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2024-05-1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精选9篇)

篇1: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股权制度安排被用来作为公司经理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是理论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股权激励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股权激励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最后提出我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政策选择。

一、委托代理理论----股权激励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是相分离的,法马(fama,1980)认为,对大公司来说,这种分离是经济组织中的一种有效形式,但这种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eking,1976)指出,当经理人员只拥有公司部分剩余索取权时,他就会制定使自己效益最大化的经营决策,因为他获得全部收益而只承担部分成本,所以一个理性的经理人员往往尽可能给公司赚钱的同时又尽可能地从公司里支出费用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代理成本就随之产生 他们认为经理人员拥有的股权越小,其代理成本越大,当没有股权的时候,其代理成本达到最大 同时,詹森(jensen,1986)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和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致的,代理人凭着自己拥有大量信息的优势,在决策时可能会背离委托人的要求而投资到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中去,或甚至做出与委托人利益相反的选择。

代理理论认为经济组织的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以诱导代理人透露其私人信息,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使公司资源分配符合帕累托最优或次优,也就是说激励是相容的 所以,授予经理人员(或代理人)一定数额的股权是激励代理人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使代理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更趋一致,与委托人的目标更靠近詹森和

法马(fama,jensen,)认为,当一个或者几个代理人集决策经营权和控制权于一身时,通过将剩余索取权授予决策者来解决所有者与决策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也是有效率(fama,jensen)。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经理人员持股能增大公司的价值,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他们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

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经营业绩的关系的研究较多,结论也存在很大分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论:无关论正相关论和双重效用论早期的学者认为,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的联系非常微弱,以股票为基础的薪酬能否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还值得怀疑 jensen,murfy(1990)进行了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发现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只有一种非常微弱的联系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lorderer,martin(1997)对 867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经管人员持有较多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的业绩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论证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正相关性,认为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能够对公司业绩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berger(1997)等发现,经理持有期权数额较多的企业业绩更好,股票持有数额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connell,servaces(1990)发现,只要经理持股比例低于,经理持股比例和企业业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还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随着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前者是指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高管追求的效用会与股东趋向一致,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后者指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高管对企业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原先来自外部的其他约束对他的作用越来越弱,进而高管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提高代理成本,降低企业价值。mork,shleifer,veshny(1998)的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介于0%和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正相关;介于5%和25%之间负相关;超过25% 时又正相关.[1]

(二)股权激励与经营者投资的关系

管理层的回避风险策略意味着回避风险时就回避了收益,对这方面的研究,hangen,servaces认为,经营者若拥有股票期权,他们更愿意接受较高的投资风险。agrawal,mandel,hisheleifer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经营者报酬中期权比例较大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显得更为积极进取。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股权激励的研究情况要比国外复杂得多,因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还未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完善的股权激励制度 学者们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对股权激励展开研究。

(一)股权激励定量研究

吴凯,曾伟娇,黄研(2004)在测量股权激励效率的方法及应用中引入夏普测度发现:授予经理的股票冻结期越长,股权激励效率越低;公司股票波动越大,经理要求的补偿溢价越高,股权激励效率越低 杨顺用,薛兴国(2006)建立了一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持股计算模型,建议按照员工所负责任个人能力贡献大小,采取打分制量化确定激励计划的持股量。

(二)关于股权激励模式的细化分析

于璐,曾军(2003)对经理层持股和优先购股权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应根据公司的不同性质,对经营者实行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 对大量非上市公司可以以经理层持股激励为主,对于上市公司可以以优先购股权激励为主张彩玉(2004)从成本角度逐一分析了延期兑现年薪虚拟股票和期股的激励成本。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三)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问题和效果分析

陈燕(2004)介绍了股权激励在我国的三种运用方式孙静芹(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建立一套包括实施股东分类表决机制健全独立董事聘任制度和薪酬制度在内的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周闽军,李玉宝(2005)认为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在分析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我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政策选择

(一)以长效考核机制为基础实施适度的股权激励计划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由于大股东的目标函数与公司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资产市值的最大化成为全体股东的共同目标,也成为考核经营管理层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激励将从短期效应转向长期发展 因此有必要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建立起科学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考核机制,使企业家财富的成长和公司资产市值的成长通过市场化机制形成有效的联系,为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奠定基础。[2]

(二)注意股权激励过程中的新代理成本

在制定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中,近年来西方学者发现,企业经理人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激励薪酬(包括持股份额),以股权为基础的经理人激励薪酬甚至会产生新的代理问题我国一些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存在这种问题,有人将其称为高管盛宴,反对股权激励计划 但显然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股权激励效应 要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防止高管自己决定自己的股权持有数量政策层面应允许条件成熟的企业再推行管理层收购,允许这些企业的管理层的持股总量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当然也应防止由此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3]

(三)防止股权激励后的内部人交易行为

国资委制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意见暂行办法要求,授予激励对象的股权应根据任期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实施延期支付制度和锁定制度,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在前三年年行权的股价,最高分别不能超过授予期权时价格的50%和60%,70%,旨在防止上市公司高管通过各种方式来抬高股票价格,达到高价行权的目的但这种界定最高行权收益比例的做法,既有碍市场化激励的,又不能有效防止高管通过操纵股票获益,原则只能治标难以治本防止内部人交易的根本措施还在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信息披露,从而提高市场的效率等级这些都对我国以后更好地认识和实践股权激励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以使股权激励更有效地发挥作用。[3]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jensen,micheal C and murphy,kevin J.performance pay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J].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3]周昌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与政策思考[J]财会通讯,2007;(8)[4]黄之骏,王华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J]中国会计评论,2006;(6)[5]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及绩效的实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5)

篇2: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

编辑:麻醉qianghttp:///文章来源:新浪

篇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关键词:激励机制,委托代理关系,股权激励

0 引言

伴随着现代化管理的引入,企业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这一全新的主体逐渐慢慢渗透到各个大中型企业之中,从而带给企业一幅朝气蓬勃的景象。于是,在企业中这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委托代理模式便诞生了,它的出现冲破了古典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模式,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但是新模式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形成较晚因此发展及其的不成熟,由此便存在很多的问题,职业经理人作为一种高级的异质性人力资本[1](异质性人力资本是指具有边界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其资本价值能否充分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企业股东的利益。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代理人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之后的行为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之,最终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6]。

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作为企业最高权利的执行机关,拥有聘用和解雇企业经营者的权利,由于二者的目标不一致继而存在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道德风险,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问题,其特点是只有代理人自己知道是否在经营中尽了力,是否按照所有者利益要求去进行决策和管理,但所有者对此却不知道,因为不可观察和证实,或证实成本过高[2]。公司中股东作为委托人,职业经理人作为代理人,两者由于目标函数不一致而造成种种的问题,并且经营成果的影响因素不单单只和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态度有关,他往往还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委托人的行动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公正的评价代理人的工作,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所要探讨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2 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分析

2.1 股权激励制度的正面效应

在20世纪末股权激励制度在英美各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认为是“硅谷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制度起步较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是由我国证监会于2005年发布的,股权激励制度从那时才算真正的开始。但是,其作用是显著地,它将高管的的工资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很好的挂钩,解决了高管只追求眼前利益,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吸引了许多的高层次人才,因此,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物质激励的方式被许多学者所提倡。

2.2 股权激励制度的负面效应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行较晚,其负向作用并没有明显显示出来,但国外许多学者已对股权激励制度早已给予很高的关注。David等—发现CEO在股票期权授予前后,通过推迟利好消息,不断披露利空消息来改变投资者的预期,CEO采取机会主义的自愿披露决策来最大化股票期权报酬[9]。Burns—研究了CEO的报酬合同对错误报告的影响,其证实结果表明,CEO的期权组合对股价的灵敏度与错误报告的趋向显著正相关。[10]概括的说,股权激励制度引起了职业经理人的信息操作和财务舞弊等一系列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

2.3 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2.3.1 规范股市行为,完善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职业经理人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实质,是为了使职业经理们更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在追求企业的股票价格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我国的股市发展的很不成熟,而导致了股票的价格和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成正相关。许多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内部人控制对公司进行包装,致使公司的股价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公司近来的经营情况,这便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新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能限制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减少职业经理人造假的可能,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关于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相关的法律还很不完善,因此存在很多种种的问题。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股权激励制度在国外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有很多的国外学者对此有了较细致的研究,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理论经验加之我国的具体实情,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补充。

2.3.2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的选择机制和评价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当中,因为在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中依然存在着任命指派的现象。一个经理人市场缺乏竞争性,那么,企业家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职业经理人评价中心和科学测评体系,在这个职业经理人评价中心中记载着职业经理人的以前的经营业绩,最终才能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最终使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

2.3.3 提高企业的内部监控

由于不对称信息下,而造成了委托—代理问题,要想使委托人的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就是要加强企业股东对职业经理人的监控,但同时也加大了委托代理的成本。因此,在假定股东是风险中性,而经理是风险避规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企业的产出,经理的努力水平,股东的监控努力程度,经理努力成本,股东监控成本经理信息操控程度和经理总薪酬等多个变量,从而制定出满足委托人期望效用最大化时的最优监控满足的条件,最终确保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施实。

3 小结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一直被许多的学者所提倡,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信息操纵及信息造假的现象,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是宏观的即国家出台各种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法律条款,营造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是微观上建立企业内部的监控体系,最终都希望在实施股权激励中,授予经理人股权,经理人的信息操纵,以及内部控制这三者之间的博弈中寻找一个均衡点。

参考文献

[1]易乐庆.西南地区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薪酬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5).

[2]任传普.从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看股权激励制度[J].中国经贸导刊,2012(7):48-49.

[3]罗富碧,冉茂盛等.股权激励、信息操纵与内部监控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9(12):660-665.

[4]徐延利,刘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激励机制的模型设计与扩展[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0(10):406-411.

[5]杨学儒,李军.家族涉入与民营企业公司创业—职业经理人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2(3):79-87.

[6]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49.

[7]徐鹿,邱玉兴.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5-147.

[8]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4-114.

[9]David D,Kasznik R.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29(1):73-100.

篇4: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关键词] 委托-代理 供应链 激励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大型企业放弃了“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转为供应链管理经营模式。正如英国物流学家马丁·克里斯托弗所言:“在竞争日益加速的今天,市场的竞争不是企业层次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一条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的供应链必然涉及众多的企业,其中核心企业(制造商或采购商)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支配地位,但由于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是靠某种共同利益所产生的凝聚力暂时维系在一起的,因此不存在真正完整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供应链中的企业,从本质上说都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其偏离整体约束的任何行为,都将或多或少地损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供应链中的各加盟企业实际上处在一个动态的利益的战略联盟之中,他们之间必须遵守共同的约束,在目标上取得共识,将方向各异的分散力量形成一致的合力,尽可能减少成员之间的冲突,这是供应链管理必须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企业之间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两者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处理好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该机制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企业成员的利益和积极性,进而决定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从某种层面上讲,供应链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能否有机协调运作,将主要取决于供应链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公正、合理和有效。本文主要探讨依据委托—代理理论,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企业如何设计激励机制。

一、供应链管理的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由契约理论发展演化而来。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管理学家詹森和麦克林曾经指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当然,委托-代理关系并不必然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经济学家认为,如果:(1)委托人有完全的理性,在签订委托-代理契约时,可以把代理人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全部考虑到并写进契约;(2)委托人与代理人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者委托人可以不费成本地监督代理人;(3)如果代理人没有机会主义动机;(4)如果两者的目标函数趋同,就不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显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可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非均衡性:(1)委托人的非完全理性。即委托人不可能订立一份契约,把代理人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全部规避;(2)利益的非完全一致性。委托人的主要目标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资本保值和出资收益的最大化,但代理人的主要目标是代理利益的最大化,包括经营业绩和代理利益的最大化,双方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3)风险的非完全共同性。即委托人往往是“风险中性”者,代理人往往是“风险厌恶”者,双方对风险的态度不一致,代理人会因为回避风险而放弃有利于增进委托人利益的行动;(4)信息的非均衡性。即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两者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代理人的“逆向选择”提供了可能;(5)环境的非确定性。即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企业利润必然受到代理人无法控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实际的努力水平,这就为代理人的“规避责任”提供了方便。基于以上非均衡性的存在,委托人为实现其自身既定的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代理人与其利益尽可能地趋于一致,促使代理人最大限度地增加委托人的利益。

在供应链关系中,核心企业为委托人,外部的供应链企业为代理人。核心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成本最低,货物交付的及时性以及服务质量等),同时它知道外部供应链企业同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显然,两者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可以说,两者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外部供应链企业为了建立与核心企业持久的合作关系,就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向核心企业传送失真甚至错误的信息,以表明其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而核心企业对外部供应链企业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容易观察的价格因素,而且还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交货期等诸多核心企业无法甄别的要素。显然,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企业不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而且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即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两者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前者指在签订契约前,外部供应链企业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能力,而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而核心企业又难以正确辨识其能力,从而损害核心企业的利益;后者指外部供应链企业可能在签约后采取欺骗核心企业的行为,最终直接影响供应链整体效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代理人,对其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不仅要包含战略方面还要包含微观运作方面指标,如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交货准时性、品种柔性、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地理位置等等。利用多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弥补委托人在获取代理人私有信息方面的劣势;对于道德风险问题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代理人采取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以此来约束供应商的欺骗行为。

正是由于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而且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企业除了要订立严密的契约外(以规范和约束合作企业的行为),还必须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协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节约交易费用,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顺畅,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多赢”。

二、供应链企业激励方式

在供应链企业间,核心企业为了维护供应链的高效运营,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机制激励合作企业。一个好的的激励机制应具有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 特征。激励相容是指即使在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条件下,合作企业也愿意自觉实施,因为它同时能够符合合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近年来一些学者做了大量有关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设计了以下激励方式。

1.价格激励

不可否认,价格激励仍然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之一。在供应链环境下,供应链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价格包含供应链利润或损失,以及因供应链优化而产生的额外收益在所有企业间的分配。高的价格能增强企业的积极性,不合理的低价会挫伤企业的积极性。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稳定和运行的顺畅。

2.合同激励

合同是用来详细说明并约束采购商的订购行为以及供应商满足其订购合同要求的法律文本。近年来美国学者对合同设计中的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几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模型,如备货合同、最低购买价值/ 数量合同、带期权的分期承诺合同和滚动水平柔性合同等,这些合同将数量柔性作为一种商品在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进行交易,共享合作利润和共担风险,实现供应链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国内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回购合同和弹性数量合同激励采购商,这两种合同激励方式的目的都是针对分销商特别是零售商予以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平均订货数量,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但同时也必须注意防范“牛鞭效应”的发生。

3.商誉激励

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代理人的代理量(决定其收入) 决定于其过去的代理质量与合作水平。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代理人也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代理人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收入。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许多企业只考虑眼前的生存问题,无暇顾及商誉建设。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加强合作企业的商誉意识,充分发挥商誉的激励作用。

4.淘汰激励

为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淘汰激励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形成一种危机激励机制,使合作企业产生危机感,这样绩效较差的企业为了避免淘汰必然积极努力,从而使供应链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5.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与投资

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开发按照团队方式在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之间开展全面的合作,其成败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企业。上下游企业通过共同开发与投资,不仅可以降低新产品、新技术的风险,同时也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供应链企业的团队意识。因而,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与投资就形成了对整个供应链的激励作用。

6.信息共享激励

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共享可以弱化供应链上不可避免的信息扭曲现象“牛鞭效应”,改善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供应链失调。通过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条件及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性能,实现供应链成员“多赢”。

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可以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共享销售时点(POS)数据、联合库存管理(JMI)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供应链企业通过畅通的信息共享能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得合作企业的供需信息,便于迅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就得到了保证。这样就会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满意度和合作意愿,从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

除了以上激励方式外,还有诸如愿景激励、团队信任激励、组织激励等方式,由于很多文献都做了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三、结论

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替代“纵向一体化”较好的经营管理模式。供应链作为一种合作竞争的动态联盟,核心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企业之间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构建适宜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供应链企业间保持稳定的、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除此之外,核心企业作为委托人在设计合作机制时,还应对作为代理人的外部供应链企业提供管理及技术上的支持,增强其团队意识,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维达:企业委托代理制的比较分析——制衡机制与效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9

[3]杨治宇 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1)

[4]张新锋 赵 彦 徐国华: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管理激励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

篇5: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探讨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及激励机制。针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均可产生影响的事件A(如贪污等),通过分析委托人的风险回避模型和代理人的期望效用模型得出结论:国家监督职能部门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的有效性、适当成本花费及强有力的惩罚程度有利于委托人的.风险回避。将代理人的工资与企业利润挂钩,注重分配代理人长期努力工作的未来收益是减少代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的有效手段。

作 者:黄凌云 杨秀苔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1) 分类号:F810.423 关键词:委托―代理   激励机制   风险回避   期望效用  

篇6: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Management经管空间038 2014年11月www.chinabt.net关性的结论。因此, 企业高管的激励已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合理地激励高管, 是企业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对于已有的高管团队整体激励问题研究方法与成果, 国内学者通常只是针对高管团队某一特性激励做实证分析来探讨它的激励性质, 这种一对一的实证分析学术方法依次重复, 已有的研究结果虽然也取得了拓展式的进展, 出现了很多激励理论, 但是对于整个高管团队关于激励强度问题, 目前还无法用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模型来研究高管团队激励问题, 很少有学者拿来进行深挖剖析, 而大部分应用该理论的学者也单纯地采用拿来主义, 直接沿用这个模型来阐释结论。首先, 学者们只能从定性的角度上概括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长期激励计划, 其也是高管团队薪酬激励的主要四个部分 (Murphy, 1999) , 其中股权激励是如今学术讨论的热点。其次, 由于高管团队个体特征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 对于研究所用的Holmstrom和Milgrom经典委托代理模型, 从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 更多的学者直接沿用这个模型来阐释结论, 只有少数学者引进另外一个变量, 改变了模型单一变量的局面, 逐渐有了创新的视角。2高管团队激励强度模型的构建2.1模型背景根据Richard Hackman和Greg Oldham的工作激励强度公式, 工作激励强度不仅跟任务的属性本身有关, 同时也跟任务的外在特征如任务的自主性与任务反馈高度相关, 只有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工作激励强度。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 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以往的Holmstrom和Milgrom经典委托代理模型中, 代理人的激励强度只用了一个一维变量即产出分享份额来表示, 该模型也就默认了代理人的需求只是从产出分享来体现。明显地, 这种激励模式过于单一且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存在, 这是不符合代理人的实际需求情况的, 激励强度不够, 相应的也就无法充分调动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与努力程度, 这种模式下的激励契约并不是最优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资本所有者与高管团队之间高度联系的还有一个重要权力因子, 于是本文尝试结合经典的委托代理模型, 创造性地引进权力激励强度因子, 并试图把部门绩效联系起来, 利用三个激励因子来构建一个新的研究模型, 把定性的因素整合在新的模型里来定量地综合分析激励强度。2.2模型假定假设1:假定是高管团队的一个一维努力变量, 企业产出函数为, 同时, 引入两个与努力程度有关的函数, 分别为部门绩效, 权力效用, 其中 (i=1, 2, 3) 代表外生的、不确定因素。同时, 满足服从于, 服从于, 服从于的正态分布, 且、、相互独立。假设2: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 而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 也就是说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的绝对风险规避度, 即, 其中常数ρ为绝对风险规避度, w是实际货币收入。假设3:根据Holmstrom和Milgrom的契约线性理论, 假定契约激励线性函数为, 其中是固定收入, 是产出收益分享系数, 是部门绩效激励系数, 是一单位权力带来的可量化的货币收入, 且。假设4假定代理人努力成本为, 其中代表成本系数, 且恒大于零, () 。那么, 代理人的实际收入为:确定性等价收入为:其中, 是代理人期望收入;是代理人的风险成本。假设5:假定代理人的权力大小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并且代理人的权力所带来的收入的增减直接体现在委托人的期望收入的增减上, 而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2.3模型的构建本文考虑的是在不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模型, 因此委托人的选择最优问题简化为: (1) (2) (3) 其中, 为代理人的保留收入水平, 那么, 如果确定性等价收入小于, 代理人将不接受合同。利用一阶条件方法, 约束可以简化为: (4) 显然, 、、越大, 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越大, 这三个系数

经管空间Management www.chinabt.net 2014年11月039便是本文要研究的激励强度。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5) 将 (4) 式代入 (5) 式, 根据Holmstrom和Milgrom的最优契约解法, 得到一阶条件为:解方程, 即可得激励强度分别为:特别地, 令, 则有:2.4模型的分析从模型中得出的最优激励系数、、可知,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如果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 对产出分享系数来说, 此时激励强度要大于代理人是风险规避者时的激励强度, 即代理人获得的产出分享多, 同时也承担相对大的风险, 激励系数、同理。而在现实中代理人往往是风险规避者, 因此, 如何增强激励强度, 激发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 使委托人和代理人共享风险和利润成为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资本所有者应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以促使高管团队努力工作, 共享利润和风险。对于模型本身而言, 由于成本系数与风险规避度ρ都是外生不可控因素, 因此不在讨论的范围。所以这三个激励强度只与方差、、有关, 方差越小则代表准确度越高。当保持不变时, 、越小, 随之越小, 即当产出按照固定比例取决于努力程度时, 部门绩效与权力的获得更多地取决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反映了直接针对企业产出的激励工资权重应该往下调拔。反之, 当、越大, 越大, 即部门绩效与权力的获得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对接时, 这时直接针对企业产出的激励工资权重应该往上调拔。当不变, 、同方向变化时, 也有相似结论:即当委托人根据产出的大小对代理人努力程度可观测的准确度越高、委托人给予代理人权力与代理人努力的相关性越大时, 这时直接针对部门内部的激励强度可以适当往下调拔;当部门绩效与权力的获得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高度依赖性减弱时, 这时直接针对部门内部的激励强度可以适当往上调拔。当不变, 、同方向变化时, 即当产出、部门绩效与获得和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依赖性减弱时, 这时委托人对代理人下放的权力可以适当增加;当产出、部门绩效与获得和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依赖性明显增强时, 这时委托人对代理人下放的权力可以适当收紧。3结论与展望数学分析反映出激励强度、、这三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替代关系的, 这几个激励强度指标孰强孰弱取决于各自与努力程度的相关性高低, 即观测的准确度及误差的大小, 根据这三者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预期激励强度表现并及时作出调整以使激励合同达到最优化。企业所有人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设计最优激励合同中加入部门绩效与权力这两个激励因子, 综合权力分担、部门绩效考核、产出分享三者可以最优地激发工作努力程度, 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所有者及企业。同时, 三个参考指标相对于传统模型中以产出分享作为唯一的可观测变量来应对双方不对称信息有了明显的进步。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为了更好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 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将代理人的收入与其产出联系起来, 并且当外界环境风险增大时, 应该减小激励强度并采用相对绩效评估。但是现实中资本所有者与高管团队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告诉我们, 这种薪酬设计方式是不够完善的, 综合本文讨论的三激励强度因子模型分析法, 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 企业应明确高管团队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收入不应该只是与企业产出挂钩, 部门绩效与权力是企业现实中切实可行的观测指标。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激励代理人的工作努力程度, 也更全面地反映了它的真实诉求与价值, 同时, 也是企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员工都有五种需要, 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权力需要往往是高管团队在追求货币收入之外的另一非货币性追求, 它是自我实现需要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所以也能带给其很好的效用, 但是代

篇7: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关键词:委托代理 股票期权 激励

1 名词解释

1.1 委托代理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伯勒与米恩斯首次提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由于掌握的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一方通常无法低成本地控制对方,因此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代理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委托人利益,所以该理论核心在于委托人如何通过最优契约的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代理人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对委托人最有利的选择,对代理问题通常使用监督和激励的方法,但是再严厉的监督都离不开代理人的自觉,所以为了更好实行监督,通常剩余控制权的所有者会通过让代理人参与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来实现对地实施监督[1]。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就是利用该原理而设计出来的激励机制,通过让代理人有机会分享收益对引导他的行动与股东利益相吻合。

1.2 股票期权 “期权”原本为经济学的一个名词,指给予当事人权利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售出有价证券的契约[2],如果到期约定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则可以通过行权赚取差价获得利益,如果低于市场价格最多损失为权利金,所以将受益无限损失有限的期权引入公司的管理,作为公司的激励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股东或者董事会通过授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在给定期限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的股票,让其持有公司的股权。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能够让管理者享受股票升值的收益,从而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约束力,也可以形成对管理者的长期激励,该报酬能否实现取决于管理者能否通过努力来实现公司的激励目标。

2 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会给企业带来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指企业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企业所产生的所有费用[3]。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有者难以得知管理者是否有为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而股票期权将管理者与企业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从而使管理者做决策时能更加考虑股权权益。此外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薪酬激励中的工资、福利、津贴都是企业为激励所支付的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笔较大的支出,尤其对于刚刚设立的,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而言,难以支付给管理者较大的现金流,但是如果薪酬水平不合理又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股票期权激励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股权激励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不确定的预期收入,这种收入是在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增长在股票市场上得以实现,既不用让企业为激励管理者而支付大量的现金,同时也将管理者的经营绩效与其薪酬结合起来,将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长期绩效集合起来,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

2.2 有利于吸引和留任优秀人才 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是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判断和决策,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在吸引选择优秀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股票期权机制,需要企业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只有给予管理者充分的股权激励,才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就职,在企业的绩效考评那些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管理者则通过股权获得更多的利润,既为企业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员,也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由于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者转换工作的机会成本,有利于留住人才,并且利用股票激励也可以促使管理者站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企业经营的稳定。

2.3 有利于纠正管理者的短视心理和行为 由委托代理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股东追求的是企业的帕累托最优,考虑的是长期绩效,但是管理者作为一名经济理性人考虑的如何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管理人员更多的以自己任期内的经营绩效作为评价和考察自身能力的指标,因此相较而言那些需要长期才能凸显成果和回报的项目,管理人员并不愿意进行投资,因为这些项目发挥作用获得收益的时候管理者可能已经离职或退休,无法享受到其利润,所以管理者更多是追求短期利润,但管理者的做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长期发展而言是不利的,所以股票期权可以解决委托代理中代理人短期行为,通过让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而享受公司长期发展带来的收益,避免其短期行为。

3 结语

虽然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经历股权分置改革,现又处于大力推进现代企业的制度建立,期权激励制度发展仍较为缓慢,但是实施股票期权对企业,股东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目前在国内大力推广股票期权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锦.现代公司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P101.

[2]汪伟农.期股(权)激励方案策划与设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熊敏鹏,余顺坤,哀家海.公司薪酬设计与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P328.

[4]杨蓉.证券市场与公司治理研究[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7.P 183.

[5]陈维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篇8: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自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以来, 循环经济的实践已在世界各国展开, 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已公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已经纳入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 党的十七大也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提出,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视。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政府旨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对于企业而言, 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企业更多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企业在技术等方面增加额外的投入, 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并且在短时期内的经济收益甚微。因此企业很难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的局面。政府所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让企业主动发展循环经济, 让企业做到在其运行的过程中既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 又注重长期的生态效益。鉴于此, 本文采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研究方法, 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政府如何引导和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2 模型基本前提和假设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主体,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就必须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 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约束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文中假定政府是风险中性的, 企业是风险规避的。政府要求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出必要的投入, 设定a为企业的投入变量;θ (θ可以理解为除企业之外, 对于产出影响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是均值为零, 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 C (a) 为企业的投入成本函数, undefined, b为成本系数 (b>0) , b越大, 同样的投入a带来的负效用就越大, 说明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投入意愿越弱。g (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所形成的产品的价格等对收入的影响, g∈R, 0≤g≤1) 为企业经济效益产出因子, πg为经济效益产出函数:

πg=g·a+θ1, E (πg) =g·a, var (πg) =σundefined

h (可以理解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投入给生态环境等有关生态方面带来的改善, h∈R, 0≤h≤1) 为生态效益产出因子, πh为生态效益产出函数:

πh=h·a+θ2, E (πh) =h·a, var (πh) =σundefined

g、 h都与a呈正相关关系且1-g-h≠0。

3 模型描述

就目前而言, 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手段给予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直接支持, 只要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相关的投入, 就可以享受到一定的财政补贴, 假设财政补贴的因子为α (0≤α≤1, 且α∈R) , 则财政补贴项为αa;同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除产生经济效益外, 还会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即生态效益,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来衡量企业带来的生态效益, 最终决定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 假设税收优惠因子为β (0≤β≤1, 且β∈R) , 税收优惠项为β (πh-a) 。这时我们可以得到企业因发展循环经济而从政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 即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合同为:

S (πh) =αa+β (πh-a) =β (h·a+θ) + (α-β) ·a

假设政府是风险中性的, 故政府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政府的期望收入Ev:

Ev[πh-S (πh) ]=ha (1-β) + (β-α) a

假定企业的效用函数u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 即u=-e-ρw, 其中ρ是绝对风险规避度量, w是实际货币收入。这样企业的实际收入为:

undefined

企业的期望效用Eu为:undefined

企业的确定性等价收入W为:Eu=u (W)

undefined

其中Ew是企业的期望收入, undefined是企业的风险成本。

显然, 如果企业在排除税收优惠后的确定性收入W小于花费成本C (a) 带来的最低机会收入w′, 那么企业将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企业的参与约束 (IR) 可以表示如下:

undefined (1)

从参与约束的角度看, 在企业愿意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下, 政府是希望付出的报酬越小越好, 因此实际的参与约束 (IR) 为:

undefined (2)

在满足参与约束的条件下, 企业只是愿意发展循环经济, 但是其投入水平不一定符合政府的期望要求, 因为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目标 (最大化W而不是Ev) 行事。假设政府期望企业的最佳投入水平为a*, 要使企业也选择a*, 则也必须符合企业自己的最大化利益 (W达到最大化) , 即对于其他任何投入水平a都有:

undefined

undefined (3)

即为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 (IC) 。

4 模型求解及相关分析

在以上所述的条件下, 由于政府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致以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政府不能准确衡量企业是否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做了最大的投入, 这时政府只能通过设计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IR和IC) 的激励合同来激励企业加大投入, 从而使自己的期望收入最大化, 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这样政府的激励合同就为:

maxEv[πh-S (πh) ]=max[ha (1-β) + (β-α) a] (4)

这时式 (4) 、式 (2) 、式 (3) 组成一个委托—代理的模型, 此时政府的实际问题就是选择 (α, β) , 解决模型最优化问题。

由于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利益目标来选择最佳的投入水平a*, 因此式 (6) 实际就是企业的确定性等价收入函数W=W (a) 的一阶最优条件。由undefined即可得undefined, 这是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最佳投入水平。

在式undefined中, 由于式α-β对企业的投入程度不产生影响 (政府的财政补贴的因子为α和税收优惠因子为β二者在此对于企业的投入程度的影响是处于一个相反的方向, α-β是趋近于零的一个值) , 因此企业的投入水平为undefined, 这时我们结合企业政府的实际情况, 激励相容约束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undefined (5)

将式 (2) 、式 (5) 代入式 (4) 得到政府的期望收入变为β的函数:

undefined

由一阶最优条件undefined可得:

undefined (6)

同时我们可以得到企业的投入水平为:

undefined (7)

进一步分析, 由于企业的投入水平不可观测, 政府只能根据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后结果来判断企业是否采取了循环经济。因此企业需要承担两类代理成本:一类是帕累托最优风险分担无法达到而出现的风险成本, 即企业生态效益产出低于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值反而受到税收惩罚ΔRC;另一类是由于较低的投入水平导致期望产出的净损失减去投入成本的净节约, 即激励成本ΔEπ-ΔC。因为政府是风险中性的, 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水平可以观测时, 政府承担全部的风险意味着风险成本为零;当企业投入水平不可观测时, 企业承担的风险为式 (6) 。

企业的风险成本函数为undefined,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ΔRC:

undefined

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水平可以观测时, 最优投入水平用a*表示, undefined, 当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水平不能观测时, 政府诱使企业自动选择的最优投入水平为:

undefined

即非对称信息下最优投入水平严格小于对称信息下的投入水平。政府期望社会综合效用的净损失为:

undefined

企业投入的净成本节约为:

undefined

故激励成本为:

undefined

总代理成本为:

undefined (9)

代理成本随企业风险规避度量ρ和方差σ2的上升而上升。

5 结 论

本文在假定政府是风险中性、企业是风险规避的前提下, 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对政府、企业的行为进行研究后, 得出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

(1) 当企业的投入水平a为undefined时, 可以看到企业的投入水平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做的投入undefined, 二是企业出于受税收优惠而进行的投入undefined。当政府不能观测到企业的投入水平时, 就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 β≠0, 即存在税收优惠, 因为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 其选择的行动是依赖于政府提供的激励合同, 即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当β=0时,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就会有偷懒的行为, 因为企业不用承担没有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风险, 但却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带来的额外收益。因此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激励手段, 政府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激励手段要以税收优惠激励为主, 财政补贴为辅。

(2) 由式 (7) undefined, 可以看到在企业获得政府给定的激励条件下, 由于企业自身的规模过小、发展循环经济的边际成本b过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g过低等因素都会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造成影响。因此政府制定激励措施要注重降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边际成本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收益, 降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风险, 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阶段, 政府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避免因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等因素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 并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点, 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而政府自身则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制定合理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督, 杜绝企业的偷懒行为。

(3) 总代理成本undefined随企业风险规避度量ρ和方差σ2的上升而上升。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代理成本偏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 外界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不高、循环经济的法制体系不健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不到位等外部不确定因素 (σ) 以及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风险规避度量ρ值较高。因此, 政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者应该加强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提高公众、企业等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 完善循环经济法制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等, 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宣传让企业和公众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 降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风险规避度量ρ, 减少发展循环经济的代理成本。最终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激励手段, 加强引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在全社会营造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氛围,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内涵, 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特别是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研究尤为迫切。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 运用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政府如何引导和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并为政府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篇9: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关键词委托-代理;激励约束;制度安排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

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委托—代理理论是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Prinei-pal)如何设计出一种契约,以促使代理人(Agent)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而努力工作。标准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假设:

1信息不对称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实质性地控制着企业,代理人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更为了解。此外,对于一些专业化信息,如代理人的经营禀赋、努力程度以及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委托人因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弱,代理人因此拥有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难以被委托人感知的个人行为(努力程度、机会主义等)及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私人信息”空间(能力大小、风险态度等),给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造成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2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利益需求,经济活动具有自身财富最大化的倾向。按照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修正的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力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有通过签订契约确定分工效果从而增加自身效用的动机。

二、委托-代理关系失效的原因分析

委托-代理关系一旦确立期,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忠诚为其服务,通过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来提高企业的产出绩效,进而实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但因代理人利己主义倾向及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经常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委托一代理关系失效。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下面利用模型Max∑U(Y,A,I,c)对委托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其中,Y:委托人给代理人报酬;A:代理人的投入水平;I:不可控外生变量;c: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在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中,委托人给代理人报酬Y取决于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的产出绩效Q,即:Y=F(Q),代理人的产出绩效Q主要取决于代理人的投入A及不可控外生变量I,即:Q=Q(A,I)。

综上所述,对于代理人而言,在既定的契约条件下,委托人的监督成本C及不可控外生变量I都不是代理人所能控制的,代理人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调整其代理过程中最佳投入水平,影响委托人给其的报酬Y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所以,代理人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Max∑U(Y*A,I,C)………………Ⅰ

对于委托人而言,其效用就是代理人产出绩效、代理人的报酬、代理人的投入水平、监督成本及不可控外生变量等几个因素的函数。其中,代理人的投入水平A和外生变量I不是委托人所能直接控制的,委托人能通过控制代理人的报酬Y及监督成本c来改变代理人的投入水平,进而影响代理人的产出绩效。所以,其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Max∑U(Y,Q*,A*,I,C)………………Ⅱ

由上述分析可知,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效用函数是不完全一致的。委托人追求的目标是如何以较小的代理人报酬Y和监督成本C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而代理人的目标则是如何以较少的投入A获取较高的报酬。

2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代理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委托人无法准确判断代理人是否在忠诚且有能力地为企业服务,因而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此时,代理问题的产生也就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代理问题主要是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方面。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之前,代理人利用其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使得契约的签订对自己有利。主要包括隐瞒自己的业务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有限度地向委托人公开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环境,以图增加个人效用。所谓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不完全,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者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来达到自我效用最大化。基于代理人的“经济人”属性及委托人代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签约后,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行为选择,只能观测到某些结果,这就有可能产生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有损于委托方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努力程度低,风险偏好,在职消费及渎职收入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些行为的选择规避了委托人的惩罚,获得大量额外收益,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3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契约不完备

委托一代理关系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但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委托代理双方不可能事前签订一个完备的契约。此外,契约的完备程度也与契约的成本密切相关,完备程度越高则其代价越大。代理人在“经济人”属性及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选择。

三、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

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的差异,信息不对称及契约不完全等问题的存在,衍生出了诸如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及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等代理问题。因此,探索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及契约设计,以实现代理人的行为和委托人的期望一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在此,仍然借助委托一代理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设委托人的收益为R,则R=R(Q,I),即委托人的收益取决于代理人产出绩效,且满足条件aR/aQ≥0(R为Q的凸函数),由上述分析可知。Q=Q(A,I),代理人产出绩效是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和不可控外生变量的函数,所以,委托人的收益是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和不可控外生变量的函数,即:R=R(Q,I)=R(A,I)。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努力程度A不能被委托人直接观测到,因此,委托不能按A来确定给代理人的报酬,此时,代理人的报酬Y就取决于由代理人的产也绩效决定的委托人的收益R,即:Y=y[R(Q,I)]。同时,代理人要想获得报酬y,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在此将代理人在一定努力水平下的付出设为成本c,则c=c(A),且满足条件aC/aA≥0(c为A的凸函数),则代理人净收益为:Y-C=Y[R(A,I)]-c(A)

从代理人利益角度,只有当其收益Y大于他从其他市场获得的机会效益(设机会效益为u),代理人才会选择这项工作,即:Y[R(A,I)]一c(A)≥………………Ⅲ

在此,我们将这一条件称之为“参与约束”。

设委托人的成本s=s(Y,I)=s(A,I),在代理人选择接受

这项工作的前提下,委托人期望以付给代理人的报酬最小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即:S(A,I)一C(A)+U,则委托人的净收益为应满足:R(A,I)-S(A,I)≥R(A,I)-C(A)-U………………Ⅳ

如果代理人最佳努力水平A*使得式(Ⅲ)、式(Ⅳ)同时成立,即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效用的要求,实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在此将这一条件称为“激励相容约束”。

在此背景下,要促使代理人努力工作,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及契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报酬、机会效益以及委托人的收益、监督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委托人和代理人行为选择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以控制“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为此,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相互关系设计中必须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1契约、制度与市场并行

激励约束机制是对激励和监督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要使得这一制度安排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则机制的设计应该包含契约、制度和市场三个层次。

首先,契约激励与约束。契约是委托代理双方确立委托关系的基础,也是激励约束的直接手段,其包含的关系是经济、法律等多元化关系的综合。契约的激励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双方目标实现程度相关联的奖惩举措上,因此,尽可能完备的契约是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的基础。

其次,制度激励与约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有效运行是靠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保障的。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高效运行,就应该有一套以政府规制为基础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以此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促进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此外,现实经济生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委托代理双方不可能事前签订一个完备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代理人就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使得委托代理双方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此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以弥补契约不完备所形成的机制缺陷。

2激励约束机制创新

第一,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既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代理问题。此时,构建有效契约,激励代理人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能主动与委托人的期望保持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便成为了委托人必然的选择。但因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单纯的正向激励不能做到完全有效,此时,还需要辅之以反向激励,即约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代理人高效运作。使得代理人既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偏离委托人的预期目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激励和约束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约束也是一种深层次上的激励。

第二,货币激励约束与非货币激励约束相结合。货币激励约束主要指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激励。但代理人也具有社会属性,其目标可能趋向多元化,其追求的报酬中既包括货币收益(薪金、奖金、津贴等),同时也可能隐含非货币收益。因此,在进行货币激励约束的同时,应辅之以非货币激励约束,通过契约设计确定一整套影响代理人行为选择的机制,如职务消费、社会地位、权力欲望、成就感等。

第三,直接激励约束与间接激励约束相结合。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两类:一方面是指直接激励约束,如报酬、职务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是指间接激励约束,主要是指利用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约束,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激励约束仍以直接手段为主。

参考文献:

[1]杨瑞龙,杨其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全市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下一篇:九年级暑假生活周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