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2024-04-09

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精选8篇)

篇1: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摘要】 目的 为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将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进行试验。对照组在采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过程中对血糖进行了动态的监测直至疗程末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研究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措施和早期功能锻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ADL、意识、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并对意识恢复者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研究发现研究组中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项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ADL总评分为(58.4±18.5)分,(P<0.01)。结论 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患者尽早实施护理干预,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关键词】 颅脑外伤; 高血糖; 护理干预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hyperglycemia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 DI Cheng-xiang,GE Shan-ying.Shanting District Health Bureau Health Supervision,Zaozhuang 277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hyperglycemia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 110 cases patients suffered severe hyperglycemia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n=55)and the control group(n=55).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dynamically inspect the twig blood sugar during insulin treatment until the morning blood sugar turn normal continually for twice.and the study group,at the same time,receiving tube feeding and earlier rehabilitation nursing beside the control group care.Results The disturbances of consciousness and swallow function were observed obviously in fewer patients of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In the study group,the scores of ADL were obviously improved(P<0.05 or P<0.01),the total score of ADL was(58.4±18.5).Conclusion To ad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s early as we can in hyperglycemia after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death rate.【Key words】 Skull and brain trauma; Hyperglycemia; Nursing intervention

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的结果。颅脑损伤者在24 h内血糖升高达14.13%[1,2],而重型颅脑损伤者高达55.17%~77.63%[3],病死率可达48.53%;Rovlias A all et研究发现伤后早期出现高血糖者,伤情越重,血糖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近年研究表明,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加强整体护理对血糖进行及时跟踪观察、有效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4]。本研究对110例颅脑损伤后患者血糖升高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及时应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治疗,同时配合营养支持和适当的单元功能锻炼等综合护理干预。脑损伤后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是现代研究的重点、热点[5],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3年5月于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的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110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要点[6]:①患者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颅脑CT或MRI 证实,②入院后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8 mmol/L。③入院前一周未用过影响血糖的药物,伤后及人院时未用过含糖液体及糖皮质激素。排除标准:既往有营养障碍或吞咽困难病史,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110例病患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最(小19.12±1.17)岁、最大(72.84±1.31)岁、平均(52.31±1.09)岁。将11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和一般治疗组。研究组和一般治疗组各55例,研究组年龄最小(19.12±1.87)岁、最大(71.44±1.13)岁、平均(51.98±1.49)岁;对照组最小(21.01±0.12)岁、最大(72.84±0.15)岁、平均(53.11±1.77)岁。研究组血糖水平平均(14.51±5.21)m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平均(14.74±4.89)mmol/L。两组的年龄、性别、血糖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急性期头颅CT显示幕上血肿≥30 ml,幕下血肿≥15 ml 的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血糖浓度>14.00 mmol/L的患者给小量短次糖皮质激素;共同一般治疗临床常规应用脱水降颅压、预防或控制感染、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

1.2.2 恢复期临床常用高压氧治疗及辅助锻炼。

1.2.3 为了便于病情评估,统一标准,治疗组胰岛素的使用方法采用王艺东的治疗方案[7]:对周围血糖浓度>14.00 mmol/L的患者,采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RI)缓慢静脉滴注,如普通RI 50 IU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以1 ml/min持续静脉滴注,每2小时测周围血糖1次;对血糖浓度≤ 14 mmol/L的患者,可用5%GS 3.00~4.00 g加普通RI 1IU的比例,以1~2 IU/h的速度滴注,将降糖速度控制在每小时下降3.30~5.60 mmol/L为宜。

1.2.4 营养支持:通过鼻胃管饲喂,给予安素益力佳(Glucerna),能量密度4.18 kJ/mL,6次/d,200~300 mL/次,观察周期为3周,肠内营养制剂组成成分为每1L含热量4180 kJ、蛋白质42.00 g、脂肪54.40 g、碳水化合物95.60 g、膳食纤维14.30g。血糖监测及整体护理

2.1 血糖监测 每4~6 h监测1次末梢血糖,先监测后用药,边用药边监测。病情及血糖值变化快且不稳定者每30~60 min监测末梢血糖1次,待病情好转、血糖值稳定后改为每8~12 h监测血糖1次,直至停用胰岛素且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转为常规监测。

2.2 整体护理设计

2.2.1 自拟早期功能锻炼:①严密监测及维持血压、心率、呼吸平稳,在心电监护仪监测下,由主管护士协助完成口腔、尿道口等部位的基础护理。②同时维持肢体功能位,采取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每1~2 h翻身1次。③生命体征稳定,颅内压在270 mmH2O以下时。在保持肢体功能位基础上,可对肢体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

2.2.2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及ADL评分治疗后两组观察可控制便、可控制尿、除修饰、进餐、用厕、上下楼梯、洗澡、穿衣、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洗澡梯之外各项ADL评分。

2.2.3 时间及样本流失 ①意识恢复观测时间及样本流失周期为3周,临床观察结果比较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脱落7例,研究组脱落6例。对照组有4例出现严重腹泻,3例因合并肺内感染死亡;研究组有3例出现严重腹泻,2例在治疗1周时再次发生脑出血,1例死亡。②病情恢复随访、观测项目及ADL评分为1年。研究组流失7例〔1例观测者死亡,占比1/55(1.82?)〕,对照组流失13例〔6例死亡,占比13/55(23.64%)〕。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呈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使之正态后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1 体质及意识恢复状态比较 结果见表1。表1可见,研究组中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人数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3.2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及ADL评分比较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及ADL评分比较见表2。

分析数据发现,治疗后研究组除治修饰、上下楼梯、洗澡之外各项ADL评分较研究组改善明显[P<0.05或P<0.01(总分)],研究组ADL总评分为(58.4±18.5)分。讨论

当血糖≥11.1 mmol/L时,患者的病死率为64.30%,血糖上升≥15.00 mmol/L时,患者的病死率升为86.73%,针对以上特点,护理上不仅要对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记录,而且要做好呼吸道、消化道、外伤性癫痫等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其重点和关键点在于血糖的动态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整体护理措施。根据所监测血糖值的变化和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生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首选胰岛素小剂量静脉滴注,必要时应用胰岛泵调整胰岛素以调配药物浓度及进入体内的速率。

颅脑损伤后的患者机体处在高血糖状态,其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下降,合理的肠内特殊营养支持已成为患者各脏器基本生理功能支持和神志促醒的一个重要环节。Glucerna(安素益力佳)营养液中脂肪酸产热量占总热量的49%,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含量约占脂肪总量的80% 以上,有文献报道,高MUFA膳食具有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的作用,以MUFA部分地替代葡萄糖,改善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且改善脑细胞的代谢[11]。同时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护肠道正常的生物、免疫屏障功能,刺激消化液和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和胃肠运动及增加内脏血流,防止细菌易位,减少感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应用Glucerna 营养液3周/疗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整体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恢复中至关重要,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是整体护理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之一。根据资料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本组资料患者康复情况也进一步证实Sherrill H[12]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漆建.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2(1):25-26.[2] 王振宇.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症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9,4(1):12-13.[3] 向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血糖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湖南医学,2000,17(3):202-204.[4] Rovlias A,Komou S.The influence of hyperglycemia on neurolog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Neurosurgery,2000,46(2):335-343.[5] 顾倩,郑爱茗,龚孝淑.对颅脑损伤病人康复期间伤残评估与护理工作相关性的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673-675.[6]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

[7] 王艺东.脑卒中急性期的血糖调控.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27):124.[8] Rovlias A,Komou S.The influence of hyperglycemia on neurologica-l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jury.Neurosurgery,2000,46(2): 335-342; 342-343.[9]胡卫星,顾陪元,吴幼章,等.实验性脑损伤超急性期脑糖代谢的变化.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15(6):553-554.[10] Young B,Ott L,Dempsey R.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ssion hyperglycemia and neurologic outcome of severely brain injuried patients.Ann Surg,1989,210(4):466-472.[11] Craig LD,Nicholson S,Silverstone FA,et al.Use of a reduced-carbohydrate.Modified-fat enteral formula for improving metabolic control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long―term care resid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of a pilot trial.Nutrition,1998,14(6):529-34

[12] Sherrill H.Early intervention care in the acute atroke Patient.Arch phys Med Rehobfl,1998,67:319.

篇2: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病患者98例, 男性58例, 女性40例。年龄范围7~71岁, 平均年龄 (32.1±11.2) 岁。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例、颅骨骨折患者18例、脑挫裂伤患者26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24例、间脑震荡患者23例。进院时单侧瞳孔散大患者34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11例 (排除眼外伤及动眼神经损坏) 。GCS>8分的患者73例, GCS≤8分的患者25例。做过开颅手术的患者32例。

2 方法

2.1 挑选患者的头部有明显的受伤历史, 受伤后24h才入院, 到达医院

首先进行了头颅CT的检查, 以往的病史中没有出现内分泌和肝脏或者肾脏的毛病, 在住院之前的一个星期也没有吃过影响血糖的药物等从受伤到住院这段期间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含糖液体。把35例入院之后空腹测到的血糖数值7.8mmol/L或者随机测到的血糖树枝超过或者正好11.1mmol/L的患者称之为血糖升高, 当中男性18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龄 (30.3±9.8) 岁, GCS>8分24例, GCS≤8分11例;然后把63例空腹血糖<7.8mmol/L且随机血糖<11.1mmol/L者分为血糖值正常组,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0例, 平均年龄为 (32.1±10.2) 岁, GCS>8分36例, GCS≤8分27例。

2.2 血糖数值动态测量法与护理干预措施

2.2.1 血糖数值动态测量法

收集所挑选患者进院之后和受伤后1d、2d、3d、5d、7d、10d、14d (假如到第14d数值仍然没有恢复正常也可以加长这个时间) 的没进食静脉血标本监测血糖数值, 根据这个数值来确定使用药物的量, 胰岛素剂的用量大小是要以血糖值来作为依据的。GCS>8分者每8~12h检测一次末梢血糖, 在静脉使用胰岛素时GCS≤8分者每2~4h为一个周期进行末梢血糖检测, 切记要检测过后才能用药, 在用药的过程中也要继续检测。对于那些病情不稳定还有血糖变化幅度过大的患者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检查一次, 等到情况趋于稳定之后每8~12h检测血糖一次, 直到停止使用胰岛素且早晨空腹静脉血糖两次都正常。

2.2.2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对于高血糖病患者, 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含有糖份的液体, 通常会选择使用林格氏液、生理盐水、脂肪乳剂或复方氨基酸等。给血糖浓度>14mmol/L的病患者, 缓慢静脉滴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 每两小时检测末梢血糖一次, 调整胰岛素量。然后采用以每小时4~6U的速度输入电脑微量注射泵的方式控制降糖的速度。如果患者的血糖浓度达到每升14mmol, 就采用每5%葡萄糖3~4g加1U普通胰岛素, 以1-2U/h的速度滴注[5,6], 使每小时血糖的下降速度控制在3.3~5.6mmol/L[5]。期间, 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 同时, 协助医师, 将水、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纠正, 对使用胰岛素后产生的副反应进行观察, 并处理相应情况。

2.2.3 饮食护理

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 使能鼻饲或经口进食的患者获得的营养充足, 使得对降糖药物的使用量有效减少。主要方法为根据食物的成分表, 制定相应热量, 进行科学的饮食分配。

2.2.4 健康教育

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将使用胰岛素的方法与目的, 以及使用胰岛素后可能发生的后果, 并教授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食品的交换, 以及如何均衡膳食, 为患者及这及家属进行血糖仪的使用指导, 同时, 将其他相同情况的患者的情况告知患者, 以使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2.2.5 统计学处理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的比较用t进行检验, 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在伤后1~3d内, 大部分患者血糖升高, 在伤后4~7d, 少部分病患者血糖开始升高。经过相应护理后, 血糖升高组中, 在1~3d内, 有25例病者 (占比71.43%) 的血糖值恢复正常, 发生恶化以及死亡的患者2例;血糖正常组中, 发生恶化及死亡的有4例。经统计学方法的分析, 两组间恶化、死亡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0.68, P>0.05) 。血糖升高35例GCS≤8分的病患者中有3例血糖值持续性升高, 一直没有恢复正常, 终最因伤势沉重死亡, 病死率达27.27%。与文献报道中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48.53%[2]有显着差异 (χ2=4.5, P<0.05) 。

4 讨论

关于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血糖反应, 一些学者[1,3,4]认为应该及时处理, 以改善患者预后。我们认为, 给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的病患者及时动态检测血糖非常重要, 一发现病患者血糖值升高, 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行护理干预措施: (1) 协助医师及时调整、完善诊断方案; (2) 给患者和家属做相关的健康教育; (3) 对输入胰岛素的速度进行实时的监测, 对采用胰岛素后的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及预防, 同时, 协助医师, 将水、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纠正; (4) 及时发现、处理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

综上所述, 对重型颅脑损伤血糖合并高血糖患者, 不仅要密切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GCS评分, 还要在患者入院时就立即动态监测血糖值,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实时监测血糖异常并报告医师, 掌握胰岛素输入速度,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值内, 完善脑组织代谢, 使继发性的脑损伤减轻至最低程度, 降低病死率, 提高救治水准。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9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者入院后, 对其实施动态监测血糖变化, 依据血糖值把63例分成血糖正常组和35例分成血糖升高组, 及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 并依据血糖值及时的调整胰岛素量, 加强维持水、营养支持、电解质平衡, 给患者的家属进行关于健康的教育。结果 血糖升高组中有25例病者 (占比71.43%) 血糖13d内恢复正常, 而且预后和血糖正常组2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0.68, P>0.05) 。有6例病者血糖持续性升高, 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 病死率达17.14%, 明显比文献报道的48.53%低。结论 给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患者及时进行动态监控血糖, 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 就能降低血糖值, 减轻脑细胞的损害, 降低其病死率, 增高救护质量。

关键词:血糖值升高,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吴江, 周育瑾.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血糖及胰岛素变化的动态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 (6) :415.

[2]王振宇.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症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 4 (1) :12-13.

[3]向军.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血糖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湖南医学, 2000, 17 (3) :202-204.

[4]漆建.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3, 2 (1) :25-26.

篇3: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关键词】颅脑损伤呼吸衰竭病情转归预后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65-02

当今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已经达到100例/10万人口,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占18%~20%。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高达20%一50%[1],有资料显示,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是其他外伤的10倍,主要原因是创伤后脑组织继发性缺血、缺氧损害[2]。因此能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口气管插管抢救颅脑损伤所致呼吸衰竭者151例进行研究,分析气管插管时机对颅脑损伤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中重度颅脑损伤伴有呼吸衰竭患者共151人,男102人,女49人,年龄18 ~ 85岁,发病至到达医院时间< 1 h,均经CT 检查确认,

所有患者到达医院时均呈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衰竭。

1•2 方法 20 min 内开始经口气管插管者151 例,插管指征[1]:⑴口鼻腔出血⑵口腔内分泌物多⑶昏迷⑷有恶心、呕吐。对于烦躁、会厌部刺激敏感患者先予以咪唑安定5 ~ 10 mg 静脉推注,必要时予以万可松4 mg,然后插管。2 h 后插管者73例,此组插管指征[1]⑴患者呼吸频率> 30 次/ min,或< 10 次/min⑵患者呈现叹气样及点头样呼吸等无效呼吸表现⑶窒息。两组在年龄分布,发病至抢救开始时间,GCS、RTS 评分等分布相似,具有可比性( P > 0. 05)。158 例患者均予以降颅压、止血、抗感染、维持内环境平衡等处理,符合开颅止血、清除血肿、减压等指征者予以手术治疗,早期气管插管组手术62 例,延迟气管插管组手术52 例。根据病情发展决定是否拔除经口气管插管改由无创通气或气管切开。发病24 h 及72 h 复查床旁胸部平片,判定有无肺部感染。180 d 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CS)评定伤后生存质量,良为良好及中度残疾状态,差为植物生存及重度残疾。死亡为30 d 内死于颅脑损伤及并发症者。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 s 表示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GCS 评分及RTS 评分,然后进行t 检验。评估抢救后72 h内并发肺炎发生率、经口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死亡率及預后,采用x2 检验。统计数据由SPSS 10. 0 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早期插管组在30 d 内死亡率为8.4℅,延迟插管组为13.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 0. 05);早期插管组预后残疾发生率54.7℅,延迟插管组为74.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 0. 05)。早期插管组平均住院日为65.9±10.1天,延迟插管组平均住院日为98.5±7.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 0. 05)。

3 结论

早期插管组早期气管插管可减少颅脑损伤所致呼吸衰竭住院日及死亡率,增加治愈率有利于改善缺氧状态,改善预后。

4 讨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以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并硬膜外血肿、脑挫伤并脑内出血、弥漫性轴索神经损伤多见,常伴颅骨骨折,多有脑肿胀、颅内高压,甚至出现脑疝。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常伴舌后坠,吞咽及咳嗽等防御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外伤出血、脑脊液漏等均可误吸而使呼吸不畅,或因呼吸浅促、肺泡换气不足等因素而导致低氧血症。有人在一组重型颅脑损伤的PaO2:连续监测中发现,伤后低氧血症发生率60%一70%,尸检证实,即使在无高颅压表现的重型脑外伤患者中,70%存在缺血、缺氧性脑损害[3] 。由此可见维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插管组早期气管插管可减少颅脑损伤所致呼吸衰竭住院日及死亡率,增加治愈率有利于改善缺氧状态,改善预后。因此在未来工作中有必要提倡早期插管。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展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6):325—328.

[2] 江凯.王宪荣.严重颅脑创伤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4):252—253.

[3]张赛,杨树源.严重脑外伤后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及意义[J].天津医药,1995,23(12):707—709.

篇4: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关键词:个性化循证护理,药物治疗,重症脑损伤,治疗效果,临床预后

重症脑损伤是多种原因所导致的颅脑外伤性疾病, 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 患者的预后极差[1]。虽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但术后有效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3]。为更进一步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我院近年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方案应用于重症脑损伤, 结果显示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选取2012 年3 月- 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脑损伤患者204 例。随机分为接受联合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和接受个性化循证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观察组, 每组102例。观察组男58例, 女44例;年龄35~67 (50.61±15.27) 岁;因交通肇事致伤者52例, 因高空坠落致伤者34例, 因钝器致伤者16例;GCS评分3~8 (5.36±1.52) 分。对照组男56例, 女46例;年龄33~68 (50.88±15.16) 岁;因交通肇事致伤者49例, 因高空坠落致伤者33例, 因钝器致伤者20例;GCS评分3~7 (5.12±1.67) 分。2组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 ( 1) 存在明确头外伤病史。 ( 2) 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重症脑损伤, 并符合重度脑损伤诊断[4]。 ( 3) 年龄≥18 岁。 ( 4) 入院后均立即接受手术治疗。 ( 5) 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 1) 具本研究所应用药物过敏者。 ( 2) 合并胸腹部脏器损伤者。 ( 3) 既往存在脑血管疾病病史。 ( 4) 既往存在其他导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的疾病者。

1. 3 治疗方法

1. 3. 1药物治疗: 2 组药物治疗均应用神经节苷脂联合纳美芬治疗, 神经节苷脂 (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国药准字H20046213) 4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 次, 纳美芬 ( 灵宝市豫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批号: 国药准字H20080816) 0. 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 次。

1. 3. 2 护理方法: ( 1) 对照组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检查、鼻饲管护理、口腔护理及留置导管护理等对症护理。患者出院后每2 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康复锻炼指导及饮食指导。 ( 2) 观察组在对照组应用的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个性化循证护理 ( 总结近年来在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既往护理工作经验及临床文献中关于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案, 总结出针对于重度脑损伤患者的循证护理方案, 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物治疗方案) 制定出个性化循证护理方案。对于负面心理情绪, 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 以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对于患者感染在进行口腔护理及留置管护理的同时, 指导患者陪护人员进行翻身及叩背, 并记录好患者的鼻饲量、鼻饲时间及鼻饲营养物。对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在院期间于患者病情稳定后, 立即给予康复训练,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 患者出院后于每次电话随访时监督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 4 观察指标统计2 组在接受治疗2 周时间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于入组接受治疗时、接受治疗2 周后及接受治疗6 个月后分别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价, 对比2 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变化情况。神经功能应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 以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 而肢体功能应用ADL及FMA评分量表评价, 均以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1. 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病死率及并发症2 组2 周治疗时间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2. 2 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2 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治疗2 周后2 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但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3 治疗6 个月后肢体功能评分变化治疗前2 组ADL评分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但治疗6个月后2 组ADL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ADL评分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3 讨论

神经节苷脂及纳美芬均为脑损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较常用的药物, 其中神经节苷脂为神经保护因子, 用于重度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地补充因颅脑损伤造成的体内神经节苷脂不足, 从而达到补充保护脑神经的作用[5,6]。而纳美芬则为通过阻断脑组织内阿片受体, 以达到进一步缓解重度脑损伤脑组织损伤程度的作用[7]。因此我院将神经节甘脂及纳美芬联合用于重度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同时将我院近年来总结的个性化循证护理方案应用于其中。结果显示在接受药物治疗的2 周时间内, 2 组的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 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2 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但研究组治疗2 周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此外, 在接受治疗6 个月后, 研究组ADL及FMA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表明联合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方案虽无法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但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显著作用。本文研究组应用的个性化循证护理方案, 是通过总结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及护理文献而制定, 通过加强在重度脑损伤治疗中的护理针对性, 以达到协助临床治疗的作用。

综上所述, 联合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方案可有效地改善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 可在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联合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袁淮涛, 管健, 张文, 等.珠三角地区基层医院189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25 (4) :303-306.

[2]黄艳丽, 马金叶, 魏红侠,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 2015, 36 (4) :337-340.

[3]王喜梅, 单艳华, 王东, 等.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 31 (11) :954-956.

[4]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81.

[5]张淋坤, 张引成.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0) :89-93.

[6]李红星, 苑国富, 金耀东, 等.神经干细胞移植联用神经节苷脂对脑损伤大鼠神经学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0) :7505-7510.

篇5: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关键词】 护理干预;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并发症

颅脑损伤(head injury)是指由于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变形损伤[1]。要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按照患者的昏迷时间、阳性体征以及生命体征的具体情况将病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重度颅脑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及时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提高治疗成功几率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入院治疗的60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结合“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标准,以及病史采集和项目检查的相关资料确保60例患者均符合重度颅脑损伤的要求。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为(52.6±4.5)岁;脑干损伤患者13例、颅内出血患者12例、脑挫裂伤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为(49.6±6.4)岁;脑干损伤患者11例、颅内出血患者9例、脑挫裂伤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对照组的30例患者接受诊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需要完全严格的按照传统常规护理的方式和内容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1.2.2 观察组 在针对观察组的30例患者接受诊治过程中,我院挑选已经接受过护理干预技能培训学习的优秀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我院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一名观察组中的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个体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服务措施,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2.1 气管切开术前准备 我院在针对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进行了了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项目进行常规检查和记录;同时,结合有关的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向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气管切开术的优势和大致的操作步骤,以及介绍一些成功的手术案例,让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1.2.2.2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定时的对患者居住的病房进行消毒和清理,确保患者的病房的温度和湿度时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及时的更换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严格的控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范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1.2.2.3 体位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体位护理的重要性,在术后的1-2d内,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保持在绝对的卧床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当的帮助患者调换体位,以便改善患者的呼气情况[2],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实施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调查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及X2检验进行处理。

2 结 果

在经过诊治、手术治疗和护理服务后,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了感染症状、1例患者出现了气道阻塞症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为10%,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出現了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了感染症状、6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出血症状、4例患者出现了气道阻塞症状,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为43.33%。观察组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P<0.05)。

3 讨 论

重度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医护人员在进行救治过程中,一定要给予特级护理,实施边抗休克、边手术的治疗,以便能够尽早的清除患者颅内血肿,预防和控制患者病情的加重[3];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严谨的护理计划,严密的观察患者生命指征的变化和波动情况,预防并降低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几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钟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荣效国,乔振才,徐文俊,王荣,何晓飞.颅脑外伤伴迟发性颅内血肿32例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10(26):127-128.

[2] 田恒力,吴炳山,林在楷,陈世文,王韧,曹合利,陈浩,胡锦,徐涛.颅脑创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发生、危险因素及CT复查策略[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G].西安:西安财经电子大学出版社,2009:258-261.

篇6: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8月至12月在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国际统一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 和 (或) 舒张压≥90mmHgo排除明显智能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阳性家族史和个人史、各类继发性高血压、急进性高血压及检查不合作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5~83 (73.4±6.9) 岁;血压 (142~172) / (92~112) mmHg。对照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67~80 (72.2±6.5) 岁;血压 (141~170) / (97~113) mmHg。2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 。

1.2 方法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院予以SDS、SAS评分,将评分阳性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实验组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1.2.1 调查工具

(1) WilliamW.K.Zung编制的SDS量表和SAS量表[1]。 (2) 生活质量 (QOL) 量表[2]。QOL评估指标: (1) 躯体症状表; (2) 健康愉快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 (3) 抑郁水平; (4) 生活满意度; (5) 业余活动; (6) 日常活动功能障碍。 (3) 临床疗效评定: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 血压、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 血压、心电图改善;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血压、心电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血压、心电图均无改善。

1.2.2 问卷调查的方式

SDS、SAS的首次评定于住院当天完成, 出院时作第2次评定, 随访12周时作第3次评定;QOL的第1次评定于住院3d内完成, 随访12周时作第2次评定;向患者逐条解释, 患者充分理解条目意义之后独立完成, 其后由评定人员校对, 矛盾处重新询问并加以校正。

1.2.3 干预方法:

(1) 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 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 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 耐心回答问题, 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 关心、体贴患者, 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任, 尽量满足其要求, 消除其心理顾虑。指导家属对患者给予体贴和关心, 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 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 使之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2) 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 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 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t检验、χ2检验、两两比较用方差分析, 取p<0.05为显著意义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三组相关临床指标的分别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2.2 2组患者3个时期SDS、SAS评分的分别比较 (见表2)

与入院时相比,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p<0.05

2.3 2组患者QOL评分的分别比较 (见表3)

注:与本组入院时比*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p<0.01

3 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罹患高血压的人数越来越多,而高血压又因其不良的预后及较高的猝死率引起患者极高的恐惧和不安,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极高。焦虑、抑郁等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与生活节奏、A型行为等,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交感和血小板的活性,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治疗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而且通过认知的改变,减轻了情绪障碍对躯体状态的影响;加之焦虑、抑郁本身可导致不适主诉增多,通过缓解焦虑、抑郁,其不适主诉相应地减少,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也抑制了上述病理生理过程,恢复了内环境的稳态,改善了心肌供血供氧,从而减轻了躯体症状。焦虑、抑郁情绪不仅长期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预后[3]。如Levenstein[4]、Davidson[5]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高血压发生显著相关:Paterniti[6]、Markovit[7]、Raikkonen[8]等研究发现焦虑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重视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觉症状与情绪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还可延长住院时间,延缓康复以及增加医疗费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躯体症状。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39.

[2]许军, 胡敏燕, 杨云滨, 等.健康测量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150.

[3]叶志荣, 杨菊贤.冠心病高血压与心理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7, 6 (4) :313~315.

[4]Levenstein S, Smith MW, Kaplan GA.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tion in men and women[J].Arch Intern Med, 2002, 161 (10) :134;1341~1346.

[5]Davids on K, Jonas BS, Dixon KE, et al.Do depression symptoms predict early hypertention incidence in young adults in the CARDIA study?Coronarv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J].Arch Risk Intern Med, 2004, 160 (10) :1495~1500.

[6]Paterniti S, Alperovitch A, Ducimetiere P, et al.Anxiety but not depression is associate ed with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in a community group of French elderly[J].PsychosomMed, 1999, 61 (1) :71~83.

[7]Markovitz JH, Matthews KA, Kannel WB, et al.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Framingham study[J].JA-MA, 1993, 270 (20) :2439~2443.

篇7:整体护理对伴高血糖的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

【关键词】 米力农;急性心梗;泵衰竭;影响;相关性

Application of milrin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pump failure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 care measures

Liu Meiying,Yin Jian.

Yan Mine Lu Nan Chemical Fertilizer Factory Hospital of Works and Staff,Tengzhou 27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f milrin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pump failure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 care measures.Methods 6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both conventional therapy.Treatment group Milrinone 10mg / day to 0.0375 ~ 0.75ug/kg.min rat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reatment 5 to 7 days to 30 days to observe the end of tim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and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Recent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P <0.05) in the milrinone group, 2 patients died within the observation time, the control group in 7 cases.ConclusionShort-term low-dose milrinone slow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is safe and effective drugs.

【Keywords】 milrinone;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ump failure;Impact;Correlation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60-02

米力农是新一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近年来急性心梗(AMI)泵衰竭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我们于2007-2010年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泵衰竭病例采用米力农治疗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62例AMI泵衰竭的病例;泵衰竭按killip分级标准确定[1]。按随机分组法分两组,米力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9-80岁,平均63.89±8.87岁,心功能II级26例,心功能III组6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85岁,平均67.03±8.39岁,心功能II组25例,III级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梗塞部位,溶检情况、合并症、心功能等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均无差异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在治疗AMI的同时,根据病情先用利尿剂,扩血管及强心药物,血压降低可选用多巴胺,心律失常可选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米力农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10mg/天,以0.375~0.75ug/kg.min速度以输液泵静脉输入,疗程5~7天。

1.3观察时间和项目,以30天为观察终点时间,治疗期间采用惠普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护,观察近期预后以及不良反应;和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平均数以样本均数±标准差表示(±S),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

见表1,两组间近期病死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原因:阿斯综合症和心源性休克。因阿斯综合症而死亡的,米力农组2例,对照组7例,两组间死亡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X2=0.0245);不良反应,应用米力农期间,3例出现室早频发,经减慢滴速和利多卡因注射后,早搏消失。1例血压下降,使用多巴胺后,血压恢复正常。米力农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表1两组近期预后情况表

注:X2=4.62 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AMI)其梗塞面积大25%以上者可以导致泵衰竭,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1]。充分认识和及早处理心力衰竭,应提高抢救AMI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3.1米力农即甲腈吡啶酮,为人工合成的双吡啶化合物,是新一代的非洋地黄、非儿茶酚胺类的正性肌力强心药物。它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III,使心肌和血管平滑肌,cAMP浓度升高,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且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及正性舒张作用,并可以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脏指数,减低心脏前、后负荷,且不增加耗氧量,这种血液动力学效应对机体十分有益,它将可以逆转AMI泵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临应酬症状,小剂量短期使用,可使病人心功能迅速改善,可延迟和减轻心室重塑,病情趋于稳定,减少了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度过危险期创造了机会和条件[2、3]。本研究结果显示米力农的短期使用,可以显著性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可以改善近期预后,也充分证明了米力农上述血液动力学的效应的临床价值,米力农为治疗AMI泵衰竭的较好的有效的可供选择的药物。

3.2米力农对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4],本资料显示无显示影响,说明对全身各系统的毒性作用较少,因其由肾脏排泄,对肾功不良者慎用,本药还可以引起少数病人血小板减少,使用中也应注意。

3.3一般护理:1、心理护理:让病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消除紧张恐惧感,注意控制情绪,不要激动。2、合理指导患者饮食:第3天胃液潜血阴性,停止胃肠减压,给予鼻饲牛奶。拔管后食用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3、血压监测心源性休克也是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因此临床护理时,首先了解患者的基础血压,严密的监视、观测血压的变化[5]。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易消化含粗纤维的食物,给予口服缓泻剂通便灵及开塞露射肛,并防止排便时用力屏气,而加重病情。5、皮肤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者,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卧床时间长,本身活动量少,局部循环血量减少,易出现压疮。因此应定时按摩皮肤受压处,垫以水垫缓冲受压,减少大幅度翻动,以免加重心梗。

3.4自我保健的指导:1、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避免精神压力,控制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注意调适心境。2、必须戒烟要向患者讲解吸烟对健康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危害,并告知戒烟方法、戒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3、要长期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同时,特别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秋冬季除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4、适度运动可改善冠状动脉的功能,调节血液供应,减少心绞痛和再次梗死的发生.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量也要循序渐进。5、坚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掌握心脏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安排适当体力活动,避免心脏潜在性的病变恶化[6]。

总之,米力农是治疗AMI泵衰竭的较好疗效的可供选择的新药,短期缓慢小剂量静脉给药。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可明显改善近期预后。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实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安民,徐永健.心血管病诊疗指南.2005年第二版.科学出版社.88-97页.

[2]秦桂玺,闫明.急危重症病与急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84-194.

[3]冷秀玉,伍贵富.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新医学杂志.2010,5,331-332.

[4]曹秋梅.急性左心衰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0,1,18-19.

[5]陈茹,庄小环,陈岚.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17):43~44.

篇8: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 男53例, 女27例, 年龄4岁~70岁, 平均年龄52岁。车祸伤72例, 坠落伤5例, 其他3例;手术治疗62例, 非手术治疗18例。均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脑挫裂伤23例, 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41例, 脑干损伤16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空气加压舱, 缓慢加压15 min, 使治疗压力达到0.04 MPa, 给患者戴面罩吸纯氧, 昏迷或气管切开患者改用急救吸氧头罩直接供氧。继续加压15 min, 使治疗压力达到0.1 MPa, 稳压吸氧30 min, 总吸氧时间为60 min, 然后在30 min内缓慢减压出舱, 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休息2周, 最长7疗程, 最短1疗程。

2 结果

治愈 (症状、体征消失, 生活自理, 恢复工作和学习) 29例, 占35%;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生活基本自理, 未恢复工作和学习) 22例, 占27.5%;有效 (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 生活不能自理) 26例, 占32.5%;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 3例, 占3.75%, 总有效率96.25%.

3 护理

3.1 入舱前护理

(1) 入舱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 对消化道出血、脑脊液耳鼻漏、癫痫发作、精神症状、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高热、严重肺部感染等患者禁止入舱。并向其介绍高压氧治疗目的、方法, 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防治方法、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2) 对带有引流管的患者, 入舱前了解引流管名称、引流方向,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并记录, 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防止滑脱, 保持引流通畅。 (3) 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 如呼吸道分泌物多, 入舱前彻底吸尽痰液, 以保证呼吸道通气功能良好。 (4) 对烦躁不安者入舱前使用少量镇静剂, 使患者安静吸氧。 (5) 有创伤性癫痫发作史者视病情给予适量抗癫痫药物, 防止患者在加减压时癫痫发作, 因屏气抽搐而造成严重的肺气压伤。

3.2 升压时护理

(1) 升压时速度应缓慢均匀, 以0.005~0.01 MPa/min为宜[1], 并且告知舱内患者做好调压动作, 如吞咽、捏鼻鼓气等。 (2) 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耳痛等不适, 如有耳鸣、耳痛等症状则提示有中耳气压伤, 可减慢升压速度, 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升压, 防止因中耳气压伤而影响高压氧治疗。 (3) 对昏迷患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 以收缩血管, 减轻肿胀, 协助开张耳咽管。本组无1例因中耳气压伤而终止高压氧治疗。 (4) 气管切开患者在加压阶段因空气密度增加、呼吸阻力增大, 常出现呼吸急促、呛咳、痰液从气管套管中喷出等现象, 此时立即停止加压, 待患者完全适应后再继续缓慢加压。 (5) 加压阶段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出汗过多等, 可能是舱温过高、升压过快所致, 此时调整舱温和加压速度可缓解;如不缓解且继续出现面红、气急等, 多提示为高热, 应停止治疗并缓慢减压出舱。出舱后检查患者意识、瞳孔等, 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

3.3 稳压中护理

稳压吸氧是高压氧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稳压后, 嘱患者戴好面罩吸氧, 面罩须与面颊贴紧, 防止空气漏入出现吸不到纯氧而吸入舱内空气, 影响治疗效果。本组有12例患者因气管切开用急救吸氧头罩, 注意防止吸氧管折叠或脱落而中断供氧, 保证有效吸氧, 在加压和稳压阶段, 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颅内压降低, 但减压时脑血管相对扩张、脑血流量增加, 如减压过快可发生颅内压、脑水肿反跳现象。因此, 病房护士尽量配合将脱水剂安排在入舱治疗前1 h使用, 严格控制减压速度。

3.4 减压时护理

减压时由于空气膨胀吸热, 舱内温度降低, 应给患者盖好棉被, 注意保暖,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气道堵塞, 引起肺水肿。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伤口出处有无出血及气管内有无阻塞, 皮下有无气肿、血肿[2]。

3.5 出舱后护理

嘱患者出舱后注意休息, 因在高压氧状态下机体消耗大, 故可用高热量饮料,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参考文献

[1]王国玲, 鞠芳.高压氧治疗前后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7 (11) :857.

上一篇:描写四月的美文下一篇:湄公河行动观后感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