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德行阅读题答案

2022-10-20

第一篇:聪明与德行阅读题答案

《转基因技术》阅读题与答案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固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采,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衣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朱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7.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最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试题答案:

6. D(A、“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外源物种; B、原文是“新的多肽或蛋白质”;C、文中并没有提到先后顺序)

7. C(A、原文是“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B、“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D、原文是不断积累“有利”基因,而不积累大量动植物)

8. B(A、最后一句无中生有;C、扩大范围,原文是“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D、强加因果,且并没有直接确认是安全的)

第二篇:我爸是李刚与衙内政治学阅读题答案

“我爸是李刚”与衙内政治学羽戈

有些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汉语的音韵之美。譬如“我爸是李刚”一语,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呼喊起来,却大气磅礴,如倒峡泻河,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启铭之流,现在叫“官二代”,按传统的称呼则为“衙内”。据考,衙内一称,起源于“牙内都指挥使”一类官职,因这种亲卫官多由高官故旧子弟担任,后来索性将“牙内”改成了“衙内”,用以通称官府人家的孩子。

古典话本中,不乏衙内小霸王的身影。最著名的自然是《水浒传》里那位高衙内。他爸爸是太尉高俅,掌管一国军政,比李刚显赫多了。高衙内相中了林冲娘子,威逼利诱,弄喧捣鬼,直至将林冲逼上梁山。我听人一说“衙内”,必先想起这位花花太岁。

长此以往,历朝历代便形成了一种藏污纳垢的衙内政治学。其要点如下:其一,一般而言,衙内本身并无权力,他们手中高举的巍巍权杖,不是来自国家的赋予,而是出于父辈的租借,直言之,就是狐假虎威。可别说,这虎威的威慑力,并不次于官府这头老虎。由此,权力出现了私有化的传承迹象,由父子私相授受。当然,也许一国之权力原本就是一个社团,乃至一寥一姓所私有,但大宋朝的私,与高太尉的私,明显不是一回事,前者名目上依然得拉“公”之虎皮。于是,大权力藏小权力,公权力藏私权力,以私乱公,因私废公,权力内部恶性循环如斯,能繁衍出什么好果子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

其二,乍听上去,“衙内”就不是什么好词,我们熟知的衙内们,都是坏事做绝之辈。然而,衙内为恶亦有其道,他们不是打游击战,而是打阵地战,因此就有抱团之必要。衙内们团结起来,结党营私一一这是衙内政治学的最高境界。修行到此境界,衙内便不会满足于调戏林冲娘子之初级阶段,他们必须考虑更正经、更长远的营生,变衙内为太尉,以图成就更大的气候,谋取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水平的衙内,根本瞧不起高衙内之流。

其三,施耐庵写《水浒传》,将助高衙内作恶多端的富安和虞侯陆谦都写死了,唯独留下了高衙内,任其继续茶毒众生。这是为何呢?我以为,正是施先生窥见了衙内政治学的真义。衙内往往皆有安乐的收场,因为在专制国家,天意就是权力,权力就是天意,他们不受天意的眷顾,谁有资格领受呢?

犹记得今人拍《水浒传》连续剧,最终打破小说命意,由一帮泼皮将高衙内阉了,这毋宁是导演的一厢情愿。我却愿视之为一个宪政主义的亲切隐喻:那一刀,阉的不是高衙内,而是私有化的公权力。

我们无法定论,李刚是不是好官、清官;却可推断,李刚的家教实在不怎样,严格自律的家庭教育怎能教出这么骄横、猖狂的儿子。

高衙内害了相思病,高俅便找来富安与陆谦,问道:“我这小衙内的事、你两个有甚计较?救得我孩儿好了时,我自抬举你二人。”想来李刚读到这一段,必定心有戚戚焉。衙内犹如罗马城,不是一日落成。即便有了制度的缺口,高太尉们的溺爱与纵容,当是最有力的助推器。猜测太尉大人的意思,不仅弄权卫护其子作恶,乃至有意授权于子,传以衣钵,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有了高太尉,未必会生出高衙内;没有高太尉,则肯定没有高衙内。所以,衙内的病根,很大程度结在了太尉的身上。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

(节选自《杂文选刊·职场版》 2013年第3期)

1.“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何况高太尉们并非君子者也。”这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根据文意,请概括“衙内政治学”的要点。(5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构思具有哪些特点。(5分)

4.文章最后写道:“阉了高衙内还不够,必须阉了高太尉。”请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一个品行高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几代人就会消耗殆尽。高太尉及衙内们以私乱公,于公于己都不好有好结果。

2.衙内的权力由父子私相传授。衙内们团结起来,结党营私,以图成就更大气候,谋取更大利益。在专制国家,天意就是权力,衙内们受权力眷顾,往往都有安乐的收场。

3.1以小见大;

2以古说今(借古讽今);

3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4化抽象为形象。

4.衙内政治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高太尉们卫护其子作恶,授权于子,意欲千秋万代造成的。要根除官二代现象,必须根除公权私有,堵住制度的缺口。现实社会中,对高太尉们的权力监管,惩治力度不够。

第三篇:父亲阅读题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要拿高分,我们就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父亲阅读题答案,一起看看吧!

父亲的考题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再在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切地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人,上来5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子懵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本文的体裁是____,运用了_____顺序。

2.本文刻画父子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3.标▲的两段文字,你如何理解?

4.这篇小说写父亲从出题到给出答案有几个有趣的细节描写,请你揣摩文中加线的两处,分析一下父亲此时的心理。

5.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____,表现了父亲的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孩子是鲜花,那么父母便是深埋泥土中的花根;如果说孩子是航船,那么父母就是矗立在航道上的灯塔。

《父亲的考题》答案

1.记叙文 时间

2.神态 动作

3.通过儿子的神情和动作,表现了儿子对回答父亲问题的得意,这种得意从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

4.第一处是父亲担心儿子发现自己会出什么题目,从而达不到教育儿子的目的。第二处是儿子因为自负猜错题目,父亲终于可以达成目的,良苦用心不会白费了,所以他“微笑”了。

5.为了引导儿子从金钱的沉溺中走出,从而能正确认识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对儿子人生价值观、追求观的关注和对儿子真挚的父爱。

6.要言之有理,有比喻的修辞,体现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四篇:题白杨图阅读答案

杨 礼 赞

一.阅读 一。阅读第二段做题。 1.解词

(1)垠 (2)砥 (3)视野

2.“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________,“绿”指________________。

3.“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5.“并肩”前应填____-。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_____和_______。 6.给文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7.“扑”与哪一个词呼应?体会其表达作用。

8.找出文段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并仿照此句写一句话: 二.阅读第

5、6自然段。 1.解词

(1)旁逸斜出(2)不折不挠 ..2.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3.“一律”的含义是___________;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

4.文中说和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又说它“决不是平凡的树”,矛盾吗?为什么? 5.文段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6.能高度概括白杨外形特点和内在气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 7.给本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8.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黄绿措综 坦荡如抵 妙手偶得 潜孳暗长 倔强挺立 旁遗斜出 艰强不屈 不折不扰

9.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课文对白杨树的描写,补写出第一联的下联。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__________。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三.阅读第7段做题.

1.文段《 》,作者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 2.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3.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4.文中表明白杨树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本段开头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6.本段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7.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 )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 C.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精神

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8.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写兽虫鱼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被人们赋予了极深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四川内江有家药店名叫“松鹤堂”,这一命名背后显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请你就药店“松鹤堂”的店名含义作一番合理的解说。

9.仿照句式,以任何一种职业或职务开头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 例: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你别人。 答案:

一.1.(1)边界(2)磨刀石(3)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土高原 田野麦浪 3.高原既广阔又平坦

4.(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

(2)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宛若 好像 宛如 6.„„行驶/这时„„

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

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觉 7.“涌”(1)与“奔驰’呼应;

(2)形象而准确地写出迎面而来的情景和汽车速度之快 8.(1)汽车„„是毡子

(2)站在青石壁顶,放眼望去映入你的眼帘的是宛延如一根细长白练的清水河,还有一张张巨大的青绿相间的棋盘。 二.1.(1)逃、斜、伸(2)屈服 2.那是„„枝 3.步调一致 绝不

4.答:不矛盾,因为“普通”是指白杨的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5.答:白杨象征着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力争上游 7.B

8.措—错 抵—砥 孳—滋 遗—逸 艰—坚 扰—挠 9.枝枝争上游

三.1.白杨礼赞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2.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4.它伟大岸„„夫 5.欲扬先抑 6.C

7.答:松和鹤都是长寿、吉祥和象征,表明店家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健康长寿。

8.农民好比蜜蜂,虽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清洁工好比城市和美容师,虽然弄脏了洁净了大街小巷。

第五篇:浪阅读题答案艾青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浪阅读题答案艾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了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和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表示注释的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爱那白浪”的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答案:

1.D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错。应是着意写“我”爱白浪的原因。这两句诗在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首诗的色彩、格调、含意都有着重大影响。前面是写别人爱不爱浪,最后一节是写“我”对浪的态度,除了肯定地说“而我却爱那白浪”外,诗人进一步写了“我”与“浪”的关系,并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里不仅指出了“我”爱“浪”,而且写了“浪”爱“我”。泡沫溅到了“我”身上,是“浪”对“我”的爱抚,因而“我”产生了感激之情——一个被爱者的感激。故选D。

2.C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错,“啮啃岩石”属于实写。故选C。

上一篇:崔明杰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出纳岗位个人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