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08

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通用5篇)

篇1: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一、开展“农社对接”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

(一)“农社对接”的主要成效

“农社辩接”不仅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问题.让农民和市民都得到了实惠.也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是农民增加了收益。“农社对接”从多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研发现,开展“农社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普遍提高.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益。北京XX区礼贤益农蔬菜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后,成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每公斤平均高于市场价0.1-0.2元,户均增收超过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社对接”中获取的收益按交易量返还给成员,实现返利增收。湖北XX市保蜂蜂业合作社,通过直销店获得净利润近900万元,其中 60%按交易量对368户成员进行返利,户均1.47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社对接”,延长了产业链条,为成员提供工作机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河北XX市清源蔬菜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开设直销门店,吸纳ll人就业,人均月工资约1800元。

二是市民得到了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格.减少了市民的生活支出。据各地调查统计,直销店的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10%以上,有的甚至低30%--40%。山东XX市“农社对接”直销店的农产品,平均每公斤比市价低0.6一1.0元。通过“农社对接”将直销店开到社区居民家门口,不仅节约了市民购买农产品的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很大的便利,还保障了市民购买优质安全生态的农产品.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舒心。据13个试点省(市)上报材料统计,“农社对接”覆盖社区11428 个,消费人群选6496万人。陕西XX市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开设直销店50多个,每日直接供应果蔬72吨,覆盖21万居民。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发展壮大。农产品成功销售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农社对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截至底.据对北京、河北、江苏等13个试点省(市)的统计,参加“农社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612个,建立直销店(点)12176个,年销售额迭167.5亿元,每个直销店的利润从2万元到80万元不等。湖北襄阳市天顺隆达蔬菜合作社每个直销店年净盈利达12万元。

四是农民增强了市场和质量意识。在座谈中,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反映,开展“农社对接”后,成员增加了对市场的了解,主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农业生产。江苏淮阴辣椒合作社通过“农社对接”,成员在产品的销售中学到了市场知识,根据市场价格和产品销路主动调整生产结构,从单一种植辣椒转向种植紫薯、茄子等10多个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 还有一些成员在与市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区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增强了质量安全观念,更加注重按照农民社员合作社的质量要求发展农业生产。

(二)“农社对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社对接”在一些地方刚刚起步,发展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不足、四缺乏”。

一是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对开展“农社对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把“农社对接”看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的事,关心和支持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明、办法不多。也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开展“农社对接”没有积极性,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精神,注重农产品生产,轻视市场营销。有些社区管理部门对 “农社对接”的形式缺乏了解,认为在社区开设直销店使社区管理难度增加,不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人社区提供条件。

二是支持不足。开展“农社对接”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得到农业、财政、住建、交管、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但目前多数部门不仅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还有许多诸如车辆通行、环境卫生、用水用电、经营场所等方面的限制。调研中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在社区设立直销门店.需要办很多手续,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管制或处罚,致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社对接”望而却步,有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无奈退出。

三是供给不足。农民专业台作社主要从事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种养活动,品种少、产量小、季节性强,产品供应不稳定,时常出现“多了多、少了少”的问题,难以满足社区菜店常年均衡供应的需要。据山东XX市甜翠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品种少,直销店无法满足居民购菜的多样化需要。

四是缺乏资金。开展“农社对接”,在社区设立直销店(点),需要经营场所、运输车辆、冷链设施。不仅在起步阶段一坎性投入较大.而且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大多数农民专业台作社难以承受。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资金缺乏问题十分突出。在与河北XX县7家果蔬合作社座谈中了解到,在石家庄建设50平方米的直销店,再配备上冷链运输设备,一般需要30万一50万元启动资金,市中心地段甚至要100万元以上,合作社无力承担。

五是缺乏人才。人才匮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普遍问题,不但缺乏生产技术人才,更缺乏营销和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农社对接”对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专业岗位的需要。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有限、待遇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专业人员。北京XX县奥金达蜂产品合作社曾经招聘了2名大学毕业生,但因为工作生活条件相对不好,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辞职了。

六是缺乏场地。用地缺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社区直销店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没有很好落实社区公益性用地政策,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受自身实力限制,无力承担高昂的店面租金,难以进入社区开设门店。天津XX区清水源蔬菜合作社理事长刘长安反映.他们于就已在城市社区开了直销店,随着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还想开更多的直销门店,但囿于场地问题,一直没有再开新店。

七是缺乏装备。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销售生鲜农产品,需要相应的产地冷库、保鲜车辆、包装加工、检验检测等设施装备。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储藏设施条件差,配送工具落后。难以满足“农社对接”的需要,不仅制约了产品供应保障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质量安全。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润不高的重要原因。我们所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反映,冷链设备缺乏是影响他们开设直销店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对策建议

开展“农社对接”是20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是创新产销衔接机制、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结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现状.我们认为现阶段应重点扶持以直销生鲜农产品和便利居民生活为主要经营特点的社区菜店(点),将其作为推进“农社对接”试点工作的主体内容;同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车载市场,积极引导综合营销能力较强的合作社探索高端配送、综合展销等形式,作为社区菜店(点)的有益补充,加快形成产销对接顺蛹、流通效率较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由于“农社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行业,特别是目前处于试点阶段,迫切需要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为促进“农社对接”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针对“农社对接”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农社对接”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农社对接”是一种新型直销模式,也是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途径,提高社会各界对“农社对接”的思想认识非常必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社对接”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窖,尽快出台推进“农社对接’的具体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加强“农社对接”精神和政策的解释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更多理解和关心。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开展“农社对接”的好经验、好做法,重点研究影响“农社对接”深入开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多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

强化指导服务是推动“农社对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搞好部门协作配合,探索建立相关部门齐抓共扶的工作机制。城市交管部门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车辆进城销售农产品提供通行便利,发放专门通行证,不受货车禁行道路的限制。工商、商务、质检、卫生、市容、水务和电力部门要为直销店(点)简化办证手续,提供快速检测、市场信息服务,免收检验检测和卫生费用,用电用水按居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执行。城管、社区和物业等单位要为开展“农社对接”在选址、建店等方面提供方便,免收小区占地管理费用。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社对接”的扶持力度

完善扶持政策是促进“农社对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大对 “农社对接”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农社对接”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门店、租赁场地、购置冷藏设施设备和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出台“农社对接”社区超市、直销店和专营店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

税的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扶持,在财政支持下建立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建立健全参与“农社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档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授信,为它们贷款给予贴息。参加蔬菜政策性保险的,给予保费补贴。

(四)推进设施建设,改善“农社对接”基础条件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39号)的有关规定,在新建社区建设不低于总建筑面积10%的商业和综台服务设施,增加社区生鲜农产品零售点。城市政府应通过产权回购回租、投资入股等方式改造社区菜店、菜市场和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免费提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实行差别化推进政策,按照当地人口居住密度及农产品需求程度。重点在农产品消费量较大、中低收入群体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较为健全的区域,做好 “农社对接”布点,力争在大中城市每个社区设立一个直销店(点)。城市政府要支持开设门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保温冷藏运输工具等冷链设施设备,配备检验检测、电子结算、安全监控设备。

(五)强化人才培养,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开拓能力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引进市场营销人才,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能力。依托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采取集中学习、考察观摩、专家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人员。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专业营销人才。探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市场营销经理’岗位,将其纳人“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营销管理工作。

(六)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供给能力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通过联合与合作,丰富产品种类,确保“农社对接”农产品稳定长期均衡供给。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晚上内部管理、依法规范运行,以规范管理确保成员收益,吸引更多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丰富“菜篮子”产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清洗、分级、包装、加工等业务,通过联合或兼并合并、共享品牌、公用店面等方式,实行跨区域、跨品种、跨产业的合作,开展联合销售,构建农产品均衡供给的长效机制。

篇2: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临沂市重点项目对接情况的报告

市人民银行:

根据贵行《关于调度2011年我市重点项目和企业对接情况的通知》要求,现将我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银企对接基本情况

截止10月24日,我行投放到市50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余额1.2亿元;7家重点企业贷款余额约3.06亿元,本年累计投放6.5亿元,信贷资金投放形式为银行承兑汇票与信用证。

我行通过对平邑商贸城、临沂商城创业园等商圈进行深入调研,拟向省行提起商圈报备,综合授信分别为2亿元和3亿元,用于商圈内客户融资。

二、银企对接采取的措施、做法

我行积极利用政府搭建的沟通合作平台,着力为企业解决当前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全方位推进银企合作,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步伐。

1、找准定位,不“惜贷”也不“盲目放贷”。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并结合我行特色,即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相结合,从根本上做到对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做到持续投放。秉承“做小微企业的银行、民营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理念,积极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因财务不规范存在的融资难问题的客户采取“四性”分析法,即资金需求的合理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担保措施的有效性,解决小企业因财务不规范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使众多小企业进入贷款门槛。

2、注重实效,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认真调研、分析,找出银企合作的切入点,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切实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如,山东玻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池窑拉丝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0.8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4.5亿元,我行为其提供中长期技术改造贷款1.5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改项目,贷款期限7年(含宽限期一年)。

3、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只有不断地增强地方经济输血功能,地方经济才能更好地健康发展。同样,只有地方经济发展,金融事业才能水涨船高,不断地发展壮大。我行一直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坚持扩大服务与防范风险并重,正确处理好存与贷的关系,既要树立“存款立行”的观念,更要树立“贷款兴行”的经营理念,努力克服不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零风险”信贷意识,找准风险与收益的切入点、结合点。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1)优势承贷项目稀缺。当前,我市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贷款项目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时,规模化生产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了企业的贷款能力。

(2)企业贷款缺少必要条件。部分承贷企业手续不全,缺少土地证、房证、设备购置发票等必备要件,还有部分企业因抵押资产有限,难以提供相应的担保,加大了贷款难度。

2、建议

(1)重点关注紧盯民生,启动涵盖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重大项目,作为扩大、撬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对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对中小企业,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将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供应链融资业务,有效解决中小客户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中小企业是临沂的亮点和支柱,从而达到提振其他行业的消费信心,成倍增长社会经济整体拉动能力。

(4)注重宣传,加强信息反馈。一是突出宣传为重点项目、大中型企业服务的总体情况和典型事例;二是加强业务创新,支持信贷和企业发展,努力为我市经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的情况;三是工商搭台,银企合作,努力促进互利共赢的经验;四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等。

特此报告

中国民生银行临沂支行

篇3: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为贯彻中央要求, 2012年5月, 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社对接”试点的具体工作方案, 首先选择并批准13个省市的63个大中城市开始试点实施“农社对接”。“农社对接”是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 (点) , 将农产品与社区消费者直接对接的一种农产品直供直销经营模式。目前, 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多地积极试点该模式, 在疏通流通渠道、降低产品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据了解, 截至2013年初北京市农社对接参与合作社数200个, 直销店 (点) 150个;上海社区的服务菜店也已由5年前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72个, 受益居民从5年前的10000多人次猛增到目前的50多万人次;江苏在城市社区开设的直营店已有62家, 直接带动12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直销农产品。截至2010年底, 广东已有16家高校饭堂向合作社直接采购农产品, 直采总额达到1046万元。但不可否认, 当前“农社对接”运行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如合作社资金与人才不足、经营管理能力欠缺、产品数量和品种供应有限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模式的高效、稳定运行。

因此, 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 解决存在的问题, 使该模式更加高效、稳定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而北京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目前只有28%的蔬菜自给率, 优化“农社对接”显得更为迫切。因此, 本文以北京市开展“农社对接”为例, 从环境、效益、运行模式三方面对“农社对接”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农社对接”产生了可观的效益, 同时由于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的资金与人才的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不足、单个合作社产品数量和品种供应有限, 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的可行性较弱, 提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是当前“农社对接”模式的优化选择, 进一步提出发展这种模式的对策建议。

二、“农社对接”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农社对接”的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回顾2004~2013年以来的10个中央一号文件, 其中7个文件都涉及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而其中3个具体到鼓励“农社对接”流通模式的运行。同时, 国务院、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为支持、推动、促进“农社对接”稳定、高效的运行也相继下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主要任务和要求, 详见表1。

可见, 国家及政府部门从政策的号召、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具体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关键点的要求, 全面指导、鼓励、推进并保障“农社对接”模式的运行, 为该模式的高效运行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市场环境

2002~2011年, 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预计到2030年, 我国大约有3.9亿的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社区面积逐渐增加, 社区居民逐渐增多, 客观上为“农社对接”提供了设立的空间环境和销售的需求环境。同时, 随着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逐渐由低价、多量向低价、优质、新鲜和安全转变, 对蔬菜购买点的认知逐渐由无所谓趋向便利性。“农社对接”在减少蔬菜到达消费者餐桌的中间环节和周转 (流通) 时间、降低销售价格、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质量等方面的突出效用正好契合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可见, 市场环境, 或进一步说消费者需求为“农社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 “农社对接”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截至2012年年底, 参加“农社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612个, 建立直销店 (点) 12176个, 年销售额达167.5亿元, 每个直销店的利润从2万元到80万元不等。同时, “农社对接”直销店 (点) 的蔬菜平均销售价格比市场价低10%~25%, 而且农民的销售价提高了15%左右。可见, “农社对接”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据13个试点省 (市) 上报材料统计, “农社对接”覆盖社区已达到11428个, 消费人群涉及6496万人。随着直销店 (点) 覆盖社区范围的逐渐增大, 对专业经营、销售、采购等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多, 能够吸收大量就业人员, 缓解就业问题。同时, “农社对接”是将蔬菜直接运进社区销售, 让居民足不出社区或短程步行即能买到自己满意的产品, 避免居民为“抢购”新鲜蔬菜而早高峰时段出行, 缓解公交车乘客拥挤的现象, 社会效益显著。

(三) “农社对接”的模式分析

“农社对接”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区的消费者直供农产品, 从外在形式上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和供应的职能, 实现了产供销的一体化, 但内在运行上却强调了合作社在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应、配送、社区便民菜店的设立、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高度整合。而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户互助性的自发性组织, 合作社种植规模与种类有限, 导致单个合作社对接产品单一, 难以满足消费者“量少类多”的产品需求。同时, 由于启动与发展资金不足, 无法自行购置、租赁开展“农社对接”必须的硬件设施、冷链配送设施和经营场地;市场进入壁垒的存在, 使得合作社单靠自己的能力很难直接进入社区建立便民菜店;专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缺乏, 社区便民菜店的持续经营对合作社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因此,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优质产品的有效生产上能够凸显其效用, 但在产品的有效供应、菜店的稳定运营方面能力严重不足, 限制了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的积极性, 进而制约了开展“农社对接”的规模与发展。

综上所述, “农社对接”模式的政策支持环境良好, 市场需求强烈, 能够产生诸如增加农户收入、降低产品价格的经济效益、缓解就业问题的社会效益及改善社区环境的生态效益。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 人才缺乏, 产品单一, 经营能力欠缺, 制约着合作社直接进入社区建立便民菜站, 向社区便民菜店直接供应产品的对接运行模式的可行性。

三、以企业为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的优化作用

企业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 在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建立以大型涉农类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 由企业出资建立社区菜店, 与多个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并配送到各个社区便民菜店, 表面上看虽然是在合作社与社区便民菜店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环节, 但实质上是对现有“农社对接”模式的一种优化。

首先, 由企业出资建立并经营管理社区便民菜店, 负责初期所需的基础设施购置、经营管理人员招聘、产品冷链配送和经营场地的租赁等, 不仅解决了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启动与发展资金的不足问题, 而且有助于社区便民菜店的良好经营。

其次, 由企业统一分配便民菜店的经营人员, 不仅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 还能一定程度上吸收就业人员, 缓解就业压力。再次, 企业向多个不同规模、种植种类农产品的合作社采购农产品, 配送到社区便民菜店, 使合作社不仅省去物流配送的成本, 销售渠道稳定, 销售价格可观, 也能满足消费者“量少类多”的产品需求。

最后, 龙头企业信誉可靠, 口碑好, 能够较好地响应政策号召并能将政策落到实处, 实施“农社对接”模式的初衷及效果有保障。

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的发展关键

目前, 部分企业已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社对接”, 如北京市康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发地菜篮子公司等企业, 均已在北京市丰台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多个区县建设社区便民店, 不仅能够满足门店周边消费人群对低价、优质、新鲜和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从业人员,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规范了门店管理, 恢复了社区街道畅通和整洁, 对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发挥出一定的优化作用。

这些企业开展“农社对接”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确保稳定有效的供货来源, 如北京新发地菜篮子物流配送有限公司依靠批发市场优势和部分基地, 可保障社区便民菜店和流动菜车的日均供应。二是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服务, 如北京市康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的日均配送果蔬种类达到130余种, 日均配送量30多吨, 确保了“康安源”社区便民菜店的产品供应。三是规范门店经营管理, 如在康安源门店实行的“五统一”服务要求, 即统一标识、统一承诺、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结算, 有效提高了便民菜店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同时, 这些企业积极组织便民菜店进行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升社区便民菜店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外在形式上来看, 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稳定、顺利运行并能充分发挥理论上的优化作用, 拥有关键在于稳定有效的供货来源、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及完善的营销网络或配送机制;从内在机制上来看, 其关键是企业协调、整合产品需求、采购、供给、运输、仓储及配送等相关供应环节运转效率。

五、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以期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社对接”模式的发展。第一, 强化对“农社对接”的项目与资金扶持力度, 为企业营造宽松的职能延生和发展环境。对企业配备保鲜车、冷藏车等仓储物流设施、商务网站及电子信息平台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贴, 完善蔬菜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设施设备。同时, 出台具体扶持“农社对接”的政策号召并将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鼓励和支持大型涉农企业开展“农社对接”的积极性。第二, 严格按照《北京市蔬菜零售网点建设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49号) 文件精神, 明确、细化开展“农社对接”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 统筹规划和建设、协调指导、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农社对接”的实施情况, 建立长效联席会议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机制, 定期针对“农社对接”运行中存在的诸如资金不足、用地紧张、交通不便等问题研究出台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农社对接”的实施效果进行绩效考核, 依据考核结果对企业与合作社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资开展“农社对接”。第三, 加大对“农社对接”发展现状与意义、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 展现合作社同业者与社区对接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提高消费者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社对接”的认识, 为“农社对接”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供需环境。第四, 贯彻、执行国务院于2012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和《北京市蔬菜零售网点建设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49号) 文件宗旨, 加强对老旧小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对新建小区开展“农社对接”的前期用地规划, 优化社区便民菜店布局, 完善“农社对接”公益性用地制度, 切实改善“农社对接”场地需求难被满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力文, 刘同山.“农社对接”: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物价, 2013 (08) .

[2]彭丹梅.“农社对接”优化创新农产品供应链[N].农民日报, 2011-12-27.

[3]刘欢欢.河北省蔬菜直销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3.

[4]中国农民专业合租社编辑部.“农社对接”三要义[J].中国农民专业合租社, 2013 (09) .

[5]蒋燕.对“社区便民小菜店”发展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 2012 (15) .

[6]许珍洁, 郭士.农社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模式[J].农业经济, 2012 (10) .

[7]农业部经管总站课题组, 赵铁桥.“农社对接”调查研究报告 (下) [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3 (04) .

[8]彭建仿, 孙在国, 杨爽.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共生合作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篇4:农社对接

销售网络不健全,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目前农产品的销售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2011年农业部据此提出了一个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农社对接”,旨在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响应其号召,北京、上海、江苏、温州等少数城市也开始试点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在采购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使得该模式没能得到广泛的推广,本文就该模式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农产品销售模式现状

目前农产品的购销体制已经开放,但由于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导致农产品销售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引发产地滞销,销地涨价的问题。虽然也应运而生了一些新型的销售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目前农产品销售模式及其对比情况主要如下表所示:

主要农产品销售模式对比

(一)自产自销模式

自产自销模式主要是指农民自行通过人工、機械等初级物流手段,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送到市场进行销售即“农民—消费者”的组织模式。

该模式常见于经济落后地区,适用于小规模种植生产的农户,价格普遍较低,市场较小,缺乏规模性经济效益,农产品种类有限,交易量偏少。而且它易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如由于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差,容易造成农产品供过于求形成产品积压,而且农民个体应对菜价浮动的能力弱,同时单个农民卖菜渠道有限,易造成有菜无处卖的现象以及由于规模性小投入有限,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二)批发代购模式

批发代购模式,即“农民—批发商—零售终端—消费者”。适合于大规模种植生产的农户进行销售,农产品种类较丰富,有固定的销售场所便于统一销售。由该模式而易产生的问题是:(1)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的传递需经历好几级的中间环节造成信息传递受阻导致信息失真。(2)利益过多瓜分导致农产品成本上升。经过物流里的中间层级的利益瓜分,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往往是翻了几倍甚至于几十倍,与此相反的是,农民所占份额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3)农民利益受损。部分批发商会进行大肆的压价导致农民亏本贱卖,从而严重损害农民利益。(4)配套设施落后。为了节约资本配套设备没有进行及时更新,致使农产品种植、采购、运输、检验等相关配套设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5)缺乏统一规划。每个农户都根据自身掌握的市场信息随意决定农产品种植的品种及数量,易产生因信息滞后而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6)农产品质量无保证。因批发商无统一固定采购地点,使得农产品采购来源难以确定,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致使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三)B2C模式

B2C模式是“农民—网络经销商—消费者”模式,是网络平台迅速发展的产物。B2C模式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受众群体有限,市场较小。(2)农产品种类不齐全。比如有些网站出于追求成本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利润导向考虑而没有销售生鲜产品或只提供生鲜产品提货劵。(3)农产品销售供货形式以企业供货为主,小规模种植的农民无法进行供货。(4)销售区域局限。以中粮我买网和菜管家为例,其中,中粮我买网主要面向于北京,同时辐射天津和河北等地区,菜管家则仅覆盖上海地区。(5)一般家庭购买农产品量少,普遍为日买日用,上网买麻烦且成本高。同时受传统购买模式影响,大多数人更愿意去实体市场购买。

(四)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大型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等零售机构直供农产品的新型销售方式,具体有“超市—基地”和“超市—农村合作社—农民”两种模式。目前它的推广应用程度最高。

这种模式具有管理、生产规范化,农产品品质高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1)较传统市场价格优势不明显。超市通过采购、运输、批发、挑选、包装、零售等多个环节销售农产品,而每个流通环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价格。(2)农产品质量标准无法统一。因农产品产地采购的可选择性较强,一些不成熟的生产基地还不能将传统的每家每户分散种养模式转变为集中管理的标准化经营,导致超市有时会在外地直购过程中遇到同批进货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的尴尬局面。(3)超市主要以销售优质农产品为主,顾客群体主要面向中高收入的年轻群体,对于一些低收入,中老年等群体的吸引力较差。

二、农产品销售的“农社对接”模式

(一)“农社对接”模式

“农社对接”模式又可以称之为“从农场到社区”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它主要是以农村合作社为媒介,以“社区直通车”的形式将农产品直接从地头送到消费者的家门口,但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社不同于以往的中间商,它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完全只作为一个农民与消费者对接点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二)“农社对接”模式的优点

“农社对接”模式省去了批发、仓储、配送等中间环节,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在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同时,保证了农民的一定利润,优化了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农社对接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现信息对称。农村合作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掌控市场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科学的农产品市场性的预测,从而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生产种植,以克服农民在收集市场供求信息时的盲目性、滞后性、随机性。(2)提升应对菜价浮动能力。通过农村合作社联合各大农民进行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把控农产品市场价格,遏制农产品价格过高或过低浮动。(3)稳定低价位。以往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因或多或少的中间阶层利益瓜分使农产品价格偏高,但农民却并未因此受益,而“农社对接”模式则通过农村合作社为媒介实现“农民—消费者”的直销模式。(4)统一管理,保证农产品质量。农村合作社通过质量监督,技术监察等方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三)现行推行阻力

由于“农社对接”模式的不成熟,如今它只局限于小地区、小规模、短时间的试点。而阻碍其广泛推行的问题主要有:(1)组织采购问题。农村合作社是秉承着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其覆盖的农产品种类有限,同时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村组织,它缺乏供销运作等经验,使得在组织采购制度、流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2)直销点问题。“农社对接”以“直通车”的形式将农产品运至社区进行直接销售,但具体的社区直销点确定存在问题,比如因部分社区受区域范围局限等原因无法提供直销点。(3)资金管理问题。农村合作社人员普遍为农民出身,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资金管理知识,而且合作社内部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管理组织模式,易产生腐败等问题。(4)监督问题。“农社对接”是针对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出的,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而展开的,它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因此在农社对接的质量监管、运营监察等方面仍需要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三、基于“农社对接”现今推行问题的建议

(一)社外社内宣传

农村合作社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促使更多农民加入到农村合作社的队伍中来,从而构建更为全面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同时,合作社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以便于对农产品的产供销情况进行及时掌控。在合作社内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知识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21世纪新型农民。

(二)公设直销点

在“农社对接”模式推行初始,由于农村合作社面向的区域有限,使其农产品销售量较少而无充足资金,因此政府或相关部门可在该模式推行期初,在各大小区规划出一区一个或多区一个的公设免费直销点,抑或是对其进行相关资金补贴用于直销点的设立。

(三)严格的价格监测体系

农村合作社加强对农产品价格的实时监测,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要求在其维持本身基本合理开支前提下,实现维护农民利益与让利于消费者的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衡。而政府也可以定期对合作社在“农社对接”模式中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

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可实行实名制菜品制度,使其来源透明化。由于“农社对接”模式是直接将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当中无复杂的物流过程,因此实现农产品来源有地可查成为可能。

(五)健全农村合作社制度

“农社对接”模式实现的主动力在于农村合作社的推动,因此需提高农村合作社人员素质,坚持“农本思想”,严格执行民主管理、统一服务、学习培训等制度,使其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农村合作社完全成为一个涉农的公益性组织。同时,增添如农业技术人员、市场分析预测人员、价格监测人员等,为农产品的质量、价格、销售等提供保障。

总之,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制度规范加强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充分发挥其在“农社对接”模式中的媒介作用。通过在北京、上海、江苏、温州等各大城市的不断试点,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进而对该模式进行全面的推广,使其能与现存的各大农产品销售模式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四、小结

“农社对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又一新型模式,通过以农村合作社为媒介,既保证了农产品的低价位让利于消费者,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实现了农民与消费者的双赢,但因其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使其在推广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农产品销售模式分析出发,在分析各大现存销售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农社对接”模式推行的可行性,提出了进一步实践该模式的建议,对该模式的进一步推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科,徐旭初.网络时代农产品销售的发展前景[J].农业展望,2011,(4):25.

[2] 東方.“农超对接”探讨破解广西农产品销售难题[J].法制与经济,2011,(8):110.

[3] 孙正,张焘,李华夏.保定市现行“农超对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2,(1):124.

[4] 王寻,李先国.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创新[J].市场营销案例,2011,(2):45.

[5] 王维婷.农产品销售物流的SWOT分析与路径选择[J].市场与贸易,2011,(11):94-96.

作者简介:许珍洁(1992-),女,浙江瑞安人,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研究;郭士正(1960-),男,辽宁大连人,管理系主任,教授,从事电子商务研究。

(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篇5:农社对接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社对接;电子商务;新型流通方式;农产品流通;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84-03

当今社会,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焦点,受到了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方式长期存在着一些缺陷[1]: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为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造成产销信息不衔接、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稳定,进而产生农民“卖菜难”的问题;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较高,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农产品价格飙升,导致市民“买菜贵”;农产品流通中主体过多,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2]。因此,积极探索新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方式,开辟鲜活农产品流通新渠道,对于突破流通瓶颈,有效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现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都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改造和完善。这些新型流通模式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加强了产销信息衔接,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3]。最近,我国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越来越重视,并提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意见。2012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到“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并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几年来参与“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调查研究的经验,提出1种把电子商务与“农社对接”相结合的创新流通模式,重点阐述这种新型流通模式的基本思路、特征优势、重要作用及实现条件,以期为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1 电子商务与“农社对接”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困境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产品的展示、买卖等一系列的营销过程。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电子商务以其信息化、高效便捷等优点在我国获得迅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億,使用率提升至42.9%,然而其中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却始终发展迟缓,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鲜活农产品的比例极低,而且购买的鲜活农产品大多数属于精装的、高档的小众农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我国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频次较高,而且在购买时更喜欢通过摸、看、闻、甚至品尝等感官刺激来挑选农产品,电子商务不适应这种消费习惯;(2)由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担心网购的农产品品质与网上宣传的不一致;(3)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消费者缺乏对农产品卖家的信任[4]。

1.2 “农社对接”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于“农社对接”的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居民小区开设直销店,将自产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产销对接流通方式。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引导合作社与城市社区开展对接。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8月底,全国参加农社对接的合作社达1.49万家,建立直销店2.3万个,覆盖社区2.7万个,7 500多万人受益。

虽然这种新型的产销对接流通模式能够减少流通环节,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模式的运营难度还较大。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实力有限,在销地建立直营店直接负责农产品零售,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盈利难度较大,并提出了以下3点理由:(1)由于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种类比较单一,通过在一个居民社区范围内零售,难以实现很大的销售量,盈利困难;如果合作社扩大直营店的数量,将销售网点覆盖至许多社区,就要付出高额的经营成本(物流成本、店铺成本、人员销售成本等),容易出现亏损。(2)即使有些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种类丰富,但是由于缺乏零售管理经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商品种类和数量,盈利难度较大。(3)与连锁超市相比,一般情况下超市生鲜农产品只占总销售额的30%以下,而70%以上的份额都来源于利润率较高的日用百货、烟酒、加工休闲食品等产品,即使生鲜部门不盈利或亏本,超市也可从其他部门获得补偿。而农民合作社直销店只经营农产品,没有其他高利润率产品,一旦出现市场价格低于总成本的情况,经营就会难以持续下去。

2 电子商务与“农社对接”相结合的流通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模式都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从而制约了这2种新型流通模式的发展。本研究提出将这2种新模式有机地组合起来,以期进行流通模式的再创新。

如图1所示,构建电子商务与“农社对接”相结合新型流通模式(以下可简称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点。(1)创建1个集农产品监管、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机构,该机构可以是专业的农产品管理公司,也可以由几家合作社联合创建。(2)以核心机构为主体,选拔合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盟的农产品供货商,并对这些加盟合作社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营销,合作社之间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3)各加盟合作社将达到标准的农产品先统一集中到核心机构的配送中心,进行质检、分选、加工、包装、贮藏,再根据各直营店的消费需求信息,统一配送到各个直营店。(4)以核心机构为主体,选择合适的城市居民小区开设农产品直营店,所有的直营店采取加盟连锁的方式,实施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加盟店之间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5)消费者可以到所在社区的直营店即时选购农产品,也可以通过直营店下订单,预购标准化的生鲜农产品。(6)以核心机构为主体,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网站上提供的是加盟合作社及其商品的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该网站订购农产品,然后可以到所在社区的自营店取货。(7)为提高消费者对电子商务农产品的信任度,社区自营店提供农产品的标准样品,可以触摸及品尝。如果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所购买到的农产品与标准样本差别很大,则可以在自营店中当场退换。(8)核心机构根据电子商务网站和自营店的消费数据,及时制定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及时调配农产品种类和数量。

nlc202309041634

新模式结合了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的优点,将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挥了“农社对接”的优势,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直营店店面较小,建点容易,布局灵活,而且设立在居民社区,更贴近百姓,使广大居民能够更便捷地购买到便宜、新鲜、优质的鲜活农产品。(2)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优势,能够实现农产品供需信息高效、双向流动,而且利用电子商务网上空间无限延展的优势,解决了自营实体店场地空间局限、商品种类有限等问题,并确保了社区生鲜农产品直营店经营的常态化。(3)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直营店连锁加盟的方式,由专业的运营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营销,能够有效地解决“农社对接”模式中单个合作社规模小、品种单一、实力弱、直营网点少等问题,而且有利于实施品牌化管理。(4)通过对加盟合作社实施统一的生产标准化管理,且执行严格的采购标准、配送标准,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能够解决电子商务中产品标准的问题;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订货,也可以在直营实体店订购、挑货、验货、收货,有问题还可以退换货,有利于解决电子商务中农产品消费习惯问题,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信任度、满意度。(5)新模式中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有利于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6)实施新模式更有利于加强产销关系衔接,实现以需定产的订单农业,形成产区和销区的利益联动机制。不仅保证了城市居民“菜篮子”种类丰富、品质安全,而且稳定了销售渠道,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7)新模式的扩展能力较强,并且随着模式的发展,经营的产品范围可以从大众日常消费的农产品扩展到珍奇特色礼品类农产品,可以从生鲜农产品扩展到其他类食品;服务的对象可以从社区普通居民扩展到单位食堂、饭店等团体顾客。

3 新模式的实现条件

3.1 组织条件

近些年来,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据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1.09万家;至2014年2月底,合作社总数增加到6 130.22万家,现在大约平均每2个村就有1个合作社。根据调查数据可以预测,未来几年内合作社数量仍将快速增长。合作社的发展突破了我国农民小规模种植的局限性,为新模式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条件。但是合作社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须要创建专业的农产品管理公司把合作社整合起来,并承担整个新模式的运营工作。

3.2 农产品的标准化条件

农产品标准是对农产品的规格、品质、安全性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农产品标准化是新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流通方式,对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以及各类标准不统一[5]。因此,在新模式中亟须根据消费者需求特点,建立统一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生产规程、质检标准、采购标准、包装标准等,以保障新模式的顺利实施。

3.3 技术条件

现代技术与设施装备是新模式构建的重要物質基础,构建新模式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与设施装备主要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电子信息及其管理技术、配送加工技术、冷链物流技术、质量检测技术、产品溯源与监控技术等。目前国内这些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难点在于把这些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运用到新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新模式实施过程中须要同提供相关技术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集成研究,把关键技术有效集成起来。

3.4 政策条件

当前我国政府为各地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扶持“农社对接”等新模式的发展。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农社对接”试点,专门划拨专项资金积极扶持各地试点的开展。因此,须要抓住政策有利契机,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农社对接”相结合的流通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是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社对接”是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2种全新模式,但是这2种模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发展处于困境。本研究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提出将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相结合,进行二次创新,形成1种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模式集合了前2种模式的优点,体现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为了实现并推广这种新模式,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对合作社实行严格审核,规范其内部制度;(2)支持合作社联社的创建与发展,加强相关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扶持创建专业的农产品管理公司,使其承担新模式的组织和运营;(4)规范现行的农产品国家标准体系,支持企业根据消费者实际需要制定企业标准体系;(5)通过支持农产品流通技术集成创新,促进新模式的迅速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定寰. “农超对接”怎样做?[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1-146.

[2]彭 磊,孙开钊. 基于“农餐对接”的农产品流通创新模式研究[J]. 财贸经济,2010(9):105-111.

[3]姜增伟. 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 华夏星火·农经,2009(12):30-31.

[4]李 欣. B2C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2012(5):111-112,114.

[5]金爱民. 农业标准化作用与机理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71-72.

上一篇:六普先进个人下一篇: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