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2024-05-04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共8篇)

篇1: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7月29日)

一、江西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

2010年,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03所(其中:普通中专66所占10.94%、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48所占57.71%、成人中专89所占14.75%、技工学校100所占16.58%);招生数280584人(其中:普通中专招生85028人占30.3%、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招生129746人占46.24%、成人中专招生5422人占1.93%、技工学校招生60388人占21.52%);在校生数788154人(其中:普通中专238744人占30.29%、职业中专、职业高中366939人占46.56%、成人中专12907人占1.64%、技工学校169564人占21.51%);毕业生数240067人(其中:普通中专70542人占29.38%、职业中专、职业高中112952人占53.95%、成人中专5214人占2.17%、技工学校51359人占21.39%)。全省共有教职工37077人,其中专任教师27869人(其中:普通中专专任教师5830人占23.03%、职业中专、职业高中专任教师12121人占44.22%、成人中专专任教师1505人占5.05%、技工学校专任教师8413人占27.68%)。

二、江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江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连续十年完成教育部下达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任务,实现了中职与普高招生和在校生大体相当的目标。

2010年与2000年比较,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由2000年11.47万人增至28.06万人,增长1.5倍;在校学生由32.94万人增至78.81万人,增长1.4倍;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由2000年的41:59上升到2010年的52:48,在校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43:57上升到2009年的52:48,高中阶段教育职教普教基本走向均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据2007年统计,全省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为132.11人,列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2位。我省职业教育已迈进全国先进行列。职业教育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近几年来保持在97%以上。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更是社会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做 2 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中职学校要实现“进口旺”,就必须解决“出口畅”的问题。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把提高职业教育就业率作为工作目标,先后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示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办法》,每年对全省各设区市教育局和中职学校就业工作进行考评,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优先安排项目建设资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连续保持在97%以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因为文化基础差,不能考取大学;有的兴趣爱好不适应应试教育考试,热衷于从事技能性工作和动手劳动;有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选择花费不菲的漫漫升学之路等原因,而选择的就读职业学校。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帮助他们顺利地找到了就业岗位,解决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问题,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面向园区企业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城乡劳动者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转岗就业。据统计,每年有十余万农民、职工以及城镇待业人员接受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为促 3 进就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开展了“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为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我省发展职业教育从服务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个机制,抓好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三个立足”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江西支柱产业。“四个机制”即: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以行业和专业为主导的集约化办学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九个对接”即:一是与产业对接专业,根据产业需求设臵专业;二是与企业对接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与岗位对接课程,全面优化课程结构;四是与车间对接基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五是与师傅对接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六是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估,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的重要评价,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七是与生产对接科研,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八是与工种对接培训,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九是与厂长对接班子,加强组织建设。努力促进学校办学与工业园区对接、教育链与 4 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

我省近几年来建立了94个工业园区,吸纳各类企业一万多户,主要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采选矿业、电机电器、纺织服装、化学化工、机械建材、医药医器、商贸物流等,全省工业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23.9万人。工业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江西新世纪的亮点,支撑着全省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因此,抓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工作的对接,为工业园区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最紧迫的任务,也是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

2008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抓对接、促就业、看发展”流动现场会。2009年,我厅会同人保厅、财政厅、中小企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就业的意见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2010年,会同中小企业局组织开展了“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148所学校与1017家园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建立了331个实训基地,338个教学工厂(车间),238个专业教师培训基地,1413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习锻炼,617名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466个订单班”或企业冠名班,125个职业技能培训站,培训企业员工27.4万人,有近10万学生进入园区就业、实习,有效缓解了园区企业结构性、季节性“用工难” 5 “招工难”问题。今年,省委教育工委将与省委组织部、中小企业局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领导交流挂职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职业教育为全省工业园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鲁昕副部长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教育部转发我省文件,供各省借鉴。《中国教育报》10月16日头版头条报道“江西每年组织十万学生进工业园区”活动情况。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报—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专刊》第36期总第77期也刊登了“省教育厅立足产业抓对接促十万学生进园区”工作情况。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行业办学积极性,着力推进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办学项目,作为全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已将我省作为改革试点地区。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十一五”期间,省政府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省政 6 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师资培养培训和落实国家对中职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等。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专门列出1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今年列出1.5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从省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列出30%,每年超过一千万元用于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从2008年起,省财政按每年给予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每生200元的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今年已按每生每年9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了“1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10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100个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个精品专业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项目。到目前为止,我省共投入7.7亿元,建设了114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94所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了100多所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有100多所学校被评为省示范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办学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10年我省有8所学校被评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获得中央财政1000万元的资助,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又下达我省12个申报指标,此项工作正在申报评审之中。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极大的改善,改变了社会对职业学校破旧不堪的看 7 法,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选择到办学条件好的职业学校学习。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队伍,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省在九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每年省财政专列1200万元用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聘请“特聘兼职教师”项目,目前已对4000余名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从社会上聘请了1157名在职或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缓解了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不足。

二是抓特色,创品牌。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内涵,特色就是质量。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要求,打造了一批精品专业和品牌学校。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从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入手,努力使职业学校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中,我们按照“服务经济,对接产业;服务就业,对接职业;服务终身发展,关注继续学习;坚持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功能”的原则,对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所辖的503所中等职业学校3694个专业设臵按照教育部印 8 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要求进行了规范和审定。据统计,调整后,第一产业主要涉及农林牧渔类,设专业32个;第二产业涉及资源环境、能源与新能源、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等6个专业类,设专业122个;第三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休闲保健、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与保健、教育、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1个专业类,设专业167个。对涉及我省重大产业项目的专业,我们给予了重点扶持和建设。比如,我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快旅游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旅游学校或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类的专业,包括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导游服务、中餐烹饪、两餐烹饪等等,在重点景区专门开设了旅游学校,如庐山旅游学校、井冈山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南昌新东方烹饪学校、玉山县中等职业学校等等。据统计,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在校约四万余人,每年毕业数约一万余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质量的优秀毕业生,得到了社会认可。

三是抓竞赛,促质量。我省每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已连续举办八届。形成了学校、市(县)和省三级竞赛体系,每年参加省级比赛的学生近三千人,涉及30多个专业,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的制度。2011年我省84 9 名职业学校学生组成江西代表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27个。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作获1个一等奖,此项目全国共设4个一等奖,来之不易。

四是抓教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全省职业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五是抓资助,努力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省从2007年实行资助以来,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115万人次,补助资助17.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亿元,省财政资金4.8亿元,市县财政资金2.1亿。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全省享受免学费的学生200354人,免学费15181.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040.09万元元,省财政资金2953万元,市县财政资金548.21万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具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一些地方还没有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臵,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还不合理;一些地方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一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亟须深化改革;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导向还不端正,认为只有升上重点学校,考入大学的才是好学生,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品,受到社会的歧视或看不起。地方政府对学校和教育的考核,还是以升入重点初中、普通高中、大学为核心指标,在人、财、物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也集中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对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研究,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舆论导向上,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对升入大学的舆论媒体热衷于宣传,而对职业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或参军的等等则漠视,实际上也是对60—70%不能升入大学的孩子的漠视。

(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西教育财务、校建统计信息快报(2010年)》,与我省普通高中比 11 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实现了大体相当,由于中职专业教学成本高,因此专家测算中职办学经费应是普通高中办学经费的2到3倍,但实际上中等职业学校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总支出212786.1万元,普通高中为407708.8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94922.7万元,少48%;中职基本建设经费支出1946万元,普高11826.4万元,中职比普高少9880.4万元,少84%;中职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210840.1万元,普高395882.4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85042.3万元,少47%;中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数144757.6万元,普高为252981.3万元,中职比普高少108223.7万元,少43%;中职预算内教育经费133436.8万元,普高为227557.5万元,中职比普高少94120.7万元,少41%。与全国比较,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262.52元,我省只有2895.49元。

(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7077人,其中专任教师27869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28.28:1。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职业教育教职工生师比12.5:1及专业教师生师比16:1的标准,根据我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88154人计算,教职工少25975人(现有37077人)。其中:普通中专少10557人、职业高中少12959人、成人中专多843人、技工学校少3302人。专任教师少21390人(现有27869人)其中:普通中专少9091人、职业高中 12 少10813人、成人中专多698人、技工学校少2184人。除了数量严重不足外,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从普通中学或农村中学进城的教师。

(四)多头管理、多头审批,给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部门审批,由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主要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普通中专、成人中专由省政府审批,由省教育厅管理。由于管理部门的多头,造成政出多门,互相竞争。造成收费标准不统一,教师待遇不统一,拨款标准不统一,学籍管理不统一,办学要求不统一。由于劳动部门在就业培训资金上有许多政策,他们只给技工学校,因此许多高职院校、普通中专为了获得更多部门的政策支持,增挂了技工学校的牌子,据统计,全省有22所高职院校内设立了技工学校,19所普通中专校内设了技工学校。这些学校为了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专项支持,同样的项目,今年以技工学校的名义申报,明年以普通中专的名义申报,可以获得两次项目资金。有的学校给学生同时注册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双学籍,给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教育行政部门对一些办学条件差的民办学校进行整顿、关闭、停办后,学校又在其他部门批准开办。

(五)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不清。职业学校为 13 直接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需要企业积极主动的全程参与和支持,但企业只管用人,不愿承担培养的职责。我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国家提出的“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等相关政策要求没有得到落实。

四、建议和措施

(一)要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职业教育公共物品特性,建立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公共物品,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承办职业教育第一主体的责任,建立与当前财政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一是建议尽快完善制订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2009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中,明确提出了“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培养成本,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要求。《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14 划纲要》中已明确省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2008年起,省政府大力实施公共财政政策,新增安排专项资金逐年提高全省公办普通中专和技校生均经费,2011年,按在校生生均已达到900元。但职业高中未纳入补助范围。建议省财政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这一政策,并尽快制定全省统一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将职业高中纳入范围。

二是建议制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不一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这五种形式学校的办学要求、培养目标都完全一致,但这几类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收费标准、拨款标准与渠道以及管理体制都不一样,特别突出的是收费标准不一。普通中专按专业类别收费艺术、体育4500元/年/生,工艺美术、艺师、体师、特师3000元/年/生,农林1600元/年/生;成人中专全脱产1700元/年/生,业余1200元/年/生;职业高中城市530元/年/生,县镇及农村320元/年/生,职业中专850元/年/生。职业高中收费最低,财政拨款最少,特别是县(区)办的职业高中,每人每学年收费不到一千元,由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又没有,而学校招生难、付出大、办学成本高,几乎是入不敷出,招生越多、办学规模越大,学校维持越困难,这是目前困扰县(区)职业 15 高中学校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现在国家对中职的免费标准是生均2000元,由于职业高中收费低,只能得到不高于收费标准的免费补助,损失了一大笔经费。因此,建议当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按普通中专现行收费标准收费。

三是建议省财政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2011年,省政府列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省教育厅已制定了实施方案(附后),拟组织实施九大计划:

1、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技能竞赛中心建设计划;

2、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计划;

3、实施省级优质特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4、实施农村薄弱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计划;

5、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

6、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7、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

8、实施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推进计划;

9、实施职业学校精品专业建设计划。建议省财政从2012年起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至5亿元。

四是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按在校生80万人生均2000元标准计算,三年全免计16亿元,免二年约11亿元。

五是建议对中等职业学校新校园建设的债务比照高等院校政策予以减免。

六是建议省人大制定《江西省职业教育经费筹措办法》,16 明确政府、企业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义务,切实建立起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二)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一是在高校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重点加强建设,并以高校为依托,加大招生力度,加快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专任教师;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办成专门职业学校教师专门培养和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是鼓励工科类专业本科学历以上优秀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到中职学校任教,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建议实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向生培养计划”,享受师范生培养免费政策。

三是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职称,同时允许专业教师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企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评聘教师职称。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编制、资格、评聘、评价等制度。加大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力度,充实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施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形成关心教师、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良好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渠道,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尽快 17 组建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要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准入制度。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由省政府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设臵条例》或《中等职业学校设臵管理办法》,严格办学条件。建议省政府下放普通中专设臵批准权限,由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报省政府备案。也可以参照高等职业院校设臵办法组织实施。逐步理顺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审批管理办法,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名称,统一各项管理制度,防止政出多门。

(四)建议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按照《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6]9号)、《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要求,加强对各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查力度。建议今年对各级政府进行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查,重点检查政府财政投入情况,确保各级征收的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规定的县(市、区)政府统筹安排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要求。

篇2: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2009年10月

各位领导利用假期,在百忙之中检查和指导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建设,这既是对职教中心筹建工作的督促和激励,更是对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视和鼓舞。下面就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规划及建设等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职教中心建设概况

作为职教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湖新区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职教中心选址西湖新区核心区,西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相邻,校门设在翠湖四路,与铜陵学院新校区、铜陵职院新校区处于一条大道。职教中心规划占地面积38.70公顷,分教学实训区、行政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后勤服务区、核心景观区等五个功能区,规划建筑总面积19.54万平方米,基建概算总投资近3亿元,其中市政府已经安排了2009年1亿元融资计划。职教中心按照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建设,将以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前校后厂”模式,设有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化工建材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等7个大的专业门类实训中心,计划2011年8月底前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届时,通过扩大招生、辐射周边,在校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左右。

建设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铜陵,贯彻落实《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要求,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调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优化整合职教资源,构建职教强市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职教中心的建设,对于加快我市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形成模式创新、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心,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的铜陵中职教育体系,为我市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皖中南职教基地,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职教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一)职教中心筹建工作机构健全。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要求,元月23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移址新建工作领导小组,方兴局长任组长,王钢副局长和市工业学校、经济技术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任副组长。并从两所学校抽调人员,组建了铜陵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心筹建处,专门负责职教中心建设工作。

(二)职教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2月11日,职教中心选址通过市城乡规划局审查,并予以批复。2月17日,市规划院交付了规划用地范围图,现由狮子山区土地征迁中心完成用地范围内除需拆迁外约520亩土地交付工作。另外,规划建设范围内所涉及原立新煤矿两宗约60亩国有土地,正按照有关程序,协调市国土资源局予以土地收储,并由辖区政府负责征迁。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由321地质队报省国土厅审核,3月25日已完成评估结论报告。临时施工道路已建成,完成了近2万立方土石方回填量,临时配电线路及临时供水管道已铺设到施工工地。

(三)职教中心建设目前进展顺利。职教中心首栋教学楼主体工程,已于6月12日由市招投标采购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并公示后,确定了中标单位。在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基本完成五层主体结构混凝土浇注,即将进入全面内外装饰及水电安装阶段。同时,我们积极督促教学楼主体工程施工单位,认真做好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和优良工程创建工作,为后续工程树立标杆。

我们还着手开展了职教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工作。9月4日,职教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在市规划勘测院与市建筑设计院联合项目组的通力合作下,顺利通过省内外专家评审。9月18日,结合领导和专家意见,修改后的详规方案已报市规划局,目前正在审批中。

同时,我们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铜陵市城市建设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铜陵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市审计局《关于加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工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和要求,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管理规范、安全、有效,于3月30日在中国工商银行铜陵百大支行建立基建专户,实行专款专用。截止目前,职教中心在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土地清表、桩基础、施工道路、施工临时水电供应、土石方回填、场地平整及教学楼主体工程施工等方面,已完成实际投资4500多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积极推动职教中心建设进度,我们将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划和进度要求,超前谋划,交叉推进,倒排工期,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主要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前介入学生公寓、实训楼、后勤服务中心等单体建筑设计,细化前期工作,抓紧职教中心内路网建设。9月28日,30000平方米建设范围内地质勘探工作已完成;路长约446米、路宽6米的校园临时道路已于10月4日进场施工。10月15日,机加工实训楼、校区主路网将提交设计图纸。我们正积极完善施工条件,拉开职教中心基建框架,为后续工程奠定基础。

(二)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干四个月”的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前提下,提质提速提效,确保职教中心首栋9856平方米教学大楼于近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并于年底竣工。同时,17000平方米机加工实训大楼、13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土石方回填、校区内道路管网等要同步进行,并将于11月份陆续开工建设,确保职教中心所建项目高质量按期建成,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四、请求解决的问题

(一)由于职教中心建设范围内市政道路沿新大道北段没有硬化,遇到阴雨等恶劣天气,造成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进场施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为加快职教中心基建进程,恳请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完成沿新大道、景观大道北段,翠湖四路东段等市政路网围合、硬化及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二)在景观大道施工时,同步考虑采用涵管将职教中心校区内景观水系与在建的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西湖贯通,实现水体沟通、交换。

(三)10千伏西湖117线南北斜向贯穿新校区,已实际影响到规划建设范围内数栋楼的基建,希望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市重点工程局和市供电总公司,解决该高压供电杆线迁移问题,为职教中心下一步大规模建设,创造良好施工条件。

(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09年职教中心基建融资渠道保持了畅通。在市建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土地征迁、工程进度等款项均给予及时审核,迅速拨付到位,做到了资金等工程。2010年将是职教中心基建的关键年,整个职教中心教学、实训、图文信息中心、办公、后勤服务、校区主路网及部分体育运动场地等约1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均将开工建设,概算资金约1.5亿元人民币,恳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协调解决职教中心2010年融资问题,保证后续工程顺利进行。

(五)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6] 118号)等有关政策要求,亟需我市进一步明确对职教中心基建工程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进行减免的额度和范围,加大税费扶持力度。对白蚁防治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城市规划综合技术服务费、防雷装置设计技术审查费、防雷装置施工跟踪检测费等“一表清”费用及征地拆迁工作经费及按期奖、施工图纸审查费等基建工程所涉及的多项费用,经测算约600万元。恳请市委市政府能协调有关部门,给予最大限度的减免,营造有利于职教中心建设良好社会环境。

篇3: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14年我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25.9万人,与2008年的22.8万人比较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职业高中人数的下降,职业高中在校学生数从2008年的34.8万人降至2014年的16.9万人。由此可见,我省中等职业院校虽然没有取得较快的扩张,但也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省中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有南昌、赣州、上饶,在2014年的中专在校生人数占比分别为40%、11%和10%。其中,南昌是江西省中职教育发展的中心,拥有的普通中等专业院校数有58所,占全省总数的48.7%。中专在校生人数占比较低的为新余、鹰潭和景德镇,占全省总人数的比重仅为2%、2%和3%。整体而言,各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并不均衡。

二、江西省中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的协调性

对江西省80个县市所设立的中职院校(包括普通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高中)所开设的专业进行调研,可以发现,拥有在校生人数较多的院校开设专业种类也相对较多。具体而言,各县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以下特点:

首先,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雷同,且主要集中于传统专业。例如,几乎每个县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其余开设较多的专业分别为文秘专业(约38个县开设)、学前教育(约36个县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约34个县开设)、数控专业(约33个县开设)、模具制造专业(约25个县开设)、会计或会计电算化(约24个县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约21个县开设)。

其次,大部分县市所属的中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大部分县市所设专业仍集中于传统专业,与当前各县大力倡导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食品及深加工产业等并不吻合。

第三,极少部县市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开设了有地方特色的一些专业。如婺源县的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开设了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国导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较好地契合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江西省中职教育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中职教育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为了深入考察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引入实证分析方法对江西省80个县市2014年的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衡量上,选用了地区生产总值(Y,万元)来进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EDU,人)则以江西省80个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表示。此外还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K,万元)、户籍人口(L,人)等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指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5》,数据处理采用EVIEW统计软件。根据经济增长相关理论,针对各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以下单方程回归模型。

利用2014年的数据依次对方程(1)进行单方程OLS回归,可以得到如表1的回归结果。对表1分析可知,方程的拟合回归的效果较好。被解释变量中,资本投入(LNK)、劳动力(LNL)的参数估计值的显著性水平均较好,且参考估计值均为正,数值均小于1,表明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会对各县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符合经济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职业教育(LN-EDU)的参数估计值并不能通过t检验,即一县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其中***、*分别代表1%、10%的显著性水平。

(二)县域经济影响中职教育的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县的经济增长是否反哺于职业教育,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到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除了一县的经济发展水平(Y,万元)外,本文还纳入了其它的一些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包括户籍人口(L,万人)、地理位置(D,公里)。其中,地理位置以各县距南昌的公路里程数表示,表明交通的便利性,数据来自于省公路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理论,构建以下方程(2):

对方程(2)进行OLS估计,可知,人口(L)和所处位置(D)两个指标的系数估计值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均达到了1%,系数值均为正值,表明人口越多、离南昌市的距离越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越好。其次,经济发展(Y)指标的系数估计值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估计的系数值为正,为0.1263,表明一县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中等职业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四、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对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江西省县域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集中于传统专业,不符合当前各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其次,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中职教育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县域经济对中职教育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启示

在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江西省的产业结构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契合,迎合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

(1)大力推动江西省各地级市和各县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江西省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过多的集中于省会城市南昌。随着南昌周边县市和江西省其他县市经济的发展,地方职业教育也应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改革县域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由于当前江西省80个县市的专业设置存在较大的雷同,传统专业比重过大。然而,随着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各县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原有的中职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各县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因从各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县市级中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3)县域中等职业院校亟待转型升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县域中职教育发展较为迟缓,部分院校的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近几年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所萎缩,县域职业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部分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可以推进其转型为普通高中,从而让学生到附近县市其他优质中职院校进行深造,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农民和城镇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功能上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陈树生,徐东.县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东、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5):38-41.

[2]王利华.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02):16-18.

[3]王强.县域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以昌黎县为例[M].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

[4]铁明太.基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刍探[J].职教论坛,2014(34):65-68.

篇4: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近年来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推动下,江西中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到2014 年,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300多所,在校学生数增至40多万人。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随着教育规模和招生数量的扩大,生源素质却相对下降,教学质量提升很难。当前,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已成为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问题。

一、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理实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影响了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中等技术人才目标的實现。

2.学校办学质量良莠不齐,招生成为第一要务

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近几年发展迅猛,出现了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些学校为了生存,制定的各项政策都是以招生工作为中心,忽视教学工作,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学校专业建设未能体现中职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中职教育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无论是中职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和专业建设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而现实却是,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体现技能应用型的特色。

4.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高

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根基,更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取决于教师积极性的高低和师资水平优劣,可以说,师资状况决定了学校兴衰。但是目前江西省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不高。

5.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欠缺

实训基地、实验室以及必要的校外实训场所,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更新,是中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中职教育在上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针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风气是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学校应该营造留人、留心、爱岗氛围,为教师全身心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3.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市场的现状。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考虑学生的人文教育,考虑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生产的工具。笔者认为,专业课的教学应牢牢遵循一条准则:提高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

4.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围绕课程体系建设,促进教学改革,重点要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工夫。

5.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中等职业院校近几年在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上有了一定的投入,但目前教学基地和硬件设备还远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中职学校开设实践教学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教学设备的完善,应该明确的是:没有完善的实践设备和设施,就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训练,这样的职业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当然,学校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淘汰一些没有实力和办学质量差的职业学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特色学校,让有实力的职业学校从招生素质差、培养质量差的泥潭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

篇5: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铜仁市教育局:

根据上级要求,现将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校企合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是石阡县农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4年秋。1998年被列为省级七所骨干职业学校之一,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职业技术项目学校”;2003年,贵州省教育厅(黔教职成发【2003】171号)文件批准为第一批13所合格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6月4日铜地机编办【2008】62号文件再次将学校更名为“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石阡县职业教育中心”。2011年元月,按照石党办发[2011]1号文件通知精神,石阡县教师进修学校与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合并工作。2012年8月18日加入铜仁市职教集团,并命名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东营养健康学校”。学校现有专业实训场所350平方米,公共实训场所32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师80人,工人6人)。有护理、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茶叶生产与加工、学前教育、针织缝纫、畜牧兽医、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40个班,常年在校生学历教育人数1869人(其中校本部就读学生807人。

二、各专业校企合作情况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基地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实训基地,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 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的几家私立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三、存在的不足

1、现有校园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校内基础设施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分类实训场所。

3、企业生产与校内教学常有一定的时间矛盾存在,有时企业急需技术工人时,学校教学不能按时跟上;学生教学急需实训实习时,企业有时又无法安排。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篇6: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关于创建国家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情况汇报

2010年12月12日

各位领导:

**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简称**县职教中心)始建于1983年,是国家教育部1996年4月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是**县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和主阵地,历经二十多年艰辛坎坷的发展之路,目前已壮大为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短期培训为一体,技能培养、劳务输出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恪守“厚德尚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奉行“学校就是工厂、教室就是车间、教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徒工”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入厂成技术能手、进城为创业骨干、回乡是致富典型”的培养目标,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果。1997年、1998年两次荣获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2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科协联合授予“科技活动示范学校”,1990年、1992年、2005年三次被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有“太行山深处的职教奇葩”和“冀南职教明珠”之誉。现将我校创建国家201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背景:

我校创建国家2011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是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的文件精神实行的。《意见》中主要精神如下

1、总体目标: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2、主要目的: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解决在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存在着诸多急需的突出问题,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实施步骤:计划从2010年起实施,项目计划期为4年。2010年,支持第一批300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2011年,支持第二批400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制订示范学校验收办法。2012年,支持第三批300个左右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开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成果验收;2013年,评估总结建设计划实施工作。

4、经费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学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出自身特色,在资金安排上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学校和专业倾斜。中央财政对项目学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分步到位,逐年考核、适时调整、验收挂牌。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学校,终止支持,并核减其所在省份下一年度示范学校立项数目。同时,地方有关部门和学校举办者要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为其开展改革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二、现状:

1、省市情况: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的有关精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指标2010年分配给河北省14所,河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分配给邯郸市2所,邯郸市职教中心、武安市职教中心名列其中。根据邯郸市教育局的安排,2011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拟推荐我校参加。机会难得,时不我待。

2、我校情况:参照《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遴选基本条件》(下简称《基本条件》),在学校管理、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学效益五大项、20小项中,其中学校管理、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学效益四项我校符合《基本条件》中的相关要求,唯一不足的是基础条件差距较大,现具体说明如下:

(1)校园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方面:《基本条件》中要求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0亩,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7万平方米(生均20平方米)。目前我校校园占地74.9亩,相差至少25.1亩;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相差至少4.5万平方米;生均4.7平方米,相差15.3平方米。

(2)设备总值及实训基地方面:《基本条件》中要求各专业均具有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设备总值不低于1500万元(生均5000元);具有省级以上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我校设备总值约1380万元,相差至少120万元;生均2600元,相差2400元;省级以上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为零。

(3)教师队伍方面:《基本条件》中要求生师比为16:1--20:1;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占专任教师10%--25%,“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专任教师(除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5%以上,正式聘任高级职称的占25%以上。目前我校生师比约为30:1,差距较大;从行业企业聘任的教师为零;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约占1.1%以上,相差3.9%;正式聘任高级职称的约占20%,相差5%。

(4)数字化资源方面:《基本条件》中要求建有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和试题库平台;计算机数量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骨干专业的主干课程配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目前我校计算机数量约280台、多媒体设备3套,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

三、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2011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各负其责,为争创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县教育体育体育局要成立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创建2011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协调和落实。

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经费落实。落实好上级有关政策,确保教育费附加按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采取政府拨付、学校自筹、分期付款等多种有效途径解决。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相关建设费用,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1)将我校租赁的34.2亩土地由政府征用,划拨给我校使用,使我校校园占地面积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协调支持我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2011—2015年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二期)项目(**县职教中心综合实训楼建设项目),使我校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

(2)加强政府主导、部门统筹、行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严格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督促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保证职业教育投入,增加校内实习、实训厂场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使我校设施设备建设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

(3)出台人才引进、培养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我校生师比、高学历、高职称建设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求。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散发宣传资料等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效益:

创建成功后,我校将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500万元,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资金500万元、2011—2015年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二期)项目资金1000万元,必将大大缓解长期制约我校进一步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瓶颈,我校的基础建设、硬件装备、软件管理等各个方面将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龙头和主阵地的作用必将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必将为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我县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高,促进就业再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县,加快完善我县国民教育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篇7:xx中等专业学校创卫情况汇报

学校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奋斗目标,以《xx区教育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推进方案》的为工作指导,我校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中,校领导及创建全国卫生城市领导小组成员想在前、干在前,全体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使校容校貌、室内外卫生、健康教育、台帐资料等工作都初现成效。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连云港xx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是连云港市锦屏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58年,1982年成为连云港市首批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更名为连云港xx中等专业学校。建校50余年的xx中等专业学校,为连云港市西部城区唯一的职业学校,覆盖人口近30万人。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先进。校内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清静优雅。

二、创卫重点工作及责任分工

我校建立以卢辉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根据内容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互相协作,保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序、高效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营造氛围,加强宣传,增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责任意识

坚持宣传教育先行,提高师生的卫生意识,为创建国家卫生城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及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使他们热情投入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来,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献计献策,多做贡献。同时,要通过学习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充分认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对于打造城市建设品牌,打牢经济发展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努力工作。

1.学校内设立固定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栏,宣传创建

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普及创建知识,每2个月更新一次内容。学校围墙墙面设立长久、固定、规范、美观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标语。

2.学校网站在网站首页和电子显示屏上打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标语,刊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基础知识,及时报道本部门、单位在创建活动中所采取的措施、行动,以及取得的成效。

3.利用校务会、政治学习和间操等形式宣传连云港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大意义,努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及青年学生对创卫活动的认识,在全校营造人人参与创卫活动的浓厚氛围。

4.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及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预防甲流、手足口病等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健康知识形成率。

(二)创设载体,强化重点,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落到实处

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师生整体健康水平和文明卫生意识。切实加强卫生知识教育,向学生发放《学生身体健康指南》宣传册,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加大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学校要配齐健康教育教师,确保学校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稳定。学校要保证健康教育课的课时,保障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杜绝挤占、挪用健康教育课的情况,提高健康教育课质量。健全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制度,如实填写,逐项落实。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文明卫生意识。

2.保证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0%。

3.抓好环境卫生责任制的落实。落实沿街学校门前“五包”责任制。学校庭院要美化绿化,道路硬化,室内整洁,物品摆放有序;有健康教育专栏,会议室有禁烟标志,除四害防治措施落实。

4.学校食堂管理责任落实并制度化。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

食堂管理工作,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学校食堂的日常运作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要建立健全食堂卫生岗位责任制度,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制度,食品留样试尝制度,采购索证制度,食物入库、出库管理制度,物品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加强学校卫生安全管理,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局及卫生部门联合定期对学校进行的食品卫生、疾病防疫工作督导检查,确保全体师生食品卫生安全。

5.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占地空间,对校园绿化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加大绿化工作力度,大力增加绿化覆盖面,校园内集中设臵绿化地、花坛、景点;把创建绿色校园与德育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校园文化长廊,不断美化绿化校园,达到校园自然环境绿、齐、净、美,教育环境健康向上,环保指标符合要求。

(三)建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信息上报制度

学校要向教育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连云港市教育局办公室)每月报送一次创卫活动信息,每季度报送小结材料,半年和年终报送总结材料,要及时反映本单位创卫活动成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工作意见。在上报文字材料时,同时将电子稿发至教育局电子邮箱,便于存档。

(四)建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专项档案

篇8: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情况汇报

关键词:农村青年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实施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索对农村青年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山西省农业厅于2009年启动了“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 在9个试点县区完成5400名中专生的招生任务, 开展了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一、农村青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的提出

中央2004年至2009年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 强调了“三农”问题在当前中国发展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对农民的教育问题也摆在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200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 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 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2008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要“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中等职业教育。”落实中央对农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精神, 针对山西的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加强对农村青年职业教育, 已成为山西省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依据2006年山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 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422万人, 农业从业人员781.3万人。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460万人, 占59%;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75万人, 占35.2%。

依据省教育厅2005年至2007年统计数据, 山西省农村初中毕业生三年情况如下:2005年初山西省农村初中毕业生33万人 (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 , 农村普通高中招生1.8万人, 普通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 (以下均含城镇初中毕业生) 6.5万人, 成人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0.3万人, 职业高中招收3.9万人, 合计12.5万人, 共有至少20.5万农村初中毕业生留在了农村。2006年初农村初中毕业生数 (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 32.8万人, 农村普通高中招生2.3万人, 普通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 (以下均含城镇初中毕业生) 7.3万人, 成人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0.25万人, 职业高中招收5.7万人, 合计15.55万人, 共有至少17万农村初中毕业生留在了农村。2007年初农村初中毕业生数 (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 约31万人, 农村普通高中招生约2.2万人, 普通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 (以下均含城镇初中毕业生) 6.8万人, 成人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0.3万人, 职业高中招收8.1万人, 合计17.4万人, 共有至少13.6万农村初中毕业生留在了农村。我们还重点调研了15个县区的农业从业人员及农村初中毕业生情况, 2005年15县区农村初中毕业生留村人数达到30%, 2006年、2007年分别达到29%、28.9%。

2006年山西省农广校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根据地方人均收入水平, 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 省抽县、县抽乡、乡抽村、村抽户, 在全省进行了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查, 共抽取了5个县、15个乡、45个村的405个农户, 发放了405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 山西省农民受教育平均年数为7.6年, 低于全国7.8年的平均数, 和全国其他地区比差距明显 (天津市9.19年, 江苏省8.49年) 。全省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7%, 高于全国32.8%的平均数。全省农民家庭一业为主, 兼营他业的复合经营系数 (以受访农民家庭数为分母, 以家庭从事全部产业的合计数为分子) 为1.27, 低于全国1.29的平均数。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农业部门, 在众多科技和信息来源渠道中, 有77.6%的农民受访者选择了农业部门, 电视、书籍、杂志、广播等渠道分别位于第2、4、5、8位。农民最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是传统种养业实用生产技术, 种植业中, 选择粮食生产知识占79.4%, 养殖业中传统养殖的培训期望仍占主导地位, 非农领域中, 机械类和农产品加工类占主导。阻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 农民选择“不方便”的占58%, 包括时间、地点、校舍和条件等。

二、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的启动

2009年山西省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正式启动, 由山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实施, 在9县区, 每县安排600人的招生任务。项目启动主要采取了以下推进措施:

(一) 确定试点范围。

项目的规划根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 》, 在大宗优势农产品区域重点县及特色农产品区域重点县中选择9个县区开展在农村青年中普及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主要选择大同县、怀仁县、定襄县、小店区、方山县 (马铃薯) 、寿阳县、乡宁县、沁县、沁水县9个县区, 围绕小麦、玉米、蔬菜、苹果、奶业、肉羊、鸡等地方主导产业进行项目的实施, 同时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

(二) 明确重点培养对象。

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其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重点培养农村初中毕业生、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复转军人等。全日制教育培养对象是农村留村初中应往届毕业生。

(三) 按照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

函授教育围绕地方主导产业, 按照“三进村”模式, 即“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 组建教学班, 把教学班直接办到方便农民的地方。每个教学班的学员数30人以上, 教学班做到固定指导老师、固定培训场所,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面授辅导、组织实践等形式实施教学, 解决好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间的关系。全日制教育通过大力加强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按全日制中专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四) 做好教学媒体资源建设工作。

发挥好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作用, 通过办好省电台“专家会客厅”栏目, 加强播出内容时效性建设, 加大播出内容的编辑出版免费发放工作力度, 积极创造条件在省电视台开办相关的农业培训栏目。加强教学媒体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现有教学媒体资源, 结合山西省地方实际制作、编印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媒体、文字教学资源。

三、农村青年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试点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实施以来, 9县区共招收种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等13个专业的中专生5800多人, 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基本满足了试点乡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村适龄青年接受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怀仁县云中镇城内村教学点为例, 该教学点包括城内村、南七里寨村和王卞庄村三个村, 全区域总耕地面积397.13hm2 (5957亩) 。交通便利, 产业温室蔬菜为主, 共有日光温室大棚206个, 蔬菜种植面积33.33hm2 (500多亩) , 占全区域总耕地面积的8%。

该区域开设以设施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种植业教学班, 招收中专学员50名。其中25岁以下的14人, 占28%;26岁至30岁的13人, 占26%;30岁至35岁的15人, 占30%, 35岁至38岁的8人, 占16%。高中学历的4人, 占8%。

上一篇:三信教育学习体会下一篇:我爱家乡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