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2024-05-14

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精选5篇)

篇1: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

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会昌县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们将虚心接受你们的检查指导,希望多提宝贵意见。现将我院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会昌县中医院于2001年8月整体转让给福建宁化石磊矿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8月医院实现整体搬迁。现在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县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合作医疗、交通事故定点医院,全县优抚对象及离退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城镇居民体检定点医院。2004年11月顺利通过省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验收,2009年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复评验收。

医院占地28亩,建筑面积10450平方米。设置床位150张,医院现有职工16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9人,占职工总数89.75%。卫技人员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00人,医师总数65人,中医类别28人,占医师总数的43%。药剂专业18人,中药专业12人,占药剂人员总数的66.6%。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为66.66%。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内科、儿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骨伤科、肛肠科、康复科、针炙理疗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急诊科等十二个一级临床科室,其中肛肠科、骨伤科为县级特色专科,康复科于2010年被定为市级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设有颈椎病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慢性乙肝门诊胃病门诊、糖尿病门诊痔疮门诊等16个专病门诊。住院部共开放150张病床。配备螺旋CT、CR、500maX光机、彩超、电子胃镜、体外震波碎石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呼吸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等总值973万元的医疗设备。设立院办公室、中医指导科、预防保健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设备科、医院感染科、医保办、信息科等13个行政业务管理科室。

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开展情况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为了扎实抓好创建工作,医院召开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动员大会,我院把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广泛动员,全面实施,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和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努力 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立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认真部署、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加强核心制度的具体落实。丁志云院长亲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制定了《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并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科室及个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有序推进。

(二)科室设置逐步规范,人员配备日趋合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准入管理,把好“四关”,把好医疗机构名称、诊疗科目、医师护士上岗准入关;把好专科建设的准入关;把好大型设备准入关;把好中医治法等临床应用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院内培训及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医自身特点,我院依法开展中医执业活动。及时清理规范了临床诊疗科室的命名、使科室命名更中医特色。由医务科组织编印出版《会昌县中医院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对规范我院的临床中医诊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坚持依法执业,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我院严格按照上级核准科目和范围执业,在岗人员均有执业资格,符合率为100%。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习,通过请院外、院内专家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术讲座等形式,营造学术氛围,培养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良好风尚,做到依法行医。医疗安全保障有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工作。我院通过周会、业务工作会、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和《会昌县中医院医疗事故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我院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对于一些小的医疗纠纷,均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定性、县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与患者达成经济补偿协议,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大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

1、我院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首先在医院花圃利用小池塘、假山、花木做成了中医太极图形,体现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其次在医院门诊、候诊大厅、住院部的宣传栏、匾额、墙报上增添了扁鹊、华佗、李世珍等古代名中医头像 及中医保健术语,现代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画等,大大增强了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日常诊疗活动,下乡义诊,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先后聘请我县名老中医:曾文长、文质金、陈宗良等一批在我县中医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专家、教授。形成了老、中、青良好的中医人才梯队。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在院内建立了良性循环传承队伍。

2、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制度了《会昌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及医院自身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我院自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开 设了在全县具有影响力的康复科、肛肠科、骨伤科、中风科等科室,设立了预防保健科。为了树立我院在全县中医药“龙头”形象,以及提高全县的中医药水平,我院设立中医药基层指导科,从2009年以来,我院对全县各乡镇、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36项,培训内容有:《热敏艾灸疗法》、《推拿复位法》、《拔罐刮痧疗法》、《耳压疗法》、《中医痔疮坐浴疗法》等,并开办了中医药知识培训班7期,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村卫生所培训中医药人员450余人次。医院中医药专家及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师讲授了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知识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法。使中医药文化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大力弘扬,同时又提高了中医药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四)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指导全县中医药工作

我院是会昌县中医药协会主办单位,每年均召集全县中医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宣传和发扬中医药,并进行本县民间中医药的收集、整理工作。县中医药协会已收集出版《常见病中医疗法精选》一书。对我县的中医药应用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积极响应上级送医下乡、对口支援政策,近三年我院 下乡义诊18次,遍布各乡镇。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四所:门岭卫生院、周田卫生院、右水卫生院、麻州卫生院。每年均制定帮扶计划,对每所卫生院派出3名中医骨干长期坐诊,帮助卫生院的中医建设。并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建立弱势科室和辅助科室。通过对口支援,加强了乡镇中医力量,方便了群众就近求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抓好“四房”建设,严把药品质量; 依据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基础设施实际,完善了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煎药房、中药炮制房,达到设置规范、布局合理;增添了储药设备,更新了药品标签,做到规范、有序。针对我院中药品种数目不足,在2010年11月我院与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300多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医院坚持在正规中药材公司购药,对购进药品实行药剂科主任、库房保管、会计三人验收入库,有专业药学人员检验质量。药品品种基本齐全,基本能保证临床使用,确保了用药安全有效。中药饮片达到401种,中成药品种达到123种。

(六)狠抓门诊登记和病历处方书写

加强门诊病人登记和门诊病历书写工作,医务科组织全院中医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医病历、中药处方书写规范》,《规范》人手一册,认真按照标准填写,进一步规范中药处方书写,严格执行处方收发规定,项目填写齐全。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开展中医治疗记录完整。门诊中医药治疗率为86%,病房中医药治疗率72%,门诊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93%,住院病案甲级率96%,门诊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7%。医务科每月进行一次全院的质控大检查,并及时进行质控通报。对医疗质量及病历书写每月监督。

(七)树立品牌科室,加强专科建设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也是中医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首位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是我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科专病评价细则》和《江西省中医专科专病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改进中医特色病证诊疗规范,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各个环节最充分地发挥作用。我院在加强各科建设的同时,努力地打造我县的品牌科室,医院已形成以骨伤科、康复科、肛肠科为重点的会昌县中医特色品牌专科。其中康复科已被赣州市卫生局审核批准为赣州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我院正朝着中药特色专科方向努力发展。

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的开展,医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经营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与创建前相比,我院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门急诊量年均按10%增加。出院病年均按约20%增 加。床位使用率96.6%。业务总收入年均按25%增加。非药物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由创建前的12.38%增加到15.98%。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62.24%。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36.69%。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2.23%。门诊、出院病人平均费用稳中有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我院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我院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县中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更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的发掘工作,并加以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会昌县中医院

2011年10月8日

篇2: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翁源县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们将虚心接受你们的检查指导,希望多提宝贵意见。现将我院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翁源县中医院创建于1984年7月。现在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院,是全县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全县优抚对象及离退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城镇居民体检定点医院。1996年顺利通过省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验收,2009年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复评验收。

医院占地28亩,建筑面积10450平方米。设置床位150张,医院现有职工16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9人,占职工总数89.75%。卫技人员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00人,医师总数65人,中医类别28人,占医师总数的43%。药剂专业18人,中药专业12人,占药剂人员总数的66.6%。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人员

比例为66.66%。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内科、儿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骨伤科、肛肠科、康复科、针炙理疗科、妇产科、口腔科、眼科、急诊科等十二个一级临床科室,其中肛肠科、骨伤科为县级特色专科,康复科于2010年被定为市级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设有颈椎病门诊、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慢性乙肝门诊胃病门诊、糖尿病门诊痔疮门诊等16个专病门诊。住院部共开放150张病床。配备螺旋CT、CR、500maX光机、彩超、电子胃镜、体外震波碎石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呼吸机、脉动真空灭菌器等总值973万元的医疗设备。设立院办公室、中医指导科、预防保健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设备科、医院感染科、医保办、信息科等13个行政业务管理科室。

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开展情况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为了扎实抓好创建工作,医院召开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动员大会,我院把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广泛动员,全面实施,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和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立了创建全国基层中

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认真部署、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加强核心制度的具体落实。丁志云院长亲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制定了《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并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科室及个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有序推进。

(二)科室设置逐步规范,人员配备日趋合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准入管理,把好“四关”,把好医疗机构名称、诊疗科目、医师护士上岗准入关;把好专科建设的准入关;把好大型设备准入关;把好中医治法等临床应用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院内培训及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医自身特点,我院依法开展中医执业活动。及时清理规范了临床诊疗科室的命名、使科室命名更中医特色。由医务科组织编印出版《会昌县中医院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对规范我院的临床中医诊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坚持依法执业,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我院严

格按照上级核准科目和范围执业,在岗人员均有执业资格,符合率为100%。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习,通过请院外、院内专家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学术讲座等形式,营造学术氛围,培养职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良好风尚,做到依法行医。医疗安全保障有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工作。我院通过周会、业务工作会、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和《会昌县中医院医疗事故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我院未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对于一些小的医疗纠纷,均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定性、县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与患者达成经济补偿协议,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大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

1、我院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首先在医院花圃利用小池塘、假山、花木做成了中医太极图形,体现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其次在医院门诊、候诊大厅、住院部的宣传栏、匾额、墙报上增添了扁鹊、华佗、李世珍等古代名中医头像及中医保健术语,现代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画等,大大增

强了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日常诊疗活动,下乡义诊,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先后聘请我县名老中医:曾文长、文质金、陈宗良等一批在我县中医战线工作了几十年的专家、教授。形成了老、中、青良好的中医人才梯队。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在院内建立了良性循环传承队伍。

2、我院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制度了《会昌县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及医院自身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我院自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开设了在全县具有影响力的康复科、肛肠科、骨伤科、中风

科等科室,设立了预防保健科。为了树立我院在全县中医药“龙头”形象,以及提高全县的中医药水平,我院设立中医药基层指导科,从2009年以来,我院对全县各乡镇、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36项,培训内容有:《热敏艾灸疗法》、《推拿复位法》、《拔罐刮痧疗法》、《耳压疗法》、《中医痔疮坐浴疗法》等,并开办了中医药知识培训班7期,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村卫生所培训中医药人员450余人次。医院中医药专家及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师讲授了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知识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法。使中医药文化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大力弘扬,同时又提高了中医药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四)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指导全县中医药工作

我院是会昌县中医药协会主办单位,每年均召集全县中医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宣传和发扬中医药,并进行本县民间中医药的收集、整理工作。县中医药协会已收集出版《常见病中医疗法精选》一书。对我县的中医药应用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积极响应上级送医下乡、对口支援政策,近三年我院下乡义诊18次,遍布各乡镇。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四所:

门岭卫生院、周田卫生院、右水卫生院、麻州卫生院。每年均制定帮扶计划,对每所卫生院派出3名中医骨干长期坐诊,帮助卫生院的中医建设。并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建立弱势科室和辅助科室。通过对口支援,加强了乡镇中医力量,方便了群众就近求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抓好“四房”建设,严把药品质量; 依据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基础设施实际,完善了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煎药房、中药炮制房,达到设置规范、布局合理;增添了储药设备,更新了药品标签,做到规范、有序。针对我院中药品种数目不足,在2010年11月我院与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300多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医院坚持在正规中药材公司购药,对购进药品实行药剂科主任、库房保管、会计三人验收入库,有专业药学人员检验质量。药品品种基本齐全,基本能保证临床使用,确保了用药安全有效。中药饮片达到401种,中成药品种达到123种。

(六)狠抓门诊登记和病历处方书写

加强门诊病人登记和门诊病历书写工作,医务科组织全院中医人员认真学习了《中医病历、中药处方书写规范》,《规范》人手一册,认真按照标准填写,进一步规范中药处方书写,严格执行处方收发规定,项目填写齐全。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开展中医治疗记录完整。门诊中医药

治疗率为86%,病房中医药治疗率72%,门诊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93%,住院病案甲级率96%,门诊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7%。医务科每月进行一次全院的质控大检查,并及时进行质控通报。对医疗质量及病历书写每月监督。

(七)树立品牌科室,加强专科建设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也是中医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首位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是我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科专病评价细则》和《江西省中医专科专病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改进中医特色病证诊疗规范,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各个环节最充分地发挥作用。我院在加强各科建设的同时,努力地打造我县的品牌科室,医院已形成以骨伤科、康复科、肛肠科为重点的会昌县中医特色品牌专科。其中康复科已被赣州市卫生局审核批准为赣州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我院正朝着中药特色专科方向努力发展。

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的开展,医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经营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与创建前相比,我院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门急诊量年均按10%增加。出院病年均按约20%增加。床位使用率96.6%。业务总收入年均按25%增加。

非药物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比例由创建前的12.38%增加到15.98%。门诊中药处方比例达62.24%。中药饮片处方比例达36.69%。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2.23%。门诊、出院病人平均费用稳中有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我院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我院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县中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更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的发掘工作,并加以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会昌县中医院

篇3: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2011年9月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 51万瑶汉人民深入开展了湖南“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创建活动, 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蔚然成风, 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卫生得到了发展, 政府得到了民心。

一、凝心聚力, 奠定中医药事业发展坚石基础

一直以来, 江华县委、县政府就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1年9月, 获准创建湖南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批复后, 立即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县委宣传部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江华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将中医药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县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为了成功创建全省和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明确提出, 要以创建中医药先进县为契机, 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设步伐, 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为抓好中医药创建工作, 县卫生局下设创建办公室, 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中医药创建工作的具体事务。制定《江华县创建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 与全县医疗单位签定责任状, 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卫生系统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县民族中医院设立中医药工作基层指导科, 主要负责基层医疗单位中医药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各乡镇医疗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中医药创建领导班子, 负责基层中医药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和实施。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领导多次到江华指导创建工作。坚强有力的组织, 实施有效的措施, 有力保障了江华中医药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积极开发中医药资源, 打造民族中医药产业体系

江华县地处南岭北麓丘岗地带,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原始次森林生态环境, 造就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2012年, 经过中药资料普查, 掌握了1200多种中药资源种类、分布、蕴藏、栽培与野生情况。目前, 江华县湘江、花江等9个林区乡镇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中草药基地, 1万多农户参与种植厚朴、杜仲、天冬、金银花等名贵中药药材, 种植面积达30万亩, 年产中药材5000吨以上。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日益优化的经济环境, 吸引着一批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办厂。2010年江华建成永州市南六县规模最大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同泰中药饮片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 建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 可生产加工各类中药材600多种, 基本上能满足永州市南六县以及广西周边县市的市场需求。“湖南美迪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投资3000万元, 主要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保护、繁育、种植名贵中药材的引种。湖南中医药大学拟在江华建设中药种植库基地, 培育优质、地道药材。如今, 江华已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中药保健、中医药研发、中药商贸等产业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产业体系。

三、强化资金和政策投入, 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江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财力十分有限。但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县政府紧缩其他开支, 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

2010年-2013年, 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投入分别为1976.08万元、2626.02万元、2639.59万元、3269.41万元, 均占本年全县卫生事业总投入的10%以上。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改善中医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此外, 每年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划拨10%的比例用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2014年2月, 县委常委会议决定, 增拨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专项经费100万元。

江华积极争创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举措, 得到了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县民族中医院为例, 由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的新住院综合大楼已于2012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为了发挥新农合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 县合管办将全县307家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调整了中医药报销比例, 降低中医治疗起付线、提高补偿比例, 并将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报销比例同比提高10%;将县民族中医院的报销比例比同级综合医院提高5%;将定点医疗机构和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药材纳入报销范围, 补偿比例在同等条件下提高5%。充足的资金投入, 优惠的政策, 推动了全县中医药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

四、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满足广大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江华县现有7所县直医疗卫生单位、22个乡镇卫生院、276所村卫生室, 1个国有林场职工医院, 11所中医个体诊所, 全县卫生系统在编在职人员1235人。县民族中医院临床医师84人, 中医师52人, 占比61.9%;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166人, 中医类别医师35人, 占比21%。

近三年来, 县民族中医院不继完善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了牵引床、熏蒸机、中频治疗仪等大型中医诊疗设备和器械, 广泛运用平衡针、铍针、小针刀、刮痧、推拿、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结合药物治疗颈椎腰痛、中风等心脑血管后遗症颇负盛名;自主研制的产后复元方、搜风散、三黄散等中成药, 广受患者好评。县民族中医院组织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各乡村开展以中医特色为主题的义诊活动, 积极宣传和推介中医传统疗法, 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欢迎。2013年4月, 县民族中医院顺利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审, 成为湖南省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各乡镇卫生院也积极打造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集中设置中医诊疗室、中药房、煎药房, 形成独具一格的中医特色服务区域, 配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100种以上中成药, 装备中医针灸、火罐、刮痧板、康复机、理疗仪、熏蒸机等中医设备, 组建中医师队伍,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简便验廉的中医诊疗服务。各乡所有村卫生室都配备了中药柜, 有100种以上中药饮片或50种以上中成药, 配备了TDP神灯、电针治疗仪等基本中医诊疗设备, 运用中医药或中医传统方法 (针灸、推拿、土单验方) 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开展基层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如今, 江华已形成了以县民族中医院为龙头, 各乡镇卫生院为枢纽, 村卫生室为网底的涵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乘着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强劲东风, 江华人民积极开展了对瑶医瑶药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研发利用, 2011年7月22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瑶医药学会, 2012年9月1日出版了《湖南瑶族医药》集选, 收集各类偏方、验方568个, 中草药标本图片350余幅。目前, 江华瑶医药预防保健治疗的优势和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继承和发展, 白芒营镇村老中医何承珍研制的“消炎散”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花江乡黄石村村医李珍清祖传瑶医“七箭刺风疗法”、沱江镇中医罗振习研制的风湿骨痛“贴丹灵”分别获得了“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证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综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篇4: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您们好!首先我代表易俗河卫生院全体职工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们将虚心接受你们的检查指导,希望多提宝贵意见。现将我院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易俗河镇卫生院成立于 现在是一所集公卫、医疗为一体的乡镇级卫生院,是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优抚对象及离退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健康体检定点医院。

医院占地 亩,建筑面积平方米。设置床位32张,医院现有职工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人,占职工总数 %。卫技人员,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 人,医师总数 人,中医类别 人,占医师总数的 %。药剂专业 人,中药专业 人,占药剂人员总数的 %。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为 %。

医院设有公卫科、内科、儿科、针炙理疗科、妇产科、口腔科等科室,住院部共开放32张病床。

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开展情况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为了扎实抓好创建工作,医院召开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动员大会,我院把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广泛动员,全面实施,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和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立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认真部署、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加强核心制度的具体落实。尹建红院长亲任组长,汤朝阳任副组长,各科主任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成立了中医管理科,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制定了《易俗河镇卫生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并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科室及个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有序推进。

(二)科室设置逐步规范,人员配备日趋合理 通过开展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准入管理,把好医疗机构名称、诊疗科目、医师护士上岗准入关;把好专科建设的准入关;把好中医治法等临床应用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院内培训及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医自身特点,我院依法开展中

医执业活动。坚持依法执业,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我院严格按照上级核准科目和范围执业,在岗人员均有执业资格,符合率为100%。

大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

1、我院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大力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在针灸科、住院部的宣传栏增添了中医保健术语和保健知识,现代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画等,大大增强了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同时通过日常诊疗活动,下乡义诊,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讲解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派送了谭国军、胡晶娥等医生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在院内建立了良性循环传承队伍。

2、我院认真贯彻执行上级要求,制度了《易俗河镇卫生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及医院自身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

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3、我院自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开设了中医科、针灸理疗科等科室,设立了预防保健科。为了提高全镇的中医药水平,我院设立中医管理科,从2009年以来,我院对全县各乡镇、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36项,培训内容有:《热敏艾灸疗法》、《推拿复位法》、《拔罐刮痧疗法》、《耳压疗法》、《中医痔疮坐浴疗法》等,并开办了中医药知识培训班期,为全镇中医药从业人员、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450余人次。医院中医药专家及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师讲授了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知识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方法。使中医药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得到了大力弘扬,同时又提高了中医药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的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三)抓好“四房”建设,严把药品质量; 依据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基础设施实际,完善了中药房、中药库房、中药炮制房,达到设置规范、布局合理;增添了储药设备,更新了药品标签,做到规范、有序。

(四)狠抓门诊登记和病历处方书写

加强门诊病人登记和门诊病历书写工作,进一步规范

中药处方书写,严格执行处方收发规定,项目填写齐全。住院病历书写规范,开展中医治疗记录完整。门诊中医药治疗率为86%,病房中医药治疗率72%,门诊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93%,门诊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7%。

(五)树立品牌科室,加强专科建设

进一步完善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改进中医特色病证诊疗规范,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各个环节最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的开展,医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经营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与创建前相比,我院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门诊、出院病人平均费用稳中有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我院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我院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以来,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我镇中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一如既往、更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的发掘工作,并加以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易俗河镇卫生院

篇5:会昌县中医院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汇报材料

2012年是我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关键的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院在区卫生局和区中医院的领导下,按照全国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积极筹备,层层落实,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街办概况:油槐街办位于临潼区渭河以北,东临渭南,北临相桥街办,西临交口街办,总面积40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6048人。

二、卫生院概况:油槐卫生院位于油槐街办西关,始建于1967年,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经过几次改造,现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工作人员17人,中级职称1人,师级职称3人,开设内、外、妇、儿、中医科等科室;辅助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B超室、药房等;并开设公共卫生科。开放病床20张,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年住院量400余人次。承担着我镇2万余人的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其中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服务科室,配备了常用的中医诊疗设备,中成药均在90多种以上,饮片200种以上,村卫生室中成药均在60种以上、饮片120种以上。中医科成员3人,为辖区人民提供了有效的中医医疗服务。我镇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的中医药特色服务网络。传统中医和现代医疗共同发展。

三、创建工作情况:

为了充分挖掘辖区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以来,我院制定并实施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3年来,我院按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坚持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规划设置了1所中医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达14%。我院中医软件、硬件建设基本步入协调、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评估标准。

3年来,在区中医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我院成立以院长为中心的创建领导小组,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目标,充分挖掘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网络,推动了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乡镇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经研究决定:任命卫生院副院长樊纪清同志为中医科负责人,科室成员为李开道、杨建勇。

(二)加强宣传与管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强化宣传,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卫生服务。一是广泛进行宣传。我院通过标语、宣传栏、宣传单、开会、组织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使中医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免费发放中医居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余份、开展宣传咨询活动10余多次,中医药健康宣传栏20多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万余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知识的知晓率和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二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通过率达95%。建立中医特色随访机制,运用针灸、推拿、牵引、拔罐、刮痧、穴位注射等六种以上中医药治疗手段开展服务,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准确诊疗。积极引导群众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门诊量

逐年上升,平均达到总门诊量的20%。

(三)严格标准,突出特色,完成基层建设。我们按照房屋标准、标识标志、基本设备、功能设置、制度规划等考核评估的统一要求,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在显著位置悬挂了孙思邈中医药名家画像及体质辨识宣传框,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四、存在问题

中医人员短缺及中医技术仍较薄弱;辨证使用中成药率偏低;门诊登记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在今后工作中,提高科室人员医疗技能,规范处方书写和门诊登记,引进确有专长人才,培养初级人才,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添置更多更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中医药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前景光明,任务艰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以这次创建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油槐卫生院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冲刺申论备考计划:走好备考“最后一公里”下一篇:采购中心文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