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2024-04-09

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共6篇)

篇1: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关于荔浦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0年3月18日在荔浦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荔浦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王建明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监督支持下,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坚定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增长14.6%,完成年计划的10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7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04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76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52:43.26:33.22,经济运行总体平衡,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突出。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亿元,增长61.1%,完成

年计划的123%;财政收入完成4.1亿元,增长14.13%,完成年计划的10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5元,增长11.8%,完成年计划的98.9%;农民人均纯收入5094元,增长10.8%,完成年计划的10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增长19.5%,完成年计划的101.2%。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3.67亿元,增长7.9%。其中农业产值13.1亿元,增长8.4%,林业产值0.7亿元,下降7.9%,牧业产值8.5亿元,增长7.9%,渔业产值0.4亿元,增长7.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7.8%。荔浦芋、马蹄、食用菌、水果、生猪等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其中马蹄、食用菌成为我县农业中的亮点。2009年我县荣获了“国家马蹄标准化示范县”、“全区食用菌生产标兵县”称号。

(三)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2009年我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9.8亿元,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5 亿元,增长22.79%;工业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0.6%,充分发挥了推动全县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2009年新增9家规模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增加了5家,达到了13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增加了1家,达到了2家。

(四)项目带动投资强劲增长。

2009年全县5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327个,计划总投资60.6亿元,完成投资28.87亿元,增长60.7%。其中新开工项目288个,比2008年增加58个,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18个。在项目带动下,我县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地王大厦、金茂大厦、运昌大厦、供电大楼、滨江商贸城等一批16层以上的高楼及篓园新城、城区污水处理厂都在加紧建设或已建成。交通项目也加快建设进度,马岭至青山三级公路和歧路至龙怀三级公路改建工程已全面完工,阳鹿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国道G323荔浦过境公路工程正式开工。另外,从发改系统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和自治区补助项目资金6700多万元,涉及教育、卫生、文化、计生、交通、农村公路、城建、电力、农业、工业等领域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有效地拉动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2亿元,增长61.1%,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9亿元,增长66.3%,房地产投资 3亿元,增长30%。

(五)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2009年完成关停淘汰和技改落后炉窑砖瓦企业26家,建成二氧化硫工程减排项目10个,建成化学需氧量工程减排项目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纸业公司、电镀城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得到加强,巩固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和农村沼气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据测算,2009年我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41%,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3323吨,比上年削减2818吨,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为1750吨,比上年削减4340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等约束性年度目标全部实现。

(六)财政运行平稳,金融形势稳定。

全年财政收入4.1亿元,增长14.13%,其中国税组织收入1.52亿元,比上年下降2.19%,地税组织收入1.51 亿元,增长20.11%,财政组织收入1.05亿元,增长37.53%。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

3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金融贷款余额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3%。

(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105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094元,增长10.8%。在“家电下乡”、“农机补贴”、“汽车下乡”、“电脑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全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1-12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亿元,同比增长19.5%,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高居全市各县之首。

(八)就业和社保工作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987人,同比增长67.15%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完善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了城乡救助体系,做好救灾救济及为民解困工作。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医疗救助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做好了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成功举办第三届旅游文化节暨2009年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全县旅游总收入完成7亿元,增长15.7%,旅游总人数达到 172.8万人次,增长13.2%。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创优质服务县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县人口数为37.67万人,全年出生数为40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54‰。

从以上情况看,我县工业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较快,效益好转,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社会安定,达到了2009年初的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企业还不大不强,旅游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城镇化步伐还比较慢,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项目进展不平衡,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投入不足,继续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压力加大,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市、县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提出201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4.8%,第三产业增长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财政收入增长1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全面完成桂林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着力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1、把“抓投资、上项目”作为全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建设”为重点的四大建设大会战。

2、更多地争取中央投资和自治区等上级补助资金。按照中央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加快提出争取今、明两年中央投资的项目申报方案,抓紧落实建设条件,加强汇报跟踪衔接。全力管好用好中央安排我县的新增投资,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形成实物工作量,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3、注重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加大项目协调推进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对国家新增投资项目和列入区、市重点的项目,逐一排出计划,落实土地、资金等建设条件,逐月调度,确保按时开工,按时竣工。

4、努力扩大社会投资。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加大融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协调各银行全力扩大信贷投放,提高融资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交通、市政、污染治理等国家鼓励的基础设施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

(二)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进度。加快金鸡坪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加快金牛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长水岭园区二期、三期建设进度。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延长重点产业链的项目。

3、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衣架、生物制品、制药及现代物流产业。食品行业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不断开发推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产

品,培育出几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企业集团。衣架行业要引导企业分工合作,集团发展。生物制品及制药行业要推进微邦公司尽快建成投产。

4、加大企业帮扶力度。要继续实施“超亿过千”工程,深化“服务企业年”活动,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抓好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健全和完善政府、银行、企业的联系、沟通、协调机制,尽快成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着力破解资金瓶颈。要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1、加大规划力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集中连片发展,建设青山、大塘、花篢、双江和马岭万亩优质马蹄长廊,抓好国家级马蹄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基地各项组织建设,打造好荔浦马蹄品牌。建立超级稻、荔浦芋、食用菌、水果、蔬菜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降低农药风险”项目。大力推广优质稻,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生产。

2、加大组织力度。抓好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发挥广西绿园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利益为纽带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做大做强荔浦芋、马蹄、夏橙、生猪、食用菌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养蚕、中草药、花卉等新兴产业。

3、加大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扶持资金,扶持农业特殊品种、特殊品牌、特殊经营形式。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

务体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4、加大引导力度。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引导力度,确保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村屯道路硬化、村屯规划等各项任务力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强力推进滨江南岸的全面建设,加快行政办公中心南移进度,在不断扩大县城规模的基础上,把滨江两岸打造成以山水、园林为主题的行政、文化、居住、娱乐中心,提高城市品位。

2、夯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重点抓好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荔江大桥、篓园新城、滨江商贸城、金茂大厦、供电综合大楼、道路景观以及得胜路旧城改造、公墓园、殡仪馆等项目的建设。

3、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荔浦段)、国道G323线荔浦过境公路的建设和乡村道路提级改造,做好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和东环路的前期工作。

4、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滨江防洪堤、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江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

(五)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持之以恒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将减排指标分解到排污单位。加大监测和治理力度,加强对敏感地区的环境监控,禁止偷排行为。完善并实施全县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大对荔浦河水污染的综合防治,抓好城区污水

处理厂的管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工作。严格项目审批和环评制度,从源头控制高耗能和严重污染项目上马。继续实施生态工程,巩固生态综合治理成果。

(六)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打破行业壁垒,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民营经济享受与其他市场主体同等的待遇,促进民营企业由作坊变工厂、个体变企业、公司变集团。

2、转变政府职能。认真抓好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3、推进农村制度改革。扎实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年度任务;继续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

(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工作。

1、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确保民富。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加强劳动力资源与项目建设的对接,实现项目吸纳就业;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实现培训促进就业;鼓励引导自主创业,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积极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程,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让更多的群众有活干、有钱挣、生活有保障。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民忧。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重点促进农民工、城镇居民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在巩固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不断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分类救助办法。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注重民享。要坚持不懈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继续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茅草房改造以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深入实施第三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突出抓好产业化扶贫,夯实贫困村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基础。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好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让老百姓的子女在校内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校外有让人放心的活动场所,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生病能得到更好的医疗,让老百姓能享受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八)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积极谋划未来五年的科学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发展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县“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定位,会同县直相关部门做好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使规划制定的过程,成为推进工作的过程。重点抓好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行业、重点产业和城乡建设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完成规划草案,做好汇报和提交县人大审议的准备工作。

三、2010年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初步考虑

2010年我县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初步考虑共72项,总投资超过87亿元,年度预期投资超过25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6个,争取新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4个,市层面项目5个,县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57个。

(一)新开工项目36个,投资总规模41.2亿元,年度预期投资12亿元。

1、基础设施方面,争取开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荔浦段)、110kV马岭送变电工程、金鸡坪工业园区二期开发、荔江大桥、荔浦县人民大会堂等项目。

2、水利设施方面,开工建设荔城镇防洪治涝工程荔浦河南堤、大江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项目工程。

3、重大产业方面,开工建设广西万丰油茶规范种植与深加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桂林俏天下有机油茶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广西施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公害植物源鱼藤酮高技术产业项目、福禧达公司年深加工2万吨中药材及现代化生产线扩建、荔浦罐头食品公司年产1万吨鲜切马蹄产品技改、荔波食品有限公司扩建、桂林三力水泥有限公司新建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

4、社会公益方面,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病房综合楼及十三个乡镇卫生院扩建业务楼、荔浦县综合档案馆、县委党校综合楼等项目。

(二)续建重大项目30个,投资总规模43亿元,年度预期投资12亿元。

1、基础设施方面,有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荔浦段)、国道G323线荔浦过境公路、篓园新城、长水岭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金牛工业科技园基础设施、110kV青山送变电工程、荔浦供电分公司基地综合楼等项目。

2、重大产业方面,有微邦公司酶工程生产魔芋甘露低聚糖产业化、桂林爱明生态农业荔浦芋及马蹄产业化、绿园公司绿色农产品加工及连锁配送、南宁智博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三元正极材料生产线、11

桂林三力水泥有限公司项目、荔浦纸业公司年产5万吨高克重双胶纸与5千吨精制牛皮纸等项目。

3、社会公益方面,主要有荔浦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荔浦县中医院综合楼建设等项目。

4、房地产方面,主要有金茂大厦、滨江商贸城、光明小区4#5#楼、幸福丽城等项目。

(三)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重大项目6个,投资总规模3亿元,年度预期投资1亿元。

1、基础设施方面,有古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重大产业方面,有荔浦纸业公司扩能改造及75吨锅炉节能减排技改、桂林丰润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葛根素提取项目。

3、农业方面,有发酵床生态养猪科技示范场项目。

4、生态环保方面,有荔浦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项目。

5、房地产方面,主要有康郡小区建设项目。

为实现重大项目建设目标,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项目推进机制。一是完善部门联合报批制度,提高报批效率。二是全力筹措项目资金,促进项目建设。三是加强项目协调管理,落实专人跟踪负责,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加强部门之间、部门与各乡镇之间的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突出问题。五是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前期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做好项目储备。六是完善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责任机制、滚动管理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七是切实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各位代表,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在县委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荔浦早日实现广西经济大县、一流县城和综合实力强县的目标做出新贡献!

篇2: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增长10.3%,超过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16万亿元,增长12.1%,超过预期目标4.1个百分点。全年国家财政收入8.3万亿元,增长21.3%,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500亿元。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超过预期目标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超过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计划圆满完成。消费、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增长分别贡献了3.9个、5.6个和0.8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基本实现调控目标。

——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9%,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973、863、支撑计划顺利实施。自主研发的高效能计算机“天河一号”运算速度跃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服务业稳定发展。启动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34.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基

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顺利出台,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以及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重庆两江新区批准设立。

——节能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明显。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32%和3.08%。生态环境保护迈出新步伐。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顺差比上年减少6.4%。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元和5919元,实际增长7.8%和10.9%,是1998年以来首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就业稳定增长。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6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经过五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8个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14个预期性指标除服务业就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3个指标没有完成外,其余都已顺利实现。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8%左右的增长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速度要低,主要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8%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就全国来讲的,是一个预期性、指导性目标,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增长目标,切不可盲目追求和攀比高速度,更不要层层加码。

——优化经济结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1.5%,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城镇化率提高到48.3%。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确定为4%左右,既考虑了上述涨价因素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8%以上。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左右。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

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政策力度上进行微调。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财政赤字拟安排9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6%左右,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8%。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826亿元,比上年减少100亿元,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继续抓紧制订配套措施,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煤炭产运需衔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搞好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总量平衡和应急调度,保证重点物资运输。

——强化价格调控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障市场供应。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强调控针对性。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健全重要农副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商品市场和价格调控预

案。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强化价格监管。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清理整顿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遏制过度投机。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严肃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完善补贴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改善价格环境。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严禁擅自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加强舆论引导。正确报道价格形势,阐释价格政策,严厉查处捏造事实、传播虚假信息等恶性炒作事件。

——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力争夺取第8个丰收年。2011年,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在5亿吨以上。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从新粮上市起,小麦平均每50公斤提高5.4元,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民工进城需要,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社会管理。继续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汶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扎实推进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基本完成三年重点工作任务。2011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篇3: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一、我国宏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民生、稳定出口等多项政策, 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 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 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2009年, 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增长6.1%, 二季度增长7.9%, 三季度增长8.9%, 前三季度累计增长7.7%。

1. 内需回升明显

投资与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前三季度, 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最终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 内需共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 内需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平均9.8%的增长速度。

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1%, 比上年同期加快了5.3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本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1~11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名义增长37.8%, 高于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从到位资金来看, 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增长82.7%, 高于平均水平43.6个百分点。同时, 农业、铁路、医疗、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投资大幅提高,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消费稳步提高。2009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3%,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7.0%, 实际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2个百分点。住房、汽车等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 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年初的负增长回升至53%, 汽车销售增长42.4%, 家电、建材、家具等相关产品消费形势良好。

2. 工业生产加快

2009年1~11月份,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 其中一季度增长5.1%, 二季度增长9.1%, 三季度增幅达到12.4%, 10和11月份同比增长16.1%和19.2%。发电量呈逐月回升态势, 1~11月份, 发电量累计增长5.3%, 特别是10、11月份发电增速回升至16%以上。自5月份以来, 货运周转量增速稳步回升, 1~11月份货运周转量由1~5月的增长1.8%回升到6%。

3. 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

受上年翘尾因素和总需求相对不足的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都出现同比下降的走势, 2009年1~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6.4%。但自7月份以来, 我国价格下降的势头得到遏制, 7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止跌趋稳, 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7个月环比上涨。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转为上升0.6%。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 有助于强化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

4. 经济景气稳步回升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显示, 与工业生产同步的一致合成指数在2009年2月份见底, 3~9月份连续7个月回升, 可以判断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领先工业增长约6个月的经济先行指数在2008年11月份触底, 此后连续9个月稳步回升, 表明在未来6个月内, 工业生产会继续回升。反映工业企业信心的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持续回升, 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 表明未来3~6月制造业将持续增长。预计2009年四季度达到10%, 全年增长8.5%, 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成定局。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 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积累。

1.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有些行业仍在重复建设

目前,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 从低端到高端产能、从内需到外需产能、从传统到新兴产能均不同程度面临过剩问题。同时, 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管理不规范、项目趋同化倾向突出等问题, 重复建设有所显露。一是外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以来, 中国出口呈现急剧下滑趋势, 导致大部分为外需服务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 其中不仅包括纺织、鞋帽、箱包等低端产能, 而且还包括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等高端产能。二是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已经过剩, 但在建和新建项目仍有加大的规模。据统计, 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 目前实际需求为4.7亿吨左右, 1.9亿吨左右产能出现闲置。水泥行业总产能达到17~18亿吨, 而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4亿吨, 存在3~4亿吨过剩产能。三是部分新兴行业也显露产能过剩迹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 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需求市场尚未充分建立。但是在本轮大规模投资的刺激下, 部分新兴行业由于新建项目快速增长, 产品需求相对滞后, 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

2.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政策拉动, 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

2009年以来, 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的特征。在政府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下, 出现了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与民争利的局面, 部分国有资本大规模进入竞争性领域, 挤出了社会投资。如国有企业在各地土地拍卖中频频成为“地王”, 中粮收购蒙牛, 国有亏损企业山东钢铁收购民营盈利企业日照钢铁公司, 民营航空公司基本退出航空运输领域。社会投资由于受到市场信心、国外需求、融资约束、市场准入限制等影响, 增长乏力, 尚未出现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的增长动力转换趋势。当前的消费增长也主要靠政策引导和鼓励, 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 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财政和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出于融资和保障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供给而建立了各种政府投融资平台, 作为承贷主体统一向银行贷款, 然后再将贷款转贷给企业或项目, 使债务信贷化。2009年新增贷款的增量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据人民银行的调研, 2009年5月末, 全国共有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多家, 总资产近9万亿元, 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 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 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政府投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 盈利能力较低, 透明度较低, 银行对平台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难以准确评估, 信贷资金监管难度较大, 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着系统性风险。

三、2010年国际经济环境略有好转

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 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 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 金融市场基本稳定, 股票市场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率先上涨。但主要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 产能过剩, 开工率不高, 贸易保护升级,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缓慢。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使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 出口下滑和外资下降的局面有所改观。

1.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曲折艰难, 全球GDP低速增长

2009年二季度以来, 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国经济二季度环比下降1%, 降幅收窄, 最迟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欧元区二季度环比下降0.1%, 其中德国、法国等国家出现正增长, 第三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日本经济二季度实现了0.9%的环比增长。但发达国家消费者负债沉重, 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 企业投资增长乏力, 2010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呈现出低水平复苏的特征。

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表现较好。印度、越南等国经济始终继续保持增长, 印度2009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分别为5.8%和6.1%, 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国家如俄罗斯, 7月份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具有地区内需支撑特点, 对欧美经济的依赖度下降。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 全球GDP将在2009年创纪录地下降2.9%, 到2010年略有复苏, 增长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09年7月份预计, 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1.4%, 2010年将逐步恢复至增长3%左右。

2. 国际金融体系趋于稳定, 但隐患仍存

各国金融救助措施促使全球金融体系快速企稳, 但是, 国际金融市场隐患仍存。一是全球银行系统恢复尚需时日。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 大部分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 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 包括次贷、次债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 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 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 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二是商业房地产贷款可能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冲击。美国联邦监管机构2009年9月10日接管了芝加哥的Corus Bank, 这是首家在当前经济衰退中因商业房地产贷款恶化而倒闭的美国大型银行。Corus的倒闭标志着银行, 尤其是中小型地区性银行, 除住房抵押贷款恶化以外还将面临新一轮冲击。

3. 国际贸易保护升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 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 贸易保护影响经济发展, 但目前国际贸易保护有升级的现象。

4.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 通货膨胀压力上升

各国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已经造成2009年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从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看, 一是低利率和宽松货币通过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刺激, 增加了对基础大宗商品的需求;二是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与美元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美元疲软支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强烈的通胀预期推动了黄金、石油等保值产品价格上升。明年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位震荡, 全球通胀会有所回升。

四、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8.5%左右, CPI将增长2.5%左右。

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有回落, 但仍有后劲

推动投资增长的因素仍然较为强劲, 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首先, 2009~2010年两年内, 中央扩大投资4万亿和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效应会在2010年持续显现。其次, 目前施工和新开工项目较多, 计划投资额较大, 按时完工在建项目仍需要大量投资, 未来投资将保持惯性增长。2009年1~11月份, 累计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万亿元, 同比增长36.2%;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万亿元, 同比增长76.6%。第三, 到位资金充裕, 1~11月份, 到位资金约19万亿元, 同比增长39.1%, 超过投资完成额约2万亿, 而去年同期和全年到位资金超过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万亿和8000亿元。第四, 在通货膨胀预期和房地产库存基本消化的带动下, 房地产投资有可能替代政府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五, 促进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与规划已经出台, 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投资的环境、拓宽投资的领域、降低投资的成本, 使民间资本增长获得较大空间。但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将有所放缓, 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和资产价格上升, 新增信贷规模不可能再出现2009年的增长水平, 相对规模将大大减小。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也会抑制投资增长。综上所述,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31%左右, 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具备诸多有利因素:第一, 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扩大消费增强了后劲。2009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5%和9.2%, 高于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随着就业形势好转, 农民工返城、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二, 医改新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三, 截至2009年11月末,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26万亿元, 人均约2万元。同时, 股市活跃和房地产价格回升也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 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第四, 虽然目前住、行等消费热点增速已经相当高, 但汽车消费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没有改变, 城市化率提高和通胀预期还会刺激住房需求, 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呈现增长势头。与此同时, 2009年出台的扩大消费政策在2010年将出现递减效应, 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5%, 实际增长15.6%左右, 略低于上年水平。

3. 外贸出口有望小幅增长但外贸顺差继续缩小

世界经济由大幅度负增长转为小幅正增长, 是我国出口恢复增长的基础性因素, 数量分析显示, 我国出口量对世界经济总量弹性为5.3, 即世界经济每上升或下降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口量随之上升或下降5.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价格回升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上升有力于提高我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为稳定外需, 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税收、贸易融资、加工贸易、清理不合理收费等方面出台了大量外贸扶植政策, 这些外贸扶植政策会继续发挥作用。但金融危机以来, 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出现转变, 美国居民的储蓄率由负储蓄回升到5%, 欧洲居民家庭储蓄率也在上升,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我国商品的需求。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美国、欧盟等国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力度, 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综上所述, 虽然全球经济温和复苏, 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内需强劲有助拉动进口进一步加速。初步预计, 2010年我国出口将增长6%左右, 进口增长11%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1900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5.5%。

4. 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加快

2009年上半年, 我国工商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 部分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起, 国内外工商企业回补库存有助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不变、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回升、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强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2010年, 我国工业生产增速全年略高于今年;受基数和政策效应递减的影响, 有可能出现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运行态势。初步预计,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左右。其中, 重工业增长11%左右, 轻工业增长10%左右。

5. 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2010年, 国内经济增速仍在潜在增长率下限附近波动, 总需求仍显不足, 特别是部分行业严重产能过剩, 以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等问题, 物价水平难以大幅回升。国内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型通胀。2009年下半年以来, 国家主动调整水价、油价等公共产品价格, 也会直接加大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此外, 上年物价低增长的基数因素对物价水平带来一定影响, 据初步测算,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0.7%左右, 公用事业等产品上调价格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约1个百分点,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预计增长2.5%左右;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为3.6%左右, 全年增长5%左右。

五、宏观调控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即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的看, 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在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 以“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取向

“稳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当前, 我国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物价上涨压力不大,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应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但将“保增长”改为“稳增长”, 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 需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避免经济大起大落。既防止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因继续“保增长”的政策力度过大过急, 导致投资过快增长, 引发通货膨胀;又要防止因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和政策效应减弱, 经济出现第二轮下滑。

“转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在政府投资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下, 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通过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结构性调整来释放居民自发性消费和民间自主性投资, 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国进民退等问题, 难以实现增长动力由“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向“自主性内需增长”的切换, 难以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促改革”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当前的改革选择重点应以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 通过推动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消费, 通过深化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流域的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惠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向民生倾斜, 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要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和增加就业, 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经济回升带来的好处。

2. 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建议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按1.1万亿元考虑, 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3%左右, 和2009年基本持平。这样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新增财政支出在继续完成现有公共投资项目的同时, 应更加积极地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一是针对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消费, 较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并维持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经济型轿车、居民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税收优惠;二是针对自主创新, 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同时可考虑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3~5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三是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给予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等措施。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 继续加大对“三农”、产业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收入分配和廉租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 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实验室的投入。

3. 坚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立足“适度”, 在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前提下, 为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宽松的资金条件。避免信贷投放再次出现2009年上半年过度膨胀的状况, 建议2010年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在8万亿元左右。

规范银行信贷流向, 堵住银行资金和信贷流入资产市场的一些政策漏洞, 要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实体经济倾斜, 可以对商业银行提出强制性要求, 保证继续宽松的信贷和资金大部分进入实体经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结构性调整, 在保持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 解决经济复苏由政府推动向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信贷投放要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住房、汽车等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重点区域的信贷投放, 通过支持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 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发展。

4. 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惠及民生的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积极推进水、电力、成品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改革, 进一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使价格不仅反映要素的市场供求状况, 而且要反映其稀缺性以及环境保护成本, 并推进要素市场主体培育和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允许民间资金以适当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提供金融服务, 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推广力度, 适当加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杠杆比例。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发展资本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完善的退市机制, 改变目前“只进不出”的不利局面, 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 尽快引入做空机制, 适时推出股指期货交易, 降低市场风险。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努力提高劳动者报酬, 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二是落实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三是提高农民收入, 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

篇4: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下降1.6%;第二产业增加值3323.1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30.5亿元,增长9.1%。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1.4%、9.5%和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29.1:69.6变化为2010年的0.9∶24.1∶75。

财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2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实现增值税和营业税210亿元和855.4亿元,分别增长16.8%和13.7%,实现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513.1亿元和215.3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1.1%。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2716亿元,增长17.1%。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9%、41.6%和18%。

全市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6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税税收(费)收入21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和支出(一般预算,含中央追加支出)累计分别达到8827.9亿元和994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2.6倍。

价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开高走,四季度明显加大。10月份突破3%,11月份超过4%,12月份继续走高,达到4.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涨幅高于上年3.9个百分点。其中,低收入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食品价格上涨5.5%,非食品价格上涨1%;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

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6.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5%。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5.9%。

房屋销售价格自5月份开始逐步走稳,月度同比涨幅持续小幅回落。全市房屋销售价格从4月份同比上涨14.7%回落到10月份上涨11.1%、11月份上涨9.1%,12月份进一步回落到上涨6.3%。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从5月份上涨22%回落到12月份上涨9.9%;二手住宅价格从4月份上涨8.4%回落到12月份上涨2.6%。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1.5%,其中新建住宅上涨18%,二手住宅上涨5%。

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7.7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82.5万人、1063.7万人、774.2万人和823.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54.8万人、125.3万人、98.5万人和76.7万人;比2005年末净增462.5万人、488.9万人、379.6万人和494.9万人。年末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59.3万人,参保率为92%。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78.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3.5万人,参合率为96.7%,高于上年末1个百分点,高于2005年末16.4个百分点。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3.7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为8.2万人。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有所提高。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18家,床位6.8万张,收养各类人员3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68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75个。

三、水资源、能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3.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6%。全市总用水量35.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6%。其中,生活用水15亿立方米,增长2%;工业用水5.2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农业用水11.6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9.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71%。“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39.54%。

能源:“十一五”前四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5%,提前1年达到《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

环境:全市污水处理率为81%,其中城六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均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分别比2005年提高18.6个和24.9个百分点。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垃圾产生量计算)为96.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6天,比上年增加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5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死亡事故1062起,死亡1176人。与上年相比,事故增加13起,死亡人数增加19人,分别上升1.2%和1.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9;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人数为2.03人;工矿商贸从业人员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1.45人;煤矿每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57人。

四、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20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03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9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3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3公里。

公共交通:年末全市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713条,比上年末增加21条,比2005年末增加120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4条,比上年末增加5条,比2005年末增加10条。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长度18743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73公里,比2005年末增加529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3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8公里,比2005年末增加222公里。公共电汽车运营车辆2.2万辆,比上年末下降0.8%,比2005年末增长16.5%;轨道交通运营车辆2463辆,比上年末增长 22.3%,比2005年末增长1.5倍。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50.4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3%,比2005年增长12.1%;轨道交通客运总量18.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9.3%,比2005年增长1.7倍。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8.7亿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3亿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4.2亿立方米,均与上年持平。

北京地区用电量达到80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6%。其中生产用电670.6亿千瓦时,增长9.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9.3亿千瓦时,增长8.2%。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29万吨,比上年下降21.6%;天然气供应总量(不含燕山石化)72亿立方米,增长12.5%。年末共有燃气家庭用户6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8%;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445万户,增长6%。全市燃气管线达到15500公里,比上年末增长1.2%。

全市集中供热面积4.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

五、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实现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124.3亿元,比上年下降1.6%。粮食播种面积22.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万公顷;粮食产量115.7万吨,比上年下降7.3%。

全市农业观光园1303个,比上年增加9个;观光园总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7979户,比上年减少726户;民俗旅游总收入7.3亿元,增长20.7%。种业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已利用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8323公顷,比上年下降2.3%;实现收入40.7亿元,增长20.1%。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1%和16.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30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内销产值11436.9亿元,增长23.7%;出口交货值1632亿元,增长8.8%。产品销售率为98.81%。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3.96,比上年提高38.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45亿元,增长5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69.5亿元,增长61.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20.7亿元,增长43.4%;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56亿元,增长1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76亿元,增长1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797.8亿元,增长21.4%。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本年新签合同额6969.8亿元,增长23.7%。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2个百分点。

六、新产业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与上年持平,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66.5亿元,增长1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0.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42亿元,增长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8个百分点。

七、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907.3亿元,比上年下降17.7%;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3179.1亿元,增长51.6%;外商及港澳台单位完成投资407.1亿元,下降8.5%。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5002.6亿元,增长14.3%;农村投资490.9亿元,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3.2亿元,下降24.8%;第二产业投资528.1亿元,增长28.4%,其中工业投资522.3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投资4922.3亿元,增长12.1%。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03.5亿元,下降4%,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投资720.5亿元,所占比重为51.3%,公共服务业投资359.1亿元,所占比重为25.6%。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住宅投资1509亿元,增长66.4%;办公楼投资259.1亿元,增长55.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36.3亿元,增长67.5%。

政策房建设:全市完成政策性住房投资412.7亿元。年末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4023.4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958.5万平方米。全年政策性住房竣工面积495.1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203.5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38.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4.4%,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137.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五年间年均增长24.3%,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5.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863.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2%,低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

八、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和开发区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6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430.8亿元,增长25.8%;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97.2亿元,增长6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89.3亿元,增长17.6%;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30.6亿元,增长33.9%。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31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五年间年均增长16.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全年销售机动车143.2万辆,比上年增长24.7%。其中,新车91.6万辆,增长30.4%;旧车51.6万辆,增长15.7%。“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销售机动车497万辆,是“十五”时期的2.6倍。其中,新车294.5万辆,是“十五”时期的2.2倍;旧车202.5万辆,是“十五”时期的3.3倍。

对外经济:全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30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出口554.7亿美元,增长14.7%;进口2459.4亿美元,增长47.8%。

“十一五”期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1389.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其中出口2482亿美元,进口8907.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7倍和3倍。

全年批准合同外资8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3.6亿美元,增长4%。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27.6%;房地产业占2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5%;制造业占10.8%。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1.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

全年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1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实现营业额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营业额83.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

旅游: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外国人421.6万人次,增长23%;港、澳、台同胞68.4万人次,下降1.7%。旅游外汇收入50.4亿美元,增长15.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亿人次,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2425.1亿元,增长13.1%。国内外旅游收入总计达到2767.9亿元,增长13.3%。全年出境游人数272.7万人次,增长1.1倍。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国内旅游者7.6亿人次,均为“十五”时期的1.4倍。累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133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4.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倍和2倍。

开发区:年末全市共有开发区19个,累计招商企业38658家,比上年末增加2614家;其中投产开业企业21992家,减少470家。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7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利润1470.7亿元,增长19.4%;应缴税金801.9亿元,增长12.4%。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投产开业企业15754家,实现总收入154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出口总额223.1亿美元,增长7.1%;实现利润1293亿元,增长15.2%;应缴税金664.7亿元,增长10.6%。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产开业企业1592家,实现总收入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329.4亿元,增长15.9%;应缴税金177.7亿元,增长18.3%。

九、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货物周转量511.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其中,铁路257.5亿吨公里,增长12.2%;公路101.6亿吨公里,增长15.6%;民航46.4亿吨公里,增长30.7%;管道106.4亿吨公里,增长20.3%。铁路、公路、民航、管道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比重分别为50.3%、19.8%、9.1%和20.8%。

全年旅客周转量132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7%。其中,铁路99.6亿人公里,增长6.4%;公路287.1亿人公里,增长7.2%;民航940.3亿人公里,增长19.8%。铁路、公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比重分别为7.5%、21.6%和70.9%。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8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7%,比2005年末增长86.2%。民用汽车452.9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和2005年末增长21.7%和1.1倍,其中私人汽车374.4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拥有量275.9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4.7%和26.5%,比2005年末增长1.4倍和1.8倍。

邮电: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111.7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8.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06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到885.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96.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89.2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92.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117.7万户。全年短信业务总量达到368.7亿条,比上年增长1.2%。互联网用户数548.7万户,增长8.7%。全年发送邮政函件6.8亿件,增长5.3%;特快专递2982万件,下降2.9%。

十、金融

存贷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66584.6亿元,比年初增加9628.1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2546.8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64453.9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3.9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859.1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36479.6亿元,比年初增加5428.2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2454.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9563.8亿元,比年初增加4143.5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1134.1亿元。

证券: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7575.4亿元,比上年下降5%。其中股票成交额79843.1亿元,增长1.9%;基金成交额1714.9亿元,下降23.9%;债券成交额3384.3亿元,增长88.9%。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475.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9万户。

保险: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2.3亿元,增长29.1%;人身险保费收入754.2亿元,增长41.5%。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1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财产险赔付93.7亿元,增长9.8%;人身险赔付105.9亿元,下降4.3%。

十一、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市共有52所普通高校和11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8万人,在学研究生22.5万人,毕业生5.9万人。全市89所普通高等院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5万人,在校生57.8万人,毕业生15万人。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6万人,在校生19.8万人,毕业生6.2万人;初中招生10.2万人,在校生31万人,毕业生10.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4万人,在校生65.3万人,毕业生10.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7.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7.1万人,在校生21.9万人,毕业生7.1万人。特殊教育招生967人,在校生7981人,毕业生1914人。

年末全市共有民办小学21所,在校学生3.3万人;民办普通中学73所,在校学生3.7万人;民办高等教育77所(含民办高校和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5.7万人。成人高校24所,在校学生26.6万人(含普通高校成人本专科生)。

科学技术: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5%,与上年持平,比2005年提高0.05个百分点。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人员26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5.7万件和3.4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46.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3.3万件和1.1万件,增长14.1%和22.4%。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万项,增长1.8%;技术合同成交总额1579.5亿元,增长27.8%。“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21万件和10万件,均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累计签订技术合同25.6万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422.8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64%和2.8倍。

文化: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5个,总藏量4451万册。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全市拥有注册博物馆156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39.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0%。北京地区13条院线102家影院共放映电影72.6万场,观众2774万人次,票房收入11.8亿元。北京地区出版报纸259种,出版期刊3030种,出版图书15.5万种。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7个,已开放档案87.5万卷。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31个,比上年末减少72个,比2005年末增加1713个;其中医院551个,卫生院115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9.4万张,比上年末增加0.4万张,比2005年末增加1.5万张;其中医院8.5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64人,比2005年末增加4.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3万人,注册护士6.5万人。全市医疗机构共诊疗14148.4万人次。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266.39/10万,死亡率1.14/10万。

体育: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6151个。全市共有优秀体育运动员1100人,获得国际性比赛奖牌81枚,其中金牌52枚,银牌15枚。获得全国性比赛奖牌157枚,其中金牌59枚,银牌38枚。

公报注释:

1.本公报中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相比增速为2010年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统计年鉴数比较结果。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情况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汇总及评估完毕后以普查公报等形式发布。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5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0年能耗数据待国家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

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能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如按现价计算,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5.91立方米。

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8.新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9.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均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园。

10.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篇5: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及2011年思路打算

今年以来,临沭县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思路,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全县各级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为抓手,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70元,增长15%。

(一)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农业发展规模化、生产集中化、管理区域化、经营品牌化“四化联动”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打造了杞柳、蔬菜、茶叶、桑园、草莓、葡萄、杂果、烤烟、花卉苗木等“八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共有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基地总面积10万余亩,拥有“武状元”葡萄、“琼浆果”有机葡萄、“兴英”西瓜、“春山”茶叶、“喜万年”大蒜等绿色有机认证品牌21个,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到44处,林木覆盖率达到30.8%。

(二)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各级注重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对杞柳、蔬菜、花生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全县销售收入过千万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6家,形成了脱水蔬菜、柳编制品、茶叶加工、花生加工销售、生猪屠宰、家禽屠宰等各具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促进了农业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比如柳编产业,全县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到82家,带动农村家庭编织户2.5万余户,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编织人员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临沭县被评为“中国柳编之都”。

(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注重引导各村居立足现有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村级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推动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村级组织收入。今年以来,各级不断加大向上争项目、跑资金力度,共争取中央涉农资金1720万元。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邮政物流“四个载体”的作用,全县农村具有县乡特色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等快速发展,县乡村三级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双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水平明显提升。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创业临沭”工程和人才强农战略,大力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民1.23万人,全县新增劳务输出9890余人,全县常年在外地打工人员保持在8万人左右。积极开展返乡

农民工创业培训,建立企业与乡镇的用工对接制度,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乡村面貌

全县各级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精心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带乡,强化基础,狠抓整治,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切实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完善了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种修建性规划,全县12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已全部完成,全县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100%,村庄规划修编率达81%,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骨干、以农村为腹地,布局合理的城乡总体规划。二是扎实做好镇村建设工作。在加大县城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实施了五期旧城改造项目,拆迁腾空土地2190亩,开发建设面积88万平方米,总投资17.7亿元。切实加大小城镇建设特别是乡镇驻地村居的拆迁改造和绿化、亮化力度,完善乡镇道路、公园、广场、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结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不断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全县共对50余个村居实施了集中农房改造,开工建设居民楼1350栋,完成投资6.4亿元。

(二)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建设。切实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今年以来,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项目5个,其中上级财政无偿投入资金共计1720万元。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累计完成各类水利设施投资1.38亿元,龙窝灌区拦河坝改建一期、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沭河治理、石门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全

县新增蓄水能力502万立方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1万亩。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进一步扩大。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把县乡路、“村村通”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任务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对县乡村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截至目前,全县农村硬化公路达到1390公里,其中今年新增农村硬化公路20公里。三是完善农村“电网”。在抓好有关大型输变电工程的同时,加大农村电网深度改造力度,保证了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对电力的需求。四是加快农村新能源利用。按照“整村推进、示范带动,全面铺开、形成规模”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和太阳能利用。今年以来,全县新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80个,沼气集中供气10处,沼气池总量达到4.7万个。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太阳能利用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

(三)全力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县各级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以点带面、以线促片、逐步深入、梯次推进”的要求,重点做好327国道、225省道以及县乡道路沿线乡镇驻地和公路两侧500米以内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城乡结合部的创建带动其他“四个结合部”的整治,尤其是石门、大兴、蛟龙、玉山等乡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把鲁苏边界的村庄建设成为高标准生态文明村,塑造了临沭乃至山东的良好形象。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加快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城管执法和环卫

力量重心下移,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便民利民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83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65%。大力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在党员干部远教系统电视频道加播文化共享工程节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实施了柳编艺术展览馆暨城市规划展、体育中心、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等文化精品工程。深入开展文明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县建成市县级文明生态乡镇、村居160个。

三、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全县各级坚持把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政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确保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全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2.6亿元。

一是足额发放各项惠农补贴。今年以来,共发放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汽车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补贴7386万元。兑付计划生育各项资金441万元,全面落实了免费婚检政策。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县共拨付义务教育保障经费920万元。全面落实各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措施,共发放生活补助金、助学金86.8万元。扎实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目前已有5处中小学建设项目已建成使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妥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目前,全县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8万人。今年以来,全县共征缴农村养老保险费3284万元,基金累计结余5693万元。农村低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农村

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共有低保对象2.15万人,今年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774万元。

四是加快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标准,实施了县医院综合楼、县中医院综合业务楼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了全县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城乡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继续执行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更加规范,全县参合农民达到54.13万人,参合率达到99.91%。今年1—8月份,全县共为参合农民支出补偿款3700多万元。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上级有关精神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县农村土地产权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各项为民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一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全县共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5.2万份,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5万份,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提供了更加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土地造册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登

记有地承都在地积业基效产管理档案。按照“依法、自愿、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流转新机制,建立健全土地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中心。目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流转土7.5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的9.3%。其中南古镇依托企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产品地共流转土地1.2万亩,有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集体资产包括荒山、荒滩都明晰了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村集体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的能力。目前,全县合作社已达492家,注册资金达4320万元,现有社员4.28万余户,带动农户4.2万余户。

三是继续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村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取得

长足发展。在总结推广青云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经验基础上,启动了第二批试点工作,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四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乡镇都建立了农村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初步形成,做到国道省道有检查站,县乡道路有检查点,确保检疫安全。

五、当前全县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和下步打算 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传统农业占比偏大,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区域优势不够明显,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路子不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广种薄收等传统经营方式依然存在;三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还不够强,高新农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偏低;四是基层组织建设还存有薄弱环节,班子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全市全省叫得响、在全县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典型村还太少;五是少数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解放,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不强,农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还亟待化解,等等。

下步,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建设富庶新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和规范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镇村工业发展,壮大县乡财源,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秀美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切实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空心村”拆迁,建设秀美新农村。扎实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一池四改一利用”,加大推广普及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的服务模式。

(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康庄新农村。高度重视县乡村公路的改造、养护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联网供水;加大镇村植树绿化力度,打造生态临沭。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教师工资统筹发放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加强乡镇卫生院特别是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提高农民门诊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行政村为民服务代理制建设,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农民负担。

(四)大力倡树现代风尚,努力建设文明新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抓好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体配套设施,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对村级事务运行的监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形成一种奖优罚劣勤罚懒的动态管理机制。

督奖、管惩奖

2010年

篇6:2010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上半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5户、资金数额3446.77万元、从业人员1060人;新设立私营企业117家、注册资金2965 万元、从业人员2965人。截至2010年6月份,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6514户、资金数额2.53亿元、从业人员11198人;全县共有私营企业1198家、注册资金36.2亿元、从业人员19358人。

1-6月份,全县非公经济实现产值38亿元比增20.63%;上缴税收2.14亿元,比增41.07%。

二、主要工作

1、推进产业集聚,做大非公经济总量。全力打造纺织、矿业、林产“三大板块”和食品加工、鞋业、水电“三小板块”。

(1)出台《关于2010年进一步扶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的27条扶持政策和《关于扶持纺织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13日,我县召开扶持工业发展优惠政策落实会,县政府共向102家企业发放优惠政策扶持资金351.16万元。

(2)继续坚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督查“三个一”项目等工作,围绕“3+3”工业主导产业来引进、促成项目。上半年新上“三个一”项目约70个,总投资约11亿元。目前,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与经济开发区方面商谈,计划用地800亩,建设12万吨的化纤生产项目。还有香港宝元公司,计划用地100亩,投资1个亿,建设纺织项目。

(3)持续推进“一区三园”建设,拓宽园区平台。重点建设承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13500亩城西园,做大做强纺织工业的10000亩轻纺工业生态园,承接福州等闽东南鞋业产业转移的3000亩洋中鞋业专业园。同时在二重山以内规划建设“尤溪铅锌产业高科技园”,吸收相关铅锌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发展。

(4)引导企业实施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出台文件制定奖励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提升,淘汰现有落后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装备;鼓励企业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适销的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培育自有品牌。

(5)重点抓好诚明冶炼公司扩建和新建10万吨电解铅、新上10万吨锌冶炼项目、华港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多元化开发、沈郎7000吨精炼山茶油加工和保健护肤等系列产品开发、闽人酒业万吨黄酒生产、金门春6000吨果脯等系列产品产品、万吨绿竹露、丰业纺织、永进纺织、金阳纺织、远升纺织、远宏纺织和中泰纺织二期等在建项目,促使尽快建成投产,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深化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2010年为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年”,以推进权力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运行为重点,健全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努力解决机关作风和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1)今年我县将“改善项目审批与优化投资环境”列为2010年急需解决的十大困难与问题之一,主要解决政务中心部分窗口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不充分、审批前置条件太多等问题。今年上半年已取消99项行政审批审核事项,改变43项事项的审批审核方式,进驻部门从原来10个增加到14个,授权项目从原来45个增加到108个。

(2)积极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一是3月中旬举行政银企共谋发展推进会,县主要领导和市人行及市各商业行社负责人出席会议,举行了授信签约仪式。二是扶持成立锦鸿、佳信等2家注册资金上亿元的民营担保公司,对其为纺织企业担保的业务占总业务80%以上的,给予200万元奖励。三是继续实施《尤溪县工业还贷周转金实施办法》,还贷周转金从去年的1千万,今年增加到2千万。四是继续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考评奖励办法,成立尤溪县金融工作考评工作小组,出台《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金融贡献奖考评办法的通知》,同时提高金融机构对企业放贷的奖励门槛和奖励标准。

(3)抓好企业的“智力帮扶”。一是开展“校企挂钩、教师挂职”活动。由县工商联牵线搭桥,县委党校派出8名优秀教师到8家非公企业挂职一年,帮助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二是6月6日至10日,县工商联和县委党校共同组织全县40多家非公企业的87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到上海市委党校学习和参观世博会。三是7月18日至20日,县工商联组织20多家企业老总到安徽望江工业园区和华茂集团等企业参观学习。

(4)帮助企业抗灾自救,恢复灾后生产。一是4月份某纺织企业因厂房失火,损失达到500多万元,企业重新恢复生产困难很大。事故发生后,县工商联组织协调该企业发生失火事故的各项善后工作。发动会员企业,采取帮助受灾企业临时安置工人,为恢复生产储备员工;及时兑付受灾企业货款,解决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尽可能帮助受灾企业贷款作担保等“三举措”,支持该厂加快重建进度。二是6月中旬以来,我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有59多家非公企业受灾,经济损失达2200多万元。灾情发生后,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抗洪救灾。县工商联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到受灾严重的企业,与企业主共商抗洪自救和企业恢复生产的措施办法,及时与乡镇和部门有关领导沟通,帮助协调解决企业恢复生产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县质监局组织救灾维修小分队,及时为受灾企业修理各种计量设备。

(5)组织企业参加各项经贸活动。第八届“6.18”,我县有158家企业176位企业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是历年参会企业和参会企业人员最多的一年。有24家企业与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有2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对接项目117个总投资30.9亿元。我县“7.28”泉州招商会,预计有50多家尤溪企业参加。

三、存在问题

上一篇:肺内的气体交换说课稿下一篇:数学田忌赛马观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