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

2024-04-09

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精选8篇)

篇1: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

开斋节习俗

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在新疆,穆斯林称这一节日为肉孜节,是波斯语的意译),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

节日早上,清真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要悬挂“庆祝开斋节”的横幅和彩灯,张贴赞颂真主的对联。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成年男子沐浴净身,小孩子也要把脸洗干净,男女老少都换上民族服装。大约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人们汇集到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

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人们自动跪成很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礼拜。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的聚礼要隆重得多。礼拜后,人们齐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

节日中,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开斋节举行婚礼,更添节日气氛。

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内容,人们除了节日参加会礼外,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要狮子舞、踩高跷、唱花儿、表演武术、摔跤、打扑克,城市里游公园等等。

尔德(Eid)的意思是集合的日子,来自“阿达”(Aada)这个词源,原意是返回,因为人们定期返回,参加穆斯林大众的集会。

伊斯兰的两大尔德庆祝活动是先知穆圣确定的节日。根据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圣迁移到麦地那之后,发现当地的人继承蒙昧时代的习惯,一年有两次庆祝活动。穆 圣说:“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延续过去蒙昧时代的传统保留两个纪念日。真主启示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日将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一个 是结束斋戒的日子。”

大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说:“这两个更好的日子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启示定为合法的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人类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 这两个节日,标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结束:斋戒和朝觐。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 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这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中,我们看到一年中的两个尔德节与任何民族的节日或习惯的节日很不相同。《古兰经》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供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

根据圣训教导,穆斯林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个星期的主麻日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即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个节日里“返回”和参加礼拜集会。这些是伊斯兰的节日,宗教性质的节日,因为在这些节日里,主要的活动是礼拜和敬畏真主。这是真主和他的使者为我们规定的聚会日子,凡遵守者都能获得许多倍的回 赐和真主的恩典。从真主那里启示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是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风俗

开斋节,也称“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开斋节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它的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1、打扫家庭卫生,沐浴净身,穿戴打扮整齐。

2、八点以后,无论天气如何,回族群众都会腋下夹一个小毯毡,一起聚集到清真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和拜毛,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3、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

4、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5、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时,还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有的回族青年男女还特地选定这个佳节办婚事。

由来

开斋节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中国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月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伊斯兰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按照夏季的日出日落时间,教徒需由早上约四时二十分起守斋,至傍晚约七时十分才可吃简单清淡的晚餐。

伊斯兰教经典记载,先知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公元6莱麦丹月,先知在沉思默祷时突然接到安拉的启示,命他以“使者“的身份传递真主的教诲。后来,先知穆罕默德将这个月定为斋戒月,以示纪念。与此同时,教法学家解释,“斋戒是为了让有钱人品尝饥渴滋味,以使他们不要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省出钱来周济穷人”。历经1400余年演变,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道“塞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祈求来年幸福。

篇2: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

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

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

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节日早上,清真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要悬挂庆祝开斋节的横幅和彩灯,张贴赞颂真主的对联。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成年男子沐浴净身,小孩子也要把脸洗干净,男女老少都换上民族服装。

大约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人们汇集到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人们自动跪成很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礼拜。

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的聚礼要隆重得多。礼拜后,人们齐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

开斋节有什么风俗

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

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有的地方念三遍“随俩”),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

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的注意事项

1、衣着端庄

斋月是穆斯林必须保持虔诚、谦逊和温和的圣月,有穆斯林信仰的朋友的小伙伴应该配合习俗避免穿着暴露的衣服。在晚上逛商场,进出酒店、餐厅或开斋帐篷时,这一点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较透明和过短的衣服、低胸装以及紧身装都应该避免,尤其是短裤,迷你裙和无袖上衣。

2、留意职场礼仪

前往穆斯林国家的商务旅行者应该注意办公时间会缩短并作出相应调整。最好将与穆斯林的商务会议安排在早晨,因为早晨时他们不会那么疲惫,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最好也不要将会议安排在午餐时间,避免让他们过度劳累,或造成其他不便。虽然非穆斯林人员可以在封闭区域进食饮水,但应该避免在穆斯林面前进行,而尽量选择在办公室里较偏僻的地方饮食。如果正在斋戒的穆斯林问你需不需要饮料,出于尊重,应该拒绝。

3、不要在公共场所进食、饮水和抽烟

在大多数穆斯林国家,斋戒期间在公共场所进食、饮水或抽烟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这也适用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在埃及等国家,在公众场所禁止饮食是出于礼貌问题,但在沙特阿拉伯、约旦、阿曼和阿联酋等其他国家,无论你是否信仰伊斯兰教,在公共场所禁食是必须遵守的规定。

4、留意用餐和娱乐时间安排

篇3:清代潍坊特色习俗与礼仪初探

一、传统节日的特色习俗与礼仪

1.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全国各地的人民对其都极为重视。潍坊人自然也不例外。老潍县民谚中有“三日寒食五日年”的说法, 即寒食节过三天, 春节过五天。寒食节的三天, 头一天叫一百五, 是扫墓的日子。第二天叫大寒食, 是放风筝的日子。第三天为清明节, 是踏青游玩、荡秋千的日子。这一天还有特定的食谱:吃白面饼卷鸡蛋、内撒芝麻盐、喝麦仁稀饭。三天中最重要的也最具特色的活动是放风筝和荡秋千。清乾隆年间在潍县任过八年县令的诗人郑板桥在其诗《怀潍县二首》中云:“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送春归。”描写的就是当时的这两种习俗。

(1) 风筝满天。放风筝的习俗虽不为潍坊所独有, 但作为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 其风筝的悠久制作历史和放飞传统却有着国内外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潍坊又称“鸢都”, 是风筝的故乡, 风筝是潍坊的标志。潍坊市自198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八届国际风筝会。潍坊风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源头是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到清朝中叶时期潍坊的民间风筝制作业已比较兴盛, 当时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余家, 生意十分兴隆。风筝造型丰富多样, 大多模仿花鸟虫鱼、传说人物、神仙角色、生活器物等, 皆各具情态, 惟妙惟肖。那时, 每逢清明节, 竞放风筝已成为老潍县当地的重要风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人们在广场、田野、河畔、春山, 尽情地放飞那七彩的风筝, 把潍县的天空点缀得绚丽多姿, 浪漫美丽!

《潍县志稿》中生动地描绘了老潍县人放风筝的习俗:“本邑每逢寒食, 东门外, 沙滩上……河水初泮, 桃李葩吐, 杨柳烟含, 凌空纸鸢, 高入云端。”“清明, 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即风筝的古称。清末潍县进士郭麟的《潍县竹枝词》:“一百四日小寒食, 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 乱比新来春燕多”, 真实地记录了清代潍县邑人在白浪河畔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潍坊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前后, 而不在其他节日, 原因正在于它是“扫墓祭祖”的一种仪式。清明扫墓, 考其初始, 人们大都准备一些纸钱, 但不烧掉, 而是拴在竹竿顶端, 插于坟头, 让纸花在风中飞舞, 象征先人的精神永存。如唐诗人白居易《黑潭龙》中“神之来兮风飘飘, 纸钱动兮锦伞摇”的诗句, 及诗人李贺《神弦》中“海神山鬼来座中, 纸钱窸窣鸣旋风”的描写, 都是很好的证明。“后来, 由坟头飞纸, 衍化为七彩风筝。”[1]

(2) 秋千飞转。荡秋千主要是清明期间年轻姑娘们的一种节日活动, 老潍县清明节的荡秋千之俗也颇为兴盛。秋千有两种:一种是前后摆动的秋千, 一种为形似伞状的“转秋千”。老潍县的“转秋千”颇有特色。清末潍县翰林梁文灿写过一阕《蝶恋花·清明》词:“三月清明槐火换……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筛得团团转。九朵红云衣按茜, 鸦雏金碧松钗颤。”描写的就是打这种“转秋千”的情形。以前每逢清明节期间, 白浪河 (潍坊市中心最大的一条河) 沙滩就非常热闹, 南沙滩上会连唱三天京剧, 而北沙滩上则会扎起高达二十多米的“转秋千”。打秋千者多为青少年妇女, 彩带纷飞, 翩翩起舞, 煞是可观。

2. 中秋节———蒸月念月祭月。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 仅次于春节。清代老潍县人过中秋节的风俗非常有特色、有情趣。他们除了吃团圆饭、吃月饼以外, 还有三项独具特色的活动, 那就是蒸月、念月和祭月。其中, 前两项蒸月和念月中的“月”并不是指月亮, 而是指一种满月形的面食。

(1) 蒸月圆圆。平常百姓家一般在八月十五的前一两天发面、煮枣, 由妇女们开始做“月”。“月”是由两层圆形的面饼, 中间夹上煮熟的小枣做成的。然后在上面做一层很薄的带花边的“云肩”。在“云肩”上再做上各种精巧美丽的花卉图形, 给孩子制作的, 常常做上月宫中的玉兔。有的“月”做得精巧绝伦, 像艺术品一样美。

(2) 念月声声。“月”做好蒸熟后, 在中秋节的晚上, 孩子们人手一个, 在上面插上一只点燃的香, 在天井里, 过道里, 大门外, 便开始高声诵念儿歌:“念月了, 念月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念煎饼了, 骡子马子满天井了……”[2]此时夜幕低垂, 皓月当空。熙攘嘈杂的声音慢慢退去, 小朋友们的“念月儿”声也此起彼伏, 庄重虔诚。这种“念月”景象成为老潍县中秋节夜晚一道别样的风景。清末梁文灿的《蝶恋花·中秋》一词上阕:“八月中秋分一半, 枣饼层层, 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 小儿对月声声念。”就是对当时老潍县念“月儿”情景的详尽描述。而清末潍县诗人郭麟的《潍县竹枝词》:“中秋难得是晴天, 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 小儿齐唱月光圆。”也是对清代潍县中秋节念月习俗的有力证明。

(3) 祭月诚诚。在小孩儿们念月的同时, 妇女们常常在天井的西北角, 面对东南角刚刚升起的一轮圆月设下供桌, 点上香, 摆上蒸月、月饼、瓜果、美酒等祭品, 祭拜月神。全家人则围坐在院子的大树底下, 桌子旁, 欣赏着美丽的月色, 品尝着丰盛的美酒佳肴, 来庆贺一年的好光景。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下阕:“亭亭火树蒿灯转, 灯尽归来, 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 一家男女团圆宴。”描写的就是祭月和赏月的幸福情形。

二、特色美食习俗与礼仪

1. 朝天锅。

“朝天锅”是潍坊独有的美食之一, 也是潍坊人宴请外地宾朋的特色食品。据说这种美食的起源与当时的潍县县令郑板桥有关。郑板桥是一位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的好官。他“开仓济民”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更是千古流传:“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传说某年腊月, 郑板桥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 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 便找来屠户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 为路人煮菜热饭, 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顾客围锅而坐, 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 加点香菜和酱油等, 并备有薄面饼, 随意自用。赶集的百姓甚为欢喜。因为锅摆在露天集市, 上无天棚, 下无锅盖, 一口大锅向天开, 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仔细分析, 在这种美食的起源中包含着明显的礼仪因素———“官民之礼”。孔子说过“上好礼, 则民易使” (《论语·宪问》)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 , 统治者凡事以仁爱待人, 依礼而行, 尊重臣民, 讲究德操, 做出表率, 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没有敢不尊敬的了。正是由于郑板桥尊重百姓, 关爱百姓, 又廉洁奉公,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2. 和乐。

“和乐”是潍坊的又一大特色美食, 也是老潍县人过生日时必备的面食。潍县和乐又称为“鸡鸭和乐”:把煮好的和乐条 (筷子粗细的圆面条) 盛入碗中, 浇上鸡鸭肉卤子, 再加上适量甜蒜、鲜芫荽末、咸韭菜、咸胡萝卜末、蛋皮等小菜, 浇上辣椒油……令人垂涎欲滴!和乐原名“河漏”, 最早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祯《农书》中《荞麦》部分记载:“北方山后, 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 谓之河漏。”这是现存于世的文献中, 首次出现“河漏”一词。“河漏”在清中后期传入潍县。相传“河漏”是由清代潍县籍大臣陈官俊与其子陈介祺引入潍县的, 很快被潍县人接受, 老潍县人还取“河漏”谐音为“和乐” (发音为“huo luo”) 。

据说“和乐”名字的来历, 还与家庭礼仪有关:老潍县城内原本小有名气的一户殷实人家, 在几个儿子结婚后, 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 主人在无奈之下决定分家。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 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 众人都不知何物。主人点拨道:这是“和乐”, 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 互帮互助, 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都感到非常惭愧, 随后大家和好如初。从此之后, 城里富裕人家每逢老人寿辰都做和乐面吃。

可见这美食中包含了丰富的“家庭礼仪”:首先是“以和为贵”的家庭成员相处礼仪。彼此间要以礼相待, 和睦共处, 互敬互让, 方能幸福快乐, 家业兴旺。同时还有尊老礼仪。孔子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 “生, 事之 (父母) 以礼” (《论语·为政》) 。要尊重孝敬老人, 记住他们的寿辰, 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按照礼的要求好好侍奉他们。

3. 杠子头火烧。

潍坊有一种硬面烧饼———“杠子头火烧”非常出名, 为多数潍坊人所喜爱。当年闯关东的好多潍坊人都带着这种食物路上充饥。这种特色食品的历史也很久远。《资治通鉴》中记载东汉人赵歧流落北海 (即潍坊) 以卖饼为生。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较早记录烧饼的例子。在清代, 潍坊的杠子头已很出名。《山东美食百绝二四:潍县杠子头》中云:“潍县火烧叫杠子头, 是有名的硬面食品, 清朝时期就很时兴, 直到现在仍很流行。”清朝末年, 潍县虞河镇流饭桥村的“杠子头火烧”最出名。每逢集市, 他们用专门做的长条筐子盛着火烧挑到大集上卖, 各商号及大户人家都买上几筐火烧存在家里, 一不怕霉, 二为了省钱。

潍县的“杠子头火烧”是用木杠子轧面做成的, 面和得很硬, 由死面与发面混合而成, 火烧呈圆形、周围厚中间薄, 一面凸, 一面凹 (早期的正宗杠子头火烧周边带有五个翅子) , 成型后, 细火烙、烤、烧等办法制熟。刚出炉的杠子头火烧, 就着花生米吃, 越嚼越香。或者切成薄片, 搭配上几种蔬菜烩着吃, 味道很美。杠子头在潍县独有, 是老潍县人的骄傲, 它代表着潍坊人可贵的精神特征:豪爽硬气, 坚韧顽强, 敢作敢为, 不怕困难。有趣的是, 这种面食还与小孩的“满月礼仪”有关:当年老潍县的小孩满月剪头发时, 大都有买杠子头火烧、撒铜钱的习俗;寓意孩子长大后“头皮硬, 运气好, 长得壮”。这里包含着长辈对新生儿的很多美好祝愿。

摘要:清代潍坊的习俗和礼仪非常繁盛, 地域特色极其鲜明,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着意从清明节等部分传统节日和“朝天锅”等几种地方美食入手, 对清代潍坊的特色民俗和传统美食进行考证, 并探究其深刻的礼仪内涵。

关键词:清代,潍坊,习俗,礼仪

参考文献

[1]陈正宽.放风筝说起源[N].齐鲁晚报, 2011, 4 (5) :B06青未了.

篇4:春节饮食文化礼仪习俗

春节的前夜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意思是旧年至此夕而除,明天就更换了新岁。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除夕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意味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们依长幼之序向长辈行礼辞岁。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祟钱”,寓意镇压“邪祟”。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现在已通称年糕了。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饭为主。

除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菜肴大多取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湖北部分地区流行“压甑饭”。当地居民从农历正月初一起,数天内不做生米饭,谓之吃存有余。由于是除夕这天各家煮好的够几天吃的饭,俗称“压甑饭”。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相传汉东方朔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生、核桃、榧子、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依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这天清早他们从池塘里捕几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斡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而每家都备有年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新年初一闭门守家。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做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篇5:加纳文化习俗礼仪

加纳人感情真挚、极为好客,哪怕你是个陌生人,只要他们不持恶意,能够以礼相待,就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的,甚至包括住宿、食物及钱财等。他们还特别富有感激之情。你若对他有恩,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对你报答的。

他们打招呼的习俗很特殊。它们习惯客到主家时,客人应先向主人致意;老师进教室应先向学生致意;两人相遇时,先看到对方者应先打招呼,如果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走来,走来的人应先打招呼。但是埃维人却与上面的方式不同,须由主人、站着的人和后被看见的人首先打招呼。

忽视了上述规矩,很容易被对方误解成你污辱他,或是在与他故意找麻烦。在加纳,色彩有着不同的寓意。他们视金黄色或黄色象征着高贵、富足、荣耀及成熟;视白色象征纯洁、美德、欢乐及胜利;视绿色象征新生、活力与强壮;视蓝色为爱情和温柔的色彩;视黑色象征忧郁、魔鬼、死亡及衰老;视红色象征悲愤、灾难、死亡与战争;视灰色象征落魄及耻辱。他们把凳子视为一种吉祥物。无论男女老幼都对其格外的昵爱和崇拜。他们人人都喜欢精心保存一只乃至几只凳子,并喻其为神圣的象征。

同时,他们还常以其珍贵的凳子当作最好的礼品馈赠给客人。他们时间观念不强。他们对事先联系好的约会,有时可能不准时到达,也有时甚至可能不去赴约。

礼仪习俗

一般礼仪:由于各民族集团之间的巨大差异,很难描述全国通用的某种习俗。

称谓与问候:见面和告别时的习惯是握手为礼。

约会与准时:要事先约会并准时赴约,不过加纳人可能迟到或甚至根本不露面。

示意动作:不要用左手作任何示意动作。

加纳人与客人相互见面或告别时的习惯礼节是用握手致礼。当他们同列队人握手时,无论这些人谁年长、年幼、地位高低,他们一般都习惯从右向左一一同列队人握手。

饮食习俗

加纳是个盛产木薯、大蕉、玉米,以及少量大米的地方,他们平时多用上述原料加工成不同的主食品种。饮食上口味不喜太咸,但偏爱辣味,讲究菜肴味香浓郁,注重用餐经济实惠。他们非常偏爱烤、烧、扒、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他们烤全羊(其烹制方法是先去毛、脱蹄,然后开膛净腹,再将羊身涂上佐料,用一根长铁棍从嘴到尾穿起来,再把其架在火上反复烘烤至熟)。因其肉质鲜嫩、焦香嫩、味道甚佳、深受欢迎。由于,加纳盛产可可而闻名世界,人们都称其为“可可故乡”。因此,人们都极为爱喝可可饮料的。

而加纳的上层人士在生活饮食上,一般都倾向于英、法。所以,在社交场合他们大多都喜欢西欧菜式。但其对中餐菜肴也非常欣赏,喜爱中国的川菜和京菜。他们一般用餐都习惯使用西式餐具,爱使刀叉用餐;但绝大多数的平民却都习惯以民坟的方式抓食用饭。

篇6:那曲文化习俗礼仪

藏北人热情开朗,豪放大方,乐于助人,特别能歌善舞,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献哈达是最崇高的礼节,每当遇到婚喜、节庆、迎送宾客、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一般用于朝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很早就起来,换上新做的服装,摆上“切玛”(用一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木盒,里面装满糌粑,象征丰衣足食),“退”(用酥油、奶渣、红糖、面粉等做成的糕点),果品等节日食品,互致新年的问候,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牧民还要在羊圈周围摆上冰块,预祝新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年八月的恰青(夏季)赛马艺术节,热闹非凡,区内外的游人商贩云集藏北,专程来参加赛马节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草原牧民白天观看勇士们赛马、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等各种马术表演,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使整个草原成为五光十色、欢声笑语的不夜之地。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丧葬风俗

丧葬根据死者身份分为许多等级,高贵的人和世系**等德高望重者死后,一般火葬;大**及在民间有很高威望者死后,一般法体塔葬;被射杀砍死的人或因传染病死亡者均实行土葬,但有分别的墓场;幼童夭折实行石棺葬、罐葬或土葬。除此之外的亡者皆行天葬,即将遗体分解后喂秃鹫,天葬台都有专职的天葬师。人死后先要请高僧大德占卜算卦,确定出葬的日期和时辰,停尸三到七天,出殡前划白线,以示灵魂送出,上路时必须先向西南行走。丧葬佛事十分隆重,请喇嘛念诵经文,以超度亡灵。并要做好卜卦所示的各种佛事活动,迎设超度佛像、朝拜庙宇、进香施财。藏北牧区如遇丧事,不仅家人哀悼,而且全村乃至全部落的人都为其举哀,亲朋好友送钱送物慰籍家属。家人在一年内不梳洗打扮、不喧哗谈笑、不事娱乐活动。家境好的在周年内每月做一次法事,周年日,用二至五天搞一次周年丧葬礼祭,修佛念经,洗发更衣,以示解哀。

那曲的历史文化

古代象雄遗址

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山南雅砻河流域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卓雍湖(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那曲草甸草原

篇7: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戏曲文化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 江、龙溪地区及厦 门、台 湾 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乩童

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正规的道教与佛教都不承认属于本教内仪式,道教和佛教虽承认有乩童这回事,但不允许弟子们搞这些东西。乩童们却常向道教和佛教靠拢,自称自己为某天神或某佛祖的同乩,甚至自称能请到“耶稣基督”。

虽然被称为乩童,但实际上也有年纪很大的。神明上身则称为“起乩”,而整个过程则被称为“扶乩”。乩童现今主要活动于广东、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集国家,在乩童仪式上台湾与泰国一带最为盛行。

成为一位乩童

一般童乩的来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选,并施予个人各种症状,使其担任乩童;二是老童乩的传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适人选继承衣钵;三是后天的个人自行起童,受现场情境影响而起童,成为童乩。

然而,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乩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庙中主神挑中成为乩童之后,必须身心纯净,会在适当时辰起乩,即神灵靠身设案办事,除了指示处理庙内事物外,也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问事;一般案台边都会有一位或多位协助的人手,多为庙里的理事或乩童的亲人.

篇8: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

一、日本

日本人最常使用的传统行礼方式, 一般分为站礼和坐礼。行站礼时, 双手自然下垂, 手指并拢, 随着腰, 屈手礼, 双手礼。在以椅子为座席时, 也有三种不同的行礼方式。上级对下级行礼时, 坐在椅子上稍将身体前倾一下即可;同辈之间行礼时, 应从椅子上站起, 行与站礼几乎相同的礼节;对尊贵的客人或上级行礼时, 应到对方座位前深深施礼, 等对方就座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二、韩国

很多韩国人信仰儒教, 儒教非常注重尊敬长辈。在长辈走进房间时, 一般大家都要起立问好。在早起和饭后, 还要向父母问候。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也有给长者让座的习俗。就餐时, 也是先给长者上菜盛饭, 让他们先吃。一般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男士之间见面时, 相互鞠躬并且问好握手, 点一次头。但是在商界, 一般不采用鞠躬礼。韩国的女性一般不与别人握手。

三、印度

印度通用英语, 所以, 在见面时, 印度人相互要交换印有英文的名片。双方见面时, 一般是双手合十到胸口的位置表示相互问好。在行礼时, 年轻人还有弯腰触摸长辈脚面的礼节, 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还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摇头在印度表示同意, 不同意则用点头表示。召唤别人的手势, 是把手掌向下招呼, 但是不能用单个指头来召唤别人。拜访寺庙或者别人家时, 必须脱鞋后再进门。印度人欢迎尊贵客人时, 要用到花环, 花环越长, 表示迎接客人的身份越高贵。去别人家做客, 礼品一般带水果或者糖果即可。

四、美国

美国人在与人见面时, 主要还是行握手礼。在握手的时候, 两人的双手要握紧, 眼睛直视对方, 身体微微弓一下表示诚意和热情。另外,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 在握手时, 握手双方是异性的话, 一般是女性先伸手;如果是同性, 一般是年长的人先伸出手或者职位高的人先伸手, 主人要先伸手给客人。在相互关系很熟悉亲密的情况下, 也有亲吻礼。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生性开朗活泼, 与拘谨保守的英国人不同, 他们与朋友见面时, 一般只简单问好, 有时也很简单, 只轻轻挤挤左眼就算打招呼了。见面时, 他们一般都是热情握手, 以名字称呼对方。在澳洲的土著人, 握手的方式更为独特, 两人的中指互相勾一下就算问好了。

六、新西兰

新西兰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 一般惯用握手施礼;和妇女相见时, 要等对方伸出手再施握手礼。他们也施鞠躬礼的, 不过鞠躬方式独具一格, 要抬头挺胸地鞠躬。新西兰的毛利人会见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施“碰鼻礼”, 碰鼻子的次数越多, 时间越长, 礼就越重。

七、英国

英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 行的礼是握手礼。女子一般行屈膝礼。男士如果在见客人时带着帽子, 可以实施一种把帽子微微抬起的礼节。

八、法国

一般来说, 法国人在与人见面时, 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年轻的少女一般也有屈膝礼。个别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 也有亲吻面颊的礼节存在。还有“吻手礼”, 在上层社会中也很流行。但是, 一般行吻手礼时, 嘴是不能接触到被吻的女士的手, 更不能直接亲吻女士戴手套的手, 尤其不能亲吻未婚少女的手。

九、德国

德国人在社交活动中, 见面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在握手的时候, 要注视对方的眼睛, 表示自己友好的态度。拥抱礼一般是熟人、亲戚朋友之间的礼节。情侣或者夫妇之间, 是拥抱和亲吻礼节。在与德国人交往时, 还要注意避免谈及二战后东德、西德的问题和纳粹的问题。

十、俄罗斯

大部分俄罗斯人在公共场所与别人会面时, 是握手行礼的。最常见的还有拥抱礼。而且俄罗斯人还有吻礼的习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士, 吻礼也是有区别的。比如, 一般的朋友关系或者长者对晚辈, 主要是吻面颊礼仪。而男士对已婚女士的吻礼一般是吻手礼, 表达他们对这些女士的尊敬、谦恭的态度。吻唇的礼节, 一般只发生在情侣或夫妻之间。

通过这些礼仪习俗的了解、认识和学习, 学生们对中国旅游客源国的基本礼仪习俗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上主要旅游客源国的人文习俗, 在以后的旅游工作中, 就可以做到尊重游客的风俗习惯, 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 更好地服务游客,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斋节文化习俗礼仪】相关文章:

开斋节寄语04-10

开斋节祝福语英文07-08

开斋节祝福语英文04-09

开斋节演出主持人串词04-27

开斋节用英文怎么表达01-12

上一篇:吃月饼讲学问优秀作文下一篇:诗歌《感恩父母的爱》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