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经济蓝皮书

2024-04-24

2010年经济蓝皮书(精选6篇)

篇1:2010年经济蓝皮书

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文字实录

2009年12月7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会议将分析和预测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发布2009-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是发布会文字实录:

谢寿光:

尊敬的陈佳贵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现在正式开始!

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蓝皮书》主编陈佳贵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博士。

《经济蓝皮书》每年的发布都是广大读者、决策部门和新闻界瞩目和关注的,因为它代表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学术品牌、皮书系列的一个核心成果。今年蓝皮书的发布比往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金融危机影响至今,已经全面出现复苏和上升的迹象。但是对于全球经济,乃至中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困扰着每一位国人,决策部门正在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做出布局。在这个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闭幕,所以我们适时推出了浓缩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以及国内其他相关单位长期研究、追踪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这份报告,对于进一步解读即将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我想这本《经济蓝皮书》的发布是通过我们的媒体让大家来分享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体的关于宏观经济研究的成果的信息大餐。下面有请本书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教授做讲话。大家欢迎!

陈佳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的《经济蓝皮书》今天又与大家见面了。首先,我代表经济学部向本书的撰写、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以及出版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经济蓝皮书》是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皮书之一,本项目长期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工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书自1992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出版了19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和高度评价,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家对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平台。2010年《经济蓝皮书》的推出,经济学部和一些相关的研究所作出了很大努力,1/ 15

而且得到了包括国务院发展中心等兄弟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止跌回升、企稳向好的势头,保增长的预期目标完全会实现,预计全年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3%以上。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和指标,我们这个《经济蓝皮书》里面都做了预测。根据国内的预测以及判断,国内外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可以用“温和”二字来概括。投资、消费、出口、物价等指标都将是一个温和上涨的态势,这就决定了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是比较温和的,预计可以达到9%以上。

为什么这样讲呢?有这样几条理由。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大家从有关报道上也许看到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也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明年我们的出口也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今年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即便是投资拉动,但是民间的投资还没有真正拉动起来,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要使经济保持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还要靠民间投资的增长。第三,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虽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课题,这已经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也还需要一些大政策的出台。因此,明年的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的消费增长只能是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

第四,我们的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将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的增长,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因此,做好2010年一季度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要注意宏观政策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增强经济的动力和活力;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大局,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在工作重点上,要从源头上来解决扩大内需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方面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要出台更多的措施。

2010年的《经济蓝皮书》把上面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来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经济蓝皮书》不仅是一项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一个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经济学

2/ 15

界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世界各界,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共同将《经济蓝皮书》做得更好,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陈佳贵院长卓有见地的讲话,而且把明年的经济定义为“温和”,应当说是他的研究成果,非常深入。下面有请张涛博士代表汪同三所长,对这本蓝皮书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大家做报告和解读。大家欢迎!

张涛: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代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向在座汇报一下我们2009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在这份报告中大概有五方面的内容给大家汇报。第一部分是对2009年和2010年的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和走势作出我们的预测和判断。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形势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梳理。第三部分是我们强调一些问题,比如在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我们强调在未来一段时间扩张性政策的方向。第五部分,给出我们的政策建议和我们对于政府在未来政策出台的判断。

第一部分内容。我们首先给出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刚才佳贵院长简要介绍了几个重要指标,我们想更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主要指标变动的情况。2009年整体来看,增长保8%的目标完成是没有问题,我们大概对于2009年的预测是8.3%,对2010年的预测,我们也有相对比较乐观的态度,我们的预测值是9.1%,这是总量GDP指标的预测结果。我们看一下影响GDP动力三方面的因素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是投资。2009年我们基本依靠投资拉动增长量,形势非常明朗,所以2009年我们预测的结果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达到32%的水平。2010年,我们的投资跟进工作会继续,但是投资的力度会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着相对高位的水平,到23%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

第二个指标是对于消费的预测。消费往往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对于2009年和2010年消费增长的情况,我们都觉得是保持平稳的态势。所以从消费实际增长率来看,2009年和2010年都是在16的水平上。第三个指标是对于外贸的形势。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最重要表现在外需的大幅度波动,所以2009年我们的进出口都出现了极度的下滑态势,进口增长率在2009年的预测结果是负20%,出口增长率大概是负的19.5%。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们的外贸情况有所改善。除了这样的因素之外,还有我们对于2010年提出外贸进出口增长率恢复到较高相对水平判断的原因,也是因为2009年的基数比较低,所以2010年的外贸水平大概会增长到17%、18%的水平上。

3/ 15

还有一点需要向大家汇报的预测结果就是我们对于价格走势的判断。2009年全年,价格还是处于负增长的阶段。所以2009年的CPI预测是负0.5%的水平。2010年随着经济一步步回升,包括在后面会谈到影响价格上升的因素,我们估计2010年的CPI的指数将会上升到2%的水平,比较温和的水平。这是对于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的结果。

下面的内容谈一下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有三个基本判断。第一,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我记得我们写这份报告时是在十月份,当时世界银行和其他媒体对于经济预测或者从全球经济复苏预测的信息还不是很多,但是第三季度数据出来以后,尤其是美国的增长率有了进一步的反弹,欧洲经济,包括日本经济都有向好的迹象,所以大家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越来越浓。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虽然增长率的指标,包括消费、外贸环境都有所改善,但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就是失业率的指标仍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况,而且是在美国经济、欧洲经济、日本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失业率仍然在逐渐攀高。而且我拿到最新的数据是10月份的数据,美国和欧洲经济,他们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所以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们觉得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中也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

第二,我们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什么样的判断。在这样一个经济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8%的增长好成绩,更多的是源于投资或者政府主导投资的行为。在这样一轮政策背景下,我们发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2009年,媒体和报纸上更多的出现“国进民退”这个词,在2010年,中国经济能不能一个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的民间经济是否能够跟上。所以我们的第二个判断就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原因就是看民间投资是不是有强劲的复苏。

第三,我们说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一方面要避免90年代出现过激的现象,当时我们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极度下滑的局面,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的政策效益极度扩张,所以当时出现投资热、开发区热等现象,导致我们在一两年后经济的增长速度迅速上去,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上去了。所以在那次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所谓的过激的现象。

当然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过缓。现在各个国家和学术家都在谈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者刺激性政策的问题,这方面我们也有一些经验、教训。比如1937年时的美国,他们过早的推出了所谓刺激政策,还有90年代的日本,在1997年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淡出政策。这种淡出政策由于退出的时机不当,也引起了日本长达很多年经济低位增长的情况。所以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或者是在2010年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现象。

第三点,谈2010年可能面临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有两点:第一,从需求层面,需求不足的供求格局没有改变。这个基本判断定位之后,跟着就是近期内尚不会发生明显的通货

4/ 15

膨胀。大家知道从1998年以来,需求不足问题就已经提到了议论的热度上,但是这么多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明显的改善。需求不足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产能过剩。2003年我们对产能过剩问题曾经展开过热论讨论,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一些企业都会对于产能过剩非常关注。但是那次热烈讨论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结果,我说的结果就是在国内并没有因为产能过剩而对经济造成危机。当时一个原因是外贸比较好,过剩产能通过外贸渠道消化了。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受到了外部的冲击,所以把产能过剩的问题暴露出来。我们在报告中写到,2009年一季度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最新的数据,第三季度的数据告诉我们,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所以现在的产能过剩不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而是上升到一个全体的层面。这样的判断支撑了需求不足,这样需求不足的因素其实是对价格产生了向下的压力。所以我们觉得在近期内发生明显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们还要警惕另一方面的因素,当前在经济回升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也会抬高我们的价格。这里面我们想强调两点因素,第一是所谓的输入性的通货膨胀,第二是流动性资金过剩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一方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推动我国物价走高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直接和明显。我们记得2008年物价较大幅度上涨,带有非常明显的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最近的情况我们看出来,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强烈反弹,石油价格从年初到现在大概上涨了60%。另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加快的影响,所以现在大家对于所谓储备转向大宗商品的层面上,所以现在的资源具有更多的金融途径,大量的投资和需求就加大了原油产品价格的波动。由于这种传导机制的影响,大宗商品的强烈反弹会推动上游企业成本的增加。在成本推动的作用下,企业通过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方式来抵销运营损失,从而对国内的消费价格产生上涨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流动性过剩。这也是源自两方面的渠道,第一个渠道在于国内。2009年我们还有一个词叫限量信贷,M2增长速度已经接近了30%这样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还有新增贷款,年初预计是5万亿,现在可能到10万亿。所以大量的流动性可能对我们的价格产生向上的压力。另外一个流动性源自于国际,我们知道美国、英国和欧洲,包括日本都开始实行所谓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样流动性的注入也会通过所谓的国际资本的流向流入到高回报或高利润地区。在我国现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国际流动性的进入也会对我们的价格造成一定冲击。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最明显的情况,就是资产价格的飙升可能和流动性都有很强的关系。

对于2010年的政策组合,我们基本上还是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现在货币政策究竟是不是适度,我们的李扬院长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资金流动性来看,我们的政策非常宽松,但是从央行操作层面看我们是相对紧缩的。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央行在货币政策的手段上已经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果要保证经济增长重新回到稳定的5/ 15

增长平台,必须要突出财政政策的作用。所以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组合中,我们尤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的作用。这是对于政策取向的判断。

最后,我想讲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2010年我们的经济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2010年,除了要在保增长的任务下,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制度的优越性,主动进行所谓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好的条件。2010年的经济工作主体应该是调结构。

在政策趋向方面,我们最后也有一个判断,全球复苏的形势虽然比较乐观,但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我国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工作决策的部署,坚决、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发展经济回升的势头,提高经济势头的质量,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以上是报告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张涛博士对《经济蓝皮书》的主报告做了比较简略的解读。下面我们有请著名的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博士来给大家做关于对外贸易作为宏观经济增长三大因素之一的研究报告,大家欢迎!

裴长洪:

感谢谢寿光社长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给媒体的朋友们谈一谈今年前10个月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目前我们可以得到的公开的数据是前10个月,前10个月的对外贸易是负增长,但是全年负增长已经成了定局。前10个月,进出口贸易总额下降了20.5%,出口贸易下降了19%。前10个月的贸易顺差是1500多亿,预计全年大概有19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今年出现了下降中的贸易顺差。今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大概有这样的几个特点。第一,下半年贸易增长的降幅开始受窄,而且7—10这四个月,出口贸易恢复到1000亿美元以上。原来今年最差的时候是2月份,出口贸易降到600亿美元,7—10月是恢复期,恢复到1000亿美元。我们在近两、三年,平均每个月的出口都是在1000—1500亿美元。1000亿美元和1988年相比是什么概念?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全年1000亿,现在我们一个月出口就是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7—10四个月出口贸易的下降在收窄,贸易额在回升及出现这样一个相好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相一致的情况,有好转,预计全年的后两个月也同样会是这样一个趋势。

第二个特点,出口贸易的市场发生一些变化。原来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市场的排序依次是欧盟、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今年的情况变了,前十个月变成了东盟,日本被排到了第五,东盟成了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这就说明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发挥了作用。按照前9个月的计算,中国、东盟双边贸易70%都是零

6/ 15

关税,按照自由贸易区的进展,明年开始双边贸易是百分之百的零关税。从贸易伙伴来讲,我们的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各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情况看,有一些数据也不是想象的那么悲观。比如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前10个月下降16.1%,低于平均价。对日本的出口下降的幅度是18.2%,也是低于平均价。对于澳大利亚的出口是11.4%,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特别是进口贸易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来讲没有下降多少,比如从欧盟的进口,降幅只有8.2%;从美国的进口降幅只有11.3%;从澳大利亚的进口贸易降幅只有3.2,几乎没有下降。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几乎降幅很小。所以这些贸易伙伴对我们搞一些贸易救济措施的调查,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没有下降很多,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多么严重。

第三个特点,前10个月我们在出口总体下降的情况下,降幅比较大的情况下,第一季度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比较小,这一点往往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农产品的出口降幅只有4%,其他的塑料制品降幅只有8.4%。纺织纱线、植物和制品下降幅度62.9%,箱包和农具下降4.2%。服装、衣着下降10.9%,鞋类下降幅度只有5.9%。我们通常讲的做鞋、袜子、箱包劳动密集型产品反而下浮幅度比较小,相反我们原来讲的要怎么样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那些产品的下降幅度很大。从经济学上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国外的消费者来讲有收入的需求,所以好的时候他也不会多买很多,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也不会少买很多很多,总是一个平稳的量。那些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一些投资品,可能会随着经济景气的状况波动会很大。今年秋季广交会已透露出机电产品的定货又有回升。大家觉得明年经济情况比较好,这些产品的需要弹性比较大,它又开始回升了。

第四个特点,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幅度很大。今年是我们进口资源性产品比较好的时机。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比如说大豆,中国向美国进口很多大豆,前10个月的数量增长了13.2%,但是价格下降了18.4%。铁矿山我们进口增长是36%,但是价格下降了24.7%。原油进口增加9.4%,价格下降了41.5%。成品油进口减少6.6%,但是价格下降51.1%。还有钢材、塑料等等,这些资源性产品都出现了,有的是进口数量增加,但是价格下跌;有的是数量增加一点,但是价格下降很多的情况。所以今年进口贸易的下降油价格因素,其实数量并没有减少,就是中国需求对世界提供的市场并没有缩小,只是由于价格因素。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时机,因为我们缺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些储备。第五个特点,国际分工的格局没有改变,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看,从所有制的情况看,海关统计把我们的企业分为四类,一个是国有企业,一类是外商投资企业,一类是集体企业,一类叫其他,就是私营企业。从前10个月来看,国有企业的出口下降幅度很大,达到了29.7%,超过平均值。外商投资企业的降幅是20%,比国有企业低9.8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下降幅度是29.9,其他类企业下降幅度是12.7。从出口贸易来讲,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其他,就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从进口贸易情况看也是如此,国企的下降幅度是26.4,外商投资企业下降幅度是19.4,集体企业下降幅度是14.0,其他类的下降幅度只有2%。当然,其他类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分量很小,所以他们下降幅度不多,因为权重太小。

7/ 15

由此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因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两大类,一个是国企,一个是外商。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方面的下降幅度都明显的要比国企小,这说明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仍然起着比较大的作用,而且它对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强。从贸易方式上讲,加工贸易出口的下降幅度也低于一般贸易,而加工贸易又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支配,因此从贸易的所有制方式来看,都说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由跨国公司支配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没有改变。

第六个特点,我们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控空间已经很有限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7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对外贸出口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今年上半年前6个月,出口退税增长速度很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9%,但是下半年以后,出口退税的增长速度放慢了,这就反映出各国的税务部门面对着出口退税的大幅度增加有力不从心的感觉。1—10月份累计下来,出口退税比去年同期增长9%,就比上半年的增长大大的下降了。预计全年国家出口退税的财政资金要达到6300亿左右,前10个月已经是5200多亿,预计比去年要增加400多亿。这样一个情况下,今年国家在各方面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花了很多钱,在出口退税方面也花了很多钱,要想再有更大的力度来支持出口退税,回旋的空间不大了。

第七个特点,今年的国际贸易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比较明显。尽管好几次G20国峰会,各国领导人都说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是各国都多多少少的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当然,发展中国家比较多的是采用提高关税,或者干脆实行数量限制。而发达国家普遍是采取隐蔽的,比如说技术性的贸易壁垒等这样的手段,非关税措施的手段,而且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案件在增加,就是贸易摩擦或者是反倾销等,在WTO,这些措施叫做“贸易救济调查案件”。

今年前10个月数量比以往增加不少,预计全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措施会超过100起,涉案的金额会达到110亿美元左右。当然,110亿美元和前10个月9700亿的出口贸易来讲还是很小的数字,但是这种贸易调查的新闻效益很大。大家知道,美国对中国的轮胎特殊保障措施调查,最近石油反补贴调查,这些在国际社会,在新闻媒体当中都引起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都说明了,由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一部分的国家经济利益有一些矛盾,但是更多的比如和美国这样的贸易摩擦,更多的是政治性的因素。因为奥巴马政府现在在国内要讨好各种利益集团,今年国会要通过医疗改革措施的方案,这在国会当中很多人反对,但他是雄心勃勃要通过,这样就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就要收买各种选票。因此他做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做给别人看的,要讨好一部分利益集团,争取会国会的支持,与国内的政策因素和国内因素主导了他对于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些具体案件的裁决。

这是会在今后依然出现的,也不一定是说我们这些产品的出口一定是有倾销行为或者是补贴行为,很多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我们也在据理力争,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可能要见怪不怪,要以平常心对待。按我个人的看法,我们是适当的报复也是必要的,我们也可以对于一些产品,具有反倾销、反补贴比较明显的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的诉讼调查,也是可以的。这是今年进出口贸易的特点。

8/ 15

从预计来讲,今年进出口贸易我们是下降的,我预计今年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下降幅度大概在14%—15%左右,出口贸易的下降幅度大概是16%—17%,全年的贸易顺差大概是1800亿—1900亿美元之间,比上年下降了35%—40%。今年,尽管我们全国对外贸易情况都是处于下降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好的现象。在这里我要特别讲一些好的情况。

今年在全国各个省区当中下降幅度不平衡,我看了海关统计,有三个省区表现是突出的,一个是四川省,四川省今年的出口贸易下降幅度只有3%,广西的下降幅度只有6.4%,福建的下降幅度只有10.8%,不仅大大的低于全国的平均价,而且按照这样一个下降幅度,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可以视为没有下降。还有一些城市的出口贸易情况是比较好的,比说温州的下降幅度是11.3%,烟台下降幅度6.3%,汕头只有10.9%,北海只有0.7%,成都只有8.2%,中山只有8.8%。像这些城市都是都是下降幅度较小的,所以并不是全国都一样,也有一些省区、城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表现很突出。

根据我初步的调查,我觉得有两个经验,是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基层的干部和企业创造的。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自由贸易区的干部,像广西,他们都充分利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了同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所以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大的抵消。这个经验是在2009年我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所提供的。比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中国和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的签订,是我们有效的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效的措施,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这个经验,争取明年有更好的发展。

第二个经验就是像福建,它为什么下降的幅度相对比较小,这个问题我做过一些调查。我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一部分的外贸企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是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国内的低成本制造,产品到了国外之后,它卖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一系列的流通过程,一系列的流通过程都是人家境外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他们效率很高,物流、广告,他们的效率很高,所以使中国出口商品虽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在国内部分,除了低成本制造之外,因为我们现在的生产越来越分散,特别是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还转移到中西部去生产,转移到内地去生产。这些分散的生产和国际市场联系,就需要大量的生产性服务把它们连接起来。

今年我们的一部分外贸企业就做过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的媒体报道了一些地方的先进经验,但是媒体报道是说一些企业“抱团取暖、集体过冬”,怎么样克服困难,这是新闻界朋友的语言,不是经济学界的语言。所以我们看不懂什么意思,那么我就去看看什么情况。经过调查研究,我才明白媒体说的“抱团取暖”说的是一些外贸企业原来是给一些出口企业代理出口,只有一项服务,就是代理商收一些手续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了以后,大量的生产企业没有流动资金,国家不给它贷款,同时境外的进口商也不给预付款,我们一部分外贸企业就通过银行的授信扩大自己的商业信用,给一系列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融资服务入手,就扩大了其他服务,包括物流服务、通关服务、结算服务、出口信用保险等等,就把自己的服务范围大大扩展了,把很多外贸生产企业都连在一起,大家这就叫做“抱成一团”。实际上用经济学的语言是通过生产性的服务把大家连

9/ 15

接成一个供应链,提高了流通效益,降低了流通成本,这样就使外贸产品原来竞争力受到削弱,现在得到了一些缓解,受到了补充。因此这些地方的外贸出口下降很小。

我去过一个厦门的最大的经营公司,今年的外贸营业额全国是下降20%,它是增长20%。我就从中看到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我们的一些外贸企业有所作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增强了外贸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扩大了自己的业务,同时也为我们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造了新的经验。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今天我告诉媒体的朋友们,希望你们把这样的案例广为宣传,让更多的外贸企业来学习它。

明年的外贸形势肯定比今年好。刚才陈佳贵副院长也说,明年的经济形势是温和的,我个人也同意他的看法,我个人看我们明年的外贸也是温和增长。如果明年外部情况是好转的话,我们国内的一些政治措施没有大的变化,继续保持今年这样的支持力度和方向的话,预计明年的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会在10%,出口贸易增长幅度会接近15%左右。有的人认为我比较乐观,我个人看来有可能,大概明年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会恢复到接近2008年的水平。今年大概是接近2.2万亿,明年出口贸易肯定会恢复到2008年,或者是接近2008年的水平。

这是我对今年和明年的对外贸易的看法。谢寿光:

感谢裴长洪所长对2009年的对外贸易的看法和对面对金融危机当中比较可喜的、无论是地区还是企业做的很多研究成果带来给我们。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做报告。大家欢迎!

张立群: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很长时间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在这当中我个人一直感受到我们社科院的经济形势分析是比较全面,而且坚持的比较好,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外比较高的知名度的品牌。在这个基础上,这个蓝皮书的编制也是越来越好。所以首先,我对蓝皮书的发展和它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示衷心的祝贺。

下面我就围绕今明两年的经济形势谈一些个人的观点。第一,2009年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保8%的成功,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承受各种冲击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应该是百年不遇,在这样一个严重的冲击下,中国经济2008年以来出现的这一轮回调,它的底部仍然在8%以上。我们看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是13%,2008年下降到9%,今年肯定保8%没有悬念。明年因为还会有继续温和的判断,所以整个这次回落的底部是高于8%,这就表明我国抵抗各种冲击,保证平稳较快增长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比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回调到7.1%,以及上个世纪的治理整顿,当时的经济回调的底部在3.9%左右。

10/ 15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中国经济新的发展特点有一个观察。我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向缩小的方向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向提高的方向变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看2010年的中国经济,我同意社科院的分析,就是继续温和上升,不会再出现很猛烈的回升。

第一,从投资角度看,来自于政府的力量,这种短期保增长的力量明年从增量来看会有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来自市场的力量会不断的增强,但是需要一个不断的培育和巩固的过程。所以明年的整个投资增长是在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相互转变当中出现一个增速比今年有所回落的趋势。我们做了一些定量分析,如果今年投资增长在30%以上,明年可能会回落到20%左右。但是明年的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会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明年下半年,我认为这个投资增长会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推动。

第二,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从今年这样一个负面的作用转向正面的、积极的推动。我基本同意裴长洪所长的观点,但是我没有像他这样乐观,我认为明年出口会恢复正的增长。第一是今年的基数已经比较小。第二是明年从国际经济来看,有一些向好的变化。第三是我们的外贸出口企业经过最近几年的艰苦调整,竞争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加上政策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明年出口恢复正的增长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达到裴所长说的15%,我个人认为是10%左右。

从消费方面看,我觉得会继续保持稳中趋旺的态势。总的来说,消费水平和今年差异不大,可能略微高一些,或者是低一些。所以综合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需求的变化,我认为明年的总需求的变化是温和提高的趋势。就是投资下降一些,外贸出口的作用发生比较明显的转变,消费保持和今年大体相当的增长水平,总需求是温和提高的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明年的经济增长会在2009年的水平上进一步有一个温和的上升。比如我同意社科院对明年增长率的分析,我认为在9.5%之间,比今年大概提高一个百分点。

在需求温和提高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现在各方面的供给能力非常强大,包括农产品方面,粮食已经连续第六年增产,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形势都是比较好的,库存水平都是在历史最高水平,而对食品的需求现在是很稳定的,食品需求相对于收入的弹性越来越小,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明年的食品价格会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各种工业品价格在总体需求温和增长和供给能力比较强大的背景下,我认为价格也是一个比较低的上涨情况。总的来说,明年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温和的增长,以及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上涨相伴随的发展格局。

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明年是加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的非常重要的契机,应该把这样一个环境充分的把握好,利用好。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明年我们努力的方向第一是着力培育来自市场的发展力量。这里面最核心的我觉得应该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是基于短期的目标,而且是基于中长期的目标。中国在内外需求比例改变以后,加快城市化进程,培育国内市场,提高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11/ 15

第二,应该大力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技术,更充分的、更好的发挥市场作用,来推动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所以我认为,加快城市化、深化改革,这应该是明年着力做好的两个方面的工作。

以上是我关于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张立群研究员。下面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研究所杨宜勇所长讲就业问题。大家欢迎!

杨宜勇:

谢谢大家。刚才在休息室的时候,有同志说,《经济蓝皮书》是咱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中品牌中的品牌。陈佳贵院长比较谦虚,因为我们这个《经济蓝皮书》做的最早,所以我觉得不光是最早,历史悠久,可能还是相对比较准的预测,连续近20年,是一个比较准的预测。所以每次的研讨会,不管有没有我发言,但我都来听,我觉得听这个比自己说可能对我来说更加有意义。刚才谢社长给我说了就业,受陈佳贵院长的启发,最后归结为两个字,就是“温和”。我把今天演讲的主题定在“国强、民富”四个字上。2003年以来,很多人说中国的经济呈现出民生经济的特征,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多的不是关心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更多的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本身的目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我也同意陈佳贵院长讲的明年的经济增长是温和的,所谓“温和”就是不太热也不太冷,所以明年的经济从我的感觉说,它也不能够定义为“早春二月”,但它肯定是“春暖花开”,是一个温和的、向上的、很好的时期。

我们讲宏观政策的取向,它总是趋于中性的,就是不能过热,但是也不能过冷。2009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急救的药方,所以到2010年,我们宏观政策的取向就是一个飞速性的。所以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药性来讲,也是趋于更加温和的。另外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心态来讲,每当经历一场经济危机,我们的政府、老百姓、企业都应该变得更加聪明,就是我们关于发展的心态也应该更加的平和。

如果说2010年要中国来引领世界经济的增长,这恐怕很难,因为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获得快速的增长,同时要积蓄力量,做好准备,2010年是重要的关键时期。实际上,2009年还维持了一些长线,但是在2010年我们要结构调整,要长线变短,把短线变长。从产业上说,有的人要更优,有的要“无中生有”,就是要创新,要为下一轮整个世界经济的上升,我们要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要做好准备。所以我觉得2010年要有这样一个历史使命。

12/ 15

我觉得用平和的发展的心态、科学的发展心态才能够实现国强、民富的目的。国家的经济要强大,同时老百姓要更加富裕,而且这个富裕是更加的共同富裕。我觉得从2010年来说,我们要更好的做到国强民富有五个手段,或者是着力点,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是推改革。2009年我们也在推进改革,但是推进改革的力度还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在保8%,就是说我们在补气。现在我们缓过来了,我们就是要推进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市场的完善、反垄断的任务开始相当艰巨。另外一项改革就是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决策如何进一步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沿着这一点来深化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改进我们整个的政府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

二是调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也会说到这一点。去年我们是保总量,保8%就是保总量,结构也关注到了,但是没有给于结构更大的关注。我想明年要调结构,还有防通胀。我记得今年1月1日的时候,总理还在问发改委的同志,4万亿投下去能不能保8。现在8%是保住了,而且刚才也讲了,我们提的是适度宽松的,是相当宽松的,可能通胀就是它的后遗症。明年我们还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样要为增长创造条件,就是说防通胀的意识要加强。

再一个就是要扩内需,最后就是要落后到促民生。我想强调的意思是明年经济发展要实现国强、民富由于要推改革、调结构、防通胀,扩内需、促民生。现在我就谢社长强调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消费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劳动就业,从宏观经济来看,2009年,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企稳。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就业也可以说是在全球率先好转的。这一点要给予足够的肯定。但是要分析中国的就业问题,我们觉得统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最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现在发现中国未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比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还要多。实际上在我们的正规统计之外,还有巨大的需求。我说怎么会呢?后来我在木樨地上班,就天天看。木樨地的十字路口,每个角都有卖红薯、栗子、水果、袜子、小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登记的。所以关于中国的就业,一些非正规的就业对于稳定就业形势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也建议明年要加大、完善中国的就业和失业的调查统计,建议并调查失业率,用国际劳工组织的调查失业率取代我们20几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因为调查失业率的口径更全面,手段更科学,发布的信息有更多的国际可比性。只有真正找到中国有多少人就业,多少人失业,才能够找到我们促进就业工作的着力点。

实际上,刚才裴所长讲到了福建的民企进出口的稳定,从就业方面是可以得到佐证。我的一个朋友就说,在今年2、3月份,沿海地区观察农民工,当然是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像泉州这个地方就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

13/ 15

在社会保障方面,2010年的任务还是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现在北京市的做法很好,没有养老金的人,女的55岁以后,男的60岁以后每月都能领到200块钱。我们多一点社会保险都是有条件的,必须缴费才能领,缴费15年才能领。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媒体炒作退休金低的反映也很强烈。后来我们发现中国60岁以上的有退休金的只占到30%,还有70%没有退休金。我们有人说过去他没有缴费,过去制度设计有空缺,没有让他不能缴费。现在他老了,也要养老。所以北京市的一个处长,现在的退休金是4000元左右,北京市给200元也不多,财政也是能给的,但效果特别好。我到北京北部山区的一个家庭去访问,过去他们家比较穷,几个孩子把两位老人往外推。现在有了400块钱,这几个孩子每个月往家请。中国的孝顺文化、亲情文化得到了保证,我觉得这样很好。所以要有一种福利的概念。

另外,养老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也是重头戏。现在我们有800多万老年人是躺在床上的,可我们能提供的床被只有200万张,这也是公共服务。我们每个人都会老,所以我们要加强公共服务业的建设,这是有好处的。基本公共服务,就是要保障那些低收入者和贫困老人的老年生活、护理问题。中收入和高收入可以市场化。还有残疾人的问题,现在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残疾人的康复、器具配置都不是很好,政府要加大投入,怎样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我们在有条件的时候,对老人和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三部分,讲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现在在不断扩大,今年来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是9%,农村增长人均纯收入增长是7%,9:7,但是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还是在扩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缩小收入差距从宏观上给予更大的关注,但是政府能够做得主要就是保低。那么扩大和限高怎么来实施,中央讲了,要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普通企业工人的工资增长不可能寄希望于政府发文涨工资,就要靠工会和企业谈判,集体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要学会谈判,学会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当然,国外也不是说肯定会,但你要通过购买服务,像律师、会计师一样,你雇佣他们给你谈判。企业说我没有利润,会计师去了说有利润,那么你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导权。

再有,居民、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要提高居民个人的收入比重,无非就是政府要让税,企业要让利。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利润不分配,也不上交国家,不能进行再分配。

最后一点就是消费。今年的消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还是表现的不错,不是说经济不景气以后,消费就明显下滑,并没有出现这个状况。就在上个星期,我到中银大厦开会,到菜市口那儿看,我看到一楼感到吃惊,就像80年代的商品短缺的时代,那种景象呈现在我眼前,看不见柜台,只看见人。平时你要去这种店,像去年上半年,你要去这种店会发现服务员、销售员比顾客多。

我想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扩大消费不等于消费驱动。实际上有人说要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刚才也讲了,拉动效果

14/ 15

是有限,是很难的。从全球来看,高增长率的都是投资驱动型的国家,低增长的都是成熟的,那些大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增长只有34%,但那样就是消费驱动型的。高的GDP和消费驱动是不可兼得的,要哪个我们要想清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不能盲目提消费驱动型,要间接式的达到这个目标。

今年中央政府促进消费的措施还是比较得力的。比如原来的家电下乡,又扩大到城市居民,我不知道这个政策有那么好的效果。我7月份去台湾参加一个产业论坛,台湾的企业家拉着手感谢我,说大陆的政策好,不仅保了台湾的企业,因为他们有很多是卖家电芯片的。还有,我们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来改善人们长期收入的预期,这才是提升消费的制度性建设。消费的文化还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就是借贷消费,但是现在看来有点回调,我们是过度节俭的消费。我们可以注重物质性消费或者有形的消费,比如房子、汽车,土地都是稀缺的,城市的道路面积也是稀缺的,但我们不太注重无形的消费。我觉得无形消费是对资源没有恶化的消费,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消费就是民富的目的,民富不是在那里数钱玩,物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像文化消费。我们经常说俄罗斯公务员一个月400元,他就可以拿800元去看一场芭蕾舞演出,因为人家的文化恩格尔系数是刚性的,但我们没有。所以像健身、保健、旅游的消费我们要提倡。

再有,中国的城市化会加快,对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支撑的作用。现在城市化率是46%,2020年好象到55%。全世界说城市化率平均是60%,现在全球的平均化率可能会到65%,我觉得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也会达到65%,有好几亿人要进城,所以这是持续不断的需求。但是现在的房价比较高,涨的过快,怎么进一步有效的控制房价?我有一个小的建议,把房屋的租金和房价更大比重的纳入CPI。因为中央政府讲要看通胀,要看CPI,如果我们加大CPI,就把它从软约束变成硬约束,这样就有利于控制房价的上涨。房价上涨控制住了,特别是地方政府不能玩命的制造一个又一个“地王”。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15/ 15

篇2:2010年经济蓝皮书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此轮快速回升的主要动力。蓝皮书预计,今年全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在22.74万亿元左右,名义增长率为32%,创下近16年的新高。明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名义增长率为23.9%,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可能超过70%。

蓝皮书预计,在需求总体平稳增长,而生产和供给能力充足的背景下,明年中国CPI涨幅在3%以内。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不会大幅上涨;食品、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也将保持大体平稳。

蓝皮书同时预测,明年消费需求仍将平稳增长,实际增幅或达16.4%。外贸形势则将趋于好转,进出口增长有望恢复到去年的水平,增幅分别达到18.7%和17.3%。在一揽子刺激方案带动下,今年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暖、逐步向好的发展轨迹。蓝皮书称,今年GDP增长速度将达到8.3%左右。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了7.7%。蓝皮书指出,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中国A股市场将从今年上半年由经济复苏与流动性双轮驱动阶段过渡到经济复苏单轮驱动阶段,对负面因素的抵抗力弱于今年上半年。同时,在整体经济复苏进程影响下,股市长期趋势应该向好,股市的底部将会逐步抬升。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

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中国A股市场将从2009年上半年由经济复苏与流动性双轮驱动阶段过渡到经济复苏单轮驱动阶段,对于负面因素的抵抗力弱于2009年上半年。2009年第四季度A股市场有可能维持箱体震荡格局。在整体经济复苏进程影响下,沪深股市将受到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因此股市的长期趋势应该向好,股市的底部将会逐步抬升。

按照美林证券提出的投资时钟理论,从经济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特征为:流动性增速高位回落,经济增速逐步回升,通胀低位回升,并且CPI在2009年末有望转正。经济增长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出口增速低位回升,消费增速稳定。在流动性支撑减弱、业绩增长预期逐渐明朗的背景下,按照投资时钟理论,资产配置上专家建议关注业绩增长相对确定的中下游行业的投资机会,如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行业的投资机会,兼顾“低碳经济”、通胀预期、节能减排等主题投资机会。

同时也有相关专家指出,2010年的股市走势,要延续2009年上半年的大幅上涨行情(上涨60%以上)是不太可能的。利好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上市公司业绩提高、市场资金虽紧但还算充裕、股指期货推出和创业板市场的创新,等等。但可做利空文章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包括新增贷款增长率下行、通货膨胀、新股发行规模扩大且密度提高以及“大小非”解禁压力增大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的股市上行空间有限,交易量可能扩大,但波动幅度也将扩大,总体呈现出一种振幅扩大中的上行走势。在此背景下,个股之间的价格走势将进一 2

步分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的程度取决于投资者的审时度势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高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在发达国家经济继续震荡调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政府转向市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提高的格局下,2010年我国经济有望出现相对温和的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的良好局面。在需求总体平稳增长,而生产和供给能力充足的背景下,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不会出现明显通胀,CPI涨幅在3%以内。

首先,资产价格不会大幅上涨。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2009年已经释放,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已受到控制(二套房贷重申要按政策严格管理等),未来房地产需求不会出现持续快速膨胀;2009年房地产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将较快增加,综合供求情况,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股市扩容空间很大,包括大小非解禁、权重股全流通、IPO启动、创业板开放等,尽管进入股市的资金将较快增加,但在股市较快扩容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稳定的格局下,预计股票价格不会猛烈上涨。

其次,商品价格大体平稳。2009年粮食连续第六年增产,生猪、油料作物、棉花的生产能力均达到历史新高,食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城乡居民的恩

格尔系数则不断降低,食品支出相对收入增长的弹性不断降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预计2010年食品价格不会出现明显上涨。基于稳定务农收入目标进行的政府价格干预,会导致部分农产品[13.81 0.07%]价格上涨,但幅度不会很大。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强大,即使需求(例如汽车)增长很快,也可以保障供给,预计价格不会大幅上涨。工业生产资料国内供给能力偏大,而需求增长预计大体平稳,因此价格也不会大幅上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可能因美元走弱持续上涨,但绝对水平不会超过2007年,主要因为国际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明显减弱,去杠杆化改革也逐步减弱了投机期货产品的能力,这些都使炒作初级产品期货的需求受到抑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会推高国内PPI涨幅,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格局下,预计主要会减少企业利润,而不会向CPI传导。

中新网12月7日电 在今天上午举行“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上,《经济蓝皮书》主编陈佳贵称,2010年中国经济面对四大挑战。

陈佳贵解释这四大挑战分别为,第一,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大家从有关报道上也许看到了一些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也表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措施还要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明年我们的出口也只能是恢复型的增长。第二,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今年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即便是投资拉动,但是民间的投资还没有真正拉动起来,主要是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要使经济保持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还要靠民间投资的增长。

第三,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虽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课题,这已经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个较

长的时期,也还需要一些大政策的出台。因此,明年的消费增长,特别是居民的消费增长只能是保持适度增长的态势。

第四,我们的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也将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的增长,既要保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陈佳贵说,做好2010年一季度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的同时,要注意宏观政策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增强经济的动力和活力;要更加注重民生,保持社会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大局,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陈佳贵称,在工作重点上,要从源头上来解决扩大内需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发挥价格方面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要出台更多的措施。(根据中国网直播整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指出,从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2009年国民经济呈现出企稳回暖、逐步向好的发展轨迹。据预测,2009年

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到8.3%左右,可以实现“保八”经济增长目标。如果2010年世界金融危机不再进一步严重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将稳步回升到9%左右的增长水平。

2010年农业形势严峻 第二三产业稳步增长 2009年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达到5.6%。考虑到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因素,2010年农业生产形势比较严峻,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将有所回落,增长5.1%。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影响十分严重,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态势,预计2009年和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8.6%和9.4%。2009年以来,房地产业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第三产业的企稳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2009、2010两年,第三产业分别增长8.7%和9.5%。

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将达23.9% 2009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27400亿元左右,名义增长率为32%,比2008年高出6.5个百分点,为近16年的最高增长率,剔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率为34.4%,是2008年投资实际增长率的2.26倍。2010年,如果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预计名义增长率将达到23.9%,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将可能超过70%。价格水平恢复上涨 2008年以来,我国价格水平出现了较大波动。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分别上涨5.9%、5.9%和8.9%,上升幅度都明显高于前几年。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最终需求下降,物价处于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1.1%、1.4%和2.6%。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增速都出现加快的态势。据预测,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

投资品价格分别下降0.5%、0.8%和1.8%。2010年价格水平将恢复上涨,据预测,居民消费价格、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将分别上涨2.1%、1.8%和1.3%。消费需求平稳提升近几年,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按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从2002年的12%提高到2008年的14.8%。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组合上,突出强调了“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国家先后实施了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提高对农民的种粮补贴,通过财政补助支持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减征小排量车购置税等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效果。预计2009年和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125000亿元和148000亿元,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6.3%和16.4%。

外贸形势有望恢复08年水平受世界经济放缓、美国金融危机恶化蔓延、国内经济减速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1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结束了持续七年多的较快增长势头,到2009年8月份,已经连续10个月出现下降。据预测,2009年进口和出口将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1.0%和-19.5%,全年外贸顺差将达到2500亿美元左右。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回暖的信号开始显现,全球经济正开始走出二战后前所未有的衰退,虽然经济复苏的力量还不够强劲,但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8月份我国进出口以及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新出口订单指数也从5月份开始连续数月超过50%的扩张线。预计2010年,我国外贸形势将趋于好转,进出口增长有望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进口增长和出口增长分别达到18.7%和17.3%。÷

阮次山: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昨天结束,大家也知道每年一度的经济会议,等于是为明年,或今后几年定一个基本的调子,那么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已经定下了很多基本的调子,尤其是很多地方,在结构性会有所调整,我们说结构性有所改变,这些我们如何去看它,它从宏观的角度如何去看它,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到长江商学院的周春生教授,来给我们宏观分析这次中央经过工作会议,它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经济制度,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新方向。周教授您从您的观点来看,您觉得这次的中央经过工作会议,从您学者的宏观角度来看,最让您觉得重要的是什么?

周春生(长江商学院):我觉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重要的特点,第一个是保稳定,第二个是促转型。我讲的保稳定,一个是政策上的稳定和连续性,我们可以看到去年,2008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那正是金融危机戏谑的时候,所以当时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子,就是说保增长,也就是我们今年常讲的保八,其余的还包括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这些思想其实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包括惠民生、调结构。

实际上呢,去年保增长是放在第一位的,今年由此改变了,叫做调结构,或者叫做促转变,调结构在去年其实已经提到,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央政府这些年,它在宏观政策方面,基本上还是保持一个持续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目的当然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平稳发展。所以今年我觉得我们最应当关注的就是说,具体我们怎么样子去促转变,基本的基调就是说通过,这个转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比调结构我觉得内容可能还更广泛一些,因为调结构很多人就想到经济结构,但是我觉得促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不单单牵涉到产业结构的问题,比如说产业升级,提升附加值,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呢也牵涉到整个经济布局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比如说我们以前主要靠外需,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的要转变成内需、外需并重,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在内需方面,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前一直是投资需求占的比重偏大,消费需求

显得相对不足,现在同时要注重消费的发展,所以促进民间消费的增长,也会成为2010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记者 贾靖峰)中国央行及外汇管理局八日分别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的来年政策基调表态,央行称,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信贷增速,防范金融风险;外管局则表示,明年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向,监测跨境资金流动,保证外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明年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重点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八日表示,来年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立足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不失时机地推进外汇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此外,当局明年将着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扩大进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管局表示,明年要改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完善外汇储备使用方式,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动向,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与预警,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完)

中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5时08分报道,前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股市大多都会受到一定的利好影响,今年的情况如何,连线中央台实习记者陈柏君。

主持人:首先请回顾一下之前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股市产生了哪些影响? 记者:经统计发现,会议后一周,市场上涨的概率明显偏大。过去的11年中,只有3年一周内出现下跌,有7年会后一周内总体表现为上涨。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市场会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政策进行预测,会议结束后,这些政策切实出台,就好比楼上的靴子落了地,这对股市是利好,特别是有利于股市长期的向好。当然,结合今年的情况,业内人士也表示,短期内,新股融资、股指期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

主持人:就今年来说,有哪些超预期的政策出台么?

记者:所谓超预期的政策,其实现在已经很难出现了,之前的政治局工作会议已经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基调,今年的会议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重点,有专家预计,“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明年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无悬念,稳定仍将是大方向,但经济结构调整应成为重点。之前市场也有担心,“调结构”可能会放缓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今年的会议精神明显表述:“在发展中调结构”,所以,很多专家也对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持乐观态度,一般认为是9%-10%之间,这也可以说是给市场定心。在向好的经济背景下,A股市场的长期震荡向上趋势不会改变。主持人:具体讲,今年的会议会对哪些版块产生影响呢?

记者:从历史角度看,会议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农业、消费、节能环保行业在会议后上涨概率和获取超额收益的幅度远超出其他行业。另外,从区域版块来说,此 10

次会议中也提到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疆、成渝经济区、宁夏和甘肃等区域,中央高层以及各部委之前都进行了实际调研。因此,相关板块也会有一定表现。还有,此次会议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这都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王宇 姚均芳)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召开会议,研究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具体措施。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2010年央行将立足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周小川指出,央行将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重点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周小川表示,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央行将支持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宏观政策

2008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货币政策

2008年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

2009年货币政策要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资本市场

2008年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增强投资者信心。2009年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楼市

2008年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2009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7日闭幕,提出了中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引发海外媒体关注和热议。再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

路透社指出,分析人士表示,此次会议与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基调基本一致,惟再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显示政府在更乐观的国内和全球经济数据出现以前虽不急于进行政策转向,但在今年信贷大幅增长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下,对明年的通胀压力会保持足够警惕。

《香港经济日报》指出,中央必须高度关注热钱涌入、资产市场泡沫急胀问题,并应采取手段堵塞资金流入的漏洞,即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并设法将资金引出境外排洪,如鼓励企业走出去、提高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 D II)额度等。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通胀的产生受到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制约,从目前的供给看,产能过剩仍会严重制约终端产品价

格的上升,而由于工资水平被压制,需求也很难快速显现,因此通胀率在2010年不会出现失控状况。

财经新闻网M arketWatch载文指出,里昂证券认为明年的实际利率应会下降,因为通货膨胀率的回升幅度可能超过名义利率的升幅。推进城镇化是亮点

路透社文章指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农民变为城市居民,通过提高三产和服务业比重,消化和吸纳农村转入人口,并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是此次会议的最大亮点。

中国目前城镇化不到50%,选择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切入点,统筹城乡二元结构,无论从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来看,均是最现实的选择。从消费层面看,这对扩大居民直接消费也有最直接的作用,对一直过分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增加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政策调整或在明年二季度

路透社文章说,分析人士表示,原则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对明年一年的经济发展定下基调,但是现实情况往往变化很快,若全球以及国内经济进一步复苏得到确认,中国政府或在明年二季度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

美国银行-美林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现在不是政策的转折点,中国政府要等到一些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出现比较稳定的、甚至上升的状态,才可能进行调整,这可能需要到明年四五月份。

扩大消费需求仍面临掣肘

路透社报道说,分析人士认为,扩大消费需求仍面临掣肘,比如过快上涨的房价就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一大主要障碍。

国泰君安[99.71 0.00%]证券资深宏观经济分析师林朝晖说,现在房价这么高,以目前多数人的收入来看,支付了房贷、子女教育的费用外,很难有多余的钱来消费了,这对明年的消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陆挺认为,为刺激消费,政府会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革,此外,今年的一些优惠政策明年并不会取消,不排除有些政策会继续加码,比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甚至可能出台一些新的优惠政策。

副总经理、博士

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将是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非但不能急于从已实施的刺激消费政策中“退出”,还要继续出台其他的鼓励消费政策,以促进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

从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将是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增加居民消费呢?从去年年末以来我国已经实施的鼓励汽车消费和家电下乡等政策效果显示,鼓励消费政策大大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因此,延长鼓励消费政策,并研究出台其他的鼓励消费政策,以此达到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预期这一经济目标。确实,鼓励汽车消费和家电下乡等相关政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受到汽车下乡计划和1.6升及以下轿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影响,预计今年全年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300万辆,同比增长4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年份。另外,尽管家电下乡计划仍未达到政府预想的 “全年有望拉动千亿元内需” 目标,但实际销售家电下乡产品约达到3000万台,并实现家电销售金额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相关鼓励消费政策是否会取消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其中,受到汽车下乡、车购税减半征收等鼓励消费政策即将结束影响,部分消费者为领到补贴和享用优惠而提前购车。相比之下,因家电下乡计划中购买家电补贴政策将持续至2013年,消费者并不急于出手,消费行为更为理性。

故此,类似汽车下乡计划等鼓励消费政策是应当取消还是应当延长?以汽车下乡计划为例,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如果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期限过短,易于造成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另一方面,政策取消与否都会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非正常波动”的干扰影响。例如,如果取消汽车消费政策,明年汽车销量将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企业库存增加及经营风险加大。因此,从促进居民消费的理性增长及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角度分析,笔者更赞成延长包括汽车下乡计划在内的鼓励消费政策的实施期限,以此稳定汽车消费,消除因消费政策的短期波动对刺激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的不利影响。

之所以要延长相关鼓励消费政策,以此促进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还在于在出口负增长或出口不稳的背景下,扩大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将比以往显得更为显著。

从去年以来“保出口”的效果分析,在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为了鼓励出口增长,中国上调了7次出口退税率,但政策调整效果并不明显。由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提高出口退税将完全体现在出口价格下降上,并不能促使出口额上升。出口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出口数量仅上升0.65个百分点,出口额反而会下降0.35个百分点。出口退税除了将部分补贴给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出口企业外,一部分补贴也会通过降价补贴给了国外消费者,但对出口增长却没有起到太大的提振作用。

相反,实施有效的鼓励消费政策,如家电下乡计划,国家对消费者支付的那部分财政补贴基本上流转于国内市场,这将使国内企业直接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将财政补贴发放给消费者比发放给企业所产生的边际刺激效应更大。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将由消费推动型向出口推动型转型,中国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财政补贴直接给国内消费者比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就更为有效、更为直接。

据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尽量延长已经实施的鼓励消费政策期限,以此稳定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提振他们的消费信心,而且还要研究出台其他的鼓励消费政策,以促进消费的稳定持续增长,如在实施“家电下乡”计划中可考虑将财政补贴提高至17%。另外,明年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还应围绕着“重点扩大农村消费、增加城市消费、推动换代消费和开展信用消费”等工作目标逐步展开。总之,鉴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将提高居民消已提升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这就要求我们非但不能急于从已实施的诸多鼓励消费政策中“退出”,而且还要继续采取相关的鼓励消费政策,以此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一点恰恰也是与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相一致的。

可以说,将促进消费进行到底,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这将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解读:在此前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共有六大行业位列其中,分别是:新能源,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生命科学,10年实现优良品种的显著改善;生物医药,力争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信息网络,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空间海洋开发,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地址勘探,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将对各行业产生不同影响。

其中,对于新能源行业,国元证券[21.22-1.26%]低碳经济与新能源研究小组研究员周海鸥指出,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核能等几个板块的投资价值较大。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出台后,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子行业也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对于信息网络行业,国金证券[24.44-3.02%]分析师陈运红指出,此前对信息网络的提法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此次把信息网络定位为战略性新型产业,无疑是将信息网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另外,从资金投入讲,由于信息网络产业的主角三大电信运营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3G,在未来新领域的投资或将动力不足,所以,政府如何投资发展信息网络也将是关注重点。

在新材料方面,大同证券行业研究员李志中认为,对于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来说,应该看到国家在宏观层面的引导和支持,抓住机会,引进或加强技术研发,求得发展。而从国家政策来看,落到实处的税收、土地及进出口优惠,更能增强企业的信心,也有利于企业的进步。

而空间海洋开发行业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海洋开发还未产业化,仍然处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研究发展阶段,因此行业内尚未出现充分市场化的大型企业。他还表示,该领域未来市场化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 图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

□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据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具体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43.25-1.14%]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我们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下转封六)

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将给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去向何方,又一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7日闭幕。记者在第一时间约访了相关官员和专家,大家普遍认为,这次会议为2010年宏观政策“定了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综合本报和新华社报道 信号一

重点转变发展方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明年重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把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凸显出来,在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基本实现后,转变发展方式势必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进入‘后危机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从此前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转向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信号二

双政策不变背后有深意

在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好,另一方面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所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大的变化,但应做些微调,巩固经济回升势头,避免出现新的问题,重点支持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分析。

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表示,保民生是重头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保就业”,贺铿认为,会议提出了很多新措施,表明中央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认为,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提法,很务实。另外,明确提出“改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于资金“走出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对于通胀预期,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应当关注通胀预期,但只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明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信号三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近来房地产市场量价同步飙升,明年房地产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保障性住房工程时也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居民消费仍然不足,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是我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也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信号四

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

城镇化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冯飞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城里人。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

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汪同三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冯飞认为,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信号五

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经济企稳回升后,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由政府投资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姚景源分析,当前的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必须进行相关领域改革。“小企业发展极为不足,是我国目前中等收入水平人口少、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我国目前每千人拥有企业11个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5个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5个左右的水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关键是要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国民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力以及城市供水等基础和垄断行业。

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一直以来引人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

篇3: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在京发布

蓝皮书指出,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不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非常先进, 而且可以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一比高低。

蓝皮书认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样,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基本上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关注, 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正处于从“推广普及”向“应用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总的来讲,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做得非常成功, 在国际上也是可以比的, 特别是跟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是非常先进的”。他强调, 当前尤其要重视农村教育的信息化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 我国农村小学电脑普及率仍然很低, 国家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信息化资源应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第二, 我国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普遍联网比例仍然较低, 这一数字最终应该提高到100%;第三, 是师资问题, 配了设备、联网, 还要有人教。

篇4:《2010年陕西蓝皮书》发布

《陕西蓝皮书》是陕西省社科院组织编撰的年度出版物,内容主要是关于陕西各个领域现状与发展态势的分析和预测,现已连续出版11年,是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了解省情、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国内外了解、认识陕西的重要窗口。

《2010年陕西蓝皮书》在定位上紧密跟踪陕西发展热点,全面展示陕西发展亮点。深入分析陕西发展难点,科学预测陕西发展形势,针对陕西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以及关乎社情民生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次发布的《2010年陕西蓝皮书》包括《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0)》、《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0)》和《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0)》3本,均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4月份正式出版。

《陕西经济发展报告(2010)》,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创新,在研究立场上力求独立。注重研究报告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报告》指出: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国经济形势向好的背景下,2010年陕西经济将会出现加速发展,预计GDP增长将达到15%-16%,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到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将与2009年大体持平,达到35%左右。《报告》认为,“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陕西经济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动力以投入为主要驱动因素的格局将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针对陕西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注意改善投入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注意发挥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的引领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实施突破。积极培育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着眼于从整体上推进区域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机遇,用足用活《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加快提升关中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并通过与成渝经济区合作,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形成凝聚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西部经济高地。

2009年陕西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一主题,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广大公众也对陕西社会发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陕西社会发展报告(2010)》旨在描述现状、呈现问题、提出建议、服务决策。《报告》舆情分析显示,公众对“实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评价积极,对“扩大就业与再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和“提高居民收入”评价相对较低;关于陕西社会发展的软环境与软实力的评价结果则是:“对外开放力度”最高,“社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公众也对当前陕西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依次为就业压力、住房问题、贫富差距、社会保障、腐败问题、医疗卫生、收入过低、教育乱收费、社会诚信、环境保护、社会不稳定、保守封闭等。《报告》指出,陕西2010年应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刺激和扩大陕西内需应成为政策要点;抓住《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机遇,促进陕西民生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10)》,将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注重吸纳政府、学界、企业等不同领域专家的权威观点。《报告》全面记录了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并预测2010年陕西文化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更加有效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将会显著增强,重点文化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加速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会更大,举措会更科学合理:文化消费会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会更趋完善。今后几年,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也将会进一步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明显快于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报告》认为,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要素市场,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版权交易市场。要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协会和文化商会,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报告》指出,陕西应将文化创意及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区域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将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作为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排头兵,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放在发展文化传媒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文物复仿制品创意设计、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六大领域。

“社科专家走三秦”大型调研活动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启动

5月18日,由陕西省社科院主办的“社科专家走三秦”大型调研活动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启动。

“社科专家走三秦”大型调研活动,旨在围绕陕西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加快提升咨政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社会科学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此次调研活动的第一站。陕西省社科院院长杨尚勤在调研时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西安建设陆港型保税区,推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这将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利保障。“社科专家走三秦”调研活动的启动仪式和第一站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基于港务区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而且今年以来发展建设势头迅猛。港务区以开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主要业务的战略定位,将会使其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区,成为关天经济区迅速崛起的物流引擎和商贸枢纽。

实地考察调研之后,调研组一行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如何进一步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陕西省社科院与新华社陕西分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20日,陕西省社科院与新华社陕西分社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隆重举行。陕西省社科院院长杨尚勤、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共同签署协议。陕西省社科院张宝通等15名专家学者受聘为首批“新华社陕西分社特约观察员”。

篇5:2010年经济蓝皮书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对2009年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2010年的形势进行展望与预测。谢寿光:

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出席今天报告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社会学家,蓝皮书主编陆学艺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蓝皮书主编李培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教授。这个月7号我们发布了《经济蓝皮书》,经过社科院课题组的预测,在2010年中国经济是温和的趋势,在社会方面,2009年我们应对着金融危机,社会形势的发展也出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记得一年前,也是在这里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的时候,根据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当时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将会是2009年的一个社会热点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这应该是在所有研究中最先系统的预警2009年社会发展状况的问题。发布之后,当天就引起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直接影响党和国家采取的一些应对决策措施。这也充分显示出《社会蓝皮书》对于社会形势的分析、预测,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过去的一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经进入了一个回升的阶段,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将会有什么新的变化,2009年本身在社会实践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追踪社会形势的发展,今天大家所见到的《社会蓝皮书》将告诉我们专家研究的是什么样的成果。今天我们有请这几位专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分享这次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有请《社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所长做主题报告,大家欢迎!

李培林:

2009—2010年的社会形势,我们采取了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就是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成长阶段。第一部分,我先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提法的含义,以及我们判断的理由。所谓进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形势从2010年开始会出现经济增长率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发展的动力将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更多的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国内消费的增长。

从整个判断的理由来看,一个是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进入中期加速的成长阶段。因为根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下降到5%之下,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城市化水平超过50%,将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的产值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城乡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这三大支柱结构都要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产值结构来看,在GDP当中,2010年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要下降到10%以下。我们在这30年来,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到2015年的时候,我们整个的农业产值的GDP比重要下降到6%以下。在就业结构当中,劳动力的比例,2010年将下降38%以下,2015年将下降到33%左右。城乡结构当中,2010年以城镇常住人口代表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也就是说,到2012、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首次突破50%,2015年,会达到53%左右。三大结构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中期的加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转换。这是我们说的进一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含义。

第二方面,社会结构变迁要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成长阶段。城乡结构的巨大差异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来看,中国正在加速地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阶段。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仅是破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城乡之间在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包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在我国发展史上产生深远、重大的影响。

第三方面,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大众消费特别是指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的消费阶段。我们会看到,这两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特别是以美元为计价的人均GDP的增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从1978年到2000年,我们的GDP从不到400美元增加到800多美元,用了将近20多年的时间。到2000年的时候,在制定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当时的预测是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也就是说从800多美元达到3000多美元。但是这两年,这个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一个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个原因是每年新增人口在不断减少。因为人口基数越大,分母越大,人均GDP水平就会偏低。第三个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在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我们超过了3000美元,到明年年底,我们将会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这比我们原来说的到2020年才达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时间大大的提前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整个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恩格尔系数在不断降低,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当中的比重,到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可以说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小康的居民消费阶段。这个阶段,大额的消费产品,像汽车、住房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这样的一个普及阶段。整个消费当中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这些都是进入大众消费新成长阶段的特征。

第四方面,国民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发达省份开始普及12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都在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虽然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这还是比较低的水平,但是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且按照国际标准,进入15%以后,就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已经到来。

第五方面,社会保障进入了构建覆盖全民体系的新成长阶段。我们国家在过去社会保障一直局限在部分城镇居民,特别是城镇职工的范围之内,整个农村几乎没有覆盖社会保障的网络。但是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当中,特别是根据中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要求,这方面在迅速的扩展。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现在已经覆盖整个城市和农村,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2000多万人,农村有4000多万人,全国将近有7000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的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个体系已经覆盖了全国11亿多人,所以几乎是覆盖了全国居民的范围。

基本养老现在正在迅速扩展。特别是今年,我们已经扩展到全国10%的县。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大概在五年之内,农村基本养老会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按照我们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之前,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这三项基本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基本上搭建起来。

最后,整个新成长阶段还意味着,我们的改革从主要的经济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新成长阶段。这30年的改革总的来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他领域也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主要的改革途径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要求我们的体制继续进行适应这种巨大变迁的改革,所以要求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

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以及要急需进行的改革就是社会体制的改革,这涉及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当然,这个判断总的来说是比较乐观的判断,因为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也为我们提供了结构转变和进入新成长时期的一个良好的机遇。

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就业。就业方面,尽管从失业率来看,近三年以来处在最严重的时期,但是相比较去年年底我们在这里开2008年形势发布会的时候,实际发展的结果比我们当初的预想要好很多。一个是我们当时担心的三个情况现在看来都没有发生。第一个就是当时担心大量回乡的农民工在农村聚集,在农村产生大量的无业农民,对稳定农村形势产生影响。现在来看,春节过后的两三个月以后,我们调查组在下面的调查中反映,大概85%以上的农民工当时就已经返回到城市。也就是说,由于城乡收入之间较大的差距,即便是城镇农民工工资的下降,也不足以阻挡农民工返乡的就业冲动。另外,现在农民工正在进行转换,第二代农民工在整个农民工的队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第二代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农耕的经验,而且他们更多的接受了城市的文化。年轻人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所以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返城。

第二个没有预想到的是,农民工返城以后,在城市里形成无业农民工的聚集,对城市生活产生影响。现在来看,这个情况也没有发生。总的来说,尽管在年中的时候尚有一千多万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但是随着下半年整个经济的转换,以及工作岗位的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越来越好。特别是在东部,东莞、深圳这些地方,甚至重新出现了农民工招工难的现象。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工资水平比起金融危机前有所下降,但是整个就业情况比我们当时预想的要好得多。

另外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今年达到600多万,在整个金融危机之下,国有部门,特别是涉及到服务业部门招工骤然减少,所以当时担心大学生就业会成为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在7、8月份大学生毕业时的整个就业签约率是74%。现在有民间专门调查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公司,根据他们调查的数据,就业率比这个要低的多,只有50%多。但是你要到各个大学问,几乎大学自己公布的签约率比国家教委公布的都要高。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大学生就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他们基本上没有依赖的心态,在积极的寻找工作。当然,就业市场在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是大学生初职就业工资在下降,另外,过去一些热门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外语、国际贸易,大概排在前10位失业率比较高的,相当一部分都是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就业率比较低,特别是法律下降的比较快。这和前两年这些行业大规模的扩招、招生有关系。

总的来说,在学界对就业问题的严重性给予高度关注,政府这次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国务院今年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所以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较好的效果。第二方面,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总的来看,尽管这些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的财政上的转移支付,试图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看,现在的差距还是朝着扩大的方向在发展。在整个的收入差距当中,应当说城乡差距是最大的一个变量,城乡差距的变化情况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到去年,出现了可喜的局面,2008年是近十几年来我们首次出现农民的收入增长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几乎相等的局面,而且城乡收入水平的绝对比第一次出现了略微缩小的状况。

但是在2009年,情况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因为农民工的收入情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在下降,而在农民的收入当中,增长最快的是县级收入,而在县级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下降,对农民工的收入增长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估计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以增长到10%左右,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大概增长只有6%—7%之间,所以城乡之间收入的增长率又拉开了3、4个百分点。这个情况是我们克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的新的难点。第三方面,社会保障方面。今年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国家规定,把农村的养老保障,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没有规定路线图的保障制度,因为我们在文件当中一直在说,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的进行养老保障试点,因为养老保障是需要花大量的钱的领域,在这方面要谨慎推进。但是今年明显加速,要求在今年年底覆盖到10%以上的县。而且从全国来看,各地采取积极态度,很多地方超额完成了中央布置的任务。所以预计今明两年,增长速度会超出我们的预想。

至于医疗方面,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以及新兴农村合作医疗这三项制度全部覆盖了全国11.6亿人,基本上能够全部覆盖,而且今年医疗报销比例平均上升了5个百分点,所以这还是非常大的进步。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的就有3000多亿元。所以社会保障现在也在快速的推进。特别提到的是,现在我们说扩大农村基本养老保障,这个养老保障和过去农民的医疗保险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过去十几年来,农村养老保险探索都是农民自己缴费,形成储蓄的模式。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特别是政府补贴相结合,所以政府现在开始向农村养老进行较大的投入。这将结束我们千百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

最后,我想谈一下关于社会稳定的情况。大家知道,由于2009年是我国60周年大庆,所以各地都对社会稳定和维持社会秩序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击黑恶势力,特别是清理社会犯罪团伙的行动,所以整个社会形势保持了基本稳定的状态。但是现在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今年群体性事件发生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

特别是引人注目的态势在重演过去的群体性事件,比如湖北石首事件,几乎重演了2008年瓮安事件的发展。也就是说,瓮安事件是一个中学女学生溺水死亡,湖北是青年厨师跳楼死亡。和瓮安事件同样的是,大家在议论死亡的时候,政府宣布的是一种非正常死亡,但是群众通过网络等各方面开始传播,说他们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后来政府通过验尸认为是自杀,家属就不相信,然后就开始护尸行动,长达30个小时。开始时地区检验不行,然后到省里进行检验,最后也是酿成了上万人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了烧毁楼房、汽车事件,发生了严重的警民冲突。当然,这次时间的暴烈程度不像瓮安事件那么强烈,但是它发生的过程、逻辑几乎和瓮安事件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类事件叫做“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的群体性冲突”。非阶级性的是说参加的人群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无直接利益的是参加群体性事件的人和事件本身没有关系。这就说明在我们的一些地方,由于基层财政的薄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当中,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集资等等,这些事情当中都向群众欠了很多债,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所以一旦突发事件产生以后,就造成了所谓的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性的群体冲突。当然也有我们熟悉的有阶层性的、有直接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吉林通钢事件,通钢事件的陈国君之死反映了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仍然发生这种损害职工利益,在兼并一个国有企业的过程当中,不向职工大会打招呼,不向原有的企业领导班子通报情况,所以造成了几万钢铁工人制造群体性事件。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造成民营企业的总经理之死,这个事情现在还没有最后处理。

这个事件反映了在改革过程中这种熟悉的事件依然可能继续发生。特别是2009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当中,我们特别关注和环保原因相关联的群体性事件在快速发生。所以在2009年因为环保原因造成的群体性事件,近十几年来,全国十大环保群体性事件中,发生在2009年的就有6起。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关注。

总之,在我们今后的发展当中,一方面保持比较乐观的估计,因为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无论是增长方式,还是发展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政策层面,我们强调过去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中,投资、出口和消费当中,出口现在已经结束了十几个月的下降,刚刚开始回升,但是在短时期内,我们也不能指望再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外贸进出口占GDP比重60%左右的水平。所以大量的投资仍然要改善投资结构,我们还遇到关于产能过剩、重复生产、投资效益下降,以及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等相应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方式就要更多的依赖于消费,消费就意味着我们如何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们的投资结构,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和影响消费预期的消费、医疗、住房等方面。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在结构转换点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聚、爆发。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谢寿光:

感谢李培林教授为我们对这本蓝皮书的研究成果做了非常简明、扼要的解读。课题组研究提出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从7个方面做了阐述,我想每个方面都可以让媒体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稳定方面,提出了警示性的问题,他做了很好的探讨。他也梳理了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进入专家解读阶段。有请陆学艺教授做报告,大家欢迎!

陆学艺:

刚才李培林教授做了这本蓝皮书的主报告,提出了我们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从各个方面做了阐述,我觉得很重要,对大家怎么样认识社会形势发展,他提出了很重要的概念。这本书的191页我写了《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我来做一点这方面的讲述。新成长阶段,近几年的一个特殊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建设的成就非常好,快速的发展,非常突出,即使遇到世界金融危机这样的冲击,我们加以调整以后,超过了我们所预想的。当然,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也是比我们预想的要严重。如何来认识这两个社会矛盾现象,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也是好几年了。所以我们课题组在这些年想运用社会学的结构理论,利用这个理论进行分析、观察,提出了解决的方案。近几年,课题组进行了长期研究,写了一本书《当代社会结构研究》,现在已经交到社科文献出版社,现在他们正在组织出版,大概下个月能在这里召开发布会。我想这和我们的主题也有关,就是怎么来认识现在的这种一方面经济形势大好,另一方面社会矛盾突出,我想从社会结构方面来关注。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结构。经济结构大家耳熟能详,都知道我们的GDP是多少,一、二、三产业怎么样,就业怎么样,财政收入怎么样,但是社会结构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新词。比如你到一个地区去,就知道这个地方的经济结构,知道它的一、二、三产业,但是看这个地方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特别是通过调查研究知道它的社会阶层结构,你马上就能判断它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但是我们现在到一个地方去,一开口就是经济结构,你问人口多少,城乡比例是多少,都没有一个准数。他对有多少人说不清楚,问他到底有多少农民工给你干活,他也不清楚。所以说,我们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是缺乏的。现在总的基本框架不变,我们国家的专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我们的经济结构达到了社会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的社会结构这几年也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现在的社会结构只处于社会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这两个基本结构,就是经济和社会要协调,但是现在这两个不是一个阶段。变化很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矛盾还是很大。从理论上分析,来研究这个矛盾,现在这么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它的根源就是这两个结构差引起的。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到2008年的45.7%。我们算了一下,这个变化是很大的。原来1978年,我们是1亿7千多万的城镇常住人口,现在已经接近6亿,平均每年,比如说把农民工算在内,每年进入1400多万。但是我们现仍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是工业化中期阶段,那么农业就业人口应该低于30%。我们在1978年的时候是72%,到了2008年,已经发展到每年进入二三产业当中,到2008年农业劳动力是40.8%,但是还差10个百分点。所以应该讲这些差距大致是这样,现在的城乡差距,根据我们的测算,社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和经济结构的变动相比,社会结构应该滞后小五年左右。举个例子,我们的农业就业人口还有40.8%。发达国家都在10%之内,要讲工业化中期水平,我们15%还不够。城市化率我们原来是45.7%,经过研究,我们的工业水平应该占到城市化率的60%。而我们现在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是45.7%里面是有水分的,和2000年以前的城市化是不一样的,现在把大概接近2亿的农民户口的人算在城市常住人口的45.7%。就像汽车的零件一样,你换了零件,但是总的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是导致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源。

第三个问题,社会结构现在滞后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总体来说,各个国家一般是经济发展肯定在前面。经济结构变了以后,这个社会格局就会变,但是它总有一个滞后的阶段。但是这个滞后不能太长。我们在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没有经验,所以社会体制的改革滞后了。比如说城市化体制、户口体制、人事体制这些体制没有变,所以使得我们的城市化就业结构不合理,包括社会事业体制等等。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们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到一定阶段,把它与GDP挂帅了,这里面牺牲了农村,牺牲了社会建设,牺牲了环境。这里面是造成了这些原因。所以说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协调是多方面原因的。

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2003年明确提出要协调这个矛盾,把经济不协调、社会不协调、地区不协调的问题要解决,而且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开了会,提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把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放在特殊的位置。可以说这几年城市化、户口制度的改革方面还不能慢,因为能够转到这上面来是很难的。我们的六中全会说要把社会结构放在特殊位置,但是金融危机来了以后,我们的GDP还是增长的。我们要解决这个矛盾,使各个方面都正常了,应该把经济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和谐社会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这样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能够达到这么一个阶段,现在是关键阶段。

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讲一讲当前的形势。谢社长给我提出来能不能讲两个数据,我补充一个内容,和这个有关。现在从总体的经济社会形势看来,关于经济形势的报告我们有了,但是我看了一些材料以后发现有很大的问题。就是说美国的次贷危机经历了一年多政府协调,现在把次贷危机的有毒资产进行了处理。现在从各个材料上判断,实际上,美国从三季度开始回暖,我们比它早一个季度。但是,实际上它的有毒资产并没有解决,而是把它冷冻起来,这些政府和银行分析,他们把这个坏事情往后推,所以经济回暖比原来预期快一点。但是有毒资产并没有处理好,所以经济学家估计,大概在2011年,在那个时候这次危机还会回来,因为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估计在2011—2012年这个危机还会出现,这是我们国内的经济学家做这样的估计。

现在有一个极大的问题,我们讲2008年的这场经济危机,让我看,我们的性质和美国不一样。他们是后工业社会的金融危机,我们实际是产能过剩、产品过剩的传统的经济危机。外贸遇到问题了,主要是广东、温州、福建等地方,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但我们也是马上投资4万亿,同时2009年信贷大大的扩张,现在已经把10万亿投进去了。据我知道,当时产能过剩的项目,现在都投了。不光是我的看法,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个产能恰恰在2011年—2012年会投产,如果那个时候和美国又遇上了,他们的金融危机再一次爆发,这个问题就大了。现在美国人不光靠信用卡了,中国将来面临的问题在2011年、2012年才会出现。我们喊了十几年的转变,原来是转变增长方式,现在是转变发展方式。从1996年提出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结构要我看现在消费年年在降,2008年缩小了一点,今年还会是0.33%。

我们要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年说扩大内需,就是扩大不下去,解决城乡差别就是在扩大,在不同社会体制上,一些大的问题上来解决是不好解决的。好在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好,讲了多少年以来的问题,明明白白的讲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前从不这样讲,这次就讲了。以前我们喊了多少年的改革,多少年的户口改革,现在把中小城市开放了。这两个是真正扩大内需的做法。但是我的看法是,若干年来,中央一个大的政策,没有若干年的总结要贯彻到下面是不容易的。但是改革户口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医疗改革,这几个提得非常好,现在已经覆盖到全国。谢寿光:

陆学艺教授长期研究社会建设,他为社会建设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他的成果我们正在编辑过程当中,下个月可以有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到时也可以同媒体共同分享。下面有请蓝皮书副主编,社会学所的陈光金副所长进行发言。陈光金: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媒体朋友见面。2010年的蓝皮书在各位同仁,以及出版社的编辑下如期出版。前面的两位教授都做了总的发布,陆老师从社会结构角度展开了蓝皮书报告的基本内容。我的发言没有什么主题,主要是围绕今年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前面两位教授的发言做补充。

首先,我想概括地总结一下,一方面是这本书里涉及到的,有的是在我们写完这本书之后社会出现的事情,来看一下2009年究竟有什么样的重大事件和现象。我个人看,有四个方面可以看作是中国在2009最为引人注目,影响深远,触及到中国经济社会深层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

第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保增长、保就业的问题。这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到现在,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强调的问题。在保增长、保就业的方面,引发社会议论、探讨,甚至质疑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4万亿投资问题,4万亿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起到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这是今年舆论、学者研究的非常多的问题。还有在保增长、保就业的4万亿投资当中出现的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下一步究竟怎么走,能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当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认为,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因为从五年期的长时段来看,总的来讲是国退民进。尽管今年有些特殊,比如4万亿投资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单位议论的比较多。还有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也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和讨论。

相应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为了保增长、保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多的考虑了用人单位的处境。相应的,包括减税、免税等等,也包括劳动者保障可以缓交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不是对劳动者的利益造成某种损害,这些问题都是保增长、保就业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目标之下,今年讨论的比较多的热点问题。其实背后也有很深的制度性的层面。

第二个是关于初次收入分配方式的调整问题。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方面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初次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GDP收入法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所得比重已经从21世纪初期的50%多下降到不到40%。而与此同时,资本报酬所占比重从最低的18%多比例上升到30%以上,这在国际上都是很少见的。发达国家这两个比例是56%、15%左右。

第二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外需受到很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贸的这匹马相当于瘸了。但是在调整初次收入和拉动内需方面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实际要保增长、保就业,就可能难以实现调节初次收入分配。前面李教授已经提到农民工收入在下降,尽管官方统计说农民收入增加,中西部前三季度增加4.3%,东部增加3.1%,但是实际上,很多调查和观察表明,农民工的收入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工资率下降,还有工作时间,尤其是加班时间减少了,因为订货减少了。所以今年城乡差距会继续拉大。

第三个大的热点问题,社会保障改革,包括低保制度的建设。这个改革的方向,或者说大家的预期是要朝着现有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实现整合的问题,所以也涉及到农民工能不能参加养老保险,能不能接续、转移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农民的问题。

第四个大的热点问题,目前中国继续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矛盾冲突比去年有一个回升的趋势,前两年经过国家各方面的努力,实际上群体性事件是有所减少的,冲突是有所减少的,但是今年以来增长幅度又是相当可观的。在这种群体性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趋势。首先,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和有直接利益相关的冲突都在发展。第二,暴力型的,蕴含着阶级意识的冲突,以及非阶级性的、非暴力的冲突在双向发展。还有各种喝茶事件、聊天事件等等都表明中国现在的群体性事件,当然里面包含着冲突,显示出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暴力性的冲突在增加,另一方面也是非典型的、非阶级的、非暴力的冲突也在增加。第三,环保冲突正在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刚才李教授已经提到,2001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十大环保事件当中,有6大事件发生在2009年,这实际是这30年来不环保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有害影响的积累,最终在社会层面爆发。第五个大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的公共权利在行使的过程中实际约束引发许多重要相关法律和法规变革,或者这种变革的预期。比如成都被拆迁房屋业主自焚事件等可能推动政府拆迁条例的修改,最近有报道表明,中央政府正在考虑修改拆迁条例。但是我期望,《土地征地条例》也能够得到相应修改。还有上海的钓鱼式执法,南京公民最近醉酒致死案的离奇判决,再次引爆社会对执法司法的公正性的质疑。南京这个事件也是挺有意思的,南京再一次续写了前两年的扶人被诉判决的形式,所以网上的质疑非常多。有的网民甚至用了四个字,加了两个感叹号“南京!南京!”我想这些事情实际都将推动着如何进一步约束公共权利的制度改革。

第六个的大的热点,网上舆论广泛参与公共事件,继续影响公共事件的发展方向,深化网民的社会参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民主的进程。在这方面,各位都是媒体人,我想感受更深刻。

第七个大的热点问题,反腐败、打黑、打击传销和人口买卖问题。这方面来讲,整个一直都是热点,整个社会在这一年里都是热血澎湃。在反腐败、打黑等方面,重庆打黑事件应该说一方面是比较振奋人心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前天见过一个地市级的公安局的政委,他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打黑还要继续做。”第二句话“重庆这样的问题在全国不是那么普遍的问题,但同时,重庆的问题在全国也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他从公安的角度来这么说,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反腐败今年有若干的官员落马,从老百姓来讲,我们看到还是比较振奋的,大家对反腐败还是有了很大的信心。

第八个大的热点问题,国庆60周年庆典,它展示了国力,提升了信心。当然,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其他的影响,也有待观察。但是总的来讲,60周年大庆对于中国人来讲,包括海内外的华人华侨还是感到非常振奋的。

第九个大事,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它已经闭幕了,它不仅仅是一次一百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峰会,它更深入到我们这个家园,这个地球未来的利益。我从各种媒体和网络上来看,有两个大的热点,一个是大家关注点主要在将来的环境问题上、气候问题上的国际关系,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当中应该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第二个大家关心的是温家宝同志在峰会上所作出的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承诺能否兑现。我看很多人认为压力还是很大的。

第十个大的热点问题,是教育改革问题。这里面有钱学森临终遗言,有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尝试,以及其他各种教育不公平方面的探讨。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关注还是比较集中的,还是比较多的。从我个人的角度,一方面是从书里进行总结,一方面是书出版以后新发生的事件,我觉得2009年对于中国也是不平常的一年,前面的十大热点对于中国,不仅仅会影响2009年的社会,它将进一步深远的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这是关于几个热点问题的,我本来还想补充几个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和矛盾关系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互联网问题,但是时间不够了。总之两句话,第一,书里的内容都有了。第二,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金融危机。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谢寿光:

陈光金博士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现在正好到年末,中国十大热点社会问题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新闻题目,会后你们可以深入的进行交谈。下面我们有请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统计监测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演讲,大家欢迎!吕庆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下面我就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状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从大的方面是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当前居民收入和消费现状,第二是生活消费存在哪些问题,第三是生活消费的建议。下面从第一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通过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80.8元,是2000年的2.5倍,如果扣除价格原因,年均递增9.9%。从2009年1—9月,前三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比上年同期增长2.1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左右,是2000年的2.1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率是6.4%。从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县级收入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今年肯定比去年有所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要比去年增幅有所下降。总的来说,仍然是增长的态势。

第二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城镇居民以前主要是工资收入,但是工资收入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是逐年下降的。2008年工资性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的66.2%,比2000年降低5个百分点,经营、财产性收入比例上升,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对农村来说,主要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这个收入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占比是51.2%,比2000年降低了12.1个百分点。从最近几年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比较快,2008年比2000年增长了1.6倍,比重在2008年大概是38.9%,比2000年上升了7.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明显优化。先看消费水平,200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8183元,比2000年的3662元增长了1.2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为7.8%。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都是一样的,数据在蓝皮书中都有。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国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1—9月来看,增速有所放缓。2009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676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22.02%下降了6.9个百分点,这个是有所放慢的。

城乡居民生活结构明显优化。刚才李培林所长讲到恩格尔系数,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最近几年来看,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39.4%下降到2008年的37.9%,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49.1%下降到2008年的43.7%,下降了5.4个百分点。由于物价上涨,2007、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上升,但是在2009年,这这两个指标继续下降。

发展型和销售型支出提高,主要从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以及医疗保健支出能够看出来。还有服务型支出比重有所提高,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比例持续提高。由于农村居民货币收入提高,货币消费也相对提高。现金等各方面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到,第一,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营养结构不断改善。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1599元,比2000年增长了94.8%,年均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260元,比2000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0.11%。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0千克,降到2008年的199千克。粮食消费减少了,城镇居民也是这样的,城镇居民由2000年的82.3千克降到2007年的77.6千克。从食用的营养性角度来看,农村居民人均肉禽以及制品消费逐年上升,城镇也是这样,肉食、奶制品都是多年上升的趋势。

从衣着消费来看生活质量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衣着消费实现了成衣化和时尚化,服装变化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经济发展肯定提不到衣着消费上。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服饰的变化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从一些统计数据上看,农村居民在2002年时人均购买成品衣服从1.4件到2008年的2.7件,城镇居民到2008年已经达到了7.7件。这是从衣着消费来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方面,生活质量提高从家用耐用消费品来看。家庭耐用品消费呈现越来越现代化、高档化。耐用消费品消费不断升级换代,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以及最近若干年我们可以看到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前,那时追求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以及收音机。改革初期,主要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以及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2000年以来,居民的耐用消费品转向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逐渐提高的。

第四方面,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00年以来,居民的居住条件以及居住环境改善非常大。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是32.4平米,比2000年增加了7.6平米。从居住条件来看,2008年农村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是17.5%,比2000年提高了10.5百分点。使用清洁燃油、燃气等农户占28.6%,比2000年提高21.2个百分点。引用自来水的农户占43.2%,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这些都是居住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从城镇居民也可以看到,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23平米,比2000年增加5.4平米,其中有4.5%个城镇居民家庭主上了单栋宿舍,83%的居民住上单元住房里,现在只有12.5%的家庭住在筒子楼以及平房中。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居民都是处在筒子楼和平房里面,现在只有12.5%,所以这个变化非常大。从住房的设施来看也比较明显,2008年住房内有自来水的家庭有98.4%,有厕所、浴室的家庭有79.1%,有空调、暖气等家庭有62.9%。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善非常明显。

第五方面,交通工具快速更新、出行更加快捷。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出行主要是公交车、铁路和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有了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等。农村居民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农村居民在改革开放前的出行主要是步行、人力板车以及自行车,道路基本是土路。改革开放之后,明显得到改善,2008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4倍,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高原、山区等。全国乡镇通沥青路、水泥路达到88.7%,将近90%,基本达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沥青路。从交通工具上也可以看到,现在农村居民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自家车,充分说明农村居民的交通工具更新比较快。

第六方面,文化精神生活日益充实。旅游成为城镇居民休闲、渡假的新方式。从1998年以后,我国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所以有很多居民外出旅游,成为度假的休闲方式。从短途旅游到长途旅游,再到国际旅游等等。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在支出结构比重中也逐年上升。还有文化设施等等。

刚才介绍的主要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许多方面,但是居民生活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罗列了一些主要问题,第一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消费增长。由于这样,就使得居民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是48.8%,到2008年达到35.3%,比1978年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第二,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在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不论是城乡还是地区,消费差距都在扩大。首先,从城乡差距来看,不论是消费总额差距,还是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这两个指标都在扩大。200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之比达到了3,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消费总额是农民的3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达到了3.6,这个差距更大。从地区差距来看,人均消费水平地区差距也比较大,而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993年人均消费水平最高与消费水平最低的地区比例是5.3,到2008年已经扩充大7.8,提高了2.5,这个差距是逐渐扩大的。

第三,居民平均消费趋向逐步下降。90年代以来,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除了少数年份基本上是逐年下降的。1990年消费倾向是0.85%,2008年是0.727%,下降了0.123%。居民经济消费倾向指标分子是消费,分母是收入,如果这个下降,说明收入增长,但是消费下降,也就是老百姓或者居民不敢大量消费,反而减少。城镇和农村基本上是这样,但是农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990年到1999年是逐年下降的,但是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消费倾向有所上升。

第四,消费增速相对较低,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失调。我们国家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这是一个图,可以看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2000年以来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消费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失调。

第五,消费与储蓄比例不断下降,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9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居民储蓄存款是1.02,也就是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于居民储蓄存款。从这以后逐年下降,到2008年,这个比值降到0.5,这说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的居民把收入存在银行,所以这时候就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老百姓收入的钱不敢大量拿出消费,而是用来储蓄。提高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建议。第一,调整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因为研究表明,我国有三个收入分配关系,居民、企业和国家,从这三个比例关系来看,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下降,所以分配关系要调整,要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

第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我们通过与国际进行比较,我国的消费结构还可以继续升级。

第四,调整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刚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有了收入以后不敢用来消费,逐渐的减少了消费。它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收入的关系,但是收入是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调节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

第五,增加公共教育经费和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用于发展性和保障性消费的支出负担。谢谢大家!谢寿光:

感谢吕庆喆主任,他对消费问题做了解读,消费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今天《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的议程全部结束。

篇6:2010年经济蓝皮书

一、2009年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2009年顺利办结了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食品安全监管议案,启动了食品安全三年规划和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扎实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基本完成了《2009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领导多次就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工作调研,召开协调会对食品安全重要事项进行协调。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564家食品企业取得72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行业结构持续优化。918个大中型集贸市场、超市、商场中已全部建立了食品安全自律管理机构。584个社区中,目前已有509个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员站,聘请了2868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全市餐饮业和集体食堂100%实施了量化分级管理,全市共有A级餐饮经营单位261间;B级单位4461间;C级单位34522间。我市共确认公布了七批6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71个,生猪生产基地327个,水产品生产基地115个。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7.8%,生猪肉品“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75%,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8.9%。全市共抽查生产加工环节食品8655批次,抽查合格率达到92.5%,比2008年抽查合格率提高了3.6个百分点;乳制品、小麦粉、酱油、食醋、婴幼儿补充食品、方便面、含乳饮料、固体饮料、啤酒、果冻及蜜饯、食盐等重要食品的抽查合格率全部达到100%;豆制品抽查合格率从2005年的40.4%提高到2009年的95.1%,重点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流通环节累计抽检预包装食品1009批次/份、合格率达87.1%。全市盐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

(二)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是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开局之年,我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整顿工作落到实处。各区各部门将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与“质量和安全年”、“服务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等活动相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现了常态化。

一是加强农产品监管。开展了生鲜乳专项整治,大力推进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开展了饲料、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饲料生产企业的检查频次。试行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证,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新办企业,严格审查标准,严把发证审查质量关;对已获证的企业,采取日常检查、报告等手段,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准入标准组织生产。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食品生产行业自律,严格执行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制度;落实产品检验合格出厂制度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和危害分析控制点技术(HACCP)等先进食品安全制度。2009年,对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预防性卫生审查172家次,发放卫生审查认可书320份;共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各类申请业务302家次,对76家次企业食品委托加工行为实施备案;共向上级质监部门注销了49张食品生产许可证;2009年底,全市共有564家企业取得728张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是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根据我市实际,在上级暂未出台食品流通许可有关指导文件的情况下,原工商部门积极协调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新旧许可工作的衔接,制定出台了《核发临时食品流通许可证业务指引(试行)》等3个规范性文件,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开始受理新办食品流通许可申请,发放临时食品流通许可证。受理食品流通许可申请2925份,共发放临时食品流通许可证2193份,其中个体类1658份,其他类型企业535

份。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八项制度”,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与辖区商场、市场、超市逐一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和落实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共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2194份。

四是加强食品消费环节监管。卫生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调整了餐饮服务行政许可的有关制度和文书,在机构改革完成之前继续履行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督工作。建立了“一项制度、八大措施”来保障消费环节食品卫生安全,全市餐饮业和集体食堂100%实现量化分级管理。全市共有A级餐饮经营单位261间;B级单位4461间;C级单位34522间。与2008年相比,A级餐饮单位增加56间,增加了27.3%。全市95%的A级餐饮单位和大型餐饮接待单位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制度。2009年全市共报告食物中毒15宗,无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115人,无死亡人数,较2008年同期宗数下降34.8%,中毒人数下降68.2%。全市学校、托幼机构2009年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自2010年1月1日起,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式移交市市场监管局。

五是加强进出口环节监管。建立进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和代理商备案制度,完善进口食品的追溯和召回机制,严格出口备案,把好供港食品市场准入关。对供港食品制定产品监测计划,严厉打击食品走私违法行为。

六是开展重点品种专项整治。自2008年12月19日开始,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查处研制、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整治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限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5134人次,现场检查企业52957家次。加大生猪肉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原贸工部门对全市生猪定点屠宰场进行了拉网式巡查;农业部门加强肉联厂屠宰生猪“瘦肉精”抽检工作;原工商部门落实“厂场挂钩”和索证索票等管理制度,打击“少进多销”;卫生部门加强餐饮业(含集体食堂)肉食品采购验收环节的管理,全面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将猪肉包括猪肝、猪肾等的监督抽检列入深圳市卫生监督专项抽检计划;城管部门采取严厉措施,以高压态势打击私宰行为,2009年各街道执法队组织专项查处私宰行动15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执法车辆600余辆次,共计取缔私宰生猪窝点321处,查扣涉嫌私宰的生猪406头。

在保健食品整治方面,药监部门出台了工作方案,重点对抗疲劳、减肥类、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睡眠等保健食品开展非法添加药物成分专项筛查。2009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994人次,共抽检保健食品418批,受理投诉、案件131件,其中立案调查42件,罚没款合计334662元。启动了《深圳市保健食品监督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七是严厉打击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全市共查处无《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2070家,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经营行为3638宗,查处街头门店、摊档经营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使用期限的食品或过期食品的行为43180宗。

八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涉嫌犯罪行为。公安部门配合和协助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行动55次,处理食品安全事件8起,查处食品犯罪案件3宗,刑事拘留8人,逮捕7人。

(三)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和“三年规划”相关工作情况

为科学谋划我市未来三年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食品安全三年规划纲要(2009年至2011年)》。2009年6月3日,市政府召开了《市人大食品安全议案办理工作总结表彰暨食品安全三年规划实施动员大会》,各部门也出台了具体的工作方案。

1、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

组织开展了生产基地检查工作,督促企业加强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管理。2009年有64个生猪、7个水产品基地共71个基地被确认为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09年底,我市共确认公布了七批6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蔬菜基地171个,生猪生产基地327个,水产品生产基地115个。2009年1至12月,这些生产基地已回运蔬菜69.3万吨、生猪174.4万头、水产品15.37万吨供应深圳市场,基地农产品约占深圳市场同类产品消费量的60%。

2、生猪定点屠宰与肉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

2009年,四家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2月31日,位于光明新区的一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正式开业,已达到日屠宰600头且100%自营的生产量。二、三、四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之中。

3、食品流通现代化工程

市科工贸信委按照《深圳市食品安全“五大工程”政府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调整了扶持对象的资质设定和项目分类方法,拓宽了资金扶持方法,增加了扶持对象。开展了两批食品流通现代化工程资金扶持项目审核工作,重点扶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配送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准公益性项目和仓储、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了平湖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改造了福田、南山、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水平。

4、豆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

市科工贸信委组织有关部门认定了深圳市福荫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市益民食品有限公司、深圳旭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市方群食品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符合重点豆制品生产企业的标准。

积极推动我市原有56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和156个加工小作坊整合成23家豆制品生产企业,形成以福荫、益民和旭洋为主导的三大豆制品生产基地。

5、研究规划家禽集中屠宰区

市科工贸信委积极组织开展了《我市设置家禽集中屠宰区域和家禽批发市场规划方案及配套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为我市规划建设家禽集中屠宰区提供决策依据。

6、学校食堂升级改造工程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午托午餐问题,2008年5月启动了公办中小学学生食堂建设与改造专项工程,市、区合计投入改造专项资金5405.42万元,对全市208所公办中小学学生食堂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公办学校接受学生就餐人数能力从改造前的55066人增加到改造后的88949人,比改造前增加了61.8%。

(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1、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体制

2009年7月我市启动了新一轮机构改革,建立了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一体化监管的新的食品监管体制。

为做好机构改革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市政府、市食安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各部门在机构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了职责移交的衔接,确保了机构改革过渡期间我市各项食品安全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开展。

2、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市食安办以卫生部门建立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为基础,研究起草了《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和《深圳市2010年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实施方案》,探索建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3、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各区、各部门加强了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战演练工作,不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一是各区、各部门依据《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实施操作手册》、《深圳市食物中毒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完善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二是组织开展了应急培训和演练,邀请有关应急管理专家开展食品安全应急培训,开展实战演练,磨练应急队伍,提高了危机应对意识和处置能力。三是利用多种方式,开展了针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消费者的预防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四是快速高效处理了“龙岗区大围肉联厂倒卖检疫

票”、“宝安区龙华肉联厂瘦肉精生猪”、“周边私宰畜产品流入深圳市场”、“街头炒板栗乱摆卖”、“污水浇灌菜地”等各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4、努力构建食品安全“四位一体”管理体系

在全市建立食品经营单位责任管理、社区协助管理、工商部门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基础上,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市食安委将投入更多的努力,以更大的决心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的突破。

二、2010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0年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是三年规划实施、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筹备的关键年,也是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攻坚年,抓好各项食品安全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一)工作目标

2010年,要在巩固2009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品种、重点行业和重要区域的食品安全整顿力度,着力解决影响我市食品安全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隐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我市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要抓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的实施,提升我市食品产业水平,进一步夯实我市食品安全保障基础。要重点抓好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供大运会食品安全的保障机制。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实施科学监管,提升监管效能,使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具体工作指标如下:

1、全市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年平均合格率达到96%以上。

2、全市生猪肉品“瘦肉精”抽检年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

3、全市大宗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年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

4、本市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上全面实施量化分类监管,本市生产的食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5、本市已建成的规模化农产品基地100%列入监管。

6、本市生产环节豆制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5%。

7、全市餐饮服务单位基本实施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8、全市符合条件的农贸市场持照经营率达到100%。

9、全市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全面实施食品准入管理,食品准入管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基本全面普及。

10、全市A级餐饮服务单位60%以上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具体工作任务

1、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

继续实施《食品安全三年规划》是我市未来两年的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计划,严格落实工作责任,积极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落实。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健全供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供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为大运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大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继续按照《深圳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做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消费环节、禽畜屠宰和保健食品的集中整顿工作。

(1)加强初级农产品监管。加大对供应我市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抽检,推进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贯彻《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实施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探索全市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水平。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有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电子监管信息系统,建立重点食品分类管理、风险信息通报和快速反应的监管机制,完善食品生产企业抽查制度、召回制度、销毁制度、监测制度、比对检验制度及委托加工备案制度等。

此项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3)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完善流通环节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帐制度。

此项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监管。继续实施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严格落实索票索证制度,加快餐具集中消毒监管立法工作,提高餐具集中消毒水平。

此项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5)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监管。继续加强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合理制订出口食品的检验监测计划,完善进口食品的追溯和召回制度,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进一步提升进出口食品的安全质量水平。

此项工作由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6)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继续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制假售假、超范围经营、私屠滥宰、违法加工销售使用“地沟油”等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现食品安全事故和案件线索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进一步完善案件和事故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市药品监管局、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急”、“四位一体”三大体系

(1)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制订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开展201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探索建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此项工作由市食安办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办。

(2)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修订《深圳市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培训,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救援网络。

此项工作由市食安办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办。

(3)构建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进一步构建以“政府监督管理、经营者责任管理、社区协助管理、行业自律管理”为内容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四位一体”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此项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5、提升食品产业水平

(1)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后续管理

加强生产基地后续管理,切实做好供应我市初级农产品基地遴选工作。

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办。

(2)加快生猪定点屠宰与肉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建设进度

力争二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于2010年底前竣工投产,三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于2010年底基本竣工,四号大型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于2011年上半年基本竣工。同时,各区政府要加快现有16家定点屠宰场关闭步伐,确保现有16家定点屠宰场在2010年内全部关闭。

现代化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建设工作由市科工贸信委负责,现有16家定点屠宰场的关闭工作由各区(管委会)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办。

(3)提升食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推动平湖农产品物流中心、布吉、福田、南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流通现代化建设;研究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在零售终端的建设工作;鼓励食品批发、配送、零售企业实施食品冷链配送和销售,推动生猪屠宰向自营体制转变,提高配送冷链化水平。继续开展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

此项工作由市科工贸信委负责,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协办;其中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研究规划家禽集中屠宰区

完成家禽集中交易市场和集中屠宰区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科学性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上一篇:×地税局推行“一窗式”服务经验汇报材料下一篇:贾客愁,贾客愁杨凌,贾客愁的意思,贾客愁赏析