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2024-04-25

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精选9篇)

篇1: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诗词大全

望夫石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七绝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篇2: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望夫石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

不能弯弓骑恶马,欲随君去何由得?登山矫首西北云,形容虽变心犹存。

篇3: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关键词:望夫石,赠汪伦,春晓,回译,英译本,翻译

一、回译概述

近年来,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学者们对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回译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提高翻译质量中的作用经常被忽略。国内对回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回译看作是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这有利于鉴别古诗文英译本的质量。

(一)回译的概念

回译在英语中被称作back translation。Shuttleworth&Cowie(2004)在《翻译学词典》中指出,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贺显斌(2002)指出,回译的内涵取其字面意思,即将自己或他人的译文译成原文,以确定译作的质量。这就要求译成目的语的文字一定要让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二)回译的作用

西方学者经常采用直译式的回译研究双语之间的结构和概念之间的差异,这说明,回译能够较好地检验译文的准确性,鉴别英译本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能提高译者的欣赏能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选修6第2单元的阅读部分介绍了五种简单的英语诗歌形式,包括童谣、清单诗、五行诗、俳句和唐诗。其中提到,唐诗虽然不是传统的英语诗歌,但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喜爱,许多唐诗还被翻译成英文,广为传诵。本文以古诗文为例,分析古诗文的英译本和回译。

二、从回译看英译本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本句子成分残缺

语法问题是英语教师和学生较为注重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英译本能够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若其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的硬伤,则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影响英语的使用。比如,《望夫石》的原文:

教材中《望夫石》的英译本为: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望夫石》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她在此等候丈夫,江水滔滔不绝奔流。永不回首,变成石头。日复一日在山顶,风雨交替不停。行人若能回来,石头应能说话。

王建的《望夫石》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描绘出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第五句体现了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的场景展开想象。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苦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等待片段和自己的瞬时感受,然而却情意无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英译本中我们发现,Never looking back,Transformed into stone均是非谓语句式,找不到相应的逻辑主语,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形成误解。

(二)英译本与原文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从语体色彩角度可以将汉语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然而,英译本的古诗文翻译容易忽视汉语的语体色彩,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这种英译本虽然不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阅读,但违背了翻译的准确性原则。回译可以检测出英译本质量的好坏。

我们从《望夫石》中可以感受到原诗语言简洁,口语色彩浓厚,但通过回译,我们发现原诗的口语色彩并没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反而用了一些比较正式、常用的词汇,如awaits,transformed,upon,utter等,使得整首诗的韵味与原文存在差异,不能真实并准确地反映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赠汪伦》的英译本为:

Presented to Wang Lun

I was about to sail away in a junk,

When suddenly I heard the sound of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the bank.

It was you and your friends come to bid me farewell.

The Peach Flower Lake is a thousand fathoms deep,

But it cannot compare,

O Wang Lun,with the depth of your love for me.

笔者对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赠汪伦》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我坐在平底船里正要启航,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岸上的跺脚声和歌声———那是你和你的朋友来送别我。桃花潭水有一千英寻深,但它不能与之相比,噢,汪伦,你对我的爱的深度。

李白的这首诗用词口语化,表达出汪伦对诗人恋恋不舍的真挚情感。通过回译不难发现,与原诗相比,英译本不仅没有忠实于原文,而且存在不通顺的现象,无法体现原诗的美。原诗中通俗易懂的口语色彩在英译本中荡然无存,而且英译本使用了多个生僻词或词义。例如,英译本把“舟”译成junk,这个词的基本词义是“垃圾、废弃物”,而不是“平底船”。英译本将“踏”字译成stamping,已经将原诗优雅的“踏歌”变成了“跺脚”,这明显是歪曲了原作者的意图。另外,英译本将“尺“译成fath om,而不用大家熟悉的meter或foot,更加脱离了原文的口语色彩。

(三)英译本的诗歌韵律与原文不一致

古诗文讲究韵律,强调诗文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要求诗文平声仄声交错进行,使诗文具有音乐性。某些古诗文还常常被后人写入歌曲中,可见古诗文韵律的重要性。然而,英译本中古诗文的韵律与原诗不同,通过回译,我们依然能够检测出英译本翻译的质量。比如在《望夫石》中,原诗押的是aabb韵,而英译本却以散体诗的形式出现,没有押韵,这不能不说是《望夫石》英译本中的一个遗憾。

另外,《赠汪伦》原诗为七言绝句,共计4行28个字,而英译本用了7行57个单词,且各行单词数和音节数也不一致,结构较为混乱,无法给人一种音韵美的感受。

(四)英译本存在漏译、加译、误译的现象

在英译本中经常出现加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对诗文的误解,进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比如,古诗文《春晓》原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中《春晓》的英译文为: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笔者对《春晓》的英译本进行了回译,得到以下汉译文:

春天早晨醒来心情舒畅,在我周围处处鸟的鸣唱。但现在我记得夜晚,暴雨;奇怪这么多的花被摧残。

孟浩然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虽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但纵观孟浩然这首诗的英译本,我们发现漏译、加译、误译现象严重。英译本中的第一句漏译了“不觉”,light-hearted属于加译,第二句中的round me和第三句中的I remember均属于加译,有画蛇添足之感,第四句“花落”被译成blossoms were broken,则属误译。

三、修改后的英译本和回译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网络资料后对上文所提到三首诗的英译本和回译进行修改。

(一)《望夫石》的英译文及回译

《望夫石》的英译文:

The Lone Stone

Where she’s waiting for her lover,

On and on flows the river.

Though having changed into a stone,

She never regretted standing there alone.

Day after day on the mountaintop,

It rained and blew without stop.

Should her lover return one day,

Many loving words might she say.

《望夫石》的回译:

等待爱人之地,

江水奔流不息。

虽已变成石头,

从不后悔独守。

日复一日山巅,

风雨从未间段。

有朝一日夫归,

绵绵情话诉谁?

首先,王建原诗中女子的形象虽然清晰,但无名无姓,所以笔者用she来指代她。第一行和第七行均用lover指代她的丈夫,既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体现了女子淡淡的哀怨。最后一句用loving words将原诗“石应语”具体化,体现女子对远行归来的丈夫诉不尽的绵绵爱意。

其次,笔者的英译本用词比较口语化,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如:waiting for,changed,rained,blew,without stop,say等。第一行用到地点状语从句;第三行用动词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让步;第四行使用动名词短语作宾语;最后两行省略了if的虚拟语气,形成倒装结构。译文中用到的语法和句型均属于中学生比较熟悉的语法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英语语法基础知识。

(二)《赠汪伦》的英译文及回译

《赠汪伦》的英译文:

Presented to Wang Lun

On board Li Bai’s about to sail along,

When on shore echoes a farewell song.

Water in Taohua Pond isn’t so deep,

As the friendship with Wang Lun I keep.

《赠汪伦》的回译:

李白登船要航行,

岸上飘来送行声。

池水再深也不及,

汪伦和我的友谊。

在笔者的英译本中,虽然找不到原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但也用了相关联的On board,sail等词将其内涵体现了出来;echoes说明了送别之歌回荡于河岸,有空谷传响之意。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桃花潭水之深,但译者没必要把“千尺”翻译出来,因为没有人真正去实地测量桃花潭的深度。另外,笔者直接选用Taohua Pond指“桃花潭”,比较符合地名英译的原则———音译加意译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受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翻译《三字经》的影响,笔者的英译本采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四行诗的长短与原诗相对较一致;另外,译文用词比较口语化,全诗仅用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句型be about to do...when和not so...as,符合原诗通俗易懂的口语体风格。

(三)《春晓》的英译文和回译

《春晓》的英译文:

Spring Morning

Overslept is the spring morning,

Everywhere I heard birds singing.

Last night’s wind and showers,

Made fall too many flowers.

《春晓》的回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昨夜风和雨,

弄落花满地。

笔者对孟浩然的这首诗英译依然沿用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的模式,使译文既有节奏感,又押偶韵,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了出来。首先,笔者用overslept体现原诗的“不觉”,接下来,用一个带有固定搭配的完整句make sb.do sth.来翻译后两句,较为准确地表达了昨夜狂风暴雨后的“花落知多少”的情景。

三首诗的英译本使用的都是偶韵,与原诗相同,也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律诗韵式相同,学生背诵起来会很轻松。

四、提高教材中古诗文英译本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的目的不同,读者的对象不同,翻译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也会有所区别。作为承载主干知识的必修课本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选修课本,在古诗文的英译上要考虑学生的词汇水平,既要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即“意美”,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译文的“音美”和“形美”,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冲动。这样,选材才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那么,提高教材中古诗文的英译本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本功,注重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意义的差异,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或漏译、加译、误译等现象。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汉语诗歌中允许句子成分缺省,但英译本中应该补出缺省的成分。

其次,注重诗歌中的细节。译者往往在翻译时过多地注重句法和语法,而忽视诗歌中的很多细节,如音节的韵律和语体色彩等。

再次,译者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注重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水平英语翻译人才的涌现,教材编辑通过广泛搜罗、大量查阅、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可能。其实,译文不必胶柱鼓瑟,纤毫毕现,只要能将原诗的基本意思、语体色彩、节奏韵律体现出来,就是不错的译文。当然,若能通过回译检验,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达到或接近原诗的水平,自然就能被称为佳译。

参考文献

贺显斌.2002.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4).

篇4:邂逅“望夫石”

那是到广西出差,正好经阳朔去桂林。听说,有条县道与漓江相伴,虽说比国道省道低了些等级,但走这条路,既可以不耽误赶路,又能“白相”漓江风光,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哪里找去?

一进阳朔,我们就不断地停车跟人打听,可都回说“晓不得”。这年头潘多拉匣子被打开了,社会诚信大大缩水,你也就没法断定他是真的“晓不得”,还是假的“晓不得”。碰过几次壁后,我们就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

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恐怕此言不虚。阳朔就在喀斯特地貌的怀抱中,山环水绕,须榕垂柳相依相偎,风景极为妩媚秀丽,远不是几个美貌娇羞的少女比得了的。单说那青山吧,虽够不着高耸入云,却也是壁立嵯峨,各领风骚。它们突兀而起,彼此呼应,似世代久居的高邻,又似门户各立的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柏油马路就蜿蜒在它们脚下。驱车穿行其间,一步一景,目不暇接;物换景变,美不胜收,哪里“白相”得过来!

好不容易“摸”出阳朔,可我还是忍不住一再回头痴望,心想此生是蹉跎了,要不然,生活在这么一个所在,该是何等地美好啊!

正这么胡思乱想着,我们忽然路过一个路边售石摊。只见钻天扬下,一座草棚,一地乱石头,眨眼就晃了过去,鬼毛都见不到一个。我不禁撇撇嘴,这也叫做生意呢?要是等它赚钱买米下锅,一家人还不都得饿死了。

不料同伴中潜着一位奇石爱好者,这是我先前根本不知道的。他朝我笑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它可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呢!

这是古董行的口头禅,可石头怎么能跟古董比呢?我不禁挖苦道,古董么!

古董呀?我可告诉你,古董未必比得上它!爱好奇石的同伴笑道,报纸上登过,北京一位奇石爱好者,有块不到30cm大小的风砺石,极像个老太太头像,栩栩如生,取名“岁月”,标价9700万。你看看有几件古董能卖到这个价呀!

我不禁咋舌!没有想到石头里居然还猫着个老大乾坤!想必也是学问深深,好者如云了吧!

当然,同伴说:“中国奇石跟盆景样,也是无韵的诗,立体的画,可奇石文化却比盆景文化历史悠久多了……”

那又怎样认定奇石呢?我只拣最想知道的问。

“爱好者”说,较流行的标准就四个字:瘦、皱、漏、透。所谓“瘦”,是就形体而言,跟人样,要有身材,避免臃肿,讲究婀娜多姿。而“皱”呢,顾名思义,要有皱纹,说的是石肌表面纹理要变化有致,有曲线美。“漏”则是说要避免过于实在,以有洞穴凹凸起伏为上。“透”是指空灵剔透,与“漏”并不是一回事,它要求玲珑可人, 避免沉闷压抑,以能显出背景为上。当然还有它的硬度要求,一般要达到六至七个“摩尔”。人们历来比较喜欢的石种有灵璧石、太湖石、大理石、柳州石、雨花石、砚石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柳州石就是广西本地出产的。有专家说,“石不能言最可人,可人之石最能言。”因而奇石在寄情抒怀、托物言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方面,一点也不比其他艺术品逊色呢!

没有料到,一个眨眼就不见了的烂石头摊子,竟引出如此一番说道,让我增长知识,真是件大快事。我不禁兴趣大增, 因而忽然想到,那些并非盈盈能握,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巨型石景,能不能算作奇石呢?

这就要看界定了。“爱好者”介绍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它理所当然地要算。但按大多数人接受的“瘦、皱、漏、透”鉴赏理论,又不能算。我个人则倾向于算,比如那形象逼真的“司春女神”、“观音听曲”、“老道望月”、“猴王观宝”、“万笏朝天”、“仙女望夫”等等,那还不奇吗?不能因为它们都有“根”,无法把玩于股掌之上,就将它们排除在外。若论以货殖,谁能开价?正是因为搬它不动,才幸存下来。否则早叫狗日的洋鬼子们都弄跑了!

同伴们不禁开怀一笑。

其时,我们已经驶过了一个叫福利的地方。正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司机忽然兴奋地叫道,快看!前面山上,那石头,像不像个望夫石?

顺着司机的目光看去,只见前面路边一座小山,形同笔架,一个女子模样的人形巨石,高耸在“笔架”正中的那座山峰上。大家忍不住一阵惊呼,啊,像!简直太像了!

全车人顿时兴奋不已,“爱好者”更是喜出望外,催促司机赶快把车子开到跟前去停下来,一定要好好看看那“望夫石”!

我们在距离“望夫石”大约三四百米(最近)的地方停下来,迫不及待地钻出车外。也不知本地人叫它什么,但在我们看来,没有比叫“望夫石”更形象更贴切的了。你看那头颅,那发型,那下颚,那颈项,那前胸,那身段,那姿态,活脱脱一美女少妇怀抱幼子!只见她半是颔首怀中的娇儿,似哄似呵,半是抬眼天际的动静,期盼音信全无的夫君,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她两头都放不下,又两头都顾不全,胸中定是凄苦无比,心乱如麻……我们一行仿佛全都受了她的感染,驻足凝视,细细体察,一时竟无人说话!

我知道,同伴们此刻都在各自的心中做着种种解析:

她那望眼欲穿的良人,是被北部湾的狂风恶浪卷了去,至今生死不明呢,还是被朝廷官府强作征夫苦役,驱赶到那沙似雪月如霜的边塞没有下落呢?

或者,是被猛如虎的苛政逼得远避他乡,前路迢迢,关山阻隔,有家不能归呢,还是闹白莲教,跟着洪秀全起义造反去了,以至不知所终啊!

再不,就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舍家抛口,风雨兼程,永远走在离家的路上。

篇5: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望夫石

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

篇6:望夫石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夫叫海郎,一天,他跟着大伙们 一起去打鱼,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阴天阵阵,大海咆哮,风吹日打,大伙被大浪翻打在大海的深处,只有幸运的海郎没死,他躺在一块烂木板上,晕过去了,大海当木板是球,推来推去,最终漂到的一个叫上川岛的地方,海郎孤独一人生活在这片孤岛上。

一天,他出来散步,在岸边救了一条小石斑鱼,并放生了,原来那条小石斑是海龙的女儿,小石斑决定变成人类到海郎哥身边生活,随着风吹日打的一日,小石斑变成了以为聪明美丽的姑娘。

小石斑来到海郎哥的房门,海郎出来,看了看,说:“这位姑娘你是谁,你又是怎样漂到这片孤岛来的?”小石斑:“你还记不记得,你在海边救过一条小石斑?”“记得啊”海浪说。“那是我,我是海龙王的女儿,被你救了我,我想感谢你。”"海龙王的女儿。”海郎惊讶的说。

然后,他们俩慢慢和好,最后沉了夫妻,俩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还生了一位胖娃娃,叫凡龙,非常可爱。

但是幸福的生活过不了多久,海龙王出门回来了到处找不到女儿,打听到他和一位叫海浪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发雷霆,然后变成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头,来到海郎家大骂,还说:“女儿,你要是不跟我走,我就叫海郎生不如死,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

篇7: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那孤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着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于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踪母子三人。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把他们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篇8:关于“望夫石”

【关键词】望夫石;传说;主题;诗歌

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围绕一尊“石头”,众多骚人墨客挥毫上阵,留下一篇篇不朽诗篇,真是少见。其中有唐代的,如诗仙李白的《望夫石》:“仿佛石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著名诗人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有宋代的,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望夫石》:“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有明代的,如徐渭的《望夫石》:“海天万里渺无穷,秋草春花插髻红。自送夫君出门去,一生长立月明中。”有清代的,如乾隆的《御题望夫石》:“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石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笔者今天也想以此尊“石头”为题,说说与“望夫石”有关的人和事。

一、“望夫石”的传说

“望夫石”的传说,情节结构大体相同,其内容则大同小异,都是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或外出经商;或远出服役;或出海捕鱼……)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如桂林漓江“望夫石”的传说: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至此,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了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丈夫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又如:涂山“望夫石”传说,传说4100多年前,大禹30岁时远离家乡,来到淮河岸边开始治水,老百姓把当时涂山氏国最美的女子涂山氏女许配给他。婚后第四天,禹得知江浙一带频发大水,当即离家前往治水。在江浙治水13年中,曾三次来到江淮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女得知消息后情思涌动,携子“启”眺望南天,盼望夫君禹王早日成功治水归来,欢聚一堂。但禹终因积劳成疾,卒于浙江会稽。涂山氏女昼夜守望山边,泪水洒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心诚终身,化身为石,端坐山坡。

“望夫石”传说在我国分布极广,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国大约48处有“望夫石”,每处“望夫石”就是一个传说,就是一曲感人泪下的爱情悲歌。

二、“望夫石”的主题

历来,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望夫石”的主题就是颂扬那坚贞纯洁、至死不渝的爱情。千百年来,望夫石的传说打动人的是什么?是妻子对丈夫的盼望思念的那份情、那份爱;是妻子对遥远丈夫的那份牵挂;是妻子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真情流露。

三、“望夫石”的诗歌

1.在近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有的省直接用“望夫石”诗入题。如题一:

望夫石【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1)英国诗人济慈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请据此观点具体分析诗中“悠悠”二字。

(2)诗的结句体现了什么创作风格?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二:2015年江苏泰州中考语文试题

望夫石【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从这里来看,足见“望夫石”诗在古典诗词中有一定的地位。

2.同题诗之最

在笔者对古典诗的了解中,《望夫石》诗可说是同题诗中之最,除上面所列的李白、王建、刘禹锡、王安石、徐渭、乾隆、顾炎武等人的诗外,还有唐代的:刘方平:“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以及孟郊、严郾、唐彦谦、武元衡、李绅等人的;宋代的:陆游:“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不能弯弓骑恶马,欲随君去何由得?登山矫首西北云,形容虽变心犹存。月明夜夜照泪痕,铁心石肠输与君。”以及陈师道、贺铸、梅尧臣、郭祥正、薛师石、何梦桂、陈造等人的;明代的:张士隆:“亭亭独立向江滨,四伴无人石作邻。云鬃挽成千载髻,娥眉淡扫四时春。”以及邑贤袁等人的。

总之,关于“望夫石”的人和事,远不止上面所说,在此,笔者只不过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桓傅故里.《涂山望夫石》博文.

篇9:《孤石》《望夫石》阅读答案

孤石

戴叔伦

迥若①千仞峰,孤危不盈尺。

早晚②他山来,犹带烟雨迹。

贞坚自有分,不乱和氏璧。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释义:①迥若:非常相似。②早晚:几时,何时。乱:混杂。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流远州,与本诗写作时期相同的《历阳书事七十韵》诗中,有“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

1.两首诗都描写了孤石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用了象征手法(1分),戴诗以孤石象征坚贞的.人格(1分);刘诗用孤石象征忠贞不渝的感情(1分)。不同点:戴诗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不乱和氏璧”一句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自己自守本分,不愿混入达官显贵之流的孤高。刘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望”字在篇中三次反复,逐层递进,表达了“孤石”望夫归来的苦恋之情。(3分)

上一篇:激励人的励志语录下一篇:我国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