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的散文

2024-05-13

乡村四月的散文(精选6篇)

篇1:乡村四月的散文

留恋四月的乡村散文

每每走出钢筋水泥的方格,沿着县城宽阔敞亮的龙泉路北行,感觉天空开阔了,空气清新了,喘气能喘到底儿了,心里就像夏天吃冰糕一样的痛快。

返城时,总情不自禁拐进村子。不为与俏丽村姑的邂逅,是为那一树一树的花开。先是那探出墙头的活泼可爱的粉杏,接着是羞红着脸的桃花。桃花正艳着呢,李子花、梨花、海棠花、樱桃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了,一树树莹白,红白相间里,又露出了梧桐花的紫红喇叭。

诗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那他是没来过北方暮春的乡村。你看,田间拥挤着金黄油菜花儿,那大大的色块,仿佛就是莫奈笔下的汪洋恣肆;那娇羞于田埂边的.荠菜花儿和苦菜花儿,显然是大自然的精巧工笔。那满树满树的紫色桐花,颜色深深浅浅,一簇簇,一串串,稠密得几乎不透风。远远望去,就像是团团紫红色的云雾,缠绕着静谧的村子。对了,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意境吧。喇叭花儿吹出的味儿,是透着甘甜的浓香。你闭了眼,轻轻嗅一口,立时就会被那甜甜的香陶醉。等你扶着墙醒过来,风儿拂过,就有喇叭花儿落你肩头,沾你一身芬芳。

桐花高歌唱春晚,先别惋惜伤春!瞧,绿叶间羞怯躲闪的串串白花骨朵儿,那是含苞待放的槐花儿。等着吧,别心急,没几天,槐花儿一开,那蜜蜂闹得就更欢了,嘤嘤嗡嗡的,像在赶集,热闹异常。一不留神儿,从大门楼里窜出一个俊妞,两耳挂着槐花串儿,见你先是一愣,立时羞红了脸,一溜烟儿就没影了,这就是巧遇槐花仙子了。再碰巧,遇上位热情的大嫂,力邀你进家,给你冲上杯槐花蜜水,劝你吃块油煎的槐花饼儿,再来碗槐花儿甜粥,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槐花公子哥了!

刚走出了桐花阵,离开了槐花群,一不小心,又闯入了紫藤架下,那可是碗口粗百年老藤,爬出了院子,气定神闲,昂扬四顾,伸出柔软的长臂,左缠右绕,将整条胡同织成了紫莹莹的洞穴。那一穗穗紫藤花,含情脉脉,馨香宜人,清风里,柔柔轻摇,细听,似乎有铃声婉转。你轻轻走过,能感触到紫藤花儿的轻抚,能嗅到她芬芳的呼吸……

四月的乡村,不只是花儿的湖海,更有美食迭出。说起村子里树上花儿的吃法,别嫌俺嘴馋,还真能给你说上一套一套的。你就咽着口水,听俺介绍吧!上文说到的槐花饼儿,也仅是其中普通的一种,还有那杏花饼儿、桃花糕,都是美食。梧桐花儿因了香味的浓郁,即使拿热水濯了,再凉拌,入口也不很清爽,但那淡紫的楸树花儿,做成的楸花咸粥、甜粥,就别有一番风味。拿玉米面、豆面掺和做成的楸花窝头、槐花窝头,那可是上等的保健食品。那洋溢着甜味的槐花,入口甘甜,嚼起来黏软,但不可贪吃,吃多了,会让你双颊微涨的哦!

从花团锦簇的乡村走出来,迎面就是新落成的高档住宅小区。鳞次栉比的新楼群里,不见了乡村的梨花、桐花、槐花、楸花,取而代之的是不见花儿的银杏、法桐,以及女贞等南方树种。新树种贵则贵矣,却让人少了亲切,淡了怀想,薄了牵念。于是想,当人们从现代化的楼宇里走出,迎面是梨花的莹白,是桐花的香雾,是槐花的婀娜,那亲切,那温情,将是现代与旧情的合璧,将会看到更多舒展满足而又祥和快意的笑靥。

我爱四月的乡村,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我留恋四月乡村,就像留恋母亲的慈祥!

篇2:乡村四月的散文

前几日我回了趟老家,一路上农忙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南宋诗人翁卷的那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插田”。的确,乡村忙了!

等到了家,看见左邻右舍、男女老幼都在田地里忙。推开自己家虚掩着的房门,不见父母的身影,我知道父母是下田插秧去了。

作为农民的我,深知农民的疾苦。为了不误农时,他们不分白天昼夜地劳作;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地奔忙;这几年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农民的日子也好过点了。但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田地活还得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们来扛,真是苦了他们啦!

每逢农忙时节,我更担心父母的身体。去年母亲不幸摔断了左臂,手术后还在恢复中。父亲又高血压,我们兄妹几个不让他们再种地了。可是老人家都是苦过来的人,他们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依恋情节,再加上儿女都不富裕,他们还操着儿女的心,想凭自己的微薄之力,自劳自食,不愿拖累我们。任凭我们怎么劝,他们也不肯放下土地。

我来到父母干活的田边。母亲正在水田里插秧,拿秧把的左手还在颤颤地发抖。看见母亲这样子,我做儿子的`真有点汗颜。看着别人的父母享清福,而我的母亲还带着伤痛在插秧,我的父亲还开着手扶拖拉机在耕田。此时的我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要好好混,要对得起父母!”

我对母亲说:“您这伤胳膊还没有好清,不能干插秧的活,还是打秧工,花钱请人干吧。”母亲说:“反正是干自己的活,不着急,凑合着干总比请人干好。再说你们现在负担又重,请人干活就得花钱,得能行我们就不会负累你们,等你们都混发财了,我和你父亲就不干了。”

我接过父亲开着的手扶拖拉机,让父亲坐田埂上歇息。父亲老了,拖拉机在他手里只能开慢档位,快了父亲跟不上。再说这犁田耙地本来就是累人的体力活,年轻人都吃不消,更别说上了年纪的老人了。牛怕累,走得慢,父亲嫌它干活慢,就开拖拉机。这“铁牛”不怕累,跑得快,开快了又跟不上它了,只好慢着开。

这台十匹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还是我没出门打工时开的那台。我走了就不让父亲开它,害怕出危险。为了安全,我心里宁愿父亲还是使唤那头慢腾腾的老水牛。父亲却嫌老水牛慢,还是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

现在,父亲坐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手里夹着的纸烟在微风里飘渺着蓝色的丝带。我知道父亲的烟瘾很大,特别是劳累时,更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父亲看着我很快就把秧田耙好了,就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干得快,搁我得老半天。”我说:“您就别再种地了吧,我们养得起您们!”父亲说:“是农民哪能离开土地啊,没病没灾的闲不住,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心里踏实。”

父亲扔掉了快烧到手的烟头,从衣兜里又掏出一根噙在嘴里,打火机点着以后,嘶嘶有声地抽着。父亲看着他自己刚刚喷出的蓝色烟云说:“要是你们都在家里多好,我累了你们也好帮我搭一爪子。”说这话时,父亲自己也笑了。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这么一大家子人口,如果不出门打工,光靠几亩薄田地养活,还不是个穷死?”

回家吃午饭时,我在路边还看见了这样一幕:一块水汪汪的秧田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瘸着一条腿,单手拄着一根拐杖,还在用另外一只手往田里插秧。驼着的背使他的屁股厥得老高,这又使他的头不得不伸得老低,脸就要贴着秧田明晃晃的水面了,人仿若立在水里觅食鱼虾的野鹤。看他艰难插秧的样子,着实让人生怜。老大娘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嘴里吼吼吧吧地喘着粗气,插秧的速度比蜗牛爬行也快不了多少。为了节省时间,抢天夺时,他们的午饭都是十来岁的小孙女做的。做好后,他们懂事的小孙女再把饭送到地头。老两口就在秧田边囫囵着把饭吃了,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忙起来了。

其实,辛劳的何止他们。年老的、年幼的,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值得尊敬的人们。我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四月里,感动的不止是我自己。我更加相信,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的也不只是老黄牛!

篇3:乡村四月的散文

一、关注选词, 体悟作者用词之精妙

古代诗人在遣词造句时, 十分讲究用词的准确、精练, 讲究推敲字词, 诗人翁卷便是。《乡村四月》描写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 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 是纵横交错的河渠, 一道道流淌着;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 白茫茫的。该诗对江南美景的渲染, 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练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 该句中一绿一白, 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 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 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的特别之处,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适时提醒, 巧妙点拨,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 我在初读时做了如下的设计: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 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首先, 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之后, 通过大屏幕展示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 进而指导学生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 这就叫——— (绿遍山原) , 山坡原野遍布绿, 这也叫——— (绿遍山原) 。

这些环节之后, 我又指导学生朗读该句加深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坡被你读绿了”“原野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 一起读”, 通过这样的评价语, 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 也深刻体悟到了诗人“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 感知作者言外之深意

在文本解读时, 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 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 进而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 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 绿油油的禾田, 白茫茫的水, 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 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 不时还有布谷鸟的叫声传来。诗人描绘的初夏景色, 笔触是细腻的, 意境是朦胧的, 可谓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那么多的声音, 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这一意象?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 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抑或是“牧笛声里”?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 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表达凄切、伤感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 或来表达故人之离别, 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 都是以杜鹃的啼叫声来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 “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 也表现出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的一丝淡淡的忧伤。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 为了生存游走四方, 以布衣终身的生平, 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的形象后, 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 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时意象选择的重要性, 我在该诗教学时, 别具匠心地选择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在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 你们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 我问学生:“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 (__声里雨如烟?) 请你来填一填。”学生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 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 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进而我问他们:“这么多的声音, 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声呢?”通过拓展阅读, 还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 农民伯伯即使在雨天里也得艰苦地忙碌、辛勤地劳作。

三、想象补白, 体会作者表达之“秘妙”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秘密———“形式”, 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加以关注, 学生就会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 也正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 不但要关注文体布局和描绘手法, 而且要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 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个“才了”一个“又”, 表达的时间节奏很紧凑, 再现了江南初夏的农事繁忙。诗文没有从正面直说人们太忙, 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 舒缓一些, 是为了衬出乡村生活的繁忙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也正是解读时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才能让他们明了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他们“亲历”农事:想一想, 在乡村的四月里, 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 你来写一写。

课件出示:四月的乡村, 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山坡上, 男人们在__;小河边, 妇女们__;竹林里, 孩子们__;__。

想象让学生体悟到了农事的繁忙, 我的“采访”更让他们“身临其境”。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 你不累吗?休息一会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 又是种豆, 又是插秧, 你不累吗?喝口茶, 歇会不行吗?

最后, 我用引语告诉学生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 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 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 才能换来秋收呀, 所以———;辛勤劳作, 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所以———

学生们似乎亲历了那场劳作, 在吟诵中, 理解了“秘妙”, 读出了亲切, 读出了向往和羡慕, 自然也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牢记于心。

篇4:经典赏析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②白③满川④,

子规⑤声里雨如烟⑥。

乡村四月闲人⑦少,

才了⑧蚕桑又插田⑨。

【注释】

①四月:农历四月,是初夏时节。②山原:指山地和平原。③白:指水的颜色。④川:河流。⑤子规:杜鹃鸟。⑥雨如烟:黄梅时节的细雨像烟雾一样。⑦闲人:没事干的人。⑧了:做完。⑨插田:在田里插秧。

【译文】

初夏的江南乡村,漫山遍野披上了绿装,河水映着天光,一片白亮亮的。在黄梅时节如烟似雾的迷茫细雨中,不断传来杜鹃鸟的啼叫声。乡村的四月,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刚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忙着下田去插稻秧。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南方农村初夏时节的繁忙景象。前两句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示了乡村四月山野绿葱葱,河塘白亮亮,杜鹃声声伴细雨的景象。后两句虽没有一个“忙”字,却呈现出一派十分忙碌的劳动场景。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勞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积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 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观刈麦》唐·白居易

篇5:描绘乡村的美文:乡村四月

四月,乡村的山坡原野上,草木生长得十分茂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杜鹃鸟站在树枝上欢乐地鸣叫,大概是遇到了什么好事吧!在鸟叫声中看见的是如同烟雾一般的细雨,沙沙地下着,杜鹃鸟的叫声和下雨的场景融为一体,好像一个大自然的动画。这样的场景一定会让人觉得是仿造出来的,但并不是,它是天然的,简直比人造场景还美一百倍,不!是一千倍!

这么美的大自然的“画”,“画”里有一个小村子,村里的农民们都开始忙农活了:耕田、采桑、插秧。闲人非常少,农民们实在太勤劳了!他们忙里忙外,他们才刚摘了桑叶喂了蚕,就又要去耕种了,我体会出了农民们的辛劳和繁忙。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农民们都这么勤劳,我们作为学生,怎么能不勤劳呢?因此,我告诉大家:“只有学习才有未来。”而且我还要祝农民伯伯们年年丰收,丰收年年!!祝他们幸福!

四月,站在乡村的原野,我不光欣赏了画,还收获了感悟!

作者:赵智铖

篇6:小学语文《乡村四月》的教案

2、有感情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培养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1、出示:一天之计在于()一年之计在于()

2、谁能把它填完整?(生说)是啊!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没有春天的耕耘,哪来秋天的硕果累累呢?同学们,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你都看到我们的父老乡亲都在为着秋天的收获忙碌些什么呢?(生说)

3、师出示。

一、导入揭题

1、揭题

师:田园的风光,田园的生活如诗如画,而在诗人的眼里,它们更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了解诗人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春末夏初田园风光及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板书)

师:有谁了解翁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二、初读,读准、读通古诗1、1、初读、读准、读通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春末夏初的气息吧。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自由读)

2、2、检查预习,相机纠正。

师:读好了是吗?那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位同学来。

生:读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谁来读,不错,一起读。

师: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蚕字上面是个…..(师书写天)下面是个…..(虫)

师:“天”“虫”就是蚕,养过蚕吗?知道蚕吃什么吗?(桑叶)

师: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桑字,写的时候你觉得特别要注意是什么?

生:(回答)《乡村四月》优秀教案设计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请你上来书写一个,其他同学也在本子上写一个。(注意书写姿势生:写,师指导)

师:嗯,写得不错,我们再一起读这个词(蚕桑)。

师:现在谁来再读一读这首诗。(学生试读)

师:非常好,字正腔圆的。这里有个多音字,你们来看一下,是哪个?

生:了

师:对,这里它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的意思是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三、朗读理解感悟

1、师:读得不错,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是写农村生活的,那么诗中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请你赶快再好好读读看。

2、生读后回答

3、师:忙,那我们再来读读。看看哪些词语表现出人们都在忙呢?

4、生回答

5、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你来…你来…

6、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7、生回答

8、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什么?诗里写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9、生回答

师:嗯,课文是这样说的,是“蚕桑”和“插田”,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闲人少”,他在忙,你在忙,我在忙,那么你想一想,我们农历四月农忙季节时,还可以做哪些农活?

生回答

师:是啊,总而言之,能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这些没写进去的忙活写进去,如:我们可以说:“….”谁想来试试?不亦乐乎

生说

师: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真的是忙啊!那这么多农活诗人翁卷也一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为什么只写了“蚕桑”和“插田”呢?请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回答

师:这样读起来就…好听了是不是?这就是诗讲究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奥妙啊!谁再来读读后面两行诗?

生试读

师: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他们的勤劳

让我们不由得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四、情感升华

1、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得画面啊(读)

2、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读)

师:现在就请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配乐《望江南》师诵读

师: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生看画面一起朗诵。

生读

师:瞧,同学们被这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和勤劳忙碌的人们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想听吗?(播放)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白满

景美

子规声雨

闲人少

人勤

上一篇:中学生走过那一个拐角作文下一篇: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