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调查报告

2022-06-24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停车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城市停车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城市停车问题的调研报告

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县机动车的数量在不断攀升,然而与之对应的作为交通静态设施的停车场地却严重不足,使停车难已经成为困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顽疾,同时因为停车难而引起的各种纠纷也逐渐增多。能否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给停车场规划一个空间,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创造良好的停车环境,对于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与畅通,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研究并逐步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是当前我县城市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现状

从总体上分析,我县的城市机动车停车场数量无法适应汽车保有量增长的需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与城市停车场建设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这种停车位不足的结果是:机动车违章停靠,随意侵占道路、绿地和居民休憩用地停放的现象日趋严重,使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并影响市民的生活秩序和破坏我县城市的整体形象。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汽车数量的增长与停车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关资料表明,随着近几年XX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我县私家车的数量在不断攀升,而停车场建设却十分滞后,因此,导致马路停车场大量出现。

2. 城市路边占道停车比例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停车场极度缺乏,使得机动车随意停放,造成停车秩序混乱。目前在我县城区占道停车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还存在主要干道占道停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使道路通行能力、行车速度进一步降低。另外,车辆在道路上任意停放,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都造成了干扰,也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安全隐患。

3. 停车场建设和规划过于陈旧落后,使停车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我县对停车场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以下问题:没有形成间隔一定路段就设臵有一个停车场的规划,特别是在路边很少设臵有社会性的小型停车场;一些较大型商场虽设有停车场,但没有明显的停车标志,不能有效引导车主入内停车;有些停车点停车后步行距离过远,致使车主不愿停车。此外,多数旧的住宅区没有设臵停车位,新建住宅区也没有设立足够停车位;一些大型建筑物内的地下停车场被侵占它用等等。

4. 停车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机制

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涉及规划、城建、公安、交通、工商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造成停车设施在选址、规模、收费等方面的诸多不合理性:一是停车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相脱节。在城市开发中,停车设施用地常常无法得到保证,公共停车场建设只能见缝插针,布局很不均衡,导致部分路外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过大,停车不便;二是路内、路外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相脱节。路边停车带的设臵较少考虑周围地区路外车位的供给状况,未能与路外停车场的布局相结合;三是路内、外停车价格倒挂。目前路内停车场无偿占用道路这一公共资源,建设成低,因未计入社会成收费相应便宜,而路外停车场的初期建设成基于路内停车场的标准。路内、外停车场的非公平竞争,直接导致路外停车场的低停放率现象,无法有效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停车问题的现象分析可以发现,产生停车矛盾的根源首先是停车供需失衡,但是决不仅仅是供需失衡,还有停车场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管理手段与收费价格是否合理、停车容量和设计与周围的道路交通是否匹配等多种复杂的因素。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可概括为:

1. 停车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滞后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县的停车设施发展战略与政策却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一方面缺少对未来停车设施发展的宏观把握,即使有也未能结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政策制定滞后,无法吸引和筹集建设资金,建设停车场没有动力,不能形成停车产业。对停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停车场建设与停车管理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产生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规划部门对停车状况了解不够

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及时调整规划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对于已规划的停车设施用地也总是一挪再挪,最后不知去向。另外,不少规划管理人员对停车场的规划控制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停车场无地可建的原因之一。

3. 制度不健全

我县在停车场配建问题上,长期以来主要参照公安部、建设部1988 年颁布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和《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执行。该规则和规定已不能适应 现在停车形势的需要,再加上一些目光短浅的建筑物业主不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对其低调处理或故意回避,配建问题就更加严峻。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在城市规划中,停车场规划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物配建停车

场指标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停车需求。

三、解决我县城市停车问题的建议

从我县城市停车场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来,充分挖掘现有停车场资源,规范停车场使用是职能部门应急之策。今后必须着力走上计划先行,综合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综合之路。结合我县实际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合理制定和完善我县城市停车场建设管理制度

公共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享有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同等的政策待遇,并配合停车场建设税费减免,提供贷款等政策优惠措施,促进公共停车场的投资建设。城市停车场的建设应本着“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强调规划意识,严格监督与执法,充分保证停车场的用地。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对停车设施的管理,尽可能提高每个停车泊位的流转率。目前我县应当制定有利于社会停车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形成高效率的开发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多形式地参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

2. 科学合理规划与管理路边停车泊位

一是开放一定公共场所作为公共停车场,改建现有市场,将市场下(或上)建为停车场,发挥立体作用,建为公园(花

园)式综合停车市场,同时结合政府办公楼的迁建,在劳动局、公安局(原看守所)、农业局、光明市场、大西街市场、东河公园、滨河公园、凯西公园、城北中学、中医院等地点适当开辟公共停车泊位。二是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改善路边停车特性。实行统一收费(前三个月不收费,正常收费后按不同类型在财政返还资金中给予工作人员适当比例)。三是加强执法管理,实行定人守候,流动巡逻,提高驾驶人停车自觉交费意识。如果不加强路边停车的执法管理,将会使路边的停车秩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同时逐步减少人力三轮,禁止机动三轮运营,将责任落到实处,摊、店门前机动车、自行车不准下街,由店主负责。

3. 城市停车场建设要超前规划

解决城区停车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积极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势在必行。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在制订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车辆的增多与发展,同时制订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并适当调整配建指标,合理确定停车场设施结构,合理布局停车场。政府在城市建设中要切实安排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仅要重视拓宽马路,疏导交通,让车行得更快,行得安全,还要考虑到兴建停车场所,让车停得下,停得好。此外停车场建设要超前规划,在旧城区的改造或集中开发区建设中,除了安排一定

规模的地上停车场外,还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兴建地下停车场,新建大型设施(居民小区、办公楼、宾馆)必须设有停车泊位,其规划布局与规模要由城市规划建设部门核定、审批。

4. 加强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停车资源,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停车信息系统,合理利用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同时在城南、城北、公园广场等地设立曝光(提示、告知)牌,将上日乱停乱放的车辆牌号予以曝光(提示、告知),并建立电子档案,若出现三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同时交警部门每月将乱停乱放处罚结果报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乱停乱放造成的交通混乱,而且还可以促进交通设施信息系统的正规建设。

第二篇:关于城市小区停车难和物业管理问题的调查报告

目前,我市许多小区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群众与企业的呼声越发增多,翠竹北区等小区收缴率从四年前的80%下降到58%,勤业

一、

二、三村的收缴率只有30%,甚至像金色新城等这样的新小区的收缴率也不到50%;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发生物业企业撤离小区的现象,如荷花池公寓、广景山庄、芦墅广景苑等小区。

分析物业管理矛盾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方面缺乏与物权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我市又无立法权;另一方面,我市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小区物业管理和停车新的发展需求,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有法难行、无法可依的现象。

2、管理体制不顺畅。一是政府社会管理没有延伸到终端,一些政策法规在小区中出现梗阻、断层现象,乱开店、乱停车、盗窃等影响居住环境质量问题未能得到遏制;二是基层党支部及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建和谐小区的机制没有建立,居委会名义上是自治组织,现实上是从事党政工作,但在处理业主与物业矛盾中“名不正、言不顺”,解决基层矛盾的一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其缺乏考核激励制度,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足,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企业在协调解决

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关的具体事务上,显得无能为力。

3、市场主体不对称。业主个体直接面对物业企业或开发商必然处于明显弱势,而我市目前业委会尚未普遍建立。业主自治意识不强,据调查,62%的业主对业主委员会不清楚、不参与。对业委会的设立、监督以及主要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内控能力、团队精神和依法维权水平不高,业委会成员服务全体业主的动力不足,年纪轻、能力强的现职人员更不愿加入业委会。另一方面,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很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管理人员、高学历层次、技术职称等方面的比例都低于全国水平,物业管理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不强。

4、市场环境不和谐。某些新闻舆论的导向有偏差,部分群众对物业管理行业存有偏见,“享受免费午餐”的习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物业的“佣人”地位和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少数离退休干部、现职领导、司法人员和教师等机关公职人员,带头欠缴物业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市场制度不健全。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过低,市场的进退制度不规范,对业主和物业企业制约有效的社会诚信系统未能建立。追讨恶意欠费的司法程序过长,成本过高,企业难以维权。对开发企业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质量差,随意更改规划设计,公用配套设施数量不到位、技术标准不达标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小区建管不分掩盖着前期遗留问题,或转嫁给后进入的物业企业,开发项目前期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有待全面推进。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企业的纠纷在基层和司法诉讼层面上得不到高效解决。物业管理菜单式的分项消费制度未能建立,业主不能明白消费、透明监督。许多物业企业把出租公共共用设施和停车管理费作为重要的收入渠道,千方百计扩大路面停车,帐目不清,隐瞒收益。

6、政府管理不完善。在扶持、监管物业管理产业上,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扶持物业管理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没有形成,对小区内违规违章现象执法不力,把某一些义务和负担转嫁给企业,对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的价格调控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到位。特别是基层行政组织事务多、经费少,就搞违章搭建或出租老小区仅有的公共用房公共设施,以补充管理经费不足。

7、公用设施不配套。在老小区和次

总之,从根本上说,公用设施上的硬件不足和

二、关于解决停车难和物业管理问题的目标、原则和

3、交警、城建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目前,我市许多老小区和次新区即使用足区内停车资源,也不能满足全部需求;尤其是实施规范停车后,必然产生对部分车主的“挤出效应”。因此,依靠区外道路道板、公共空地和周边单位合作停车是一个现实选择。建议,建立交警、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由街道组织社区公示并上报小区停车泊位的短缺数量,再由交警对动态交通影响作出评价后,按照便民利民、公开透明、能划尽划的原则,提出道路道板划定泊位的方案,最后会同城管和街道、社区实施,同时建设部门要给予配合,对道板泊位下的管线承重能力进行评估。

总之,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贴近小区,使业主的诉求充分表达、意见民主集中、纠纷快速处置,从而真正把小区物业矛盾消解在基层。

(二)政策创新。一是制定扶持停车产业的投资与经营政策。投入大、回收慢这一影响停车产业化的最大难题,对此我们建议两条对策措施:第一条,针对公用

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将停车设施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办公用房等公用设施以及商业设施三者捆绑建设,给予优惠政策,以副业补助主业,一举多得,既解决停车问题,又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小区增强造血功能。第二条,对区外单独建设公共停车场库的,将之作为市政设施,土地采用划拨方式;政府可以土地投入,吸引外来资本建造,以合作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优先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和适当盈利。为了培育和推动停车产业发展,可以以街道为单位,整合现有停车资源和土地资源,注入专业化公司,依靠规模化经营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在审批、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制定扶持和规范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政策扶持,促进物业管理产业加快发展;以制度规范,引导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创新财政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户、企业职工特困户、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群,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家庭实行物业管理费减免政策,对所减免的物业费在由行业主管部门考核物业企业服务质量后再作支付,既彰显社会公平,又体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完善对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激励考核政策。仅针对本课题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小区的数字化考核,为区和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业绩提供量化依据,从而形成市考核区、区考核街道、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监管物业企业这样一个层层有责任、纵向管到底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借鉴杭州经验,按照费随事移的原则,把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的停车泊位的收费管理(杭州是把白天和夜间两种不同收费管理方式全部下放到区,建议我市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夜间包月收费下放带街道和社区),统一下放到街道、社区,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帮助收费困难的物业企业改善经营,也可委托物业企业负责夜间包月制停车的收费管理。

(三)价格体系创新。一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多数业主能够承担的生活地停车价格体系。充分考虑车主的承受能力,依据停车方便程度和安全性,建立泊位租用价格区内场库>区内道路停放>区外封闭空间包月停放(主要是周边场库和单位)>道路道板与公共空地的价格体系。建议,在4个环节改革探索:

1、多管齐下,兼顾各方,建立小区停车地下场库的统一收费价格。第一,降低人防车库现实租用价格,切实改变人防车库被开发

商或物业企业作为经营资源的做法,充分利用人防车库这一国有资产为民服务,对其实行政府指导价;第三,鉴于开发商产权车库占用业主的公共资源,不能简单地实行开发商单方面自主定价,也要实行政府调控;第三,将地下人防车库、开发商产权车库和公用配套车库的不同价格,加权平均,制定出统一的租用价格,但是要以每月300——350元为上限区间(杭州360元,苏州400元),不准上浮,只能下浮,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所有权,对收益分配进行合理规定,其中人防车库收益必须归政府分配使用。这种加权平均、统一定价的办法,不仅增强可操作性,促进小车进车库,也均衡了业主、开发商和物业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对占用业主公共空间的开发商产权车库,强化成本核定特别是土地成本的核定,遏制出售价格不断攀升的势头,并发挥政府对开发商的“窗口指导作用”,规定开发商产权车库2年内未能出售就必须出租,抑制其只售不租或变相强制出售的行为,引导小车停放进场库。

2、稳定当前小区路面停放收费价格水平;

3、对于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停车,实行包月制;

4、对生活时段与周边单位合作停车和使用经营性车库停车,也实行包月制。对于后两者停放方式,管理单位应提供基本的安全防范服务。二是建立物业管理菜单式价格体系。将卫生保洁、安全防范、绿化管养、公用设施维护等具体服务项目的价格,按服务等级标准量化,让业主自主选择、透明消费,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物业市场公平交易。市物价、房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四)科技创新。一是小区与城管联动,将数字城管的信息传输、处置、监督的功能覆盖到小区;二是建设停车信息诱导系统,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既使车主能够在最近的地方停车,又减轻道路动态交通的压力;三是推进“城运一卡通”建设,在加油、洗车、停车收费、年检、缴纳罚款、行车引导及停车信息诱导服务等方面,为车主提供便捷的服务;四是建设小区治安视频监视系统,促进小区治安状况好转。

的管理,确保规划车位的建设到位、数量到位、功能到位。

3、借鉴北京经验,规范商品房买卖 “一项工程”指的是以老小区和次新区为重点的公用设施完善工程。工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停车设施;二是小区公共服务用房及设施;三是部分老小区封合式改造。我们根据本次普查的结果,并结合轻重缓急和现实可行性,提出停车设施和公共服务用房严重不足的小区名单,供政府决策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把问题相似、地缘相近的相邻小区作为一个项目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分片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建设的集约化。此外,市规划部门已经编制了《常州市停车场规划》,但主要是针对工作地的公共停车设施,对于住宅小区的停车需求考虑的不多。因此,对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的规划布局,市规划部门和街道社区要协同推进,切实增强可行性。

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增加停车泊位,我们按照“先区内、再区外”、“先地下、后地面”、“先盘活、后增建”的思路,从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增设补建三个方面,提出了10条措施:

1、盘活存量:①开展专项整治,恢复停车设施功能;②明确政策导向,将开发商产权车库的“只售不租”转变为合理价位租售;③利用城市道路及道板和公共空地划线包月制停车;④区内区外实施“保持绿化总量、调整绿化形态”,探索绿色停车。

2、整合资源:⑤与周边单位合作,签订资源共享协议,推行双向错时停放;⑥周边经营性车库和公共泊位为车主提供生活时段的包月停放。

3、增建补建:⑦停车设施、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等三大设施捆绑建设;⑧小区内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⑨针对小区周边单位工作时段停车泊位也十分紧张的实际情况,建设公共停车场、库、楼,以夜间包月和白天计时两种价格,满足工作和生活双重停车需求,并积极探索利用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库。⑩对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以增量开发带动存量不足”。就是在对停车困难小区的周边地块进行规划开发时,划出一块用地以零价格出让给开发商,允许开发商在其地面以上进行商业开发并在地面以下建设停车场库,或将一部分店面以上的楼层作为停车场库,但是必须将一

定数量的停车泊位产权交给政府,还可以用提高容积率的方式鼓励开发商建设,这样可以节省政府的投入,加快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增设、建设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市政府从明年起,把缓解住宅小区停车难和解决物业管理矛盾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手抓创新管理、健全制度,一手抓盘活存量、补建增建,既为市民群众营造和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又为停车产业和物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篇: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

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 850-200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路内汽车停车泊位设置的选址和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道路路内汽车停车泊位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停车泊位 parking spaces 为停放车辆而设置的停车空间。

3.2 路内停车泊位parking spaces on-street 利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置的停车泊位。 3.3

停放周转率 parking turnover rate 单位时间每个停车泊位的停车次数。 3.4 V/C比值 v/c ratio

路段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其中,V为交通量,C为通行能力。

3.5 路内停车泊位设置率 rate of parking spaces on-street 路内停车泊位与城市停车泊位总数之比。

4 路内停车泊位设置

4.1 一般要求

4.1.1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应遵循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的原则。

4.1.2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应当处理好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的关系,保障各类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和交通安全。

4.1.3 停放周转率应以停车需求调查和预测为基础,合理确定路内停车泊位数量,集约利用道路资源。

4.1.4 路内停车泊位可依所在地区、道路编号,可建立相应的停车诱导系统,并可与路外停车诱导系统、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等进行有机衔接。

4.1.5 人行道设置路内停车泊位,应满足承载要求。

4.1.6 路内停车泊位的标志和标线设置应按GB5768的规定执行。

4.1.7 路内停车泊位与服务对象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200m。 4.1.8 距路外停车场出入口200m以内,不宜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4.2 设置条件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条件如下:

a) 路内停车泊位设置率见表1;

4.3 不应设置停车泊位的路段和区域

以下路段和区域不应设置停车泊位:

a)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主道;

b)人行横道,人行道(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施划的停车泊位除外);

c)交叉路口、铁路道口、急弯路、宽度不足4m的窄路、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m以内的路段;

d)公共汽车站、急救站、加油站、消防栓或者消防队(站)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m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

e)距路口渠化区域20m以内的路段;

f)水、电、气等地下管道工作井以及距离上述地点1.5m以内的路段。

5 停车泊位设计 5.1 停车泊位平面空间由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必要的安全间距组成。

5.2 停车泊位设计分大、小两种尺寸。大型泊位长15600mm、宽3250mm,适用于大中型车辆。小型泊位长6000mm、宽2500mm,适用于小型车辆。条件受限时,宽度可适当降低,但最小不应低于2000mm。

5.3 停车泊位排列形式分为:平行式见图1 a)、倾斜式见图1 b)、垂直式见图1 c)。

5.4 路内停车泊位的排列宜采用平行式。大型车辆的停车泊位不应采用倾斜式和垂直式的停放方式。

5.5 多个停车泊位相连组合时,每组长度宜在60m,每组之间应留有不低于4m的间隔。

5.6 路内停车泊位应考虑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其数量应不少于停车泊位总数的百分之二。

第四篇:人大代表提案:关于缓解停车压力,修建城市立体停车场的建议

人大代表提案

关于缓解停车压力,修建城市立体停车场的建议

一、重庆市主城区停车现状

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停车难问题日趋严重。“停车难”问题不仅成为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难点之一,而且也会成为影响城市投资环境和制约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重庆市主城区“停车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商贸、文化、娱乐等高密度人群活动场所,缺乏相应的配套公共停车场所,而且绝大多数停车场属于平面停车场,停车数量及其有限,停车位数量空缺较大。以解放碑为例,早晨8点后,解放碑车位吃紧;9点后几乎所有的公共车位无空缺,停车时往往需要在解放碑商圈转几个来回,或者直接在车库门口等候,要花1—2小时才能停好车。

二是居民小区严重缺乏停车场,停车混乱。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一些住房小区内,根本没有修建停车场,也没有可供改建成公用停车场的储备土地,导致车辆只能停放在小区周围或有限的空地上,造成了停车难或停车混乱,有车族之间、有车族和无车族之间常因停车问题发生矛盾,严重影响了邻里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

三是驾驶员停车不当,人为导致停车数量减少。目前,重庆市每年学习驾车的人数与日俱增,新驾驶人员因技术较差或部分文明修养较差的市民不遵守停车规定,乱停乱放车辆现象严重,人为造成停车地点能停放的车量减少。

二、停车现状原因分析

据分析,造成重庆市主城区停车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城市商贸、文化等高密度人群活动场所缺乏配套公共停车场所,是产生停车难问题的重要原因。市区道路狭窄,可供建设公共停车场的土地十分有限且大型酒店、商场超市基本是临街而建,大多没有大型专用停车场地。有的虽留有停车场地,但面积太小,只能供少量车辆停放,有的甚至被改为商用。城管部门想方设法增加临时停车泊位,也仍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

其次,停车场的修建改造速度慢于机动车增加速度也是造成停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车辆保有量超过253.7万辆,其中,汽车逾111万辆,私家车逾71万辆;重庆市机动车2010年增长速度位居全国首位。机动车辆突飞猛进的同时,重庆市停车场的修建改造却相对滞后,停车位缺口数量还相当大。以沙坪坝区三峡广场为例,满打满算三峡广场的停车位也就1600多个。每百平米建筑配备的停车位还不足0.4个,实际车位缺口很大。

最后,现有停车场规划设计不合理,造成停车场空间利用不够。尽管在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中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停车场,但停车场规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规划停车场时未能充分吸引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方法;修建停车场时质量监控和管理不到位,停车场的整体利用效果较差。

三、修建立体停车场,改善停车难现状的建议

停车难是城市化发展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发展立体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具有占地面积较小,空间利用率高,存取方便快捷;安全性、可靠性高;造价低,运行经济;维修简单、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政府应及早介入,提前规划,大力推动和发展城市立体停车场建设,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停车难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停车智能化水平,对老式居民区及公共场所现有的停车场进行改造,改建成立体停车库,尽可能在不改变原有结构、尺寸的情况下,使车位增加2到3倍;

2、鼓励新建项目发展立体停车场,同时大力扶持立体停车场产业;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立体停车的可能性,降低未来改造不必要的成本;

3、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发展立体停车设备的制造业,通过鼓励措施和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生产能够满足机关、社区等不同特点的立体停车设备。

另外,市政府可以鼓励一些单位尽可能开放部分内部停车场供社会使用,允许按规定收取停车费用;责令部分挪用、闲臵停车场恢复停车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体系,加大停车的行政监管力度等。

第五篇: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张新红 王 敏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 廊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从而也给小区带来了停车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阐述了解决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立体车库;开源节流;停车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在大幅的增长。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信息,截止200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1152.10万辆,增长17.81%。而作为京津走廊上一颗明珠的廊坊市,市区机动车数量也在高速增长。截止2008年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25万辆,比2000年的10.9万辆增长了约一倍半,并且市区正在以平均每月增加1500—2000辆机动车速度增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汽车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停车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由于现有停车泊位无法满足更多的车辆停车, 一些车子侵占小区内各类车道及人行道,甚至绿化带也作为了停车常如此一来,导致小区内管理困难、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小区内的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

一、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的现状及原因

市区尚未改建的二十年左右的旧小区,既无车库,也无停车场,多在楼前停车;前几年建成的住宅小区仅有少量的车库,多采用地面停车场或小区内路边停车的形式;最近两三年建成的小区,既有地上停车泊位,又有地下停车常前些年由于居民拥有汽车量有限,尚能满足停车要求。而今,不管是新小区,还是旧小区,停车位的数量远远赶不上汽车的数量,这是停车难的首要原因。其次,现有停车位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也是造成停车难的原因。

二、解决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解决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所谓开源就是增加停车泊位,所谓节流就是挖掘潜在资源,即实际上小区内外相当一部分停车位在某一时段是闲置的,可充分利用。

1.通过“开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在不增加地面建筑密度和不减少地面绿化面积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立体车位的停车设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及开放式小区改造工程中,在群众意见较为统一的前提下,采取地上单层、多层立体与地下单层、多层立体停车相结合的方法,无疑会缓解停车难的问题。立体车库有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采用模块化设计,每单元可设计成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半地下等多种形式,车位数从几个到上百个。此立体车库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停车场,配置灵活,造价较低,适用于住宅小区配套停车场的使用。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采用堆垛机作为存取车辆的工具,所有车辆均由堆垛机进行存取,因此对堆垛机的技术要求较高,单台堆垛机成本较高,所以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适用于车位数需要较多的客户使用。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类似于电梯的工作原理,在提升机的两侧布置车位,一般地面需一个汽车旋转台,可省去司机调头。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一般高度较高(几十米),对设备的安全性,加工安装精度等要求都很高,因此造价较高,但占地却最校 垂直循环式占地少,两个泊位面积可停6~10辆车,成本低,可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安全可靠。新建的现代智能化小区及具备条件的小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立体车库。

同时,开源还要注重停车位的设计问题。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也对解决停车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停车位的形式多种多样,停车位有传统停车位,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轮压式停车位,花境式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五种形式。传统停车位为砼、花岗岩等硬质地面形式。优点是停车比较方便;缺点是占地多,地面受太阳辐射反射强度较大,不能计算绿地面积。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是用砼或塑料结合植草砖作为地面的停车位。优点是植草部分可以吸收太阳的热能,并且停车位可计算20%的绿地面积,;缺点是植草砖的植物播种因土壤较少,草坪根系受周围的硬地影响,水分蒸发快,若管理不好,形同虚设。轮压式停车位充分考虑汽车的左右轮距,将其融入绿地景观中。优点是首先解决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车轮的位置下是硬地,而车身底盘下和周围全都是绿地,提高了小区绿地面积。花境式停车位是将停车位与花境、园路结合起来设计的一种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将景观与停车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利用花架的立体空间作为停车的一种停车泊位。既能体现花架的景观效果,又有停车的作用。在上述五种不同的车位中,各有优缺点,轮压式停车位和花境式停车位不占绿地面积,造价适中,且能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提倡多用。到底选择何种停车位,还应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2.通过“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

根据调查,大部分小区白天车位空闲较多,晚上不够用。反之,单位、超市商场等地方白天停车泊位紧张,而晚上却空置很多。因此,可利用两者的停车时间差将车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市区内的单位,至少有1/3以上的车位晚上是闲置的,白天车位却爆满,而附近居民只在晚上停车。这样,可经小区物业与单位协商后,晚上居民可把车有偿停到医院车位上,白天单位车辆可有偿停到小区车位。这种单位与小区的错时停车方法,既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又增加了双方的收入,使二者达到了共赢,可以大力提倡。如市区内各新旧小区、超市商场,市区医院等都可效仿,可大力推广。

“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还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科学规划路边停车。晚上,一般九点之后,老旧小区周遍边道路车辆较少,可设置成夜间停车路段,由专人管理,白天恢复交通。为了更好的节流,有条件的小区还可设置停车场系统停车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停车位状况,科学有效地利用停车泊位。

当然,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还可通过加强管理,利用价格杠杆等方法解决。 总之,停车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还需要采取全面的、综合的手段逐步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缓解廊坊市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023)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王敏副教授,主要参加人:董国玉 张新红 高洪伟 张秀芸 赵彬 赵静

参考文献

[1]分析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出路[I],智能交通网,2008-11-06.

上一篇:城市公园植物设计下一篇:城市规划管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