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对接

2024-05-13

农校对接(精选六篇)

农校对接 篇1

关键词:农校对接,农产品,高校食堂

2009年11月, 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手启动了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等学校食堂 (“农校对接”) 试点工作[1]。“农校对接”, 顾名思义, 就是把农产品和高校食堂进行直接的对接, 把农产品从农场直接送到餐桌的供销模式。其目的是希望减少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的流通环节, 降低采购价格, 促进高校食堂饭价稳定和农民增产增收。

一、“农校对接”的现状

近年来, 各地高校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开展了“农校对接”项目, 在开展过程中确实能够减少采购的流通环节, 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但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却频有媒体报道类似“农校对接叫好不叫座”的现象[2]:很多高校出现了因采购达不到规模而导致成本不降反升;大量的农产品囤积而导致农产品不新鲜甚至腐烂;部分高校只与单个的农业合作社进行对接, 使农产品的供给不稳定, 单个的农业合作社又无法提供品种多样的农产品, 使本来具有很多优越性的“农校对接”项目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二、“农校对接”叫好不叫座的原因

(一) 高校和农业合作社认识不足

“农校对接”项目是在借鉴“农超对接”的模式后提出来的。当前, “农校对接”项目还不成熟, 作为一个新事物, 需要高校放弃以前传统的采购模式来接受新的模式, 而且这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利益, 如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配送问题、数量问题等, 都让高校负责人有些担心、抗拒, 不容易接受。一些参与项目的农业合作社目前对“农校对接”项目的意义认识不深, 以为是政府牵头, 农产品有保证, 在实践中就出现农产品质量参差不一, 数量不能长期达到一个稳定的供应量, 配送方面也存在差距的现象。

(二) “农校对接”政策扶持不足

“农校对接”在发展前期受到高校食堂体制的约束和农户生产条件的制约。产生的原因是市场环境比较复杂, 主要体现在物价受生产周期的影响和供求影响而不稳定、处于供方的农业合作社供销模式混乱、货物结算方式不规范等;同时, 政府对高校和农户的相关保障不到位, 对参与“农校对接”的单位和企业的补助以及优惠政策太少, 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如农产品增产、农产品除害等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技术指导少, 政府对高校的项目扶持补贴力度不够, 都是“农校对接”项目不能很好对接的原因。

(三) 采购模式和供应模式的矛盾

高校采用了“农校对接”项目后对农产品的采购采用招标的模式, 这虽然能提高透明度, 价格可以降下来, 但是采购的数量必须达到足够大。从而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 采购模式要求大量且丰富, 但大量的农产品不便于储存和保鲜, 可能会出现品质问题;另一方面, 小批量购买又达不到规模采购, 使成本不降反升。

(四) 运作的模式不够规范

当前, “农校对接”项目仍处于初期试验阶段, 市场上呈现的是供给方的需求大。目前很多高校的食堂都有部分是由私人承包, 要进行“农校对接”双方签订合约, 供方必须和高校的每一个食堂的承包人进行签约, 而不是直接和学校后勤部门签约就可以了, 这就会产生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如采购部门私下赚取灰色收入、价格质量的检验不合格以及拖欠货款等现象, 导致“农校对接”的不顺利。

(五) 高校的需求不稳定, 与之对接的农户销量难以保证

高校食堂每天的对各种农产品需求不一样, 遇上周末, 特别是法定节假日 (很多高校都会进行调休) 、寒暑假等这些中长期的假日, 农产品的需求就无法保证, 有时甚至出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的情况, 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无法保证稳定, 收入受到影响, 对接起来比较困难, 达不到“农校对接”项目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农校对接”的完善对策

(一) 以法律合约作为保障

只有具有法律效应的承诺才能约束双方的行为, 才能使供需双方的行为更加规范, 保障双方的利益。才能使高校规范和认真地对待与农户的订单, 使农户能更稳定地给高校提供农产品。当前, 国家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生产活动。近年来, 很多规模性生产的农业合作社的崛起为“农校对接”项目提供了丰富的供方市场。而“农校对接”项目的合约化使得农户和高校食堂的对接更有目的性, 高校需要什么, 农户就生产什么, 避免了农产品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保证了高校菜品的质量、数量、品种丰富和连续不断供应四大需求, 进一步保障高校师生饭菜的安全, 真正使“农校对接”叫好又叫座!

(二) 建立农校信息交流平台

政府应该定时定期为农业合作社和高校召开信息交流会, 做好农业合作社和高校之间沟通和担保的角色。如“农校对接洽谈会”、“农业合作洽谈会”等。一方面, 可以使高校更清楚地了解农产品的品质以及他们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 可以让农业合作社更清楚地了解高校的需求。通过面对面的洽谈, 可以对前阶段对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沟通。政府还应该为供需双方建立网络信息平台, 保证每天更新农产品平均价格, 使整个采购模式更加透明, 更利于监督。有政府介入的“农校对接”项目, 会使供需双方更为放心, 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完善农产品的检测体系

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就要要求参加项目的农业合作社输送到高校食堂的农产品必须通过权威机构的质量、农药残余量等相关指标的检测。高校食堂的农产品数量要必须够大才能达到采购的要求, 而且在采购过程中也避免不了农产品的损耗, 因此要加强冷冻保鲜链的建设, 保障农产品储存的质量和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才能更好地保障高校师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也让高校更放心和积极地参与到“农校对接”项目中来。

(四) 积极发展中介信息服务企业

政府要鼓励社会中针对“农校对接”项目的中介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 以便为高校和农业合作社的对接做更好的衔接。中介信息服务企业作为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企业, 要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收集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供给价格;收集高校食堂每天的需求量, 把中小型的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产品联营起来再集中配送、合理分配;承担起质量检测、物流配送、投诉监督的作用。作为高校和农业合作社中间的桥梁, 中介服务企业可以更好地调控双方的关系, 让更多的高校更放心地加入“农校对接”项目中, 解决目前“农校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购数量和采购成本、农产品保鲜、农产品的安全等, 达到多方的共赢, 真正达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五) 加强对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培训

相关农业部门要对开展对接的农业合作社进行专业的农产品种植培训;开展法律培训, 加强他们的法律和自己保障意识;开展思想道德培训, 向他们耐心地解释好“农校对接”项目的优越性, 并从道德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开展科技培训, 加强他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

(六) 特殊时期多轮支撑

对于高校师生放假期间对点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下降问题, 可以把对点的农业合作社加入到“农超对接”和“农社 (城市社区) 对接”的短期合作中, 因为这时农产品需求量从高校转移到了社会中分散的家庭里。同时, 农业合作社要提前预测好特殊时期的销量问题, 从而调整生产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厅 (2009) 8号.2009年11月5日.

[2]农校对接叫好不叫座.[EB/OL].http://news.163.com/11/0818/07/7BNKRPVP00014AED.html.

[3]解成威, 王姗姗, 杨方.基于农校对接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 .

山东高校将试点“农校对接” 篇2

“农校对接”的关键是看高校食堂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单位,因为作为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在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而不是建立可追溯体系

◆导报记者孙秀红寿光济南报道

经济导报记者从7日举行的“・国际合作社年在中国”山东庆祝大会暨合作社产品产销对接大会上获悉,今年山东将开展“农校对接”,让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直供高校食堂。拟参加这一试点的山东高校有140多所,1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有望吃上来源明确的蔬菜。

“这不仅能降低高校食堂的流通采购成本,还可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会上,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与山东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该集团总经理李铁认为,“农校对接”既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又让高校受益,是一种双赢。

种植基地直供

“除了与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合作之外,与高校对接是今年大会的创新之举。”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王艺华说。

其实,“农校对接”早在3年前就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启动。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决定在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等7个高校较为集中的省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直供高校食堂试点工作。

李铁分析说,如果高校食堂从市场上采购蔬菜,蔬菜至少要经过5个流通环节,采购成本高企不说,食品安全也无法追溯。而从种植基地直供高校的话,上述问题都可避免。根据他的`估计,“农校对接”能降低20%-30%的流通成本。

据了解,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在北京为多家高级酒店直供高端净菜,并推出高端蔬菜网上、电话订购服务,直接为家庭送菜到门。今年7月,其济南配送中心将试运营。

“北京、上海有的企业也在尝试配送蔬菜服务,但多是物流公司在做,没有种植基地,因此只是方便了客户购买,没有解决食品安全和可追溯问题。”李铁坦言,可追溯食品安全服务体系的建立,环节越少越可行,否则将很难操作。

配套需跟进

据了解,山东的“农校对接”将分步实施:对粮油、肉蛋禽、调料等实行全省统一招标,集中采购;蔬菜由于价格波动较大,将实行准入方式,确定有资格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名单。同时,山东将建立高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平台。

当然,“农校对接”要想顺利推进,还有许多配套工作要做。

据报道,全国试点城市天津的“农校对接”虽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并倡导对接模式,但进展却不顺利,农校双方各有其难。

“‘农校对接’的关键是看高校食堂如何定位,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单位。”山东某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省教育厅要求高校食堂要坚持公益性,但部分高校将食堂承包给企业,要求其每年缴纳一定的租金。作为企业,选择质优还是价廉的蔬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而不是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这名负责人坦言,现在一些高校食堂从蔬菜批发市场上买菜,或者由几个菜商送菜,对蔬菜产地以及种植环节等信息都不了解,质量完全靠肉眼判断,安全性较难保障。

李铁也认为,高校食堂非营利的定位至关重要。当前,蔬菜的种、收、批发环节的附加值其实已非常低,如果高校食堂过分强调采购成本,牺牲的可能就是饭菜质量,而一元菜、二元菜没有国家补贴,在目前的菜价、人力成本以及水电费用下是很难做出来的。“农校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菜价,更重要的是质量的保障,可实现蔬菜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

农校对接 篇3

开幕式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发表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首届“农校对接”洽谈会开展一年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学生食堂工作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高校及社会的稳定。让广大学生吃上安全放心、价钱便宜的饭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强调:“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全面实施,其中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对高校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农校对接’,做好学生食堂工作,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也是落实《纲要》的具体行动,各地各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各地教育部门要着力动员当地高校参与‘农校对接’工作,着力推动搭建区域性‘农校对接’平台,着力规范本地高校食堂的农产品采购制度。希望各高校要着力推动本校食堂积极参与‘农校对接’,着力规范本校食堂的农产品采购制度。”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陈丽水在会上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搞好协调,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校对接”;二是希望各地涉农企业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抓住商机,积极开拓高校农产品消费市场,按照着眼发展、质量第一、诚实守信、长期合作的要求,与高校深入接洽、加深了解、互信互惠、密切合作,努力为保障高校农副产品供应提供更好的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到场参观了洽谈会,并主持召开了新学期做好学生食堂管理工作座谈会。

“农校对接”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食堂的伙食价格、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还关系到如何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同时,“农校对接”工作对于促进农業订单式生产和现代化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校对接”工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学校等方面的产销对接作为重点扶持内容。2011年6月8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在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工作和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时也着重指出:“要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细化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2009年11月5日,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学生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2010年7月27日教育部和农业部在天津市联合举办了首届“农校对接”洽谈会。 2010年各地和有关方面组织了“龙腾大地新飞跃,农校对接中国行”系列活动;2011年4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专门召集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等第一批试点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部分高校、高校后勤行业组织的相关人员,开展了“农校对接”政策研讨会和试点工作座谈会,进一步部署落实了“农校对接”试点工作,并交流了试点工作经验。

农校对接 篇4

开展“农校对接”的目的是既能够降低高校食堂的采购成本,又能够提高农产品基地的收益;也只有高校食堂和农产品基地实现双赢,才能够实现“农校对接”。这就需要在高校和农产品基地之间构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集中一个区域内的高校需求,与具有优势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农产品基地进行合作,并通过平台的物流系统完成向各高校食堂的配送。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农校对接”平台, 即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8日,由全市35所高校入股,确立了以教育超市、物业管理、学校餐饮管理和配货管理中心 (即3+1模式)等专业公司为主业的发展模式,现已发展为主业发展稳健、副业开拓多元、基业构建扎实的高校后勤载体。作为上海高校新型后勤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发展的具有上海特色的高校后勤改革道路。公司所属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承担全市高校 食堂农产品采购与配送的工作已有16年历史,并于2004年成为市级储备单位。至2013年底,配货管理中心为全市高校学生食堂配送8个大类、29个小类、1000余种食用农产品,成为上海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和配送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校对接”平台,具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和成功经验。

一、“农校对接”平台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上海现有全日制在校大学生63万人,为保障学生食堂农产品的正常供应, 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避免商业贿赂,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主要承担上海高校后勤食用农产品、学生公寓用品的团体采购和集中配送工作。

16年来,配货管理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年至1999年上半年是配货项目合作阶段,按照初创时期的“市场统筹、项目分担、统一结算、按股分红”的思路,联合部分高校成立了五个专项配货经营部。1999年至2004年,配货中心实行一门式服务, 形成采供一体的服务总台,使得配货管理中心的工作上了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快通道。2004年至今,配货管理中心进入了发展期,承接了市级猪肉、鸡蛋和粮食的部分储备工作,在稳定高校食堂伙食价格、保障供应秩序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至今,配货管理中心已累计为全市高校配送大米、面粉、肉类、禽蛋、食用油、蔬菜、豆制品以及各种调味品等45万吨,总价20亿元,配送量占到了上海高校需求量的35%以上,每天有200多吨的食用农产品集中配送到上海各高校,成为上海高校食堂农产品供应的主渠道。主要作用有:

第一,配货管理中心通过“农校对接”的集约化采购模式,不仅减少了环节,还取得了较大的量价优势。比如:粮食和农场对接,仅江苏省大中农场年供应大米超过5000吨;蔬菜和郊区十一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接,每年直供蔬菜超过10000吨;肉禽产品和大型肉禽加工企业对接,每年直供产品超过10000吨等。通过对2014年主要商品供应价格与一级批发市场价格的抽样对比分析,其量价优势不低于7%。

第二,配货管理中心统一配送的物流模式,和一校一户自行采购相比,降低了学校的采购成本。一般不低于学校原材料采购额的5%,学校规模越小,降低越多。配货管理中心能够根据学校的需求,将各种商品通过其物流供应平台,直接配送到各校独立核算的食堂班组,减少了学校采购、分拣配送人员的配备和车辆、储存设施的投入。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加入高校团体采购后,减少了8名采购、校内配送和仓库保管等人员,搬迁新校区(离市中心100公里)后,也不需要配备采购和配送工具车,也没有建设集中的冷库和仓库等,每年直接减少的成本,约占该校食堂原材料采购额的6% ~7%。

第三,配货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建立并向全市高校开放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平台,实现了主副食品供应价格信息共享,起到了高校食堂原材料价格标杆作用。全市高校都可以通过输入专用密码,进入配货管理中心信息平台的高校区,查询到配货管理中心公布的8个大类、29个小类、1000多个商品的即时价格及基本信息,并和其他进入高校推销的供应商的报价单进行比较,这就使得高于配货管理中心配货价格的商品进入不了高校,这对所有参加或不参加团体采购的高校食堂都起到了价格标杆作用。在这方面,用主副食品供应商的话来说,配货管理中心使得他们对高校的报价大大低于社会报价。

第四,配货管理中心通过储备和期货运作等手段,在近几年高校主副食品供应中发挥了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作用。如:2007年猪肉价格一路上扬且供应紧张,配货管理中心把低价储存的1800吨猪肉,平价供应给高校,最高时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7000元,为稳定学生食堂价格发挥了作用。又如:2011年春节开学,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配货管理中心把春节前订购的大米,以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340元的价格供应高校,降低了学生食堂米饭成本。再如:配货管理中心联合28所高校在2012年4月份价格低谷的时候,集中采购了1000余吨猪肉并负责储存,锁定价格陆续供应给高校,在7月份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涨的情况下,平均每吨低于批发市场2670元,发挥了在市场供应和价格波动中的调控作用。

二、“农校对接”平台的构建方式

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通过“五个统一”:统一订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监管和统一结算,构建了“农校对接”平台。

第一,统一订单。配货管理中心建立了全年365天无休的 一门式服 务窗口———配货服务总台,并建立了高后配货网上平台,公布了8个大类,29个小类,1300余种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学校通过电话或传真发送订单,再由配货管理中心统一汇总处理。

第二,统一采购。配货管理中心设立了采购供应部,按照学校的需求,统一采购货物,凸显团体采购的规模优势,做到供应稳定和低价配送。依托政府储备的同时,采购供应部积极介入市场,分析研究市场,把握市场脉动,有效应对由于市场波动对经营产生的影响。

第三,统一配送。配货管理中心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租赁了冷库和仓库,聘请了第三方物流,统一为学校配送食用农产品,既能保证农副产品新鲜度,还降低了学校的采购成本。

第四,统一监管。坚持实施质量监管,从供应商资质、生产、加工、入库、储存、配送、检测等7个环节严格控制,开通投诉电话,认真及时处理学校投诉,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评价和淘汰机制, 与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市食品研究所检测中心建立协作关系,使得监管机制常态化。

第五,统一结算。配货中心实行货款统一结算制度,即学校向配货管理中心统一支付所有货款,配货管理中心向供应商统一结算货款,搭建起学校、配货管理中心和供应商统一的结算平台。

三、加强“农校对接”平台建设的新举措

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尽管已有16年的历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光有配货平台,没有可追溯安全源头的冷链物流加工基地做配套,要想提高配货水平,使高校的“农校对接”配货工作做到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困难的。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根据国家《物 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三部委提出推进“农校对接”为契机,提出了建设上海高校学生食堂冷链物流加工基地的项目建议书,并于2011年底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准立项。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7月正式印发。《规划》提出了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上海高校学生食堂冷链物流加工基地主要包括:农副食品的“农校对接”中转平台仓储、初加工基地、冷链加工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组成部分。项目用地面积12463平方米,基地规划总建筑面积24926平方米。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一期工程,一期建设建筑面积13502平方米,其中,地上10590平方米,地下2912平方米。包括: 5000吨冷藏库和4000平方米物流仓库和配送处理中心及辅助用房等。二期还要建设全市高校共用的中心厨房和可追溯食品安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

冷链物流加工基地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形成完善的“农校对接”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降低采购成本,保障供应;第二,形成农产品冷链加工中心,变原材料为半成品,成为全市高校食堂的中心厨房,减少学校食堂的用工;第三,帮助高校学生食堂储备更多的食用农产品,满足高校建设食堂冷库的需求;第四,形成可追溯食品安全源头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农校对接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农校对接”是即“农超对接”后,“农校对接”是为了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企业与高校食堂对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更好地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作为本次湖北省农产品“农校对接”启动仪式的企业方代表——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在此感到非常荣幸。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始创于2005年,致力于创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体系,充分利用公司在全国各地自营联营基地资源,从蔬菜种植、加工,仓储到配送,通过:

1.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

2.冷链设施(冷藏保鲜库及加工配送中心、冷藏车辆、冷藏保鲜货柜等)3.规模化采购和规模化配送

4.以社会需求(安全、洁净、平价、新鲜)为导向的营销模式

对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改造,并通过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从而提高鲜度、并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损耗,达到降低机会成本、提升质量、保证安全,取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双丰收。

在这里我代表湖北方信恒丰及本次参会的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企业,汇报一下我们下一步有关农校对接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保障充足供应

加快扩大从农产品基地直采鲜活农产品的步伐。目前已经在国内几大主产区建立了总面积超过5万亩的自营或联营种植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412号

电话:027-81737677 网址:

批发档口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北一区1-5号、北新区1-8号 配送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大市场南四排13-18号

自有保鲜冷库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南区(大市场派出所对面)采购热线:4000—222—027/***

湖北方信恒丰农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412号

农校对接 篇6

2009年11月, 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和商务部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发厅[2009]8号) 。中国高校后勤管理分会秘书长黎玖高表示, “农校对接”工作“一头连着学生餐桌, 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 “农校对接”不但有效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 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可追溯源头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让学生吃得便宜, 吃得安全。此外, 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实现订单式生产, 保证学校食堂价格的相对稳定。

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陕西七省市作为第一批“农校对接”试点地区, 自2009年起开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校食堂, 并逐渐适用于全国。

2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农校对接”模式的概念

2.1“农校对接”的概念

“农校对接”, 即农户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 高校食堂需要什么, 农民就生产什么, 实现点对点对接, 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 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 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同时还可以避免农业基地生产的盲目性, 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

我们传统的农产品到高校的典型模式为“农户→当地菜市场或者批发市场→高校食堂”,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 生产分散, 农产品的产、加、销等环节涉及了多个主体的产业链, 在流通环节里损耗大, 流通成本高, 产销信息不畅, 因此造成了许多的浪费,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削减成本, 便产生了“农校对接”。“农校对接”也表现为绕开商场、超市、农贸市场, 直接与一线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 节省中间环节和采购成本。目前在我国, “农校对接”是为了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的对接, 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

2.2“农校对接”的意义

在物价飞涨的今天, 为让大学生们在校吃得饱吃得好, 抑制物价波动带来的影响, 从去年开始, 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等部门对农产品的流通模式进行创新, 在部分省市倡导发起“农校对接”活动, 通过“农校对接”, 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 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学生食堂的采购成本, 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对做好学生食堂工作, 促进高校稳定, 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开展“农校对接”有利于促进农民订单式生产, 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把农民以及与农业有关的人纳入在同一个组织内, 共同从事经营活动, 而且通过可分配盈余的分配来增长来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产品“卖难”和“卖不出好价钱的”现状。并且“农校对接”项目是完善“社会化”方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 学校自主选择, 政府宏观调控, 行业自律管理, 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把“农校对接”项目直接从市场延伸到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 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 更加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水平。从环保和节约上来看, 剩菜剩饭的回收利用使食堂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浪费, 达到一种互利的效果。它将食品安全, 农民增收, 教育稳定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保障了高校的稳定,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2.3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最早是在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学会的“环境负责制造 (ERM) 研究中首次提出的, 又称为环境意识供应链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或环境供应链 (Environmentally Supply Chain) 。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 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 旨在用最少的能源、最绿色的材料, 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绿色供应链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属于闭环运作, 体现并行工程 (绿色供应商和绿色物流) 的思想, 并且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另外它考虑到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涉及供应商、生厂商、销售商和用户, 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坏境的影响最小, 资源的利用率最高, 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 增加环境保护意识, 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 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它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和加强管理部门的环境执法来实施执行。从上述理念中可以抽象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包含的采购、加工、配送、回收利用四个关键环节。

3 永川高校各食堂现有的供应链模式分析

3.1 永川高校各食堂现有的采购配送模式现状

经调查, 永川高校食堂现阶段一般都是采取的较传统的采购配送模式, 拿典型的重庆文理学院食堂来说, 该校食堂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1) 该食堂一部分由私人承包经营, 物资由采购人员直接从当地菜市场采购, 或一些长途贩运直接运到学校。 (2) 食堂一部分由学校后勤部门经营, 其物资由后勤部门统一从菜市场采购配送。其流程大体如下图1所示:

3.2 永川高校各食堂现有的供应链模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缺失精确的需求信息, 由于学校食堂需求信息和菜市场严重不对称, 这样一来学校食堂可能在有限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采购到他所需要的物资或采购物资过多, 另外, 也不能保证采购到的物资的新鲜度。这过程会造成双方损失很大的无形成本, 造成物资的浪费。

(2) 中间环节参与者众多, 失去规模经济的价值。物资经过多次分装, 不可避免的导致农产品损失量过大, 并且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 而且运输中的一些不稳定性因素, 必然会造成成本很高。

(3) 食堂管理活动落后, 各食堂分散经营, 对相似物料无法统一采购配送, 造成食堂采购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各食堂在质量保证体系统建立和控制, 供应商审核和管理, 验收规范等各类文件没有形成一致化和标准化, 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费用高。

(4) 由于各高校食堂在校内一般都是垄断经营, 缺乏竞争对手, 在价格、质量, 服务等方面自主性较强, 再加上学校食堂监督管理的松懈, 导致了食堂服务意思并不是很强, 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情况常常有很多的抱怨。

(5) 各高校的低质量饭菜导致学生大量的浪费, 并且各食堂对剩菜剩饭没有很好的统一回收, 造成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4 改进后的高校食堂的供应链模式

4.1 本文提出的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永川高校食堂“农校对接”模式

针对以上高校食堂供应链模式的弊端, 我们提出把上述推动式“多对多对一”的农产品三级模式整合为拉动式“一对一”的二级农产品采购配送模式, 其流程如下图2所示:

该模型基于一条简单的绿色供应链塑造了供应链上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下游高校食堂的关系, 并着重强调了整个供应链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里, 我们要改变一个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把农民和与农业有关的纳入在同一个组织, 共同从事经营活动, 而是建立一个农业合作专业度较高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其内设机构组织也比较健全, 至少要包括综合管理部, 财务管理部, 产品加工销售部, 物资供应部等部门。此模型的运作当然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通过建立各高校和农业合作社共同的配送网络, 二者共同在此网站上完成一系列的交易过程, 每天食堂可以通过网站浏览了解各种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消息并统计预测明天的蔬菜和其他农产品需求量, 并将订单以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传递给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在对所有高校的订单进行汇总, 整理后按订单需求及具体情况进行采购, 加工及配送。另外, 食堂对剩菜剩饭进行收集, 整理分类, 由农业合作社进行统一回收, 可用于养殖牲畜, 发酵和肥料, 形成一种循环利用,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并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4.2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永川高校食堂“农校对接”模式运作模型的内涵分析

4.2.1 物资的绿色采购

从供应链活动与环保的关系来看, 绿色采购是一个很关键而又极具价值的环节, 合作社在采购农产品的时候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选择, 优先购买那些“环境友好型—无污染”且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产品, 加强供应商的环保意识, 促进其绿色生产。另外, 永川高校在校师生近10万来人, 每日对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需求量巨大, 通过合作社统一配送, 就能保障食品安全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 形成了规模效益,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了食堂的采购质量也降低了成本。一来维护了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 更提高了食堂的经济收益。

4.2.2 物资的绿色加工

合作社应对所有其供应的物资进行统一的绿色加工, 加工的原则是低耗费, 高环保、重安全。对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的排放进行有效的集中治理, 节能减排, 最大化的减轻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规模作业的方式提高利用率。另外, 要采取科学规范的加工手段和卫生检测技术, 对肉类加工的原料, 加工过程实施全程监督, 有效防止原料与半成品、陈旧食品与新鲜食品交叉污染。再者对蔬菜的分类、剪摘、清洗和包装要精心细致的完成, 尽量避免产生废弃物, 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证各类蔬菜的新鲜、安全。

4.2.3 物资的绿色配送

发展绿色运输的配送主要是由合作社对路线等问题进行设计规划后组织的一定规模的共同配送, 以实现最优配送。共同配送即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 人为地进行有目的的集约化配送,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货流。具体过程为:合作社将加工后的高质量的蔬菜和肉类按各高校的具体要求拣取、分类、配备, 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差错, 提高配送质量。同时要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容积, 采用先进的装载方法, 合理安排配货物的装载, 最后将配备好的蔬菜和肉类利用箱式货柜车按照配送计划所设计确定的最佳路线对各高校送货, 按时按量的完成货物交接工作。

4.2.4 物资的回收利用

目前, 高校存在的浪费剩菜剩饭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高校没能很好的将剩菜剩饭进行集中处理, 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般的高校都是个体户把一些剩菜剩饭卖给一些个体户, 换取一些利益。而合作社可给各高校食堂提供一个剩菜饭集中处理中心, 对各高校食堂的剩菜剩饭定时定点的分类, 上门收集, 集中处理。合作社不仅可对剩菜饭进行适当的分类处理后作为牲畜养殖饲料, 还可以通过发酵处理变为蔬菜瓜果的有机肥料。通过有效地处理使双方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而使二者建立起稳定长期的合作的关系, 同时也避免了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小结

农校对接是为了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对接, 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 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 更好地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对促进高校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加大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投入、增强进入高校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采农产品规模以及建立“农校对接”渠道等方面。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给农校对接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 这是各高校食堂管理的一种趋势, 这种新的管理也展现了创造更大价值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建, 于慧川.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分析[J].物流科技, 2010, (3) :44-45.

[2]江明光, 陈良云.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PEST模型分析[J].物流科技, 2010, (3) :49-50.

[3]宋超, 李曙光.“农超对接”现象浅谈[J].物流技术, 2010, 29, (9) :28-29.

[4]邓景毅, 张小康.基于确定当量的风险规避零售商最优订货决策分析[J]物流科技, 2010, (3) :59-60.

[5]漳州市水果产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 2010, (2) :61-63.

[6]胡定寰“.农超对接”怎样做[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6.

[7]但斌, 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 11, (11) .

上一篇:汽车主动悬架下一篇:单硝酸异山梨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