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感想

2024-05-23

小学数学教育感想(通用11篇)

篇1:小学数学教育感想

数学授课有感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数学的追求和探究,来到知贤教育已经整整一个月。在这里,我暂时负责小升初数学的授课及辅导。在授课的过程中,自己总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灵感。

说到数学,我一开始觉得就是一些“计算”和“证明”,让学生学会做题和计算就行了。而在数学授课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简单的“数学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比如,在给六年级的两个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我讲到负数的时候,有生活中的零下温度问题,有产品的标准误差问题等等。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东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现象可能就不会发现存在的数学问题,以及数学中存在的无穷奥妙。这样的话,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是误人子弟,注定是不成功的。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和感悟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融入到了生活。它是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生存的,离开离开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可言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了生活,我提倡他们自己动脑思考,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总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能体现出来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数学课上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课堂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既宽松、又富有乐趣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数学课堂。只有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服务。记得一次试讲课后,耿老师对我说:“没想到数学课你们能讲的这么有趣,这么搞笑”。我才发现,数学课不一定是乏味的,它其实也可以更有趣。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不仅要做经师,更重要的是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2:小学数学教育感想

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

小学数学汇报课感想

今天终于上完了这节汇报课《找规律》,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是很感动,感动孩子们的天真善良,之前在5班试讲过(没人听课),一下课孩子们都围过来,迫不及待的跟我说:老师,这节课过得好快啊,好像只有4分钟...;老师,今天上课好开心啊,我们好期待下次上数学课...;

老师,这节课很好玩...甚至我回到了办公室,还有学生跑到5班班主任那里说:许老师,你把第四节课给陈老师上数学课吧...感动于孩子们的天真和热情,扪心自问,这节课虽远远没达到精彩的效果,可是孩子们就是这么容易满足,那种对于这节数学课的喜爱毫不吝啬的表达出来了,深深的感染了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之后,一天的时间从早到晚请教吴老师和袁老师,推开了所有的事,反复的一起商量,一起修改。

真的很感谢他俩,给我出谋划策,辛苦你们了。修改完后,可能还是自己经验不够,来不及经过试效果,结果效果没怎么出来,还有就是正式讲是在6班,学生的整体特质不一样,这个班的学生本来热情不是那么好调动起来(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也告诉过我),而这方面我还是个新手,虽然这样,课后孩子们还是跟我说:这样上课过得快....,感谢孩子们专心的配合我,希望下次是我的课把孩子们自发吸引过来,从心里爱上数学课。

篇3:谈小学数学教学感想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 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数学,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感受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逐渐提高和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动手机会,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动手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面积公式, 然后动手把图形画下来进行图形拼接, 观察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其他图形, 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饱满状态, 通过思考和动手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 在操作后进行总结, 在通过总结得到面积公式, 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抽象转为直观和具体。

3. 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的排版和设计是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的, 其中有很多因素和资源是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 充分发挥数学教材资源的作用,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以把一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出题并作为裁判, 老师扮演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 学生会对所讲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 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赢得比赛, 这边形成了学生对数学的需求, 需求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情景教学是应用较普遍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4. 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能, 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借助游戏进行教学, 很多数学规律可以通过游戏展现, 把抽象的规律用具体的言行体现出来。数学教材中会介绍很多数学小知识, 教师可以把这些小知识利用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现象讲解,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尽的魅力和运用,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因素激发的兴趣并不能持久, 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数学内涵所感染, 培养学生对数学持久的喜爱和追求。

1. 感悟“美”。美术中的美以线条、造型、和色彩展示, 体育之美体现为体形、动作和力量, 而数学的内在美是瑰丽多姿的, 数学之美给学生的感悟是震撼的, 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会学到的数学美有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等, 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中学生会产生共鸣, 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不再是枯燥乏味。

2. 感悟“趣”。当学生感悟到数学的趣味性, 必会产生兴趣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1) 巧用修辞手法激趣。语文学习中会学到很多修辞手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修辞手法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再学习数字的意义时, 我们可以把数字比喻成不同含义的事物, 比如0可以是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学生对这样的比喻容易感兴趣, 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会增添课堂乐趣, 彰显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计算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 但过多的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例如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教师可以利用回文算式进行教学, 首先给学生展示例子, 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例题进行创作。抽象的数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有趣味性的活动显示出来的, 教师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深入分析中感悟。数学是逻辑性和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很多人借用大转盘的游戏谋利, 学生可以利用概率的知识弄清楚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防止上当受骗。这就是数学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提现, 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更是一门科学。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很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 没有真正了解数学走进数学的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 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长时间感悟和积累, 数学的神秘之处就在于此。学习数学需要经常的思考、探究和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需要教师对兴趣进行提高和保护,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切记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 感悟数学的内在美, 为学生创建良好愉快的学习环境, 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儿童如何学数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4.

[3]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案与反思.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易翠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36期.

篇4:小学数学教育感想

关键词:先学;展示;调控

一、建构一个促进学生“先学”的机制和平台

1.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预习时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薄弱,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基础不牢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以便顺利学习新内容。对于农村的学生,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自学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掌握什么、什么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薄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写出引路提纲,把与教学要求相关的提纲都写出来,只让学生根据提纲在书中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师课前辅导,指导学法

课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想一想,课堂中他们就往往能带着问题学。对于农村的学生,这点在开始实施时更困难。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生先预习:采用边看书、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画出来或打上记号,尝试完成书中的例题、试一试的题,写下自己的发现或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创造良好的学生展示、调控平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他们的参与性、表现性强。教师要走出权威的圈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1.给学困生展示的舞台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动态,特别是学困生的表现,当学生抢着举手上台时,我会说:“帮老师看看,哪个不常举手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们就把机会给他,好吗?”如果学生举手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冷落、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再發言了。

2.均衡小组展示时间、机会

在学生小组汇报展示时,除了关注个体,还应关注小组情况,包括机会、得分、情绪等。虽然在小组建构时遵循组间同质,但课堂上还是存在有的组方法多,会抢机会,有的组展示机会少,得分低。这时,教师可以说:“我们把展示机会给少表现的组,哪个小组机会少了想展示可以直接站起来。”因为均衡能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各组的竞争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祁德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新课程:教师,2008(01).

篇5: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感想

参加新课程改革的这半个学期,略有感想。下面我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明显的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为教师的合理利用及创造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半个学期来,我深深感觉到教材编写更具人文性、灵活趣味性。如《观察物体》这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教抽象,但是教具随手可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上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各种长方体代替正方体摆一摆,学生摆得津津有味、余味未尽。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我不拘一格让学生摆弄长方体,学生们居然能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长方体摆成了许多有趣的不同的形状的物体。有的同学摆成长长的火车;有的同学摆成可爱的小狗;还有的同学摆成了酣态可鞠的机器人,真是妙趣横生。

当然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质疑、补充、变更。

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6: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平时我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的学生非常喜欢上数学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每次上数学课时,学生就是一种享受。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为了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不是难事。但这部分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让学生在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简单问题。让同学们感知学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就把学数学的被动变为主动。

三、加强课后的信息反馈,亡羊补牢。

要给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只在40分钟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记录。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课堂中创设机会,发现下等生有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得到很好的效果。

篇7: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心得感想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畴和深度、广度、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要全面提高数学质量,就必须正确、深刻领会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密、所有的法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用板的直角比一比,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教学正方形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楚。

除上述的,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方面: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二是认真钻研教材;三是了解学生;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篇8: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感想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发扬古国的灵魂, 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处于启蒙阶段, 他们的心智还发育得很不完全, 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体, 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 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 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只要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 他们将会受用一生。所以, 这个阶段,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 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朋友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要的。

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 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 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 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 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 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 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 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 并且终身学习, 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 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 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 而且, 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小学教师队伍不够健全,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现阶段中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 因而在德育教学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德育教育还达不到国家的要求, 小学生对德育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德育的教学效果比较低下。我国现阶段的德育教学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德育教学观念陈旧, 对德育教育的功能认识还不成熟, 在教学上很难达到一定成效; 其二, 教师队伍不够健全, 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团队, 大多都是语文教师进行兼职,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其三,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德育讲解, 并且列举很多的大道理, 而忽视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而不能引起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

2. 德育教学重在课堂, 脱离实际生活

在中国, 德育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人们的实际生活的, 人们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从而聚集了多人的灵魂, 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民族的德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 德育教学就显得非常苍白, 空洞无力了。但是, 据了解, 很少有学校会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体验的机会。他们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等都不放心, 害怕万一出事了, 承担不起责任。所以, 德育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可是, 纯理论的东西, 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 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完全是泛泛而谈。德育教学想要提升一个层面, 在教育环境上, 还有待改进。

三、加强小学生德育教学的方法

1.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 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 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 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 一丝不苟的精神, 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 时而把自己当老师, 时儿把自己当学生, 得到学生的信任, 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 启发与鼓舞, 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毒品, 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 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清明扫墓活动, “走入革命前辈家, 听革命英雄事迹”的社会活动实践等,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 深入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 亲近学生, 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 特别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 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 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 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 关心学生, 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 用“因材施教”的方针, 重视做好转化工作, 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 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 有的同学时间观念较差, 纪律散漫, 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 在谈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 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 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 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留守儿童年龄幼小,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 儿童大多具有攀比心理, 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 容易产生自鄙心理障碍, 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降低要求, 上进心不强。

4. 密切与家长联系, 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应以身作则。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毕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时候, 他们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父母的思想上的。家长应该肩负起作为孩子们第一任老师的责任, 为他们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只有家长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才能真正的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 比如说, 尊敬老人, 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这样不仅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性, 而且, 有效的把抽象的道德思想植根于孩子们的脑中。

家访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依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家访应该长期持久进行, 随时进行。另外, 家访也应全面铺开, 不管好学生还是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 都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家访, 但要分轻重, 哪些学生是重点家访对象, 哪些只是点到为止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 德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德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渗透德育的领域也是宽阔的, 重要的是, 教育者要用心去观察, 潜心去挖掘, 精心去设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形式不一定要隆重, 但一定要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做起, 做到“润物细无声”。

摘要: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它总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的人”。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指导我们,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实践, 浅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几点感想。

篇9:小学数学教育感想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二、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开发学生逻辑思维

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才有可能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哪组多,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例如,5+1=6,1+5=6;6-1=5,6-5=1;31+15=36,31+50=81等。教学一些概念时,也都要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分数和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有关联的易混的应用题要进行比较。如比较乘、除法应用题,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3、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时,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

求什么——书上找出问题。

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缺什么——未知条件。

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三、结论

以上的思维形式、方法可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轻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和教师本身能否经常准确规范地应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训练应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篇10: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听课感想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也不具备教学专家那样的水平,还不能把竞赛课的所有内容原封不动告诉大家。所以,笔者也只能跟大家交流自己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下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这次竞赛课中的变化。

(一)还数学课堂安静

听完这次竞赛课后,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这次竞赛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笔者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几何知识,或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如比、用字母表示数、有余数的除法、百分数的意义、中

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邮政编码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竞赛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四)多媒体的大量运用

最后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注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

篇11:对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的感想

工作单位:霞葛小学

姓名:胡飞雪

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对比感想

工作单位:霞葛小学

姓名:胡飞雪

小学数学教材经历了几次改革,我作为第一战线上的教育者,深受改革思想和浪潮的冲击,适时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形式,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的阅读、对比和分析,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让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以及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学让学生思想深受良好品德的熏陶以及小学生科学观的初步形成等。总体目标尽管相同,但是在教材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方式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实验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变了。新旧教材都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两者对“什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看法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对“什么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审视,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想方法现在却成了学生必须掌握的 “双基”。为此,实验教材在具体内容以及顺序的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加大了“空间观念”的部分内容和要求,并且增添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内容。如小学数学教材增加了“数学广角”,加大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这两个内容的比重,这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其它内容更替出现(如数的运算、图形的计算等)。这样,实验教材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就显得丰富且多样化,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条件和方法也就各样化。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观察、想象空间、思维逻辑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还初步培养了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学以致用”的数学。旧教材相对于实验教材,它的内容“繁、难、偏、旧”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数的计算,如五年级数学上册都是关于计算题,像:第1单元、小数的乘、除法;第2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用题 ;第3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4单元、简易方程。学生一看目录都是计算题,心都凉了,哪里还有心思想学数学啊;而且计算题内容原本就比较单

一、计算过程繁琐、枯燥,是一种比较呆板的学习形式,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的提高。而实验教材明显降低了对学生运算和记忆力方面的要求,弥补了旧教材这方面的缺憾。

2、实验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景图”,语言简洁明了。相比较于旧教材,“情景图”或说“生活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它不是为了点缀而存在,而是作为主线贯穿于小学数学教材的始终。然而,“主题图”大多以 “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一定的事件作为载体来演绎“主题图”的情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呢?通常都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把观察到的信息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借此方法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具体做法可以是:

1、可用童话为载体来编故事,像教到三年级关于“0”的认识以及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可借助《西游记》这个神话故事来学习我们的新课;

2、以“重大事件或重要节日”为载体来编故事,像学习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年、月、日”时,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或是“六一儿童节”为载体进而学习时间的内容;

3、以“实际生活事例”为载体,如一年级关于“位置与方向”,借助本班学生排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四个方向。实验教材“情景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宽松、活泼、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数学知识,还学了一定的课外知识和生活实例,从而体现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也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小学学习的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个道理。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旧教材侧重于文字叙述忽略了“主题图”的作用,就拿五年级的数学来说吧:整本书的复习题和例题几乎都是繁琐的文字叙述,没有“图”的概念,更不用提“主题图”,连课本的练习题也是如此。这样的教材,学生学习时比较乏味,没有新鲜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就随之下降,这点我教学时深有感触!

3、实验教材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倡导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的设计应着眼于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不断提升的过程,其目的不在于获得既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探究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教课书越来越注重算法、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多样化,具体体现:第一种(主要体现为你还想怎样算?你有几种算法?你还有哪些算法?),像三年级数学一道关于乘法估算的简单应用题,教材例题就呈现三种不同的算法;第二种(主要体现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是说你从图中还能的到那些信息?),主要是针对应用题和统计图。实验教材呈现的这两种形式,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课本知识,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实验教材一节课内涵容量加大,使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分组学习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分组解决,然后分组汇报,教师再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和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改变了旧教材过分的注重书本知识、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倾向,这不是很好嘛?

4、实验教材注重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册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都适当的安排了活动课。如实验教材二、三年级数学的 “动手剪一剪”、“制作年历”、“动手设计校园”等内容的编排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加强了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要致力于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尤其要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旧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意识。其内涵简单的概括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注意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验教材三年级关于《四边形的认识——四边形的分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上一篇:新闻记者青春演讲稿——撞击新青年下一篇:简单的安全教育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