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案

2024-05-15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案(精选2篇)

篇1: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案

《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

冯玲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理解诗的基本意思。

2.比较阅读中诵读品味,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 赞美热爱之情。

3.迁移“才了……又”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教学重难点:

1.在诗句中想象画面,领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

2、迁移“才……又” 或“昼出……夜”创编一句,感悟乡村人们的辛劳。教学流程:

一、走近田园,了解诗题

1.孩子们,咱们尤溪有着“美丽乡镇”的美誉。你瞧!油菜地里赛黄金,百花园里香气飘,田间秧苗绿油油,山间竹林翠荫荫,房前鸡觅食,屋后鸭成群,溪边人们忙捣衣。秀丽的乡村风光,多彩的田园生活,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和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2.孩子们,读了诗题,你发现这两首诗分别是写哪里的?——乡村、田园。哦!两首诗写了乡村风光,田园生活。

3.那分别是什么时候的?

四月——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四月初夏时节

四时——这里的四时指的是(四季)诗人范成大在一年四季里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60首诗歌,总的题目就是——四时田园杂兴。请看——出示资料

范成大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五组,每组各12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写的也是夏日所见。4.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读诗题。二.多重诵读,读通诗句

1.孩子们,请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第一首,正音了,书写蚕桑。

师评:读得字正腔圆,这里一个多音字,一个生字都念准了。了(liao),了在这什么意思?(结束)就如同老舍先生说母鸡的叫声没完——没了。了也是结束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3.指名读第二首,正音昼、耘、供

第一行诗带有两个生字,一个翘舌音,一个前鼻音,他念准了,咱们一起读。在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多音字,请看,供在字典里有两个读音,当它做从事之意念gong;当它做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念gong。那你认为这里应该念——为什么?一起来读读带生字和多音字的两行。

4.孩子们,读诗读准它还不够,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读七言古诗一般就是四三停顿;另外,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押的什么韵?(an a)。

5.听老师读,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注意节奏停顿,句尾词音读到位,这样就更有诗的味道了。孩子们自由试一试。

分组读:我们来赛一赛,1、2组读第一首;

3、4组读第二首。看看哪两组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味。

三.比较阅读,找大同

1.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两首诗在内容上都写了什么?都写人们忙碌的劳作(板书:人忙)2.请你默读两首诗,哪里写出了人忙,请你用横线划出诗句来。(出示)逐首交流。

3.参与广:孩子们,再去读读这几句诗,有哪些人在忙呢?请圈出人物来。

交流:村庄儿女 童孙。村庄儿女就是——童孙就是——村庄的男女老少都在忙,这么多人参与,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板书)

4.农活多:那他们在忙些什么农活呢?读读诗句,圈出农活来。交流:蚕桑、插田、耘田 绩麻 耕织 种瓜。一起来读读这些农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农活。

图片帮助理解:蚕桑就是——采摘桑叶喂蚕;插田呢?——插秧;那耘田就是——用草耙子除去田里的杂草,(耘田的工具搜索不对)那除去地里的杂草叫——锄禾;除去豆地里的杂草叫——锄豆,这与耘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再来看看绩麻,谁知道?——把麻搓成线,所以绩是绞丝旁。耕织就是——耕地织布,男耕女织。谁不懂耕织?(小孩),哪句诗告诉你了?——童孙未解供耕织。那他会干什么?(在桑树下学种瓜)。你从哪儿知道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按常理,像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应该有很高的玩兴。你看——

到小池偷莲蓬,那多刺激呀!——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放放风筝也蛮好玩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到河边钓钓鱼,多开心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追追蝴蝶那也是不错的选择。——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范成大的村庄儿童却很懂事,很乖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村里的男女老少干了这么多农活,各忙各的,各司其职。难怪诗句中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村庄儿女——各当家。

5.强度大:他们是怎么做这些农活的?再去读读这两句诗,你从哪里读出了人忙?继续圈词。

交流:才了……又,刚刚采摘桑叶喂蚕后马不停蹄地去插田,一点空闲也没有。朗读:你来读,读出他们马不停蹄的感觉;不够忙,继续。

昼……夜:白天出去除田里的杂草,晚上还要把麻搓成线。昼就是—日头升高一尺,就是白天了。夜就是—。从早忙到晚,时间真长。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们忙碌的生活吗?夜以继日、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件接一件,从早忙到晚。这不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吗?

6.想象写话:

孩子们,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我们一起来看看: 采茶、点豆、锄禾、砍树、劈柴、纳鞋、补衣、打枷(敲打稻谷、大豆除去它的壳);

你能用“才了______又_____”或者“昼出 夜 ”来写一句吗? 老师把你改一下,昼出 夜 可以吗?为什么? 评:你看,你们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7.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不管是《乡村四月》还是《四时田园杂兴》,都向我们展示了初夏人们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这可真是——生接读:乡村四月闲人少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 ——生接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他们生活忙碌,但是心情却——为什么?还有怎样的心情?——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你也来读读。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读。

四.比较阅读,寻小异

1.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忙碌而快乐的生活。其实,两首古诗在“大同”中也有些许的“小异”,请你再仔细读读,这两首诗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板书:景美)

2.聚焦景美

自由读两这一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绿遍山原——走进这绿色的山陵和平原,你都见到了什么绿了? 这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绿

绿在那婀娜柔软的柳枝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在那山林掩映的村庄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在那如蓝的江水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在那春风拂过的江南两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绿色世界,齐读—— 过:那什么白了?

白满川——(师出示图片)一块块水田里的水都满了,一片白茫茫的,这就是“白满川” 水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水光天光交相辉映。这就是“白满川”。这可是江南稻米之乡独特的风景,它告诉人们可以赶快——插田了。这景也预示着人们忙碌的劳作。

谁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2人)——把“绿”和“白”读重一点,绿就更绿了,水光就更亮了;

一个“绿”、一个“白”,呈现乡村的清新明丽。——女生读 一个“遍”、一个“满”,呈现乡村的广阔无垠。——男生读 过:那听到了什么?

子规——子规就是(杜鹃),还叫(布谷鸟),每当春夏之交,江南乡村便到处可听到它的叫声,你听,它仿佛在催促人们干哪些农活呢?

它仿佛提醒人们赶快——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它好像规劝人们——

雨如烟——子规不歇,梅雨不停。这雨大吗?那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毛毛细雨)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到: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画面用诗中的词来说就是——雨如烟

烟雨蒙蒙,鸟鸣声声——齐读

如诗如画,大自然的交响乐——齐读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景怎么样?(板书: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让我们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

五.整体诵读,热爱田园

1.孩子们,学完了两首诗,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完整地读一读。

2.你能选择一首背下来吗?试一试,看谁是最强大脑?会背第一首的起立,会背第二首的起立,你能选择一首默写下来吗?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你默写的古诗就是一张精美的书法作品,可以把它张贴在我们的教室里。

六、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这如诗如画、宁静祥和的田园美景,我们可以到乡下去找寻,也可以到古人们留下的大量的田园诗中去找寻,(出示)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范成大的60首田园诗,孟浩然、王维、陶渊明、其中这一句最为有名,当然还有很多。课后,带上老师的链接资料让我们在这些田园诗里去感受不同时期的诗人共同的田园情怀!

板书: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宋 翁卷 宋 范成大

景美

人忙 闲人少

篇2: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朝代:南宋体裁:七绝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的教案】相关文章:

乡村四月教案范文06-02

乡村四月古诗教案07-20

乡村四月公开课教案08-29

乡村四月范文05-17

乡村四月诗歌04-21

古诗乡村四月05-09

乡村四月的散文05-13

《乡村四月》改写作文06-02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07-20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反思04-12

上一篇:个人作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报告范文下一篇:情人节浪漫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