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作文

2024-05-04

秧歌作文(通用17篇)

篇1:秧歌作文

电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晚会,主要节目是秧歌汇演和焰火燃放,今年也不例外。

吃过元宵后,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就来到了大街上,秧歌汇演还没有开始,可大街上早已聚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手里拿着串通红通红的糖葫芦;有的孩子提着可爱的小兔灯笼,在人群中快活地钻来钻去;还有些淘气的小男孩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鞭炮,趁别人不注意时点燃,鞭炮的炸响惹来周围人群的惊声尖叫。

随着清脆悦耳的唢呐声和欢庆的锣鼓声,秧歌汇演开始了,秧歌队员身着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拿着扇子和手帕,随着鼓点的节奏扭动着腰肢,还不时地随着领队的口哨声变换着队形。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队伍后面的唐僧师徒,唐僧的白龙马不见了,禅杖也丢了,只穿了一件黄袈裟,拿着把扇子扭得还挺来劲儿呢;猪八戒扛着钉耙,腆着大肚皮,不时地朝观众们做着鬼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秧歌汇演结束了,人们都纷纷向明珠宾馆涌去,在那里将要燃放焰火。正当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候,突然,几条火蛇吱吱乱叫着钻上了夜空,在空中画出了几条优美的弧线,焰火表演开始了。“嗵、嗵”几声礼炮响过,几个暗红色的亮点飞上了夜空,随着“呯呯”巨响,亮点在空中炸开,粉色的、黄色的礼花在夜空中竞相绽放,犹如夏日那盛开的野菊花般艳丽,让围观的人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夜空中那怒放的焰火有的象飞泻而下的瀑布,让人不禁联想到李白那著名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的礼花盛开后变成了可爱的笑脸,仿佛在向人们表达着节日的祝福;有的象秋日里的蒲公英向大地抛撒着金色的种子……

精彩的秧歌表达着人们喜悦,盛开的焰火向人们传递着祝福。

篇2:秧歌作文

近,近。远处传来的鼓声和喇叭声,随着人们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越来越热闹。一圈老人穿着古老的仆人式服装,挥舞着扇子,跳着秧歌,一点一点向前移动。

这似乎是中国不同时代经典故事的大杂烩。

白发苍苍的杨白劳低着头,迈着颤抖的脚步弯下腰,与黄世仁搏斗,后者嘴里衔着黑色墨镜,黑色的“头发”和“优雅奢华”;身穿袈裟,手持金佛棒,举起绕口令佛珠的手,直到嘴角不远处,一直喋喋不休的唐僧,像是在教跳不稳的孙悟空把金箍棒做成旋风,黑衣大腹便便的老苯八戒在诱惑看起来娇滴滴的羞涩小姑娘;还有一个嘴歪的傻子,走路像个醉鬼,手里拿着鞭子打黑驴,好像在抱怨一头不争气的驴…

重现远离我们的经典历史故事和传统农村生活是真实而夸张的…所以你忍不住想加入。

击鼓,有节奏地触地,鼓槌在充满英气的空中扬起,稳稳地落在鼓面上,使之铿锵有力!

篇3:秧歌作文

原平县地处黄河之滨的古代中原地区, 千百年来华夏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横贯东西的多种文化交融, 使这块逐渐为汉族生活地域的民间活动, 在拥有北方汉族传统歌舞共性的同时, 融入了来自它方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个性的民俗歌舞, 其中的“凤秧歌”便是一例。

“凤秧歌”是在当地俗称“踩圈秧歌”基础上, 自清末始融入了来自湖南等地的舞姿与唱腔, 逐渐形成为融说、唱、舞一体的一种秧歌形式。该秧歌的特殊之处是当地艺人发现极具柔韧和弹性的柳条的突发奇想, 而将其经拨皮、盘绕、蒸煮等加工后, 一端固定于草帽顶部, 另端末梢系稍重的红缨, 装饰于表演“踩圈秧歌”的男舞者“草帽”之上, 使表演者在边做“秧歌”舞蹈边摇动头部时, 帽上盘绕的柳条即会被拉长、绕头飞旋, 而一旦停止摇摆头部, 柳条即可复位重新盘绕于草帽顶部。从此这种富有杂技性的道具, 便成为北贾村“踩圈秧歌”的一道风景。后又经代代艺人将民歌小调和源于生活的幽默说唱表演融入其中, 而被称为别于原“踩圈秧歌”的分外形式, 被称为“分儿秧歌”。这种称谓逐渐被后人们音讹为“凤秧歌”而流传至今。

《凤秧歌》表演角色及人数, 根据内容和表演场合而定。“秧歌”队伍的表演角色一般为:头戴红缨“草帽”, 肩挎花鼓、双手持槌的“走街男角”, 头戴白色高筒毡帽, 鼻梁勾画白色“石榴”图案, 戴夹鼻胡须, 身着长衫, 右手持折扇的“踩圈秧歌’’男角;男扮女装, 头戴彩色绒球与扇形“花冠”、红头巾两端垂于胸前, 身着彩衣裤、腰系彩绸的“踩圈秧歌”女角;头戴小生帽, 对襟衣裤外罩敞身长衫, 手持折扇, 担任指挥舞蹈进程的“疯公子”;头戴蒙古族官帽, 戴夹鼻八字胡, 着长衫扎腰带、外披斗篷的“郎中”;头后梳翘髻, 戴黑色抹额与插花, 双颊勾画蝎子、蜘蛛, 耳垂挂红辣椒的“丑婆”;头扎冲天辫, 眉心点红点, 着中式彩衣裤、披云肩、扎绸腰带的丑角“二小”等所组成。“凤秧歌”表演包括“踩街”、“踩圈”和表演小戏片段

1、“踩街”是指在走街串巷和广场行进的歌舞表演, 除与其他“秧歌”具有雷同形式外.最具特色的是:“走街男角”在表演花鼓舞各种刚柔相济、洒脱大方舞姿的同时, 用头部甩动帽上缀红缨的柳条, 使其围绕自身有张有弛地呈现出:平面甩、竖面甩、斜面甩等使柳条频频飞旋的技巧。而手持小锣边击边舞的“女角”, 在与男角的对舞中两髋随行摆动, 上身与头部或仰或俯, 形成男女舞者在动作幅度和力度上的相互呼应与对比。

2、“踩圈”也俗称“踩圈秧歌”, 是专指“踩街”后的广场表演。表演队由具备演唱才能的“疯公子”、“丑婆”、“二小”及若干“女角”组成。表演由领唱者“疯公子”首先从绕场行进的秧歌队中, 逐一点出各位女角并与其对舞的小型舞蹈表演。“踩圈”中的舞蹈动作幅度小、节奏快, 女角在轻快舞步中多伴以髋、臂和头部的晃动;男角以充满阳刚之气的甩动帽顶柳条的舞姿和歌唱, 成为表演的亮点而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快与情趣。

3、“开轱辘”是以“小场子”形式, 表演传统戏曲片段和反映农村生活、生产及除恶反暴等故事情节的小戏。一般剧目有《担货郎》、《五峰山赶会》、《观灯》、《下四川》、《看地》、《秋收》、《小放牛》等。

“凤秧歌”旧时在春节期间除应邀外出表演外, 灯节前后三天均在村内进行“上院”活动。“上院”活动是在规定时间的每日上午, “凤秧歌”队顺序前往预定宅院和大户人家, 进行驱鬼逐邪、保佑来年平安及对新春佳节即兴致喜的简单表演活动;下午与其他多种文艺形式一起, 进行“踩街”;晚上, 再到各家门前围绕驱邪免灾的“旺火”火堆, 进行“撵旺火”歌舞表演。虽然晋北寒风凛冽, 但腾跃丈余的熊熊“旺火”与喧腾的“凤秧歌”带给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欣喜相比, 北国的严寒也就无人畏惧了。

篇4:秧歌“扭”出新生活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借着月色,我第一次外出散步,来到北山广场,被广场的热闹景象吸引了———跳舞的,练太极拳的,打球的,滑旱冰的……三支中老年大秧歌队在唢呐鼓乐声中翩翩起舞,年逾花甲的老人身着彩色秧歌服,手持扇子、手绢,扭得个个喜笑颜开,汗流浃背。周围还有好多乘凉散步的群众在观看表演。我也随着鼓声挤了进去。啊!他们扭的可真带劲呀,有几个我认识的老人还是妈妈的老同事哩,想想得有七十多岁了,可在队伍里,穿上花裙子,一点不像古稀老人。正在这时,只听秧歌队里有人冲我喊了一声:“秋局长,你也来看秧歌啦?”抬眼一看,原来是我下属单位的一个退休职工,吓得我赶紧把头低了下去,还悄悄地四周瞅瞅,确定没有人认出我,才闪身走开了。

曾几何时,自己也是县里的头面人物呀,电视上常常露个脸作个报告什么的,万人大会上也侃侃而谈,可现在,挤在一群小市民中看大秧歌,唉!想到这儿,早没了刚才看秧歌的兴致,一个人悄悄溜到广场边缘走着。没想到迎面又遇到高中同学李平和张秀兰。她们早就退休在家,每天晚上都来广场扭秧歌。李平对我说:“秋思,现在你退休了,也来扭秧歌吧,鼓点一响,啥愁事都没有啦,而且特别锻炼身体,减肥效果也不错呢!”“啊?让我也扭秧歌?”过去自己连看都不看的东北大秧歌?让我也来扭?“不,不,不!”我忙不迭地摆手,心里在想,这可不行,太掉价了!不管咋说,自己大小也是领导干部啊。张秀兰看出了我的心思,使劲瞪我一眼:“啥局长?在位时是领导,退了休,就是普通老太太。你咋就不能放下大局长的架子哩?”让同学数落了一顿,我的心里恍然有点开了窍:是呀,我现在啥也不是,只是一个普通老太太,还装什么“大干部”呀?在两位同学的鼓励下,我跟着她俩又返回了秧歌场。李平硬是把她扭秧歌的行头——扇子和手绢塞到我的手里,她俩一起把我推到了秧歌队中。我站在队伍里,好像赤裸着身子站在大街上,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觉得浑身不自在。李平在我前面小声叮嘱,“别怕!有我呢,你看我怎么扭,你就怎么扭,这秧歌好学着呢,你原来有跳交谊舞的基础,一看就会的!”别说,跟着队伍走了一圈后,自己的心也稳当多了,脸也不红了,脚步也轻松了许多,随着鼓点脚上踏着小碎步,左手举着手绢,右手转着扇子,扭动着腰肢,这自我陶醉的模样还真是不错呢。

秧歌队有一百多号人,男一排女一排,前面有两个打头的领舞,后面的队员都看他们的指令变幻着秧歌的花样,唢呐吹着各式各样流行的乐曲,随着乐曲和鼓声,张开臂膀,疯狂扭着,一时间,忘却了自己的年龄、身份、职业和性别,轻飘飘地有种飞起来的感觉……难怪这么多人都喜欢扭秧歌,真是不扭不知道,扭起来真美妙哩!听人家说扭秧歌有瘾,真是一点不假!

有了第一次,接下来的事儿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第二天,我立马去了商场,备齐了扭秧歌的物品,一条红丝绒镶金边手绢和一把绿绸扇,正式参加了老年秧歌队。

我参加的这支秧歌队叫“新时代夕阳红老年秧歌队”,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成立以来,多次参加东北三省的秧歌比赛,曾在铁岭中老年秧歌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前不久,东风、辽源市等老年秧歌队还来我们这儿汇演,交流经验,老兄弟老姐妹在一起可亲热呢,特别是辽源的老年秧歌队的队员们,个个都是多面手,队伍里任意拉出一个来,都能唱上一口上好的二人转。有一位老人都72岁了,上台唱戏,嗓音洪亮,身体灵巧,脸上还擦着脂粉,眼睛上还带着假睫毛呢,真逗!

休息的时候和这些老人唠起扭秧歌的事,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老人,在职的时候不少都是风云人物呢,有教师,有医生,有领导,当然也有工人、农民……好多人都扭了十几年的秧歌了,其中的一位孙阿姨说:“扭秧歌成了生活中的习惯了,不管身子骨咋难受,一听鼓点响,下了秧歌场,一切烦恼一切病痛全忘记了,腿也轻快了,心里也亮堂了,病也没有了。”

篇5:看秧歌作文

周三下午的开幕式虽比以往压缩了不少,但有句老话“浓缩就是精华”准是没错。高三年级的学生表演方阵令人震撼,其中我们班表演的“秧歌”更是让众人眼前一亮,而我竟是这光彩中欢乐的一份子。

犹记得,几天前晚修,我们跟着王超老师排练,一天下来,王老师的腿就充血不能跳了,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心疼他。看着老师一瘸一拐地继续指导我们排练,我们越发下定决心要表演好这个节目。

上课之外,每天放学,晚修,我们都在排练。这是我第一次做我不擅长的事情,刚开始我实在是很抗拒,在那么多人面前跳秧歌感觉实在难堪,但是老师一直在开导我们,叫我们动作要放开,跳的时候只想着是自己一个人,就不会害怕了。

每天晚上大家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虽然身体有散架的感觉,但内心却无比充实。我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有些像去年忙忙碌碌参加各种活动的我,而能找到那年的自己,真好。

开幕式那天,天气格外好,像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彩带在风中飘扬,飘出一个个美好的瞬间。我们的表演虽然有瑕疵,但老师依然给我们竖起大拇指。在明媚阳光下流着汗的我们,是多么美好啊。

篇6:扭秧歌作文

来到广场,呵广场个真热闹呀!有的在跳团体舞,有的踢毽子,还有的在扭秧歌……我和老姥爷来到扭秧歌地方,呵扭秧歌人可真不少啊!足有100多人。他们大多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每个人拿着一把扇子,一条手帕,身上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排成四排,高兴的扭着,他们扭的姿势不断变化,一会将扇子打开抬过头顶真有点像孔雀开屏一样,一会又把扇子摆到了左侧或右侧,好像蝴蝶飘飘起舞,好看极了!

在队伍的后面,有一伙人扭的异常欢,我问姥爷:“这是什么。”老爷说:“这是老汉推车。”只见一个漂亮的小媳妇,坐在里应对微笑扭的正起劲,一位老汉头戴着草帽,屁股一扭一扭的向前推着车,周围有几个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花花公子使劲的扇着扇子,还不时向小媳妇做鬼脸逗的观众哈哈大笑。

篇7:秧歌作文

在山东半岛,黄海之滨有一坐美丽富饶,富有生机的海滨城市——胶州。我呢,就是一个出生在大沽河畔,喝着大沽河水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胶州人,作为一名胶 州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项艺术运动——秧歌,我就不得不跟大家道一道了。

胶州秧歌起源于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又称“地秧歌”、“三道弯”,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舞蹈理论界总结说,胶州大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是真正的“扭”秧歌。1954年,胶州大秧歌赴北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胶州秧歌是山东人民最喜爱的秧歌,也是我们老百姓最爱的健身艺术。

彩绸飞舞,红扇摇摆,踩着铿锵震耳的鼓点,那发自内心灿烂的笑容,伴着胶州人扭出了秧歌真正的韵味。有几句顺口溜,也许更能体现出胶州人的秧歌情怀。“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大街上,田野里,城市乡村,大人小孩,都会扭几下。人们在田间地头,耕种劳累的时候,舒臂伸腰,扭上几下,所有的劳累一扫而光。

奶奶年轻时就是村里秧歌队的队长,扭的秧歌那是绝顶的棒,爷爷就是奶奶从秧歌队里挑出来的呢!现在奶奶老了,但还是很喜欢秧歌,每次逢年过节,奶奶都要把压箱底的秧歌服和彩扇拿出来,和爷爷一起扭一段经典的秧歌舞,甚至还会唱上一段小曲呢。奶奶说:“上了年纪,身子骨都快扭不动了,但一拿起扇子啊,就感觉又回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想起了我们队里一起扭胶州秧歌的情景了啊。”

因为从小受到了奶奶的影响,我也是一个十分喜爱秧歌的人。爷爷奶奶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教我扭秧歌,从姿势到动作都一一教给了我,而且常对我说:“孩子啊,胶州秧歌是我们胶州人民的骄傲,现在爷爷奶奶把它教给了你,你就一定要学好,等爷爷奶奶扭不动了,还等着你扭给我们看,等着你把胶州秧歌发扬光大,把它传承下去呢!”我受了爷爷奶奶的教育后,更加认真的学秧歌,因为有了秧歌做基础,我成了学校舞蹈队的一名队员,把胶州大秧歌交给了更多的同学,我和同学们编排的秧歌舞蹈《欢腾》还在一次舞蹈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呢!

大秧歌也是我们这过节人们必看的节目之一。每年正月十五,我们胶州秧歌城可热闹了,这里举办的新春秧歌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到处彩旗飞舞,人头攒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有憨态可爱的猪八戒,有骑驴回家的新媳妇,有俊俏的胶州大嫚„„胶城内外唢呐欢奏,锣鼓喧天,秧歌队伍遍串大街小巷,常使观众迷恋的“忘了饥渴忘了家”。他们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弯腰,舒臂,曲腿,迈着欢快的步子,尽情地扭,欢快地扭,扭出了心中的欢乐,扭出了新的生活,扭出了家乡的灿烂的文化,扭出了飞腾的金胶州。人们在场下坐着的,站着的,抬起头伸长了脖子观看,有的自己也受了着欢快气氛的影响,跟着曲子在台下扭了起来,人群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胶州秧歌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带动了我们胶州市的经济发展。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胶州来投资办厂。韩国人朴永浩说:“来胶州投资,除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外,很大程度上是受胶州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吸引。在韩国,最早听说胶州就是秧歌。现在提起胶州,就知道秧歌,提到秧歌,就想起胶州。”

不仅是外企办厂,自 2008年5月胶州成功的举办了中国第一届秧歌节以后,国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秧歌节都在胶州安家落户。这不,就在今年的5月21日,我们胶州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第二届秧歌节,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非遗”秧歌队伍,将与当地100余支秧歌队、社会各界组成的多个秧歌方队共同踩街巡游,上演一场万众参与的秧歌狂欢,当天晚上,数百支秧歌队同台竞技,在秧歌大舞台上扭秧歌。不仅如此,宋祖英、林依轮等演艺明星将献上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次秧歌节的举办,是我们全胶州人民的骄傲,是我们自己家乡的光荣。我相信,从这次秧歌节的举办之后,胶州的经济必定会更加繁荣,胶州的秧歌文化会更加发扬花大,让全世界的人都是知道在地球的东方有个中国,在中国的东方有个胶州,胶州有欢腾的秧歌。

篇8:纽扣扭秧歌

中午我吃完饭,一边往教室走,一边解开衣服扣子透风。进教室前,我赶紧扣好衣服,因为我的将军肚可是从来不肯见人的。一进教室,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趴在桌上笑,有的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居然在桌上打滚。我心想:他们这些家伙在笑什么啊?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许开益来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喂,何伟,你有没有发烧啊?是故意把衣服这么弄的,想搞怪啊?是不是想让别人看到你的大肚子呀?”说完,他诡异地笑了。我忙低下头一看,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原来许开益说得一点没错,我的肚脐眼都出来透气了。不知怎么上面多了一个扣,下面少了一个洞。我正想重扣呢,只听老师说:“课文过关,继续,何伟到前面来。”我一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是时间不等我呀!我只好一手捧书,一手抓着衣襟走到前面,可是遮了上面遮不了下面,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有的干脆说:“何伟,你的扣子扭秧歌了!”老师一个手势,同学们才静下来。我总觉得同学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在掩面而笑,让我觉得无地自容,哪还有心思背书啊!慌得我一出口就出错了!这下我更羞得满脸通红。老师见了,朝我招招手,我走过去,老师只解了一个扣,我立马明白,支支吾吾地说:“我来,我来。”原来我的纽扣和纽洞串门了,都怪我一时粗心,平时又缺少动手能力,才闹出这么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结果,何伟穿衣——纽扣扭秧歌,成我们班的流行歇后语了。

看来以后我一定要好好观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的好习惯才行啊!

指导老师 吉 霞

篇9:大秧歌的作文

还记得那一次,大年初二,我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让爷爷奶奶领我去大街上看大秧歌的表演。我们才刚刚一下楼,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我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去。只见五颜六色的秧歌队正浩浩荡荡的往我们这边扭来。秧歌扭起来时,那场面果然名不虚传,非常壮观。

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头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篇10:大秧歌作文300字

跳舞这门艺术,我奶奶可是精通得很呢!奶奶年轻时就爱跳舞,退休后组织了一个中老年的舞蹈团。她们在各个地方表演,因为这样,奶奶的人缘很好。奶奶还给我讲过朔州大秧歌的由来。

朔州大秧歌形成于清初,是由踢鼓秧歌和小秧歌衍变而成的。朔县地处边塞,民风尚武,各大村寨都没有专门教练武术的“武场”。为了增加娱乐性,练武者腰佩花鼓,击奏发声,使拳术逐渐舞蹈化,于是产生了踢鼓秧歌。小秧歌是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小戏,以民歌演唱为主,以歌赢人,群众喜闻。后来两种表演方式相互渗透,融合壮大,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表演方式,即载歌载舞,俗称“土摊秧歌”。

大秧歌还有“过街”的表演。小时候,奶奶带我去看过一次,是在人民公园里。一列列的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表演服装,身上挂着锣,手里拿着镲,嘴里叼着喇叭,还有人扮演着猪八戒。人们伴着欢快又喜庆的音乐,边跳舞边向前走去。

篇11: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大秧歌~,在我们的东北,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谁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之际,大小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和鼓声,从不起眼的小队,排成了长龙似的队伍扭起来,有的小孩子也从旁边扭来扭去的。他们不分男女老少都扭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开心的不得了。

广场上的小贩小商在秧歌队旁边支起了小摊一时间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四周的观众一边欣赏,一边聊着家常话。唢呐的乐曲不断的变换,秧歌的队伍不断的变化着,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的深夜。

每个庆典或节日,过年也少不了秧歌,每到这时候,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有的人装扮成传统戏曲里的人物,还有的人骑着小跑驴,他们用各种动作和舞姿给人们送来了欢乐。

篇12:唯美秧歌很张扬

2008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推出了一项全国性民间歌舞展演——中国秧歌节。这项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常设活动,已经在胶州成功举办过两届。胶州作为中国秧歌之乡,成为中国秧歌节落地城市可谓当之无愧,而秧歌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又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呢?

秧歌扭出的城市名片

胶州大秧歌,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人选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优美神韵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胶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与前两届“中国秧歌节”相比,这届秧歌节有什么新的提升?

主题为“龙腾盛世舞秧歌”的第三届“中国秧歌节”分为几大板块:开幕式文艺演出、全国优秀秧歌展演、全国“中老年健身秧歌”展演、全国民间工艺博览,另外还开展评选“魅力家园——中国秧歌之乡”等系列活动,持续时间从前两届的三天延长到近一个月。

本届秧歌节规模比以往更大:本届秧歌节在组织参展队伍时特别注重秧歌队伍的覆盖面和南北均衡,并特意突出了龙年特色—舞龙,来自山东田间地头的三大秧歌、云南女子花腰彝舞龙等原生态队伍的精彩表演,让人感受到民间舞蹈艺术的生命力,除此之外,北京舞蹈学院花鼓灯队、北京体育大学舞狮队等学院派,将民间艺术加入时尚色彩,为本届秧歌节注入了新的元素。

借助中国秧歌节的契机,胶州市做好了迎接八方宾客的准备。在5月26日举行的全国优秀秧歌展演活动中,记者不但看到了来自河南、河北等省份的艺术团体,还看到了来自韩国的智媛国乐艺术团,他们为广大市民带来了《扇子舞》和四物打击乐,为本届秧歌节带来了一丝异域风情。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秧歌是一种有着古老历史的民间舞蹈,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对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固然需要保护,而如何将其传承下去,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接受、喜爱,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第三届“中国秧歌节”期间,活动方创建了“中国秧歌传习研究所”,力求为保护、传承、发展中国的秧歌艺术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此次秧歌节期间,主办方还首次邀请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为协办单位,在胶州市首个4A级景区“少海一中国秧歌城”内,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

天津泥人张传人、北京内画壶艺术家、苏州刺绣艺术家、景德镇公孙窑传承人等20多位中国民间艺术家也被请来,现场表演精工绝艺。为了助力“中国秧歌节”,胶州市还举办了“胶州美食文化周”,汇集了高密扑灰年画、糖画、吹糖人、水晶雕刻等各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和绝活展示。将各种民间艺术、各地特色小吃等与秧歌节的活动相结合,体现出一种整体发展的思路,这是胶州市在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一次探索。

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要在新时期获得崭新的生命力,需要结合艺术自身规律,并融入最时尚的时代元素。

第三届“中国秧歌节”的开幕式晚会,让人眼前一亮。晚会现场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古老的秧歌犹如最流行的舞蹈,具有年轻的活力。而来自专业舞蹈学院的演员们带来的秧歌,或粗犷豪迈,或柔媚婉约,令人感受到这种民间艺术的美之所在。

艺术不面向市场,只能被锁进象牙塔,更谈不上传承,此次胶州市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推进“政府主导、整合高端、多方参与”的运营方式,向全国的各大企业、财团等发出合作邀约,借中国秧歌节平台,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品牌效益和中国秧歌节社会效益的双赢。

篇13: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大街上人山人海,观者如堵,交警不得不指挥疏导着行人。人们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秧歌队。

过来,过来,年看看,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地扭过来。一辆敞篷大卡车缓缓而行,车厢的四围都用彩绘纸包装起来,车顶上立着一块大牌匾,写着“陕北秧歌队”。车上载着鼓手和锁呐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头缠白羊肚手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绸带,下身是一条黑色的灯笼裤,看起来精神抖擞,威风凛凛。

卡车缓缓地驶到我们的面前便停下。这时,围观者一浪接一浪地蜂涌着,幸亏有交警的阻拦,否则他们可能都要扑到车上。好多人都拿出相机或是手机拍照,我也选好角度啪啪啪拍几张。

扭秧歌的大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与大姑娘。他们脸上施浓重的脂粉,穿着秧歌盛装,手舞大红绸扇,足蹬绣花舞蹈鞋,个个都英姿飒爽。他们甩开膀子,脚底生风,进退自如,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篇14:扭秧歌作文300字

今天我去看秧歌,我远远地就听到啦锣鼓声,我走过去看见有很多围观的人,人山人海,太多了。我看见了锣鼓车那些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扭秧歌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拿着扇子,头上带着花,后面咋着一条长长的辫子,在队伍中有一个孙悟空左扭扭,右扭扭,前妞妞,后妞妞,真有趣。她朝我走过来,把我吓得向后退,我从侧面看见她的脸笑啦!我想有孙悟空就有猪八戒,他那大大的肚子,她的鼻子像一个杯子,扛着大耙子,耙子上面有一个佛字,他没扭只是懒懒地走,还有一个要饭的,拿着一个半截棍子从那晃来晃去,走在队后面。又过来几对秧歌其中有踩高跷的,头上包手巾的,这个村子真是穷呀!夕阳红最精彩很多老爷爷老奶奶,天那么冷,妞的.还那么精神。

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高高兴兴的过个团圆年,希望今年五谷丰收,平平安安,不再有tai独zang独。不再有地震,中国越来越强大。

篇15:儿时扭秧歌趣事作文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篇16:按摩秧歌扭起来

扭、抖、走、转、颤和按,鼓乐声中去杂念,延年益寿保康健。

头上插花腰系彩,一通锣鼓扭起来……形式多样的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成為社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在北京西土城公园的小月河畔有支按摩秧歌队。69岁的李秀英之前得了脑血栓导致瘫痪,自从跳了秧歌后,李秀英将传统秧歌赋予了新内容——把中医按摩理念融合其中,自编按摩秧歌,不但有助于康复治疗,还有益于身心健康。2008年,按摩秧歌被编入了《中国全民健身方法》一书。

李秀英24年前患上脑血栓

今年69岁的李秀英身体硬朗,扭起秧歌来,热情奔放,让人很难想象她在24年前患上过脑血栓。

1987年,母亲的突然逝去让李秀英备受打击,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是她今生的遗嚏。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原本身体没什么毛病的她经常感到头晕,从老家回到北京后,她就因头晕起不来床,“一天,我爱人一早去上班了,躺在床上的我听到有人敲门,我想应声,可嗓子眼里出不来声音。”想去开门的李秀英怎么也挪不动腿,连人带被子滚落到地上。

邻居赶紧告诉了李秀英的爱人,一天之内连送了四家医院,确诊她患上脑血栓,半身不遂的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痛苦难言,“患病那会儿,睡觉时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怕吓到家人,我就在脸上盖上一块布。”她每天由爱人用小车推着,辗转四家医院进行针灸、按摩、打针等治疗。一年零四个月后,渐渐恢复的她可以自己下床锻炼了,于是在家人的搀扶下,她到离家不远的西土城公园小月河畔的桃石亭参加群众健身活动。

做回春操、扭秧歌、打太极拳……一年多的时间,李秀英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亲身感悟到群体活动的重要,“它给了我健康,给了我欢乐,给我的家人带来幸福。”从此,李秀英热爱上群体活动,而且积极性越来越高。

康复中自创按摩秧歌

刚开始参加健身时,一位“健友”鼓励她大声喊口号,并為她拍打身体。回到家里,她的爱人也这样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秀英走路明显利落了很多。

原来,李秀英年轻时上过卫校,学过中医,了解经络穴位,她让丈夫帮自己拍打的地方,都是有选择的,曲池穴、肩井穴、风池穴,等等。不断地拍打肢体,李秀英的身体渐渐轻松下来,再扭起秧歌来,也比以前灵活了许多。时间一长,李秀英发现自己能拍打到的地方越来越多。

李秀英越来越喜欢这种独特的扭秧歌方式,在“健友”的启发下,李秀英根据穴位理论,结合体育、武术、舞蹈,将传统的秧歌编成健身操,没几天,她就為自己设计了几个动作:一个是按摩肩井穴,有助于治疗她的肩部和颈部。另一个动作是捶打足三里,有助于治疗她的下肢麻木。锻炼之后她发现,自己走路都很轻松了。自己身体越扭越好,和她一起扭秧歌的伙伴们也开始对她这些特殊动作产生了兴趣。“刚编完几个动作,我就分享给‘健友’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秀英发现,之前的动作都是针对自己的问题的,而来扭秧歌的人身体状况都各不相同,于是越来越多的按摩动作加入进来。揉肩,缓解肩疼;揉腰肾,强健身体;揉腹,养胃、疏肝理气;还加入了撞胯、抖肩、颤腿、扭腰等各种动作。李秀英专门针对一些老年人的常见病,设计了20多个秧歌动作,渐渐地,大家便给这套特别的秧歌起名叫按摩秧歌了。

1989年3月北太平庄竞走按摩健身秧歌队成立了,“当时有20多人,大家选我当队长。1993年3月,这个队又发展成按摩健身秧歌艺术团,目前有50多人,经北太平庄街道文教科批准,任命我為团长。”李秀英回忆说。小月河畔成為李秀英义务教授大家按摩秧歌的场所,她的爱人也非常支持她,每次蹬车将锣鼓等东西搬到练习场地。一年多的秧歌扭下来,李秀英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原来被人照顾的她,也开始做起了家务。

按摩秧歌活血通络,令气血畅通

按摩秧歌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其实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扭秧歌本身,就应该有运动康复的作用,扭来扭去,肢体肯定是越来越灵活的。当然,穴位的按摩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李秀英按摩的穴位越来越多了之后,就变成了全身上下的拍打,而这个其实是挺有用处的。脑血栓患者肢体行动是不便的,中医认為这是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筋脉失养。而全身上下的拍打,自古就是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孙思邈在《千金备急方》这部书中就说过,对于手脚怕冷的人,可以“从上至下捶打,打热便休。”而在中国的福建、台湾等地区,这种捶打的方法又被叫做“捶龙”。这种方法,其实是可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萎缩的肌肉逐渐复原,经筋活动能力增强,自然就有助于李秀英的肢体功能的恢复了,而扭秧歌再加上拍打全身,周身气血畅通了,想来很多健康问题也能够随之好转了。

李秀英每天鍛炼回来之后,还要坚持爬十层楼梯,回到家后她仍然不能闲着,中医理论、按摩穴位,李秀英一本本地记录,不断琢磨着每一个动作。李秀英义务教授按摩秧歌,已经吸引了二十多万慕名而来观摩和学习的群众。李秀英还带领队伍多次参加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秧歌大赛。李秀英每天都在快乐地扭着按摩秧歌,她曾被评為“北京市群众体育健身明星”、“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锻炼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她还為按摩秧歌编了口诀——“百动走為先,走不如扭、扭不如抖、抖不如转、转不如颤、颤不如按,扭抖走转颤和按,鼓乐声中去杂念,去杂念身体健,延年益寿保康健。”

2008年李秀英的按摩秧歌被编入了《中国全民健身方法》一书,现在这套按摩秧歌一共有45个动作,配合着身体的扭动和手臂的舞动,自己用双手拍点身上的穴位,或者是相互按摩对方背部的穴位,在音乐声当中“扭、抖、走、转、颤”,这样一来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带来愉悦,还能够防病治病,真的是十分新颖。

相关链接

高血压患者不宜扭秧歌

扭秧歌时,鼓点节奏快而有力,老人容易兴奋,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增快,血压急剧上升。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如果经常做这种运动,往往会造成脑血管意外或内脏损伤等。

一般来说,早期单纯高血压没有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冠心病,也没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肥厚等合并症,血压也控制得比较好,且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以扭秧歌。但是,高血压合并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的老年人就不适合扭秧歌了。80%的冠心病患者都患有高血压。如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仍扭秧歌,可能会在兴奋时血压升高,使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发生意外。长期扭秧歌会使患者的心肌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易发生心力衰竭。还有些单纯高血压患者,休息时血压比较好,但一运动血压反应就特别大,这些老年人也不宜扭秧歌。

健身秧歌的走、摆、扭

健身秧歌是寓锻炼、娱乐、观赏和竞赛為一体的新型健身项目,其基本动作设计借用了传统秧歌中的基本步法,既保留一定传统秧歌的特色,又体现了健身的特

走是健身秧歌的基本步法,走的动作要求腿稍有屈伸,摆动(移动)腿前进时脚跟先落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

摆是臂的动作,一般来说,左腿移动,则右臂做不同形式的不同幅度的前摆动作。左臂随之右摆(或后摆),右腿移动,则左臂前摆。右臂随之右摆(或后摆)。

扭是步伐、摆臂和身体动的有机结合,是健身秧歌的基本特征。“扭”是指上体的扭摆动作,它的基本规律是:左腿移动,上体同时稍向左转或左侧屈;右腿移动,上体同时稍向右转或右侧屈。因此,健身秧歌的基本动作是以腰部的扭动带动双臂的摆动并与步伐配合,节奏有缓有急。

秧歌扭出好腿脚

在秧歌的练习当中,包含各式各样的腿部练习动作,像走、跑、跳、蹲等等,这些腿部动作对于增强腿部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腿部肌肉的力量都有着很大的好处,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新编健身秧歌的好处很多,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尤其适合中老年的朋友练习。

贴心提示

篇17:家乡的大秧歌记叙作文

平日里,一到傍晚,每处宽敞的空地上都有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秧歌队。他们身穿盛装,手摇彩扇,腰扎彩绸,几十人或数百人排列成队,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欢快地扭,尽情地跳,为锦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重大节日,扭大秧歌是必演的节目。我至今难忘的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栏目组来富锦拍摄的“万人秧歌会演”。

那天早晨天刚亮,我和妈妈便来到富锦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真是人山人海,街中间是演员,街两边围满了观众。演员们身穿艳丽的服装,手拿漂亮的彩扇,腰扎飞舞的彩绸,每支秧歌队都有统一的服装、统一颜色的扇子和手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8点整,演出开始了。锣鼓喧天,唢呐阵阵,演员们面带微笑,排着整齐的队列,走着“十”字步,在中央大街上欢快地扭着。每支秧歌队都有自己的标语,如“打造北方秧歌城,共建和谐社会”“搭文化台,唱经济戏”……每支秧歌队还有两个指挥(也是领舞)。瞧,这支队伍前面有两只雄狮在滚绣球呢。快看!又过来一队,二十几个小伙子在舞龙。只见蛟龙在队伍中穿梭,时而冲上云霄,时而急速下降,时而仰头长啸,时而低头沉思……每支秧歌队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让人眼花缭乱。瞧,“唐僧师徒”来了;两只“蝴蝶”飞来,原来是“梁祝”;“老爷爷”和“老奶奶”挎着装满南瓜米、大蒜的筐来了,他们笑着、扭着,庆祝丰收。演员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

上一篇:关于联想企业文化下一篇:和梦想牵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