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2024-04-15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共9篇)

篇1: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案例介绍——收入循环(客户分散)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一、会计记录概况

A公司2005主营业务收入76,541,217.14 元,2004主营业务收入60,457,682.78 元。具体数据见底稿(索引I1-3)。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内容、款项是否合理、正确、完整;

(二)确定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是否经授权批准,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

(三)确定主营业务收入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成本项目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与总帐、明细帐、报表发生额是否相符”程序

向客户索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成本项目明细表”,复核加计,与报表数、总帐和明细帐核对相符。(底稿索引I1-1)

(二)执行“检查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前后期是否一致”程序

1、了解公司收入确认原则;(底稿索引I1-2)

2、对企业的销售流程进行调查;(底稿索引A7-5)提示:

从相关部门获取公司的收入循环流程图,或在了解的基础上画出流程图,请客户确认。按流程图进行调查并作记录。

3、收入的符合性测试。(底稿索引I1-4)

(1)主营业务收入应与应收账款审计相结合,在检查应收账款明细发生额、抽查原始凭证时,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的真实性。从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销售会计记录等查起。必要时与销售人员、仓库管理人员进行核实,如合同约定由销售方负责发货的,应检查委托运输部门代办运输的托运单、提货单及垫付费用的原始单据;如由销售方送货致购货方的,应检查发货单、送货回单等;如由购货方自行提货,还应检查提货人提供的证件、装卸费单证、准许放行单证等原始凭据,以此确认销售业务和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正确性。

(2)抽查原始凭证时,审计人员应当关注:

a.发票金额内容与记账凭证是否一致;

b.发票金额是否已正确计入应收账款;

c.发票品名、规格和数量与合同是否相符;

d.发票品名、规格和数量和仓库发货单(送货单)以及客户回执是否相符;

e.发票品名、规格和数量和运费发票、托运凭据等外部凭据是否相符。

提示:

仓库发货单(送货单)必须是经收货方签字的回执,未有签收的无效。

(三)执行“将本销售收入与上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和价格变动是否正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程序

1、编制收入、成本比较记录表;(底稿索引I1-3)

2、分析大类产品毛利率的变动情况,分析变动原因;(底稿索引I1-3)

3、分析大类产品的结构变动情况,考虑对总体毛利率的影响;(底稿索引I1-3)

4、关注重点客户,编制前10名客户分析性复核的查验记录。(底稿索引I1-8)

(1)分析前10名客户占总体销售的比重;

(2)分析前10名客户回款情况,结合符合性测试,确认收入的真实性。提示:

1、必须关注大额客户的销售情况;

2、条件允许,对主要品种进行单品种的成本和收入测试分析,关注其对总体的影响。

(四)执行“比较本各月各种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及毛利率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程序

编制“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各月毛利率变动分析表”,比较本年各月收入、成本的波动趋势是否异常,分析差异原因。(底稿索引I1-5)提示:

差异原因应在客户叙述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查验,在取得依据综合分析确认的基础上才予以认可。而非仅由客户提供或记录客户的叙述。

(五)执行“根据普通发票或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测算全年收入,与实际入帐金额核对,并检查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或销售而未开票情况”程序

该程序在应交税金科目中税金计算复核表中查验。

(六)执行“获取产品价格目录,抽查售价是否符合价格政策,有无价格异常或转移收入情况”程序

1、收入符合性测试时予以关注并记录;(底稿索引I1-4)

2、对关联方的定价和非关联方的定价进行符合性测试,关注有无价格异常或转移收入情况。(底稿索引I1-7)

提示:公司可能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包括转出利润和转入利润)。

(七)执行“抽查销售业务的销售合同、原始凭证(发票、运货单据),并追查至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程序

1、收入的符合性测试(发票到明细账);(底稿索引I1-4-1)

2、收入的符合性测试(明细账到发票)。(底稿索引I1-4-2)

提示:仓库发货单(送货单)必须是经收货方签字的回执,未有签收的无效。

(八)执行“实施截止日测试,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销售收入与退货记录,对跨的重大销售项目应予以调整”程序

1、在收入的符合性测试中关注并记录;(底稿索引I1-4)

2、在期末存货监盘中关注,并在审计时追踪已开票未出库的货物出库情况。(底稿索引A12-18)。

提示:

公司为了调节各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往往对销售期间进行不恰当的划分,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

1、关注临近报表日的大额关联销售,却无出库记录;

2、关注已实现的销售在报表日后办理销售退回,且无正常理由。

(九)执行“调查集团内部销售情况,取得相关资料,核实需在合并报表中抵销及应在附注中披露的事项”程序

1、编制关联方查验记录表;(底稿索引I1-6)

2、分析关联方本期销售额对总体的影响;确定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关联方和非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底稿索引I1-6)

3、综合分析关联方销售的回款情况,期末资金占用情况及应收帐款的变动情况,以确认关联方销售的真实性;(底稿索引I1-6)

4、核对关联方的销售与对方的采购记录是否一致,应收与对方的应付记录是否一致,在核对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抵销(合并报表关联方)和披露(非合并报表关联方)。(底稿索引I1-6,I1-7)提示:

关注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

将产品销售给与其没有关联关系的第三方,然后再有其子公司将产品从第三方购回,这样即可增加销售收入,又可避免内部交易的抵销。

关联方交易和余额必须核对一致,否则:

1、影响合并抵销;

2、可能有潜亏或潜盈存在,影响报表的总体反映。

(十)执行“调查向关联方销售的情况,审查其价格是否公允”程序

从客户的业务开单软件中随机抽取6个主要品种,随机抽取4个时间段,分析不同客户的销售的单价是否公允。(底稿索引I1-7)提示:

如发现显失公允的关联销售,应按财会法规规定处理及披露。

四、根据上述会计记录及审计思路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篇2: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借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上海CY公司短期借款年初余额(已经本事务所审计)为2,850万元,年末余额(未审数)为4,180万元,年末未还借款17笔;长期借款共1笔,年初余额(已经本事务所审计)为458万元,年末余额(未审数)为146万元。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借款借入、偿还及计息的记录是否完整;

(二)确定期末借款的余额是否正确;

(三)确定借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向上海CY公司索要审计期间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明细账,编制了“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和“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经复核加计,与总账、明细账、审前报表核对一致(索引号:F1-1与G1-1)提示:

编制时,纵向分贷款人将每一笔借款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横向按贷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条件、借款币种、借款起止日期、利率、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分别列示。

(二)索取、核对贷款证余额清单并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借款

1、审计人员索取获得贷款证资料与将“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中贷款本金逐一核对,发现其中2006年1月10日上海CY公司归还交通银行长期借款26万元,在1月23日查询的银行贷款证余额清单中已登记。审计人员追加实施了查验付款凭证的审计程序,证实了该笔付款真实无误,并在贷款证余额清单汇对记录上作了相应的说明。调整了这一差异后,全部核对一致。(索引:F1-3)提示:

如未能获取资产负债表日的贷款证资料,则可考虑利用期后企业贷款证资料,幵将清单中的借款余额与账面余额迚行核对;如有差异,及时查找借款增减变动原因,或请企业作出合理解释。

审计人员根据明细表和借款合同的记录,分别按贷款银行发函询证。

提示:借款的函证可以结合银行存款询证一幵迚行。

2、审计人员将填好的“银行往来询证函”共5份交上海CY公司出纳员用信函发出。项目经理认为发函的方式不妥,要求审计人员亲自发出询证函。审计人员又重新亲自发函,并要求银行的回函直接寄回事务所审计人员李春。一周后,收到银行的回函2份,贷款银行均在“数额证明无误”栏盖章确认,审计人员将回函及记录了发函人名称、发函地点、收件人名称、地址的信封一并作为审计证据,归入审计工作底稿。(索引:F1-4)

对截至审计外勤结束日未能回收的询证函,审计人员在出纳员的陪同下直接到相关银行询问、催收,取回了1份银行盖章确认的询证回函;另有1份经电话联系催收,于审计报告日前收到回函。

3、向境外美国花旗银行的询证最终未能收到回函,审计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实质性替代测试。(索引:F1-5)

4、对借款询证的发函、回函情况,审计人员编制了“借款函询结果汇总比较情况表”,对询证函回函进行整理、汇总、统计。(索引:F1-4)提示:

函证信息应包括贷款性质、贷款金额、贷款条件、对外担保金额、期间等项目,在备注栏注明“未欠息”或欠息金额。

(三)索取并检查借款合同、协议、授权批准文件或其他有关资料(如抵押合同、担保合同等)和查验收款凭证、还款凭证,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将合同所载信息与“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逐一核对

审计人员发现:上海CY公司向农行与上海银行的借款属于抵押借款;实施了追查测试,经查阅相关的抵押合同,抵押物是本公司的厂房建筑物。审计人员取得了抵押物登记证及抵押物清单,并取得了该厂房建筑物的房地产权证原件,查验到有关抵押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本公司,再核对借款合同规定,未见有限制条件的记录。审计人员查验了相关资料的原件后,又取得了复印件。(索引:F1-2-1-

1、F1-2-2-1)

上海CY公司向交通银行与建行的借款属于担保借款,担保人均为上海CY公司的母公司。审计人员已将母公司对其提供担保的情况与母公司审计人员进行核对,未发现异常。

(四)复核已计借款利息是否正确

审计人员对上海CY公司本年的每笔借款实施详细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并将复核过程记 录于“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和“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的右边部分。(索引:F1-1)提示:

如年内借款余额相对均匀,波动不大,也可根据借款月度平均余额、借款平均利率作总体性分析测算。

审计人员将应计利息与利息费用列支数进行核对核对,发现差异率仅为0.69%。经分析该差异明显小于确定的重要性标准,决定不予调整,利息费用可按实际支出数确认。(索引:F1-8)提示:

对应计利息的分析性复核,目的是查验利息费用列支的正确性。如发现重大的差异,应查明原因,幵作审计调整。同时,应分清利息的费用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关联公司间互相结转利息费用的,应追加核对程序。

(五)对长期借款作详细的实质性查验

上海CY公司年末仅有一笔长期借款,但相对于一般的流动资金短期借款更具有特殊性,应增加详细查验。(索引:G1-2)提示:

1、长期借款会有较多的专用借款,审计中应取证、关注相关的授权批准文件;检查长期借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

2、应关注长期借款的还款时点,注意划分“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3、应结合在建工程的审计,重点检查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是否符合规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长期借款合同中关于利息支付的规定,查验企业是否按期计提长期借款的利息,如属到期一次还本、按期付息的长期借款,按期计提的利息可以在“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企业按期计提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六)检查年末有无到期而未偿还的借款,逾期借款是否办理了转期手续和其他处理事宜

审计人员逐一核对借款合同,发现年末未还的短期借款中有两笔已经逾期,实施了以下的查验程序:了解了上海CY公司对逾期借款的处理情况,获取了该公司的书面说明与相关资料,分析了逾期借款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和在报表附注的披露,并考虑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索引:F1-6)提示:

1、查验逾期借款,应向相关贷款银行了解与沟通,必要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诉讼事项的披露作出判断。

2、如逾期借款的金额较大,应充分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七)检查短期(或长期)借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人员查阅、并建议上海CY公司修改了会计报表附注,根据规范的披露格式,逐一披露年末借款的贷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条件、利率等内容。

按编报要求,将原长期借款的披露内容改到“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下;逾期借款在会计报表附注-报表主要项目“短期借款”注释中披露。提示:

对借款事项的披露,尤其是因借款而涉及的其他重要事项的披露,对借款的审计工作而言,显得特别重要。审计人员应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资信度和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披露。

(八)审计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对借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防止企业低估债务。低估债务经常伴随着低估成本费用,从而高估利润的目的。因此,除确定借款账面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外,更应将重点放在对借款所反映的债务的完整披露之上,包括账面债务,也包括或有负债。

2、在对借款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容易引发诉讼的事件,如逾期的银行借款、提供借款担保(以本单位的不动产抵押)等。这些诉讼事项往往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是企业发展中的“地雷”,严重影响着会计报表的公允反映。如果被审计单位隐瞒诉讼事实,不及时披露诉讼事项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一旦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这些事项,审计人员应该谨慎取证,需要从各方面搜集证据,如检查公司的原始凭证(合同、产权证明等),向银行询证,向律师询证,从媒体了解公司诉讼状况等,来查证清楚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内所有的诉讼事项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如果被审计单位涉及的这些事项符合确认为负债的条件,应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对预计负债的估计是否合理;

如果被审计单位涉及的这些事项不能确认为负债,应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充分、及时披露该事项,如果被审计单位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甚至拒绝披露,审计人员应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

篇3: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大了业务监管力度,全面开展了“对标提升”活动,巩固行业创先争优机制。迫于内外压力,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不断探索改进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路径及措施。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审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记录。它形成于审计过程,也反映整个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必须按照审计准则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通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可以证明自己所进行的审计活动是否严格遵循了执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证明自己在审计过程中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在审计报告中给出的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证明自己所完成的审计业务是否经受得住行业监管部门的检查;证明自己在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及其应用指南详细规定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内容、格式和要素。然而,对于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来说,具有企业规模小、经济业务简单、内控制度薄弱等特点,与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不可一概而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3年出台了《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简称《指南》),针对小型企业审计的特点编写了一整套审计工作底稿模板,为会计师事务所编制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提供了有力的参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对编制工作底稿的意义和方法不甚了解,不区分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区分业务大小及复杂程度,机械地套用《指南》中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底稿从形式上看五脏俱全,复杂又冗长,而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却不够充分和适当,许多导引表中提示的审计程序并未履行或履行过程过于简单,致使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不高,造成了潜在的审计风险。本文结合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特点,指出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应当关注的要点,以期对审计人员有所启发。

二、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关注要点

(一)审计工作底稿中证据的适当性

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进行审计,最终要在审计报告中发表审计意见,而出具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就是审计工作底稿,所以,审计工作底稿中的证据一定与审计目标相关,与发表的审计意见相关、有用,即所谓适当;在底稿中,杜绝那些重复的、相关性不强的资料频繁出现;杜绝搞形式主义,不要以应付检查的心态去做业务;避免出现审计工作底稿所附资料与审计意见不符的情况发生。还有,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成果作为审计证据一定要有审计人员鉴证的证据。比如,利用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表必须要有审计人员的抽查复核记录。总之,审计证据一定要适当、有用,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证据的充分性,如果罗列了许多不适当的审计证据,再充分也没用。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

审计工作底稿在内容上要全面、完整地记录从接受委托开始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的整个执业过程。所以,凡是按审计方案实施的审计程序、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以及进行职业判断形成的其他资料,都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进行记录,包括查出问题的项目和没有查出问题的项目,以及重要的项目和不重要的项目。有些审计人员在认识上存在误差,在底稿中只把重要的项目和查出问题的项目做了记录,而忽视了不重要的项目和没有查出问题的项目,这样做会遗漏重要事项,产生审计风险。当然,也要考虑到重要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做简明扼要的记录即可。

(三)重视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

在执行实质性程序时,对每一个报表项目实施完审计程序后,都要做一个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在审计说明中要分别说明实施了哪些程序,发现了哪些问题;然后简明扼要地给出审计结论。这个结论既要包括未发现问题的结论,也要包括已发现问题的结论。有些审计人员,在审定表中简单地抄写被审计单位的总账或明细账中的会计数据,再复印几份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或做个简单的试算平衡表,然后就在审定表的“审计结论”中填上“余额或发生额可以确认”的结论,这样的底稿经不起推敲,因为在审计底稿中看不到证明其已经实施审计程序和职业判断的痕迹。

(四)重视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

复核人员在实施复核程序时,应当对底稿所附的有关资料是否相关可靠、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执行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合理,审计结论是否恰当等进行认真复核,复核意见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设计出一个固定格式的三级复核表,在上面列明需要复核的环节和内容,以方便复核人在复核时打“√”划“✕”。在底稿检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的复核人只在复核表上签名、在复核内容处打“√”,而不填写具体复核意见,或者复核意见过于简单,只写“已复核”三个字;有的复核人未进行复核,就在复核表上签名,更有甚者由其他审计人员代签名。如果复核人员不真正履行检查和复核责任,势必会增加审计风险。

三、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对策

结合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风险导向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对策。

(一)初步业务活动

在初步业务活动中,首先要做的是编制业务约定书。当注册会计师遇到诉讼时,如果诉讼是由审计报告使用不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引发的,或者是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等原因,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相关约定条款进行抗辩,所以,注册会计师一定要重视业务约定书的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应用指南中给出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参考模板。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审计业务都照抄参考模板格式,这种做法很不可取,会计师事务所应以该模板作为参考,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业务类型来编制审计业务约定书。

其次,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实施一般风险评估程序并形成相应的底稿记录,然后作出业务承接或业务保持评价。这个评价很重要,说明你的业务在取得的时候,是保持过去的业务还是新承接的业务。如果是新承接的业务,要对业务作出初步的了解,关注的内容要适当多些,一定要搞清楚是什么途径取得的,是不是别人放弃的业务。如果是别人推掉的业务,就要谨慎了,这里面会有风险存在。如果是过去做过的业务,则要作出保持评价。做业务承接或业务保持评价的目的是注意业务的来源途径,以便防范风险。

做好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就抓住了初步业务活动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如果想要再细致些,就再加上保密协议、独立性声明。

(二)风险评估

在对事务所工作底稿的检查中发现,风险评估环节是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过程中普遍欠缺的。做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如何把握风险评估的实质呢?首先,注册会计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应用指南中要求,要从行业状况、监管环境、被审计单位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业绩衡量、内部控制等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人力资源的状况,特别是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内容以后,注册会计师才有能力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在实施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时,首先要了解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其次,根据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健全程度,决定是否实施对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序,确定了解的范围;最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在编制风险评估工作底稿时,不一定每一步都去套用模板并填制复杂的表格,也可以把了解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判断有无舞弊的动因,有无重大错报的可能,或者对哪个环节有什么怀疑,最后作出风险评估评价,并把这些分析过程、理由和结论都以文字的方式总结出来,形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三)计划审计工作

完成以上两个工作程序之后,才可以做计划审计工作。

首先,依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如何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呢?对于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来说,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确定重点审计领域。了解和评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后,才可以计划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二是确定重要性水平,并在工作底稿中描述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分析依据。所谓重要性水平,是指对错报的容忍程度。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发表合理保证。如何判断重大错报呢?就是判断该错报是否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往往是在预期使用者身上,如果我们特别了解报表使用者,了解他们使用报表的用途,就能够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

如何确定重要性水平呢?在实务中,确定财务报表层面的重要性水平的指标包括通常总资产、营业收入、净资产、税前利润等,但适当的百分比到底是多少,世界各国审计准则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根据最新国际审计实务的数据,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为标准的,可选择的重要性百分比区间为5%~10%,即10%以上的错误为重要性错报,5%以下的错误为不具有重要性错报,5%~10%之间为审计人员的弹性判断范围。以营业收入为标准的,可选择的重要性百分比区间为1%~3%。以总资产为标准的,可选择的重要性百分比区间为1%~3%。以净资产为标准的,可选择的重要性百分比区间为2%~5%。以收入费用或支出总额为标准的,可选择的重要性百分比区间为1%~3%。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要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综合考虑重要性水平。

其次,编制具体审计计划。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确定的具体审计计划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内容。

(四)进一步审计程序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根据审计风险导向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对重大错报风险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控制测试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注册会计师在控制测试底稿应记录如下内容:被审计单位有无内控制度;注册会计师是否对其进行了测试。如果已进行了内控测试,则应关注其测试的流程、测试的流程数量、测试过程记录是否完善等;若未实施内控测试,应说明理由。

对于实质性程序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针对各个重要报表项目是否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如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获取的重要审计证据,如银行对账单、盘点表、借款合同、重要购销合同、函证回执、投资协议、重要资产权属证明等相关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是否存在重大未调整事项;鉴证对象、标准、业务报告类型是否恰当。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可以信任,那么就可以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值得信任,那么就要增加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由于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完善,不容易被注册会计师识别和信赖。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一般会考虑以实施实质性程序为主。比如,如果评估的风险偏低,则在实质性程序中需获取的审计证据就可能少些,审计的程序就可以简单些;反之则复杂些。当然,这当中结合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出的风险低,重要性水平就高,错报的容忍度就可以大些;评估风险高了,重要性水平就低,错报的容忍度就低。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只重视实质性程序,缺乏相关的控制测试。在做实质性程序时,方法也比较单一,有的审计人员直接把账簿数字抄写到审定表中,再抽查几张记账凭证,抽查的凭证又不具有代表性,便在审定表上写“可以确认”的结论。不认真做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缺乏分析性复核、重新计算、截止性测试等审计程序,导致审计工作底稿无法支持审计意见。实际上,询问笔录、监盘记录、拍摄的照片等都可以作为审计证据。比如去现场监盘存货,什么时间去的、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都是很有用的审计证据。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就是要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从而支持审计结论。

(五)业务完成方面

在业务完成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编写各项调整分录汇总表、累积错报汇总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试算平衡表;获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评价重大发现;审计工作总结;出具审计报告;形成书面复核意见等。

笔者在业务检查中发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忽视审计总结的作用,不撰写或不会撰写审计总结。做鉴证业务,谁也不敢保证日后无丝毫风险出现,所以对自己所做的业务首先要做到自辩,因此在业务完成阶段要认真撰写审计总结。

那么,在审计总结中应表述哪些内容呢?第一,审计的基本概况;第二,在审计时对关键审计事项都履行了哪些程序,做得比较有把握的地方有哪些;第三,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条件限制,比如受时间、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等限制,有些审计程序履行得不到位、不完整,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但是根据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觉得不会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要在总结中写出来;第四,说明整个审计业务在程序上和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且把不足的理由表述出来。在写总结时不要求长篇大论,关注以上关键点即可。

总之,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它具有很强的法律证明效力,既可以作为诉讼证据进行抗辩,又可以证明注册会计师已经严格遵循了审计准则,保持了合理的职业谨慎,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体现,值得注册会计师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小型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农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提升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方法和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7).

篇4: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应完整,引用法规应规范。编制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既是审计准则的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仅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审计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存在重复取证的现象。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可能相同。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审计风险。事实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也是重新核实、查证的过程。完整的实施好这一过程,就能弥补前阶段审计取证的不足,从而比较彻底地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坚持这一点,审计工作质量就能有较好的保证。

二、合理、规范的取证格式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多年习惯做法的影响,加上对审计规范的理解不够到位,当前不重视收集原始审计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编制审计证明材料(取证类底稿,下同)替代原始审计证据取证的做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能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关系的情况: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为一体。如有的审计工作底稿重复审计证明材料的内容,有的仍沿用过去的审计工作记录,既作审计工作底稿,又是审计证据,还有的在审计证明材料中对审计发现的违规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底稿上签字盖章等。另一种是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完全割裂开来,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取得的审计证据没有依存关系。只有规范的取证格式,才能更好的汇集资料、揭示问题。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写要一事一稿、情节表述简明清晰、定性准确、编写合理有序。由于审计涉及面广,取证材料比较多,这就要求每一个审计事项编写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语言要简炼,用语准确,对每个问题经过的时间、地点、责任人和有关金额等必要情节、内容都必须表述清楚,用以证实每项经济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从而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使人一目了然。编排要合理有序,要合理分类,一般按问题的轻重决定秩序,把问题较为严重的工作底稿排在前,以便突出重点。审计问题定性要准确,这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决定书、审计意见书是否客观公正、合理有据、经得起考验。全部审计工作底稿编完以后,在编写审计报告前,应反复检查、修改,避免错漏,影响审计质量。而且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中,必须有审计说明和审计结论,以此判断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的勾稽关系。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的勾稽关系。同一会计科目可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审计工作底稿。①对报表余额或发生总额确认的底稿,如审定表等;②余额或发生额的明细化底稿,如明细表、计算表等;③查证核实的底稿,如抽查表、盘点表、检查表等。二是相关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由于被审计单位同一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会计科目予以核算与反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通过交叉索引及备注说明等形式反映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交叉索引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某些审计数据或资料的来源和去向,方便审计工作底稿的查询和复核。三是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与试算平衡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当审计人员按照审计计划完成全部审计事项后,应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工作底稿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归类汇总,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和试算平衡表。只有将各个会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勾稽相符后,才能编制审计报告。

五、明确责任,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层层复核,每一层次复核的内容和责任都应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取证、事实陈述、制度法规应用,主要数据和主要问题的相关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记录,必须做到所出手的工作底稿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附件齐全。主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编写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写的格式是否规范,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结论表述是否清楚,措词是否得体,审计法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为审计意见提供足够的支持,即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审计组长的责任主要是要解决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及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澄清审计事实,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当前审计机关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作用,同时强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准则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水平,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篇5: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应收补贴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A进出口有限公司2005年应收补贴款账面有期初应收出口退税退税96,80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61,317,547.11元,其中:应收出口退税59,010,689.11元;特种商品销售应收补贴款2,306,858.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46,324,802.66元,其中:出口退税45,864,672.40元;特种商品补贴款460,130.26元。期末余额15,089,544.45元。见“应收补贴款余额明细审定表”(底稿见索引A11-1-1)。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应收补贴款是否存在;

(二)确定应收补贴款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三)确定应收补贴款的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四)确定应收补贴款余额是否正确;

(五)确定应收补贴款的披露是否充分。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应收补贴款期末明细余额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报表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程序

向客户索取或根据明细账编制“应收补贴款余额明细审定表”(底稿见索引A11-1);和明细账、总账、报表核对一致。提示:

如未审数合计金额与总账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更正,必要时向项目负责人进行咨询 并作相应的处理。

(二)就客户有关应收补贴款的计提依据问询财务和相关人员,并适当地进行核实。

1、了解公司出口退税适用的退税率、退税申报方法和操作程序。(底稿见索引A11-2)

2、了解特种商品补贴政策并索取相关文件。(底稿见索引A11-4)

(三)执行本期发生数的查验 提示:

应收补贴款仅核算企业应享收的由国家政府机构给予的补贴。

1、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的查验:

(1)出口退税借方发生数的查验:

①本科目的出口退税子科目的借方发生数和“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发生数核对一致。

案例介绍——应收补贴款 提示:

如发现“应收补贴款-应收出口退税”的借方发生数应和“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发生数不一致,要追查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存在不予退税的部分税金直接从“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转入主营业务成本的情况。

②实施分析性程序进行复核:(底稿见索引A11-2)

公式:应收出口退税=出口商品成本×出口退税适用税率 提示:

以上公式仅适用于进出口企业,生产型企业的计算较复杂,此处暂不介绍。

(2)贷方发生数的查验:

应收补贴款科目的贷方发生数,对实际收到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的补贴,查验每一笔资金来源,是否有国家税务机构出具的有关退税的依据。(底稿见索引A11-3)提示:

应收补贴款的资金来源必须是从国家金库退税形成的。

2、应收补贴款-特种商品销售退税的查验。

(特种商品的补贴款应按所申请并获税务机关个案批准的文件执行)

从公司财务处了解到,公司本期采用外加工的方法,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销售军用商品,从获取的“××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文件(×国防科工〔200×〕××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财税〔200×〕××号)”文件了解到,该销售业务享受增值税销项税及附加税先征后退的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按规定实现所得税、流转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其应返还的所得税、流转税,应于实际收到时,在有关科目核算。所以本期的应收特种商品的补贴款只能确认已收到的部分,其余金额待实际收到时,在“补贴收入”科目中核算。

逐笔抽查特种商品补贴款账面借贷方发生数的凭证,并对尚未收到的补贴款进行审计调整。(底稿见索引A11-4)

篇6: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财务费用

一、会计记录概况

被审计单位TR公司本财务费用发生数(未审数)16,270,659.28元,具体数据详见“财务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额汇总表”(索引I8-1-1)。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财务费用的记录是否完整;

(二)确定财务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确定财务费用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获取或编制财务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与总帐、报表发生额及明细帐合计数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根据TR公司财务费用明细帐的记录,编制了“财务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额汇总表”(索引I8-1-1)。经“三相符”核对一致,未发现问题。

提示:明细项目一般分为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技改贴息收入、票据贴现支出、资金占用费、汇兑损益、手续费等。

(二)将本财务费用与上的财务费用及本各个月份的财务费用进行比较,如有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

1、审计人员将本年“财务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额汇总表”与去年进行了分析性比较,形

成了书面记录(索引I8-1),执行这一审计程序的目的在于发现财务费用的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2、一般来说,利息支出(包括票据贴现支出、资金占用费)发生额会占到财务费用的大部

分,应作为审计的重点。提示:

如被审计单位发生了拆借资金的利息收入、技改贷款的贴息收入等业务,相对较显异常,也容易发生问题,亦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并按会计准则、制度处理。

(三)审查利息支出明细帐,复核借款利息支出应计数

审计人员编制了“长期、短期借款利息检查情况表”(可参阅短期借款审计底稿,索引F1-1),将应计利息支出数与关联科目“预提费用-利息”进行核对,与“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及关联的往来科目进行核对(索引I8-1-1)。

TR公司设立资金结算中心与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结算借款与利息支出的做法,是否属 于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代理统借统还贷款业务,可以免征营业税?审计人员将此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取证,形成了相应的审计底稿(索引I8-2)。提示:

案例介绍——财务费用

1、切忌对利息支出的查证采取抽查少量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而不进行总体发生金额的分析性程序,以确认总体的合理性。

2、如被审计单位年末借款余额不大,且核算利息支出归属期均自上年年末结息日至本年年末结息日,可不预提本年最后10天的应计利息。

3、根据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代理统借统还贷款业务,从财务公司取得的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财务公司承担此项统借统还委托贷款业务,从贷款企业收取贷款利息不代扣代缴营业税。以上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代理统借统还业务,是指企业集团从金融机构取得统借统还贷款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借款,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向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的业务。企业集团不应产生利息收益。

审计此事项的重点是取证公司关于进行代理统借统还贷款业务给税收主管机关的报告,取证税收主管机关准予免征营业税的批复。同时,审计人员应核对关联公司结算时使用的贷款利息结算单,检查是否存在结算利率超过银行贷款合同约定利率的情况。

(四)审查利息收入明细帐,复核借款利息收入应计数

本案例中,TR公司利息收入金额很大,审计人员按月度存款余额、存款利率对应计利息收入进行了总体性的分析复核(索引I8-3)。

提示:对大额的利息收入,应结合定期存款的查证,抽查相应的原始计息单。

(五)复核应收票据贴现息的计算与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审计人员编制了“已贴现应收票据检查情况表(索引I8-4-1)”,并查验了大额的应收票据贴现记账凭证(索引I8-4)。提示:

1、若贴现支出发生比较频繁,可考虑与应收票据的贴现记录进行核对。

2、大额的贴现支出,尽可能逐笔进行查证,如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检查是否作为质押借款处理,获取相应贴现合同,必要时作调整。

(六)对财务费用实施截止日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帐的现象

审计人员抽查了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后10天的账面记录和记账凭证,检查是否存在重大的跨期收支问题,与“短期借款”项目底稿中的“借款应预提利息复核明细表”、“预提费用-利息”年末余额进行核对,未发现异常。(可参阅“短期借款”、“预提费用”审计底稿)

(七)审查汇兑损益明细帐,检查汇兑损益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核对所用汇率是否正确(索引I8-5)

提示:应检查汇兑损益发生额是否与外汇收支配比。

篇7: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实务案例—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一、会计记录概况

被审计单位上海BD公司本营业费用(未审数)4,597.70万元,管理费用(未审数)3,035.7万元。具体数据详见“营业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和“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二)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与总账、报表发生额及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根据上海BD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定表”(索引:I6-

1、I7-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比较表”(索引:I6-

3、I7-3),经“三相符”核对一致,未发现问题。

(二)检查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审计人员浏览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中各明细项目的设置,发现“管理费用-其他”项目金额较大,内容繁杂,报表使用人难以理解,需要提请BD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归类与细分。经细分后再行检查,又发现该公司将进口料件的关税费用列入了管理费用,不符合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内容与范围,因此作了审计调整。(索引:I7-4-2)提示:

1、营业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属于企业的期间费用,具有内容广、名目多的特点,重要的是要划清成本支出、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其具体项目很多名称均相同,二者主要依据费用的发生环节来划分。属于销售(营业)部门发生的,计入营业费用;属于管理部门发生的,计入管理费用;公共性的、不易划分的费用,一般也列入管理费用。

3、应重点检查是否有其他科目不能列入、而随意列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他”子目的情况,从中往往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难言之隐”。

(三)进行总体分析性复核,包括对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上的营业费用(管

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本各个月份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各子目所占合计数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索引:I6-

3、I7-3)提示:

1、切忌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进行漫无目的的抽查会计凭证,切忌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审计人员应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从蛛丝马迹的异常中发现问题,寻求审计的突破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凭证抽查。这样的方法更符合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的大趋势;

2、分析性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通过分析性程序,能够寻找出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错报,减少详细的余额测试,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率;

3、除本案例所选择的分析性复核点以外,有效的分析性复核点还有对2-3年的收入费用率(成本费用率)的分析比较,对本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分析比较等。

(四)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有关子目发生额与相应的计提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存在勾稽关系的款项,进行配比性的核对与交叉复核,并作出相应记录;如有不符,查明原因并作相应的说明或调整。(索引I6-

3、I7-3)提示:

核对中一般可按以下费用子目与计提核算的会计科目的勾稽关系进行复核: 工资――应付工资; 福利费――应付福利费; 折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 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其他应付款; 存货跌价损失――存货跌价准备。

(五)进行实质性测试,选择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项目中数额大的或与上期相比变动异常的项目,检查其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审批手续、权限是否合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应是从费用变动异常的项目中,找出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索引I6-

4、I7-4~I7-8)提示:

查验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应注意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结合。

(六)审阅本期末、下期初明细账,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实施截止日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索引:I7-9)

审计人员抽查了报表截止日前、后10天的、大额的非常规发生额(如广告费、咨询费、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诉讼费、其他等),确认是否存在重大的跨期支出情况;若存在大额的跨期支出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账务调整。提示:

1、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已经发生,才能确认相应的费用。例如:对大额的广告费支出,应在向客户询问的同时查验广告费用是否已经确实发生;应取证相关合同,核对合同上记载的广告发表时间约定是否与客户的解释一致。

2、对广告费支出的列支,应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如是一般企业的普通发票,不能列入广告费支出,一般可作为业务交际应酬费支出处理。

3、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截止性测试,还可结合银行存款未达账的查证一并进行。

(七)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查验的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计的重点应是关注费用的真实性,企业所有发生的费用支出都应当对应着资产或服务的获得,并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否则,企业的费用支出不实,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反映。

2、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要关注所反映的交易实质,关注与企业其他事项的关联。如有诉讼费发生,应关注诉讼状态,判断有无或有负债,或损失已发生而未入账。

3、审计工作表面上看似有范围,只限于审计的会计账簿和报表,实际上,凡是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相关或与发表审计意见相关的事项和资料,注册会计师都应该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是没有范围的。审计人员审计时不能单单重视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而要重视外部证据的获取以及专业判断。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不能仅仅实施常规审计程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4、审计中,经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大额且偶发的支出; 2)没有实质经济内容的支出;

3)与相应经济活动内容与规模不相称的支出; 4)原始凭证或单据不完整的支出;

5)与关联方或权力部门(人员)之间的支出; 6)与特殊事项或特殊会计处理相关的支出; 7)内部部门或总部、分部之间的大额资金划拨。

5、审计人员在审计小规模企业(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时,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个人费用计入企业账户; 2)高价购买质次资产,收取回扣; 3)白条提现或大额提现; 4)大额现金支出或购买馈赠品等。

篇8: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主营业务收入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工作底稿法具有严密的勾稽关系, 利于核对和及时更正, 能够提高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 因此, 应用比较普遍。但此种方法工作量繁重且复杂, 其核心工作是编制调整分录。调整分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现金流量表的准确性。如何能快速地、准确地编制调整分录是一项首要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就需将调整分录进行简化和创新。由于现金流量表涉及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企业的利润, 因此, 在编制调整分录时, 可以以利润表各项目为主线, 结合资产负债表的各相关项目, 凡能涉及到的项目尽量一次性完成, 简化工作量。现将调整分录做如下重构:

一、调整营业收入

思路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直接与企业的销售行为密切相关, 即与“营业收入”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相关, 而企业的销售方式除现销外还包括赊销、预销, 因此在进行调整时, 还要考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的增减变动。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

到的现金

应收账款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不含本

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应收票据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应扣除

票据贴现息) 贷:营业收入 (利润表)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应扣除视

同销售产生的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注意事项:上述公式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等项目的增减变动必须与经营活动有关, 其所对应的会计账户必须是现金类账户。

二、调整营业成本

思路分析:“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直接与企业购买存货、接受劳务行为密切相关, 即与“存货 (库存的存货) ”、“营业成本 (销售的存货) ”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相关, 而企业的付款方式除现购外, 还包括赊购、预购, 因此在进行调整时, 还要考虑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存货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营业成本

预付账款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不包括购买固

定资产抵扣的增值税)

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接受劳

务支付的现金

应付账款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应付票据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应付职工薪酬 (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的部分) 累计折旧 (计入制造费用的部分)

累计摊销 (计入制造费用的部分)

长期待摊费用 (计入制造费用的部分)

注意事项:上述公式中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等项目的增减变动必须与经营活动有关, 其所对应的会计账户必须是现金类账户。

三、调整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

思路分析:“支付的各项税费”直接与“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应交税费”相关。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所得税费用

管理费用——税金 (计入的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已交税金)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建

税等) (期末数-期初数>0)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的各项税费

四、调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思路分析:“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直接与企业在经营管理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密切相关, 即与“管理费用 (不含计入的税金) ”、“销售费用”等相关。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不含计入的税金)

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其他与经营活

动有关的现金

财务费用——利息收入

应付职工薪酬 (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工资和福利费等)

累计折旧 (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折旧) 累计摊销 (计入管理费用的)

长期待摊费用 (计入管理费用的)

五、调整财务费用和应付利息

思路分析:“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直接与企业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不包括在建工程的借款) 的利息支出行为密切相关, 即与“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 ”、“应付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 ”相关, 而“应付利息”与“财务费用”和“在建工程”相关, 应根据其明细账的净额填列。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在建工程

贷: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配股利、利润或

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应付利息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六、调整投资收益

思路分析:“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直接与企业持有或处置短期持有股票、长期股权等行为密切相关, 即与“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等密切相关。而企业处置短期持有股票、长期股权等行为, 不仅与“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而且与“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有关。本调整分录的应收股利是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 持有期间确认的应收现金股利的净额, 根据其明细账的净额分析填列, 但不包含购买长期股权时支付的已宣告发放的股利、投资后收回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应收股利 (期末数-期初数>0, 不含购入中的股利) 贷: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 (贷方发生额) 长期股权投资 (贷方发生额)

七、调整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

思路分析:“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直接与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出售和报废密切相关, 即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密切相关。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

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营业外支出

累计折旧 (借方发生额) 累计摊销 (借方发生额) 贷: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 (贷方发生额) 无形资产 (贷方发生额)

八、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

思路分析:“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直接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建造在建工程和购买工程物资密切相关, 即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等有关。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的应计利息净额已在前面调整。编制调整分录的思路如下:

借:固定资产 (借方发生额)

无形资产 (借方发生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购买的生产设

备抵扣的增值税)

在建工程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不含应

计入的利息)

工程物资 (资产负债表, 期末数-期初数>0)

贷:应付职工薪酬 (计入在建工程的工资和福利费等)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通过对上述主要调整分录的改进, 可以使会计人员在编制调整分录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能快速准确地编制调整分录, 有利于提高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9:工作底稿编制讲解

审计底稿的类型包括13种。而其中第八项-→即实施具体审计工作程序的记录和资料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难点,也是重点。在这里,我们将结合各项目的具体审计程序以一个企业的真实的资料为蓝本,帮助学员重点掌握内部控制测试及实质性测试工作底稿的编制。

(二)资料:

1.有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等)

2.会计报表。

3.有关合同、文件、会议记录。

4.会计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

(三)编制方法:

(1)内部控制测试

内部控制测试—→通过各业务循环进行。目的在于证实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情况,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简易程度。

定义:

它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

具体方法:

按照业务循环采用抽样方法进行。如工业企业业务。

通常分以下七个业务循环:

⑴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包括处理顾客订货、批准赊销、开具销售发票、发运商品、处理与记录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货款收入等业务。我们以“销售发票内控测试记录”、“送货单和发票的核对记录”来说明:

⑵购置与付款循环:主要包括处理订货单,验收商品、劳务和固定资产,确定债务以及处理与记录购入资产、应付账款和货款支出等业务。(如:“购货合同、请购单内控测试记录表”)

⑶仓储与存货循环:主要包括处理请购单,验收及储存材料、产品以及发送产成品等业务。

⑷生产循环:主要包括领用材料、加工产品、支付与分摊各种生产费用、核算成本等业务。

⑸工薪与人事循环:主要包括处理人事聘用、解聘、记录工作时间、编制工资表、支付工薪、编制代扣个人所得税计算表、支付相关税款等业务。

⑹融资与投资循环:主要包括处理和记录有关贷款、发行证券、对外投资、计算融资费用和投资收益等业务。

⑺货币资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收支凭证、手续。账务处理等相符问题的测试。由于几乎每个业务循环都可能涉及货币资金项目,很难将其归属于某一特定业务循环,故单独对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内部控制测试一般根据各业务循环的特点进行:

第一步,先了解按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规定的各业循环有几个环节,进行哪些工作。(如:调查问卷)

第二步,实际验证各环节是否按照规定做了这些工作。—→内部控制测试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规定做了这些工作,说明内控制度较好;如果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够,说明内控制度较差或有缺点。

如:各业务循环控制评价,即:了解内控的健全性—→测试内控的有效性—→评价结果:内控强—→简易实质性测试;内控弱—→加强实质性测试

注意:内部控制测试不一定要每年测试一次。一般除新顾客必须测试外,如果企业情况变化不大或老客户,可以隔年测试一次,或每年测试一部分。

(2)实质性测试

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会计报表项目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定义:

它是在内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检查、监督、观察、查询及函证、讨论、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进行证实性测试,目的是审定其数额是否可以确定。

具体方法:

一般按每一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其常规程序为:

第一步:各会计事务所按准则规定制订每个报表项目具体的审计程序表,要求内容要完整,而且事先印刷好。如:应付账款审计程序表。

在进行实质性测试前,部门经理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对每一审计程序表的审计程序作适当增加或减少,并注明哪些程序可作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以此来替代具体审计计划,然后发给有关的审计人员执行。

第二步:审计人员按照各项目的审计程序,进行实质性测试,注意必须把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记录下来。其基本填列方式为:

①先列明审计项目的未审金额,即被审单位的未审会计报表数或账簿记录金额。

②测试说明—→即为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如抽查、验证、监盘、函证、计算分析的审计方法,填写测试过程中发现需要调整或重分类的金额及其原因;

③计算审定数;

④表述审计结论。如:应付账款审定表、其他应付账款审定表、其他应付账款检查表。进行实质性测试,可按报表项目顺序进行。对每一报表实质性测试一般包括下列几个层次内容的工作底稿。

第一层:对报表项目余额或发生额总数的确定—→审定表。(如:其他应收款审定表)第二层:余额或发生额总数的明细化(明细表)—→审定表。(如:长期投资审定表)由于审计很难根据第一层次总数直接确认,因此,它要求明细化,只有每一明细账项目查证核实了,总数才能确认。明细化程度要与查证的要求和方法相一致。

第三层:查证核实,(即对第二层次明细账的确认。)如:

⒈检查表—→(如: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审定表、应付工资检查情况表、应付工资附加和应付福利费检查情况表)

⒉盘点表—→(如:库存现金盘点核对表)

⒊计算表—→(如: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审定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检查表)

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不一定要三张(或三张以上)表格,某个报表项目比较简单,细项目不多,则审计表与明细表可结合起来,此时审定表中既有总数又有细数,另对查证核实比较简单的项目,也可直接记录在审定表中,一张表就解决问题。如果明细项目很多,为清晰起见,审定表与明细表要分开来,假如查证核实简单,则在明细表中直接记录查证核实情况。如果查证核实比较复杂,就要单列表记录,甚至要几张表从多方面来取证,故每一项工作底稿的多少,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被审计单位这一项目业务量的多少,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偏好而定。此外,对于损益审计表、审定表要注意工作底稿均要接月及明细项目设置并加总复核,确定本期收益与费用,且要与上年核对,有的还应计算比率。如下表:

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审定表

上一篇:企业对员工个人工作鉴定下一篇:东新中学数学趣味知识竞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