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2024-04-27

诉调对接宣传流程(共8篇)

篇1: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昌乐法院深化完善行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昌乐法院针对经济变革、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不断增加,法院受理民事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的现状,不断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密切与县司法局、卫生局、人社局、总工会等行业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对行业纠纷的协调功能,不断深化完善昌乐县行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为社会经济矛盾的化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实现重点问题化解有突破。该院紧紧围绕县委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牵头成立了由县法院协调组织实施、由县司法调解中心、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房地产开发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运输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婚姻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诉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金融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行业调解组织共同参与的行业纠纷诉调对接中心。县委政法委转发了《昌乐县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行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并成立了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的昌乐县行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法院参与指导的行业纠纷化解工作机制。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热点问题化解有合力。针对医患纠纷、劳动争议、职工维权等行业纠纷系当事人或者群体与单位之间的纠纷,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案情复杂,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成本高、耗时长的特点,建立“两员+一人模式”,由行业纠纷诉调对接中心成员单位挑选或推荐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员担当调解员,推荐或邀请与当事人一方关系密切能够明晓事理说话

顶事的人员(可以是当时一方的邻里或者亲朋好友、乡镇或者居委会干部等)担任司法观察员,邀请大局意识强、业务素质高、工作认真扎实的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律明白人,实现行业协会联手,有针对性地对劳动纠纷问题、医患纠纷问题等问题进行专项化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并建立日常协调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协调处理日常解决行业纠纷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全面提高化解行业纠纷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强化行业指导,实现难点问题化解有支撑。行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所接触对象是矛盾纠纷复杂、矛盾较深的医患者、劳工等弱势群体,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不好的影响,行业纠纷诉调对接中心把调解人员业务指导作为全面开展调解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调解员、司法观察员、法律明白人的业务指导,形成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机制,提高其调解技巧、提升调解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化解纠纷的水平。并积极协助行业组织对行业内的规定、决议进行法律审查和指导,使行规和行业做法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衔接,避免出现合规而不合法情况的发生,保障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业务指导、内外协调、解决纠纷的职能作用,切实保障难点问题化解取得实效。

编稿:刘文强

篇2: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法院、司法局关于诉调对接工作制度和县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要求,发挥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规范和推进人民法院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对接工作,结合法院职能和本地实际,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诉调对接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建设应遵循党委统一领导原则、调解优先自愿原则、便民利民原则、有效定纷止争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我镇大调解工作和诉调对接工作一切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

2.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原则;

调解优先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事人 依法选择非诉讼方式调解解决纠纷。

3.坚持便民便利原则;

大调解工作围绕着人民利益展开。为人民服务,就要便民便利。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渠道。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4.坚持有效定纷止原则;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二、处理程序;

(一)审查材料。受理纠纷时,应当审查以下材料:人民法院《 建议人民调解函》或《 委托人民调解函》、有关纠纷材料的复印件。

(二)填写《 人民调解申请书》 和《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人民调解申请书》由人民调解员指导当事人填写;《 民事纠纷受理登记表》 由人民调解组织负责填写。当事人在填写《 人民调解书》 前反悔,拒绝按受调解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函告相关的人民法院。

(三)调解纠纷。一般纠纷,可由一名人民凋解员单独调解,复杂、疑难纠纷,可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共同调解。调解过程中应做好调解笔录,并由人民调解员及当事人签字或盖章。

(四)调解结案。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对于委托调解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应报当地司法所备案,其中属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或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办理的,应报当地县(市、区)司法局登记备案。经调解来达成协议,应当做好调解记录。调解不成包含下列情形: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规定期限届满仍不能调解结案的。

按前款规定方式调解结案的民事纠纷,属于经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将调解结果告知相关人民法院;属于人民法院委托调解的,相关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填写《人民调解结案单》,连同相关材料复印件于三日内退回相关的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和人民调解组织应建立诉前申请、诉讼中委托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的档案交接、保管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案件的档案归档工作。

三、工作思路;

1.镇大调解调处中心和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应主动宣传非诉公调解的优势和特点,跟据案件类型、特点,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

2.建议入民法院应在立案信访大厅设立人民调解工作窗口,为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就地开展非诉讼调解提供工作便利。

3.下列民事纠纷,人民法院一般应当引导当事人申请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或者委托、邀请人民调解组织、相关社会组织、有特定社会经验的人员进行协助调解:

(1)、婚姻家庭、继承纠纷(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纠纷除外);

(2)相邻关系、共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物权纠纷;

(3)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民间借贷、合伙协议、买卖合同、劳动(劳务)合同、服务合同、租赁合同、借用合同、典当合同供用电(水、气)合同等合同纠纷;

(4)财产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偿、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赔偿、工伤损害赔偿、雇员及义务帮工赔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侵权纠纷;

(5)其他适合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纠纷。

4.人民法院应当建立调解指导员制度,选派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指导员,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日常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5.人民法院应当注重在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尽可能将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知识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选聘为人民陪审员;通过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邀请协助调解、参与送达或执行等方式,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诉调衔接机制建设工作中的调解作用。

曹埠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

篇3:诉调对接的建构及运行

一、诉调对接的概念浅析

所谓的诉调对接是指法院诉讼调解与社会大调解等非诉讼调解之间相互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具体是指对于起诉到法院的纠纷案件, 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 将案件交予各调解组织 (含法院附设调解室) 或者调解员手中, 调解成功后, 法院对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审核, 依法律文书的形式赋予其法律效力;对于没有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 则转入诉讼程序。诉调对接作为一种新设计的手段, 将其作为一个平台, 用来搭载多种有利于民事纠纷解决的工作方法, 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作为一种直接辅助民事诉讼程序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 既节约了司法资源, 提高了司法效率, 是诉讼程序的有益补充。

二、诉调对接的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 司法力量的相对不足与案件数量持续增长的矛盾, 凸显诉调对接是司法有限性的现实召唤和解决之路

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等不同, 难免产生分歧, 形成纠纷。而经济活动频繁也带来民事流转加快, 经济纠纷数量上升, 同时也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审判力量不足与案件数量与日俱增的矛盾日益凸显, 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 一个法官平均一年办理的案件数量高达两百多件甚至更高。面对审判力量的不足与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的矛盾, 迫切需要我们通过诸如人民调解这样的非讼途径来对案件进行分流, 使纠纷得到及时公正地解决, 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诉调对接在法院诉讼和人民调解之间设置了一个缓冲平台, 为当事人解决自身纠纷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济途径, 兼顾了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共建。

(二) 乡土社会为诉调对接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 诉调对接是冲突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主动选择

中国司法是孕育和根基于当地环境固有群体这一特定土壤上, 由职业化而又大众化特征的法官解决纠纷、处理争端。司法吸收传统乡土社会群落中的有利因子, 并使其与形式上的现代制度兼容, 以便符合民众的心理和需求。法官通过简便灵活的方式去亲近民众, 方便民众, 增强民众对于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在解决纠纷时, 法院注重与纠纷当事人、纠纷相关人和社会的交互讨论, 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实质上是转型期乡土社会中的一种治理方式和手段。又因为现行人民调解来源于民间, 活动于群众中, 了解民情、社情、掌握一些事件的根源和真相。调解人员在解决纠纷时可以不拘泥于法律的硬性规定, 调解的形式也可以是随机应变、灵活多样的。人民调解员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弥补诉讼调解所存在的不足。法院应该立足于自身的职能特点, 在法律的框架下, 推行法院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对接, 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实现司法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借助和互补。诉调对接可以充分发挥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自主性, 采取常识化运作程序, 尽量接近情理地解决纠纷, 并节约纠纷解决的成本, 追求效益最大化, 从而成为大多数当事人解决纠纷的首要选择。

三、诉调对接的运行模式

(一) 诉调对接的动作前提:案件的分流及类型

受专业知识和办案经验的制约, 人民调解室等社会力量解决纠纷的能力有限, 故法院在分流案件时, 应注意把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分流到人民调解室进行诉前调解。对于案情复杂、专业性强、争议很大的纠纷, 则应由法院直接审理, 通过诉讼途径予以解决, 以充分发挥法院与人民调解室双方的职能优势, 使纠纷得到最佳的救济途径。

我们认为应将以下四类纠纷纳入到人民调解室的工作范围:一是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易纠纷, 这类纠纷本身就存在良好的调解基础, 当事人需要的就是简便、快捷的处理方式;二是伦理性或人身关系较强的纠纷, 这类纠纷不适用通过对抗性强的诉讼程序解决, 诉前调解程序的平和性、非对抗性, 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及时恢复;三是技术性较强的纠纷, 由于法官非技术专家, 这类纠纷的是非曲直往往要通过技术认定。诉讼耗时长, 成本高, 借助专家力量诉前技术认定并调解, 有“事半功倍”之效;四是政策性较强的纠纷, 因为这类纠纷通过诉讼难以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上述四类纠纷具体可列举为:邻里家事纠纷、不动产租赁纠纷、劳动人事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小额财产权益纠纷、因侵权引起的小额损害赔偿纠纷等。这类纠纷往往因小事而起, 双方争议不大, 通过诉前调解完全可以定纷止争, 故没有必要直接进入诉讼程序。还有因城市房地产拆迁引起的群体性纠纷, 此类纠纷主要由于政府的行政行为引发, 政策性因素强, 有些问题处于法律规定的空白, 完全依靠法院诉讼手段无法彻底解决纠纷。启动诉前调解, 可以最大限度地在政府拆迁大局和公民合理诉求之间寻求平衡, 有利于动态地、和谐地化解纠纷。

(二) 诉调对接动作设置:法院指导与人民调解室具体运作相结合

对于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室, 除了调解员外, 法院还需聘任一些工作人员负责诉前调解室的日常工作。同时, 还应发挥法院对附设诉前调解的指导优势, 派遣法官专司诉前调解的监督指导职责, 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保证诉前调解的质量。调解程序应保持灵活性, 不必拘泥于固有程式, 应注意营造一种友好和谐合作的氛围。一是低成本调解原则。经人民调解室调解达成调解协议, 不需要出具法院调解书的为免费调解;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 诉讼费用减半收取。二是限时调解原则。人民调解室只能在有限的调解时间内 (一般规定为2 0日) , 对法院立案窗口分流出来的纠纷进行调解, 不可久调不决。三是督促履行原则。人民调解室调处纠纷后, 要及时回访当事人, 即时掌握调解效果以及当事人对诉前人民调解的意见, 并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调解协议内容。

(三) 关于诉前调解与法院诉讼的衔接

经过诉前调解达成一致意见, 如当事人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 该书面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 可以作为向法院申请执行的法律依据。

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 可以直接进入案件的快速审理程序, 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予以解决。这样, 一方面可以避免当事人因担心参与诉前调解而延误纠纷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诉前调解已经固定的事实认定基础, 促使案件快审快结, 进行迅速裁决, 提高司法效率, 促使纠纷低成本、便捷、高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崔永振, 刘璇.诉调对接的概念浅析.法制与社会.2008 (11) (上)

[2]高其才.乡土司法[M].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

[3]刘兵, 凌晓明.诉调对接的运行及其社会效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冯伟, 舒秋膂.“诉调对接”的理论透视及制度建构.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2)

[5]高翔.法院附设诉前调解之制度构建.福建警官学院学报.2008 (6)

[6]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研究室.健全多元解纷机制完善司法保障功能.立案工作指导.2009 (8)

上接第195页

下互动, 信息传递。需保护管理制度, 明确各全代表及代表的职责统, 规范运作流程, 对起到监督、检查作用, 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监督检查的职能不断地全管理体系并轨, 确康。

(1) 在日常运作和各级员工职业健康安安全工作落实到班组工会组长的作用, 健全操作规程。

(2) 工会积极参检查职工劳动保护用化对各级危险源点的正问题, 确保体系运

(3) 为保证职工工作环境, 由职业健康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方场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护信息登记表第一时会, 由上级工会将信息境与行政协商, 建议行劳动保护、生产安全、改善。

(4) 把劳动保护机结合起来, 通过开展活动, 充分发挥职工的境中存在的隐患及时及时整改。

五、结束语

抓安全生产, 企落实, 体现了企业对康的人文关怀, 更增和发展力;工会在政, 融入管理, 紧贴主, 全过程参与安全推进石油化工企业职实;有效预防工伤生, 为职工撑起安伞”。

参考文献

[1]崔永振, 刘璇.诉调对接的概念浅析.法制与社会.2008 (11) (上)

[2]高其才.乡土司法[M].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

[3]刘兵, 凌晓明.诉调对接的运行及其社会效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9)

[4]冯伟, 舒秋膂.“诉调对接”的理论透视及制度建构.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5]高翔.法院附设诉前调解之制度构建.福建警官学院学报.2008 (6)

篇4: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与此同时,仲裁作为一种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有效途径,具有专家断案、一裁终局、便捷高效、不公开审理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保险行业化解纠纷的需求。

从交管部门到法院再到仲裁、保险公司,一系列调解机制的实施,对于化解矛盾,快速解决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起纠纷的快速解决通道

2013年11月4日,济南市市中区大庙屯村东,祝志华骑电动车被车辆碰撞受伤,事故发生后双方产生严重分歧并对立,驾驶员拒绝赔付伤者医疗及相关其他费用,也拒绝沟通调解。祝志华是市中区前魏华村人,对象早年因意外去世,一个孩子今年刚考上大学,家境十分贫困,甚至本次事故造成其受伤到医院也仅是检查,没钱进一步治疗。

无奈之下,祝志华恳求山东省农民工维权援助站帮其免费起诉车主。平安财产保险济南中心支公司了解到伤者具体情况后,主动协助双方协商,并以最快的速度协助双方达成协议,将赔款支付伤者,避免案件进一步拖延,及时化解了矛盾,得到伤者及援助中心律师的高度评价。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被告不愿出钱,保险公司不认可调解书,原告嫌被告赔的钱少等原因,导致这类案件调解率较低,多以判决结案。但判决结案又导致了当事人上诉现象普遍,往往难以执行。

据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陡沟人民法庭庭长赵勇介绍,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所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都在陡沟法庭审理,每年受理500余起,这类案件大多是判决结案,调撤率仅在30%左右。

保险纠纷诉讼案件的处理通常时间长、成本高、耗费精力大。针对“调解难”的问题,2014年3月,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创新保险案件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了“保险调解日”制度,并在法庭设立保险调解室。在保险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表示了与保险公司调解的意愿后,法官便组织双方在“保险调解日”进行调解。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调解由法官主持,人民调解员参与,保险公司理赔专员现场参与。一般而言,一周内即可安排调解并当日完成调解,15日内就可收到赔款。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当场出具相关法律文书,保险公司理赔专员当场依据法律文书对交通事故中的人身及财产损失进行快速处理、赔付,并通过独立的理赔上报系统,将无争议案件当日结案。

对于既涉及交强险又涉及商业险的案件,调解组一并审理,免去了当事人反复出具材料、来回奔波的麻烦。法庭的“保险诉调对接调解室”并不收取当事人任何费用,调解成功后,交通事故受害方不用担心赔款难到位、执行难等问题。

法院调解:客户与保险公司的共赢

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是全国保险监管的重点工作,其中完善调处机制,有效化解保险合同纠纷是保监会对财险公司重要要求之一。2013年中国保监会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建立保险纠纷诉讼与调解对接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济南市是试点地区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保险调解日”的理赔专员,平安财产保险济南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感到工作有了明显变化。“没有保险调解室之前,我来法庭就是坐在被告席上挨埋怨、受询问、听判决。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大家一起坐在圆桌旁心平气和地商量,我们都能相互理解。”

其实,这种诉调对接的方式实现了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共赢。“一方面有效控制了风险,降低了我们保险公司的诉讼成本;另一方面,调解案件大大缩短了理赔周期,能帮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和其他当事人的纠纷。”上述负责人表示。

由于保险诉调对接机制既有利于减轻法院工作量上的压力,也能有效缓和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正联合向全市推广这一做法。调解案件从交通事故保险纠纷扩展到了产寿险保险公司所有的保险纠纷案件,越来越多的基层法院和保险公司提出要建立这一机制。

仲裁:有利于保险案件的快速处理和结案

自1996年济南仲裁委成立伊始,就与保险业建立了联系。刚开始,由于大家对仲裁的认知度不是很高,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保险案件数量较少。近年来,随着仲裁制度的推广,保险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以及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案件数量逐渐增多,现在每年受理200多件,目前共受理涉及山东省内26家保险公司所辖170家分支机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1300余件,受理的案件类型也逐渐丰富,包括:车险、财产综合险、责任险等。在服务态度、办案效率、裁决公正性等方面受到保险机构和保险消费者的高度评价,案件当事人满意率和自动履行率均达到95%以上。

为统一裁判尺度,保证保险类案件公平公正裁决,进一步提升办案质量,济南仲裁委召开保险类仲裁员业务研讨会,把近两年保险类案件中涉及的机动车辆保险典型争议综合成15个议题,组织保险类仲裁员结合典型仲裁案例发言讨论,对形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整理出解决方案并印发仲裁员依照执行。起草并审议《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仲裁案件审理指引》,为今后规范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仲裁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济南仲裁委从社会各界吸收选聘了一批深谙保险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的专家学者、资深律师,组成保险仲裁员队伍,在保险纠纷处理中积累了充足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办案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裁决标准,对保险案件的公平裁决和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仲裁有利于保险法执行和保险合同的履行。因仲裁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有利于保险案件的快速处理和结案。仲裁能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不至于使矛盾双方走向对立局面,因此有利于客户关系维护,从而促进保险行业发展,降低风险,提高利润。此外,仲裁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人力成本。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调解和仲裁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使运用仲裁解决保险纠纷成为行业共识。

篇5:诉调对接实施细则1

纠纷调解大格局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自实行诉调对接工作以来,各成员单位积极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维护了全镇社会政治稳定。但在日常运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一、调解衔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调处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基层人民调解的组织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具体到每一个“点”,则无论是组织机构、队伍素质还是物质保障等方面,与保证有效开展工作还有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目前绝大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员是由村自治组织的人员兼职的,难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摸清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其次,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调解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政策和业务水平欠缺,这已成为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开展的直接瓶颈。

2、人民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在诉讼中难以得到完全确认,直接制约调解衔接机制实际效用的发挥。从现行法律的规定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

1有民事合同的性质,而对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尚无相应规定。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时,往往对案件重新进行实体审查,忽视对人民调解成果的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而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更由于缺乏法律上的依据,效力就更弱,一旦一方当事人反悔,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双方当事人而言就变得毫无约束力,行政调解人员为平息纠纷所作出的努力前功尽弃。因此,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程序在协议效力问题上的衔接,直接关系到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整体效能的发挥。

3、行政调解整体上有所弱化,准确定位尚需进一步厘定。现代社会,哪里有行政管理、行政服务,哪里就有通过行政调解、协调解决本领域出现的矛盾纠纷的需要,这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行政调解的适用主要集中在交通事故、治安案件、劳动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且调解的力度和工作的细致程度较以往有所减弱。这既有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因素,也与近年来公民、法人权利意识增强、过分依赖法律诉讼有关,使得包括行政调解在内的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和作用被忽视,甚至受到一定的挤压和排斥,诉讼救济由最后一道权利屏障成为纠纷解决的主渠道和前沿防线。

4、有关调解衔接机制的规定大多比较原则,衔接工作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虽然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法庭法官普遍偏少,很难具体保证一名法官负责一个乡镇的衔接工作,而大多以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形成了有名无实的工作局面,往往发挥作用不大,调解衔接制度责任机制偏软的情况比较明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依靠党委,努力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形成大调解工作机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工作平台、加强对接等方式,实现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之间互补、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同时,要紧紧依靠党委的统一领导,积极争取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各种调解衔接方式,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诉讼调解为主导、司法审判为保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建立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

2、以联系会议制度为依托、建立定期工作联系机制。根

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司法联席会议等形式的联系会议制度,由乡镇综治办牵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相关行政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参加,制定本地区调解工作规划,定期召开会议,互相通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及现状,共同研究重大、疑难纠纷的处理方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定期工作联系机制,定期到社区,进行座谈和讲课辅导,提高人民调解员理解和运用法律的水平。建立民调组织与法院对接的网络,建立了掌握辖区案件信息的通道。对群体性纠纷和矛盾激化案件,提前作好准备,建立村(居)审判点,组织案件至村(社区)开庭。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实现案件纠纷的快速解决。

3、以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为平台、不断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建立由综治委牵头,法院、司法、公安、城建、劳动、民政等相关单位组成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为平台,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四种职能,构建各负其责、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的“四位一体、整体联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注意运用好民调组织等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委托调解和协

助调解等多种形式,给当事人提供良好的协商和沟通途径,有效化解纠纷。借助社会调解力量的优势,将调解工作不断延伸,大力开展立案前调解和判后化解矛盾工作,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疏导和化解矛盾冲突,引导当事人服判息诉,促使部分上诉案件得以协商解决。

4、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内容的确认机制。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是当前调解衔接机制中关键的一环。如果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随意反悔,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针对部分当事人对经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存在法律效力和执行等方面的顾虑。对当事人要求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出的调解协议进行确认的案件,法院应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发出支付令。对具有债权内容且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人民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法院应及时受理并予以审查和执行。这种做法既促进了人民调解依法开展,又增强了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有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更有效地发挥化解社会矛盾,创造社会和谐的作用。

篇6: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各办事处,各村、社区,各企业,各学校,机关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综治办、司法厅、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指导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调解资源,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机制,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优势互补,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现成立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港区派出所调解室、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沙派出所调解室、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后塍派出所调解室、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德积派出所调解室、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交巡警港区中队调解室、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金港法庭调解室等6个调解室,各调解室组成人员如下: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港区派出所调解室:

主任:张骏港区派出所教导员

成员:范建港区派出所工作人员

张星翔港区派出所工作人员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沙派出所调解室:

主任:卢晓东南沙派出所所长

成员:李永金退休人员

章凯南沙派出所工作人员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后塍派出所调解室:

主任:沈军后塍派出所所长

成员:许长娣退休人员

陈乔后塍派出所工作人员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德积派出所调解室: 主任:朱礼斌德积派出所所长

成员:童扣根退休人员

郭洁后塍派出所工作人员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交巡警港区中队调解室: 主任:袁惠明交巡警港区中队队长

成员:曹斌交巡警港区中队工作人员王姣交巡警港区中队工作人员 金港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金港法庭调解室: 主任:李清泉金港法庭庭长

篇7: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日趋明显。因此产生的民事诉讼案件的多元化也使得法院的审判工作受到巨大考验。着眼于有效解决多重多元的民事纠纷的“诉调对接”机制应时而生。从诉调对接机制的基础原理出发,选取若干典型性地区,结合司法级别、行政区划、案件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现阶段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提出构建设想,以期诉调对接机制的健康发展。关键词:诉调对接 司法级别 行政区划 案件类型

诉调对接机制是一种新兴纠纷解决模式,它的出现旨在结合诉讼和调解的优势,高效地解决各种纠纷。它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法院和调解组织的双向互动过程:(1)从调解组织到法院,主要指对通过调解方式达成的协议予以司法确认,保障其执行。(2)从法院到调解组织,主要是指将法院的案件委托、引流至调解组织,保障纠纷得到解决。

一、诉调对接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制度背景

从社会层面看,调解制度根植于我国 “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通过纠纷双方在第三方引导下的平等对话来实现纠纷的解决。这一背景为诉调对接机制赋予了程序简便,人性色彩浓厚的特点;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最高院和司法部颁布的各项意见和规定,都为推进诉调对接机制起到了指导作用;从政策层面看,中央提出“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改革部署,正式将诉调对接纳入我国的司法改革进程之中。

(二)实践现状

诉调对接机制注重以司法权为主导,联合行政权,积极发动民间力量参与纠纷解决机制的架构和运作,注重实现“定纷止争”这一兼顾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目标。

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鲜明,其中,浙江绍兴在诉调对接机制实行上,相关规定以及组织建设已基本完成,但未能很好地应用于实务操作中,因而呈现条例先行,而实践经验尚需补足的特点。温州地区,在知识产权案件领域,横向上中级法院与市科技局对接,基层法院与县科技局对接,纵向上,上下级法院,市县级科技局形成监督指导关系,成立组织对接试验区。安徽亳州,以派出法庭和司法所为核心,通过基层建设和专业指导相结合,架构诉调对接机制网络,拨付专项资金,保障体制运行。甘肃地区,法院诉讼职能受地方发展水平所限,纠纷调解氛围浓厚,大部分案件采取调解形式解决,诉调对接机制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二、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法规缺位,有待立法完善

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对于司法实务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现阶段司法解释中虽有一定的细化,如规定委托调解制度,调解协议效力的司法确认,但当前我国关于诉调对接的法律规定,对于申请国家司法机关确认效力的调解协议,确认的范围、人员、程序等方面尚无详细的规定,导致其在实务中的适用性不强。同时,各种调解制度的独特性使得对于经由不同性质的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不可一概而论,需根据特性“量体裁衣”。

(二)法院自我定位模糊,工作方式缺乏规范

受审判思维的固有支配,法院在进行诉调对接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审判者的思维,更多地强调法律理性,而忽视了诉调对接制度的本质内涵。同时,对于受邀参与调解或被委托调解的组织和人员往往缺乏独立性,过度弱化自身作用,而这恰与诉调对接的目的背道相驰。当前进行诉调对接的根本目的有二:一是分流案件,减轻法官的审判压力;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发挥社会理性。因此,进行诉调对接时法院更多的是发挥“弱势的中立者”的地位,仅仅起到辅助调解,引导和解的作用。法院在诉调对接的过程中滥用其“中立者”的地位,将最终导致结果旳公信力大打折扣,更无法保障诉调对接机制下当事人的权益。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法院在进行诉调对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工作方式混乱,机构设置不统一的问题。诚然,在司法实务中能够实现诉调对接的因地制宜是好事,但是过分强调地方特色而忽视统一标准,难免会给结果带上几分地方保护的色彩。

(三)调解组织素质不高,欠缺群众信任

诉调对接因其较强的专业性色彩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确实存在社会认知缺失的窘境,再加上受大调解时期“粗暴调解”工作方式的负面作用,普通民众在诉讼过程中大多不会主动选择以诉调对接的方式进行纠纷解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社会调解员的素质普遍有所提高,但现阶段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依赖度较高,在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面前难免有所受限。

三、国外类似机制的发展经验

1、美国ADR制度

美国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诞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之后,风起云涌的经济局势变化,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难以满足美国民众的诉讼需求。为缓解法院的诉讼压力,司法当局将ADR制度纳入法制建设和轨道。在传统诉讼程序的基础上,建立纠纷解决程序,其最为主要的特点是诉讼与调解交替使用,调解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法院设置了缴费制度,借以规避恶意当事人选择调解的可能性。

2、英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与美国的诉调对接制度相比,英国法院的推行调解更为传统保守,它采取了一种相对自主的方式,赋予了纠纷当事人极大的选择权。其仅在法律制度中规定更多的鼓励调解条款,法院仅具有鼓励和帮助当事人选择诉讼外纠纷解决的义务。当然,面对恶意选择调解的当事人,英国法院也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3、日本调解机制

在日本,调解与诉讼同样密不可分,调解组织是法院的内设机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2

日本采取消极立法的方式,直接的法律规范中明确不能适用调解的情形。同时,如果调解双方的调解协议违反强行法的规定,法院可以直接根据调停委员会的意见决定调解程序的终止,在此基础上赋予当事人两周的异议期。同时,为规避恶意当事人,日本也选择了采取了惩罚措施。

四、诉调对接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规范层面

随着新型社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主管机构应因势利导,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扩大诉调对接平台,在各类社团、社区、行业协会、民营企业、集贸市场等社群中探索建立基层调解机构,联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并优化运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现有诉调对接机制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加以完善的重点应是优化审判工作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更大程度的发掘司法系统的自身潜力。

(二)实践层面

要完善监督和保障机制。监督机制是机制效率的有力保障,调解机构内部的监督。具体来说,通过当事人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转实效进行的反馈,由对接机构的相关部门对“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转及调解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资金支持是机制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有关的资金来源的保障则是需要更广泛的调度予以保证,这也要求司法和行政等多部门的共同合作才会有可能真正落实。此外,要提升工作效率。确立法官与调解员的具体分工,避免推诿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人才库建设的方式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人才后备资源体系,以确保调解机制可以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杜莹.“诉调对接”机制相关问题的探析.法治与经济.2010(4)

篇8:诉调对接宣传流程

专业论文

传承“枫桥经验”实现诉调无缝对接

传承“枫桥经验”实现诉调无缝对接

摘 要 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依靠社会力量,就地解决矛盾纠纷,这与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不约而同选择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在内涵上恰恰是共通的。本文试在“枫桥经验”的语境下,通过阐述“枫桥经验”与“诉调对接”机制的内在联系,介绍现阶段人民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的具体举措,最后提出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枫桥经验 诉调对接机制 人民调解

作者简介:曹清,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浙江省上虞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07-02

枫桥经验作为一种化解基层矛盾的具体实践和有效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管理层面,均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枫桥经验何以能历久弥新,并被广泛应用?人民法庭如何借鉴“枫桥经验”,积极开展能动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这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枫桥经验”的沿革及其精髓

枫桥经验的形成源于1963年改造“四类分子”的创新实践,并被毛泽东同志肯定,称之为“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亲笔批示要求各地仿效、试点、推广。改革开放后,“枫桥经验”中“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理念被继承了下来,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枫桥在全国率先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建立了一套基层组织和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机制,“枫桥经验”发展成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群防群治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护基层稳定的“稳定器”。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枫桥经验”贯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维护稳定,建设小康”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思路,形成了“靠富裕群众减少矛盾,靠组织群众预防矛盾,靠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新经验,实现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人民法庭传承“枫桥经验”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承“枫桥经验”是继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需要

“枫桥经验”是一种以地域为载体的基层经验,而与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种以人为载体的基层经验,是来自于司法领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就是以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为根本目的,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对纠纷的处理意见和以群众乐于接受的调解方式,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把“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确定为民事审判工作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在审判方式改革的初期,司法实践中曾出现过“重判轻调”倾向,但经过实践的认证,调解的优势和价值重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认为调解是高质量审判,调解是高效益审判,调解能力是高水平司法能力。调解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而枫桥式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正是调解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传承“枫桥经验”是履行人民法庭基本职能的需要

作为基层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庭以三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为工作要求,以两个便于即“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和高效行使审判权”为工作原则。乡村社会中的村民,由于受农村生产水平、风俗习惯、法律宣传的影响,对法的理解更多的夹杂着习惯、传统和民俗,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对实体公正的需求会更高,但由于其自身诉讼能力的欠缺和程序意识的淡薄,很多证据和信息难以通过常规方式获取并提交给法庭。面对这类特殊的群体,现代司法体制对当事人的特别素质要求以及制度要求还很难完全实现。可想而知,程序的繁文缛节、诉讼的经济成本和风险成本必会阻却很多私人纠纷进入法院,而可能会选择以一些激进的非理性的方式解决,但避免与法律的正面交锋而选择其他非理性渠道解决纠纷,显然不是法治社会的理性选择,因此为农村当事人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把民间纠纷逐步纳入依法解决的轨道是实现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层社会法治建设的必由路径,也是人民法庭的重要工作职责。这种便利体现在立案、审判、执行及其他各诉讼和非诉讼环节,乡村法官也更有必要多深入实地,亲临现场,直接接触当事人,通过“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甚至是“炕上开庭”等充满温情的巡回审判方式,通过诉讼外的法律指导和引导,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

(三)传承“枫桥经验”是践行能动司法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许多地区的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仍然不高,法律素养也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而现代诉讼方式所具有的专业化、技术化、复杂化的特点,使普通民众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边远地区群众仍疏远司法。即使一旦当人们以情感正义观诉诸公力救济时,虽然在表象上他们是向司法机关寻求对法定权利的保护,但在实质上,其所追求的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偏重于以情理和道义上的要求,希望裁判者对其个案作出特别处理或作出合乎其个人认知的公正裁决。能动司法的目的,就是要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在客观条件与环境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运用乡村社会中的调解力量,通过情理的干预,消弥乡村“习俗之治理”与法律“规则之治理”的正面冲突,在纠纷解决过程中体现法治精神、承载乡土人情,追求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实现案结事了,以求更好地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诉调对接——人民法庭对“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

(一)“诉调对接”的内涵界定

“诉调对接”指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诉调对接”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广义上的理解,将“诉调对接”理解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其它调解方式的对接;第二种是狭义上的理解,将“诉调对接”理解为法院诉讼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在法院内部设调解室;二是法院与司法局协商成立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法院办公室(联调室);三是设立由专业的调解员组成的专门的调解委员会。

笔者认为,诉调对接应该从最广义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角度来理解,“诉”代表法院诉讼系统,“调”代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解系统。“诉调对接”实质是法院诉讼系统与法院外非诉调解系统的相互对接,包括诉讼与法院外调解的结合和审判程序中诉讼与调解的结合。

(二)人民法庭推动“诉调对接”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

1.开展涉诉合力调解。“诉调对接”的主体为法庭、人民调解员和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应强化合力调解意识,发挥法庭在“诉调对接”中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发挥人民调解员熟悉基层、做群众工作能力较强的优势,聘请人民调解员,专门从事案件调解,特别是参与农村传统民间纠纷案件的处理。要注重与乡镇党政机关、各办线、派出所、司法所、村级调解委员会、各类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协调,借助基层各类调解资源,对一些矛盾易激化的损害赔偿纠纷及涉违、涉拆、涉土、涉农纠纷积极开展委托调解、邀请调解、联合调解,促进纠纷的多元化解决。

2.注重把握环节调解。“诉调对接”的时机贯穿于诉前、诉中、诉后各个环节。立案前,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纠纷,由立案人员指导当事人暂缓起诉,建议由人民调解员先行调解,对于人民调解员调解达成的协议书,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调解书或司法确认裁定书,如一方拒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诉讼过程中,承办法官认为纠纷性质适合人民调解员或其他基层调解机构进行调解的,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将案件移交人民调解员或其他调解组织,或开展邀请调解、联合调解,共同化解纠纷,如达成协议,由法院出具调解书,调解不成,继续审理,调判结合。案件判决后至执行阶段,视个案需要及当事人意愿通过相应调解组织进行判后调解,促进案件的履行。

3.提供能动司法服务。克服“坐堂问案、被动受案”狭隘认识,积极参与辖区的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工作。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的沟通和指导,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组织调解协议点评、邀请旁听庭审、个案协助调解等多种方式,就法律适用及调解协议的制作等,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提高人民调解的水平和效率。设立法官工作室、巡回审判站、专业市场服务站等,搭建“诉调对接”的服务平台。开展送法进农村、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市场、送法进学校等法制宣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活动,通过模拟法庭、法制课、法律咨询等扩大“诉调对接”的影响力。结合审判职能和法庭受案情况,适时提出司法建议和建设性意见,参与乡镇社会管理工作,营造“诉调对接”的良好氛围。

4.共建各类调解组织。包括与司法局共同成立联合调解委员会,在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专门从事诉前调解工作;与辖区乡镇共同成立联合调解团,整合各条线及部门的调解力量,共同调处对本辖区范围内的民间纠纷;建立各类专业性的调解委员会,或加强与专门性调解委员会的沟通联系,开展快捷、高效的专门性调解,如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调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医疗事故调解委员会,调处医患纠纷,劳资联调组织,快速调处辖区企业相关劳资纠纷等。

四、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一)积极探索行业参与机制

在开展诉调对接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行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各行业的作用,化解与之相关的矛盾纠纷。包括与交警部门联合成立交通事故调处中心,邀请保险行业协会参与调解相关案件,与旅游部门联合成立旅游纠纷调处中心,与医疗机构建立争议协调解决机制,与工会组织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等。

(二)进一步畅通对接渠道,逐步实现“无缝对接”

加强与乡镇司法所的沟通协作,强化对人民调解组织的考核,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考核情况,对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薄弱的基层组织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以乡镇党委政府为主体牵头建立本区域内由各办线、法庭、派出所、村社等成员参与的调解组织,开展常态化和易组合的流动性调解等。

(三)建立法院与人民调解的程序性衔接机制

一方面通过业务指导衔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以会代训、以案说法、旁听庭审等方式,实现双方的业务沟通与程序衔接,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件衔接,对于诉讼案件通过请进来和转出去的方式实现衔接。

(四)完善对人民调解员的选任机制

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建档管理,适当增加专职人民陪审员的数量,改变目前调解员兼职太多、调解人员队伍不稳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挖掘交通、医疗、消费、妇联、劳动等部门行业的资源,吸引热忠于公益的社会性调解人才,建立相应的网络与人才库,推动人民调解向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月末总结作文600字下一篇:最个性的座右铭 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