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奇特的脸》教案

2024-05-07

《一张奇特的脸》教案(精选7篇)

篇1:《一张奇特的脸》教案

《一张奇特的脸》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各具特色 的造型艺术,增加学生对陶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 造力和动手能力。

2、尝试运用捏、搓、揉,借助工具压按等不同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二 教学重点:掌握泥塑浮雕头像的基本制作方法,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特的浮雕头像。三 教学难点: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应用。四 教学准备: 泥、垫板、辅助材料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要给大家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短片。想不想看?那么在看短片时,大家要注意观察你见到的人物的表情,看看他们的表情有什么特点。

2、点击课件,看录象。

3、好,短片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人物的表情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学一学吗?”学生回答:„„ 小结:总的来说,都是一张张很奇特的脸。(板书课题)

(二)欣赏

1、“小品王”赵本山照片和他的肖像漫画

(1)、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赵本山的脸型就很有特点,他自称自己是什么脸啊!另一张画家给他画的肖像漫画,(2)漫画中的脸型和现实中的脸型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奇特?(板书:脸型、变形)你们还知道哪些奇特的脸型?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3)、学生反馈讨论结果,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奇特脸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点击课件)(3)人们常说脸上的五官是哪五官?

2、毕加索的作品《少女的脸》

(1)这幅画是毕加索的作品《少女的脸》,大家看了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2)少女脸的那些部位发生了变化?(板书:五官、夸张)(3)游戏请学生上台做鬼脸,看谁的五官变形最奇特?

3、奇特的面具(点击课件)

师:这些艺术品的共同特征是五官的形状、位置奇特、色彩鲜艳。(板书:色彩鲜艳)

4、图坦卡蒙金面具(点击课件)

师:大家看看,这张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的一位大法老,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 脸上罩了这个金面具。(点击课件)

师:这是我国的戏剧脸谱,因为是演戏用的,所以这些面具色彩艳 丽,造型独特。

(三)讲解演示怎样表现奇特的脸

师:那么,怎样才能用泥制作出一张奇特的脸呢,现在,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点子最多。

演示步骤:做之前,要先想好,要做一张什么样的脸,是恐怖的脸还是笑脸,或者是类似什么动物的脸。先拿一部分 泥来做脸型,要先想好,要做一个什么脸型(讲讲变脸型),然后我们根据脸型制作出形状位置奇特、表情夸张的五官,下一步就是装饰了装饰时花纹越奇特越有趣,像挂上珠子,插上羽毛„„还有的脸上还刺(画)有图案。在后面的制作中,大家就可以灵活运用这些会让脸看起来更特别的方法,但是这些辅助材料要有选择地使用,有的表情并不一定适合用。

(四)(点击课件)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力,合作做一张奇特表情或奇特造型的脸。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发现造型奇特或好的技法及时点评展 示。

(五)作业展评 召开“奇脸展览会”

提示:(1)给同学们讲讲你的作品表现的是什么?(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是因为造型奇特吸引了你,还是因 为细节表现或技法新奇有趣?

(六)拓展延伸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设计制作出了一张张奇特的脸。老师带来了几件小作品,你们也可以把今天的作品放在阴凉处晾干,涂上广告颜料(一定要注意色彩鲜艳,搭配合理),然后涂上透明的油漆,你们也可以试一试,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做的还漂亮。板书设计:

一 张 奇特 的 脸

变形

夸张

鲜艳

《一张奇特的脸》的课堂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一天,学校技能科组长通知我要求我上一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上四年级的手工课。《一张奇特的脸》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设计的,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美术活动课,设计本课的最初想法是源于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教学活动旨在通过美术学科的视角进行去戏剧艺术的综合考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人文艺术的热爱,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努力的探索小学中年级艺术课的教学实践,将美术中的手工制作和音乐中的舞蹈融入到美术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好美术,感悟美术,理解美术,加深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教学程序主要是通过看,赏,想,找,摆和展评等体验探究性活动丰富学生对面具的感知,并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对奇特的脸的感受,体验发现与创作的快乐,使学生了解了脸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

二、案例描述

1、情景导入

导入部分我采用了舞蹈的方式,很多学生觉得很奇怪,这样的舞蹈很奇怪,很丑。于是就在想这个是舞蹈课吗?可是明明是美术老师啊„„我以此为悬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刚才我们跳的舞蹈是为了配合我们今天要上的课而跳的,那么奇怪的舞蹈如果加上了什么样的装饰就可以让它变的合理啊?”(学生回答:“面具”)教后想法: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音乐和美术的想结合,希望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2、教授新课

“那面具有那些呢?我们来看一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脸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们的脸和我们的脸一样吗?他们的装扮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有的脸都是黑的,头上带着各种各样的头饰的„„)“对,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装饰物,到了他们自己的节日时人们就会将自己精心打扮,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艺术家们是怎么打扮脸的呢?”(学生回答:“想”)

教后想法:各个地域的脸不一样,让学生从感官上得到一定的了解,原来人的脸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我接着让学生欣赏毕加索的少女的脸、藏族面具、图坦卡蒙金面具、用动物构成的奇怪的脸、热贡艺术、云南吞口、斯里兰卡面具。“想一想,艺术家制作的脸跟真实的脸有区别吗?”(学生回答:“艺术家都有画的,他们制作的脸都奇形怪状的,颜色都是五颜六色的„„”)“那你们还在那里见过奇特的脸呢?”(学生回答:“动画片里,电视剧里„„”)

教后想法:从艺术家身中学到如何制作面具,可以怎么制作。

接着我出示两张照片,一张是六小灵童,一张是孙悟空的照片让学生找一找他们的脸在那些地方有不同。学生们一下兴奋起来,孙悟空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纷纷站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鼻子不一样,眼睛不一样„„”我小结说:“发髻线不一样,脸颊不一样,嘴巴不一样„„”

教后想法:两张脸的对比,更清楚的指出脸是脸,面具是面具,面具是可以通过艺术手法创造的。

趁着学生的热情我马上将准备好的教具一些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五官放在黑板上请同学上来拼拼摆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不断的说:“好奇特的脸啊„„”我马上抛出个问题:“怎么样的脸才叫奇特的脸呢?”学生们马上讨论起来,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要经过夸张和变形的,要和真实的脸不一样的„„”我将他们的回答进行了总结“1.脸型要奇特2.五官的形状、位置奇特3.色彩或表情夸张4.制作材料与方法多样”并出示课件显示,还进行制作示范,让学生的思路更加的清晰„„

教后想法:加深学生对面具的理解,点明主体“奇特”。

3、学生制作

当学生有强烈的创作愿望时,我将全班分为7小组,每组5-7个人,并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分配组员的制作任务。此时大家的情绪高涨,有手中的材料无拘无束的制作各种属于自己的面具,将自己的情感尽情的释放出来。一张张面具贴在黑板上的时候,我真的为学生的创作表现热情所惊叹。欣赏评价的时候我请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制作的意图和设计的理念,并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感受面具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案例反思

上了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课题选的不错。面具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这节课我主要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以舞蹈情节导入,给学生创设了一组富有想象的情境,学生兴趣昂然。然后通过各个民族的脸的对比,装饰的对比,以及艺术家们对奇特的脸的艺术创造,从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想象的世界,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我以一个“奇”字来展开,用语言来渲染,使学生进入一个奇思妙想的世界,通过小组之间愉快地合作学生有了很多奇特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当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理性地提醒学生不仅要会想,更要会把自己的想法表现给大家看,制作时提醒学生注意面具的完整性,五官一定要奇特,颜色要鲜艳,用自己的巧手来创造一个神奇而有趣的奇幻世界。

总体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教师的应变能力相当的重要,如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需要在课间将学生分成7组,在试教的时候,课间有充分的时间让我准备,使得学生在心理能很快的得到适应,心灵得到安抚。而在正式上课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时间上不能很好的把握,在安排位置的时候就出现了整个教师闹哄哄的情况。进入上课导入部分我使用了舞蹈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没有把握好学生的纪律。在后来的教学次序上也不是非常的理想,程序上有些乱。如果我的组织能力更好些,把握学生的能力上更好些的话,可能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奇特的脸,使学生有更深的印象。欣赏名家作品时,我感觉要当好一名教师一定要极具学识魅力,否则,连自己多无法好好理解画家的作品,又能给学生什么好的启迪呢?就只能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了。于是我查找毕加索的少女的脸、藏族面具、图坦卡蒙金面具、用动物构成的奇怪的脸、热贡艺术、云南吞口、斯里兰卡面具等作品的资料。不是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嘛。上了这节课,我感觉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

“老教材”上的手工面具制作课大多是以设计、表现为主的,在本课中,我及时调整,把欣赏,特别是欣赏有关面具文化作为本课教学的一大部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面具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其中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各地域不同脸的特点、艺术家手下创造的面具、对比真实的脸和经过艺术加工的脸的区别。这三个环节分别在本课的前、中、后部,使本课较好的融合在文化欣赏之中,也更易使学生懂得面具的制作不仅仅是作为美术的一种,它更是文化的一部分。

2、要当要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作为教学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只有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走向更高领域。

3、按照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创造适合儿童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法与创作课型 《美术新课标解读》说:“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像思维等。正如这节课中,学生对欣赏艺术家创造的面具时,他们感到很新鲜,很幸福,于是我就在这个环节上多停留一些时间,让学生从艺术家作品中得到启发,正符合”教无定法,教亦有法“的教学规律。

4、美术课要挖掘哪些艺术因素

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到道德修养,领悟美术文化其丰富内涵,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篇2:《一张奇特的脸》教案

教材分析:

人一生中会遇见多少张面孔,每一张面孔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胖、有的瘦、有的面目狰狞、有的慈眉善目……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精美的头像工艺品,材质各种各样,造型千变万化。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陶艺,了解浮雕式人像的造型艺术,感受不同造型带给人们的美感。

应会:尝试运用捏、搓、揉,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增强学生对陶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泥塑浮雕头像的基本制作方法,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特的浮雕头像。

难点: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学习材料:

课前收集资料,陶泥、垫板、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奇特的脸: 1.什么样的脸是奇特的脸?

2.表演奇特的脸:喜、怒、哀、乐、惊奇、鬼脸……

3.相互交流:五官指的是什么?当脸上的表情发生变化时,五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直观细致地观察表情的变化,并培养学生将学习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地习惯。

(二)、怎样做奇特的脸:

1.欣赏:古代埃及、中国等关于人像造型地艺术。

2.总结:很多立体的造型艺术中,艺术家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动态,而大胆地将人物的五官形态、动态进行夸张和变形。3.“奇特”的条件 4.欣赏学生作品。

教学意图:信息交流,提高审美水平及文化涵养。

(三)、我要做奇特的脸:

1.作业要求:发挥想象力,独立或与小组合作一个奇特表情或造型的人像作品。2.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教学意图:在轻松互动的气氛中创造,培养创造能力。

(四)、欣赏奇特的脸:

1.展示:介绍自己作品中最奇特的地方? 2.拓展:欣赏烧制好的作品。

教学意图:

篇3: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那笑, 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今年的运动会上, 我冲过八百米的终点后, 瘫坐在地上, 两条腿像灌满了铅似的, 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不知为什么, 心里总是觉得自己很委屈, 很倒霉, 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跑八百?这时, 我的前面站了一个人, 穿着一双白色的运动鞋。我抬头往上看, 迎接我的是一张笑眯眯的脸, 是武红伊人。

“来!我扶你起来!”武红伊人伸出双手, 想拉我。

我低下头, 说:“我办不到!我没有力气了。”

“相信我!有我在, 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我再抬起头, 还是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却不知何时多了几分温暖的感觉, 心里热乎乎的。

不知是因为委屈, 还是被武红伊人感动了, 一滴亮晶晶的眼泪划过我的脸颊, 滴落在深红色的跑道上。

“唉?你怎么哭了?”武红伊人用手背擦擦我的脸, 着急地问:“来!我们再试一次, 这一次一定可以站起来的!对不对?”

我抬起头, 迎接我的依然是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温暖人心。

“嗯!”我拉住武红伊人的手, 努力站了起来。

“看!你站起来了!你多棒呀!能跑完八百米, 真是好样的!”武红伊人一边鼓励我, 一边搀着我走向同学那里。

掌声响起来了!“何子美!你真棒!”“太了不起了!”“竟然跑完了八百!”听着热烈的掌声, 听着同学们的赞许声, 再看看武红伊人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我哽咽着, 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终于明白, 我能够坚持到最后, 不只是因为自己的实力, 还有同学的鼓励, 老师和家长的关心, 最重要的是因为有朋友的支持。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象征着我和武红伊人之间的友谊, 让我坚持战斗到最后, 战胜一切困难。

于是, 我的脑海中便不断的浮现那一张笑眯眯的脸, 遇到难题不放弃时, 我会想起;遇到每天的“题海”, 心有烦躁时, 我会想起;受到批评或委屈时, 我会想起……

篇4:一张丑陋的脸

那是去年“五一”那天,上午阳光明媚,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天水湖公园游玩。

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迈着欢快的步子,一路走一路看。公园里,青青的小草覆盖着大地,远远望去,像绿色的地毯。湖边和道路两侧的柳树枝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枝条随着春风的吹拂轻轻地摆动,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还有几棵桃树,几簇丁香树,它们盛开着白里透红的花儿,花儿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气味,让人陶醉。湖面上,几只小船在漂荡……

我正欣赏着公园的美景,突然一张扭曲、布满疤痕的脸闯入我的视线,我赶紧抓住爸爸妈妈的手,一下子退到他们身后。爸爸问:“怎么了?”我说:“爸爸,你看那个人的脸!”爸爸说:“噢,我知道他的事。”于是,爸爸给我讲了关于那个人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1988年的事,当时,我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这个人积极报名,自愿参加扑火,舍生忘死,冲在最前头。大火着了五天五夜,在第五天,他支撑不住,倒在了火场。当人们把他从火场上救出来的时候,他的脸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我差点掉下眼泪。当我再次回头望他的时候,我觉得这张脸不那么可怕了。我从心底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他的脸虽然被火烧得变了形,但他的心灵是美好的。我默默地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系鹤岗市东方红小学五(2)班学生

篇5:《一张奇特的脸》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课中的一节。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头像虽然是雕塑造型中比较难的题材,但是本课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严谨的写实造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的幻想。所以应该说,本课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还是造型的难易程度,都是符合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学习陶艺不仅是让孩子们接触陶泥,亲近大自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头像造型艺术的同时,初步感受不同的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脸部艺术。知道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别。

2.了解、感受橡皮泥这一造型艺术带给人们的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尝试运用捏、搓、揉,并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的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

三、教学重点:

掌握泥塑的基本制作,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具特色的脸。

四、教学难点:

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橡皮泥、垫板、制作工具、装饰物、教学课件、面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我们在上课之前,做个猜谜的小游戏,考考大家的观察力怎么样,好不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咱们喊:一、二、三共同把他们请出来。(三位同学戴着头饰做着怪动作出现)让大家猜猜是谁?

2.师:在这三位同学出来的一瞬间,老师看到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不同的表情,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出:奇特。板书:一张奇特的脸)

二、欣赏图片,分析怎样的脸是“奇特的脸”

1.师:关于脸的奇特造型有很多,下面让老师带大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一些精美的头像工艺品。我们经常说,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往往有很多区别。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1)艺术作品中的脸和现实生活中的`脸有什么不一样?

(2)怎样的脸才是“奇特的脸”?(板书:奇特)

2.点击课件,欣赏“头像工艺品”

3.点击课件,欣赏真人头像。

(过渡)师:我们欣赏了艺术作品中的脸,现在来欣赏一幅现实中的脸,看看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问题一:看到的脸是什么形状?还有什么形状?

问题二:观察中轴线,观察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对称)

问题三:眼睛、耳朵等,我们总称为?(五官)

小结:关于脸部的美术知识还有好多,比如:“三庭五眼”等等。

4.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老师先不做任何评价。

三、看图比较。交流、分析前两个问题。

1.出示脸型的对比课件。

(1)这两组图,艺术作品中的脸型和现实中的脸型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真人的脸型是什么型?

(3)艺术作品中的脸在真人脸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变化?

看起来才更奇特?(板书:脸型-----变形)

(4)你们还能想出什么样的奇特的脸型?

2.出示五官的对比课件。

(1)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和现实中的五官有什么不同?

哪一种更奇特?为什么?

(2)欣赏真人脸的五官。

(3)艺术作品中的五官在真人对称的基础上进行了什么?

(板书:变形、夸张)

(4)请学生上台做鬼脸,看谁的五官变形最奇特?

3.出示色彩对比课件。

(1)放音乐,问学生听到什么颜色?《歌曲:说唱脸谱》

(2)分别代表历史中哪些人物?

(3)为什么红色代表关公?白色代表曹操?这些颜色分别给人以什么视觉感受?(比如;红色代表—威武、中正)

(4)这些戏剧中的人物的颜色和现实中的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觉?(板书:色彩、装饰手法、鲜艳、独特)

小结:所以说一张奇特的脸必须做到:夸张、变形、等。

4.(出示实物)讲解材质不同,艺术效果不同。

5.老师出示带来的头像艺术品,让学生亲自摸摸它的材质。

四、教师示范,学生探讨技法。

1.师:老师出示范作,让学生欣赏、分析。

2.探讨:基本步骤。

3.探讨:各种五官的脸型是怎样做出来的?(揉、搓、捻、压)

4.现在同学们看到这张脸有的在平面的脸型上凹、有的凸起,这种表现形式是:浮雕。

五、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发挥想象力,用“橡皮泥“的形式,制作“一张奇特的脸”,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

六、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课件滚动出示学生作品)

要点:

1.怎样让自己制作的这张脸看起来很特别,和身边的同学做的都不一样是关键。

2.注意脸型、五官的奇特。

3.装饰手法的奇特。

六、评价:交流、完善。

1.同学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提示:

(1)给同学们讲讲你的造型主要表现的是什么?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是因为造型奇特吸引了你,还是因为细节表现或技法新奇有趣?

(3)谁的作品给你的启发最大,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4)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修改、完善作品。

七、课后延伸

篇6:《一张奇特的脸》教案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制作奇特的脸,不仅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挥,于奇特之中发现美,创造美.既然是“奇特的脸”我认为课的设计也应该体现一些奇思妙想,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可堪称“珠联壁合”。

首先,击鼓激趣.击鼓传花的游戏一直是小朋友们喜爱的群体游戏,我把它作为课题导入,但是动了一个巧妙心思,把“传框”作为“传花”.得到空画框的同学在画框内做怪脸,旧游戏新玩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奇特”,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塑造出了许多生动奇特的脸,孩子们在玩中快乐的创造着,体验着,欣赏着不同的脸造型.接着就要“趁热打铁”,这个“热”是孩子们刚刚在游戏中焕发出的创作热情,而这种热情和创作意识还只是无形的,或者说是散随的,原始的,从艺术角度看仍然需要引导,修饰,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品”.“打铁”就是要锻造这种刚刚萌发的创作之火,使之成“钢”,成为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于是我让古今中外的头像艺术品映入学生的眼帘.非洲的木雕,中国的京剧脸谱,古埃及的面具…….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品奇特造型的同时欣赏其中的美。

篇7:三年美术一张奇特的脸说课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张奇特的脸》,是小学美术第六册《一张奇特的脸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一课,属于造型·表现的课程。

本课是一节陶艺制作课,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教材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严谨的写实造型,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幻想与表现。所以,除材质运用各式各样、造型表现千变万化以外,更强调形象的夸张以及变形,借助变异、装饰、组合、象征等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需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接触陶泥、体味造型表现、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古今中外头像造型艺术的同时,初步感受不同人文环境、文化背景所孕育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陶艺,了解浮雕头像造型艺术,感受不同造型给人带来的美感。

2、能力目标

运用搓、揉、捏;借助工具压、按等不同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 个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头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增强学生对陶艺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浮雕头像的基本制作方法,并创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浮雕头像。教学难点 运用变异、装饰、组合、象征等艺术语言,大胆的将面部五官进行夸张和变形。

二、说教法

依据三年级学生特点,采用情景创设、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引伸对比等方法,“以学生自主、教师引导”进行教学。期间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展示。

三、说学法

充分借助游戏、课件等形式,通过观察、比对,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辅助者,引领学生整理、归纳和总结问题。让学生对人的面部特征、艺术形象有更深刻和直观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学生生活中的照片,借助夸张的变形,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小组以游戏的形式做“鬼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喜、怒、哀、乐等表情,脸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变形?

2、深入浅出、节节设问 设问 一:

a.脸上的五官包括哪些?

b.当脸上的表情发生变化时,五官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同学给大家进行表演,并评论、分析。借助身边的形象,在对五官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人像造型有一个更为深刻和系统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欣赏和分析古埃及、中国等具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人像造型艺术,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设问 二:

a.你喜欢哪个作品的细节处理,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b.除了夸张的表情,你还欣赏他什么样的装饰? c.这些装饰突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身份特征?

根据以上学生描述,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和总结,启发造型形式。

3、简介搓、揉、捏的基本方法

“艺术家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如此丰富的头像艺术,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敬佩。”“其实,他们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方法呢?”借助学生兴趣与好奇心,让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要点。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介绍搓、揉、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有一直观的认识。(如:羊角揉、菊花揉„„等。引导学生巧妙运用身边工具,如:铅笔、直尺、三角尺„„。)

五、学生自由创作

“你想帮你的好朋友塑造一个头像呢,还是捏一个自己的头像送给他?”学生围绕主题自由创作,对学生个性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六、学生自评、互评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以轻松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造型技法和技巧,取长补短、调动学习自主性、培养学习意识、提高并延伸对陶艺的学习兴趣。依据三年级学生特点:

采用情景创设、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引伸对比等方法,以学生自主、教师引导进行教学。采用“深入浅出、节节设问”的方法,借此调动学习自主性(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抱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层层推进(避免问题的多、乱、杂等现象。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创作兴趣);强化知识要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晰思路(明确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教学反思:

上一篇:实习报告校验板下一篇:学习photoshop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