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美德

2024-05-04

传承传统美德(精选14篇)

篇1:传承传统美德

农光小学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通知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工作的新途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主题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三、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诸之百家》、《千家诗》、《朱子家训》、《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尚书》、《三字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的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笔会、字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篇2:传承传统美德

在日异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题。在古代,我国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创造了古代文明,成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也吸引了周围各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慕名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将其见闻和感受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读了这本 《中华美德颂》 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领悟到许多人生真谛。在此书中我懂得了什么是中华美德,如何践行和弘扬中华美德。在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化的一种魅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可以说今天我们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诚实守信等优良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古代思想宝库中提炼出来的。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这是因为中华民族不仅造就了古代文明,同时又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美德。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一块支撑着民族进步的基石,那么中华美德在历史长河中起什么作用呢?第一,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第二,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营造和 谐的社会风气;第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第四,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如此大的深远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很多人以他们的品格、执著、激情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当代中华美德的颂歌,更为当代传统美德增添了新的神韵。例如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我们应该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向他们学习。

作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座右铭。

教师评语:

篇3:品经典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品读经典边塞诗,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

民族精神中的灵魂就是爱国主义,学生通过品读古诗,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指导学生吟诵边塞诗,可以使学生感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歌的显著特色是具有奔腾澎湃的爱国热情,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诗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正确认识唐代边塞战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四句诗所描写的内容。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接着,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边境的荒凉。第四句是写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接着,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第一、第二句所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以及第三、四句中所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通过吟诵边塞诗,可以让学生感动于战士们的勇敢豪迈,感受到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并在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从小立志做一个保家卫国的人。

二、品读经典山水诗,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在当今学生中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弱,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已迫在眉睫。品读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在我国悠远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诗人感怀山水的诗词歌赋。他们遍览祖国名胜山水,写不完祖国的山山水水,读不尽悠悠的人文情怀,以诗歌赞美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李白所写的山水诗清新明快,洁净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出色地塑造了祖国山水的美好形象。例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首山水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读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山水诗流畅、质朴、清新,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俗风情。指导学生去吟诵这些优美的山水诗,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之余,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了解各种民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从而使每一名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三、品读经典离别诗,引导学生做个有情有义的人

公民人格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帮助每一个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品读古诗,可以教育学生做一个珍惜感情、懂得感恩的有情有义的人。古诗中的送别诗常常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描写朋友或亲人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让学生诵读送别诗,就要让学生感受送别诗中的那份意境,感受诗中所蕴涵的真挚情意。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离别诗就是《游子吟》。这首诗是通过游子感恩之心,来表达母爱的伟大。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写慈母,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最后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以及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着重让学生走进母爱子、子爱母的感人瞬间,联系自己和母亲,体会母亲对自己的爱,让学生从小学会爱自己的母亲,感恩于自己的母亲。通过吟诵送别诗,学生充分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体会到诗中朋友、母子间的深情厚谊,让学生明白要珍惜身边的好朋友,孝敬父母,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篇4: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诵读诗文,崇美尚德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不仅韵律流畅、节奏鲜明,而且文词优美、简洁凝练、寓意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精华,语文教学应深挖中华经典文化品德教育内涵,向中华经典文化要教育,向中华经典文化要素材。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题壁》等爱国诗词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可以用“怒发冲冠,凭栏处”培养他们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树立他们只取丹心不畏死的高尚品格,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读《五柳先生传》,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读《论语》,学生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把它当作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读《木兰诗》又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国家的安危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挖掘课文,悟美思德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启发学生思考发言,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使大家取得共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我们伟大的民族才能在广袤的塞北大地开采出石油,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群山峻岭中凿出红旗渠,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能自力更生实现“两弹一星”的梦想。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所至。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更需要继承这种精神,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大展宏图。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传统美德为题材的课文还有很多,她们生动而真实地记载了我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例如《背影》《散步》《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陈太丘与友期》等,这些课文以传神而富有强烈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丰富独特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利用好这些课文,就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逐渐摆脱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使他们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写作训练,绘美歌德

作文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了解有关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知识,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样无形之中他们就走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继承和发展之路,在比较鉴别之中,传统美德的精神犹如种子默默地播种在他们心底,直到开花结果。因此,围绕传统美德教育,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进行作文教学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传统美德故事成为写作的素材,被学生熟知并运用。如李白改邪归正归功于铁棒磨针的启示,而这种持之以恒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材料之一。如学习《记王忠肃公翱事》时,我设计一道作文题“王忠肃公,我想对您说”,学生列举古今清政廉洁之士,鞭笞今时贪官污吏,使清政廉洁的意识植于头脑,深入骨髓。可以说无数传统美德都可以入题作话,通过学生创造,形成优美精深的文章,洗涤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提高其思想深度。

语文教学是一片纷繁而肥沃的土地,它培养着智慧,孕育着品德。为了造就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语文教学为德育教学提供不竭的源泉;我们挥洒一腔汗水,在语文教学中让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熊惠,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篇5:传承传统美德

这篇作文的内容是: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人同在京城为官。叶家修墙院占了张家三尺地面,长老夫人为此修书送到京城。张英作诗回复老妇人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接信后立即令家丁将院墙让出三尺。也加深感惭愧,也将墙院后退三尺。俗话说:“量小失众多,独度大集群朋。”人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信任亲近。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了社稷之安,三让廉颇,终于使廉颇心悦诚服,将相团结一致;三国名贤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其胸怀豁达,非同一般,纵览古今,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胸襟坦荡,度量恢宏。而心胸狭小者,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些难道都不是宽容的力量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宽容是支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支柱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从佛家修身养性之道上即可略见一斑。

还有一个,在公共汽车上,一中年妇女提着带鱼上车,弄脏了中学生的新校服。中年妇女说;“衣服脏了没关系回家洗洗就行了。”

中学生笑了;“我该说的话都让你说了,我得说对不起了。”众人向中学生投来赞许的目光,中年妇女也被这幽默的`批评羞红了脸。

中国有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为人要豁达大度,胸怀宽广。当别人不小心妨碍了你的时候,当朋友误解了你,使你感到委屈时,如果你为此争吵、怀恨乃至抱复,那么只会加深矛盾和痛苦,甚至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和分歧彼此容易做到宽容和谅解,但要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做到宽容和谅解就相当困难了。

篇6: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传统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落后,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每日常新,给万物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

老祖宗怎么教我们的?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东西跟现代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完全相同。“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善。你能够守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开这些,你身心健康,你家庭美满,你幸福快乐;你居住这个地方,社会安定,社会祥和,风调雨顺,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随顺性德,性德是最美好的。性德,我们一般也称为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不会有灾害。

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篇7: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文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频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篇8:传承传统美德

一、管仲“四维说”与“传统五字”

所谓“传统五字”,即历朝历代基本形成的、在历史典籍里明确记录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管仲在《管子·牧民》中开宗明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现有文献看,管仲的“四维说”是“仁、义、礼、智、信”的源头。丰富管仲“四维说”理论的,应数孔子。他当年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 :“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后来,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董仲舒又在“四德”中加入“信”,并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至此,“传统五字”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文人学者的推崇,促进了历朝历代社会道德体系的丰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主宰地位。

在“尚德”教育文化再造中,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了基于“德”文化“礼”文化的传统教育理念,建设了“尚德”大道、明礼文化灯箱。之后,我们在“传统五字”基础上建构了“尚德”教育之美德课程体系与内容,分别以“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建构相应的“尚德”教育之美德课程章节。在梳理历朝历代“传统五字”各自不同内涵、在考查历朝历代“传统五字”的形象人物、具体事件后,结合当下开展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仁、义、礼、智、信”为五个基本模块,建构了基于“传统五字”序列的美德课程体系。

二、“尚德”美德文化课程的建构

1. 建构“仁模块课程”。这个模块,围绕“仁”“仁爱之心”建构课程,通过一个模块的内容确定,来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同情、关心和博爱上的文化取向。

“仁”本义为“亲”,最早出自《尚书》。《尚书》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为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历来重德行、贵礼仪。老子时代,主张“与,善仁”,强调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时代则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日渐成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仁模块课程”要体现这种演变。

古人云 :“仁则荣,不仁则辱。”儒家主张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渐渐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因此,围绕“仁”的本源、发展,我校建构中华传统美德课程之“仁模块课程”,是让尚德教育达到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历史形象支撑,还有现实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2. 建构“义模块课程”。这个模块,围绕“义”“正义之气”建构课程,通过“义”模块内容的确定,来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正直、坚守正义和道义涵养上的文化取向。

尚德教育中,我们非常重视“义”德的纵深挖掘。《说文解字》认为 :“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从字源上来看,“义”即“義”,其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对良好形象、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即人之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要达到美的形象和善的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说文解字》把“義”同“美”和“善”等字中的“羊”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均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義”也是羊字头)。

“义模块课程”主要是展示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中,“义”的存在。古人云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在儒家传统中,“义”指担当、正直和道义等气节。古人强调“义气”,即指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事实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五字”通常被简化为“仁义道德”。

“仁”和“义”是“尚德”课程内容的重要要素。“仁”和“义”在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脉。我们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告诉学生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 建构“礼模块课程”。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这个模块围绕“礼”“礼仪之规”建构课程。

“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礼”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管仲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并把“礼”放在治国规范之首,说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发展为治国理念。而“礼”作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直到孔子时代才完成。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这时候,“礼”升华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甚至孔子提出了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

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礼”当下意义更被重视。2014年江苏省文明委提出“八礼四仪”要求,并在全省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八礼四仪”中,“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而每种“礼”中都有“总体要求”。而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观赏之礼”又有具体“规定”。江苏开展的新“礼”教,主要是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因此,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我校围绕“礼”的历史要求变化,建构贯通古今的传统美德课程之“礼模块课程”。

4. 建构“智模块课程”。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生活中,人们把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这个模块围绕“智”“智谋之力”“是非之心”建构课程。

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体系中,“智”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是非之心”。孔子说 :“君子道有三 :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有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孟子说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等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将“智”提升为一种有关“是非之心”的道德要求,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我们试图告诉学生 :“智”可以让人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变革深刻,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更加需要提升青少年的“智”水平,通过中华优秀“智”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也突出了“智”的提升转化过程。我们细细梳理2500年来在政治、教育、文化、建筑、绘画等领域的“智”文化,生成基于传统“智”底蕴的现代“智”文化模块,让“智”的修炼成为学生的日常行动,是传承传统美德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 “智模块课程”建构是最生动的一块。

5. 建构“信模块课程”。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我校建构了“信模块课程”。“信用”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历史上“信”的内容最为固定。“信”多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在现代社会“信”是人之道,亦是商之本。

历代贤人圣哲非常重视“信”。老子则说 :“言,善信”。意即人之言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是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更是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说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而《左传》则把“信”看作立国立民之本。《左传》中强调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我校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编写“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信模块课程”,主要是强调“信”承载了2500年以来的内容,现代人要生活得体面、开心,必须以“信”为人生的砝码。

但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从来没有把中华民族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尊崇系统化。事实上,“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一部《三国演义》完全是“信”的形象诠释和故事描绘。因此,“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我们强调诚信是传统,也是人品的标志。

三、“尚德”美德活动课程的建构

在“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中,与建构“传统五字”序列的美德文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相配套的是活动课程设计。“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活动课程主要是结合国家“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模块,结合我校所处苏州文化背景进行。

“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活动模块,目前我校分为4个单元,即“相城中学·学生百家讲坛”单元、“金砖·墨香书法展示”单元、“美德·苏州足迹”单元和“仪礼·我行动”单元等。

“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活动模块之“相城中学·学生百家讲坛”,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开展基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诵读、经典讲习活动,让学生讲美德,让学生讲传统文化的感受。通过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此过程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建设皇宫的“金砖”大多出产在苏州郊外,特别是我们相城区。我区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通州。我校开创了在“金砖书法”教育。因此,在设计“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活动课程时,我们设立了“金砖·墨香书法展示”单元。“金砖·墨香书法展示”单元一方面是结合苏州传统金砖特色,通过让学生练习金砖书法,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动“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促进我校书法教育扎实开展,从而激发和培育广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另一方面,是引导我校学生热爱、传承传统“金砖书法”文化,提高对中华传统“金砖书法”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金砖书法”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无论是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苏州都是革命活动的重心。苏州还是新四军在苏区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留下了大量革命斗争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而这构成了我校建构“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活动课程之重要基础。我校构思了“尚德”传统美德课程之“传统美德·苏州足迹”单元,让学生在寻找、感受苏州红色历史文化中感受革命志士身上留下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苏州足迹”单元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课程模块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内容,通过阅读发生在苏州地区的革命传统故事、观看有关苏州的红色电影、走访苏州革命后代、开展苏州红色旅游等方式,引导我校学生了解苏州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以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我校的“相城中学·学生百家讲坛”每周四中午1点准时由学生演讲 ;“金砖·墨香书法展示”单元主要由艺术组老师组织,聘请校外书法家进校辅导,每周按照课时开展“金砖书法”研习活动,每学期展示“金砖书法”成果。而“传统美德·苏州足迹”单元由德育处、团委部门组织,以苏州为中心向外辐射,每学期每个年级至少用12课时寻找红色苏州、红色江苏、红色华东。

篇9:传承传统美德

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让幼儿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幼儿尊重民族文化的意识、激发了幼儿对传统文化兴趣。它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家字画、以及我们的民间传统游戏(斗鸡、推鉄环)等等。

对孩子而言,爱国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具体化就是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爱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在主题教学大的框架设计上着重渲染本地区传统的文化特色。开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享有钟灵毓秀北方水城的美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它可以和汉唐文化、明清文化相媲美,因此,我们利用这些神奇的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智慧设计,引用到了幼儿教学活动、大型活动、环境创设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各领域知识相互渗透、有效迁移、相得溢彰,交相辉映。

1 家园合作,利用有效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直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善行。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如果这种情感被唤醒,那么以后它就会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因此,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绝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 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单方面由家庭实施这种感恩教育,可行性不大。需要家园合作,幼儿园主要负责教,家庭主要负责实施,这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幼儿园开设了“感恩经验你我共享”专栏,老师和家长经常互相交流、探讨。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或利用三八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母亲节活动日,我们把孩子的妈妈请到幼儿园,让孩子为妈妈送上节日的祝福,给自己的妈妈唱首歌,献上自己用小手做成的稚嫩的礼物,一句感恩的话语,让妈妈们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人常说,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让孩子们从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做起,对他们善加引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

2 巧设民族文化环境,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教材”,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渗透作用对幼儿意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无论在实施任何的主题活动,都把环境创设作为先头兵。从幼儿的视角的吸纳为切入点,使他们抬头能见,侧耳能听,触手可摸,具体形象,冲击着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在我们幼儿园的大厅的一角,我们布置了一个美丽、漂亮、又充满民族文化的民族村,在这里有彩绘,绘制了许多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族经典故事,有“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等,民俗村的墙上悬挂着各种京剧脸谱,地方特产,印花布艺、十二生肖、中国结等等。稻草木门、竹节栅栏,细微之处无不渗透着民俗民风的浓郁气息。每每孩子从这里通过,都能一一道出这里的故事。成语、名称、土产、传统文化就象一棵神奇的种子,悄悄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在幼儿园的走廊的吊饰区,教室的墙饰、窗饰也都是悬挂布置的。这些利用废旧物品,教师和孩子共同合作的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大红的灯笼,木版年画,门神、宫灯、手绘彩灯,名人字画,民族乐器、服饰、版画秋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即丰实了孩子的知识又揭开了幼儿对美的感受。

3 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的优秀道德意识

老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应率先做到。只有言传身教,不搞“双重道德标准”,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生活中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家长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楷模,决不能在言行上造成一种“孩子要诚实守信,而大人却可以不诚实守信”的印象。我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还讲了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从而使幼儿受到了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4 开门请艺人,让幼儿感受传统饮食文化

篇10:传承孝亲敬老传统美德1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七(3)班的黄丽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敬爱的父母把他们人生最旺盛的精力、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和社会。当我们展翅高飞、感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时,不应忘记恩重如山的父母与长辈。“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健康快乐生活,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是我们做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绝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身为儿女的我们,是否曾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是否曾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一些祝福的话语,是否曾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我们要永怀感恩之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俗话说“每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要敬老,社会会更加美 好„„”在“九九”老人节来临之际,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同时秋季也是收获的黄金季节。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起码要求,更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从为 人子女,变成了为人父母,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对尊老爱幼也越发体会得深了,也越发 感到尊老敬老的重要了。不敢说我们都是百分之百的孝顺子女,但可以说我们的父母都是百 分之百的好父母。尊老敬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对老人没有理由不孝敬。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经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五个不同的阶段,这是客观规律,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五个阶段又可分为靠父母抚育、独立生活和靠子女敬养的过程。由 此可见,尊老敬老是形成人生良性循环的需要,是让人类繁衍畅流无阻的必备要素。如果在 人生的这三个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将直接影响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类也必然会形成老少不 养的恶性循环。老人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今天,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老人是我们的长辈,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当年辛勤劳 动打下的基础。如今,当年的劳动者虽然已经失去劳动能力,但他们曾为社会做过贡献,值 得我们尊敬和爱戴。退一步,从老年人本身来说,他们大量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是 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老人也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和重视。“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孝敬老人。人生自古谁无老。我们今天对待老人的言行,也许 就是明天作为老人被对待的翻版。将心比心,我们必须做尊老敬老的榜样,这样,我们的下 一代才会从中明白尊老敬老的事理,把我们感人的孝道、孝德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规范里,自觉做尊老敬老的有心人。这样,当我们年老的时候,才会享受到颐养天年的无穷 乐趣。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去传承好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怀着坚定的决心去倡导全社会树立孝老爱亲的现代文明孝道观,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篇11: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总结

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组织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少年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有效、规范、深入有序的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制定了任务明确、措施有利,便于操作的活动方案,形成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的系列教育活动,确保了“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深入宣传,广泛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学校利用周一升国旗召开师生动员大会;并利用校园广播室和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宣传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意义深远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小小传承人”4个类别。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诵读比赛活动,全校3-9年级每班选送一名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学生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我校开展了“墨香书法展示”书法比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认真书写兴趣,培养学生“好写字,写好字”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营造浓厚的书香、墨香氛围,形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让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墨海气息,打造有特色的书墨香校园。“寻访红色足迹” 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写出读后感、观后感等方式,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小小传承人”通过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教学生表演“文艺三枝花”,让学生们体验并争做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传承者。

篇12:传承传统美德

——题记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的美誉着称于世。其中,孝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孝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中国古代君王讲究以孝治天下,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表达了古人对“孝”的无限赞美。在我的故乡,就有这么一个传说:2000多年前,吕纯阳化作一卖油翁来东京城试探人心。一个铜板,油随便打,贪心者都来占小便宜。一葛姓男孩奉母命来打油,付好一铜板,只盛了一小瓶油。吕纯阳问:“为什么不用大瓶装?”男孩说:“母亲说,买东西要凭良心,一个铜板只能买少许油。”吕纯阳见他心地善良,又是孝子,就告诉男孩:“过些天村旁的石狮嘴里出血了,这里就要塌了,你背上娘只管逃生。”果然,有一天石狮嘴里出血了,他背起娘就逃,身后的陆地陷下去成了汪洋,他逃到一座高山上,放下娘歇息。说也怪,一放下娘,地就不塌了,他们在此住下,此山称为黄杨尖。男孩长大后在山中采药炼丹,成了葛仙翁。人们被葛孝子的精神感动,就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他生日时上山朝拜。

当然,不仅是孝,互让互敬、讲究礼节、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在社会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马路上车让人体现出社会文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家庭中,和睦幸福,和平相处。大人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用好成绩回报父母,一家三口相处的其乐融融。传统美德更是无处不在,让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宽容、诚信。

篇13:传承传统美德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 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地区和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 科研引领。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 学科渗透。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 校本研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环境熏陶。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 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 硬环境: 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 活动凸显。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 家校相通。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 《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14:传承传统美德

关键词 北京精神 传承 传统美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今天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它是中国历史沉淀和现实风貌的深情结合,是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的综合反映,是文化传承和自然特色的精准提炼,是首都人民在发展中理论结合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作為首都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当以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为有力抓手,积极倡导当代大学生投入到践行“北京精神”的队伍中来,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政治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要性

2012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中国青年提出的5点希望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总书记的希望是对青年的殷切鼓励,更是一种指导和鞭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只是简单的接受和继承,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知行结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传统美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美德中的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并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再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在北京求学的青年学生,在作为祖国政治经济中心和社会文化中心的首都生活、学习,接受着最先锋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理应与这座城市一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新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物——北京精神

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北京精神表述语由四个词组成: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它展示了城市形象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丰富了文化内核,充分体现了北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协调,引领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弘扬北京精神,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国家的兴衰安危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捍卫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兴旺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因为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是促进祖国和发展前进的动力;包容,因为我们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厚德,因为北京有着灿烂悠远的历史文化,有着忧国爱民、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和胸怀,也有着自觉的日常道德素质和修养。

3 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践行北京精神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北京精神”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提出,其最自然的意义毋庸置疑体现于它在“十二五”期间对于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方面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北京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创新从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要素。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在践行北京精神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呢?

3.1 以北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传统美德的渗透

校园是学生的载体,是承载着莘莘学子的远大抱负和高远理想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学术氛围和行为意识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践行北京精神的需要,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文化环境的建设,要营造一种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在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使得北京精神深入人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北京精神,学校不仅要在理论上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教材,开放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构建以学习北京精神为主题的网络学习和讨论平台。同时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在愉悦大家身心的同时对老师和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北京精神的真谛和传统美德的崇高,并在不断地实践和践行中感染更多的人,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3.2 以高校附近社区为重要阵地,推动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美德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代最有活力和感染力大学生,应该把北京精神传播到每个北京人的思想之中,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够认同这种精神,使得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校要认清社区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构建与社区共建教育的模式,通过学校与社区合力,提高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社会中感悟和践行北京精神,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首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振奋精神的同时应清楚地认识到北京精神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契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它,要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地转化之,要通过分析、鉴别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发扬它。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北京精神不仅仅是北京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良好精神品质,更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具有的灵魂核心。新时代的大学生,当胸怀远大理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立足自身的优势领域、发扬大学生本身的精神,成为北京精神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北京精神的社会温情融合自觉的实践者,北京精神道德风尚的积极促进者,从而做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 闫学坤.赵留山.张维.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定义的几点思考[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

[2] 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2.

上一篇:多媒体公司公司简介文案下一篇:上挂交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