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2024-04-22

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共9篇)

篇1: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礼节礼仪:

匈牙利人性格开朗爽快,言谈举止文明,一向十分好客,待人友好热情。

匈牙利人爱阅读书报、关心时事。

匈牙利人对大蒜怀有很深的感情,普遍认为大蒜能防御病魔,一些农村人,还认为大蒜能驱邪。为此,当妇女怀孕以后,人们常把大蒜放在孕妇的床上,以保护母子的安康。他们最爱郁金香花,认为它花形美观、色彩艳丽,观之赏心悦目,故称其是“百花皇后”,并尊其为国花。他们对白色感情特别深厚,认为白色是吉祥之色,会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他们与红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埃格尔人痛饮红葡萄酒后抵御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致使敌人误认为是喝了牛血誓死拼战,吓得敌人纷纷逃窜。此后,用优质葡萄酿制而成的“埃格尔的牛血酒”,便成了人民最喜爱的酒。他们在闲聊中,乐于谈论食品、酒和赞赏匈牙利突出成就方面的话题。

匈牙利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行握手礼。握手时,一定要坦然注视对方。匈牙利妇女一般多行屈膝礼。

注意:在匈牙利,注意不要给士兵或军事设施拍照。

风俗禁忌

1.匈牙利主要宗教有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其次为东正教、犹太教。

2.匈牙利人忌讳“13”、“星期五”,请客席位忌单数,尤其忌“13”号席位。他们认为“13”会给人带来灾难,“星期五”是个丧日。他们把打破玻璃看成是不祥的预兆,事后准会有不幸的事情要发生。他们在除夕之夜,忌吃飞禽和鱼类做成的食品,认为吃了飞禽肉,幸福就会象鸟儿一样飞走;而吃了鱼肉,吉祥就会象鱼儿一样溜掉。

3.匈牙利的农民习惯在新房落成之后往新居室内撒盐,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他们认为黑色是丧葬的色彩,把见到黑猫看成是件非常懊丧的事情。

4.他们忌讳谈论政治和宗教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吃带有骨刺的菜肴;不吃奇形怪状食品,如海参、蟹等;也不喜欢吃用菠菜、萝卜制的菜肴。

礼仪文化

1、相见礼仪

匈牙利人的姓名在排列方式上和我们中国比较相近,都是姓氏在前面,名字在后面,他们的姓名基本上都是两节组成的,但是在称呼匈牙利人的时候,基本上都不直接叫名字的,而只称姓,这点习惯上又和欧美人更为相似。匈牙利人社交场合和他人会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行握手礼或者是拥抱礼,妇女通常情况下会行屈膝礼。

2、商务礼仪

如果我们去到匈牙利是为了洽谈商务的话,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在九月份到明年五月份的时间段前往,因为在其他的时间当地人多处在休假期间,和他们交流商务的时候要特别的有耐心,他们在谈判的时候比较喜欢讨价还价,通常最后都需要比原先的报价低的价格出售商品,如果我们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做客的话,最好是可以带上一些小礼品

篇2: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匈牙利人请朋友吃饭,比较随意、但讲究用餐时的情调,一般会挑一家古香古色的老式饭店,餐馆里尽管客人很多,但很安静,大家都小声交谈,尽量不去影响别人,匈牙利人喝酒很讲究,有餐前酒和餐后酒之分,餐前酒一般为一小杯烈性酒,比如用李子或梨等水果酿造的白酒,还有一种开胃药酒,是用几十种药草制成的,味道有点象中国的霍香镇气水,但喝惯了感觉味道还不错,有养胃的功能。餐后酒一般为甜酒,托卡伊奥苏就是最好的餐后酒,匈牙利人请客虽然没有中国菜那么多的道数,动不动就十几道菜。但很讲究顺序,开胃酒后,先是前餐,一般为冷拼,然后是汤,然后才是主菜和主食,完了是甜点,最后还有咖啡或茶。宴请的气氛既随意,又实惠,不讲排场。

平时匈牙利人穿着都很随便,出行基本都穿便装,有时甚至显得有点太随意,在大街上基本看不到西装革履的绅士,经常有中国来的代表团穿着毕挺的西服革履在街上闲逛,往往会显得很扎眼,但是这里在办公室都要求穿正装,绝对不可穿便服、T恤上班。出席宴会或者观看演出,男女都要求穿正装,男士一般穿西服,女士多为长裙,晚礼服,并配有各式项链。此时不修边幅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有意思的是,学校期末考期时,学生们都穿得很正式。在节日期间,匈牙利人会穿着传统服装来庆祝。其传统的女装一般为:贴身无袖连衣裙配绣花短上衣,头戴包头帽或大方围巾,传统的男装为:粗布短衫衣配黑色紧身裤。

匈牙利人除夕之夜不吃禽类,认为吃鸡、鸭、鹅等飞禽,来年的幸运便会飞走,他们在新年送亲友的礼物。大都喜欢礼物上有“打扫烟囱工人”和小肥猪的图形,因为这些图形在匈牙利人心目中是“除旧迎新”的象征,“打扫烟囱工人”当然是除旧的象征,胖乎乎的小肥猪,令人喜欢,含意也喜庆,人们在形象上敬重小肥猪,但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他们新年的传统食品是油炸小乳猪,那是要拿小肥猪开刀的!

风俗禁忌

1.匈牙利主要宗教有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其次为东正教、犹太教。

2.匈牙利人忌讳“13”、“星期五”,请客席位忌单数,尤其忌“13”号席位。他们认为“13”会给人带来灾难,“星期五”是个丧日。他们把打破玻璃看成是不祥的预兆,事后准会有不幸的事情要发生。他们在除夕之夜,忌吃飞禽和鱼类做成的食品,认为吃了飞禽肉,幸福就会象鸟儿一样飞走;而吃了鱼肉,吉祥就会象鱼儿一样溜掉。

3.匈牙利的农民习惯在新房落成之后往新居室内撒盐,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他们认为黑色是丧葬的色彩,把见到黑猫看成是件非常懊丧的事情。

4.他们忌讳谈论政治和宗教的问题。他们不愿意吃带有骨刺的菜肴;不吃奇形怪状食品,如海参、蟹等;也不喜欢吃用菠菜、萝卜制的菜肴。

礼仪文化

1、相见礼仪

匈牙利人的姓名在排列方式上和我们中国比较相近,都是姓氏在前面,名字在后面,他们的姓名基本上都是两节组成的,但是在称呼匈牙利人的时候,基本上都不直接叫名字的,而只称姓,这点习惯上又和欧美人更为相似。匈牙利人社交场合和他人会面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行握手礼或者是拥抱礼,妇女通常情况下会行屈膝礼。

2、商务礼仪

篇3:清代潍坊特色习俗与礼仪初探

一、传统节日的特色习俗与礼仪

1.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全国各地的人民对其都极为重视。潍坊人自然也不例外。老潍县民谚中有“三日寒食五日年”的说法, 即寒食节过三天, 春节过五天。寒食节的三天, 头一天叫一百五, 是扫墓的日子。第二天叫大寒食, 是放风筝的日子。第三天为清明节, 是踏青游玩、荡秋千的日子。这一天还有特定的食谱:吃白面饼卷鸡蛋、内撒芝麻盐、喝麦仁稀饭。三天中最重要的也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风筝和荡秋千。清乾隆年间在潍县任过八年县令的诗人郑板桥在其诗《怀潍县二首》中云:“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送春归。”描写的就是当时的这两种习俗。

(1) 风筝满天。放风筝的习俗虽不为潍坊所独有, 但作为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 其风筝的悠久制作历史和放飞传统却有着国内外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潍坊又称“鸢都”, 是风筝的故乡, 风筝是潍坊的标志。潍坊市自198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届国际风筝会。潍坊风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源头是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到清朝中叶时期潍坊的民间风筝制作业已比较兴盛, 当时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 生意十分兴隆。风筝造型丰富多样, 大多模仿花鸟虫鱼、传说人物、神仙角色、生活器物等, 皆各具情态, 惟妙惟肖。那时, 每逢清明节, 竞放风筝已成为老潍县当地的重要风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人们在广场、田野、河畔、春山, 尽情地放飞那七彩的风筝, 把潍县的天空点缀得绚丽多姿, 浪漫美丽!

《潍县志稿》中生动地描绘了老潍县人放风筝的习俗:“本邑每逢寒食, 东门外, 沙滩上……河水初泮, 桃李葩吐, 杨柳烟含, 凌空纸鸢, 高入云端。”“清明, 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即风筝的古称。清末潍县进士郭麟的《潍县竹枝词》:“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比新来春燕多”, 真实地记录了清代潍县邑人在白浪河畔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潍坊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前后, 而不在其他节日, 原因正在于它是“扫墓祭祖”的一种仪式。清明扫墓, 考其初始, 人们大都准备一些纸钱, 但不烧掉, 而是拴在竹竿顶端, 插于坟头, 让纸花在风中飞舞, 象征先人的精神永存。如唐诗人白居易《黑潭龙》中“神之来兮风飘飘, 纸钱动兮锦伞摇”的诗句, 及诗人李贺《神弦》中“海神山鬼来座中, 纸钱窸窣鸣旋风”的描写, 都是很好的证明。“后来, 由坟头飞纸, 衍化为七彩风筝。”[1]

(2) 秋千飞转。荡秋千主要是清明期间年轻姑娘们的一种节日活动, 老潍县清明节的荡秋千之俗也颇为兴盛。秋千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摆动的秋千, 一种为形似伞状的“转秋千”。老潍县的“转秋千”颇有特色。清末潍县翰林梁文灿写过一阕《蝶恋花·清明》词:“三月清明槐火换……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筛得团团转。九朵红云衣按茜, 鸦雏金碧松钗颤。”描写的就是打这种“转秋千”的情形。以前每逢清明节期间, 白浪河 (潍坊市中心最大的一条河) 沙滩就非常热闹, 南沙滩上会连唱三天京剧, 而北沙滩上则会扎起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打秋千者多为青少年妇女, 彩带纷飞, 翩翩起舞, 煞是可观。

2. 中秋节———蒸月念月祭月。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 仅次于春节。清代老潍县人过中秋节的风俗非常有特色、有情趣。他们除了吃团圆饭、吃月饼以外, 还有三项独具特色的活动, 那就是蒸月、念月和祭月。其中, 前两项蒸月和念月中的“月”并不是指月亮, 而是指一种满月形的面食。

(1) 蒸月圆圆。平常百姓家一般在八月十五的前一两天发面、煮枣, 由妇女们开始做“月”。“月”是由两层圆形的面饼, 中间夹上煮熟的小枣做成的。然后在上面做一层很薄的带花边的“云肩”。在“云肩”上再做上各种精巧美丽的花卉图形, 给孩子制作的, 常常做上月宫中的玉兔。有的“月”做得精巧绝伦, 像艺术品一样美。

(2) 念月声声。“月”做好蒸熟后, 在中秋节的晚上, 孩子们人手一个, 在上面插上一只点燃的香, 在天井里, 过道里, 大门外, 便开始高声诵念儿歌:“念月了, 念月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念煎饼了, 骡子马子满天井了……”[2]此时夜幕低垂, 皓月当空。熙攘嘈杂的声音慢慢退去, 小朋友们的“念月儿”声也此起彼伏, 庄重虔诚。这种“念月”景象成为老潍县中秋节夜晚一道别样的风景。清末梁文灿的《蝶恋花·中秋》一词上阕:“八月中秋分一半, 枣饼层层, 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 小儿对月声声念。”就是对当时老潍县念“月儿”情景的详尽描述。而清末潍县诗人郭麟的《潍县竹枝词》:“中秋难得是晴天, 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 小儿齐唱月光圆。”也是对清代潍县中秋节念月习俗的有力证明。

(3) 祭月诚诚。在小孩儿们念月的同时, 妇女们常常在天井的西北角, 面对东南角刚刚升起的一轮圆月设下供桌, 点上香, 摆上蒸月、月饼、瓜果、美酒等祭品, 祭拜月神。全家人则围坐在院子的大树底下, 桌子旁, 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品尝着丰盛的美酒佳肴, 来庆贺一年的好光景。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下阕:“亭亭火树蒿灯转, 灯尽归来, 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 一家男女团圆宴。”描写的就是祭月和赏月的幸福情形。

二、特色美食习俗与礼仪

1. 朝天锅。

“朝天锅”是潍坊独有的美食之一, 也是潍坊人宴请外地宾朋的特色食品。据说这种美食的起源与当时的潍县县令郑板桥有关。郑板桥是一位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的好官。他“开仓济民”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更是千古流传:“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传说某年腊月, 郑板桥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 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 便找来屠户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 为路人煮菜热饭, 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顾客围锅而坐, 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 加点香菜和酱油等, 并备有薄面饼, 随意自用。赶集的百姓甚为欢喜。因为锅摆在露天集市, 上无天棚, 下无锅盖, 一口大锅向天开, 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仔细分析, 在这种美食的起源中包含着明显的礼仪因素———“官民之礼”。孔子说过“上好礼, 则民易使” (《论语·宪问》)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 , 统治者凡事以仁爱待人, 依礼而行, 尊重臣民, 讲究德操, 做出表率, 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没有敢不尊敬的了。正是由于郑板桥尊重百姓, 关爱百姓, 又廉洁奉公,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2. 和乐。

“和乐”是潍坊的又一大特色美食, 也是老潍县人过生日时必备的面食。潍县和乐又称为“鸡鸭和乐”:把煮好的和乐条 (筷子粗细的圆面条) 盛入碗中, 浇上鸡鸭肉卤子, 再加上适量甜蒜、鲜芫荽末、咸韭菜、咸胡萝卜末、蛋皮等小菜, 浇上辣椒油……令人垂涎欲滴!和乐原名“河漏”, 最早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祯《农书》中《荞麦》部分记载:“北方山后, 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 谓之河漏。”这是现存于世的文献中, 首次出现“河漏”一词。“河漏”在清中后期传入潍县。相传“河漏”是由清代潍县籍大臣陈官俊与其子陈介祺引入潍县的, 很快被潍县人接受, 老潍县人还取“河漏”谐音为“和乐” (发音为“huo luo”) 。

据说“和乐”名字的来历, 还与家庭礼仪有关:老潍县城内原本小有名气的一户殷实人家, 在几个儿子结婚后, 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 主人在无奈之下决定分家。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 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 众人都不知何物。主人点拨道:这是“和乐”, 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 互帮互助, 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都感到非常惭愧, 随后大家和好如初。从此之后, 城里富裕人家每逢老人寿辰都做和乐面吃。

可见这美食中包含了丰富的“家庭礼仪”:首先是“以和为贵”的家庭成员相处礼仪。彼此间要以礼相待, 和睦共处, 互敬互让, 方能幸福快乐, 家业兴旺。同时还有尊老礼仪。孔子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 “生, 事之 (父母) 以礼” (《论语·为政》) 。要尊重孝敬老人, 记住他们的寿辰,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按照礼的要求好好侍奉他们。

3. 杠子头火烧。

潍坊有一种硬面烧饼———“杠子头火烧”非常出名, 为多数潍坊人所喜爱。当年闯关东的好多潍坊人都带着这种食物路上充饥。这种特色食品的历史也很久远。《资治通鉴》中记载东汉人赵歧流落北海 (即潍坊) 以卖饼为生。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较早记录烧饼的例子。在清代, 潍坊的杠子头已很出名。《山东美食百绝二四:潍县杠子头》中云:“潍县火烧叫杠子头, 是有名的硬面食品, 清朝时期就很时兴, 直到现在仍很流行。”清朝末年, 潍县虞河镇流饭桥村的“杠子头火烧”最出名。每逢集市, 他们用专门做的长条筐子盛着火烧挑到大集上卖, 各商号及大户人家都买上几筐火烧存在家里, 一不怕霉, 二为了省钱。

潍县的“杠子头火烧”是用木杠子轧面做成的, 面和得很硬, 由死面与发面混合而成, 火烧呈圆形、周围厚中间薄, 一面凸, 一面凹 (早期的正宗杠子头火烧周边带有五个翅子) , 成型后, 细火烙、烤、烧等办法制熟。刚出炉的杠子头火烧, 就着花生米吃, 越嚼越香。或者切成薄片, 搭配上几种蔬菜烩着吃, 味道很美。杠子头在潍县独有, 是老潍县人的骄傲, 它代表着潍坊人可贵的精神特征:豪爽硬气, 坚韧顽强, 敢作敢为, 不怕困难。有趣的是, 这种面食还与小孩的“满月礼仪”有关:当年老潍县的小孩满月剪头发时, 大都有买杠子头火烧、撒铜钱的习俗;寓意孩子长大后“头皮硬, 运气好, 长得壮”。这里包含着长辈对新生儿的很多美好祝愿。

摘要:清代潍坊的习俗和礼仪非常繁盛, 地域特色极其鲜明,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意从清明节等部分传统节日和“朝天锅”等几种地方美食入手, 对清代潍坊的特色民俗和传统美食进行考证, 并探究其深刻的礼仪内涵。

关键词:清代,潍坊,习俗,礼仪

参考文献

[1]陈正宽.放风筝说起源[N].齐鲁晚报, 2011, 4 (5) :B06青未了.

篇4:春节饮食文化礼仪习俗

春节的前夜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除夕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意味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们依长幼之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祟钱”,寓意镇压“邪祟”。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饭为主。

除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取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湖北部分地区流行“压甑饭”。当地居民从农历正月初一起,数天内不做生米饭,谓之吃存有余。由于是除夕这天各家煮好的够几天吃的饭,俗称“压甑饭”。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朔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生、核桃、榧子、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依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这天清早他们从池塘里捕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斡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都备有年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做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篇5:安徽文化习俗礼仪

阜阳剪纸

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

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尊祖敬宗,崇尚孝道便就成了徽州人的重要理念和宗旨。然在宗族下的祠堂则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在乡土社会中宗教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需求又总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人们信仰的依托,因此祠堂、庙宇是人们趋吉避凶可信赖的保护点。旧时徽州各姓宗族都建有祠堂。祠堂建筑有两大类:一类是宗祠,一类是支祠(包括房祠)。宗祠是指某一姓氏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为宗祠。一个村落的姓氏只有一座宗祠:也有少数姓氏建有两座宗祠的(就是一个村落的某一姓氏有两个一世祖),但没有三座宗祠的。宗祠的祠名是突出某一姓氏即某氏宗祠,如:程氏宗祠、胡氏宗祠、汪氏宗祠等等。支祠是指宗祠下属某一支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它的祠名便是突出某一支内的某一个祖宗,以其名字为署祠名即某某公祠。房祠同样是支祠下属某一房内为祭祀某一代祖所建的祠堂(又称香火屋)。

当地民俗

一、黄山节令习俗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

二、黄山生产习俗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手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学艺: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风土人情

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牌坊很多,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节日吃鳝鳖和藕

按农历年俗,一年有三大节,除过年外就是中秋节和端午节。合肥地区人们过端午和中秋.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箭杆黄鳝马蹄鳖”;中秋要吃藕,而且是以吃包河无丝(私)藕为荣。

“箭杆黄鳝马蹄鳖”在合肥是老幼皆知的一句熟语,它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包拯入朝为官时正过国家边防吃紧,金人、西夏,不断寻衅滋事。前方告急、而皇宫里却大摆酒席,花天酒地,还要包拯从家乡巢湖进贡鳝鳖。包拯很恼火,就从巢湖采购了一些小鳝鳖。是上一见黄鳝象箭杆,只有手指粗.不肥;鳖象马蹄,不大。绷着脸说:“包拯.你搞什么名堂?这么小的鳝鳖怎么吃呢?”包拯慌忙奏说;“陛下,如今戍边的将士要的是‘弓断足,马匹多’,我一急,就购了‘箭杆黄鳝马蹄鳖’.我也知道这些不够斤两的鳝鳖不肥美.但我想奏明圣上。边防吃紧,我们在朝的,可不能只图吃喝.不思江山永固呀!只要圣上多想边防,多置弓箭,多买马匹,西夏和金人就不敢小视我们;只要边防稳固.国泰民安,使是细鳝小鳖,皇上也会吃得鲜美可口的。”经包拯这么一说,皇上有些醒悟了。说来也怪,箭杆黄鳝马蹄鳖.就是味道不差。从此,就拿“箭杆黄鳝马蹄鳖”作为美味佳肴。如今合肥一些饭店还挂出“箭杆黄鳝马蹄鳖”作为美味菜肴招徕顾客。端午节人人吃鳝鳖,有不忘遗训,居安思危的意思。

篇6:澳门文化习俗礼仪

七子澳门

闻一多的那首《七子之歌》向人们诉说了澳门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今,澳门已经回归了。里,中国依旧以稳健的步伐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澳门,也在风云浮沉之后愈发的璀璨和耀眼。这里的每一天都仿佛在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澳门人共同努力之下,澳门也日益蓬勃。当我们回顾历史......

从1553年被葡萄牙人占领之后,这个历经400多年的文化冲击,被中西方文化反复碰撞的“弹丸”之地,仍然保留了根植于血脉中的“中国风”,更从文化的交织之中,诞生了历久弥坚属于自己的奇特“风俗”

妈祖信仰

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的渔民特有的海神信仰,起源于福建一带,在澳门又称娘妈、天妃、天后。

早期的澳门同胞以广东沿海一带渔民、来往东南亚的商人移居为主,两者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大海和船舶,为了祈祷海上平安,妈祖祭祀文化也被带入澳门。

澳门被葡萄牙语翻译为“Macau”,意为“妈港”,最初来源是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见海岸边立着高大的妈祖像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澳门的第一座妈庙宇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出海的福建商人筹资修建,当时名为天妃庙,庙宇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澳门南部妈阁庙。

如今的妈祖祭祀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已经渗透进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俗

“谢灶”,在内地也叫“祭灶”,是澳门继承下来最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

在内地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给灶王爷摆上灶糖,祈求来年事事顺心如意。

澳门谢灶也用灶糖,不过与内地不同的是,澳门把谢灶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八,粤语中腊月二十八谐音为“易发”,所以澳门的大多数商家在这一天请吃“团年饭”,祈求财运亨通。

澳门过年当然也有除夕守岁,一家人团员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不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夜饭和祭拜演变成了用吉祥花木取代。

红包是所有中国人的“硬通货”,澳门当然也不例外,红包被称为“利是”。

礼仪风俗

澳门邻近广东,居澳的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居民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澳门人的结婚仪式主要分为二类:在澳葡萄牙人、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或的中国人采用的仪式,一般是到教堂举行婚礼,按天主教或的婚礼程序进行,这在澳门总人口中仅占小部分。大多数澳门居民是粤籍,故广东仔的结婚仪式是其主流。迎来新婚夫妇后,一对新人参拜天地、父母及互拜,然后大摆宴席,宴请众多亲朋、各方嘉宾,继而新娘端茶致敬亲友,亲友们接茶饮后送茶杯时,需递上“红包”,以示祝贺。

近代受清朝影响,新郎头戴及第帽,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红裙。不过,二战之后,这些传统婚礼服装逐渐为男着西服、女披婚纱所取代。宴请也从家中摆设过渡到酒楼。在生儿时设汤饼宴,粤人多分送姜醋与邻里或探访的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在婴儿过周岁时,有条件的人家则登上酒楼(取其登高吉祥之意),略设小宴庆贺,年长的亲友还给婴孩一绺线,意即长命富贵。为老人祝寿是中国敬老的一个传统。寿庆规模视其家庭情况而定,寿堂布置得五彩缤纷、红烛辉映,寿礼摆满案台,儿孙对老人行跪拜大礼,有名望的人士还会受到当地官员或名流的祝贺。丧事仪式也有繁简之分,一般在澳中国人较重孝道,其做法比较繁琐。

葡人及其他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的中国人则到教堂吊唁、祈祷,让逝者灵魂上天。祭祀祖先乃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澳门居民与国内一脉相承,祭礼形式也没多大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清明节。许多人在去世亲人诞辰或忌日也设三牲举行祭拜,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在春节来临之前,澳门居民纷纷上街筹办年货。澳门人也同样讲究好意头,以求新春大吉大利,一年到头平安顺利。如年糕,意即年年收入步步高;绿色瓜子,图个吉利,瓜子形似小银元,剥瓜子也就叫“抓银”。除夕之夜,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年饭”,然后在家中向尊长叩头拜年。在除夕之夜和年初一,爆竹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舞龙舞狮贺岁,也为春节增添了节日气氛,特别是醉龙表演,这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节目。

饮食文化

汇聚中西南北特色

许多外地人对澳门人有句评价,叫作“澳门人不怕请客”,意思是说澳门人请客人吃饭,决不会为请吃什么饭而发愁,保证会让你吃到独具特色、别处没有的菜肴。因为,澳门可谓荟萃了中西南北的美食,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

如果还是偏爱中国菜的话,澳门的很多酒楼都应有尽有,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填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位于新马路附近的福莱新街一带的中餐馆最为出名。想找个经济实惠的地方换换口味,可以去小食店尝尝各式粥品、粉面、云吞水饺、姜汁撞奶等,花费不多就可饱餐一顿。素食主义者还可以到菩提禅院吃一顿清淡的素菜。

入夜,澳门半岛旧城区里许多风味店、烧烤店火爆得很。香气四溢的牛杂汤、鸡腿、牛肋骨、鹌鹑、羊肉汤等应有尽有,令人回味无穷。日前,有笔者专门到青草街根记辉盛野味火锅店品尝羊肉火锅。

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店铺很是简陋,然食客云集。其羊肉火锅别具特色,用海南省的东山羊做料,配以黑蘑菇、蒜苗、蒜瓣等,肉鲜嫩无比,汤越喝越想喝,连我这个吃羊肉长大的人也是头一次体味到无可比美的可口。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台湾式茶坊,大多集中于“新桥区”和“新口岸的帝景苑区”。

集中在皇都酒店附近一条叫二马路的街里的泰国菜馆,特色菜有富贵鱼、腌鸡脚、炸虾饼等。吃得尽兴了,回去的时候还想给家人带点的话,可以在中区新马路到清平直街一带的饼家,买些云吞水饺、杏仁饼、蛋卷、薄脆、花生糖、鸡仔饼、肉干等小吃,可不要小看它们,这些都是超过半个世纪历史老饼家的产品,是祖传的手艺,甜咸胶合,甘香酥脆,令人齿颊留香。

酒吧、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可算是另一种选择。在午餐后,不少人喜欢到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喝一杯浓浓的咖啡驱赶倦意。有时间的游人在咖啡和闲情的伴随下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真是让人羡慕。例如在板樟堂街就有不错的葡式咖啡室,里面还有种类繁多的葡式甜点、糕饼。

篇7:荷兰的习俗礼仪文化

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 lands),简称荷兰(nether land)。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0884平方公里。人口141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但是荷兰王国的议会、政府机构都设在海牙,就连荷兰的首相府、中央政府各部,以及各国驻荷兰使馆,也都设在海牙。只有君主登基仪式或重大庆典才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仅有象征意义。

荷兰15世纪建国。1581年独立。17世纪未成为世界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国。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795年法军入侵,18XX年在法国统治下成立荷兰王国。18同比利时成立联合王国。1830年同比利时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占领,战后恢复独立。现为君主立宪,责任内阁。内阁掌行政权,直接向国会负责。国会分两院:第一院(first chamber)议员由某某议会选出,任期6年,每3年改选一半。第二院(second chamber)议员民选,任期4年。国王有权同时解散或分别解散两院。王位的继承采取世袭,由长子继承王位,无子时由长女继承。现任国王为碧丽克丝女王。荷兰于1945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7年成为欧美共同体成员国。

荷兰虽然地处北纬50-53度之间,但冬天并不冷,夏天也不热。然面,温带的海洋气候却使这里阳光不足,阴雨连绵,一年中只有65天的光照时间。

荷兰的名字netherlands ,在荷兰语里就是“低洼的陆地”的意思,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60%的人集中在西部的低洼地带,最低处竟比海平面低6.7米.因此,当你乘飞机在着陆的瞬间,你会发现大海的深处坐飞机。在乘船时,你会觉得离河不远的街道上的.汽车比船低。

商务活动,宜穿保守式样西装。公私单位往访前均务必订约。荷兰商人尤其爱旅行,千万先约好才前往荷兰。虽然不象法国、德国商人那样爱握手,荷兰人也较正式、保守。访谈涉及对方私生活。大工业常有“后备订单”对象。所以切记直接拿出您最好的谈判条件,以免生意飞了。

荷兰商人喜爱相互招待宴请,往往早餐丰富,上午10时休息吃茶点,中午大吃一顿,下午四时又休息吃茶点,晚上7时正式吃晚餐,睡前还有一次宵夜。所以,切记带着你的肠胃药。如果荷兰人邀请你至他家坐坐,大多只请你喝几杯酒,然后出去上饭馆吃饭,记得带花送给他太太——务必是单数,5朵或7朵最好,别对别人的太太过份。荷兰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汉学)知之颇深,不妨谈谈中国也孟哲学——他也懂。荷兰人在食上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颇兴趣。在荷兰,据说中国菜之多居欧洲之首位。每逢假日,荷兰人常爱全家到中国菜吃中餐,品尝中国的菜肴。

牛奶是其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料,喝奶尤如我国喝茶一般。荷兰人倒咖啡有特别的讲究,只能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处。倒满是失礼的插为,被视为乏教养。食习惯早餐吃乳酪、火腿、香肠、果酱。相处之道,不要提起纳粹,及其在亚受日本人迫富的事情。上楼梯时,男士在前。一般而言,男女爬楼梯的时候,女性在前,男性在后,这是一咱礼貌。而荷兰这处国家却与此相反。

篇8: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一、日本

日本人最常使用的传统行礼方式, 一般分为站礼和坐礼。行站礼时, 双手自然下垂, 手指并拢, 随着腰, 屈手礼, 双手礼。在以椅子为座席时, 也有三种不同的行礼方式。上级对下级行礼时, 坐在椅子上稍将身体前倾一下即可;同辈之间行礼时, 应从椅子上站起, 行与站礼几乎相同的礼节;对尊贵的客人或上级行礼时, 应到对方座位前深深施礼, 等对方就座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二、韩国

很多韩国人信仰儒教, 儒教非常注重尊敬长辈。在长辈走进房间时, 一般大家都要起立问好。在早起和饭后, 还要向父母问候。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也有给长者让座的习俗。就餐时, 也是先给长者上菜盛饭, 让他们先吃。一般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男士之间见面时, 相互鞠躬并且问好握手, 点一次头。但是在商界, 一般不采用鞠躬礼。韩国的女性一般不与别人握手。

三、印度

印度通用英语, 所以, 在见面时, 印度人相互要交换印有英文的名片。双方见面时, 一般是双手合十到胸口的位置表示相互问好。在行礼时, 年轻人还有弯腰触摸长辈脚面的礼节, 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还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摇头在印度表示同意, 不同意则用点头表示。召唤别人的手势, 是把手掌向下招呼, 但是不能用单个指头来召唤别人。拜访寺庙或者别人家时, 必须脱鞋后再进门。印度人欢迎尊贵客人时, 要用到花环, 花环越长, 表示迎接客人的身份越高贵。去别人家做客, 礼品一般带水果或者糖果即可。

四、美国

美国人在与人见面时, 主要还是行握手礼。在握手的时候, 两人的双手要握紧, 眼睛直视对方, 身体微微弓一下表示诚意和热情。另外,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 在握手时, 握手双方是异性的话, 一般是女性先伸手;如果是同性, 一般是年长的人先伸出手或者职位高的人先伸手, 主人要先伸手给客人。在相互关系很熟悉亲密的情况下, 也有亲吻礼。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生性开朗活泼, 与拘谨保守的英国人不同, 他们与朋友见面时, 一般只简单问好, 有时也很简单, 只轻轻挤挤左眼就算打招呼了。见面时, 他们一般都是热情握手, 以名字称呼对方。在澳洲的土著人, 握手的方式更为独特, 两人的中指互相勾一下就算问好了。

六、新西兰

新西兰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 一般惯用握手施礼;和妇女相见时, 要等对方伸出手再施握手礼。他们也施鞠躬礼的, 不过鞠躬方式独具一格, 要抬头挺胸地鞠躬。新西兰的毛利人会见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施“碰鼻礼”, 碰鼻子的次数越多, 时间越长, 礼就越重。

七、英国

英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 行的礼是握手礼。女子一般行屈膝礼。男士如果在见客人时带着帽子, 可以实施一种把帽子微微抬起的礼节。

八、法国

一般来说, 法国人在与人见面时, 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年轻的少女一般也有屈膝礼。个别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 也有亲吻面颊的礼节存在。还有“吻手礼”, 在上层社会中也很流行。但是, 一般行吻手礼时, 嘴是不能接触到被吻的女士的手, 更不能直接亲吻女士戴手套的手, 尤其不能亲吻未婚少女的手。

九、德国

德国人在社交活动中, 见面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在握手的时候, 要注视对方的眼睛, 表示自己友好的态度。拥抱礼一般是熟人、亲戚朋友之间的礼节。情侣或者夫妇之间, 是拥抱和亲吻礼节。在与德国人交往时, 还要注意避免谈及二战后东德、西德的问题和纳粹的问题。

十、俄罗斯

大部分俄罗斯人在公共场所与别人会面时, 是握手行礼的。最常见的还有拥抱礼。而且俄罗斯人还有吻礼的习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士, 吻礼也是有区别的。比如, 一般的朋友关系或者长者对晚辈, 主要是吻面颊礼仪。而男士对已婚女士的吻礼一般是吻手礼, 表达他们对这些女士的尊敬、谦恭的态度。吻唇的礼节, 一般只发生在情侣或夫妻之间。

通过这些礼仪习俗的了解、认识和学习, 学生们对中国旅游客源国的基本礼仪习俗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上主要旅游客源国的人文习俗, 在以后的旅游工作中, 就可以做到尊重游客的风俗习惯, 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 更好地服务游客,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匈牙利习俗文化礼仪

企业习俗、礼仪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

企业习俗、礼仪是企业文化的最基础内容和浅层次内容,也是萌芽期文化。所谓企业习俗,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习惯做法,这种做法沿袭日久,是全体员工默认的、心里的、自觉遵守的规范,而不是强迫的、书面制度式的规定,是一种“软约束”。譬如,美国一些企业常见的习俗有:幽默的问候、适宜的逗趣和恰当的玩笑、举办工作午餐和圆桌会议等。在中国企业中,见面友好的问候、节日期间走访慰问困难员工和老龄员工、注重女工保健、举行春节团拜会、员工家属联谊会、文体活动等等。习俗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但大家普遍认为应该这样做,做了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不同的企业习俗体现了企业不同文化的特征和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但却发挥巨大作用,能够规范和统一企业员工的言行。如果企业员工不按照习俗进行,就会被排斥在群体之外。

所谓企业礼仪,是指企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具有一定程度和比较规范的集体活动。一般来讲,礼仪包括仪式和典礼两种形式。仪式相对于习俗来讲,比较规范和程序,通常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常见的仪式有工作仪式、管理仪式、慰问仪式、走访仪式、表彰仪式、团拜仪式。典礼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仪式,但比仪式更为隆重、更为程序化、更需要事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典礼包括庆功会、表彰会、誓师会、厂(店)庆、开业(工)典礼等活动。这些礼仪,有的是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有的让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的寓教于乐,使员工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有的通过礼仪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习俗、礼仪是企业长期约定俗成的,不同于规章制度。习俗、礼仪依靠无形的力量来规范员工,它通过自然、随和、轻松的文化规范形式,使员工受到薰陶和感染,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亲和力和团队意识。

良好的习俗礼仪推动企业积极向上

企业习俗和礼仪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这座大厦的基础。良好的习俗和礼仪有助于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不好的习俗和礼仪则有可能形成企业不良文化,甚至企业反文化。因此,培育企业良好的习俗、礼仪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特别重视礼仪养成教育,我们认为,礼仪教育也就是培养员工日常工作行为规范。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5项要素的第4项要素,他认为企业应通过仪式、礼节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国外企业就非常重视培育企业的习俗、礼仪。摩托罗拉公司有着非常好的员工交流沟通习俗,如总经理座谈会、恳谈会、对话会和业绩报告会,员工可以和公司决策层、经理层等进行直接沟通。美国希尔顿饭店自始至终地重视培养员工的礼仪和习俗,其员工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的微笑服务享誉全世界。唐纳·希尔顿每到一家希尔顿饭店,问得最多的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没有?”良好的礼仪使希尔顿饭店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并带来了巨额丰厚利润。世界著名的百货连锁店沃尔玛有一个特有的习俗,那就是只要公司的利润率达到8%以上,公司董事长兼CEO萨姆·沃尔顿就带领员工身穿草裙,头戴花环,尽情在华尔街上跳舞,边跳边唱“来一个W,来一个M,我们就是沃尔玛!来一个A,来一个A,顾客第一沃尔玛!来一个L,来一个R,天天平价沃尔玛!我们跺跺脚!来一个T,沃尔玛,沃尔玛,呼呼呼!”。这种习俗也是沃尔玛“吹口哨”工作哲学的具体生动体现。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成功经营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建立并形成了优秀的公司习俗,如每逢圣诞节、公司纪念日,总经理都给全体员工寄发贺卡;员工过生日时,总经理寄去贺信,并亲笔写下贺词,然后郑重签名。员工进厂1年的时候和3周年、6周年、9周年时,总经理奉送比较贵重的首饰,当员工工作15周年时,将得到一件镶有钻石的更贵重的首饰。

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的社长松下幸之助非常注意发挥企业习俗的作用。他主张建立了朝会和夕会的习俗,即利用每天上下班5分钟的时间,各部门、各单位的员工聚在一起进行宣誓、总结。朝会时,要唱社歌,为建设新日本同心协力!不断地努力生产!我们为世人提供的商品,犹如涌泉一般。振兴产业!振兴产业!还要全体朗诵公司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亲爱精诚、奋斗向上、遵守礼节、顺应同化、感恩图报。

再如IBM公司的工作礼节,该公司成立于1914年,创办人托马斯·沃森看到当时有些企业内部风气不良,许多老工作人员欺压新来者,两者之间结下仇怨,员工内部很不团结。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托马斯·沃森要求管理者不要虐待或粗暴地对待雇员,而要设法让他们对自己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好感,通过尊重员工的权利和尊严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劳资双方的协作关系。托马斯认为,尊重人就要讲公平,只有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才能形成团结友爱的氛围。他还叫人专门制订了工作礼节的自我检查手册,人手一册,随时对照检查。同时,为检查员工是否遵守必要的礼节,他在各个基层中,任命1-2名的“礼节委员“,因为身边有礼节委员的监督,员工就不会发生不礼貌的行为。IBM工作礼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相互问候,人与人的关系是从相互打招呼、亲切问候开始的。公司要求每天第一次见面都要相互行礼,并说声“早”或“好”。二是谦虚有礼,要求员工在日常交往中,常用尊敬语、自谦语。三是友好接待客人,凡来访客人,就是全公司的客人,一定要热情接待。四是要在电梯上展示文明形象,公司要求上下电梯时请客人先行并对先乘的客人微笑示意。五是讲究电话礼仪,电话是公司的窗口,公司要求先报自己的名字,事先整理好通话要点,努力在3分钟内打完。接电话时,电话铃响两次以前应接电话,倘若响过两次后才接电话,要说:“让您久等了”。总之,IBM公司试图通过这些生活细节的规范化,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从而在公司里形成文明礼貌、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IBM公司这种尊重人、爱护人的企业精神不仅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更加信赖自己的企业,而且也为公司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企业习俗礼仪需要长期养成

企业习俗、礼仪的形成是企业负责人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形成的。形成良好的习俗、礼仪关键在于企业领导按照企业的使命、宗旨和发展战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培养良好的风俗习惯,注意去掉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习惯,这有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前班后主动打扫卫生,不乱扔垃圾,认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着装统一等等。培育良好习俗的基础是从日常工作中的员工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并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有成效。

上一篇:可撤销合同的情形下一篇:搜搜学习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