在停车领域中的应用,该系统可使驾驶员方便的行预先进行停车位选择,减少了寻找停车位的时间。APIS的可视信息板提供实时停车信息,引导驾驶员寻找停车位。

三、健全和完善停车政策

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在建立优化停车政策的同时,普遍重视停车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日本是停车政策和法规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早在60年代末,日本就明确推行“拥车者自备车位”政策的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停车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建筑基准法”、“停车场法”、“机动车停车场所之确保法”、“车库法”和“道路交通法”等等,鼓励和促进了建筑物配件停车设施和路外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成功实践了路外停车场的合理建设与管理,逐步消除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是国际公认的成功典范。

四、通过价格体制来调整停车泊位紧缺问题

通过价格杠杆,制定不同的停车费用,调节停车位的使用和交通方式结构,具体包括:

1.大幅度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迫使人们换乘公共交通进入市中心;

2.大幅度提高长时间停车的费用,迫使人们放弃使用小汽车作为通行的交通方式;

3.限制道路内停车时间,大幅度提高道路内长时间停车费用迫使人们选择路外停车场停车;

4.在城市外围轨道和公共交通车站附近提供足量、低费用乃至免费的换乘停车位,鼓励人们换乘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

五、鼓励停车产业的发展,带动停车系统的完善

推行民营化为主和政府激励政策相结合的停车设施建设经营模式。公共停车场建设属于一次性投入高,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由于土地价格高、税赋高等因素,城市停车场建设和运营产生困难,期待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可能性较为渺茫。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国际上许多城市纷纷出台各种政府激励政策,设立停车场建设基金,鼓励停车设施建设与经营以民营化为主。停车设施的产业运作模式,促进了全社会共同出资推进停车设施的建设。

六、制定严格的停车管理法规,严厉的违章停车处罚力度,带动停车系统的完善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停车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建筑使用过程中挪用停车设施的行为以及车主的随意停放行为,都制定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并在管理中严格遵照执行;为了整治违章乱停现象,许多城市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对多次违章屡教不改的“惯犯”在经济处罚的同时,甚至追究法律责任。新加坡法令规定,建筑物未按照标准设置配套停车设施的,一律按停车位的缺乏数补交建设差额费。不同的地区抵偿政府的差额也不同(中心区每泊位600新币,外围区250新币)。主管部门严格控制配件停车设施禁止移作他用,否则处以极重的罚金。新加坡交通警察对违章停车进行拖车处理,车主必须交纳缴纳罚金和拖车费。第二次被锁住车轮的,其罚金翻倍,而第三次被锁住车轮的车主要被处拘留的重则。

我国也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管制,强制性迫使市民提高交通素质,消灭乱停车的不良现象。通过制定停车法律法规明确停车设施的建设主体,保证各种停车设施的供应,推动城市发展并保持经济活力。

七、合理利用资源,共享停车空间

在城市中,建筑物的停车配建设施都是按照其高峰时段的停车需求来预测的,在高峰时段之外的时间,停车位有可能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此同时,城市却饱受停车难的痛苦。通过研究各类建筑物的使用特点之后发现,这些特点是可以为我们所利用来,进而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的。特点归纳如下:

1.在时间上,建筑物的功能特征不一样,他们停车场运转高峰的时间上有较大差异。比如说体育场、教堂、商场等。

2.在空间上,城市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非常近,相互利用停车设施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措施。800m范围内的距离是步行者可以接受的行走距离。

3.在功能上,除了商业街的构造布局以外,其他的相邻之间的建筑物的功能通常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带来了可以相互之间充分利用闲置停车位的可能性。

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一直是汽车经济时代的一个大难题,为了能成功缓解此矛盾,各国都采用了很多的措施和方法,上面所列举的都是一些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事失败的例子。我们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大力提倡建立公交换乘、停车诱导系统以及发展民营化停车项目。在实践和发展中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丽霞,陈斌,何勇.智能停车场系统集成与应用维护[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宋年秀,王耀斌.运输枢纽与场站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GLA parking standards/final report. July 2002.

[4].王元庆.停车设施规划[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5: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分析物业管理矛盾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方面缺乏与物权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我市又无立法权;另一方面,我市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小区物业管理和停车新的发展需求,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有法难行、无法可依的现象。

2、管理体制不顺畅。一是政府社会管理没有延伸到终端,一些政策法规在小区中出现梗阻、断层现象,乱开店、乱停车、盗窃等影响居住环境质量问题未能得到遏制;二是基层党支部及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建和谐小区的机制没有建立,居委会名义上是自治组织,现实上是从事党政工作,但在处理业主与物业矛盾中“名不正、言不顺”,解决基层矛盾的一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其缺乏考核激励制度,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足,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企业在协调解决

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关的具体事务上,显得无能为力。

3、市场主体不对称。业主个体直接面对物业企业或开发商必然处于明显弱势,而我市目前业委会尚未普遍建立。业主自治意识不强,据调查,62%的业主对业主委员会不清楚、不参与。对业委会的设立、监督以及主要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内控能力、团队精神和依法维权水平不高,业委会成员服务全体业主的动力不足,年纪轻、能力强的现职人员更不愿加入业委会。另一方面,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很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管理人员、高学历层次、技术职称等方面的比例都低于全国水平,物业管理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不强。

4、市场环境不和谐。某些新闻舆论的导向有偏差,部分群众对物业管理行业存有偏见,“享受免费午餐”的习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物业的“佣人”地位和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少数离退休干部、现职领导、司法人员和教师等机关公职人员,带头欠缴物业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市场制度不健全。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过低,市场的进退制度不规范,对业主和物业企业制约有效的社会诚信系统未能建立。追讨恶意欠费的司法程序过长,成本过高,企业难以维权。对开发企业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质量差,随意更改规划设计,公用配套设施数量不到位、技术标准不达标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小区建管不分掩盖着前期遗留问题,或转嫁给后进入的物业企业,开发项目前期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有待全面推进。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企业的纠纷在基层和司法诉讼层面上得不到高效解决。物业管理菜单式的分项消费制度未能建立,业主不能明白消费、透明监督。许多物业企业把出租公共共用设施和停车管理费作为重要的收入渠道,千方百计扩大路面停车,帐目不清,隐瞒收益。

6、政府管理不完善。在扶持、监管物业管理产业上,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扶持物业管理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没有形成,对小区内违规违章现象执法不力,把某一些义务和负担转嫁给企业,对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的价格调控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到位。特别是基层行政组织事务多、经费少,就搞违章搭建或出租老小区仅有的公共用房公共设施,以补充管理经费不足。

7、公用设施不配套。在老小区和次

总之,从根本上说,公用设施上的硬件不足和

二、关于解决停车难和物业管理问题的目标、原则和

3、交警、城建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目前,我市许多老小区和次新区即使用足区内停车资源,也不能满足全部需求;尤其是实施规范停车后,必然产生对部分车主的“挤出效应”。因此,依靠区外道路道板、公共空地和周边单位合作停车是一个现实选择。建议,建立交警、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由街道组织社区公示并上报小区停车泊位的短缺数量,再由交警对动态交通影响作出评价后,按照便民利民、公开透明、能划尽划的原则,提出道路道板划定泊位的方案,最后会同城管和街道、社区实施,同时建设部门要给予配合,对道板泊位下的管线承重能力进行评估。

总之,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贴近小区,使业主的诉求充分表达、意见民主集中、纠纷快速处置,从而真正把小区物业矛盾消解在基层。

(二)政策创新。一是制定扶持停车产业的投资与经营政策。投入大、回收慢这一影响停车产业化的最大难题,对此我们建议两条对策措施:第一条,针对公用

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将停车设施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办公用房等公用设施以及商业设施三者捆绑建设,给予优惠政策,以副业补助主业,一举多得,既解决停车问题,又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小区增强造血功能。第二条,对区外单独建设公共停车场库的,将之作为市政设施,土地采用划拨方式;政府可以土地投入,吸引外来资本建造,以合作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优先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和适当盈利。为了培育和推动停车产业发展,可以以街道为单位,整合现有停车资源和土地资源,注入专业化公司,依靠规模化经营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在审批、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制定扶持和规范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政策扶持,促进物业管理产业加快发展;以制度规范,引导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创新财政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户、企业职工特困户、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群,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家庭实行物业管理费减免政策,对所减免的物业费在由行业主管部门考核物业企业服务质量后再作支付,既彰显社会公平,又体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完善对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激励考核政策。仅针对本课题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小区的数字化考核,为区和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业绩提供量化依据,从而形成市考核区、区考核街道、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监管物业企业这样一个层层有责任、纵向管到底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借鉴杭州经验,按照费随事移的原则,把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的停车泊位的收费管理(杭州是把白天和夜间两种不同收费管理方式全部下放到区,建议我市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夜间包月收费下放带街道和社区),统一下放到街道、社区,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帮助收费困难的物业企业改善经营,也可委托物业企业负责夜间包月制停车的收费管理。

(三)价格体系创新。一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多数业主能够承担的生活地停车价格体系。充分考虑车主的承受能力,依据停车方便程度和安全性,建立泊位租用价格区内场库>区内道路停放>区外封闭空间包月停放(主要是周边场库和单位)>道路道板与公共空地的价格体系。建议,在4个环节改革探索:

1、多管齐下,兼顾各方,建立小区停车地下场库的统一收费价格。第一,降低人防车库现实租用价格,切实改变人防车库被开发

商或物业企业作为经营资源的做法,充分利用人防车库这一国有资产为民服务,对其实行政府指导价;第三,鉴于开发商产权车库占用业主的公共资源,不能简单地实行开发商单方面自主定价,也要实行政府调控;第三,将地下人防车库、开发商产权车库和公用配套车库的不同价格,加权平均,制定出统一的租用价格,但是要以每月300——350元为上限区间(杭州360元,苏州400元),不准上浮,只能下浮,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所有权,对收益分配进行合理规定,其中人防车库收益必须归政府分配使用。这种加权平均、统一定价的办法,不仅增强可操作性,促进小车进车库,也均衡了业主、开发商和物业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对占用业主公共空间的开发商产权车库,强化成本核定特别是土地成本的核定,遏制出售价格不断攀升的势头,并发挥政府对开发商的“窗口指导作用”,规定开发商产权车库2年内未能出售就必须出租,抑制其只售不租或变相强制出售的行为,引导小车停放进场库。

2、稳定当前小区路面停放收费价格水平;

3、对于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停车,实行包月制;

4、对生活时段与周边单位合作停车和使用经营性车库停车,也实行包月制。对于后两者停放方式,管理单位应提供基本的安全防范服务。二是建立物业管理菜单式价格体系。将卫生保洁、安全防范、绿化管养、公用设施维护等具体服务项目的价格,按服务等级标准量化,让业主自主选择、透明消费,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物业市场公平交易。市物价、房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四)科技创新。一是小区与城管联动,将数字城管的信息传输、处置、监督的功能覆盖到小区;二是建设停车信息诱导系统,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既使车主能够在最近的地方停车,又减轻道路动态交通的压力;三是推进“城运一卡通”建设,在加油、洗车、停车收费、年检、缴纳罚款、行车引导及停车信息诱导服务等方面,为车主提供便捷的服务;四是建设小区治安视频监视系统,促进小区治安状况好转。的管理,确保规划车位的建设到位、数量到位、功能到位。

3、借鉴北京经验,规范商品房买卖 “一项工程”指的是以老小区和次新区为重点的公用设施完善工程。工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停车设施;二是小区公共服务用房及设施;三是部分老小区封合式改造。我们根据本次普查的结果,并结合轻重缓急和现实可行性,提出停车设施和公共服务用房严重不足的小区名单,供政府决策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把问题相似、地缘相近的相邻小区作为一个项目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分片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建设的集约化。此外,市规划部门已经编制了《常州市停车场规划》,但主要是针对工作地的公共停车设施,对于住宅小区的停车需求考虑的不多。因此,对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的规划布局,市规划部门和街道社区要协同推进,切实增强可行性。

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增加停车泊位,我们按照“先区内、再区外”、“先地下、后地面”、“先盘活、后增建”的思路,从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增设补建三个方面,提出了10条措施:

1、盘活存量:①开展专项整治,恢复停车设施功能;②明确政策导向,将开发商产权车库的“只售不租”转变为合理价位租售;③利用城市道路及道板和公共空地划线包月制停车;④区内区外实施“保持绿化总量、调整绿化形态”,探索绿色停车。

2、整合资源:⑤与周边单位合作,签订资源共享协议,推行双向错时停放;⑥周边经营性车库和公共泊位为车主提供生活时段的包月停放。

3、增建补建:⑦停车设施、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等三大设施捆绑建设;⑧小区内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⑨针对小区周边单位工作时段停车泊位也十分紧张的实际情况,建设公共停车场、库、楼,以夜间包月和白天计时两种价格,满足工作和生活双重停车需求,并积极探索利用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库。⑩对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以增量开发带动存量不足”。就是在对停车困难小区的周边地块进行规划开发时,划出一块用地以零价格出让给开发商,允许开发商在其地面以上进行商业开发并在地面以下建设停车场库,或将一部分店面以上的楼层作为停车场库,但是必须将一

定数量的停车泊位产权交给政府,还可以用提高容积率的方式鼓励开发商建设,这样可以节省政府的投入,加快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增设、建设进程。

篇6:关于XX县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一、XX民俗文化的现状

所谓民俗,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趋同性生活行为模式,它包含着人们在物质生产、经济贸易、社会交往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民俗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XX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结构、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既有与川南各县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生活习俗类,即人们在婚丧嫁娶、生朝满月时的习俗仪式等。二是劳动习俗类,即人们在修房造屋、犁田种地、栽秧薅草、拉纤划船时唱的山歌、号子、小调等。三是节日习俗类,即人们在各种传统节庆时的礼仪、习俗及娱乐活动、民俗表演等。四是民间文学类,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等。

近年来,XX县委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

1988年,县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力量对XX民间文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完成了XX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公开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XX县卷》一书。

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端午龙舟节,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4年3月,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文艺调演。通过调演,发现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民俗表演项目。2004年7月,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举办了XX县首届民俗体育运动会,集中展现了XX县民俗体育项目。2005年4月,宣传、文化、广电部门在开佛、古河等乡镇收集、整理、录制了淯江号子。2005年10月,梅硐镇政府和古石林旅游公司共同举办了首届苗族风情艺术节,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苗族文化。2006年2月,成功举办了“四川宜宾·竹海XX”首届龙灯节。2006年5月,县文化、广电部门及音乐舞蹈家协会深入乡镇对山歌、民谣进行了收集、录制。同时,各类民间民俗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如收藏家协会、龙灯协会、龙舟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民俗文化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民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逐步萎缩,许多传统民风民俗逐渐被淡化,民间艺术等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甚至被遗忘。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现代生活节奏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而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只是在老一辈人中流传,大部分民间传统艺人年龄严重老化。现在青年人大多愿学习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民间传统艺术,一些民俗表演项目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经费不足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主管部门无专项经费,无稳定性的投入,特别是民俗文艺表演大多靠社会的捐助。加上协会自身市场意识淡薄,造血功能差,因此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仅靠民间民俗文艺爱好者们的热情与积极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四)部分民俗文化表演形式落后

部分传统民俗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如车车灯、牛牛灯、莲花闹、金钱板等缺乏吸引力。

三、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认识,抓住机遇

目前,保护和发展XX民俗文化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一是我国已启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起,已将6月的第2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三是全县正着力打造旅游主导产业,争创中国旅游强县,为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县委、县府已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要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力促XX的民俗文化上台阶。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通过政府倡导、部门配合、协会参与、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民俗文化、尊重民俗文化、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竹海报要开辟专栏,XX广播电视要选取精华播放,文化部门要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民俗运动会和民俗文艺调演。文化馆要定期或不定期出选刊。各单位、各乡镇要利用各种节庆组织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注重发掘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创建特色文化之乡。

(三)加强领导,增大投入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涉及部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协调实施。一是宣传部门牵头,文化、旅游、广电等部门配合,协会积极参与,成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负责全县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二是财政每年应将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用于重点打造,精心包装项目,或以奖代补,对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予以奖励。积极引导和扶持民俗文化进入市场,发掘民俗文化市场潜力,创造自身价值,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性;三是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把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常规工作,培训一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接班人。引导青年人热爱传统民俗文化,鼓励青年人学习传统民俗表演技艺;各乡镇和职能部门要建立民俗文化人才库,对有专长的民间艺人予以表彰,对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困难的要给予关心,必要时给予一定扶持和帮助。

(四)认真规划,精心包装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重在认真规划和精心包装。要精心选择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和推介。规划和包装民俗文化项目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全县开展一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普查、收集和认真整理工作,形成详实的文字史料,提出发展XX民俗文化的方案;二是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基础上,对XX传统民俗文化筛选提炼、论证定位,本着淘汰一批、精选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在“特”、“精”、“新”上下功夫,推陈出新,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具有XX特色的品牌;三是对XX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改革创新,逐步走向市场。要举办好正月龙灯狂欢节、端午龙舟节、金秋美食节、梨花节、西部竹石林探险节、苗族风情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前,要通过英特网、广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在省内外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逐步形成定期的节庆旅游盛会,提升XX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篇7: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努力做好红十字工作

--关于XX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红十字人道公益组织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红十字事业在促进XX民生保障、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XX县红十字会结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县“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开展了积极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XX县红十字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任重道远,我县红十字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报最后还对去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些精神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县的“十二五”规划把民生问题作为今后五年的一个重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许多很有效的方法措施。

红十字会作为专业的社会人道救助团体,肩负着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助手的重要使命。红十字会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他们通过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得到实惠。首先,红十字会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关心群众疾苦,并积极争取、善于谋划,顺势而为,才能使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真正成为 “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人道工程”。其次,红十字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求,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实力和活力上下功夫,最终实现XX县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XX红十字事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XX县红十字会成立于XX年XX月XX日,自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县卫生局。“十一五”期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要求,经过积极努力,XX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理顺XX县红

十字会管理体制的批复》(X编字[XXXX]XX号)文件,同意XX县红十字会独立设置,不再挂靠县卫生局,由县政府直接联系,于XXX年XXX月正式理顺管理体制,独立开展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一直坚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开展救灾备灾、博爱进万家、卫生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及防艾宣传等公益活动,为灾民和特困群体提供救助服务。共发展红十字基层组织XX个,发展会员XX名,志愿者X名;开展汶川大地震、抗旱救灾、玉树地震等募捐活动X次,募集款物X余万元;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5次,发放物资X万余元,受益群众X人;协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白血病的X户贫困儿童家庭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申请了医疗资助;组织红十字志愿志愿服务活动X次,受益人数达到X人次;组织初级卫生救护培训X期,受训人员X人。在我县面临百年不遇的大旱期间,接受上级紧急下拨及社会捐赠款物价值X万元,完成全部物资发放及项目监管,覆盖了全县X个乡镇X的X余个村委会中的X余个自然村,受益群众达X万余人。可以说,XX县红十字会作为县委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对XX的民生保障、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近年来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车祸、矿难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部分边远贫困山区人民仍被温饱问题困扰,一些困难群体迫切需要救济救助才能正常生产生活……我县红十字工作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及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红十字会工作面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社会普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募捐救灾,其实还涉及到救济、救助等人道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人道主义精神、禁毒防艾、卫生救护等知识技能的传播,还包括“三救”、青少年健康服务、义务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组织工作以及日常的备灾工作。尽管每年县红十字会都作了很多宣传工作,仍有很多群众甚至是机关干部对红十字会缺乏了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作经费,县红十字会每年的工作经费只有1-2万元,连正常运转都难于保证,宣传力度自然无法加大。

二是备灾、救灾、救助能力亟待加强。XX县红十字会虽然从机构上独立,但目前仍借用县卫生局的地点办公,无力建设自己的办公地点,更不具备应有的备灾救灾设施,平日大多只能靠上级拨付的物资开展部分工作。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县红十字会工作的发展。

三是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按照要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该进入卫生、学校、厂矿、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到目前为止,我县仅有红十字团体会员单位X个,有团体会员X名,且都集中在卫生系统,服务宗旨无法得到保障。

四是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虽然有X个编制,但从X年至X年,在编的只有X人,其它X人都属临时借调。直到2010年底,经过公开选调配齐了3名工作人员。

但3个人是远远无法满足工作要求的。尤其是在抗旱救灾期间,也曾从乡镇借调了两名工作人员参与进来,尽管大家充分发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连续5个月没有双休且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仍然有很多工作产生脱节。加之新进人员对红十字会工作了解不多,又缺少到上级学习提升的机会和经费,只能靠日常学习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缺人、缺经费是制约XX县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克服困难、真抓实干,XX红十字工作的发展思路 尽管红十字事业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人道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XX县红十字会必须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十二五”发展思路,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切实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当好县委和政府人道领域的工作助手,确保我县“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开展中国红十字会法的普法宣传和执法监督检查。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展开红十字的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红十字工作的宣传,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红十字会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各界的合作,组织策划有影响的大型主题公益活动,增强红十字精神的感染力,扩大宣传效果,以进一步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事业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持续抓好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除了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增编增人外,要切实加强现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技能,努力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救灾备灾工作的开展。

三是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工作经费,认真组织开展会员活动,增强红十字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加强红十字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有号召和社会影响力、受群众欢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红十字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工作;节省开支,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有关规定,尽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是广开筹资募捐渠道,继续增强救助实力。依法加大募捐筹资力度,克服困难,广开渠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坚持以社会募捐筹资为主,争取政府配套为辅,结合实际,针对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造福更多的弱势人群。

五是深入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四统一”的要求,确保培训质量,继续深入推进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力争2011年培训红十字救护员3000名以上,救护及防病知识宣传普及3500人次,“十二五”期间卫生救护培训1.5万人以上,救护及避灾知识宣传普及30000人以

上。

六是继续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组织工作。大力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社会意义,积极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禁毒防艾”工作。

总之,XX县红十字事业困难重重,但形势严峻,为实现我县“十二五”规划目标,XX县红十字会必须克服困难、多方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才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做县委、县政府人道领域的有力助手。

上一篇:日前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下一篇:收 货 公 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