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2024-05-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共6篇)

篇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37 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已经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 长 吴 仪

二○○三年十一月七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九条 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 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第十二条 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三条 军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 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三章 报 告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七条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八条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第十九条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第二十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其它事项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调 查

第二十一条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定性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应当按照《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现场调查应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传染病发病原因、发病情况、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调查;

(二)相关标本或样品的采样、技术分析、检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证;

(四)卫生监测,包括生活资源受污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必要时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地及相邻省市同时进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有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 接到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等疫情报告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接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疫情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各级责任报告单位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第二十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五章 信息管理与通报

第二十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第二十八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第二十九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第三十条 国境口岸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港口、机场、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发现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时,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一条 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及时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布内容包括: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生地的解除。

与港澳台地区及有关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之间的交流与通报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第三十六条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有瞒报、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

(二)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

(三)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第三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瞒报、缓报、谎报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进行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三)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四)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四十条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责任报告单位和事件发生单位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由其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个体或私营医疗保健机构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责令停业整改,并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触犯刑律的,对其经营者、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的,对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和军队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文件

卫疾控发(2006)332号

卫生部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部决定对2003年11月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37号令)进行如下修改。

一、将原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合并修改为:“各

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将原第十八条调整为第十七条。

三、将原第十九条调整为第十八条,并修改为: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四、将原第二十条调整为第十九条,并修改为: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五、在第三章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其它事项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执行。

六、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特此通知。

卫生部

二00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篇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报告管理办法培训试卷

考试时间姓名分数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

A、公众权益B、社会公众利益C、经济秩序D、社会秩序E、社会公众健康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A、传染病疫情事件B、社会治安事件C、公众安全事件D、领导责任事件 E、医疗机构事故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A、医疗机构事故B、社会治安事件C、消防安全事件D、领导责任事件E、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事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A、公众安全事件B、矿山安全事件C、食物中毒事件D、医疗机构事故E、领导责任事件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A、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B、社会治安事件C、公众安全事件D、消防安全事件E、领导责任事件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A、社会治安维护工作B、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C、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D、应急处理指挥部E、统一领导工作

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

A、应急处理指挥部B、调查控制领导小组C、医疗救治指挥部D、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E、信息通报制度

8、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

A、突发事件医疗救助方案B、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C、突发事件日常监测D、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E、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9、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

A、预防控制体系B、医疗救助方案C、日常监测D、应急演练E、技能培训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

A、医疗救助方案B、预防控制体系C、应急演练D、技能培训E、日常监测

11、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的()

A、日常监测B、应急演练C、技能培训D、预防控制体系E、医疗救助方案

12、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突发事件情形的,向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时 限要求是在发现()

A、6小时后B、4小时后C、3小时后D、2小时后E、2小时内

13、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中为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应当()

A、采取应急技术指导B、采取卫生预防措施C、保证医疗器械供应D、及时供应药品E、及时治疗患者

14、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

A、预防为主B、预防为主、常备不懈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D、统一领导、统一指挥E、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

15、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的方针是()

A、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B、预防为主C、预防为主、常备不懈D、统一领导、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

A、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B、制定行政区域应急预案C、预防控制体系D、检测和预警系统E、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A、2003年5月9日B、2002年5月9日C、2002年9月5日D、2003年9月5日

18、什么机构负责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A、国务院有关部门B、国务院C、军队有关部门D、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9、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总指挥应由谁担任?()

A、政府分管领导人 B、政府主要领导人C、卫生行政部门分管负责人 D、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

2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下列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

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制定发布C、国务院制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规范由哪个部门建立?()

A、国务院 B、卫生部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23、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1小时C、2小时 D、12小时

24、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以下哪些环节采取控制措施。()

A、食物B、食物和水源C、水源D、交通

答案

1-5EAECA

6-10CDDAE

11-15 BEBDC

16-20 EABBD

篇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1.1 发病率

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 (按发病日期) 统计, 2008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2008年全市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 计11 122例, 发病率为181.26/10万, 与2007年比下降6.11%。发病率与2007年相比上升的病种:艾滋病、HIV感染者、百日咳、麻疹、布病、炭疽、肺结核。下降的病种:肝炎、菌痢、伤寒+副伤寒、淋病、梅毒、流脑、猩红热、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疟疾、新破。

1.2 发病位次

报告发病例数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肝炎 (4 133例) 、肺结核 (3 419例) 、菌痢 (1 292例) 、麻疹 (1 066例) 、梅毒 (422例) , 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7.16%、30.74%、11.62%、9.58%、3.79%。其他传染病发病依次为淋病 (344例) 、猩红热 (325例) 、流行性出血热 (52例) 、乙脑 (11例) 、布病 (16例) 、狂犬病 (2例) 、伤寒+副伤寒 (2例) 、疟疾 (6例) 、HIV感染者 (41例) 、百日咳 (6例) 、艾滋病 (3例) 、炭疽 (2例) 。

1.3 死亡率

2008年全市共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30例 (肺结核18例、乙肝6例、狂犬病2例、艾滋病2例、流行性出血热2例、戊肝1例、疟疾1例) , 死亡率为0.49/10万, 与2007年比下降17.05%;病死率为0.27%, 与2007年比下降11.66%。

1.4 分布

1.4.1 地区分布

全市10个县 (市) 、区报告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 (1/10万) 由高至低依次为天桥区 (262.99) 、槐荫区 (234.19) 、市中区 (219.01) 、历下区 (214.03) 、历城区 (189.41) 、长清区 (169.79) 、商河县 (150.84) 、济阳县 (143.24) 、平阴县 (137.02) 、章丘市 (114.01) 。市区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 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 计5 100例, 发病率为232.60/10万, 死亡22例, 死亡率为1.00/10万, 病死率为0.43%;郊县 (历城区、章丘市、长清区、平阴县、商河县、济阳县) 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 计6 022例, 发病率为152.71/10万, 死亡8例, 死亡率为0.20/10万, 病死率为0.13%。地址不详报告乙类传染病7种, 计75例, 无死亡病例报告。

1.4.2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5~9月份为发病高峰, 报告5 882例, 占全年报告发病总数的52.89%, 与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有关。

1.4.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以20~44岁年龄组最高, 占发病总数的42.43%。男性报告发病7 397例, 发病率为237.83/10万, 死亡20例, 死亡率为0.64/10万;女性报告发病3 725例, 发病率为123.11/10万, 死亡10例, 死亡率0.33/10万。男性报告发病多于女性, 性别比为1.99:1。

1.4.4 职业分布

农民发病最多, 占发病总数的31.76%;其次为工人、离退休人员、散居儿童和学生, 分别占10.67%、10.67%、10.43%和9.39%。

1.5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报告发病为4 628例, 占发病总数的41.61%, 发病率为75.42/10万, 比去年下降9.54%, 死亡6例。呼吸道传染病报告发病4816例, 占发病总数的43.30%, 发病率为78.49/10万, 比去年上升13.74%, 死亡18例。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1 588例, 占发病总数的14.28%, 发病率为25.88/10万, 比去年下降32.52%, 死亡1例。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90例, 占发病总数的0.81%, 发病率为1.47/10万, 比去年下降16.95%, 死亡5例。无新生儿破伤风病例报告。

1.6 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 (按发病日期) 统计, 2008年全市共报告7种丙类传染病, 病例报告总数为5 726例, 发病率为93.31/10万, 发病率与去年比下降31.34%, 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病种分别为手足口病 (3 241例) 、流腮 (1 321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 (896例) 、风疹 (158例) 、流感 (93例)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6例) 、斑疹伤寒 (1例) 。

2 重点传染病发病分析

2.1 艾滋病

2008年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0例, 艾滋病病人6例, 死亡12例 (感染者死亡10例, 病人死亡2例) ;与去年相比, 发现并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数是2007年的1.91倍 (86/45) , 同比上升了91.11%。

2.1.1 季节分布

1月份3例, 2月份4例, 3月份6例, 4月15例, 5月份11例, 6月份5例, 7月份4例, 8月份5例, 9月份7例, 10月份4例, 11月份13例, 12月份9例。

2.1.2 职业分布

职业以农民最多, 占18.60%;其次分别为商业服务人员、家政及待业人员、工人, 分别占9.30%、8.14%和6.98%;其他职业包括个体、无业等占29.07%。

2.1.3 地区分布

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86例, 按现住址统计, 以山东省人员为主59 (60) 例, 占68.60%, 其中济南市36例, 德州市6 (7) 例, 菏泽市4例, 济宁市3例, 临沂市2例, 潍坊市2例, 不详市1例, 东营市1例, 聊城市1例, 泰安市1例, 枣庄市1例, 淄博市1例;外省市27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例, 四川省3例, 广东省1例, 黑龙江省1例, 吉林省1例, 北京市1例, 外籍1例, 山西省1例。

2.1.4 年龄、性别分布

年龄最小的3岁, 最大的57岁;20~45岁组77例, 占89.53%。男性69例, 女性17例, 分别占80.23%和19.77%。

2.1.5 传播途径

同性传播23例, 注射吸毒23例, 异性传播23例, 不详6例, 采血 (浆) 3例, 性传播+注射毒品2例, 母婴传播2例, 输血/血制品2例, 其他2例。

2.1.6 流行特征分析

2008年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86例, 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无明显的季节性。与去年报告疫情数相比有明显上升趋势, 同比增长91.11%。分析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 (1) 今年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量较多, 在该人群中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有所上升, 占2008年疫情报告数的20.93% (18/86) 。 (2) 今年济南市作为61个试点城市之一, 分别于4~6月和10~12月承担两轮“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调查”任务, 通过该项调查工作, 在男男性接触的人群中发现较多感染者/病人, 通过专题调查及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全年在男男性接触者共发现病例23例, 占2008年疫情报告数的26.74% (23/86) 。前两项合计占47.67%。 (3) 在外来妇女中发现的3例阳性病例, 针对其配偶及子女开展的检测结果全部出现家庭内传播。 (4) 随着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 以及医疗机构针对住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开展的常规检测和血液中心针对无偿献血者开展的常规检测, 通过自愿咨询检测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规检测发现一定数量的感染者。

2.2 病毒性肝炎

2008年全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4 133例, 发病率67.36/10万, 居传染病报告发病首位。死亡7例, 死亡率0.11/10万, 病死率0.17%, 发病率与去年比下降11.15%。其中甲肝48例, 乙肝3 543例 (死亡6例) , 丙肝296例, 戊肝99例 (死亡1例) , 未分型156例。

2.2.1 甲型肝炎

全年报告发病48例, 发病率0.78/10万, 与2007年比下降40.28%。发病主要分布在平阴县15例, 长清区11例, 章丘市7例, 合计占甲肝报告发病的68.7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 其次是工人、学生。发病年龄主要以青壮年为主。性别比为2.43:1。甲型肝炎的下降趋势与济南市把甲型肝炎作为重点病管理, 注意了暴发点控制并取得明显效果有关。

2.2.2 乙型肝炎

全年报告发病3 543例, 发病率为57.74/10万, 占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总数的85.72%, 死亡6例, 死亡率0.10/10万, 病死率0.17%。地区分布: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 发病数较多的是历城区, 天桥区, 历下区;发病年龄以20~50岁组为主, 占乙肝报告发病的70.82%, 男性报告发病2 592例, 女性报告发病951例, 性别比为2.7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 其次为工人、家务及待业, 分别占乙肝报告发病数的38.55%、14.56%、12.93%。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的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升高, 儿童乙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及所占比例不断减少, 15岁以下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数明显下降。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受到报告敏感性的影响, 这与医疗机构报告标准不统一有直接关系, 如果报告标准相对统一, 新发病例将呈明显下降趋势。

2.2.3 丙型肝炎

全年报告发病296例, 发病率为4.82/10万, 病例主要分布在市区, 占丙肝报告发病的68.58%;发病年龄以40~64岁组为主, 占46.62%;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工人为主, 分别占该病报告发病数的32.77%、15.54%、14.86%。

2.2.4 戊型肝炎

全年报告发病90例, 发病率为1.47/10万, 发病率与去年比下降9.52%;死亡1例, 死亡率0.02/10万, 病死率1.11%。报告发病主要分布在市区;年龄分布主要在40~64岁组, 占该病报告发病数的66.67%;性别比5.43:1;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为主, 其次是农民和工人, 分别占28.78%、18.89%、16.67%。

2.3 肺结核

2008年全市共报告肺结核3 419例, 发病率为55.72/10万, 居传染病报告发病第二位。发病率与去年比上升0.59%, 死亡18例, 死亡率为0.29/10万, 病死率为0.53%。其中涂阳 (1 332例、死亡9例) 、菌阴 (1 563例、死亡6例) 、未痰检 (489例、) 、仅培阳 (35例、死亡1例) 。报告发病最多为历城区 (577例) , 其次为章丘市 (502例) 和商河县 (397例) 。男性报告发病2 211例, 女性报告发病1 208例, 性别比1.83:1。病例主要分布在20~49岁年龄段, 占该病报告发病数的47.70%。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和学生为主, 分别占该病报告数的45.42%、11.11%和10.41%。济南市加大了对肺结核疫情的报告和病人管理工作力度, 肺结核发病率较平稳, 但郊县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其中菌 (-) 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 涂 (+) 报告病例数有较大幅度减少。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流行和集中的趋势对今后的肺结核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2.4 狂犬病

2008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例, 发病率为0.03/10万, 病死率为100%, 发病率较去年下降84.90%。商河县和天桥区各发生1例, 分别发生在6月和12月, 病人均为农民, 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41岁和58岁。2例病人均有犬只咬伤史, 均未处理伤口。商河县病例在村卫生室接种的狂犬病疫苗, 未完成接种程序即发病。天桥区病例未进行疫苗接种。未进行伤口处理、未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导致病人发病的原因。

2.5 流行性出血热

2008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3例, 死亡2例, 发病率为0.86/10万, 病死率为3.77%, 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去年 (0.93/10万、3.51%) 基本持平。

2.5.1 地区分布

全市各个县市区均有出血热病例报告, 郊县 (1.17/10万) 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 (0.32/10万) , 发病率最高的为章丘市 (1.89/10万) 和历城区 (1.40/10万) , 发病率最低的为槐荫区 (0.24/10万) 和平阴县 (0.28/10万) 。

2.5.2 季节分布

除9月份外, 其他各月均有发病, 发病数波动在1~8例之间, 季节性高峰不明显。

2.5.3 人群分布

14~87岁年龄段均有发病, 20~79岁年龄段发病50例, 占94.33%。男性发病32例, 女性发病21例, 男女发病比为1.52:1。发病数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农民40例、离退人员4例、工人3例。

济南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处于稳步下降期。从报告病例类型来看, 临床诊断病例占71.70%, 实验室诊断病例占28.30%;临床诊断病例多于实验室诊断病例。

济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冬春季发病数增加, 发病峰值高于其他季节, 表明与鼠类变迁密切相关。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 但郊县发病占该病的86.79%。原因主要是人口密集、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恶劣、人群预防接种等问题造成。提高人群防护意识, 是今后能不能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最关键问题。

2.6 麻疹

自济南市开展麻疹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4年发病达历史最低水平, 发病率仅为0.16/10万, 但自2005年开始, 连续4年麻疹发病显著上升, 今年疫情上升特别明显, 报告麻疹发病1 066例, 位居全省首位, 发病率为17.37/10万, 为济南市1981年以来发病率最高年份。

2.6.1地区分布

发病主要分布在城区, 共626例, 占发病总数的58.72%;县区发病428例, 占发病总数的40.15%。商河县发病率最高27.64/10万 (166例) , 其次为济阳县26.48/10万 (142例) , 市中区24.67/10万 (147例) , 天桥区22.19/10万 (133例) , 槐荫区21.33/10万 (89例) , 历下区17.41/10万 (101例) , 历城区16.76/10万 (156例) , 章丘市8.65/10万 (81例) , 长清区6.72/10万 (35例) , 平阴县1.14/10万 (4例) 。其中有12例地址不详。

2.6.2季节分布

与往年相比, 今年从1月开始就进入发病高峰, 一直持续到3月份才有所回落。今年最明显的发病特点就是发病高峰持续时间长, 从1月一直到6月发病一直居高不下。

2.6.3 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分布在7岁以下儿童和成人,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8.72%和37.34%。其中, 0岁组432例, 1岁组38例, 2岁组46例, 3~6岁组91例, 7~9岁组41例, 10~14岁组20例, 15岁以上398例。

2.6.4 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发病最多565例, 占发病总数的53.00%;其次为农民143例, 学生82例, 托幼儿童和工人分别为50例、60例, 其他166例。

2.6.5 发病原因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来, 国家要求对原来收费的一类疫苗免费, 一类疫苗补助经费由当地政府承担。但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区县政府一直未落实一类疫苗补助经费或落实不足, 基层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部分地区预防接种工作不落实, 主动监测流于形式, 存在免疫空白。部分地区麻疹疫苗接种不及时, 导致满8月龄~1岁儿童发病。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 部门之间的配合有待加强。部分医疗机构预检分诊不落实, 传染源管理不善, 存在医院内感染的可能, 造成疫情扩散。另一方面, 济南相邻地市麻疹高发, 大量到济南就诊病例也造成了麻疹的传播扩散。

2.7 布病

全年报告发病16例, 发病率为0.26/10万, 发病率较去年 (0.36/10万) 下降27.78%。2008年全市3个县市区有布病病例报告, 分别是章丘市12例, 历城区、长清区各2例。34~76岁年龄段均有发病, 30~年龄组发病7例, 占43.75%。男性发病13例, 女性发病3例, 男女发病比为4.33:1。病例均为农民。加强对畜类动物的检疫和局部暴发点的处置是今后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2.8 疟疾

2008年全市共发现疟疾病人11例, 其中本地病人6例, 发病率0.1146/10万, 外地病人5例;血检疟原虫阳性者10例, 临床诊断1例。没有本地居民当地感染病例。本地居民国外感染4例, 本地居民外省感染2例。对报告的11例疟疾病例, 全部按照要求进行了网络直报, 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济南市的6例疟疾病人分布在槐荫区、市中区、长清区、章丘市4个区县。6人中2人去过安徽, 3人非洲务工返回, 1人从缅甸返回。6例本地病人中, 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49岁。发病时间分布在7~11月, 这个时间主要是外出务工人员返回比较集中的时间。6例本地病人均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3例间日疟, 3例恶性疟, 其中1例恶性疟病人死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非洲经济建设支援力度的加大, 济南市来往于非洲和我国南方疟疾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会逐渐增多, 今后的防制、监测重点应当放在这部分重点人群上, 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和防制的有效性。

2.9 手足口病

2008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3 241例, 发病率52.82/10万, 发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8.09%, 无死亡病例报告。

2.9.1 地区分布

10个县 (市) 区均有发病, 市区发病率 (84.28/10万) 明显高于郊区 (35.32/10万) 。发病数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历城区、天桥区和市中区, 分别为791例、756例和431例, 分别占全市发病总数的24.41%、23.33%和13.30%。报告发病率以天桥区最高126.16/10万, 平阴县最低6.55/10万, 发病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天桥区、历城区和槐荫区, 分别为126.16/10万、85.00/10万和79.58/10万。

2.9.2 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报告。发病高峰在4~7月份, 报告2 795例, 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86.24%。5月份报告病例最多1 477例, 其次为6月781例、7月324例, 分别占全年发病总数的45.57%、24.10%、10.00%;以2月份报告病例最少7例, 占发病总数的0.22%。

2.9.3 年龄、性别分布

报告病例全部在40岁以下, 发病集中在0~10岁, 占发病总数的98.03%。其中2~岁组、3~岁组和4~岁组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前三位, 发病数分别为859例、661例和572例, 发病率分别为1216.85/10万、939.01/10万和813.60/10万,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6.50%、20.39%和17.64%。男性发病2 011例, 发病率64.66/10万;女性发病1230例, 发病率40.65/10万,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63:1。

2.9.4 职业分布

作为儿童常见传染病, 发病集中在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0.54% (1 962例) 、35.39% (1 147例) 和3.52% (114例) 。

2.10 流感

济南市今年共发生流感病例93例, 发病率为1.52/10万, 比去年下降13.14%。无暴发疫情, 无死亡病例。

2.1 0. 1 地区分布

10个县 (市) 区除商河县外均有病例报告。以历下区报告病例最多, 占全市报告病例的24.73% (23/93) ;其次为槐荫, 占全市报告病例的21.51% (20/93) 。

2.1 0. 2 季节分布

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1~3月及10~12月, 以1月份报告病例最多, 占全年报告病例的80.66% (75/93) 。

2.1 0. 3 人群分布

报告病例年龄以0~4岁最多, 占病例总数的45.16% (42/93) ;其次为5~9岁组, 占病例总数的25.81% (24/93) ;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最多, 占病例总数的56.99% (53/93) , 其次为学生, 占病例总数的25.81% (24/93) 。男女性别之比为1.58:1 (57/36) 。

2.1 0. 4 流感监测

全市4家流感监测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1 804例, 同期监测门诊就诊病例总数95 519例, 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为1.89%, 较2007~2008年度同期 (1.73%) 上升9.25%。

2.1 0. 5 疫情分析

2008年的流感发病疫情报告全部来自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采集样本阳性分离结果的流感样病例, 因此, 报告发病不代表实际发病疫情。本年度济南市流感疫情比较平稳, 较往年比没有明显的波动。

2.11 流腮

今年流腮疫情较去年上升特别明显, 报告流腮发病1 321例, 发病率为21.53/10万。

2.1 1. 1 地区分布

发病主要分布在县区, 共702例, 占发病总数的53.14%, 其中章丘发病最多, 为475例。城区发病共611例, 占发病总数的46.25%。有8例地址不详。章丘发病率最高47.30/10万 (475例) , 其次天桥24.03/10万 (144例) , 历城23.64/10万 (220例) , 槐荫20.37/10万 (85例) , 商河18.98/10万 (114例) , 市中17.79/10万 (106例) , 长清15.94/10万 (83例) , 历下9.65/10万 (56例) , 平阴4.27/10万 (15例) , 济阳2.80/10万 (15例) , 其中有8例地址不详。

2.1 1. 2 时间分布

流腮今年的发病数除了1、2月份和8、9月份的寒暑假, 其余月份一直居高不下

2.1 1. 3 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分布在2~6岁和7~15岁年龄组, 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4.38%和53.75%。其中, 0岁组5例, 1岁组5例, 2~6岁组322例, 7~15岁组710例, 15岁以上279例。

2.1 1. 4 职业分布

学生发病最多876例, 占发病总数的66.31%;其次为托幼儿童237例, 散居儿童90例;其余职业分布不明显。

3 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根据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统计, 2008年, 传染病报告卡有93.93%来自综合医院, 3.61%来自专科疾病防治院 (所、站) , 1.14%来自卫生院, 此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防疫站) 和妇幼保健院报告的病例数分别占0.95%和0.27%。这5种类型的报告单位所报病例数占99.90%, 是主要的报告单位类型。

全市10个县 (市) 、区无零缺报现象。

2008年, 全市共报告31 393张传染病报告卡, 无重卡。审核率为100% (按照报告地区、全部病种统计) , 采用诊断时间到报告时间、报告时间到县级审核时间两个时间段来评价全市各区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审核及时性。报告及时率99.89%, 审核及时率99.94%。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统计, 2008年, 济南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起。

传染病突发事件15起, 报告发病135例, 死亡3例。

按病种统计:水痘4起, 发病84例;出血热3起, 发病3例, 死亡3例;流腮3起, 发病43例;布病2起, 发病2例;斑疹伤寒1起, 发病1例;恙虫病1起, 发病1例;皮肤炭疽1起, 发病1例。

按报告地区统计平阴县3起, 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各2起;市中区、济阳县、商河县各1起;历下区、槐荫区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职业中毒突发事件1起, 报告发病1例。

食物中毒突发事件1起, 报告发病28例, 无死亡。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信息374起, 报告中毒病例536例, 死亡20例。其中市中区82起, 槐荫区68起, 章丘市63起, 历城区47起, 济阳县41起, 商河县32起, 历下区21起, 天桥区13起, 平阴县5起、长清区2起。

2008年, 济南市在应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 时, 能够做到灵敏反应、有效防控, 及时开展对事件的核实确认、现场流调、病例搜索、实验室检测和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防治效果评估, 事件结束后及时做出现场工作总结和反馈。

5 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报信息

2008年, 全市共监测聚集性病例654起。

按地区分布统计:分别为商河县91起, 天桥区97起, 章丘市78起, 市中区76起, 槐荫区75起, 历城区71起, 济阳县64起, 长清区61起, 历下区28起, 平阴县13起。按病种统计: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流腮、麻疹、菌痢、感染性腹泻、肝炎、肺结核、猩红热、乙脑、布病、风疹、出血热。均进行流调并按要求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具有严重的损害的、突然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包括重大的食物中毒、群体性的不明疾病、重大传染并疫情等,其具有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紧迫性、非预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将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很好的控制,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用这些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非典期间,为了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并制定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组成了完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国务院还在2003年批准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扩大了各级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了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建设工作,虽然在一次一次的事件总结过程中,国家在不断的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虽然政府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了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在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员安全的巨大的工程,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没有很好的动员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处理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很多地方的防疫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隔离、治疗相关的知识,这会对防控工作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中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及指挥,在这种应急管理体系之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很难对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配置。

(四)预警责任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即使有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相关的追责,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以便于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第一事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五)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不够。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媒体信息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引起过度恐慌,政府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的公开程度,是进行有选择的半公开,如在重大传染性疫情的信息的纰漏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死亡人数进行一定的隐瞒,媒体所报道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过滤的,这样使得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也造成了民众不能及早的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为主导,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控制与处理。

(二)应该在防控的过程中积极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防疫人员及民众进行相关的突发性疾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提高防疫人员的应急服务技能,对民众没有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很容易造成民众的紧张情绪,导致一些盲目的哄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看站相关的预防控制知识的宣教,消除民众的恐慌强徐,同时能够帮助民众进行科学的预防,能够有效的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三)完善中枢管理体制。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的中枢管理,对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不管政府制定出何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有得到落实才能真正有效,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的职责,完善各级人员的问责制度的建设,促进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加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度。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对于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及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及时予以公布,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公开。

四、结束语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控制作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冯宝甡.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12(02).

篇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办,通知医务科、院感科、防保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防保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

1、基本原则: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2、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3、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各科室、医护人员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 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7、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篇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训考试题

姓名: 工作单位 :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 B.控制 C.治疗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3.手足口病属于()类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4.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报告。

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5.医疗机构上报麻疹病例时,病例分类应选择()病例。A.实验室确诊 B.临床确诊 C.疑似

6、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乙、丙类传染病诊断后()小时内进行网报,提高传染病网报及时率。

A.6小时内 B.12小时内 C.24小时内 D.48小时内

7、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A.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B.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传播 C.共同进餐和接吻传播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应于()小时内网报。

2、手足口病属于()类传染病,只上报()诊断和()确诊病例

3、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报告。

4、根据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及行政区划三项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级别:()()()()。

5、病例职业为()、()、()、()、()、()、()、()、()、()、()的应填报其所在“工作单位”的全称。

6、传染病登记本和报告卡要求保存()年。

三、是非题(每题4分,共20分)

1、甲型H1N1流感属于甲类传染病。()

2、手足口病不能报疑似病例。()3、14岁以上病例的职业可以填报为“散居儿童、幼托儿童”。()

4、乙肝病原携带者也可以网报。()5、15岁以下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

四、简答题(15分)

上一篇:黄冠梨修剪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党政班子和党政干部考核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