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2024-04-09

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甘做春雨润无声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今天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深奥,就越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作为今天的教师不但要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钟情,我更深的明白自己该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该熟练把握的东西有的尚未启蒙。还好,我熟悉自己。“惟有熟悉自己,才可以不浪费生命。”我已在跟时间赛跑,与意志同行,去经受时代的变迁,以激昂的斗志去迎接每一天。

一、用爱培养学生的自尊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魄的人,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非凡是作为新世纪、新形势的教师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姿态来面对孩子们,用自己灿烂的微笑;宽容的心、博大的爱,这种新教育理念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教室里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脸,我就展开自己的微笑,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到阳光般的暖和,让整个教室没有一点严寒的地方。我在课堂上从不大声批评训叱学生,只用我的眼睛默默地看着他们,让学生从老师的表情、眼神中感到振奋,受到鼓舞之后,能迅速把内疚转化为立功补过,积极向上的动力。因为我明白,伤害一个孩子很轻易,但要尊重和体谅一个孩子

的精神需要,必须付出很多很多。教师的主动原谅,不仅无衣无缝地保护了学生的人格,还巧妙地培养了学生老实的品格、自律的精神和获得成功的自尊。所以,我不该也不敢忘记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我的每一位学生,无论碰到怎样的荆棘,都能吹出浓浓的.绿意。我们有一位男生,他有严重的口吃,从不敢和教师交流。刚接触他时,轻轻地问他,他也会不停地掉眼泪,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首先发动学生主动找他交谈,让他感到集体的暖和,却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嘲笑和讽刺。慢慢地我发现他变了,因为在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听到的是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看到的是老师赞许的目光。再及时地、不断地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起不怕困难努力成才的信心,配合他的家长,最终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而且口吃的毛病也有好转了。这就是作为一位老师用自己动人的微笑、亲切的鼓励和诚恳的期待产生的效果。

二、用爱树立学生的自信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爱学生,就要处处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帮助学生事无大小之分,学生碰到挫折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关切的神情,点点的师爱就形成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爱学生,是以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在老师的眼里,学生应个个可爱,个个可塑,不存在“不可雕的朽木”。对待后进生尤其应厚爱,因为后进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往往心理脆

弱,缺乏自信,哪怕老师一个轻视的眼神,就能熄灭他们心灵的点点火花。所以作为一名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歧视、讥讽后进生,应该细心地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地予以鼓励、表扬,让其布满“我能行”的自信勇气。

春夜喜雨,润物无声。老师要以其无穷的魅力渗透在以人人发展为目标,以人人乐学为特色,以人人成才为最终目的的教学过程中,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构筑起四通八达的高架立交桥,努力为学生积蓄成长的力量,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中国大学网

篇2: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克旗法律援助工作纪实

秉承“执法为民、奉献社会、扶贫助弱、维护公正”这一宗旨,几年来,作为一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克旗法律援助中心托起了无数人的生活希望,捍卫了弱者的尊严,重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任。

用心服务,法律援助在你身边

自法律援助工作开展以来,克旗法律援助中心一直致力于编织一张覆盖全旗每一个角落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纵向上,建立了以旗法律援助中心为龙头,各苏木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主体,134个嘎查村(居)和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为基础的法律援助组织网络。横向上,在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使法律援助触角向行业延伸。克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至今仍有一部分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每到游牧季节,要申请法律援助无论是骑马还是骑摩托车都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而游牧点的牲畜又需要人手看管。处在两难之间的牧民有时甚至因此选择了放弃维权,游牧民与法律援助的距离一度变的遥不可及。为了方便牧民申请法律援助服务,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在牧区建立起了移动法律援助联络点,牧民走到哪里,移动联络点就搬到哪里。有了移动法律援助联络点,游牧牧民申请法律援助最多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到达联络点,对 1 于简单的案件,当场就可以办理;联络点不能处理的案件,苏木法律援助工作站、旗法律援助中心根据牧民的需求上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移动法律援助援助联络点的设立,使克什克腾旗的法律援助网络建设实现了“哪里有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就辐射到哪里”的目标。

心手相连,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为了让弱势群体尽享法治阳光的温暖,克旗法律援助中心以便民惠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为困难群众发放“法律援助便民联系卡”,对青少年、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对农民工开辟维权服务的“农民工绿色通道”,有力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克旗法律援助中心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面表达感激与谢意的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曲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赞歌。

2008年7月5日,来自四川省射洪县的29名农民工在多次索要工资未果的情况下,打着“还四川灾民农民工血汗钱”的横幅出现在克旗应昌路段,扬言要到旗人民政府上访。此事引起了克旗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控制事态后,旗政府责成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此案。接案后,克旗法律援助中心立即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组,马不停蹄的展开了工作。案件的办理困难重重,雇佣方兴安银铅冶炼水源供水工程负责人以第二承包人死亡无法核对账目为由,坚决拒绝支付农民工工资。法律援助工作者面对态 2 度强硬的雇佣方,搜集了大量的事实证据,并告知有关法律法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规定,在铁的证据与法律的威慑面前,兴安银铅冶炼水源供水工程负责人终于同意当场兑现农民工全部工资。家乡受灾,在异地打工的29名农民工手捧工资,喜极而泣:“法律援助真是雪中送炭啊!”第二天,民工们将一面写有“法律援助为四川灾区民工排忧解难”的锦旗送到了法律援助中心。

“法律援助就是咱弱者的保护伞!”家住克旗经棚镇的农民工杨某如是说。

2009年5月至7月,杨某等50多名农民工受雇于工程承包人潘某和贺某,在克旗热水至阿斯哈图石林线从事公路工程修建工作。8月份,工程竣工后,承包人潘某和贺某却迟迟不肯支付民工工资。而杨某等多人的子女正等着这笔钱去支付新学期的学费,这份工资托起的可是孩子们对未来的梦想。杨某等人万般无奈之下于8月17日来到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寻求法律援助。期间,农民工情绪激动,甚至准备集体封路、上访。法律援助工作者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稳控住了当事人的情绪,为案件的处理争取了时间。随后,法律援助工作者采取法律疏导、依法调解、多层次协调等方式,全力促进矛盾的化解。8月25日,历经8天的努力,终于帮助农民工追索回了47万元的工资。那面书有“法律援助索欠薪,热忱服务伸正义”的锦旗表达了民工们无尽的感激之情。

类似的案例在克旗还有许多,自2008年至今,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515件,受援人数达到2600多人,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416万元。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法律援助工作者心系百姓的博爱情怀,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创新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法律援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克旗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两种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两者合力,实施调援结合的工作方法,并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搭建“援访对接”工作平台。有效实现了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的优势互补、共济双赢,为信访事项的解决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

2010年5月23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暖暖的洒在乌兰布统草原上,在红山军马场院里,克旗司法局局长韩晓峰和乌兰布统法律援助工作站站长张振林等人被一群老百姓紧紧围在中间。他们一一和调解组人员握手致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憨厚朴实的农民是原红山军马场在1991年招聘的牧羊工,当时军马场与他们签订了聘期为三年、有效期为十年的劳动合同。然而,在合同期内和到期后红山军马场并没有全部履行合同相关条款,牧羊工生活保障金始终没有着落,55名牧羊工多次找到军马场协商解决,场方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圆满的答复。5月11日,55名牧羊工又一 4 次遭到军马场场方拒绝后,由无望转变为激愤,集体到克旗政府上访。接访后,旗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案件由信访局移交给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处理。克旗法律援助中心同乌兰布统法律援助工作站成员仔细分析案情,研读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决定将人民调解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征得牧羊工同意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一方面密切注意事态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先后走访了20多名牧羊工和10余名原军马场的老干部老工人,掌握了大量的事实根据。此后,在一轮轮的调解过程中,矛盾一点点的化解。5月23日一早,克旗司法局韩晓峰局长等一行3人,赶到红山军马场指导最后的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摁下手印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牧羊工们重新燃起的生活的希望。一起随时可能激化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在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努力下圆满化解。乌兰布统法律援助工作站也因多次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被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2010全市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篇3: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一、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要从各方面教书育人, 那么他应从各方面了解人。”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行为动机、学习情况、身体状态、生活环境, 工作就会存在盲目性。不研究学生就不知道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就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虽然已经接受过某种影响, 已经具有个性和特点, 但是他们正处在成长过程中, 身心都没有发展成熟, 个性尚未定型, 所以, 学生具有一些潜力有待挖掘, 有很强的可塑性。

我带的是08届学生, 初一入学时, 大部分学生来自村校。这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大都不佳, 学生学习自信心不强。我首先分别找各个学生进行谈话, 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让他们说说内心话, 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接着, 我连续组织几次主题班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赵某同学入学前父亲就病故了, 母亲每天以泪洗面, 各种压力使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每天无精打采、情绪低下, 学习成绩很差。小学老师对他评价不佳, 认为他不想学习, 智商低, 上课做小动作。我了解这一情况后, 多次找他谈话, 从各方面关心他、帮助他、督促他, 时时处处寻找他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中, 我发现他在劳动中不怕脏, 把学校食堂旁的臭阴沟冲洗得干干净净。我抓住机遇及时地表扬了他, 使他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学习和劳动是一样的, 只要肯吃苦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老师和同学对他不断进行鼓励, 同时教育他不要辜负已故父亲的期望, 使他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从此, 他在学习上非常刻苦, 名次从期初最后几名一跃到十几名。我又抓住时机鼓励他, 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 进一步提高了信心。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变得乐于帮助其他同学, 习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大, 最终他被重点高中录取。

二、明确目的, 热爱集体, 争优创先, 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我坚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班主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 用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种方式塑造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已不再显得那么幼稚和单纯。班主任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手段甚至粗暴的做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 班级工作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2012年我班有一位女同学, 一个阶段成绩突然下降, 常常显得心事重重。我从侧面做了一定的了解, 得知该同学有早恋倾向。学生早恋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就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于是, 我找了该同学进行谈话, 询问她学习与生活中是否有困难, 该同学一直默默无语, 于是, 我递给她一本《少男少女解烦恼》的书, 要求她看完后和我谈谈体会。过了几天, 该同学主动找我, 向我汇报了最近的思想, 并且主动承认, 确实有早恋的苗头。我没有批评她, 而是首先肯定她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接着跟她讲了早恋可能造成的各种后果, 中学时期, 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要自尊、自重、自爱。通过谈话, 该同学放下了思想包袱, 精力又放到了学习上, 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最后被师范院校录取。

长期以来, 班主任工作被看做是“人人能为”的, 不具有专门学问的工作。这种观念必须彻底打破。学生的完整发展, 是在教育中获得的。班主任以完整的人为自己的工作对象, 没有关于完整的人的发展知识及相应技能, 就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岗位。

所谓“班风”, 简而言之, 就是班级的风气。班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在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上, 就是赋予班级以生命、活力并反映班级的传统、意志、特征的一种班级精神文化态度, 她活跃于班级内部并归属于班级文化的范畴。班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更多地表现为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也是班集体中占优势的班级成员某些认识、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现。班风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优良的班风是班组目标、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班风没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直观、可视、有形的特点。但是, 由于其精神浸透并附着在校园、班级内的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 因而, 人们会无时不感受到她的存在及其由此折射出的那种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班风也是班级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集中体现。

因此, 我在新初一入学时, 首先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每学期开学, 总是把教室环境布置一新, 张贴名人名言、爱国主义图片和学生撰写的优秀文章, 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自己首先做到。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育者的直接影响, 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

平时, 我总是用慈父般的心体贴关怀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觉得温暖。下雨天, 有的同学没带雨具, 我就把自己的借给他们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我经常送一些衣服给他们。学生自行车坏了, 我让家人给学生修。为预防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我买了醋到教室里熏。学生病了带他们去医院治疗, 有时为他们垫付医药费。

篇4:春雨无声润万物

做为班主任,怎样去做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呢?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爱是转变后进生的一把万能钥匙。特级教师斯霞说:“工人不爱机器怎能做好工?农民不爱土地怎能种好地?教师不爱学生能教好学生吗?”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爱是进行教育的开端,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保证,尤其是长期失去爱、信任和温暖的后进生,更需要消除他们与人们的隔膜,打开其心灵之门。所以班主任只要以真诚的师爱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定能有效地转化后进生。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出下面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摈弃偏见,把爱的阳光更多地洒向后进生

由于后进生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慢慢养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待人处事总是淡漠无情。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施以爱,要克服偏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偏爱”后进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二、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扬其长,改其短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任何学生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后进生的缺点会更多一写。如果后进生都被老师看成“朽木”,他们反而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越来越差。做为班主任,要一分为二,用“放大镜”找出他们的优点,只要重视,在每次提问,讨论发言、作业、劳动、活动等都能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就如在一次作业中,我班后进生张海的作业大部分都是错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回答得比较好,有独到之处,这时,我并不只是看他错得多,而是把他回答得好的方面进行“放大”,提出来在同学之间表扬、鼓励,过后再对他做错的题加以辅导纠正。又如在课堂上,我有意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答对之后,就让全班同学鼓掌来表扬,当他在同学间得到表扬之后,感觉很有面子,于是想继续做好,希望下次又得到表扬,如果多次得到表扬、鼓励,将会形成良性循环。

后进生的身上蕴藏着独特的潜能,我们班主任的责任就是要发现这些潜能的闪光点,并将其挖掘出来,使之发扬光大,让后进生从“没救了”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光明。

三、寻找结症,反复教导,耐心等待

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他们鼓起的信心也不是就此满满的,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反复。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有前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转化后进生,既要着急,又要不急。着急,就是要为后进生着急,把心思扑到他们的身上,想办法抓紧时间做好工作;不急,就是工作中要有耐心,切忌急躁,更不能泄气,有写后进生有了一点儿进步,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了反复。面对这些困难,不要有丝毫的泄气情绪,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开展工作,在他们受损伤受歧视的心灵上重新燃起上进的火花。

四、注意因人而异,采取个别教育的方法

后进生身上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我们不能采取同一种教育模式。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性别,性格特点,认知程度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尤其是选好教育的突破口。我班有个后进生,上课迟到习以为常,还出现过到游戏机室不上课的现象,上课违规违纪,厌学情绪突出,且有撒谎的恶疾,又屡教不改。对这样的学生,实在难以爱起来。然而,教师的使命又使我不能放弃,一直想找机会对他教育。一次上课,我发现他在书上零碎地记了疑点笔记,于是我表扬他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他小心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又迅速地低下头。放学后,我悄悄地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他不再回避我的眼神,开始回答一些问题,并告诉我一些他的故事。在闲谈中,我要求他改掉不良习惯,他说迟到撒谎在段时间里可以改过,学习上的问题要靠老师的帮助。我对他表示鼓励、支持,此后他上课专心,也爱举手发言。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后进生把自己与外界沟通的心扉关闭起来,形成一个相当封闭的环。他们的外表或冷漠或放纵,以此来掩盖一颗其实是脆弱的心灵。而教师该抓住有利时机,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达到与后进生的沟通。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教育,在信服老师的基础上认识错误并自觉改正。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用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面对他们时不能讨厌、歧视、讽刺、挖苦他们,而必须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关心、爱护、尊重、鼓舞、激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品行上一点一滴,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时老师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适时的鼓励,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可能成为他们转变的契机,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并进行自我激励,从而产生一种内在而持久的动力,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作者简介:

篇5: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心”无声

争做“四有”教师演讲稿:春风化雨

润“心”无声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

润“心”无声》

时光如梭,从我初踏教育岗位至今已有五年余光阴,作为教学新手,一路走来,感触颇深,收获不小,需要总结的东西也太多太多。手执教鞭需要的是真才实学,成绩取得讲求的是实践的检验,教学骨干离不开问题与反思中千锤百炼,而要真正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践行素质教育精神和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非得做教育事业上的“有心人”。

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我经常不由自主的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总担心学生不明白,总忘记自己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的角色。处理课堂问题的方式漫无章法,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心灰意冷,总觉得学生可气,自身委屈,收效甚微,翌日依然如故,事实也的确如此。时间久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了,学生对我的评价也不如刚相识的时候高了。我开始着急,已经自乱阵脚,毫无章法,效果是我的语文课平淡无味,我的工作热情备受打击。慢慢的我坐下来静心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该怎么办?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细微察觉,慢慢地我开始改变,开始思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原来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也需要更多的理解;需要的不仅仅是机械的管理,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我开始警惕自己要做到“四心”,即:自己多一些静心、留心和专心,给学生多一些信心。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时,首先提醒自己冷静、谨慎、敏锐,不可妄作决断,草率行事,然后再寻找时机采取恰当方式加以解决,为自己接下来所要采取的措施留有回旋的心理空间。此为“静心”。课堂上的问题呈现出来之后,发现教学方法的不足之时,就需要自己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了。问题的解决不能草率应付、不负重任、要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总结得失,这个时候需要“专心”。学生是老师的教授对象,同时也是有思想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有懵懂未开之时,为什么对学生的行为非要歇斯底里?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多一些信心呢?

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教学中应有触类旁通的能力,我决心从改变外在形象和教学风格开始,改变严肃路线,开始面带微笑上课,试着露八颗牙齿,适当放慢语速,尽量让声音不那么单调乏味,还经常幽默一把。走下讲台,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效果终于显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拉近了,学生们茫然的目光开始散发出生机,沉寂的课堂开始活了起来,语文课成为了学生们欢迎的课堂之一。原来错不在学生,错在我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没有留意问题的根源,没有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挫败之余我只是一味的抱怨,一味的让学生沉浸在自我困扰之中,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有时候,微笑有一种魔力,它能够化解一切隔阂。语调有一种魔力,它能够勾勒出悦耳的音符。幽默有一种魔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片涟漪。

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学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不同的见解,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展示给大家。但是由于种种干扰因素,他们的自尊没有转化为自强,他们的思想只能埋没在心底,久而久之,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同学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每个人高尚的志趣,教师要专心和学生交流,要相信他们都是很有潜质,很有抱负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育,需要的只是提醒,需要的只是鼓励,需要的只是机会,需要的更是信任。坐下来反思我的教学方法,我总结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我慢慢尝试采取情感交流、精神激励等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发脾气、多倾听、多询问、多开导、多打气、与学生建立互信,最后再共同认识对方的错误或者不妥之处。我相信,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他们自信,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享受到收获的乐趣。尽心尽力地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用真情去投入。

篇6:甘做春雨润无声(教师心得体会)

关键词: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不良心理,情绪,干预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它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将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不仅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能够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笔者长期任教高中政治学科,在工作中发现每一届学生中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成为制约他们全面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后进生的表现和成绩也直接影响到周围其他同学。因此,处理好后进生的不良心理,通过教师的积极干预,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后进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事物在脑中的映象”,“客观现实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每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不同,心理活动也就有所不同。后进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不仅是那些围绕着他的物质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与周围人们所发生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总和。归纳起来,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后进生不良心理的形成,首先受家庭影响。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的家庭溺爱,只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关心其精神方面需要,不能对其心理品质做出正确的引导;有的家庭教育目标单一,家长眼里只有孩子的学科分数成绩,对孩子其他方面放任自流;有的家庭结构缺失,家庭氛围不良,子女心灵受创,缺乏安全感,并长期处于焦躁紧张的情绪状态中,久而久之不仅家庭亲情出现“爱无力”,甚至变成学生不良心理进一步“恶化”的催化剂。

2.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如低级趣味影视作品的误导,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误入歧途。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如高考指挥棒下形成的单一校园文化,无法满足学生丰富多变的心理需求;在升学压力下,教育者把精力和希望过多地倾注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重智育轻德育,对后进生的关心不够,使之在失落中包袱越背越重。

4. 内因是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事物表面现象迷惑,不能正确判断事物是非;意志薄弱、易冲动等性格上的缺陷是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的最主要内因。

由此可见,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其成因来自多方面,我们千万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从而认定他们“本质如此”“不可救药”,那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功利主义表现。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当然也包括后进生,客观地分析其“后进”成因,帮助其进步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后进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后进生的不良心理往往从其明显的双重性格中表现出来。通过对后进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流露的态度和表现的行为进行观察,就可以有所发现。

1. 表面上傲慢、粗野、骄傲,看似不可一世,但心里往往很自卑、脆弱。

2. 行为上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不屑一顾,但内心却忐忑不安,渴望进步。

3. 受到批评、指责时极度愤怒、情绪对立,但又希望能被理解,希望得到尊重。

三、后进生不良心理的干预措施

上述种种后进生不良心理倾向多数还只是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性格多变和心智不成熟,还未构成心理障碍,还算不上是心理疾病。一般情况下,通过教师的积极干预,及时的疏导和耐心教育是可以得到矫正的。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师引导的角度,谈谈对后进生不良心理倾向的干预方法。

1. 润心细无声,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面对后进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具有动力性和弥散性的特点,即它可以引起和推动行动去排除前进中的障碍,也可以感染周围的现实事物。教师在面对后进生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把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附耳细说》,说的是有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了看官员,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到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那头牛更好。”官员奇怪,问:“你干嘛那么小声音地说话?”农夫道:“牛虽是畜类,心却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农夫待牛尚知讲究方式、方法,不妄加评论,恐伤牛心,令它难过。作为教师,面对成绩不佳,常有过失的后进生时,实在没有理由耿耿于怀。学生可以从老师对其的眼神、语气、态度中判断出老师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是理解他,还是指责他;是接纳他,还是排斥他。面对后进生时我们保持坦率的态度、舒畅的笑容、耐心的语气、愉悦的声调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会像春风细雨送严冬、润大地一样,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心里的疑虑和芥蒂,为学生敞开心灵的大门,从而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使教学工作(包括对后进生不良心理的疏导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得以顺畅进行。

2. 一碗水不端平,给后进生一点偏爱

对有不良心理倾向的后进生,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应客观分析其成因,要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精心治疗和耐心护理。后进生大多缺乏自信心,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待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他们总是懒散、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不积极。所以老师和班主任要给后进生一些偏爱,哪怕是在校园里碰面时主动叫一声这些学生的名字,问一两句与学习无关的话,也能带给他们一些意外的惊喜,引起他们对老师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该学科学习的关注。

其次,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随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日益成熟,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他们情绪的表达方式也复杂细腻起来,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还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情绪的难以自拔和不稳定、易变与固执、内隐与表现等截然相反的两面性,可塑性大。在后进生身上这些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尖锐:强烈的自尊心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胜心和不能取胜的矛盾、上进心和意志薄弱的矛盾等。作为教师要亲近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和校内外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多给后进生一些表现的机会,适当地“偏爱”他们一点,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并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增进和老师的感情,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正确方法。给予后进生这样的一次参与的机会,要比单纯的谈话、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3. 发动群众,坚持打持久战

首先,我们应看到,对后进生不良心理的矫正,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后进生的进步往往是前进中有曲折,是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教师对他们出现的反复要有预见性,要有心理准备。遇到后进生出现反复时,千万不能揭“老底”训斥挖苦,甚至嘲笑,这只会使他们对教师产生疑惧心理,加重其对立情绪。教师应该抓反复、反复抓,坚持打持久战,使后进生确信老师的真心诚意,点燃起他们追求进步的希望火花。其次,因后进生不良心理成因复杂,教师在干预过程中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需将学生家长、身边同事、班级同学以及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取得家长的配合、同事的支持,社会专业人士的协助等,积集体之力,齐抓共管,才能行之有效。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脊梁》一文中把跑在后面却一直坚持到底的运动员和为其鼓掌的观众称之为“脊梁”。愿有更多的老师能够做鲁迅先生称之为“脊梁”的观众,为后进生鼓劲加油。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厚粲.彭聃龄.高玉祥.陈琦.《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李耀国.李锦兰.《学生心理与教育》.山西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为出租车司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