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2024-04-29

健康的时间观念——TED(通用10篇)

篇1: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对时间的神秘力量的看法,当然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对话,男生玩游戏,经常会对自己说,最后一把,玩完这把我就不玩了;男生说戒烟;前两天看笑话,说小哨冷,同学们早上起不来,咱班有个同学说,还是由命运来决定吧,于是掏出了一枚硬币,口里念念有词,正面咱就不去上课了,反面的话,继续睡觉。生活中充满了诱惑。而且到处都是:屈服或反抗,是、不是、现在、随后、冲动、沉稳。专注现在和展望未来,激情时刻一旦到来,道德束缚将皆被打破,很多人在年初,或者是学期初,为自己顶下了努力的目标,但是大多数,大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在一年之内就违背了自己的承诺。现在我们来试试引诱4岁的孩子,拿他们来做个试验,他们现在有一个棉花糖,如果他们能够等到实验员回来再吃的话,就可以得到2个棉花糖,这当然是需要付出的,如果你真喜欢吃棉花糖的话,那就等着,但结果是3分之2的孩子屈服于诱惑,他们等不了。当然,其它的孩子都得到了第二个棉花糖,因为他们抵抗了诱惑。他们甘于先苦后甜。专家在十四年后,重新找到这些孩子并去勘察这些孩子的近况,结果发现这两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些等到了第二个棉花糖的孩子在Sat(学术能力评估)中比另一组得分平均高250分。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这根本就是两组智商水平不同的孩子,他们都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好学生,他们自信而且果断。那么今天我所要说的关键是,同样也是你们的关键点,就是由“面向现在”转变为“展望未来”。那什么是时间洞察力了?这将是我下面要讲的,时间洞察力是研究个人,包括我们在内,如何以时间区域或时间类别为单位划分自身的经历体验,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自然而然的做着,而影响我们划分方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家、个人、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教育背景。问题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时间洞察力都具有片面的,因为你学会经常使用其中的一些,而其他的则被很少使用,是什么促使你做出那些选择?你所做的决定是基于你怎么采取行动的。对一些人来说,这个决定知识基于现状;另一些人事基于他们的直觉;对于那些基于现状而做决定的人,我们称呼他们为:“面向现在”,因为他们专注于现正发生的事情;对于另外一些人,现在发生什么并不重要,就好像是说:“我以前好像经历过累世的事情”一样,所以,他们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做决定,我们称呼这些人为:“观望过去”,因为他们专注于过去;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考虑的不是基于现在,也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他们专注于预期的结果,就像成本效益分析一样,我们称呼这些人为:展望未来。因为他们专注于将来会是怎么样的。那么,时间悖论,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时间洞察力的悖论,会不会有某个因素影响你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而你又完全不知?那你就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片面的时间洞察力。实际上是有六种时间洞察力,其中两个属于“面向现在”,两个属于“观望过去”,还有两个属于“展望未来”。你可以专注于“积极经理”或“消极经历”;也可以专注于“享受现在”,指的是你专注于生活中的快乐,或者自身宿命,这些都无所谓,因为你的生活尽在掌握;当然,你也可以“展望未来”,设定一个目标,或者超越未来,指的是:生命在死后重新开始,通过增强精神灵活性来顺利地提升时间洞察力,这有赖于环境的需求,这就是你要学着去做的。那么,什么是最佳的时间洞察力呢?高度依赖于“积极经历”,适度依赖于未来,适度有赖于“享受现在”,永远不考虑“消极经历”和“宿命论”。其实,最佳的时间洞察力是由你过去的经历,“积极经历”奠定了基础,你和你的家庭,独立自主,从未来得到是,值得奋斗的目标,新的挑战,从“享受现在”中得到的是动力,去探索自身,世界、他人以及原始需求。任何时间洞察力中总是负性多于正性的。举个例子:为了将来的成功我们需要牺牲些什么呢?我们需要牺牲和家庭在一起的时光,需要牺牲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需要牺牲那些快乐的时光,需要牺牲个人嗜好,需要牺牲业余爱好,需要牺牲睡眠时间。因此会影响身体健康,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工作、成就和控制欲,我保证你们在座的一些人会对此引起共鸣。这些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出生于贫民窟中的一个贫困的家庭,每个人都是在沉湎过去和活在当下,而我做出了所有牺牲,成就了那个展望未来的人,因为如果你等待的话,就能吃到2个棉花糖,直到我学会了如何平衡舍与得的关系。现在我学会了“享受现在”,同时也学会了观望“积极经理”。因此,在我76岁的时候,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精力、动力,现在的我比以前任何都要快乐。这里,我只是想说:要运用这个原理去解决世界上的很多问题,改变学校的退学率,打击毒品,增强青少年健康。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理解自身的以及其他人的时间观点的话,生活中的许多困惑都会被解开,道理是简单显而易见的,但结论是深奥的。

篇2: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How to control your free time?”--------Feedback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 the key to time management is not just use your fragmented time, but make use of time as planned with your aim.As the speaker said, “We don’t build the lives we want by saving time, we build the lives we want, and than time saves itself.” Perhaps you may be more exhausted on account of full of activities on your schedule.This is what the speaker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idea had completely been out of fashion.Time is highly elastic.Everything you do, every minute you spend, is your choice.You should build your aims so that you do things in your direction, then time can be fully taken advantage of.Well, the methods of time management the speaker told u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First of all, look forward to future and set up your new goals, which should be into small pieces and put the most essential on the top of your schedule.Secondly, find time for what matters to you, accomplish them in the order of priority.Third, it’s a good choice for you to free yourself in your fragmented time.Finally, I’d like to quote the speaker’s final words.“There is time.Even if we are busy, we have time for what matters.And when we focus on what matters, we can build the lives we want in the time we got.”

篇3:王家卫电影的“时间观念”研究

一、精确的时间与碎片的叙事

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时间中, 他们表现了不同的时间观念, 但是相同的是每个人物对时间都有强烈且独特的感受, 因此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对时间观念的刻意强调。

“时间在王家卫的掌控中, 已完全打破了自然顺序的时光流变, 而更接近于一种心理状态。他可以让苏丽珍长久地陷在一分钟里无法自拔, 也可以让阿菲一年之后再给梁朝伟开出一张机票。”2《阿飞正传》的开端中阿飞就对苏丽珍说:“你看着我的手表, 一分钟。”摄影镜头转向了墙上的时钟, 伴随着响亮的秒针滚动的声音, 阿飞用充满魅惑的声音说:“1960年4月26号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的”。正是从这一分钟开始, 他们变成了两分钟的朋友, 后来每天至少见面一小时, 最后直至成为恋人。《重庆森林》中警察何志武失恋后, 告诉自己从分手那一天开始每天买一罐5月1号过期的凤梨罐头, 如果买够30罐后, 女友阿may依然没回头的话, 就放弃这段感情。收到墨镜女人的信息后, 何志武内心独白:“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个女人对我说生日快乐, 因为这句话, 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片中还出现了“57个小时之后, 我爱上了这个女人”、“7个小时之后, 她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些精确的时间的表述, 是王家卫想通过镜头和语言向观众传输的一种特殊感受, 每个时间数字并没有特殊含义, 只是漫长时光轴上的一个普通符号, 而正是通过这种刻意的着重的提醒, 王家卫兴许是想唤起人们对于习以为常甚至已经有些淡忘的时光回忆, 或者说这是王家卫特殊的怀旧方式的体现。

在精确的物理时间的表述背后, 王家卫却并不追求传统叙事上的整体感和有序性, 相反, 他创造的物理时空世界经常有意打破时间的次序, 在时空的交错和混乱中叙述故事。《重庆森林》中开篇就交代了何志武和墨镜女人的相遇, 何志武将在7个小时后爱上她。但是故事并没有继续交代之后七个小时的故事, 而是回到何志武失恋后的精神状态描述。在很多7个小时之后, 他才在酒吧和她再次相遇, 才和影片开端形成照应。《重庆森林》讲述了表面上毫无关联的两个失恋的故事。糕点店阿菲代替阿may完成影片的顺利承接。何志武等待5月1日后终于放弃前女友阿may, 等他再回头去找暗恋他的糕点小妹阿may时, 一切已经来不及。阿may走了, 阿菲来了。同样是失恋的警察, 但他与何志武等待导致错失爱情的做法不同, 他及时发现了阿菲对他的付出, 并勇于追求爱情, 表达爱情, 也自然得到不同的结局。前个片段颓废忧郁, 后半段色调转向温馨清雅, 这种拼接, 实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何志武对时间的态度是等待, 等待女友归来, 等待罐头过期不能再食用, 而633却是积极的争取, 勇敢地表达爱珍惜爱, 因此产生了不用的爱情结局。这是王家卫想表达的深层对于生活的理解, 放弃时间或者等待本真就是对时间的一种不尊重, 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活应该始终保持一种拥抱的姿态。

这种碎片叙事在《2046》也比较明显, 影片会经常会有时间的显现如:10小时后, 100小时后, 1000小时后。而时间流逝后, 又回归起点继续讲述故事的发展。“这种对碎片时间的重视及叙述的无序状态, 被一些论者认为这正是王家卫电影和后现代的都市时空暗相吻合的地方。这种无中心, 无深度, 无线性时间观的‘碎片写作’和‘表象沉溺’正是后现代写作的重要表征。”3在时间的线性运动中, 王家卫以主观的姿态站在时间之外, 目视着相对客观而稳定的现实时间与现实空间中的人物。他把特殊的记录时间的方式, 巧夺天工地转化成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生风景的凝镜。他执迷于对时间的表达, 其实是想把时间的特殊感受通过影像传达, 进而对对人类情感、生命、行为进行诗意的关照。

二、阐释时间的意象表达

有人说王家卫的电影充满了诗意及哲学意味, 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特殊意象的关注。比如他在电影中反复运用的“无根鸟”、“灯塔”、“瀑布”、“电话”等意象, 都表现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的关注。在阐释时间方面, 王家卫也选择了不新颖但充满味道的意象——钟表。

钟表意象的运用在表达时间观念方面并无新意, 因为钟表本身就是在现存世界认知时间的一种形式。但是频繁使用定格画面, 钟表特写镜头的延长, 及镜头边缘以钟表为映衬等构成电影画面的特殊手法,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王家卫对时间的关注。

《阿飞正传》电影的开端就是时间纪事, 特写镜头给予了阿飞手腕上的钟表一分钟, 两个人一起凝神注视着时间的流逝,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 时光雕刻了爱情。后来阿飞抛弃苏丽珍和露露在一起, 失恋后的阿珍一直在他的楼下徘徊, 借此来排遣压力。镜头此时两次快速飞跃过小区大门上的钟表, 甚至没有停顿。迷茫的夜色, 独自信步的阿珍, 以及一晃而过的时间, 映衬出一个忧郁女人的内心世界。钟表无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阿珍内心世界的反衬, 时间在她的心理世界中, 此刻是一种绵延的状态, 一分钟有一年那么久, 展现了一个女子的痴情和无悔。

如果说钟表在《阿飞正传》是一个无意的次要的角色, 那么《花样年华》中的钟表就堪当了一个主要角色, 它也是周慕云和苏丽珍爱情的见证者。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时钟的特写镜头。其中有三次是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对话, 摄影机的镜头没有对准当事人, 却框在一个不断行走的钟表上。第一次时钟特写镜头的出现是两人已经分别怀疑各自的伴侣在婚外恋, 伴随着时钟上秒针滚动的声音, 两人开始对话。

苏:你老婆去了日本?

周:你怎么知道?

苏:信里写了些什么?

周:没什么。

苏:有没有说几时回来?

周:没有。

苏:你猜他们现在在做什么?

此时两人还未产生明确的情愫, 都在为遭人背叛而落寞。周慕云妻子去日本投奔了苏丽珍的丈夫, 被落单的两人心理此时度日如年, 心灰意冷。时间在此刻意强调, 展现了两人内心世界的无限延长的心理时间。

时钟特写镜头第二次出现, 是在两人已经暗生爱情, 但又不敢面对的情境下。周慕云在外租了房子专心创作武侠小说, 他邀请苏丽珍过来帮忙一起构思。钟表特写镜头出现, 是晚六点钟。

周:你今晚过不过来?

苏:做什么?

周:这两天催稿, 说我写得慢, 过来帮忙好不好, 你几点过来?

最终周慕云的要求遭到拒绝, 苏丽珍害怕邻居说闲话, 因此与周慕云刻意保持距离。他在询问苏丽珍的时候, 语气小心翼翼, 其实他内心早已有了答案, 或许只是想亲自听她讲出来, 时钟在此出现, 展现了周慕云忐忑的内心活动。

《春光乍泄》中也有时钟意象的出现, 不再是静止的特写镜头, 城市的时钟以另一种方式走上舞台。何宝荣受伤后黎耀辉重新接纳了他, 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前半夜黎看着何酣睡, 后半夜何看着黎酣睡。这时镜头转向窗外, 城市建筑物上硕大的荧光屏上电子时钟上的时间飞快的流逝, 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光影混合一闪而过, 城市温暖的色调与爱情的温馨相映衬, 相得益彰。在黎耀辉和厨师小张分离的夜晚, 这种时间的光景重现。最后的拥抱后, 小张在想, 我的心竟然狠狠动了一下。镜头重新伸向窗外的光影世界, 时间飞快的流逝, 这一次阐释的是伤情。

三、对逝去时间的追寻

“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 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 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的。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4海德格尔认为, “存在唯有借时间性才能开展出来”, “存在是借时间性而站出、显现和在场的”, “这个时间性就……我们自己一向所是的、能够追问存在问题的一种特殊的存在者。”5王家卫也曾这样谈起《阿飞正传》的创作:“我绝对不要精确地将六十年代重现, 我只是想描绘一些心目中主观记忆的情景。”6从王家卫电影的整体色调及故事发生的年代, 不难看出, 王家卫对逝去的时代的怀念。

《东邪西毒》的英文名字是“ashes of time”即时间的灰烬, 其实整部影片就是一个走不出时间的迷宫。故事的背景选在苍茫的沙漠, 时间也绵延没有尽头。“重新开始”这是《春光乍泄》的主题。何宝荣很多次对黎耀辉说重新开始。可是真正流逝的不光是时间, 还有随岁月消逝的越来越少的真心。有人这样评价王家卫和其作品:“王家卫的电影的确很难解释, 你说他后现代主义式地不确定, 玩‘酷’吧, 里面有些人分明让你感动不已, 简直可以说是至真至诚。”7其实这种至真至诚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大多数人物对待过去时间的留恋和追寻, 这显示了一种生存的信念或者说是对信仰的虔诚。

《花样年华》的结尾处, 苏丽珍给孙太太送船票问隔壁住的是谁, 孙太太说不认识, 这时候的苏丽珍倚在窗前突然眼里饱含泪水, 她忆起的是过去和周慕云的爱情往事。同样当周慕云来找顾先生, 问新房客隔壁住谁, 新房客说不清楚, 好像是一个女人带一个孩子。他显示出苦涩的笑容。这同样是对往事的一种留恋和怀念的态度。他走过苏丽珍曾经住过的房门前停下来。黑色字幕白色字体打出一行字:那个时代已过去, 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种对于时间的饱含深情的影像处理不得不让人心为之一颤。

寻找逝去的时间是《2046》最明显的主题。虽然《2046》的影片名称指向未来, 但是整部影片一直在回忆过去。周慕云一直沉浸在对苏丽珍的爱恋中。静雯问他, 《2047》结局太悲惨了, 能不能改个结局。他端庄地坐下来, 拿起笔, 笔却停滞在半空, 他抬头望向远方。字幕出现:1小时后。画面继续, 10小时后, 100小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 他最终放弃了对结局的修改。周慕云最终对自己说:“我也想有个开心的结局, 几年前我也有这样的机会, 但是时间过去了。”此时镜头转向计程车内, 他喝醉依偎在苏丽珍的肩膀上, 黑白色的色调, 陈旧开始泛黄的记忆, 却无可替代。关于爱情和时间, 周慕云终于找到了答案, 这也是王家卫告诉我们的:其实爱情是有时间性的, 太早或者太迟认识, 结果都是不行的。

王家卫曾经说:“我并不是对都市人的失落、错爱等问题有特别的兴趣, 因为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我只想把一些现实的事情拍出来……”8“事实上王家卫的电影有十分明显的都市症候, 特别是城市群族的孤独, 更是王家卫电影血脉中的主要因子。”9因此王家卫在影片中试图用追寻逝去时间的方法重建一种关于时间的新的观念, 体现了后现代都市下城市人对荒芜的生存现状的不满, 以及对一种充满信仰和力量的精神状态的追寻。从某种意义上讲, 王家卫拒绝现在和将来, 他竭力想在逝去的时间中发现生存的意义却又最终陷入迷茫, 这无疑是后现代电影影像下一种新时间观的建构。这对于现代人, 有关人生、爱情和生命的意义的挖掘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注释

1[1]大卫·波德莱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P315

2[2]鼐康.暧昧的品位—王家卫的电影世界[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P35

3[3]王海洲.后现代主义和王家卫电影[J].影视艺术, 2002 (1)

4[4]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9)

5[5]吴国胜.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P119

6[6]魏少恩.四出王家卫·洛杉机[M].香港:陈米记出版有限公司.1995, P110

7[7]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77

8[8]里尔.港台电影双金档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P66

篇4: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父母首先要重视,态度要平和,行为要耐心,言语要温和。最重要是要以身作则,言行致,定下了规矩就不能因为节假日的来临或者父母的情绪变化而变动。还要善用智慧,讲究方法,日积月累,宝宝的时间观念形成规律、秩序,稳定且有效,这是个对他(她)终身有益的好习惯,千万要坚持,要相信宝宝,相信自己。

宝宝时间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

刚出生

此时,宝宝要面对从子宫搬家到外界的“适应期”,一切以宝宝的自然生理反应为主:饿了吃。困了睡,不舒服哭。不过即使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宝宝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强烈些,会为日后的配合做好准备。

满月

宝宝醒着的时间逐渐增加到4~6小时了,开始对妈妈说话的声音熟悉了,如果妈妈足够仔细,一定能发现孩子一次能吃多少,吃的时间有多长,次睡眠时间持续多久。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妈妈确定每次喂奶的间歇、休息的规律,让妈妈主动来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

6个月后

宝宝通常可以睡整晚,不再需要半夜吃奶,白天玩耍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这时。父母要增加跟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睡前固定的讲故事时间,或者放唱轻柔的催眠曲,都是提醒宝宝睡觉时间到了的好方法。

周岁后

宝宝开始行走和呀呀学语了,对爸爸妈妈的语言和动作很感兴趣。至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了解,但会明白宝宝肚子饿了,该出去玩了,宝宝要睡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2岁以后

宝宝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了,也会看小画书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来制作精美别致的小挂钟或者有图画的时间表,放上一天里具体的安排。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对时间的几点几分还不太明白,但他已经很理解每天都有起床、洗漱、吃饭、玩耍、讲故事、睡觉等大概的项目。

在满月以前:宝宝负责满足自己,父母负责及时提供满足,铺垫培养时间观念的基础;

1~6个月时:父母应注意仔细观察,及时调整和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6个月~1岁时:父母可就睡眠时间的固定,用暗示的方式给孩子逐步引入时间的概念;

1岁~2岁时:父母针对孩子对语言和动作感兴趣的特点,用强调和重复的方式,宣布和固定作息时间;

2~3岁:让宝宝做时间的主人,父母用配角的方式参与支持。

时间观念培养小技巧

积累有时间含意的交流词语

念有关时间的儿歌“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春天春天真美丽,花儿开放笑嘻嘻”等;宝宝过生日,吹灭一支小蜡烛时,旁白:“宝宝一岁了”,吹灭第二支蜡烛,欣喜地再说“宝宝两岁了!”,让宝宝在喜悦中感受时间的变化。跟宝宝约时间出门玩耍,“宝宝,加油,吃完饭,换了鞋就可以出去玩。”让宝宝理解时间的具体指向。

选择有感染力的睡前小故事

如美国的图画书《月亮,晚安》,这本书教给我们一个最简单、最难以置信、最有效的“睡前仪式”:让宝宝跟房间里每一件东西道晚安,在咿呀学语的纯净的童声中,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单词坠上“Good Night”,一下子就成了温柔的诗歌,孩子在这样恬淡优美的氛围中放松了,在最后一页时钟指向8:1O时,幸福地入睡了。这是一本最好的将时间和睡前仪式不同声色地揉合一起的伟大的童书,适合每个父母读给自己年幼的宝宝听。

用生动具体图像标示时间

小挂钟时间的数字标识可以变成小床和月亮、太阳的笑脸、吸引人的餐桌、滑梯或秋千等分别代表睡觉、起床、就餐和玩耍等,指针一定是可以拨动的,由小朋友在父母或其它成人的指导下随时操作。手巧的父母,也可以制作立体的挂饰,做几个可以关闭的小门,里面分别是不同时刻的动画场景,孩子一定很乐于去打开、关上,而且愿意长期反复。

进行感受时间长短的游戏

篇5: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时间观念

1.1 环性与线性时间观。

环性与线性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背景、宗教文化及传统思想等,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宇宙观、价值观、时间观、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可以体现中西方环性与线性的特点[1]。

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和基督教分别是东方和西方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讲究轮回和因果报应[2],另外,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都体现着“轮回”、“循环”的思想。老子认为,时间万物都生于“道”,但经过生长和变化之后又归于“道”。道家思想中,死只是宇宙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生命的消逝是个体投入整体生命的再造过程[3]。而且,中国以天干地支构成的六十甲子为一个周期表示气运变化和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所有这些造就了中国人及大部分东方人的环性时间观。而以犹太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通常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有始有终的。在基督教中,时间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基督教反对环性时间观,认为若把世界看成重复的、循环的,那上帝的价值和意义就被弱化了[4]。他们认为,特定时间发生的某件特定事件都有着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意义。这是形成西方人线性时间观的主要原因。

环性时间观的表现是对时间比较散漫和宽容,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印度。印度人通常在遵守承诺和约定时很随意。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印度人的头脑中,时间通常不被视为计划和安排活动的客观尺度。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计划和时间表都取决于其他人和事,因此定好的计划或约定可以也会经常被改变。这一点在印度人的商务活动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印度人的会议进程较宽松,即使定好了确切的会议时间,还是有很大可能被推迟。正式开始业务谈判前,通常还会奉上茶点,并谈论一些与会议无关的话题。中国的环性时间观表现很明显,中国人总有一种时间充裕感。在交际方面,访亲串友通常出于心血来潮,不会提前打招呼或者预约[5]。约会通常只是约定一个大致时间,早了晚了都实属正常,而对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线性时间观的表现是视时间如直线延伸,去而不返,因此着眼于未来。西方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详细的计划。在西方国家里,准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5],法国、波兰、瑞典、挪威及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很重视准时。在商务交往中,迟到的人会给别人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并且会在谈判中失去优势。

1.2 多向和单向时间观。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Hall)把不同文化群体的时间取向分为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6]。单向计时制文化的人们严格遵守双方约定的时间,强调计划性,强调守时;而多向计时制文化的人们只把时间约定看成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经常变更计划,时间使用较灵活,在交往时,更注重双方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计划和守时。

霍尔认为,西方人属单向计时制文化,而阿拉伯和亚洲国家属多向计时制文化。同样,最典型的多向计时制国家是印度。印度人从不把时间计划、日程表当做行为的准则,他们认为计划是以人为本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各种计划和时间表都可能根据人和事而实时改变。而美国、挪威和瑞典等是典型的单时制国家,他们使用时间非常精确。认为既然订好了计划和时间表,就应该完全依此行事。所以对在这样的单时制文化国家里进行商务活动的人们的建议是:绝对要准时。另外,中国属于多向时间制国家,一个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同几个人交往或者同时做几件事情,所以中国人的守时意识较差,但实施计划的灵活性较强。

1.3 重开头和重过程的时间观。

时间序列是时间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在这一方面,中西方仍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人重过程,从写信地址和日常谈话、聊天,到商务活动或会议,都体现着中国人重过程的特点。写信地址是从大到小,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2]。日常聊天也是先寒暄,再渐入主题,在西方人眼里,就是“兜圈子”。而在商务会议中,中国人也会先摆出问题,然后逐渐论证,一条一条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事实,最终归纳出结论和观点。而西方人不论何事,都倾向于一开始就抛出最重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在通讯中,地址的写法是从小到大[2]。聊天和会议中,都是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或意见,直来直去,没有缓冲。

2. 时间观念差异带来的障碍

西方人看重未来,珍惜时间,讨厌任何浪费时间的行为。他们对时间很有掌控欲,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一件浪费时间的事,就会坐立不安。如果在时间观念上没有真正了解东西方差异的话,很可能导致洽谈失败。中国人讲究进入正题之前有一个预热期,以期建立一个友好关系再进行商谈。因此中国很注重人情关系,注重关系网络,而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无疑是浪费时间[7]。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会在文化输出上远大于经济弱国,并且希望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接受。过去,中国作为经济弱国,更多的是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时间价值观。而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时间观,尤其受文化影响的非正规时间概念不甚了解,造成了生活上、交际上、工作上的不理解。例如,在宗教方面,西方国家星期天是祷告和休息的时间,而在中国上班的西方人会很不理解为何老板让他在周日加班。在文化上,中国人会随意对朋友提出邀请,或直接到朋友家找他玩。但在西方这都是不礼貌的行为[8]。

3. 障碍的解决方式

3.1 了解对方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际实际就是一个逐渐了解对方国家文化的过程。如西方大都以将来时间为导向,而中东及东方则以过去时间为导向。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中西方的差异这么大呢?原因是西方国家大都信仰基督教,而中东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东方则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文化的熏陶,导致观念存在差异。对于双方而言,首先是加强彼此了解,有了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一切不同就都有了现实依据,避免误会和歧义造成的不快。这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

3.2 加强沟通和理解。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提高沟通频率,交流是最好的了解对方文化的方式,可以通过与对方的交谈了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同时我们要积极理解他们的文化,不能因为差异而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对方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如果双方时间观念不同,最好事先讲明,然后约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时间,避免事后解释,因为不是所有错误都有弥补的余地。我们一定要尊重并尽量学习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时间观念,实际交往中采取灵活变通的交往原则[9]。

3.3 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言谈举止透露着很强的本民族中心主义。跨国交流中必定存在着对待时间的差异,因此要寻找两国共同的时间观念,并互相尊重彼此的时间观念,不能强制要求对方改变,以包容之心对待文化差异。如果抱着民族中心主义思维进行跨文化交际,势必引起文化冲突,最终导致商谈失败。

3.4 以包容态度取其精华,求同存异,见贤思齐。

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而文化本身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价值观。所以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不同文化。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精华的部分可以借鉴并且吸收,不同的部分可以包容,以求同存异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催生出不同时间观,文化虽无优劣,但时间观总有最适合发展和不适应发展之分。当某国时间观有适合本国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意义时,要学习吸收,这样不但有利于自身,还有利于全世界时间观的融合互通。

归根结底,各国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对时间的观念。提前深入了解目的国家的文化和时间观念,有利于在那里进行商务活动的人士,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双方因不同文化产生的分歧或误会,使商务活动圆满顺利地完成。所以人们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时,应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以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与其他国家的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在商务方面。但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礼仪规范和禁忌不尽相同,了解各国商务礼仪及它们与中国礼仪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商务礼仪中各国的时间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就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时间观念差异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时间观念

参考文献

[1]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12).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VOL4(1).

[3]高华伟.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6.12,VOL12(4).

[4]闫春宇.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时间观——线性与循环时间观比较分析[J].科教导刊,2010.9.

[5]周悦娜.文化的冲突与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爱德华·霍尔,著.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7]尹利萍.时间观念的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J].兵团教育学报,2005(6).

[8]Hinkel.E.郭翠等,译.时态与时间[J].国外外语教学,1994,65(1):21.

篇6: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深谙时间管理之道的家长们,给孩子支点儿高招吧。

故事一:

制定“可执行”的时间表

宋扬 旅游公司经理 儿子七岁

儿子上了小学二年级以后,开始变得“油滑”了。每天爷爷、奶奶把他接回家,他不是看电视、就是出去玩儿,作业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写。虽然我和他爸总是督促他“写完作业才能玩儿”,还给他制定好时间表,从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到几点写作业、娱乐、睡觉时间等,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贴在了他随处可见的床头、写字台前,可孩子根本不管那一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有时,奶奶逼着儿子去写作业,他也能照做。但是他坐在写字台前半个小时都做不出一道题来,心思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有时,我10点多下班回家,看见儿子还在写作业,真是快被气死了。

我后来想了办法,儿子在班里人缘很好,他也非常爱面子,那么我干脆就让他丢丢脸。我重新强调了儿子的睡觉时间,必须准时“熄灯”。一次,儿子到了睡觉时间还没有写完作业。我不由分说,夺下了他的作业本,把书包都拿走了,关了灯。“睡觉去,明天自己去找老师解释”。儿子非常着急,求我让他写完,我再也不理他了。接下来,我悄悄给班主任打了电话,告诉了老师这件事和我的用意。老师虽然认为我的做法欠妥,但也理解我的用意,和我合演了一出“苦肉计”。

不出所料,第二天儿子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受到了批评。晚上,我把儿子叫到面前,和他很认真地谈了心:“学习和玩儿并不矛盾,但是得有一个轻重缓急。你自己想想,作业没做能玩儿得踏实吗?我希望你自己修改一下时间表,要自己说到做到。”

儿子重新修订了自己的时间表,每天回家后还是先要玩半个小时。他的理由是“学习了一天,要先放松一下”,然后再写作业。要在晚饭前写完作业,儿子表示“不写完不吃饭”(我有点儿佩服他的决心);晚饭后散步半小时,还规定了复习时间、娱乐时间和熄灯时间等。用着自己设计的时间表,儿子没有办法讨价还价了,现在已经执行得很好了。

看来,时间表不需要“好看”,而是要“可执行”。

故事二:

孩子的时间谁作主?

赵瑞堂 IT公司技术总监 女儿九岁

对于时间这个抽像的概念,几乎所有家长都和孩子解释过“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但是,说教永远不如身教更有效,如果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那么孩子也一定错不了,这远比生硬的观念灌疏有效得多。

我自己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我会提前把自己的“时间表”告诉女儿,而这个时间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示范。比如:我会告诉女儿每天陪伴他的时间,而我做出的承诺我一定会遵守。

还有,我一定会把约定的时间看得特别重。无论是接送女儿上学,还是参加学习班,或是赴约,准时一定是我恪守的原则。于是女儿受我影响,也非常重视守时。

一次,女儿说不和一个小朋友玩了。我问他为什么,女儿的理由是:“她总是迟到,这样的人多自私呀,他也根本不尊重人……这样的人还能当朋友吗?”

事实上,很多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影响她。而女儿的作业和学习,也从来不需要我们操心,因为她很自信可以花多长时间做完功课,用多长时间来复习一下。而其余的时间呢,除了上两个课外辅导班以外,都由她自己去安排了。

而我和她妈妈,只是一个指导者,而从来不会给她过多的安排。我们的观念是: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过,甚至是犯过错、吃过亏,才会更有利于形成经验。很多时候,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相信他们自己可以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你的信任和鼓励,就是让孩子进步的源泉。

故事三:

抓住每个时期的重点

司晓光 房地产公司企划部经理 儿子七岁

大多数家长都认同,今天的孩子很辛苦。迫于择校和升学压力,家长不得不给孩子制定许多计划,每天按照时间表学习和生活。

我是一个对孩子没有太高期望值的母亲,我只是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并且要做一个快乐的人。我想更多的家长之所以让孩子过得那么累,是因为他们将成人的价值标准赋予在了孩子身上。这又有什么必要呢?

我对孩子的时间管理原则就是一个时期只抓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差不多就行。比如:在暑假期间,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是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发展他的特长;多参加游泳之类的体育运动,锻炼好身体;周末多带他走出去,增长见识,7月中旬我就将带儿子去看世博会……至于作业,我会规定他每天都要做一些,不要出现赶作业的情况,我会定期抽查他的作业进展。当然,在开学后的一切重点,又将转移到学习上。

我认为,对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培养,不是规定,而是要始终让他明白,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的道理。否则,孩子只是按照一个时间表机械地照搬执行,最终可能会成为没有人安排就不会行动的人。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时间进行了安排,那么就要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孩子一方面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这个安排,同时更可以形成自己可借鉴的经验。

篇7: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关键词:世界体系,时间,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在西方被称为“新左派”学者或“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学说缘起于青年时代在非洲的经历, 当时沃勒斯坦作为一名非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同情者开始着手非洲的研究工作, 但是他发现, 殖民地时期和“非殖民化”之后的非洲, 都不能孤立地认识, 既不能以原始的“部落”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也不能以简单的“新国家”为研究的单位, 只有把非洲置于一定的世界体系之内, 作为那个体系框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 才能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沃氏认为, “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 但这些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的, 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 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指出“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是我们世界的唯一现代体系, 是人类社会总体发展到今天的结果, 它包含了当前的整个人类社会。因此, 对于这一体系的研究不能采用19世纪所形成的社会科学内部的经典式分科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任何从单一角度对这一体系的研究都将是片面的。“如果某人的研究只集中在各种组织, 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研究集中在社会体系, 其研究将一无所获。”在沃勒斯坦看来, 新史学倡导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虽然对传统社会科学有一定的冲击力, 但是它原则上依然承认经典式分科的合法地位, 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科学的一种反思, 而对“现代世界体系”所进行的研究必须是一种历史社会研究, 因此沃勒斯坦认为:“对19世纪的这些社会科学理论, 我坚信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是干脆的‘否思’。”这否思的第一步便是否思19世纪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在资本主义形成的初始阶段, 科学技术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 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它也成为组织科学活动的思想基础, 使自然科学被看做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在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中, 时间被看做是毫无意义的, 正是基于这个充分条件, 追求永恒的真理才成为可能。把这一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中, 便是人们对于社会普遍规律的无限崇拜与盲目乐观。无论是如兰克一样的传统历史学家还是追求永恒不变规律的社会分析家, 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们的认识论都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产物并且都遵循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看见, 对19世纪社会科学的否思, 首先应该从对牛顿经典力学所形成的认识论的否思入手, 而这一否思运动的中心人物就是因在耗散结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奖的伊立亚·普利高津。其著作《确定性的终结》一书的副标题正是《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 在这本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 普利高津的雄心在于推翻牛顿定律的平衡态自然结构,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承认时间的意义也就是自然时间的不可逆性, 确定新的时间观念。他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三个论断组成:1.不可逆过程与物理学传统定律中所描述的不可逆过程是同样真实的, 它们只能作为近似的基本法则来理解。2不可逆过程在大自然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3不可逆性需求原动力的延伸性。沃勒斯坦认为,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承认了时间的重要性与不可逆性从根本上超越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模式, 是对后者的彻底否思。在这一否思的基础上, 沿着布罗代尔反思的路线, 沃勒斯坦开始对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源于经典力学认识论的“具体—普遍”的社会科学模式进行否思。沃氏认为, “具体—普遍”的研究模式结合的视野是科学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一部分, 在这种模式下, “人们都能完美地理解如下的道理, 即社会科学中新出现的认识论上的争执, 包括历史学的也包括地理学的, 应该局限在两类似然性选择的抉择上:要么似乎是具体科学数据 (不要那些带有哲学猜想的东西) 的既有现实, 要么是普遍认可的科学定理 (不要那些繁杂不加分析的复杂性和比确切性) 的既有现实。”在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中, 前者对应的是“历史的尘埃”的事件, 也就是如兰克所倡导的绝对客观的历史事件, 而后者则是社会分析家们期望得出的永恒规律。然而, 沃勒斯坦认为无论是纯粹的偶然性还是永恒的决定论对于当前的历史研究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我们必须重建我们的思维方式, 首当其冲的就是重新检验我们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观念。

在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基础上, 沃勒斯坦再次强调对“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应用多元的“时间”与“空间”观念, 沃氏认为应该采取这样一种中间立场的研究模式, “时间和时段都居于其中, 周而复始的建构和重建。也许这并不是比古典科学中所描述的更简单的宇宙, 但它却更接近真实的宇宙, 比我们想像的更费解, 因而更值得去探究, 因为与社会和自然现实更密切相联, 因此我们的宇宙才更有希望。”本着这一研究宗旨, 沃勒斯坦进一步发展与解释了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他认为, 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所对应的短暂时间、循环时间与结构时间又都分别对应着一个空间, 并且沃勒斯坦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不是两个不可分开的范畴, 而是一个, 他将其称为时空间。首先, 短暂时间对应的空间便是地缘政治的空间, 一次起义, 一次革命都发生在这个空间上。第二, 循环的也就是变化节律的时间对应着意识形态的空间, 例如东方—西方, 南方—北方, 三个世界等等, 最后, 结构的时间对应着结构的空间, 如核心—周边。这三种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三种时段的相互作用下, 三种空间不断地变换着他们的位置, 一个周边国家可能在若干个经济周期的循环中变为核心国家, 那么意识形态的空间就将随之变化, 长期来讲, 他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的变化。

沃勒斯坦认为除了布罗代尔提出的三种时间, 我们必须认识到还有一种重要的时间观念, 那就是“正当的时间”, 这一时间观念来源于普利高津的分叉扰动理论, 他认为:“系统根据控制参数变化而进行演变的‘历史’路径有一系列稳定的区域所刻画, 这些区域是受决定性的规律支配的;可是当处于不稳定、接近于分叉点的情况下, 这时系统可以在不止一个可能的未来中进行选择。”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人类的历史系统中来, 我们就会发现, 我们的人类历史系统存在着“质的”与“量的”时间。前以论及, 人类历史系统是包括时间与空间的立体动态系统, 无论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地理环境还是我们的人类社会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所谓的“平衡态”只是一种相对的静止, 因此任何一个人类体系都含有源于“周期性节律与世俗的趋势之间的张力”的内在矛盾, 这一矛盾是其发展的动力, 也是其终极的原因, 它预示着在某个时间点上旧体系必将消亡, 新体系开始出现。这一时间点就是普利高津理论中所说的“分叉点”, 沃勒斯坦将其称为“正当时间”。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来看“正当时间”仅仅是一个时间点, 然而它也许会持续一百年甚至几百年, 因为“正当时间”自身其实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旧体系不断解体新体系慢慢建立的斗争过程, 也就是普利高津里论中的“混沌”, 在“混沌”过后一个新的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起来。对应着“正当的时间”是人类选择的空间, 尽管人类的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外在条件的制约,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沃勒斯坦认为每当人类处于历史系统的转型时期, 人们总会面临一种道德选择, 其来源于人性内在所坚信的“转变总是并且必然是从不太好走向更好, 从未开化走向文明, 从奴役走向自由, 从剥削走向平等。”正当的时空间就是一个“转型就在此时此地发生了的是空间, 一个我们将或好或坏自由行动的时空间。当这一刻到来之际, 我们就会选择我们的新秩序。”这种选择, 是历史的选择, 或者说是人类带有历史意识的选择, 也就是说, 人类在坚信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大前提下, 通过对自身过往的分析, 合理地把握现在, 选择未来。

时空间观念是一种动态的观念, 任何历史研究都不能脱离它, 因为时空间观念构成了人类的历史意识, “在人类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历史意识是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变迁而产生的精神领域, 它不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而是整个一切。”由此可见, 历史意识是从总体上把握人类过往的根本意识, 是历史科学最根本的特性, 也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意识, “曾经是科学中毫无指望的、不精确的和落后的历史学、如今甚至可能成为其他科学的模范, 因为它涉及的是我们所知的现实的最复杂层面…”。也只有认清时间与空间观念的重要性, 我们才能在一种更合理的时空间观念中, 把握我们国家的未来, 与我们个人有限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庞卓衡:《中译本第一、二卷序》, 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译本1998年, “序言”, 第4页。

[2]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译本1998年, 第一卷, 第11页。

[3]沃勒斯坦, 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 三联书店, 2008年, “导言”, 第1页。

篇8: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建议一: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做作业时,家长不妨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需要复杂计算的作业。一旦时间表定下来就要严格执行。这样做可使孩子有一定的时间紧迫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专注性和自觉性,最终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升。

建议二:保持良好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他平日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以免分心。既然有了规定,家长就不必陪读或监督,只需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家中不要有过多的声音干扰。家长一定要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和休息的环境。

建议三:做到奖惩分明

当孩子按规定去做取得了初步成效时,家长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种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也可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奖励。反之则必须给予孩子约定的惩罚。

建议四: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事件

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一个时间规划。一定要给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画画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后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让他做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他知道早写完就有更多时间玩了。

建议五:从生活习惯训练

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地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又快又好。让孩子养成在生活中做事快的习惯,在学习中他也会跟着快起来。

篇9: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 生命无疑是最为宝贵的, 而疾病和健康却像“天平”上的2个托盘, 时常“左右”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凭借当前世界的科技成就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疾病, 更无法避免疾病;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和把握影响我们生命质量“天平”的另一端, 这就是健康。因此, 我们应尽可能地去维护和保持我们的健康, 为健康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这样, 疾病在我们生命中所占的比例就会大大降低, 我们的生命质量自然会大幅提升。所以, 我们首要的任务是, 每个人都树立起全新的健康观念:健康、疾病、保健与生命共存。也就是说, 健康、疾病、保健是贯穿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始终的。我们要学会主动从思想上去接受、理解这样一个现实, 树立起积极、良好、正确的健康观念。健康时, 积极、主动保健;患病时, 乐观、合理治疗。时时刻刻以自己积极、良好、正确的健康观念为指导, 直接或间接地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 提升我们生命的整体质量。

2 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健康商数

健康商数 (Health Quotient, HQ) 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可以动态地反映个体的健康知识、健康现状和健康才智, 是个体生命的特征之一, 是评估个人健康的全新理念。HQ是某一个体在某一阶段内促进其自身健康的所有因素与同一阶段内不利于自身健康的所有因素的比值。所以, 一旦个体了解了自己的HQ, 知道了怎样驾御它, 个体就掌握了健康长寿的秘诀;更重要的是, 不管年龄多大, 身体状况如何, 它都能帮助个体大大提高生命质量, 并不因个体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个人习惯、生存环境或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为HQ与智商 (IQ) 不同, 它所衡量和评估的都是后天的、动态的诸多因素。所以, 个体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来改善, 通过自身意志力和情感智力的作用来提高HQ。即通过自我评估、自我保健、自我调控达到自身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佳的健康状态, 使个体的生命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3 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保健计划

依照个体自身的综合情况, 制订出符合该个体的保健计划并付诸行动, 整个过程要重点把握以下2个环节: (1) HQ评估。首先, 可以通过HQ检测问卷来检测自身的HQ。有权威资料曾公布,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生活质量-100 (WHOQOL-100) ”和“第36号简表 (SF-36) ”问卷对检测不同个体HQ水平很有价值。其次, 可以通过各项医疗检验结果和医学咨询来综合评估自身HQ水平。 (2) HQ调控。在获取了自身的HQ信息后, 可以通过各种可行的手段和渠道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 并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的特征对自身的HQ信息做出整体分析、综合考虑, 制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合理、高效的保健计划, 同时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坚持实施。如此, 便可以调控和提升个体的HQ水平, 逐步达到并维持个体健康的最佳状态。

4 时时补充、更新健康观念, 阶段性修订、完善保健计划

篇10:健康的时间观念——TED

[关键词]钟表时间;内在时间观念;取法自然

一、儿童具有自然的内在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包括哲学和科学理论中的时间概念、时间经验、时间心理、时间意识、时间文化等个人和社会的时间理解。缺乏知识和经验、思维方式与成人明显不同的幼儿有正确的时间观念吗?

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中,时间被视为客观的、外在的、物理性的存在,等同于空间,并且获得了抽象的、均质的、片段化的形式——“钟表时间”。“钟表时间”符合现代人对确定性、精确性、高效性的要求,因而它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失的参照标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通常会以“钟表时间”为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儿童。以往关于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就多以“钟表时间”为衡量标准,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5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时间观念差”。概而言之,以“钟表时间”为标准,幼儿被视为缺乏正确时间观念的人。

然而,“钟表时间”足以作为衡量儿童时间观念的惟一标准吗?或者说,“钟表时间”就是最可取的一种标准吗?尽管“钟表时间”确实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成为支配性的时间观念。首先,从人类时间观念的发展历程来看,“钟表时间”并没有随人类诞生而诞生,而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具有自然所赋予的独特的时间形态,“生物有机体以很多不同的时间尺度度量时间的流逝”。“钟表时间”观念是人类试图超越自然的控制而不懈创造的产物之一,其诞生历史在人类漫长历史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片段。它是人类试图超越自然时间的限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说,“钟表时间”与人天然的时间观念相对,由此可知钟表时间并不是人必然要拥有的时间观念。对于处于自然状态的幼儿来说,要掌握它就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来看,尽管“钟表时间”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它并非人类惟一可取的时间观念形态,亦不是对全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时间观念形态。人类不仅创造出了“钟表时间”观念,而且还创造了许多迥异于“钟表时间”的时间观念形态。比如,北美印第安的黑脚和霍皮部族就认为,时间是活的、有生命的,是灵魂的活动。这些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非匀质性、非线性和主观性。当前的人类学家们已开始站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立场来理解不同时间观念的价值。如大卫·克里斯多曾指出,精确性和直观性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思维基础,有些种族之所以没有西方人所具有的精确的时间概念(如昨天和今天),乃是因为他们只对自身文化生活中有意义的方面进行编码,如果人们对他人文化中不区分昨天和今天的现象表示诧异,并认为这种文化肯定不能发展出成熟的时间概念,那么人们就是误解了这种具有变革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钟表时间”之所以会成为如此重要的参照标准,乃是因为现代成人的生活方式追求高效率和快节奏。对于持有其他生活价值取向的人群而言,他们拥有符合他们生活意义的时间观念,这些价值取向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绝不能用单一的“钟表时间”来衡量。

正如人类学者必须反思其对原始种族的时间观念所做的判断一样,成人也需要反思其对儿童的时间观念所下的论断。“钟表时间”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知识和经验水平较低、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的幼儿往往难以将其作为生活的参照。仅仅用“钟表时间”的标准来衡量幼儿,其实质是站在成人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评判儿童,其结果是使成人将幼儿视为时间观念匮乏的个体。而事实上,以“钟表时间”为衡量标准,我们只能肯定幼儿尚未具备“钟表时间”的观念,尚不能用外在的钟表时间作为其行为的参照,但不能据此推论幼儿没有时间观念或没有正确的时间观念。

如果悬置成人中心主义立场和“钟表时间”尺度,成人将会发现,即使是婴儿也具有自己的时间观念——自然的时间观念。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最初的时间观念是其生命节律和活动节奏;婴儿已经获得了经验性时间概念,他们对某个时间的发生顺序和持续性有亲身感受,如3~5个月的婴儿就能按着妈妈的某个活动节奏来调节自己的活动节奏,而且调节的准确性随婴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显而易见,这种以生命节律表达出来的时间观念乃是自然的先天禀赋。自然界的生物无不具有自然赋予的内在时间尺度,最具自然本性的婴儿必然也先在地具有自然赋予的内在时间尺度,他不以外在的、抽象的钟表时间为参照,而以生命节律为基础,并且随经验的积累而发展。

转向幼儿的生活和意义世界,成人更容易发现,幼儿自然的时间观念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人以外在时间尺度为标准,将时间进行片段划分,并将时间的价值附着在日常事务和特定目标上;幼儿则依据内在的游戏本能和兴趣冲动来“安排”自己的日程。尽管没有成人那般预定的、精细的任务安排和时间划分,幼儿也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很充实。每天醒来,幼儿首先要做的事并不是洗漱,而是径直走向放玩具的地方,开始游戏;到了夜晚,他仍然不放弃玩的意图,以至于会一边玩一边睡着了。尽管幼儿内在的、自然的时间观念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但并非总是如此,一旦幼儿游戏的本能和自主支配时间的意志受到了抵制,幼儿就会表示反抗,甚至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时间意义的独特认识。

二、内在时间是幼儿转变生长的必要条件

诚如蒙台梭利所言,幼儿实际上是“有着内在的精确的时间表的人”。这个内部时间表规定了儿童应当达到的发展目标和顺序,是儿童发展的内在尺度。对于这一事实,古人早已有朴素的总结,如“三翻六坐七爬”,现代心理学家则称其为儿童发展的规律,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已经对此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内部时间表”来自最为精巧的大自然之手,与之相比,任何人为规定的外部时间表都相形见绌。只有当外部时间表与内部时间表相匹配时,外部时间表才可能发挥作用。任何与“内在时间表”相抵触的外部时间表都是徒劳。事实上,只有在内部时间表的指引下,幼儿才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从事着创造自己的伟大事业。

“内部时间表”不但引导幼儿创造自己,而且还给幼儿心灵赋予了主观性、真实的时间体验。所谓的“主观性”乃是指幼儿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本能冲动为时间流转的基点。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喜欢随兴所至,一切活动的延续和转移都没有固定的、规律性的外在时间表可以遵循,完全遵照自身内在的体验。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不珍惜时间、浪费时间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只有这种主观的、内在的、非客观性的时间体验才能给幼儿带来真实的时间体验,才能为幼儿发挥

创造性潜能提供条件。如柏格森认为人通过直接的经验直觉到的真实时间是“绵延”;而绵延是生命之流,生命的冲动没有明确目标,却永远朝向创新;生命的冲动是发散的,因而具有无限可能的创造路径。幼儿的生命实际上就是处在柏格森所说的“绵延”之中。通过释放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本能,幼儿体验到真实的时间和自我。在“绵延”体验中,幼儿的心灵可以不受客观时间框架的限制和催促,因而可以更深地沉浸于自身,更细致地体验当下。同时这种沉浸并不具有僵化、封闭的趋势,相反,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幼儿绝不受制于当下,可自由地、随自己的兴致而“跳转”人新的可能性之中。在幼儿主观的时间观念中,真实的时间乃是流动的、转变的、生成的,这种主观性的时间体验正是儿童发挥创造性潜能的必要条件。

幼儿流动的、转变的时间之流具有非匀质的、非线性的、跳跃的流转形式,“具有具体、不可度量的特性”。比如幼儿喜欢长时间沉湎于某个活动(比如持续或反复玩某个玩具或某种游戏)的行为特点,就体现出幼儿时间的非匀质性流转形式。成人往往认为幼儿在某件事情,事物上耗费太多时间,是“浪费”时间的表现。事实上,这种“浪费”才是儿童转变生长的真正的必要条件。“正如皮亚杰所争辩的,任何一种运算方式在另一种方式(或阶段)形成之前都可能需要过度发展。也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可能需要时间的过剩,根据科学效率模式实际上是时间的‘浪费’,才会促使转变发生。”正是由于幼儿能够沉浸于当下,充分地实现自身的自组织过程,幼儿才能实现自身的转变生长。

尽管幼儿的时间观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是这种主观性却往往表现为无意识性。“内在时间表”正是以一种不被幼儿意识到的状态存在于幼儿之中。这种“无意识性”与“主观性”并无冲突,而是一致的。“无意识性”并不意味着反主观性、无主观性,它不过是未意识到的主观性。“无意识性”有利于免除刻意性、僵化性,意味着更大的开放性、可能性和新异性。事实上,这种无意识性是与幼儿深刻的情感体验密切结合的。皮亚杰曾经指出:“对于儿童来说,‘在前’或‘在后’这种字眼是没有明确意义的,而且他是根据他当时的感情或更为深刻的感情去计算时间的。”换言之,这种“无意识性”实际上是饱含情感的,正是“无意识性”使得幼儿时间的“主观性”“真实性”体验更为深刻。

不仅如此,幼儿对内、外部时间表的无意识状态也为幼儿的“轻松”“高效”成长创造了条件。蒙台梭利就曾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幼儿在其间取得了无数的发展成就。每一个成就都是幼儿吸收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取得的,这些“吸收”“创造”的过程又往往是无意识的活动。在这个“任务艰巨”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内在的、无意识的时间观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朱可夫斯基曾经感叹,语法规则的习得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成人定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和时间、脑袋炸裂,才能在短期内掌握那些规则,而“幼儿是我们地球上最辛苦的脑力劳动者”,但幸好他们对这项任务的艰巨性毫无觉察,所以幼儿能够在两岁就轻而易举地掌握浩繁的语法规则。为何此种“无意识性”反而可以使幼儿轻松成长呢?这或许是因为在幼儿自主的生活中,自然的、内在的时间体验与“游戏精神”是同一的。在幼儿无意识的、本能的游戏活动之中,“游戏精神”中的自由性、生成性与“自然时间观念”中的非匀质性、转变性密切结合、相辅相成。正是这种游戏精神和无意识时间观念的结合,使得幼儿能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巨大的创造成就,而不用体验创造和生长的“艰辛”。

三、幼儿教育时间应“取法自然”

现代教育正置身于对“钟表时间”的迷信之中,“钟表时间”成了教育时间中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和架构基础。现代教育者以为,只要严格以钟表时间为生活、工作的参照,就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现代教育的“时间好象就是一部电影放映机,而整个电影故事又完全被摄在电影胶片里”。不断有人对这部“电影胶片”进行规划:“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儿童快快成长”“2岁识字、3岁阅读、5岁上小学、7岁上初中,15岁上大学”,这些规划将成人自我中心的、揠苗助长的思维方式暴露无遗。在“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里,时间框架规划了幼儿每年、每日、每时的事件,事件被固定在框架之中,只等待按时“放映”。

事实上,现代教育迷信“钟表时间”,忽视、误解和压制儿童内在的、主观的时间的做法,其实质是反自然、反天性。赫拉克利特早在数千年前就告诫人们,“时间是一个玩骰子的小孩;小孩掌握着王权”,无论人们想要怎样努力地控制、掌握儿童的时间,但终究不能控制和改变由自然意志所决定的儿童生长进程。过分的控制反而会带来人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对此,卢梭有深刻的描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为了避免出现卢梭所说的后果,教育时间就必须“取法自然”。但是,这个“自然”是什么呢?它既包括自然赋予幼儿的“内在的精确的时间表”,又包括幼儿内在的、真实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教育时间必须“取法自然”,也就意味着教育时间必须尊重儿童自然的时间表和儿童内在的时间体验。必须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真实的时间体验为教育时间规划的首要依据。就近现代教育史而言,从夸美纽斯、卢梭到蒙台梭利、杜威、苏霍姆林斯基,无不提倡“取法自然”的教育时间,无不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确定教育时间的基础。其中尤以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卢梭最为鲜明地提出了“取法自然”的教育时间观念。在《爱弥儿》中,卢梭以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为原则,明确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首先,要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卢梭认为,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是因为儿童的心灵具备一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否则就会使儿童的心灵成为不健康的心灵。

或许有人会质疑,“取法自然”是否就意味着抛弃“钟表时间”的参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质疑一下这个问题中隐含的二元对立思想,即将“钟表时间”和自然时间对立起来。事实上,“钟表时间”本身与自然时间并无实质冲突。只要追溯“钟表时间”的来由,人们就会发现,钟表时间本不是与自然节律相抗衡的,而是由于人类尊重自然、“取法自然”而取得的成就。之所以现代人会迷信“钟表时间”,乃是因为现代人过分追求超越自然,将“钟表时间”异化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事物

了。要想利用“钟表时间”为人类服务,而又不让它控制人类,就必须让它返回“自身”,使它和自然时间的联系再度显现出来,使它在与自然时间保持和谐的状态中为人类服务。

“教育时间的本质,就是教育时间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取法自然”的教育时间并不是要抛弃钟表时间的参照,而是指教育时间的规划必须首先建立在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教育的效率只能通过内在时间/自然时间和客观时间/外在时间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来求取。始创“班级授课制”的夸美纽斯曾经严厉地批判旧式教育的低效,希望实现“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成为更少喧闹、更少令人厌恶的事、更少无效的劳作,而有更多乐趣和扎实进步的场所”的教育理想,因而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以提高教学的效率。然而,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夸美纽斯仍然强调“改革学校的基础必须是万物的确切规则……教导的确切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他所创立的班级授课制旨在提高教育的效率,但并不以贬损自然为代价。正是这种“取法自然”的取向使得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所蕴含的思想与现今班级授课制有很大不同:在每日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每天应该不超过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应当让儿童自由钻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当如园丁一样根据一定的自然程序教导儿童,循序渐进;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应当取法自然,按照学生的自然年龄段进行教学。

在过分赶超时间的现代性教育背景下,“取法自然”的一个重要涵义就是,成人要适当地等待儿童,而不是催赶儿童快速前进。所谓“等待”就是尊重儿童的当下生活和当下体验,等待儿童发展到适宜的教育时机,因为儿童需要时间来自主发展。当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信息加工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儿童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连续的、不受干扰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在另一项对儿童积木游戏的研究中,研究者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合理时长,合理时长将会给予幼儿游戏行为和作品的复杂度以积极影响。如果用外在的、过分精致的时间框架来限制儿童,儿童的学习过程将不能深入进行,教育的效率会大打折扣。诚如卢梭和现代研究者所指出的,等待儿童、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是儿童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用花团锦簇造句下一篇:国外留学生学历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