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德才兼备立先行——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引路人

2022-09-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教育者要受教育。高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塑造具有指导作用。因此, 打造品质优良的教育者团队势在必行, 而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教育者首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 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成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 培养一批“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德才兼备、诲人不倦”的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关键[1]。立德树人的要义在于以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 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德育来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战略目标, 是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理论素养。

一、注重德育优先教育, 把握立德树人规律

自古至今立德树人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 立德树人不仅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要义, 赋予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意义。大学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业的主力军, 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接班人, 必须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引路人的角色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规律, 将立己德与树人德贯穿到整个教育之中。

(一) 千锤百炼修师德, 呕心沥血育英才

“师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2]教师的基础素养在于师德, 师德是一个合格教育者的必备条件。习总书记重视教育者的品德素养, 强调指出学识渊博的人可以成为名师, 德高望重的人则成为典范。一个优秀的传道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 其次才是庞大的知识储备。立德树人不仅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是要教授学生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塑造着, 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价值观的职责。因此, 广大教育者应按照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时刻注意以德立己、以德立人, 争取成为学生的表率。还应始终注重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以德铸魂, 着力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不断扎实学识, 以一颗仁爱之心在以德修身的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引导力, 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与引导, 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音”、“杂音”善于运用立体化全方位的手段去提升自己, 坚定政治方向,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二) 心系学生重教学, 焚膏继晷做研究

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时, 时常面临复杂交错的选择难题:教学与科研何者为第一位的问题。有些教师注重教学质量, 往往在科研上没有建树;有些教育者只注重科研, 忽视教育学生, 没有承担起作为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实则, 教学与科学研究二者都不可或缺。受尊敬的的老师, 不仅要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能够在授课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而且应当具备探索求实的匠人精神, 甘于寂寞, 不断在事业上开拓创新。高素质的高校教师, 既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者, 同时也是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高水平人才。“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因此, 教师既要不断充实自己, 拓宽知识面, 开阔眼界, 也要注重研究, 提高科研水平, 让自己做到德才兼备。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用心做, 热爱教师职业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学生, 将自己所学的传授给学生, “师道,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良心的传道者, 授业师, 做一个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引路人,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去温暖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只有注重德育优先, 才能引导大学生的心智不断走向成熟。M·斯科特·派克曾经写到心智的成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从本质上解除以往经验的禁锢, 完善人生地图。21世纪人们面临的问题五花八门, 其中最大问题是心理问题, 主要症状在于心智的不成熟。教育者不仅要在学业上加以引导, 更要在大学生通往心智承成熟的道路上加以引领。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研仅仅因为害怕毕业, 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规避问题, 逃避痛苦, 拒绝成熟的表现。教育者只有通过德育引领, 耐心指导, 让大学生的心智不断走向成熟。

二、突出思想引领作用, 强化政治大局意识

近年来, 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对大学生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对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 其心理还未完全成熟, 三观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由于部分大学生自身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足, 因此容易被一些错误的反主流社会思想的侵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统的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遇到了新的挑战, 也对思想引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必须先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尤其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同时研读相关经典著作提高理论知识的深度, 然后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教师要注重优化教育载体, 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认同,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践行意识。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但随着社会发展青年人需要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引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教师更要做一个新时代思政工作的宣传者, 加强学习, 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

(一) 坚定信仰, 成就梦想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3]信仰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更是坚不可摧的。过去共产党们怀揣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他们为了这个信仰奉献青春年华, 更为了信仰放弃了生命, 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现在处于新的发展时代, 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强国, 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拥有共同理想信念。邓小平曾说“人的团结要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4]中国人民拥有同一个“中国梦”, 实现这个梦需要坚定共同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没有过时, 在任何时候都能起到支撑作用、指导作用、激励作用。中国梦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而中国梦又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中国梦实现了重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历史使命, 让中国人民不断增强中国信心, 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信仰, 铸牢坚定信仰的铜墙铁壁。信仰是精神上的“钙”, 当你没有了信仰, 你的精神世界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民族只有人民有了信仰, 才会有希望, 高校教师要做到脚踏实地, 脚下有力量就要做到心中有信仰, 有了信仰, 才能成就梦想。

在新时代教育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者首先要坚定信仰, 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育者自己要真懂真信, 要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 要铭记于心, 发自内心地了解信服, 才能在教育学生时更具有自信心和感染力。

(二) 重温经典, 立根固本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高校教育者也将通过学习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引路人。世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中变化的。永恒不变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人的认识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 物质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认识也需要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无限发展着的, 它是从初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教育者不经过读书和思考说出来的话语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不足以让学生信服。身为教育者要时刻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 不断地提高认识。正如习总书记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中, 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仍然没有放弃读书, 别人的行李装的是衣服等生活用品, 而他的两个箱子装着沉甸甸的书[5]。

思想引领是必要的, 但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开,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批理念先进、思维活跃、富有开创精神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要迅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变化, 转变教育观念, 将新兴媒介有效地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育者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多和学生沟通, 及时关注、发现、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倾向, 确定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领会知行统一要义, 贯彻言传身教准则

“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6]学无止境, 行无尽头。“知”是“行”的基础, 指导“行”, “知”在“行”的过程中得以运用发展, “知”与“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 不仅仅是答疑解惑那么简单, 更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育者不仅要带头求知、认知, 而且要带头信道、行道, 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行统一,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实效。

(一)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如今教师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以言语传授为主, 通过讲授知识达到教育目的。但教育大学生不仅要靠“言传”, 教育者更应以身作则, 正如父母教育孩子一般, 以实际行动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言传与身教二者是并列统一的关系。教师传授道理的同时也必须做到在生活中践行道理, 让言语变得生动有力。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义正言辞、掷地有声, 生活中言不及行、行不副言、诗礼发冢,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价值判断的混乱, 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心里。古语有云:“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讼”[7]。在“言传”和“身教”二者中, 后者更能赢得学生的信服。教师只有保持言传身教的一致性, 才能教育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形成理性的价值观。

(二) 力学笃行, 知行合一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 有很多教育者获取真知只限于“知”, 而不良于“行”,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教育者如果仅停留在“知”的层面, 是远远达不到真正知道了解的程度。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这么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真知是需要在原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外部实践获得的。因此, 教育者要将知与行灵活转化, 克服懒惰倾向, 不畏惧犯错, 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积极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一心埋头做学问, 不能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 就成了读死书的书呆子。“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教育者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要善于知行转化, 以知导行、化知为行, 要将学习理论与参与社会结合起来, 从而指导和引领大学生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内涵素养, 通过参与社会不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并运用其指导实践内容。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7]有志向的一代青年人才是社会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国家的未来。青年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引路人去引导他们。为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 办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 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总目标, 培养学生既要坚定信念心怀凌霄之志, 又要勤勤恳恳、虚心向学、脚踏实地, 用实际行动实现远大理想抱负, 推进远大抱负转化成美好现实生活, 实现理想现实化, 现实理想化, 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立身之本。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 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成长。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专业理论素养, 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 教育者应做到以德为先, 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定信念,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知行统一, 不断在教学与科研中提升自己。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教育者, 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校,引路人,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靳诺.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 2017-04-10.

[2]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4.

[3] 《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6.

[4] 学习时报社《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8.

[5] 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M].北京, 中华书局, 2010.2.

[6] 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7] 骆郁廷.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12:85-9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春风化雨润无声,德才兼备立先行——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引路人】相关文章:

春风化雨润春蕾范文06-07

春风化雨润民心范文06-07

春风化雨精心润桃李08-04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04-28

如何做好学生引路人08-23

春雨无声润桃李范文06-08

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02-11

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05-18

春雨润物细腻无声06-25

做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04-09

上一篇:利用P6和工程文档管理系统进行进度检测下一篇: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推动新农村档案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