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时散文

2024-05-03

粽叶飘香时散文(共16篇)

篇1:粽叶飘香时散文

粽叶飘香时优美散文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三十年来,我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端午节粽叶的清香中,我记住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端午节这个印象,最早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留下的。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就读的南村坝小学,小学生在大片的麦田里拾麦穗。妈妈悄悄地对我说:“快走,明天是端午节了,你爸一清早到顾山街上买回了粽叶,回家我们包粽子”。

第二天一清早,妈妈叫醒我,让我送几个粽子到宅基上邻居家,讲他们平时经常送蔬菜给我们,这几天正好农忙,他们可能也没空裹粽子,今天我们送几个粽子给他们稍为谢意一下,并拿个小瓶子捎上一些蜂蜜给他们蘸粽子吃。我拿着粽子到同学小三和建珍家,她们的`父母都出早工还没有回家,她的姐姐一边烧早饭,一边对我说根本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后来小三告诉我,因为她家人多,平日里粮食就不够吃,没有糯米裹粽子。当时,我就想,如果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能裹白米粽蘸着蜂蜜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农村里人每天能吃到掺着杂粮的饭,就已不错了。顿顿麦片饭就是高档次的了。

过了几年,端午节上还多出了咸鸡蛋。母亲讲本来过端午节应该是吃咸鸭蛋的,因为养鸭的人少,就用鸡蛋代替了。那时一个咸鸡蛋要全家三个人分着吃。又过了几年,端午节能买到正宗的咸鸭蛋了,家里吃饭时,每人有了一个咸蛋。父亲跟我讲,他小时最眼热人家过端午节,胸前挂了咸鸭蛋,手里提一串粽子在街上招摇过市。再后来,我家的粽子也从单纯的白水粽变成了赤豆粽、咸肉粽。

今年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是终身难忘的。有着传统文化历史的端午节,第一次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小孩穿虎头鞋,成为一道节日风光。而我们常熟五月端午“尚湖里厢看龙船”更是妇幼皆知。今年尚湖镇也举办汪桥龙舟赛,吸引了周围百姓近万人驻足观看。

今年端午节前,因婆婆已年迈,我工作忙,丈夫提前两天从常熟欧尚超市买回了几盒真空包装大小不一的各色粽子和高邮双黄鸭蛋,他说,端午假日里,他还要带些王庄西瓜,驾车到苏州去看望父母,并接他们到沙家浜去看赛龙舟,丰富一下他们的退休生活。

篇2:粽叶飘香时散文

第二天一清早,妈妈叫醒我,让我送几个粽子到宅基上邻居家,讲他们平时经常送蔬菜给我们,这几天正好农忙,他们可能也没空裹粽子,今天我们送几个粽子给他们稍为谢意一下,并拿个小瓶子捎上一些蜂蜜给他们蘸粽子吃。我拿着粽子到同学小三和建珍家,她们的父母都出早工还没有回家,她的姐姐一边烧早饭,一边对我说根本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后来小三告诉我,因为她家人多,平日里粮食就不够吃,没有糯米裹粽子。当时,我就想,如果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能裹白米粽蘸着蜂蜜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农村里人每天能吃到掺着杂粮的饭,就已不错了。顿顿麦片饭就是高档次的了。

过了几年,端午节上还多出了咸鸡蛋。母亲讲本来过端午节应该是吃咸鸭蛋的,因为养鸭的人少,就用鸡蛋代替了。那时一个咸鸡蛋要全家三个人分着吃。又过了几年,端午节能买到正宗的咸鸭蛋了,家里吃饭时,每人有了一个咸蛋。父亲跟我讲,他小时最眼热人家过端午节,胸前挂了咸鸭蛋,手里提一串粽子在街上招摇过市。再后来,我家的粽子也从单纯的白水粽变成了赤豆粽、咸肉粽。

今年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是终身难忘的。有着传统文化历史的端午节,第一次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小孩穿虎头鞋,成为一道节日风光。而我们常熟五月端午“尚湖里厢看龙船”更是妇幼皆知。今年尚湖镇也举办汪桥龙舟赛,吸引了周围百姓近万人驻足观看。

篇3:粽叶飘香时散文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前提是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和体会。从生活到作文中间的心理内化与外释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环节。本活动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随手拍视频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积累”是多种渠道的,拓宽了素材的面。二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我们必须是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能达成以上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2.了解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多渠道,多方面的。

3. 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重,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热爱。

【导写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五月五,端阳到,汨罗江上好热闹,好热闹……”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们边打节奏,边跟着唱了起来。)

师:知道是什么节日要到了?

生:端午节。

师:吃什么东西呢?(课件出示课题:粽叶飘香)请同学来说说端午节的由来,也可以说说有关端午节的那些事。

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生:这一天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课件出示端午节来历: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师:屈原爷爷的事迹流传至今,我们一直记着他,尊重他。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大年三十的除夕,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端午节,除了要纪念屈原爷爷,当天的吃也是有讲究的哦。

生:这一天要吃含“黄”的食物,如蛋黄、黄鳝、黄鱼、黄瓜等。

生:还要吃雄黄酒,特别是吃粽子,我最喜欢吃蛋黄鲜肉粽了。

师:哦,我也很喜欢吃蛋黄鲜肉粽,要不我们就来写一下端午包粽子吧!

【点评:从《看龙船》歌曲开始,以聊天的形式,轻松地让学生进入了说端午的环节,学生兴致高昂。】

二、无米之炊、头脑风暴

(学生们顿时傻眼,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小声交流着。)

生1:怎么办啊?我从来没有包过粽子,家里也没有人包过。

生2:我奶奶倒是每年在包的,可我从没有仔细去看过,早知道……哎!

师(故意表现得有点吃惊):不会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包粽子的吧?我们请知道的同学来说一下。小灵,你来说,你奶奶不是常包粽子给你吃吗?

生(难为情地):我没有去关注过,要不,我今天回去问问。

师:有的同学不知道菜场行情,说母鸡20元一只,闹出了笑话。同学们,我们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点评:对本课内容来讲,这个环节有点多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为习作积累素材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三、拍客出手难点突破

师:其实像今天要我们写包粽子,但我们事先没有经历过,或是看到过却没有留意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解决的方法不难,就是用照片或视频把生活中有意思的画面记录下来。(播放视频和照片) 这是我妈在包粽子,我把过程用手机拍下来了,我们来看看,了解一下是如何包粽子的。

(生仔细观看。看后,师让生复述过程并写下来。)

【点评:拍客,不需要我们有多专业,提供的照片或视频恰好为我们的习作内容服务,这能让我们的习作指导更集中,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有些没有经历过的事,通过视频照片的了解也可以移植进我们的记忆,成为写作素材的一部分。】

四、从段到篇,水到渠成

师:刚才我们看了视频,也写了包粽子的过程,但作为一篇习作,这显然是不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一个片段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生:我才知道包粽子的过程,就写学包粽子吧,文中让奶奶指导我如何包粽子。

生:我觉得学包粽子肯定挺不容易的,以前包饺子都要好久才会成功,我就以“我学会了包粽子”为题,把包的过程写曲折些。

师:“文似看山不喜平。”过程曲折,这是写文章过程的一种好方法。

生:我以“坚持就是胜利”为题,写写包粽子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有思想、有道理的文章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这个过程应该怎么写呢?

生:要写好“坚持就是胜利”,我觉得包粽子的过程是不容易的,要有几次失败的过程。

师:有哪些失败呢?

生: 把粽叶卷成漏斗形,别看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好做。我在家里包饺子,比这个包粽子简单多了,可是包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困难。有的饺子像是一个肚子饿扁的人一样,有的像一个将军肚,快要裂开了,当然有的就直接裂开了。

师:你没包过粽子就能想得这么透彻,真是个会观察、会想象的孩子。包粽子真的是不容易,我已看过好几遍,到现在还不会包。还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 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我想放米也不容易,这个多少的度还是很难把握,说不定也会出现肚子胀裂的情况。

师:还真是这样,米放少了,就干瘪瘪的,一多的话,上面的粽叶就盖不上了。粽子要好吃,里面的糯米还要用手摁实,这样米与米之间才能紧实,粘连在一起,松的话就不好吃。当然米一多,煮的过程中一胀,就有可能糯米冲出粽叶。说了这些困难,“坚持就是胜利”这个主题能写出来了吗?

生:“坚持就是胜利”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以心理活动的形式在文中写出来。

师:你很会分析,相信你的文章会写得很好。

生:我觉得也可以写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想到自己一开始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能包好的,就继续努力去做。

师:用行动表示,不放弃,坚持努力也是一种好方法。

生: 我听了端午节的来历,很是敬佩屈原爷爷,我想以学习包粽子来纪念屈原爷爷。

师: 你很有自己的想法,写一篇文章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一点也很重要。

篇4:端午粽叶飘香时

阳光在这个季节是奢侈品。依照旧俗,人们多会在门上悬挂温经通络、散寒解表的艾叶和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菖蒲以取驱邪避秽之意。天气烦闷湿濡,情绪容易低落,适合吃补脾养心的食物,散发着植物清香的粽子融合了糯米和粽叶的精华,最是应季。

粽叶较为常见的是用箬叶和苇叶。因为都是狭长的绿色叶子,不熟悉的人区分起来有一定难度。其实两者有较为简单的辨别方法:带有一小段叶柄的是箬叶,在叶柄处有一个半圆形小缺口的是苇叶。

箬叶,即箬竹的叶,叶片宽大,叶脉齐整,性甘寒,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可以改善咽喉肿痛、小便不利的症状,非常适合端午温毒将至的时节。

去年端午,我去浙江某处山上探望僧友,获得了一次意外的粽子惊喜。山路曲折,潮湿雾露,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爬上山去,小庙中正在准备包粽子,让我兴奋不已。沿观音殿后的土路爬上去,后山上生长着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箬竹,我自告奋勇去采摘箬竹叶。山中多蛇虫,仗着用竹竿拨草探路才敢向前走,长在路边的箬竹叶是我的目标,那些长在竹林深处的叶片再怎样碧绿宽大,我都不敢贸然进入。捏住竹叶,沿着竹茎斜掰下来,在泉水中漂洗过,本就翠绿的颜色越发鲜明。

两到三片竹叶就可以包一个粽子。将叶子平铺,将宽的一头折成圆锥形,填入事先泡好的雪白糯米,再嵌入赤豆或数颗圆润红枣,反复折叠,盖住每一个边角,然后扎紧,一个有棱有角的饱满粽子就包成了。就在那山上,第一次看到毛竹笋壳也可以做粽叶。毛竹笋密密层层的壳,在逐渐长高成竹后,很容易剥落下来。晒干收藏,待用时拿出来温水浸软,棕色的笋衣上点缀着深褐色的斑点,与鲜亮的箬竹叶比起来更多了成熟的韵致。

煮粽子时的景象蔚为壮观。用干枯的竹枝,大灶缓火,火苗细腻地舔着乌黑的锅底。空气中逐渐散发出竹叶、笋壳的混合清香,赤豆和红枣的甜香以及竹枝燃烧时的特殊焦香,紧绷的思绪随着袅袅炊烟漫漫散去,变得柔软舒适,呼吸逐渐与天地间相通,顿觉身心舒畅。此时,吃与不吃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采了箬叶带下山来,后来它们在我的阳台上卷缩成条,不能用了。才知道晾晒的时候应该夹住固定。生活之中无处不智慧。透过那些箬竹叶和笋壳粽子我看到,山寺中修行的僧侣,摒弃了俗世繁华,返璞归真,过着青灯古卷的简单生活,一叶一粽都是修行,每天都可能有新的证悟。

写这篇文章时,朋友小玲正住在江苏娘家。节假日可以踏着青草香的泥泞小路回到乡下的娘家让我羡慕不已。问玲,娘家用什么包粽子,回答说是一种当地方言叫“柴叶儿”的叶子,应该是芦苇叶,据说当地有苏北民歌唱到“拔根芦柴花”,想必这芦苇的茎干枯后做柴火烧饭,与竹枝有异曲同工之妙。玲家的房子坐落在河塘田地之间,随手拍了照片来看,果然就是芦苇叶。那些苇叶在春风中迅速生长,柔韧清香,是做粽叶的好材料。但时节一过,苇叶变老,柔韧性差,就不堪用了。玲的妈妈将其采摘后扎成一束束挂在砖墙上晾干。红瓦映衬着绿叶,是春天里幸福生活的气息。

玲的妈妈是位勤劳能干的主妇,不仅把田里家里料理得齐齐整整,还将玲培养成硕士。说话间正好有一锅粽子煮熟,满满一篮碧绿的粽子搁在一尘不染的雪白灶台上,养眼养胃。对比我家的厨房,实在汗颜。

芦苇,诗经里称作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芦苇浑身是宝,苇叶具有清胃火、除肺热、健胃止呕、利尿的功效。深埋于泥土中的芦根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著名的“千金苇茎汤”即采用芦苇茎入药,可以清脏腑热、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常用于治疗肺脓肿、肺炎、支气管炎等。菜场偶尔可以见到剪成一段一段的嫩白芦根在卖。春天,芦苇新芽鲜嫩可口,王安石对芦苇笋赞美道:“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到了秋天,成片盛开的白色芦苇花浪漫柔美,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芦苇杆可以编草席又可造纸,乡间孩童截取一段,就可以吹出动听的韵律。

用来包粽子的叶子柔韧性必须良好,经得起反复折叠,颜色要清新,具有清香之气,才能与糯米相辅相成,让人心情愉悦。有幸生在地大物博的国家,我所熟悉的江浙之外,可供包粽子的叶子种类还有很多。云南有特殊的花叶粽,用长着花斑点的叶子包成,广西、广东一带另有形似芭蕉的柊叶,除此之外,芭蕉叶、荷叶、茭白叶也是包粽子的好材料。

山东青岛附近有用一种叫“菠萝叶”的掌型宽大树叶包粽子的习俗。再查资料,发现民间所说菠萝叶的字是写错了,其实应该写作“桲椤叶”,是壳斗科落叶乔木槲树的叶子,据说有非常特殊的香味,用来做饼和粽子能让人爱不释口。槲树的叶、皮和种子都有药用价值,有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齄赤,通淋的作用。由于从未见过这种植物,特地问了住在青岛的堂妹平平,平平的大姨就会包这种粽子。

一枚枚粽子,在不同的厨房中承载了欢乐,在时节更替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凝聚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祈愿那些青了又黄,黄了再青的粽叶,经过悲喜,穿过时光,一年又一年,总在那里等着我们。

篇5:粽叶飘香寄思情散文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传统文化。但我从小爱吃妈妈包的粽子,所以对又软又糯又香又甜的粽子独有情钟。

那时候,家里生活虽然不富裕,但非常重视过“端午节”,每年妈妈都要在五月端午前就开始采买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粽叶、红枣。

现今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端午节”吃的粽子,花样品种也变得繁多了。如豆沙、鲜肉、火腿、蛋黄、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多种馅料屡见不鲜。各种口味的`粽子也得到不同人的喜爱。但我觉得还是妈妈用芭蕉叶、糯米、小红枣包的粽子最软最糯最香。

记忆中的“端午节”前一天,吃过午饭,妈妈顾不得休息,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把芭蕉叶子冲刷干净放在水里煮泡,然后把侵泡水中2-3天的糯米淘洗几遍,将精心挑选的颗颗饱满红枣洗净放进大瓷缸里。再把芭蕉叶子捞出放凉了,一切准备妥当。妈妈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家屋檐阴凉地下开始包粽子了。

我和妹妹放学回到家,顾不得进屋放下书包,就会围蹲在妈妈的身边,目不转睛地盯在了妈妈那双灵巧的手上。只见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粒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枣,包好后再用棉麻绳捆绑结实,转眼间一个又小巧又结实的粽子大功告成了。

这时候,我和妹妹就会伸出小手挣抢着把妈妈包好的粽子放进水桶里。每逢这时,妹妹就会仰起小脸问妈妈:妈妈,“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呢?

妈妈,她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们讲“端午节”由来。说,楚国有一个爱国诗人,他向国王提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排挤还被他们逐出都城流落他乡。

这位诗人生性耿直,他不愿委曲求全跳进了汨罗河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人们知道他的死讯后,非常痛心。渔夫们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河喂鱼以保他的尸首。

后来,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祭拜这位爱国诗人。

故事讲完了,妈妈的粽子也包好了。最后,妈妈也总是不忘告诫我们一句,你们长大也要向这位诗人一样做一个爱国有正义感的人。

我和妹妹似懂非懂眨巴着眼睛看着妈妈,然后异口同声说道,放心吧妈妈,长大我们也做一个爱国诗人。

接着妈妈站起身,把装满粽子的水桶拎到后院的仓房里。我和妹妹也跟着妈妈进了仓房,只见土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

妈妈放下水桶,弯下腰用火柴先引着一小块桦树皮点燃了木头绊子,趁火势倒进满满一炉膛煤。接着麻利把铁锅刷净将桶里的粽子倒进锅里,在粽子上面压上一个盛满水的小盆,然后盖上锅盖。

我和妹妹疑惑问妈妈,为什么锅里要放个小盆子?粽子煮多长时间才能吃呀?妈妈笑呵呵对我们说,这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瞧,先用大火把水煮开,过一会,打开炉膛门用小火慢慢煮,临睡前再把火封上闷上一夜。明天一早你们就可以吃了。

夜里,家里满院子飘着粽子的味道,扑鼻的清香味馋的我们直流口水。躺在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半夜,我和妹妹悄悄溜下床,提着鞋,赤着脚,打开后院门,溜进仓房,眼巴巴望着恨不得马上揭开锅盖吃上一个。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不等大人吆喝早早起床。洗了把脸胡乱擦一下,便迫不及待坐在了餐桌旁。

我和妹妹甩开小嘴,一口接着一口吃那又软、又糯、又香又甜的粽子。妹妹吃的嘴巴上,鼻子上、就连眉毛上都沾满了糯米粒,惹得我在一旁哧哧偷笑。

一晃姐妹们都相继成了家,可每逢端午节,妈妈还是提前包好粽子,打电话托人捎信让我们回家取。

但有时工作忙没有时间过去取,端午节这天,天不亮妈妈就会亲自把粽子送到各自的家里。

篇6:粽叶飘香作文初二

这粽子无需我多说,所有人应该都知道,它由粽叶包成,拥有绿色的外表,当它脱下绿色的外衣时,会露出白色的粽肉,仿佛在诱惑着你,让你吃下它。它的馅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枣棕最多,当然还有肉粽、小豆粽、米粽等。

别看拆粽子外衣简单,但包粽子可不简单。粽叶很好找,一般河边的嫩芦苇叶或是竹叶都可以。包的过程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只顾吃不会做的人来说。包粽子之前,要提前一天把糯米浸泡好。

包粽子也有讲究,必须要包成三角形,若是包成了其他形状,便成了“四不像”了。看着别人包起来如鱼得水,可自己操作却实属不易。我时常包成其他形状,全是不规则的,一按下去,有些地方就已经变形了。

对于我来说,外表不是关键,只要里面好吃就够了。于是,我那丑粽子也跟着漂亮粽子一起下了锅。当锅再一次被揭开,那些混在一起的味道弥漫开来,萦绕在鼻尖。粽子入口之后,有点粘,但味道挺不错,让人回味无穷。

篇7:粽叶飘香作文

小时,每当端午节前日,母亲就牵着我的手,挎着竹篮,带我到小河边去“打”粽叶,所谓的“打”就是一片一片摘下来。我们这儿的粽叶就是芦苇叶。春雨过后,芦芽如春笋,节节拔高。到了夏季远远的就看见芦苇丛在河边一丛一丛的,碧绿色的入了眼帘,郁郁葱葱,那芦苇的叶子个个宽大厚实,在夏季的小河边葳蕤弥漫着。我也学着母亲的去“打”粽叶,可怎么也摘不下来,只见母亲轻轻一摘就下来了,母亲手把手地叫我,让我顺着芦苇的叶子顺势往下一“打”,真的就摘下来了。不一会儿,就满满一篮的竹叶,还能听见风中吹过芦苇的声音,清脆悠扬的响彻在我的耳边。

母亲回来后把粽叶洗净,两头剪掉,再把粽叶煮熟,这样包的时候就粽叶不会裂开。那时家 里的条件不太好,她变着戏法似的将雪白的糯米里加上一些自家产的各种豆子,红豆、绿豆、花生,拌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真得很好看。只见她手脚麻利的将粽叶先圈成一个圆锥,再从旁边再插上两张粽叶,把五颜六色的糯米填满在裹好的筒子里,最后缠线,扎紧。,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五个一小串,十个一大串。我也学着去裹,可最后全都散了,母亲笑了笑这粽子的的后面,俗称“屁股”要捏紧,她手把手地教我,可最终没有学会。等粽子全部裹好后,放入大锅里,水全部没过粽子,用木柴架在灶螳里,熊熊火焰燃烧起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煨,那满屋子的香气扑鼻而来,缠绕在鼻尖,让站在灶台前小小的我,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急不可耐地想掀开锅子瞧瞧,母亲说这时是不能吃的,还得浸泡一夜。

篇8:粽叶飘香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國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篇9:粽叶飘香作文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奶奶总会为我精心包一些枣泥粽子,从挑粽叶到粽子出锅,一道道程序在她的巧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奶奶眼里端午节好似另一个春节。我劝她不要裹那么多粽子,她总是慈祥地笑着说:“不做怎行?吃什么呢?”

端午那天奶奶总是起个大早,小心地把粽子一个一个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拿着用五彩丝线织成的蛋兜兜,在蛋兜兜里装上一枚鸡蛋一枚鸭蛋,再拿上一个做工精致漂亮且装有香料的香囊,在门口坐着,远远地望着,等着我雀跃的身影,那一道曲折的小路竟也远远地伸向远处,望不到尽头。

当我小小的身影出现于小径时,奶奶总笑盈盈地迎上来抹去我额上的汗水,于我腰间佩挂七彩香囊,腕上系上五彩丝线,再往我手里塞上蛋兜兜,说是辟邪。然后拉着我回屋剥粽子给我吃,粽叶被一双巧手一层一层地剥开,顿时四周弥散开一股特有的清香,我贪婪地嗅着,眼睛紧紧盯着奶奶手中的粽子,眼里盛满了期待,这小巧精致的粽子可是我最爱的枣粽呢。我迫不及待地接着奶奶小心翼翼递过的粽子,满足地咬上一大口,顿时红枣的.甜、糯米的香以及粽叶的特有风味融为一体,充斥于唇齿之间。那味道如三月的柔风一次又一次拂过我的心潭,荡起一片涟漪。每当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每一个粽子,奶奶总是慈爱地看着我,眼眸里盛满了对我浓浓的爱意,嘴角永远是上扬着,那被岁月侵蚀的容颜总是在这时绽放出一朵世界上最美的雏菊。

“呵呵,慢点吃,别噎着。”,奶奶总是在一旁慈祥的看着我生怕我噎着。于是我不再快速地吃粽子,而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品尝每一个粽子,去品味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味道,去感谢这其中包裹的枣粽。

有人说“心如糯米,越粘越紧。情如粽叶,越煮越香。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是的,延长,它延长了回忆的思念,延长了心中的泪水,多想重拾与亲人欢聚一堂的喜悦,多想和亲人共享温馨美好的时刻,多想……怎奈光阴荏苒,岁月无情,再也回不去了,心好痛……

现在,美味佳肴轮番上阵,速冻粽子、肯德基……各种食品让人们眼花缭乱。而我却独爱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枣泥粽子,那味道能让我记起奶奶对我的爱,无时无刻,一如早已扎根在我心中的淡淡粽香。

篇10:粽叶飘香作文

――题记

还记得那年端午来临时,外婆包的粽子,那种味道一直在我脑海中不愿散去。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蘸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外婆喜欢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唱着童谣。我也喜欢一边看着外婆灵巧的双手包着粽子,一边哼唱着童谣。

我最喜欢的便是外婆包粽子的过程。外婆包粽子时是不喜欢别人插手得,生怕旁人做坏了品相和味道。三层粽叶交错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一弯,便弯出一个圆锥形的小漏斗。一小撮米添在尖尖的角内,然后把一块肉和蛋黄放在米的便在院中上面,在把一小撮米覆盖在上面。

粽子下锅后,是外婆最悠闲的时候。外婆便在院中抱着我坐下,唱起童谣来。而那最好的伴奏,便是粽子在锅内咕咚咕咚响起的声音。

粽子出锅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捧起一只粽子。轻轻一拉,绳线便脱落下来,展开粽叶,精致的四角煮的透亮。轻咬一口,便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在嘴中许久不愿散去,它就像一双灵巧的手,撩拨着我记忆的深处,牵引出一段清香的祖孙情。

又是一年端午,却再也吃不到外婆包的粽子。我吃过八宝粽、鲜肉粽、蛋黄粽,吃过竹简粽、迷你粽、什锦粽,也吃过烧肉粽、火腿粽、辣粽,却都没有外婆包的粽子的那种清香。

篇11:粽叶飘香初一作文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它成了我的一大困惑。通过上网搜索我明白了其中原因。大致有5种传说。1、是因为要纪念屈原。2、是因为要迎涛神。3、是因为是龙的节日。4、是因为是恶日。5、是因为夏至到了。

端午节到了,我家也要做粽子了。我跃跃欲试,和大人一样,端坐在桌子旁边,开始了我的艰苦奋斗。

首先,我拿起3张芦叶,平铺开,并制成锥形。接着,把洗干净的糯米放入之前制成的锥形。紧接着,当糯米在锥形的1/3时,放入一块腌制完的瘦肉和一块肥肉。然后,用糯米把这个锥形放满。最后,用做锥形余下的芦叶盖住开口,用绳子扎紧,一个“可爱”的肉粽子便完成了。

用这个方法,我做了3个粽子。可惜,它们的形状不伦不类,我所使用的地方就像刚刚结束了一次战争“横尸遍野”惨不忍睹。等我们全部收工后,我就把所有的粽子拿到一个大锅里慢慢煮。那会时间非常的漫长,我不时打开盖子看粽子好了没有,四、五个小时之后粽子终于好了。我找出了我包的异形粽子,大口的咬了一口。哗,太香了!我差点也把粽叶一块咬下来。

篇12:粽叶飘香访陶都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宜兴紫砂器具烧制历史久远,早在北宋年间即有梅尧臣写下了“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至明代,有周高起者作《阳羡茗壶系》说:“金沙寺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后,历经明清各朝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数百年间,宜兴紫砂时兴时衰,直到改革开放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才真正开创了现代紫砂工艺新的繁荣昌盛期。

国盛兴收藏。然而,用以制造紫砂器具的“富贵土”资源有限。2006年,在宜兴紫砂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明令暂时禁止紫砂原矿料的开采。这立即对宜兴紫砂壶艺制作、收藏产生重大影响,致使近些年来,宜兴紫砂壶广受追捧,其中名家制作的精品紫砂壶更因市场表现突出,价格大幅上升而成为众多壶艺收藏者争相收藏的对象。

正是粽叶飘香时节,笔者应邀,偕友人,趁假日,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了太湖边上、素有中国陶都之称的宜兴,专访几位新近涌现出的市场认可度颇高的紫砂壶艺新人。

传承创新返璞归真

是日,天气宜人。由沪宁高速公路转锡宜高速公路,继续西行不过20分钟,便到了中国陶都宜兴的核心城区——丁蜀镇。

进入丁蜀镇,我们的眼前不禁一亮:哇,记忆中狭小的街道,零落的小店铺早已不见,代之而起的是新建成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以及一幢连一幢崭新的宾馆、大楼、商店、市场等现代建筑,让人由衷感觉,新宜兴、新丁蜀真不愧是太湖湖畔新的富庶的明星城镇。

车至镇中心最闹猛的紫砂陶艺市场街,我们的座车稳稳地停靠在“杨氏兄弟紫砂”4层楼店面前——这里便是我们此次陶都之行的第一个访问对象、青年陶艺家杨建强的工场兼店铺。

杨建强,紫砂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初见其人,他正坐在一只大茶海前,一边不停地给客人泡茶、斟茶,一边满脸堆笑地指着面前放着的三、五把不同泥料、不同设计、不同器型的紫砂壶,一一介绍各自差异和特点,并友善地讲明档次价位。

笔者留意到,在茶海旁边的几凳上,摞放着三五本16开的中国文化艺术理论书籍。随手翻开书页,发现其中留有杨建强翻阅和正在探索的记号。此前已有所闻,杨建强自1992年从事陶艺创作设计,拜高级工艺师谈耀伟为师,十多年刻苦钻研,潜心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传统和现代陶艺相结合的风格。尤其是近年来,杨建强格外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借鉴,并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使得其创作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文化韵味。据此,他先后推出的数十件壶艺作品,如瓜趣壶、四方清风壶、六方合门壶等,不仅为各界著名人士喜好、收藏,而且还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陶瓷艺术评比展,并以传承创新、返朴归真的鲜明风格荣获多项金、银、铜奖。

漫步观赏杨建强的壶艺作品,大家不时发出赞叹之声。与笔者同行访问的一位友人私下告知说:我与杨建强相识十多年,每年我都选购一件他的作品收藏,从这些作品中,我发现他的作品透露出他本人肯钻研、好探索,其艺术风格日渐成熟,越来越有内涵。听说他的作品眼下在天津、唐山、大连等地非常热销。

话说至此,友人忍不住大声说道:“我看好这小子,他下足工夫,相信今后会有更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市场表现。”

壶韵茶香宁静芳馨

与杨氏兄弟紫砂店铺相隔一条街,便是助理工艺师沈震宇的震宇陶艺坊。我们刚踏进门,抬头便见墙上挂着年轻的沈震字与他的师傅、中国工艺大师顾绍培的合影照片,以及书法家毛玉林书赠的字幅:壶韵茶香,宁静芳馨。

生于1975年的沈震宇,自幼受紫砂壶艺的熏陶,长期得外公、工艺美术大师范洪泉的指点;1992年进入紫砂工艺厂锦达陶艺有限公司后,又经常得到师傅,中国工艺大师顾绍培的悉心指导。经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沈震字的紫砂壶艺创作能力大为提高,技术全面精进。

走进震宇陶艺坊,在两个放满其作品的橱柜前,仅约一平方米多点的空间,安放着沈震宇小小的泥料工作台。抬头仔细观赏橱柜内沈震宇的紫砂壶器,发现多以传统的圆器为主;主要风格为线条流畅,点线面挺刮,造型淳朴大方,制作精细。

笔者特地看了他的在第三届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如意提梁壶,深为其“水为情缘情似水,山含翠黛翠含山”这一寻找生活之源的境界所感动。再看他荣获第二届海峡工艺博览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的作品凤鸣壶,得知此壶的烧制过程奇特,只有容积、形制、壶盖的尺寸等多种要素在冥冥之中暗合和巧遇,才能发出鸣叫。鉴于此,即便烧上一千炉也不一定能成功出一把凤鸣好壶,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任由它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得失之间完全靠的是缘分。

了解了此凤鸣壶的奥妙,笔者不禁猜想:有朝一日,如我与友人一般爱茶请壶的人,一边品茗徐啜,一边把玩壶光玉色,岂非其趣盎然、其乐融融平。

雍容大度豪放刚劲

宜兴的丁山、蜀山上多产紫砂原矿,同时丁山、蜀山上也多产竹。基于此,无论是如朱可心、徐汉棠、汪寅仙等工艺美术大师级人物,还是其他各类紫砂艺术技师们,无不把竹题材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内容。这不,我们此行就专门访问了解了对竹题材颇有创作成就和体会的助理工艺师史宝芝。

史宝芝从艺至今20多年,曾先后拜吕尧臣、张培元为师。在前辈大师悉心指导和传授下,史宝芝得紫砂之精妙灵气;同时受何道洪大师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所制作品雍容大度,豪放刚劲。近年来,他既独自创作,有时还为多位工艺大师的工作室工作,许多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欢,市场反映一直热销不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史宝芝特别爱竹。据说竹的那种扩张伸展、虚心向上、不屈风雨的精神气质,时常令他神往:“节成于土,叶纤袅而有芒,杆柔劲而挺直,枝舒秀而清苍。”因此,在他的紫砂器具创作中,竹为题材的作品非常之多。

在不断地创作探索中,史宝芝发现市场上许许多多的“竹壶”,总觉得有些许缺憾,不少设计师的竹壶都以灵巧为主,并没有把竹的风格、人对竹的情感融合表达出来,更缺少如玉器那样的古朴沉稳感。经反复琢磨,他终有所悟。于是,一把又一把充满创新意识的龙竹壶、大鼎竹壶、富足有余壶、圆竹顶壶、祝福壶、知竹壶、风清月明壶、香炉竹壶、玉竹壶等相继问世,并很快进入藏家的书斋橱柜。

仅以龙竹壶为例,在创作过程中,史宝芝想: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深厚广博,假如能把对龙的崇拜和对竹的景仰结合起来,岂不是有别具匠心之效吗?于是,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便有了龙竹壶的创作灵感和构思——红色的壶身圆润饱满,碧绿的枝杆、特殊的竹节有规律地排列成龙身,再以根、芽、枝为眼、鼻、角形成龙头,以龙的造型来配壶的嘴、钮、把,再在壶的下把处长出新技,贴上几张竹叶似龙飘逸的尾巴来点缀。就这样,龙与竹两种精神结合一起,一种轻巧玲珑之气顿时跃然壶上,人见人爱,乃至让人爱不释手,赢得一片赞许之声。

短短两天,此次陶都之行,可谓马不停蹄,我们先后访问了六七位紫砂名家和新陶人。除了上述3位青年工艺师,我们还结识了擅长方壶制作的著名工艺师周志良,30出头就因才华出众而被好几位工艺大师工作室聘用工作的周强……

篇13:粽叶飘香作文

我们一家人一大早就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早已准备好了糯米、粽叶、粽绳,在等我们哩!刚一进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桌子前。包粽子!我看见奶奶先拿起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把底部一转,转成一个漏斗状,然后左手抓起一把米,倒进“漏斗”里,按紧,再把竖着的“把”往糯米上一折,折成小金字塔状,最后抽出一根粽绳,扎紧,再系上一个结,一个粽子便在她的手中做成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也来包。转成了漏斗后,就可以倒米了。忽然,一阵“沙沙”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偷看电视的我忙低下头去看,呀,假“漏斗”变成了真漏斗,我只得又“卷土重来”。想不到,原先的地方不漏了,其它地方的儿孙们又出来“继承祖业”了。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真是拆东墙补西墙!”奶奶听见了,笑着走过来说:“噢?让我看一看你做的‘假冒伪劣产品’吧?”说着,便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包好后,便放进蒸。

在等待的过程中,爷爷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以身殉国,跳入了汨罗江,百姓为了使他的遗体不被鱼虾吃掉,纷纷向江里扔糯米团。那天是五月初五。

篇14:端午粽叶飘香作文

今天,我家就齐动手做好吃的大肉粽。我们先把粽叶煮一煮清洗干净,把切好的五花肉和淘好的粘米都加入酱油和黄酒,再给它们伴匀做个按摩,肉、米都要腌制二、三个小时,这样配料就完成了。

可以上手包啦!先把粽叶窝成漏斗的形状,铺上一层米,放一块大肉,再铺一层米把肉盖上,把多余的粽叶包好,整理好形状,用绳子绑紧,一只斧头粽就做好了!看爸爸做起来很容易,可我学着包却怎么也包不起来,不是散花了,就是包不住,勉强包上的也是不成粽形,哎。妈妈说:“应该是你的手太小了握不住这个大尺码粽子吧,你可以做个迷你版小粽子。”对哦,知女者莫如母!

一番努力过后,我的迷你版小粽子终于做好了,用的五花肉可一点儿不迷你,只是粘米少了点。哈哈,要的就是这个味!

最后一步:煮粽半个小时后,扑鼻的粽香从高压锅里飘漂散出来,我也已经迫不及待了

捞出我的迷你粽剥去烫手的粽叶,酱红色的五花肉和饭粒闪着油亮的迷人光泽,因为米少肉多看着起来更像粽叶包肉,但愿味道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咽了咽口水,对着可爱的粽子吹一吹啊呜一口咬下去,啧、啧,又咸又鲜,又糯又韧,肉香伴着米香、粽叶香在口腔内久久回荡,自己做的就是出奇的美味!

篇15:粽叶飘香作文

清晨,妈妈就在大门上挂上了艾蒿,为我系上了艳丽的五彩绳,而我也将帮妈妈包粽子了。

包粽子我可以算上是“老手”了,但我包的粽子保证是老练中的人里包得最独一无二的了 ,因为我包的粽子不是漏米,就是不成形,总之,没有一次成功的,所以,我今天还要跟这粽子切磋切磋。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不往粽叶里塞很满的糯米,然后再放进去几个蜜枣,检查一下,没有残漏的地方,而后捆上绳子,大功告成!这次太完美了,真是独一无二,盖世无双!我捧着这个还没熟的粽子夸来夸去:“你真是太厉害了!那么十全十美,我要给你起个名字,叫‘完美’吧!”我还在那里跟粽子自言自语,妈妈可等不及了,“好了,你再弄一会儿,它就好坏了。”

我急忙放下了粽子,说:“快把它们煮了吧,还有我的‘完美’,一定要把它煮得跟它的名字一样好呦!”“要想煮好粽子这里可有不少学问,先在锅底放一层粽子叶,防止最下面一层的粽子糊掉,然后摆放好粽子,再把开水倒进锅里,水热可以先把米凝固住,不至于散米,而且水要浸过粽面,最后把盖帘放在粽子上,用一小盆水压住,盖上锅盖,开火煮一段时间就能吃了!”妈妈滔滔不绝的讲解都把我弄糊涂了,但我知道想吃到粽子真挺麻烦的。

篇16:粽叶飘香作文

早上,妈妈很早就把我叫起来,给我带上了五彩线和香囊,还给我点了雄黄酒,妈妈说这样不仅能驱除蚊虫,还能辟邪。

过了一会,妈妈拿来了一大盆糯米,还有许多粽叶说:“我来教你包粽子吧。”“好啊。”我一口答应了。只见妈妈把一张粽叶折成漏斗形,然后弄一点不多不少的糯米放进去,接着把做好的粽子顶放上去,把剩下的粽叶紧紧的裹起来。最后,妈妈用绳子裹紧粽子,一个粽子就做好了。轮到我做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步一步的做,但做到最后一步的时候,不听话的糯米直往下掉。妈妈说:“小心,下次少放一点。”

粽子入锅了,妈妈把粽子整齐的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大约30分钟左右粽子就好了。闻着那香喷喷的粽子,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妈妈找到了我做的粽子,开心的说:“呵呵,你的粽子真是个四不像,虽然是四不像,这也是你的劳动成果呀。”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甜滋滋的。那粽子浓浓的米香和那粽叶淡淡的清香成为我童年最难忘的回忆。

上一篇:以克服磨难为题的记叙文下一篇: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