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

2024-04-30

粽叶飘香(共17篇)

篇1:粽叶飘香

端午节的时候,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但作为一个标准吃货,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吃的——也就是家喻户晓的粽子。

这粽子无需我多说,所有人应该都知道,它由粽叶包成,拥有绿色的外表,当它脱下绿色的外衣时,会露出白色的粽肉,仿佛在诱惑着你,让你吃下它。它的馅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枣棕最多,当然还有肉粽、小豆粽、米粽等。

别看拆粽子外衣简单,但包粽子可不简单。粽叶很好找,一般河边的嫩芦苇叶或是竹叶都可以。包的过程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只顾吃不会做的人来说。包粽子之前,要提前一天把糯米浸泡好。

包粽子也有讲究,必须要包成三角形,若是包成了其他形状,便成了“四不像”了。看着别人包起来如鱼得水,可自己操作却实属不易。我时常包成其他形状,全是不规则的,一按下去,有些地方就已经变形了。

对于我来说,外表不是关键,只要里面好吃就够了。于是,我那丑粽子也跟着漂亮粽子一起下了锅。当锅再一次被揭开,那些混在一起的味道弥漫开来,萦绕在鼻尖。粽子入口之后,有点粘,但味道挺不错,让人回味无穷。

粽叶飘香季,就是这样,总有离开的时候!那粽子的香甜,那端午节的美好,我已经记在心间,不会忘怀!

篇2:粽叶飘香

这一缕粽香,随清风穿门入户,把我从梦中唤醒。洗漱后,我坐到桌前,跟妈妈学包粽子。

桌上已经备好了材料:碧绿鲜嫩的芦叶,晶莹剔透的米粒,殷红香甜的枣子,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的肉……晨光从窗口飘落,像金色的蝴蝶,映了满屋的灵动与欢欣。

妈妈先给我做示范。她取下两片芦叶,捏着一弯,一个芦叶“漏斗”便出现了。妈妈一手捏着“漏斗”,腾出另一只手,挖了两小勺米倒进去,压实;妈妈又捏一颗枣,放在米上,再舀一点米盖住,压实。这样,粽子馅就算填装完成了。随后,妈妈将芦叶弯下来,盖住“漏斗”的口,再从“漏斗”边上绕过一圈,将叶尖塞进缝隙。我想这样应该就行了吧。却见妈妈又扯一根线,将粽子上下左右捆得结结实实。我不解的问道:“妈妈,为什么要用线扎呀?粽子不是已经包好了吗?”妈妈一边往第二个“漏斗”里装米,一边答:“这样米才不会往外漏呀。光包好不行,还要用线防止它‘逾矩’!”

我似懂非懂,决定自己亲自上阵。奇怪的事发生了:同样的芦叶,在妈妈手里,总是绰绰有余,在我的手里,它似乎总是短了那么一截。妈妈打开我包的勉强能称之为粽子的粽子,顿时就笑了:“你看你,馋死啦!放两块肉,难怪包不起来了!”我不爽地撅起嘴:“怎么了嘛!多放点肉才好吃呀!再说,你不是也放了不少嘛!”妈妈抚摸着我的脑袋,笑道:”那不一样。粽子的馅要依叶的尺寸而定。它决不能超过芦业的范围,否则,整个粽子就不会成形,甚至散掉。”

是的,包粽子如此,人生也如此。心中的贪念需要控制,否则会撑破自己。心里有一条线,缚住行为,让一切局限在规定里。粽叶飘香的端午,包的是粽子,品的是人生。

篇3:粽叶飘香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前提是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和体会。从生活到作文中间的心理内化与外释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环节。本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随手拍视频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积累”是多种渠道的,拓宽了素材的面。二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我们必须是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达成以上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了解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多渠道,多方面的。

3. 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重,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

【导写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五月五,端阳到,汨罗江上好热闹,好热闹……”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边打节奏,边跟着唱了起来。)

师:知道是什么节日要到了?

生:端午节。

师:吃什么东西呢?(课件出示课题:粽叶飘香)请同学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也可以说说有关端午节的那些事。

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生:这一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课件出示端午节来历: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师:屈原爷爷的事迹流传至今,我们一直记着他,尊重他。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大年三十的除夕,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端午节,除了要纪念屈原爷爷,当天的吃也是有讲究的哦。

生:这一天要吃含“黄”的食物,如蛋黄、黄鳝、黄鱼、黄瓜等。

生:还要吃雄黄酒,特别是吃粽子,我最喜欢吃蛋黄鲜肉粽了。

师:哦,我也很喜欢吃蛋黄鲜肉粽,要不我们就来写一下端午包粽子吧!

【点评:从《看龙船》歌曲开始,以聊天的形式,轻松地让学生进入了说端午的环节,学生兴致高昂。】

二、无米之炊、头脑风暴

(学生们顿时傻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小声交流着。)

生1:怎么办啊?我从来没有包过粽子,家里也没有人包过。

生2:我奶奶倒是每年在包的,可我从没有仔细去看过,早知道……哎!

师(故意表现得有点吃惊):不会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包粽子的吧?我们请知道的同学来说一下。小灵,你来说,你奶奶不是常包粽子给你吃吗?

生(难为情地):我没有去关注过,要不,我今天回去问问。

师:有的同学不知道菜场行情,说母鸡20元一只,闹出了笑话。同学们,我们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点评:对本课内容来讲,这个环节有点多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为习作积累素材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三、拍客出手难点突破

师:其实像今天要我们写包粽子,但我们事先没有经历过,或是看到过却没有留意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解决的方法不难,就是用照片或视频把生活中有意思的画面记录下来。(播放视频和照片) 这是我妈在包粽子,我把过程用手机拍下来了,我们来看看,了解一下是如何包粽子的。

(生仔细观看。看后,师让生复述过程并写下来。)

【点评:拍客,不需要我们有多专业,提供的照片或视频恰好为我们的习作内容服务,这能让我们的习作指导更集中,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经历过的事,通过视频照片的了解也可以移植进我们的记忆,成为写作素材的一部分。】

四、从段到篇,水到渠成

师:刚才我们看了视频,也写了包粽子的过程,但作为一篇习作,这显然是不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一个片段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生:我才知道包粽子的过程,就写学包粽子吧,文中让奶奶指导我如何包粽子。

生:我觉得学包粽子肯定挺不容易的,以前包饺子都要好久才会成功,我就以“我学会了包粽子”为题,把包的过程写曲折些。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过程曲折,这是写文章过程的一种好方法。

生:我以“坚持就是胜利”为题,写写包粽子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有思想、有道理的文章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这个过程应该怎么写呢?

生:要写好“坚持就是胜利”,我觉得包粽子的过程是不容易的,要有几次失败的过程。

师:有哪些失败呢?

生: 把粽叶卷成漏斗形,别看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好做。我在家里包饺子,比这个包粽子简单多了,可是包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有的饺子像是一个肚子饿扁的人一样,有的像一个将军肚,快要裂开了,当然有的就直接裂开了。

师:你没包过粽子就能想得这么透彻,真是个会观察、会想象的孩子。包粽子真的是不容易,我已看过好几遍,到现在还不会包。还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 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我想放米也不容易,这个多少的度还是很难把握,说不定也会出现肚子胀裂的情况。

师:还真是这样,米放少了,就干瘪瘪的,一多的话,上面的粽叶就盖不上了。粽子要好吃,里面的糯米还要用手摁实,这样米与米之间才能紧实,粘连在一起,松的话就不好吃。当然米一多,煮的过程中一胀,就有可能糯米冲出粽叶。说了这些困难,“坚持就是胜利”这个主题能写出来了吗?

生:“坚持就是胜利”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在文中写出来。

师:你很会分析,相信你的文章会写得很好。

生:我觉得也可以写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想到自己一开始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能包好的,就继续努力去做。

师:用行动表示,不放弃,坚持努力也是一种好方法。

生: 我听了端午节的来历,很是敬佩屈原爷爷,我想以学习包粽子来纪念屈原爷爷。

师: 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写一篇文章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一点也很重要。

篇4:端午粽叶飘香时

阳光在这个季节是奢侈品。依照旧俗,人们多会在门上悬挂温经通络、散寒解表的艾叶和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菖蒲以取驱邪避秽之意。天气烦闷湿濡,情绪容易低落,适合吃补脾养心的食物,散发着植物清香的粽子融合了糯米和粽叶的精华,最是应季。

粽叶较为常见的是用箬叶和苇叶。因为都是狭长的绿色叶子,不熟悉的人区分起来有一定难度。其实两者有较为简单的辨别方法:带有一小段叶柄的是箬叶,在叶柄处有一个半圆形小缺口的是苇叶。

箬叶,即箬竹的叶,叶片宽大,叶脉齐整,性甘寒,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以改善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的症状,非常适合端午温毒将至的时节。

去年端午,我去浙江某处山上探望僧友,获得了一次意外的粽子惊喜。山路曲折,潮湿雾露,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爬上山去,小庙中正在准备包粽子,让我兴奋不已。沿观音殿后的土路爬上去,后山上生长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箬竹,我自告奋勇去采摘箬竹叶。山中多蛇虫,仗着用竹竿拨草探路才敢向前走,长在路边的箬竹叶是我的目标,那些长在竹林深处的叶片再怎样碧绿宽大,我都不敢贸然进入。捏住竹叶,沿着竹茎斜掰下来,在泉水中漂洗过,本就翠绿的颜色越发鲜明。

两到三片竹叶就可以包一个粽子。将叶子平铺,将宽的一头折成圆锥形,填入事先泡好的雪白糯米,再嵌入赤豆或数颗圆润红枣,反复折叠,盖住每一个边角,然后扎紧,一个有棱有角的饱满粽子就包成了。就在那山上,第一次看到毛竹笋壳也可以做粽叶。毛竹笋密密层层的壳,在逐渐长高成竹后,很容易剥落下来。晒干收藏,待用时拿出来温水浸软,棕色的笋衣上点缀着深褐色的斑点,与鲜亮的箬竹叶比起来更多了成熟的韵致。

煮粽子时的景象蔚为壮观。用干枯的竹枝,大灶缓火,火苗细腻地舔着乌黑的锅底。空气中逐渐散发出竹叶、笋壳的混合清香,赤豆和红枣的甜香以及竹枝燃烧时的特殊焦香,紧绷的思绪随着袅袅炊烟漫漫散去,变得柔软舒适,呼吸逐渐与天地间相通,顿觉身心舒畅。此时,吃与不吃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采了箬叶带下山来,后来它们在我的阳台上卷缩成条,不能用了。才知道晾晒的时候应该夹住固定。生活之中无处不智慧。透过那些箬竹叶和笋壳粽子我看到,山寺中修行的僧侣,摒弃了俗世繁华,返璞归真,过着青灯古卷的简单生活,一叶一粽都是修行,每天都可能有新的证悟。

写这篇文章时,朋友小玲正住在江苏娘家。节假日可以踏着青草香的泥泞小路回到乡下的娘家让我羡慕不已。问玲,娘家用什么包粽子,回答说是一种当地方言叫“柴叶儿”的叶子,应该是芦苇叶,据说当地有苏北民歌唱到“拔根芦柴花”,想必这芦苇的茎干枯后做柴火烧饭,与竹枝有异曲同工之妙。玲家的房子坐落在河塘田地之间,随手拍了照片来看,果然就是芦苇叶。那些苇叶在春风中迅速生长,柔韧清香,是做粽叶的好材料。但时节一过,苇叶变老,柔韧性差,就不堪用了。玲的妈妈将其采摘后扎成一束束挂在砖墙上晾干。红瓦映衬着绿叶,是春天里幸福生活的气息。

玲的妈妈是位勤劳能干的主妇,不仅把田里家里料理得齐齐整整,还将玲培养成硕士。说话间正好有一锅粽子煮熟,满满一篮碧绿的粽子搁在一尘不染的雪白灶台上,养眼养胃。对比我家的厨房,实在汗颜。

芦苇,诗经里称作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浑身是宝,苇叶具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止呕、利尿的功效。深埋于泥土中的芦根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著名的“千金苇茎汤”即采用芦苇茎入药,可以清脏腑热、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常用于治疗肺脓肿、肺炎、支气管炎等。菜场偶尔可以见到剪成一段一段的嫩白芦根在卖。春天,芦苇新芽鲜嫩可口,王安石对芦苇笋赞美道:“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到了秋天,成片盛开的白色芦苇花浪漫柔美,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芦苇杆可以编草席又可造纸,乡间孩童截取一段,就可以吹出动听的韵律。

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柔韧性必须良好,经得起反复折叠,颜色要清新,具有清香之气,才能与糯米相辅相成,让人心情愉悦。有幸生在地大物博的国家,我所熟悉的江浙之外,可供包粽子的叶子种类还有很多。云南有特殊的花叶粽,用长着花斑点的叶子包成,广西、广东一带另有形似芭蕉的柊叶,除此之外,芭蕉叶、荷叶、茭白叶也是包粽子的好材料。

山东青岛附近有用一种叫“菠萝叶”的掌型宽大树叶包粽子的习俗。再查资料,发现民间所说菠萝叶的字是写错了,其实应该写作“桲椤叶”,是壳斗科落叶乔木槲树的叶子,据说有非常特殊的香味,用来做饼和粽子能让人爱不释口。槲树的叶、皮和种子都有药用价值,有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齄赤,通淋的作用。由于从未见过这种植物,特地问了住在青岛的堂妹平平,平平的大姨就会包这种粽子。

一枚枚粽子,在不同的厨房中承载了欢乐,在时节更替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祈愿那些青了又黄,黄了再青的粽叶,经过悲喜,穿过时光,一年又一年,总在那里等着我们。

篇5:粽叶飘香作文

关于粽子还有一个来历很大的故事呢。在公元前4,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抱石跳入汩罗江里,老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用竹筒包上米饭扔进江里。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粽子“筒粽”。正好那一天是啊,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那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粽子不仅来历大,而且包粽子也是非常复杂的呢。每当端午节的前一天清晨,妈妈总会用清水坡上大盆糯米,把牛肉切块,再把粽叶洗净。傍晚,妈妈拿出泡好的粽子,用她那灵巧的双手一挽,粽叶就像一个尖角小碗握在妈妈手中。妈妈把材料放进“碗”里后,又开始展现她的独门绝技了。妈妈左一折右一叠,线一缠,一个棱角分明的三角粽就呈现在我眼前。我按捺不住内心的跃跃欲试,按照妈妈的样子,拿起粽叶用手一挽,然后再把米舀进去我把粽叶左一折右一叠,线一缠。在我包好粽子时候只听“嘶”的一声,糯米宝宝争先恐后地从裂缝里蹦了出来。顿时,我脸上有一股冰凉的触觉――糯米全跳在我脸上。妈妈见我那狼狈样,不禁笑出了声。在看到我那愁怨的眼神哟,忍住了。妈妈一副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对我说:“你就是糯米放多了少放点就可以了……对不起,我要忍不住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无语的把脸上的糯米擦干净,又重新包了好几次。在几次失败之后,我有了包粽子的经验,手一挽,米一塞,左一折,右一叠,线一缠。一个稍稍有点棱角的粽子就好了,望着这个我好不容易包好的粽子啊,心中充满自豪,感觉用千金换它我都不换,这可是我包第一个粽子呢。

妈妈把粽子包好之后放到上锅蒸,过了两个小时后粽子就好了。“不知道这么难包的粽子味道好不好吃呢?咦,是什么好香?”我掀开锅盖,绿油油的粽子啊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我赶紧让妈妈帮我拿出一个粽子,帮我先凉着。里面包的可是我最爱的牛肉呐,我可喜欢吃它啦!我一旦可以咬下去,嘴里也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就是美味的牛肉啦,米中融入了牛肉的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在吃到粽子的那一刻,我觉得山珍海味都比不上这粽子的味道。

篇6:粽叶飘香作文

一大早,我和妈妈就一起去买艾叶菖蒲。菖蒲绿绿的叶子泛着白光,茎笔直笔直的,散发出那种奇特的香气,但是却很清新。菖蒲叶子的形状极像宝剑,叶子狭长,叶边扁平,像宝剑的剑锋。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叫妈妈教我做。首先,把菖蒲一分为二,在短的那头里,我轻轻地划了一道口子,不紧不慢地把长的那部分轻轻地插进去,可是,我怎么插也插不进,我仔细地看了看,原来是因为道口不够大,我又划了一下,嘿,总算插了进去。我一口气做了好几把菖蒲宝剑,我拿着宝剑翩翩起舞,妈妈笑眯眯地说:“这是要挂在门口辟邪的……”

做好宝剑,我们又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先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把粽叶慢慢地卷成漏斗形,抓了一把糯米放在绿油油的的粽叶里,然后用拳头轻轻地压了几下,再把粽叶顶部盖上,把它用绳子扎起来,一眨眼的功夫就包了一只有棱有角的粽子,我的手痒痒的,也拿起一片粽叶,可是我怎么包也包不好,过了好一会儿,我终于包了一个怪模怪样的粽子,我兴奋不已。

篇7:粽叶飘香作文

一大早,奶奶就准备了很多糯米、红枣、绿豆和粽叶,开始包粽子。我和小妹就坐在一旁看着奶奶包粽子。只见奶奶先把粽叶放两片在手里,做成一个小漩涡形状,接着用勺子一勺子糯米放进粽叶里,然后放一颗红枣,再放一些糯米把粽叶装满,边放边用筷子压一压,用多余的粽叶把上面包起来,最后用麻搓成的细绳子把粽子绑起来。我和小妹也想学着包粽子,可奶奶不让。奶奶说要等我们长大一点再教我们。奶奶包粽子的动作很熟练,不一会儿就包了十多个。

开始煮粽子!奶奶把一个一个捆成团的粽子放进锅里,加上水,水要把粽子淹起来,然后就开大火烧起来。在煮粽子的过程当中,我和妹妹很着急,都想快点掀开锅盖,尝里面的粽子。

粽子终于煮好了,满屋子里都飘着粽叶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拿了一个大碗,掀开锅盖,夹起一个粽子,放进碗里。我找来一把剪刀,把绑粽子的绳子剪断,露出白生生的粽子。我顾不得烫,吃了一口,真是回味无穷啊!

篇8:粽叶飘香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國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篇9:粽叶飘香作文

欢迎!我的小粽子!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四节课,我们冲出了教室,奔向了食堂,路上还不忘兴奋的说几句:“我会包粽子啊!你们会吗?”“谁不会啊!”“我不会!”“有没有人教啊?”“会有的啦!”

到了食堂,刚进门,一股粽叶的清香便传了过来“哇!”看着那一盆清香扑鼻的粽叶,想包粽子的感觉更强烈了,我们冲上前,抢夺着粽叶,终于每个人都有了粽叶,可我们都呆住了,然后呢?怎么包?手不听指挥的把粽叶扭曲成不同的形状,食堂阿姨来了,她看着我们现在窘迫的样子,笑了:“来!我教大家!先两手抓住粽叶,再卷成圆锥形,下面不能有洞,然后装米,再装肉!对了!”她不厌其烦的教我们怎么样包得美观整洁,我也包得很熟练了,一下子,一个近乎完美的粽子就成了形,可是。

在离成功还剩一步的时候,粽子散架了!啊!别闹!我的小粽子!怀着惋惜的心情,我把粽子重新包了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我,包好了!好喜欢你!我的小粽子!

篇10:粽叶飘香作文

“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轻丝捆着祝福意,粽叶包着朋友情。糯米缠绵红枣香,雄黄醉人龙舟行”。

“艾叶无香味,雄黄有醉意,逢节祝福,借酒传情”。“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菖蒲挂在大门上,处处端阳处处祥”。读着一篇篇传情的短信,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摘折着那一片片翠绿的粽叶,包裹着一颗颗香甜的粽子,闻着满屋飘来的一缕缕粽香,真是喜不自禁快乐无比!

去年的随笔《端午节感怀》还记忆犹新,今年的端午又飘然而至。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的我想起我的母亲,每年在端午节这一天,母亲早早的去市场买回菖蒲艾叶挂在大门上,在童年的时候给我们每个人做一个香包,一个咸鸭蛋,吃苋菜喝雄黄酒,听着父亲讲着那端午节的来历,门上挂菖蒲艾叶的典故,为何要喝雄黄酒吃苋菜、那时候虽然清贫,却还是其乐融融 。

篇11:端午粽叶飘香作文

今天作文课,我们被安排到学前四教室观摩他班包粽子。不动手看别人忙碌,有多爽啊!碧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纤细的粽绳,在一双双小手里摆弄着:先把粽叶折成圆锥形,接着往里装入糯米,压实,然后将高出锥形的粽叶按下,盖严糯米;最后拿出粽绳将其五花大绑,打结了事。他们热火朝天地包着,叽叽喳喳地说着,热闹的是他们,我们在旁边看热闹。他们一会儿把粽叶卷成了筒状,一会儿米从粽叶里漏了出来……状况百出。“系鞋带会系吗?打结,打结……”一个同学着急地对搭档吼道。“你会,你来!”搭档撒手不管了。看着他们互怼,笨手笨脚的样子,禁不住想出手相助,但老师不允许。只好捡旁边掉落的米粒捏在手里把玩。嗨,第一次感觉到不“劳动”是这么难受。更难受的还在后面呢!

一件件成品出来了,摆在讲台上,大家笑成一堆。有营养不良的“三角板”,有胖嘟嘟的“滚筒”,还有方方正正的“海绵宝宝”……第一次知道粽子还可以长成这种模样。看着这千奇百怪的粽子,每位同学的脸就像煮开花的粽子——快乐幸福是包不住的!

作为奖赏,他们要把包好的粽子拿回家煮。看着他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在我们面前炫耀,我们的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羡慕极了。我们仿佛嗅到了粽香,不停地咽着口水。

篇12:粽叶飘香访陶都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宜兴紫砂器具烧制历史久远,早在北宋年间即有梅尧臣写下了“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至明代,有周高起者作《阳羡茗壶系》说:“金沙寺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后,历经明清各朝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数百年间,宜兴紫砂时兴时衰,直到改革开放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才真正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新的繁荣昌盛期。

国盛兴收藏。然而,用以制造紫砂器具的“富贵土”资源有限。2006年,在宜兴紫砂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明令暂时禁止紫砂原矿料的开采。这立即对宜兴紫砂壶艺制作、收藏产生重大影响,致使近些年来,宜兴紫砂壶广受追捧,其中名家制作的精品紫砂壶更因市场表现突出,价格大幅上升而成为众多壶艺收藏者争相收藏的对象。

正是粽叶飘香时节,笔者应邀,偕友人,趁假日,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太湖边上、素有中国陶都之称的宜兴,专访几位新近涌现出的市场认可度颇高的紫砂壶艺新人。

传承创新返璞归真

是日,天气宜人。由沪宁高速公路转锡宜高速公路,继续西行不过20分钟,便到了中国陶都宜兴的核心城区——丁蜀镇。

进入丁蜀镇,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哇,记忆中狭小的街道,零落的小店铺早已不见,代之而起的是新建成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以及一幢连一幢崭新的宾馆、大楼、商店、市场等现代建筑,让人由衷感觉,新宜兴、新丁蜀真不愧是太湖湖畔新的富庶的明星城镇。

车至镇中心最闹猛的紫砂陶艺市场街,我们的座车稳稳地停靠在“杨氏兄弟紫砂”4层楼店面前——这里便是我们此次陶都之行的第一个访问对象、青年陶艺家杨建强的工场兼店铺。

杨建强,紫砂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初见其人,他正坐在一只大茶海前,一边不停地给客人泡茶、斟茶,一边满脸堆笑地指着面前放着的三、五把不同泥料、不同设计、不同器型的紫砂壶,一一介绍各自差异和特点,并友善地讲明档次价位。

笔者留意到,在茶海旁边的几凳上,摞放着三五本16开的中国文化艺术理论书籍。随手翻开书页,发现其中留有杨建强翻阅和正在探索的记号。此前已有所闻,杨建强自1992年从事陶艺创作设计,拜高级工艺师谈耀伟为师,十多年刻苦钻研,潜心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传统和现代陶艺相结合的风格。尤其是近年来,杨建强格外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借鉴,并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使得其创作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文化韵味。据此,他先后推出的数十件壶艺作品,如瓜趣壶、四方清风壶、六方合门壶等,不仅为各界著名人士喜好、收藏,而且还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陶瓷艺术评比展,并以传承创新、返朴归真的鲜明风格荣获多项金、银、铜奖。

漫步观赏杨建强的壶艺作品,大家不时发出赞叹之声。与笔者同行访问的一位友人私下告知说:我与杨建强相识十多年,每年我都选购一件他的作品收藏,从这些作品中,我发现他的作品透露出他本人肯钻研、好探索,其艺术风格日渐成熟,越来越有内涵。听说他的作品眼下在天津、唐山、大连等地非常热销。

话说至此,友人忍不住大声说道:“我看好这小子,他下足工夫,相信今后会有更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市场表现。”

壶韵茶香宁静芳馨

与杨氏兄弟紫砂店铺相隔一条街,便是助理工艺师沈震宇的震宇陶艺坊。我们刚踏进门,抬头便见墙上挂着年轻的沈震字与他的师傅、中国工艺大师顾绍培的合影照片,以及书法家毛玉林书赠的字幅:壶韵茶香,宁静芳馨。

生于1975年的沈震宇,自幼受紫砂壶艺的熏陶,长期得外公、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的指点;1992年进入紫砂工艺厂锦达陶艺有限公司后,又经常得到师傅,中国工艺大师顾绍培的悉心指导。经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沈震字的紫砂壶艺创作能力大为提高,技术全面精进。

走进震宇陶艺坊,在两个放满其作品的橱柜前,仅约一平方米多点的空间,安放着沈震宇小小的泥料工作台。抬头仔细观赏橱柜内沈震宇的紫砂壶器,发现多以传统的圆器为主;主要风格为线条流畅,点线面挺刮,造型淳朴大方,制作精细。

笔者特地看了他的在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如意提梁壶,深为其“水为情缘情似水,山含翠黛翠含山”这一寻找生活之源的境界所感动。再看他荣获第二届海峡工艺博览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的作品凤鸣壶,得知此壶的烧制过程奇特,只有容积、形制、壶盖的尺寸等多种要素在冥冥之中暗合和巧遇,才能发出鸣叫。鉴于此,即便烧上一千炉也不一定能成功出一把凤鸣好壶,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任由它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得失之间完全靠的是缘分。

了解了此凤鸣壶的奥妙,笔者不禁猜想:有朝一日,如我与友人一般爱茶请壶的人,一边品茗徐啜,一边把玩壶光玉色,岂非其趣盎然、其乐融融平。

雍容大度豪放刚劲

宜兴的丁山、蜀山上多产紫砂原矿,同时丁山、蜀山上也多产竹。基于此,无论是如朱可心、徐汉棠、汪寅仙等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还是其他各类紫砂艺术技师们,无不把竹题材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内容。这不,我们此行就专门访问了解了对竹题材颇有创作成就和体会的助理工艺师史宝芝。

史宝芝从艺至今20多年,曾先后拜吕尧臣、张培元为师。在前辈大师悉心指导和传授下,史宝芝得紫砂之精妙灵气;同时受何道洪大师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所制作品雍容大度,豪放刚劲。近年来,他既独自创作,有时还为多位工艺大师的工作室工作,许多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欢,市场反映一直热销不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史宝芝特别爱竹。据说竹的那种扩张伸展、虚心向上、不屈风雨的精神气质,时常令他神往:“节成于土,叶纤袅而有芒,杆柔劲而挺直,枝舒秀而清苍。”因此,在他的紫砂器具创作中,竹为题材的作品非常之多。

在不断地创作探索中,史宝芝发现市场上许许多多的“竹壶”,总觉得有些许缺憾,不少设计师的竹壶都以灵巧为主,并没有把竹的风格、人对竹的情感融合表达出来,更缺少如玉器那样的古朴沉稳感。经反复琢磨,他终有所悟。于是,一把又一把充满创新意识的龙竹壶、大鼎竹壶、富足有余壶、圆竹顶壶、祝福壶、知竹壶、风清月明壶、香炉竹壶、玉竹壶等相继问世,并很快进入藏家的书斋橱柜。

仅以龙竹壶为例,在创作过程中,史宝芝想: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深厚广博,假如能把对龙的崇拜和对竹的景仰结合起来,岂不是有别具匠心之效吗?于是,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便有了龙竹壶的创作灵感和构思——红色的壶身圆润饱满,碧绿的枝杆、特殊的竹节有规律地排列成龙身,再以根、芽、枝为眼、鼻、角形成龙头,以龙的造型来配壶的嘴、钮、把,再在壶的下把处长出新技,贴上几张竹叶似龙飘逸的尾巴来点缀。就这样,龙与竹两种精神结合一起,一种轻巧玲珑之气顿时跃然壶上,人见人爱,乃至让人爱不释手,赢得一片赞许之声。

短短两天,此次陶都之行,可谓马不停蹄,我们先后访问了六七位紫砂名家和新陶人。除了上述3位青年工艺师,我们还结识了擅长方壶制作的著名工艺师周志良,30出头就因才华出众而被好几位工艺大师工作室聘用工作的周强……

篇13:粽叶飘香作文

奶奶说:“你真想学包粽子?”

我点了点头,奶奶说包粽子是要有耐心的,我说:“奶奶我会有耐心的,你就教我吧。”奶奶说好的,就开始教我包粽子了。

奶奶告诉我,包粽子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先把米淘好,再把粽叶放进开水里泡一下,那样粽叶才好包。包的时候,先把粽叶卷成一个角,然后往里面放米,放到一半的时候,再放进咸肉,然后再放米进去把里面填满。我照着奶奶说的开始包了,先把粽叶卷成一个角,然后往里面放米,可是因为卷得不好,米放进去就漏掉,只好又重新卷。几回一来,我就不想再包下去了,心想这么麻烦,还是让奶奶包吧。奶奶看见我丢下了粽叶,就说:“看到了吧,我说包粽子要有耐心的。”我说粽子太难包了,总是包不好。奶奶说:“万事开头难,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坚持,就会越做越熟练的。”然后奶奶拿起粽叶,慢慢的示范给我看怎么样卷,手怎么样拿着卷好的角不让它散掉,一步一步直到把一个粽子包好。这样连续几遍以后,我又开始包了,尽管包的很慢,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就一定能包好的。

终于把所有的米都包成了粽子,我站起来伸了伸弯酸了的腰,说原来包粽子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啊。奶奶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那样才能做好。我才开始包粽子的时候,也跟你一样,也是慢慢学的,才包得这么快。”

篇14:粽叶飘香诗歌

踩一脚春的露水,

就沐浴了夏的骄阳,

感觉很远的端午,

一下子就到了身旁。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端阳来到的日子,

破旧的门环上早早就插上了辟邪的艾蒿,

父亲眯着眼坐在了磨得很光的门槛上,

母亲手脚麻利地忙活,

随着暮色的铺满,烟囱袅袅炊烟升腾,

黏黏甜甜的粽香,在家的上空弥漫。

后来,我们如丰羽的鸟儿,扑拉着翅膀,

离开父母,离开家园。

粽叶层层叠叠是父母的祝福,

糯米黏黏是爹娘不舍的牵绊,

蜜枣颗颗如父母的心,火红而且甘甜。

我们如一群馋虫,在母亲左缠缠,右缠缠,

的呢喃中,收到的风的消息,

就在灶台的火跳跃最后一下的`时候,

齐聚父母面前。

父亲少不了灌输如何做人的唠叨,

母亲则你十个,她二十的,

把粽子连同父母对子女的爱,

统统塞进了儿女的背包,

空了的笸箩腾了个干干静静。

又到端午,又到粽叶飘香,

父亲去了天国,老屋被拆,

梦里再也梦不到,散发着黏甜香味的灶膛。

如果有来生多好,

我要亲手为父母包个粽子,

如同母亲那个姿势,左缠缠,右缠缠。

把父母的爱,父母的心,连同父母的健康,

紧紧捆绑。

我想着和你们一起点亮那个不存在的灶膛,

让爱的火焰,把我们几个,连同父母的面庞一起照亮亮,

黏黏甜甜的香味啊!

篇15:粽叶飘香初一作文

姥姥住在乡下,每到端午节,姥姥就会包一大锅粽子,每当看姥姥包粽子我就急着伸手帮忙,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呀,细长的粽叶总是不肯听我的话,看着姥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个个漂亮、棱角分明的粽子展现在我的面前,真是令人羡慕呀!

最煎熬的要数等待吃粽子,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满满的.一大锅,姥姥开始烧火,我一个劲儿的问姥姥什么时候才能吃呀。姥姥一般是在端午节前一天的下午包粽子,粽子得在锅里焖一晚上,到端午节的早晨香喷喷的粽子就新鲜出炉了,我美得手舞足蹈,剥去粽子的外衣,撒上白糖,夹一块放进嘴里,哇,绵软香甜,真是人间第一美味,差点儿把筷子咬下来。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味道更是特别,鸡蛋在锅里浸泡了一晚上,粽叶的清香已经完全彻底的进入鸡蛋的体内,咬上一口,香,真香!

据说过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16:五月粽叶香传

龙舟水还没下呢!前几天阿婆已经忙着包粽子的事,每年她都很乐的,说到一家子包粽子便乐得总露出两颗板牙。可爸妈都很忙呀!表弟正和电脑中的怪兽争个你死我活,哪有心思说什么包粽子呢?结果空荡荡的大屋子里就只有我跟阿婆忙里忙外地洗叶子、糯米,蒸咸蛋什么的。

年老的阿婆用手搓着和了油的米又唠叨着说:“这蛋黄可是六阿公买的,他的准是好的,唉!可今年价高,就这么点花肉了知道吗?你舅舅就爱这花的,小时候准争吃的……呵呵!”阿婆笑得很欢,似乎是个没完的故事。“你阿婆这把老骨头做这个最棒了,你阿公特爱的。可这年下来,你们都忙,想起一家子吃粽子可乐了!呵呵!”阿婆用食指、拇指纯熟地按着粽子叶,边说着又裹了起来,时而又停了停,像在想事,是那些很老的故事吗?空气中传着粽香,传着米香,传递着古老的味,淡淡的味、浓浓的情。“哎!表姐,帮我叫个pizza,要芝士味的!”表弟的这一声喊似乎把东西都打碎了,传着的东西似被断去,断得四零八落。“你这小子,有粽子呢!还吃那鬼东西。”阿婆有点生气,我也有点不情愿,那以后的时间似乎再找不到先前的感觉。

粽子包好了,那天晚上就一个人,爸妈仍在忙,我陷入了沉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带给了社会很多,同时又似乎在不断地打断某些东西的传递。“忙”似乎成为了人的隔膜,情被阻了,围在圆桌四周几代同堂的机会似乎少了很多。而外来的文化又打断了传统的传递,人们都似乎热衷于成为耶和华的儿女了,却让那屈原变得有些孤单。五月粽叶香究竟能传到几代呢?这很远很远的味道会飞入黑白的史书吗?然而,这毕竟是可悲的。万物于传递中绵延不已,而我呼唤着我们的文化,在骚体的诗赋之间,在五月,渴求那文明的传承。

篇17:粽叶飘香时优美散文

第二天一清早,妈妈叫醒我,让我送几个粽子到宅基上邻居家,讲他们平时经常送蔬菜给我们,这几天正好农忙,他们可能也没空裹粽子,今天我们送几个粽子给他们稍为谢意一下,并拿个小瓶子捎上一些蜂蜜给他们蘸粽子吃。我拿着粽子到同学小三和建珍家,她们的父母都出早工还没有回家,她的姐姐一边烧早饭,一边对我说根本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后来小三告诉我,因为她家人多,平日里粮食就不够吃,没有糯米裹粽子。当时,我就想,如果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能裹白米粽蘸着蜂蜜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农村里人每天能吃到掺着杂粮的饭,就已不错了。顿顿麦片饭就是高档次的了。

过了几年,端午节上还多出了咸鸡蛋。母亲讲本来过端午节应该是吃咸鸭蛋的,因为养鸭的人少,就用鸡蛋代替了。那时一个咸鸡蛋要全家三个人分着吃。又过了几年,端午节能买到正宗的咸鸭蛋了,家里吃饭时,每人有了一个咸蛋。父亲跟我讲,他小时最眼热人家过端午节,胸前挂了咸鸭蛋,手里提一串粽子在街上招摇过市。再后来,我家的粽子也从单纯的白水粽变成了赤豆粽、咸肉粽。

今年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是终身难忘的。有着传统文化历史的端午节,第一次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小孩穿虎头鞋,成为一道节日风光。而我们常熟五月端午“尚湖里厢看龙船”更是妇幼皆知。今年尚湖镇也举办汪桥龙舟赛,吸引了周围百姓近万人驻足观看。

上一篇:渭北社区党建工作特色做法下一篇:给会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