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2024-04-19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精选14篇)

篇1: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我踏上教学岗位已有27年了,回顾反思二十几年的教育教学情况,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有苦又有甜,但更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半生的工作更能顺利地开展,现对这些年来的工作情况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平时我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的学生非常喜欢上数学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每次上数学课时,学生就是一种享受。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如果为了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不是难事。但这部分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让学生在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与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的简单问题。让同学们感知学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就把学数学的被动变为主动。

三、加强课后的信息反馈,亡羊补牢。

要给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只在40分钟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记录。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课堂中创设机会,发现下等生有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能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2: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出示图):观察,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篇3:谈小学数学教学感想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 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数学,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感受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逐渐提高和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动手机会,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动手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面积公式, 然后动手把图形画下来进行图形拼接, 观察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其他图形, 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处于饱满状态, 通过思考和动手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 在操作后进行总结, 在通过总结得到面积公式, 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抽象转为直观和具体。

3. 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的排版和设计是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的, 其中有很多因素和资源是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 充分发挥数学教材资源的作用,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以把一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出题并作为裁判, 老师扮演学生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 学生会对所讲知识进行认真的学习, 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赢得比赛, 这边形成了学生对数学的需求, 需求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情景教学是应用较普遍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4. 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才能, 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借助游戏进行教学, 很多数学规律可以通过游戏展现, 把抽象的规律用具体的言行体现出来。数学教材中会介绍很多数学小知识, 教师可以把这些小知识利用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现象讲解,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尽的魅力和运用,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因素激发的兴趣并不能持久, 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数学内涵所感染, 培养学生对数学持久的喜爱和追求。

1. 感悟“美”。美术中的美以线条、造型、和色彩展示, 体育之美体现为体形、动作和力量, 而数学的内在美是瑰丽多姿的, 数学之美给学生的感悟是震撼的, 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会学到的数学美有对称美、统一美、奇异美等等, 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中学生会产生共鸣, 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不再是枯燥乏味。

2. 感悟“趣”。当学生感悟到数学的趣味性, 必会产生兴趣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1) 巧用修辞手法激趣。语文学习中会学到很多修辞手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修辞手法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再学习数字的意义时, 我们可以把数字比喻成不同含义的事物, 比如0可以是一无所有的穷光蛋, 学生对这样的比喻容易感兴趣, 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会增添课堂乐趣, 彰显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计算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 但过多的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例如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教师可以利用回文算式进行教学, 首先给学生展示例子, 然后让学生自由模仿例题进行创作。抽象的数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有趣味性的活动显示出来的, 教师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深入分析中感悟。数学是逻辑性和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很多人借用大转盘的游戏谋利, 学生可以利用概率的知识弄清楚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防止上当受骗。这就是数学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提现, 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更是一门科学。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很多学生只是一知半解, 没有真正了解数学走进数学的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 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长时间感悟和积累, 数学的神秘之处就在于此。学习数学需要经常的思考、探究和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需要教师对兴趣进行提高和保护,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切记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式, 感悟数学的内在美, 为学生创建良好愉快的学习环境, 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儿童如何学数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4.

[3]潘小明.小学数学课堂教案与反思.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易翠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36期.

篇4: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关键词:先学;展示;调控

一、建构一个促进学生“先学”的机制和平台

1.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预习时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薄弱,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基础不牢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以便顺利学习新内容。对于农村的学生,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自学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掌握什么、什么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薄弱。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写出引路提纲,把与教学要求相关的提纲都写出来,只让学生根据提纲在书中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师课前辅导,指导学法

课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想一想,课堂中他们就往往能带着问题学。对于农村的学生,这点在开始实施时更困难。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生先预习:采用边看书、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画出来或打上记号,尝试完成书中的例题、试一试的题,写下自己的发现或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创造良好的学生展示、调控平台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下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他们的参与性、表现性强。教师要走出权威的圈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1.给学困生展示的舞台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动态,特别是学困生的表现,当学生抢着举手上台时,我会说:“帮老师看看,哪个不常举手的同学把手举起来了,我们就把机会给他,好吗?”如果学生举手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冷落、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再發言了。

2.均衡小组展示时间、机会

在学生小组汇报展示时,除了关注个体,还应关注小组情况,包括机会、得分、情绪等。虽然在小组建构时遵循组间同质,但课堂上还是存在有的组方法多,会抢机会,有的组展示机会少,得分低。这时,教师可以说:“我们把展示机会给少表现的组,哪个小组机会少了想展示可以直接站起来。”因为均衡能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各组的竞争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祁德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新课程:教师,2008(01).

篇5:小学数学理论学习心得感想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篇6:小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心得感想

我学《雷锋的故事》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吧!雷锋叔叔小时候的生活是那么清苦,命运是那么悲惨。没有了兄弟和父爱母爱,但他还是坚强的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读到这儿时,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上小学时,雷锋叔叔努力学习,时常想出一些好办法来帮助别人。因为聪明和爱学习,雷锋叔叔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雷锋叔叔爱学习爱思考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雷锋叔叔长大后,更加爱帮助别人,比如说,给老奶奶让座、给大娘补票、帮大嫂找儿子住的地方等等。雷锋叔叔爱帮助别人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学习。雷锋叔叔酷爱读书,他连续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书,并写下心得体会。雷锋叔叔爱读书这一点同样也很值得我们学习。雷锋叔叔有个“百宝箱”,他把捡到的旧东西放进去以便再次使用。他每次只领一套军装,破了就打个补丁继续穿。雷锋叔叔勤俭节约这一点更加值得我们学习。雷锋叔叔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身边。我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做一枚“螺丝钉”,让我的人生丰富、美丽和充满光辉。

篇7: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新教材使用心得感想

从2018年秋天开始,小学数学学科全面推行新教材。本人执教六年级数学,感觉六年级上册教材的改变时很大的,从表面直接看到的内容增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样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和细节的改变,需要认真领会、细细品味。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作了不少的调整,如“鸡兔同笼”从六年级提前到了四年级,在这些调整的教学内容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鸡兔同笼”从六年级提前到了四年级。“鸡兔同笼”问题设置的原意是让学生参与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比如32个轮子,有几辆汽车,几辆三轮车,学生们只要在车子上画一画轮子,完全能够解决问题。而把这一知识点放到六年级,更多的学生会用方程来加以解决,根本不需要像四年级学生那样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也就远离了设置题目的原意。这一变化充分说明了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更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数对来确定位置”的内容,原来是在六年级教的,现在提前到五年级了,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本来是四年级学习,现在移到六年级学了。当时学习这一内容有较大难度,放到六年级后难度大幅度降低,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本单元班级平均分超过96分,这样的平均分作为六年级在第 1 页 以前是没有的。

解决问题教学,除增加了工程问题,最大的改变还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其中回顾与反思本质就是对解决问题结果的验证。对很多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要养成这个习惯也很难。

新增加的“数与形”,肯定是一个挑战,现在的教学进度还没有涉及到这块内容,不好做具体评价。

适应新的教材、适应新的教法、更要适应新的学生,慢慢探索吧。

篇8:小学数学的教学心得

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体,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是最基本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属于组织协调者, 在给学生上课过程中, 老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 比如“哪位同学可以说说……”“哪位同学愿意讲讲……”等等。老师在倾听完学生的想法之后, 可以说“你真棒, 和老师的想法一样”。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 老师显然把自己的身份转化成了与学生平等的角色, 这样很容易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 老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理解和包容学生, 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 逐渐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达到思想和情感的有效交流。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中, 老师要学会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表层的基础上, 去认识数学公式、数值关系等, 让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理解、判断, 从而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这是个逻辑思维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去引导, 用语言去表述,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很多老师, 只关注学生的题做得对与错, 并不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说话是否完整、说话先后是否正确, 这样无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老师不仅要看学生题的对与错, 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 我们作为倾听者, 应正确地去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 培养语言表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总之一句话, “多听学生说”。这样不断地坚持下去,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而且更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处理任何事情上都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

三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必须要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参与, 在体验中产生自己的思想;要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用这种形式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从中找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 除了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外, 还要慢慢地培养学生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遇到新的问题, 也可以变换思考方式,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教“九九乘法口诀”的时候, 我就会让学生以数小棒的方式来体会, 从而让他们能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思,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习除法口诀时, 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 复习“9的乘法口诀”, 我会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们都很热情地编起算式来:9÷1、18÷2、27÷3……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除法运算。除此之外, 在一些教学过程中, 我还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表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 特意让一些学生扮演数字和小数点, 然后让小数点在数字之间移动, 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其中的变化。

四创造机会, 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的机会, 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思考,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 二年级学习了“角的认识”, 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 大家明白了, 角的边是射线, 射线是没有长短的, 所以,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 久而久之, 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实践中, 教师要联系实际, 优化提问内容, 把握提问时机, 讲究提问技巧, 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2]张春莉.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余文森主编.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陈亚明编著.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5

篇9: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二、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开发学生逻辑思维

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才有可能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哪组多,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例如,5+1=6,1+5=6;6-1=5,6-5=1;31+15=36,31+50=81等。教学一些概念时,也都要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分数和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有关联的易混的应用题要进行比较。如比较乘、除法应用题,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3、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时,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

求什么——书上找出问题。

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缺什么——未知条件。

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三、结论

以上的思维形式、方法可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轻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而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和教师本身能否经常准确规范地应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训练应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篇10: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感想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我有幸听了杨老师上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课,深有感触。

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节课我上下来,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杨老师上下来,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做题呢?

对比来看一下吧。杨老师是这样引入的。课件出示一张小白兔采蘑菇的应用题,小白兔说:“我采了14个蘑菇”,兔妈妈说:“我比你多采5个”,问: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杨老师是这样问学生的:“谁跟谁在比?图中告诉我们什么?已知什么?求什么?兔妈妈采了9个蘑菇,你同意吗?兔妈妈采的蘑菇有几部分组成?”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并在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的做出了回答,学生兴趣高昂的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并为本节课,“解决两部计算”的应用题打下了基础。而我用的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一般不复习,所以我是直接引入课题。

教授新课的方法也有区别。例题是这样的: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14名,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5人。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男生有多少人?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杨老师的思路清晰,有条理的进行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和刚才不同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是两个问题的,你看到了什么?先解决哪个问题?为什么不能先解决后面的一个问题?与同桌商量一下。写下你的答案。算

出来男生的人数应该比14多还是少?第二部分求什么?怎么求?现在有14、5、9,我不知道选哪两个数合起来,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学生开始列式:14-5=9(人)14+9=23(人)教师问:“14是什么?9是什么?23又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强调了第一步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小结部分,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条件,两个问题》的应用题”。多干脆,多明白的回答呀!而我在上这节课时对教材的把握就没有这么的到位,对例题剖析的就没能让学生明明白白,教学的功底还是要加强锻炼。

杨老师的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时,做了一道这样的题:育才小学有21名男教师,38名女教师。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批改,正确率在90%以上。而我自己班级的学生错在读题不清,不会分析问题,把计算出的第一问的答案,答题时答在了第二问上,第二个问题根本就没有列出算式。

篇11:单位学习心得感想

一、卸下顾虑、转变角色:说实话,十余年的学生生涯对于个人气质、习惯的影响甚至骨髓。在未正式踏入单位之前一直心存顾虑,不能静心考虑问题思考人生,通过培训过程中对于公司制度、企业文化的学习了解,通过心态培训没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基本业务素质以及个人资信新的提升,我快速的完成了对于角色的转变对目标工作的把握,是我对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二、勤奋耕耘、踏实奉献:____公司是工程类单位,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中对于CAD二维三维、迈达斯等软件的学习,我确定了自己扎根于此的想法,坚定了自己深深奉献的信念,也同时深刻认识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在今后的工作中,无必要向老同志多多学习,勤奋耕耘踏实奉献,不能目空一切,不懂实际,在技术上碰到难题,多多思考多多学习,多多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抱着“敢为人先”的理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们积极寻求进步。

三、树立榜样、虚心求教:用卧虎藏龙形容____有限公司真的是一点也不为过,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见识到了各位培训导师出色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出色的实干能力,也见识到了各位导师踏实的综合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个人要以导师为榜样,努力向他们看齐,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尽快充实自己。

四、细致严谨、求实创新:为____有限公司的创新年,作为新员工,不仅要抓住这一创新的机会,起好步,更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抱着这样的信念,细致工作,严谨复核,在实际中多多思考,多动手动脑筋,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灵感,抓住细节达到创新的要求,为____公司不断添加新血液,新活力。

五、满怀憧憬、展望未来:目前正值国内外钢结构工程发展的春天,也是本公司拓展业务的一大机会,作为一名新员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与____公司一起奋斗一起努力。在平时的工作中,谨记自己的职责,与各位同事一起实现自身的奋斗价值,共同绘制____公司美好的蓝图。

篇12:学习党课心得感想

徐老师的课堂风趣幽默,以史为纲,为我们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和马克思思想中国化的脉络,处处流露出对马克思的崇敬之心。“马克思在上学时一年读的书,比我们在座各位十年读的都多。”在座的同学们纷纷发出了惊叹声,又纷纷惭愧地低下了头。徐老师告诉大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有所趋附。”中国共产党对主义的坚定信仰一直延续至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革命理想高于天。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若干阶段的具体步骤推进前行,因此,党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制订了基本的行动纲领。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这个基本纲领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打下基础。今天的我们,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理解、结合实践、加以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继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常青常新。

5月5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会议开幕了。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总编张江老师引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来启发在座的来宾思索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诚然,马克思主义有其经典化的形态,但也有其中国化与当代化的形态。只有结合了中国目前还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结合中国当下已经变了的主要矛盾,马克思的思想才能闪耀更加光辉的真理光芒。

篇13: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教材, 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系统梳理教学知识网络和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

2.合理创设情境 ,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出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 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最终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 、相向、相遇 ”的含义 , 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样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真实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掌握新知识。

3.加 强应用 ,沟通联系 ,提高空间观念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几何知识以后, 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只有多应用,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彻底巩固,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形体特征, 形成正确概念, 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能正确运用公式,选择算法。而且能通过实际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你们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 你能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应求几个面的面积? 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面的面积应求哪几个面的面积? 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天花板的面积应该怎么办? 计算长方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应求哪些面的面积?等等。我还让学生每人自带一个火柴盒,通过观察,说出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是求几个面的面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进行计算。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也是通过联系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求长方体的体积是计算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4. 培 养 、 提 升 简 便 运 算 的 意 识 , 提 高 灵 活 、 合 理 计 算 的能力

要提倡计算多样性,善于选优而从。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要培养审题、分析的习惯,先要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比如“凑整法”就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数。凑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运算数据等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345+101=345+(100+1)、21×9.9=21×(10-0.1)等。注意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5.关 于课堂提问

5.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感情色彩, 努力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教师抓住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5.2抓住知识点的坡度提问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收 集应用事例 ,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 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7.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 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造成原则性的错误。所以在读题目要求时可以划重点、作记号,标志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不管什么题,学生拿到手后,不急于做,而是先弄清题意,通过让学生在题目上圈圈点点画画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思考该如何做。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题,帮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审题, 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8.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篇14: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15-01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课堂”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数学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缺失,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束缚了学生潜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压力大,我们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一些生活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现在谈谈我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结论的数学理论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1、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健康膳食调查问卷下一篇:范式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