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优秀教案

2024-05-08

饮酒优秀教案(精选7篇)

篇1:饮酒优秀教案

一、导入

齐背《归园田居》

二、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三、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四、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的景物描写。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五、拓展阅读: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关于“酒”的诗歌名句。

3.完成练习题。

篇2:饮酒优秀教案

文新学院2012级1班 解刚会 20120141032 课题:《饮酒》 陶渊明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了解陶渊明一生及作为田园诗人第一人的文学史地位。能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读、议议、唱唱、背背,在老师指导下发散并整合,自主建构出田园诗的定义。

3、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朗读全诗,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二、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讲解新课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掌握庐、喧、篱 的读音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分析课文 1)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朗诵《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集体朗读。

(2)联系注释,理解全诗。

饮酒:《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结庐:构筑居室。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尔:如此。悠然:自得的样子。日夕:傍晚、近黄昏的时候。相与还:结伴回家。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3)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分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3)课文研讨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4)问题探究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采菊”包含的是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以山间夕阳、飞鸟归林来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里说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3)《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4)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小结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6)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作业

1、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篇3:饮酒优秀教案

Cooper在1994年提出了饮酒动机模型,解释青少年为什么会饮酒,且在大多数文化中,人格特质和饮酒动机是相关的[4]。为此,本研究对新疆地区的7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青少年饮酒行为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新疆昌吉、库尔勒和阿克苏地区3所高中学校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所民族学校双语班级整群抽样共386名,1所普通高中学校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6个班级314名。测试前由主试阅读指导语,要求被试在理解量表条目的情况下如实匿名作答。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700份,回收率为100%,剔除缺失重要变量问卷,有效问卷631份,有效率为90.14%。其中男生244名,女生387名;汉族学生309名,维吾尔族学生158名,蒙古族学生123名,其他民族学生41名。年龄15~19岁。

1.2 研究工具

(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5]。EPQ-RSC有48个条目,包括P(精神质)、E(外倾)、N(神经质)、L(掩饰性)4个分量表。各量表计分为各项目得分之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可靠,适用于中国人群。(2)修订后的饮酒动机问卷[6]。该问卷由张崇燮通过国外学者库珀1994年编制的饮酒动机问卷修订而来,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后问卷总体拟合较好。问卷共10个题目,从应对动机、顺从动机和社会动机3个维度测量饮酒动机。应对动机指饮酒是为了处理消极情绪;顺从动机是指为了避免社会的拒绝和指责;社会动机是指饮酒能获得积极的社会回报。每个题目回答为Liket 5点法计分,由“从不”到“经常是”依次计1~5分。(3)青少年饮酒行为测量[7]。对青少年过去12个月的饮酒频率和醉酒频率进行评估。调查对象被问及“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有多少天饮酒(醉酒)?”,选择分别为“没有饮酒(醉酒)”“1~2 d”“每月1次或者更少”“每月2~3d”“每周1~2 d”“每周3~5 d”“每天或者几乎每天”,依次计0~6分。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和AMOS 17.0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线性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以及路径分析模型对各指标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中生饮酒行为

631名高中生中,53.9%从没有过饮酒行为,具有饮酒行为的高中生中83.8%从未有过醉酒行为,见表1。

2.2 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高中生人格特质、饮酒动机与饮酒行为差异

由表2可见,性别在饮酒频率、醉酒频率、神经质和饮酒动机3个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民族和年龄高中生在饮酒行为和饮酒动机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人格特质、饮酒动机与饮酒行为的相关性

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和外倾性与饮酒频率呈负相关,饮酒动机与饮酒频率正相关;醉酒频率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负相关,与饮酒动机正相关;饮酒频率与醉酒频率正相关;精神质与应对动机和社会动机负相关,外倾性与社会动机负相关(P值均<0.05),见表3。

注:*P<0.05,**P<0.01。

2.4 人格特质、饮酒动机对饮酒行为的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饮酒频率和醉酒频率得分为因变量,人格特质与饮酒动机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饮酒频率为因变量时,社会动机和应对动机进入回归方程,对饮酒频率的解释率分别为21.9%和26.2%;以醉酒频率为因变量时,外倾性、社会动机和应对动机进入回归方程,对醉酒频率的解释率分别为11.6%,12.3%,10.3%。见表4。

2.5 人格特质、饮酒动机对饮酒行为的路径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倾性和精神质对社会动机有预测作用,社会动机对饮酒行为具有预测作用,因此,以外倾性、精神质为自变量,社会动机为中介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RMR=0.007(<0.05);GFI=1.000,AGFI=0.998,NFI=0.997,IFI=1.008,TLI=1.048,CFI=1.000,均>0.90;RMSEA=0.000(<0.05),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外倾性对醉酒行为的直接效应量为-0.030;社会动机在外倾性与醉酒行为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084,在精神质和醉酒行为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26。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图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46.1%的高中生过去1年曾有过饮酒行为,16.2%过去1年从未有过醉酒行为,均低于国内外研究结果[8,9],如日本在2004年报告大约76%的高中生至少有1次饮酒行为,欧洲2007年报告有88%的15~16岁学生存在饮酒行为。因此,青少年群体饮酒频率和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关注青少年饮酒行为,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显示,性别在饮酒行为上存在差异,女生在饮酒频率和醉酒频率上低于男生;性别在外倾性和饮酒动机的3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研究一致[9]。本研究显示,年龄在饮酒行为上存在差异。民族在饮酒动机和饮酒行为上存在差异,与以往研究一致,饮酒和酗酒符合社会学习理论[10],不同民族具有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会导致在饮酒行为上出现差异。

调查还显示,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外倾性与饮酒行为负相关。国内外研究均表明,人格特质与饮酒行为存在相关关系[11],饮酒动机与饮酒行为存在正相关。外倾性对醉酒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社会动机和应对动机对饮酒行为具有预测作用。有研究显示,人格特质和饮酒动机对大量饮酒行为存在预测作用[12]。

路径分析显示,外倾性可以直接影响醉酒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动机间接影响醉酒行为;精神质只可以通过社会动机间接影响醉酒行为,即社会动机在两者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提示青少年饮酒行为不应该只看重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对减少青少年的饮酒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制定恰当的饮酒行为干预策略,减少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发生,进而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高中生人格特质、饮酒动机与饮酒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昌吉、库尔勒和阿克苏地区3所高中的631名学生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饮酒动机问卷修订版、青少年饮酒行为测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和女生在饮酒频率、醉酒频率、神经质和饮酒动机的应对动机、社会动机、顺从动机3个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29,3.52,2.85,5.65,5.87,6.06,P值均<0.01)。人格特质中精神质、外倾性与饮酒频率呈负相关,饮酒动机与饮酒频率正相关;醉酒频率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倾性和神经质负相关,与饮酒动机正相关;饮酒频率与醉酒频率正相关;精神质与应对动机和社会动机负相关,外倾性与社会动机负相关(P值均<0.05)。社会动机和应对动机对饮酒频率的解释率分别为21.9%和26.2%;外倾性、社会动机和应对动机对醉酒频率的解释率分别为11.6%,12.3%,10.3%。外倾性对醉酒行为的直接效应量为-0.030。社会动机在外倾性与醉酒行为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084,在精神质和醉酒行为间的中介效应量为-0.126。结论 青少年人格特质和饮酒动机是影响饮酒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动机在外倾性、精神质与醉酒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关键词:人格,饮酒,动机,回归分析,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昌海,管益杰,王晓华,等.青少年饮酒期望与饮酒行为的关系:追踪研究的证据[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41-44.

[2]王薇.我国青少年饮酒行为普遍化低龄化多样化趋势[N].中国食品报,2014-05-23(01).

[3]GRANT A M,BROWN B B,MORENO M A.The disparity between social drinking motives and social outcomes:a new perspective on college students drinking[J].Coll Stud J,2013,47(1):96-101.

[4]MUSHQUASH C J,STEWART S H,MUSHQUASH A R,et al.Personality traits and drinking motives predict alcohol misuse among Canadian aboriginal youth[J].Int J Ment Health Addict,2014,12(3):270-282.

[5]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6]张崇燮.闽南地区大学生饮酒动机与原因分析及绘画干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7]HYEKYUNG C,DANIEL S.Qualit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family conflict,peer pressure,and drinking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in an asian context:the case of singapore[J].Soc Indic Res,2013,110(3):1141-1157.

[8]林丹华,方晓义,LI X M.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36-41.

[9]GRANT V V,STEWART S H,MOHR C D.Coping-anxiety and coping-depression motives predict different daily mood-drinking relationships[J].Psychol Addict Behav,2009,23(2):226-237.

[10]DEMMET R,HAGEN J.The comprehensive alcohol expectancy questionnaire:Ⅱ.Prediction of alcohol use and clinical utility[J].Sucht,2003,49(5):300-305.

[11]丁倩.大学生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与饮酒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141-145.

篇4:限制饮酒 文明饮酒

1饮酒伤肝伤脑

不论何种酒,只要称之为酒,其中必定含有酒精,包括白酒、啤酒、红葡萄酒等。酒精即乙醇。乙醇进入人体之后在肝脏中变为乙醛,乙醛对肝脏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可引起酒精性肝病。所以说“饮酒伤肝”。酒精还伤脑。一次饮酒过多会影响思维,头部会感到不适。此外,急性酒精中毒还会引起胃出血、诱发心律失常等。

2饮酒增加癌症发病率

医学研究表明,饮酒和某些癌症之间存在依赖性的关系,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酒精是上消化道癌症(如食管癌、咽喉癌、口腔癌)的直接诱因,75%的食管癌患者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发的,50%的口腔癌,咽喉癌患者曾经是酗酒者。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可使乳腺癌发病率提高10%,并且乳腺癌发病率随着饮酒的数量和时间的增加明显提高。

至于肝癌、结肠癌与酒精之间的联系,医学界还存在许多争论。一般认为,酒精是这些癌症的间接诱导因素。在美国,超过36%的肝癌患者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调查发现,每日摄入酒精超过50克者,与不饮酒者相比,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增加1.5~2.0倍。即使长期大量饮用低度酒,也会诱发癌症。

3饮酒量需严格控制

我国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若一饮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并控制在适当的限量以下。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的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

4少量饮酒有健康功效吗

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少量饮酒(尤其是红葡萄酒)会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事实上,即使红葡萄酒中有些能调节血脂的成分,关键的问题是,在饮酒量少(不足以伤肝)的前提下,这其中的有益成分摄入量也不足,这样是否还能发挥其调脂作用,从而有利于心血管?恐怕是不能的。有人提到,若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所谓“好胆固醇”),则需每日饮红葡萄酒7杯(每杯200~250毫升),而且需连续饮2个月。如此,只怕血管尚未软化,肝必定已经受损!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中即有:每日饮酒400克、持续2周,出现症状与肝功能损害,即可诊断为急性酒精中毒。

5提倡文明饮酒

篇5:饮酒教案范文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1.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诗歌中„情‟,„景‟,„理‟的融合。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背景简介

内容陶渊明因家庭贫穷而出仕,十多年间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弃官归田,并终身告别仕途。委运自然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核心,这种人生哲学,促成了他怡然自得、耿介狷洁、平和实际的独特人格,也促成了他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和言约旨远、情趣高妙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以歌颂农村自然风光、抒发恬静审美情趣的田园诗为代表,但也有不少感情深沉的咏怀诗。

《饮酒》诗共20首,都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于酒后陆续写成的,颇能见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这里所选的第五首大约写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定居南村六七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7)左右,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体现了陶渊明适意自然心态的深度,是公认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一、忘世、忘我、忘言:委运自然的人生心境三部曲

全诗以“心远”为机杼,分三层,层层推进地展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心远”的程度,也就是委运自然心境的深度。

首四句写“忘世”之境。

中四句写“忘我”心境。

末二句写“忘言”心境。

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委运自然心境逐层深化的三部曲。

二、虚静、物化、直觉:适意自然的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三部曲,在观物心态上,也就是审美心理三境界。

忘世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超功利、去杂念的审美虚静心态。

忘我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以物观物”、物我浑融的审美物化心态。

忘言心态,在观物中,就呈现为下意识或半下意识的审美直觉感悟心态。

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是执著追求并坚持实践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生哲学的一生。

三、在适意自然中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从根本上说,归隐田园,适意自然,就是最大限度地享受审美化个体人生的精神自由。

艺术赏析

(一)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的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看:

一是取物成象自然质朴;

二是心物交融天然契合;

三是内在情志平淡幽隐;

四是观物心态虚静物化。

(二)无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

(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浑融之美:

人们总喜欢以平淡自然来称道陶诗的艺术特色。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秦观说:“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

对此,应有两点认识:

其一,这平淡自然不是浅显无味,而是在冲淡质朴中包蕴着极其丰厚的情韵和高妙的志趣;

其二,这平淡自然是大匠运斤,不留痕迹,是只有在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达到高度浑融后方能见出的艺术境界

思考与练习

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 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纲领?

•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句的理解。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 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 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

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

• 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扩展阅读1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康琚《反招隐》)•王荆公在金陵作诗,多用渊明诗中事,至有四韵诗全使渊明诗者。且言其诗有奇绝不可及之语,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范正敏《遁斋闲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近。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东坡题跋》卷二)•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王士祯《古学千金谱》)•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得力在起四句,奇绝妙绝,以下便可一直写去,有神无迹,都于此处领取,俗人反先赏其采菊数语何也。至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与酒(语文在线网)•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语文天地网)

•从陶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少年般的纯真、琴音般的清峻、与人和睦相处的仁爱精神,体会到无忧无愁的无我之境,似与神仙戏游的恍惚感;以及田园般的安逸、超脱尘世的轻松感等,这些都是其诗歌之¡°真生命¡±、¡°真性情¡±之所在。这就是他的¡°借酒酿诗¡±¡ª¡ª借饮酒催发诗情,在饮酒诗中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和本真,表现出不屈从流俗、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在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作者逸事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连喝酒的嗜好也无法得到满足。有一年,九九重阳佳节竟无酒饮,于是,一个人来到院子外边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把,静坐而伤感。过了一会儿,友人王弘给他送来美酒,他顿时喜出望外,心花怒放,立即开坛畅饮,直到烂醉如泥。

•著名诗人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经过陶渊明家乡时,每天找他一同喝酒,临走还赠他二万钱。陶渊明把这些钱统统送到酒家存放,以便日后随时取酒。

•陶渊明性情率真,若有人造访,家中有酒,就会拿出来共饮,若已先醉,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他不解音律,却又蓄素琴一张,琴上无弦。每有酒,他就会在琴上抚弄,以寄其意,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见其性情率真之一面。教学参考

•¡°中国第一诗¡±¡ª¡ª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陶渊明《饮酒》(其五)文化意蕴剖析(方宏龙 《社科纵横 》2005年03期)•酒中蕴含的深味与至境¡ª¡ª从《饮酒》其五看陶渊明的人生体悟(窦春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ª¡ª陶渊明诗化了的酒及其酒化了的诗(万伟成 《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扩展阅读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扩展阅读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扩展阅读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扩展阅读 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扩展阅读 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扩展阅读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扩展阅读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扩展阅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扩展阅读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扩展阅读

其三

篇6:《饮酒》教案

农文波

【学习目标】

1.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悠然遐思以及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在逐次递升的诵读要求及经历中强化良好阅读习惯和方法。3.在朗读品味作品欣赏中获得审美的情趣。【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引领,帮助学生迁移运用;

2.朗读品味,领略本文的意趣。【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素淡的描述中发现丰厚的意蕴。

2.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让大家猜个谜吧。

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人是陶渊明?

同学们这么聪明,那再送大家一个故事吧: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准备把所有的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粘高粱,并且得意地说:这下我可以尽情陶醉在酒中了。可是,他的妻子坚持要种稻子,最后,陶渊明让步,一半种高粱,一半种稻子。对陶渊明来说,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他饮酒后的感受。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两遍 2.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读,注意节奏、语气 4.译读,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5.齐读 三、二读诗歌,深入领会 1.理解“见”

探究“见”的读音,说说原因

(从动作、诗人的心境、诗歌的意境等角度进行比较)动作:无意看见与有意找寻 心境:悠然,喜悦 意境:欣赏与被欣赏 朗读这四句诗 2.理解“悠然” 从“悠”的读音出发,悠是第一声,在古诗中我们称之为“平声”,读得时候应该怎样,用手比划一下,慢、长,体会“心静如水”,与大自然相亲相悦。3.理解“结庐在人境”

①诗人与自然相亲相悦的悠然心境,是置身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人境),什么意思?(人群聚集的地方)

②为何不结庐在深山、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呢?(隐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灵)

③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心远)心远离了什么?

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4.理解“辨”

我们都悟到了“此中有真意”,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说文解字》,比较“辨”与“辩”的区别。配以音乐,试着背诵

四、品酒,感受文化

我们再来回头看今天的题目:板书饮酒,你觉得陶渊明饮酒只是为了饮酒吗?

这《饮酒》里有

!真好,古来诗人爱饮酒,你能说说吗? 知道诗人为什什么爱饮酒了吧?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是一种寄托,没有了酒,中国文化不知要逊色多少!

五、阅读期待

齐读,最后一句重复。同学们,《饮酒》让我们领略到了陶渊明的悠然与脱俗,让我们期待在高中时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六、作业

篇7:饮酒教案1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 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二、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三、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四、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六、布置作

1、《教与学指导》二;

2、背诵;

3、查阅《饮酒》其他组诗。

补充:作者陶渊明(约公元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等。

2、《饮酒》《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上一篇:护理技能大赛理论考题下一篇:意外伤害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